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6-2再别康桥.pptx,共(47)页,3.56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e2fe709f52ecd0fc0c92659b27dd74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再别康桥标揽胜目1.阅读补充材料,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了解新月诗派。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3.通过鉴赏诗歌,感受康桥的美景,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并把握诗人的情感。学重难教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2.抓住意象(诗中的景物),感受《再别康桥
》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3.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点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到1922年,他曾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1922年回国。1923年“
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其短暂的一生正值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在动荡的岁月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渴望与追求,辛勤笔耕,著作颇丰,被赞“一手
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走进作者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
明的艺术个性。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走进作者背景介绍1920年,徐志摩从美国动
身,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康桥大学。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我
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背景介绍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
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新月社,文学社团。1923年以聚餐会形式形成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1925年由徐志摩编辑《晨报副镌》,增辟《诗镌》《剧刊》,提
倡现代格律诗和国剧运动。1927年春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现代文化丛书》及文艺书籍。1928年3月出版《新月》月刊,由徐志摩、梁实秋、罗隆基等先后编辑,前期偏重于发表新诗,讲究格律,形成一种文学流
派,被称为“新月派”;1933年6月出至第四卷第七期停刊。在政治思想上,提倡西方的自由思想和民主政治。新月社新月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
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
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
的贡献。新月派与“三美”◆音乐美:闻一多先生认为这是诗歌是最首要的。音尺(音尺也叫音顿,就是在读诗的时候应该在哪个字或词后略作停顿或转调,现在叫音节,所谓的一字尺、二字尺、三字尺实际上就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
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绘画美:这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
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三美题解“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在译为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曾在这里留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康桥
一往情深。从诗题来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所作的诗歌《康桥再会罢》的呼应。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说说音乐类体现在哪些方面?1、押韵灵活,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2、音节和谐,节奏轻缓3、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首诗歌的“建筑美”体现在什么地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细读诗歌,看看诗人在诗中都写到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都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
物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潭水”“星辉”等景物组成了一幅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又用了“艳影”“油油”“彩虹”“斑斓”等大量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词语,勾勒出了一幅幅
流光溢彩的图画,带给了读者视觉上的鲜明印象,也让读者对诗歌描述的画面产生了美的想象。思考探究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的特点是闲游天空,自由自在,秀丽飘逸,美丽迷人。诗人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那飘忽不定的云彩,无声而轻柔。这种
重逢的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告别。在这里,我们也似乎看到了诗人那颗随着云彩而飘忽不定的内心,感受到诗人那温柔细腻的感情。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三个“轻轻的”连用,让我
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透露出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的离情。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思考探究把“金柳”比喻成新娘有什么好处?①在夕阳的映照之下,柳树像镀上了一层金,显得艳丽,与新娘相似;②柳枝随风摇曳,婀娜多姿,与窈窕的新娘相似③“柳”与“留”有
一种谐音关系,古人折柳送别,以示对远行人的挽留,在这里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思考探究写“青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甘心”一词?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招摇”一方面写出了青荇的轻盈、可爱,另一方面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喜爱。“甘
心”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是热烈的、永久的。思考探究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潭清泉就是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在这里追随着拜伦
,也去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徜徉在这榆荫下的清泉水旁,诗人执拗地强调:这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美丽的天上虹被揉碎沉淀之后,竟然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此处渲染出一种瑰丽多姿、如梦如幻的氛围。这“彩虹似的梦”绚丽多彩,又破碎飘零,暗含着诗人对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能不能换成“轻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和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
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招摇”:常含贬义,此处“招手摇摆”义。另有“逍遥”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仿佛康桥在对诗人招手示意,表示欢迎,拟人手法,更显生动、形象。思考探究第四节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何好处?
