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407.138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407.13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ee4325946f025da3eb2087a9a92db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年千阳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

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私学兴起使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从而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私学没有取代官学,排除A项;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程度过重,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C项;私学兴起促进了百家争鸣,D项因果倒置,排除。2.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

”,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答案】A【解析】【详解】由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这体现了儒学由哲学思想发展为治国思想,强调了儒学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的与时俱

进,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故D项错误。3.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

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的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老子

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4.韩非子认为:“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

制臣,在臣则胜君”。这一主张A.说明了君臣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思想C.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迎合了专制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韩非子认为赏罚能有效的维护国家统治,君主可以用来约束臣子,

臣子掌握则可能越权,即君主合理使用赏罚即可驾驭天下,这一主张迎合了当时君主急需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D正确;题干中的君臣是韩非子的设想而非实情,排除A;严刑峻法主要指的是刑罚,并未提到赏,排除B;题干未体现出思想争鸣,排除C

。5.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

】【详解】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6.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

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的【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

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C项说法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封建政权的思想控制·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7.有学者认

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儒学公信力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代儒学思想以帝王为本位C.

儒学日益僵化逐步走向衰落D.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题干不能体现儒家受到

质疑,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儒家的僵化问题,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排除D项。故选B8.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答案】C【解

析】【详解】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项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的信息,故A项排除。从图中可知,私学只是很小一部分,故B项说法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

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9.下面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A.东亚文化圈形成B

.西欧形成“中国文化热”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沈括写成《梦溪笔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结合图示时间“1000——1500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宋元时期,符合经济文化交流的是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即理学的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东亚文化圈

形成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西欧形成“中国文化热”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B项;沈括写成《梦溪笔谈》不属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0.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

的思想,D选项排除。11.明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该观点乎天理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C

.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D.隐含-定的平等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思想家注重内心的反省,认为凡人只要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这符合王阳明的主张,其认为凡人和圣人在本心上没有本

质差别,蕴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D正确;该思想家强调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A;陆王心学属于儒家学说,排除B;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12.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A

.关注儿童天性B.注重因材施教C.反对传统教条D.强调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李贽在讲学时对学生的要求和传统礼教要求不同,这说明李贽反对传统教条,故选C;材料仅反映了李贽对学生的要求和传统礼教要求不同,没有体现李贽讲学关

注儿童天性和因材施教,排除AB;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李贽有经世致用的主张,排除D。13.黄宗羲极其重视宰相职位,他认为“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乎宰相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教”黄宗羲的主要目的是A.弥补君主专制弊端B.否定传统伦

理道德C.健全中央机构职能D.否定君主制合理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教”体现的是黄宗羲认为宰相可以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因此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顾炎武曾说:“汉唐之制,皆以宗亲与庶姓参用

。人为宰辅,出居牧伯者,无代不有。”而宋代的宗室“名日天枝,实为弃物”。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是A.选官制度的完善B.专制皇权的强化C.监察制度发展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的【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宗室亲王虽然有荣誉称号,但是却不受到皇帝的重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宗室作乱,加强皇权,

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B。15.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B.“宇宙便是吾心”C

.“人是万物的尺度”D.“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解析】【详解】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由此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即宇宙间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着的,故D正确;“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错误;“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思想,故B

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塔格拉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16.阮元在《畴人传》(我国第一部记述中国历代天文学家学术活动的传记)中指出:“良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是A.重视抽象规律B.天文学居于首要地位C.重视天人合一D.重实践轻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中国古人“不复强求其所以然”,说明在探索自然界时,认为人不能求其所以然,“非人力所能窥测”,导致理论不足,不是说中国人重视抽象规律,故A项错误;根

据所学知道,天文学在国古代没有居于首要地位,题目的材料也没有比较天文学和其它,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一种思想和观念,题目说的是对天文的研究,故C项错误;题目的材料说明了中国人重视实践,“故但言其所当然”,而不重视在理论上的所以然,故D项

正确。难度:一般17.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离骚》B.《子虚赋》C.《论语》D.《诗经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离骚》。所以答案选A。18.《

中国古代有一朝代在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如“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该朝代的“新气象”还有A.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B.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C.设立

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D.转轮排字盘的发明和使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如“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说明是北宋时期,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属于该时期文学成就,A项正确;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是在

中唐时期,排除B项;C项出现在明朝,排除C项;D项出现在元朝,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

,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绘画。《枯木怪石图》显示出了非凡的意境:怪石压在枯木之下,怪石的顽强

似乎是感染了枯木,枯木的下半段同样是刚劲有力,顺着枯木向上似乎是要“乘风归去”。这幅《枯木怪石图》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顽强,正气,坚强,淡泊。所以A、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示意图可知此画是文人画,这一时期绘画特点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B项“追求民主”材料没体现,符合题意,故选B项。20.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A.

小篆B.隶书C.楷书D.草书【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小篆的特点主要是富于图案美,属于人工刻意造作,故A项错误;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具有适用性、装饰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楷书字形方正,规

矩严整,不是心之画,故C项错误。由“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可知此项书法艺术从心出发,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名师

点睛】概况古代书法艺术:字体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定鼎之功,钟繇和王羲之贡献最大;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

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行书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工整清晰,又

飞洒活泼;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功能,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

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其令礼宫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摘编自《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

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答案】(1)主张:兴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等(或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原因:适应统治的

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本质上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但客观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遏制了其他学派思想的自由发展)【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归纳出董仲舒的教化主张即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是: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

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从材料二中直接概括出汉武帝的具体举措即可;汉武帝的崇儒举措可以从对国家发展,儒学的影响以及后世的深远影响等几个方面概括。(3)从材料三文字中可以概括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是: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另一方面,

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详解】请此输入详解!22.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

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有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

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材料三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

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一,结合

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答案】(1)演变: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提冉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②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巾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④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之上深化了儒学,南宋之后,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是精神,开创思想活跃的新局面。(2)解释:①小说被社会各

阶层所接受;②小说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③通俗易懂的小说适应了市民的需要。(3)评价:①“中体西用”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的时代发展水平;②当时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春秋战国时期,中

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提冉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②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巾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④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之上深化了儒学,南宋之后,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是精神,开创思想活跃的新局面。(2

)从“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体现小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从“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体现了通俗易懂的小说适应了市民的需要;从“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体现了小说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3)评价:依据材料四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

的士人”和“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的信息可归纳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

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

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摘自《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

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

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1)根

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

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得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根据

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得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及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根据材料“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得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根据材料“

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得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根据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得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根据材料“书籍出版数

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根据材料“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根据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结

合雕版印刷技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及,给人类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262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