【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 Word版.docx,共(7)页,765.4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38abd2041d1596b7dda08968917c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级高一上期10月阶段性学业反馈物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
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
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24分)1.2024年5月1日,小李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自驾旅行。他们在18时17分到达高速入口,然后在高速上全程行驶了307公里到达上海,用时3小时15分,则在高速上行驶
过程中()A.“18时17分”“3小时15分”均为时间间隔B.307公里是汽车行驶的位移C.汽车行驶的平均速率约为26.2m/sD.研究旁边一辆汽车的超车时间时,可以将该车看成质点2.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大时,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时,加速度一定小B.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C.在时间t内,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变小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将足球踢出,足球在空中飞行是因为足球受
到一个向前的推力B.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C.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D.由磁铁间存相互作用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4.如图所示,四种情境中物体A均处于静止
状态,它与外界的接触面(点)均光滑(其中D图中O点为球心)。下列选项中物体A所受弹力示意图正确的是()在A.B.C.D.5.A、B两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t时刻,A、B两物体的
速度都为0B.20t内,A的平均速度等于B的平均速度C.20t内,A的路程等于B的路程D.2t时刻,A、B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6.如图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中,CD段和DE段的加速度
数值最大B.整个过程中,DE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整个过程中,C点离出发点最远D.BE段所表示的运动通过的路程是34m7.如图1,甲、乙两车沿水平向右方向做变速直线运动,零时刻相距s0=12m,图2为甲车运
动的2vx−图像,图3为乙车运动的xtt−图像,已知两车的运动不相互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不能相遇B.甲、乙两车能相遇两次,第一次相遇在t=2s时刻,第二次相遇在t=3.6s时刻C.甲、乙两车能
相遇两次,第二次相遇之前甲车已经停止运动D.甲、乙两车能相遇两次,第一次相遇时甲车运行的位移24mx=甲,第二次相遇时乙车共运行的位移为33mx=乙8.如图所示,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的杂技表演中,表演者让甲球从离地高度为H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同时让乙球在甲的正下方的
某点由静止释放,已知乙球与水平地面碰撞后的速度大小是刚落地时速度大小的0.5倍,且碰撞后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上,两小球均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乙球与地面的碰撞时间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乙释放时的高度为0.5H,则乙与地面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大小为4gHB.若乙
释放时的高度为0.5H,则乙从释放到再次到达最高点的运动时间为2HgC.若乙第一次上升到最高点时刚好与甲相撞,则乙第一次上升的最大高度为10HD.若乙在第一次上升的过程中能与甲相撞,则乙释放时的高度h的范围为10HHh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4分)
9.有关滑动摩擦力说法正确的是()的A.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必有摩擦力B.两物体之间有滑动摩擦力,则其间必有弹力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D.滑动摩擦力一定与压力的方向垂直10.一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移
与时间的关系()252mxt=+,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0时刻质点的速度为5m/sB.质点的加速度为22m/sC.前2s内质点的位移为8mD.前2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4m/s11.某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做匀
减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最终停止在D点。A、B之间的距离为0s,BC、之间的距离为023s,物体通过AB与BC两段距离所用时间都为0t,则下列正确的是()A.B点的速度是0053stB.由C到D的时间是0
32t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0202stD.CD之间的距离0924s12.2022年2月中国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冬奥会上的冰壶项目是极具观赏性的一项比赛,将冰壶运动简化成如下模型:从A点以初速度0v掷出,沿直线AD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恰好停在营垒中心点D处,ABBC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壶在AB、BC、CD三段上运动时间之比::3:2:1ABBCCDttt=B.冰壶在A、B、C处的速度大小之比::3:2:1ABCvvv=C.冰壶从A运动到D的平均速度为022vD.冰壶运动到AD中点位置的速度为
022v13.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用双手水平夹起一摞书,并停留在空中.已知手掌与书间的动摩擦因数10.3=,的书与书间的动摩擦因数20.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若每本书的质量为0.2kgm=,该同学对书的水平正压力为100NF=,
每本书均呈竖直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210m/sg=,则()A.每本书受到的摩擦力的合力大小不相等B.书与书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C他最多能夹住22本书D.他最多能夹住30本书14.如图所示,A、B两木块质量均为m,1、2两轻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弹簧、木块、地面各接触点都
栓连,整个系统静止。现用力将木块A缓慢竖直向上提起,直到弹簧2的弹力大小变为原来的一半为止,A、B所受的合外力始终为零,则在这过程中A木块移动的距离为()A.12mgmgkk+B.122mgmgkk+C.1223mgmgkk+D.1233mgm
gkk+三、实验题(15题3分一空,16题2分一空,共15分。)15.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1)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并每隔一个计时
点标出计数点,如图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12.30x=cm,24.34x=cm,35.69x=cm,47.22x=cm,58.75x=cm,610.29x=cm,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
s,则重锤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______________,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______________2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若计时器实际频率为49Hz,则加速度计算结果______________
(偏大、偏小或准确)16.某同学用三根完全相同的弹簧设计了如下实验,以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1)将弹簧上端均固定在铁架台上相同高度的横杆上,甲装置用一根弹簧挂物块1m,乙装置用另外两根弹簧挂大小相同但质量不同的物块2m,在物块
正下方的距离传感器可以测出物块到传感器的距离,此时刚好均为1x,如图所示,则1m是2m的______倍。(2)只交换两物块的位置,此时甲装置的距离传感器显示为2x,弹簧相对原长的形变量为1x;乙装置中的每根弹簧相对原长的形变量为2x,则1x是2x的_
_____倍。(3)已知物块质量10.50kgm=,当地重力加速度为29.8m/s,该同学测得110x=cm、28cmx=,则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N/m。四、解答题(17题11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37分。)17.一辆汽车以v0=36km/h的速度在水
平直线路面上匀速运动,某一时刻开始刹车,不考虑司机的反应时间,刹车后经2s速度变为18km/h,求:(1)刹车时的加速度及刹车时间;(2)刹车后前进15m所用的时间;(3)刹车后5s内前进的距离。18.如图甲所示的“冰爬犁”是北方儿童在冬天的一种游戏用具:“上
坐一人,双手握铁篙,向后下方用力点冰,则爬犁前进如飞。”在空旷的水平冰面上,有一小孩从静止开始,连续三次“点冰”后,爬犁沿直线继续滑行了12.96mx=后停下。某同学用v-t图象描述了上述运动过程(三次“点冰”过程中爬犁的加速度相同),如图乙所示。运动
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爬犁与冰面的动摩擦因数不变。(1)求爬犁减速滑行时加速度1a的大小和运动中的最大速率maxv;(2)求小孩“点冰”时爬犁加速度2a的大小。1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蓝牙设备的通信情况,通过测试发现两蓝牙设备通信的最远距离08ms=。本小组
用安装有蓝牙设备的遥控玩具小车A、B进一步研究运动。A、B两车开始时处于同一平直路段上相距4md=的两点O1、O2,A车从O1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212.5m/sa=向右做匀加速运动,B车从O2点以初速度03m/sv=、加速度
221.5m/sa=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两车同时开始运动。忽略信号传递的时间。已知两小车可视为质点,相遇时擦肩而过,不会相撞。求:(1)A、B两车相遇前达到最大距离的时间及最大距离;(2)A、B两车能保持通信的时间(结果可用根号表示);(3)若两车运动
的最大速度均为15m/s,达到最大速度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B之间最后所保持的距离及在B车速度达到最大前A、B两车能保持通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