“揉碎”有何好处?①比喻:先把“清泉”比作天上的彩虹,形象地描摹出晚霞映照在水中,湖水变得色彩斑斓,继而比“梦”,以梦的绚丽多姿变幻莫测突出了河水美得如梦似幻特点,而且化实为虚,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②揉碎,带有拟人色彩,
似乎有双纤纤素手轻轻把彩虹揉乱,撒进康河,使河水斑驳摇曳,更添情味。③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④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思考探究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本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此时,时间已来到夜晚,诗人满载一船灿
烂的星辉去寻梦,在星辉斑斓中,诗人对康桥美景的喜爱达到顶点,诗人想纵情放歌,将自己的对康桥的一腔热爱和满腹不舍都高声唱出来。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漫溯”、“慢溯”,哪一个效果更好
些?为什么?①慢溯,即慢慢地逆水而上,只能写出速度的慢;②漫溯,随意地、漫无目的地逆水而上,不仅能写出速度之慢,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对昔日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康桥的无比喜爱。思考探究如何理解第5节
的“寻梦”?“寻梦”是对上节“梦”的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的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撑一支长篙”出发,“寻梦”的过程美好;“满载一船星辉”归来,“寻梦”归来喜悦。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思考探究但我不
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此时的夏虫似乎也感受到诗人对康桥难舍的情感,在这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的氛围中,诗人哪里有心思放声高歌呢?诗人对康桥如此爱恋,在别离时情绪便越发低落,他选择了沉默。因此连夏虫安静下来,诗人选择了在沉默中悄悄离别。诗人
为何“不能放歌”?如何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①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的快乐心情达到了顶点,似乎忘记自己将要离开,所以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当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时,内心的离愁别绪压倒了一切,只能在沉默中体会别离的惆怅,痛苦的
笙箫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放歌”只是他当时的心愿罢了。②将“悄悄”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以独特的视角渲染一种无边的寂静。思考探究“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笙箫借
代音乐,意指今晚的康桥最美的音乐就⚫是寂静无声,宁静中,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悄悄”与“笙箫”亦成押韵,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康桥今晚是沉默的”倒装,这一倒装不仅造成句与句的押韵效果,而且以“沉默”定义康桥此时的特性,
再一次突出了康桥的宁静美。思考探究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曲终奏雅,呼应首节,诗人又写回了西天的云彩。这回环反复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的离情。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康桥的美景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反复使用叠词“轻轻的”“悄悄的”,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歌开头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结尾又连用两个“悄悄的
”叠词,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之情,对康河十分珍惜和依恋的感情,增加了诗歌的静谧、飘逸的成分。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
的宁静。思考探究第7节和第1节描绘的画面是否重复?有何作用?诗歌开头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结尾又连用两个“悄悄的”叠词,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之情,对康河十分珍惜和依恋的感情,增加了诗歌的静谧、飘逸的成
分。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思考探究第7节和第1节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硬要
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轻轻而来、悄悄而去的情意。第7节和第1节相比,虽然节奏相似,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强化了诗人心中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也有几分洒脱。至此,诗
人把对康桥的浓浓的感情,于“轻轻”“悄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受三美音乐美节奏轻缓,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绘画美云彩,金柳,清泉,青荇,星辉,夏虫。赏析请简要概括《再别康桥》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思考探究一个情如云飘逸、如柳柔美、如水清柔,
对康桥充满无限爱恋,对往昔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对眼前的离别深感无可奈何的青年诗人形象。诗歌的第五节诗人寻梦曾想放声高歌,可为什么他又悄然沉默了呢?这体现了他对康桥怎样的情感?思考探究“撑篙寻梦”是诗人想象中的梦境。昔日的美好生活在对康桥的回忆中复活,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几乎要泛舟河上,放声高歌。可是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有着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藏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交织着对昨日的依恋、对今日的
无奈和对未来的惆怅,诗人于是只能“轻轻的”“轻轻的”来,然后“悄悄的”“悄悄的”走。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出了与母校康桥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是值得细细
品鉴的,请赏析诗人笔下的意象。思考探究①云彩“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巧妙地运用“云彩”这一意象,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实则更加浓烈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②金柳在诗中,诗人把金柳活化成了“新娘”,他写了柳树最美
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之重。《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是值得细细品鉴的,请赏析诗人笔下的意象。思考探究③笙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一词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声音,是安静的,但诗人却用“
笙箫”来进行表达,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低沉。④青荇诗人将青荇拟人化,赋予了青荇鲜活的生机。诗人巧妙地利用青荇这种柔美、轻盈的姿态,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与不舍,就像对待情人的不舍那般真切。《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是值得细细品鉴的,请赏析诗人笔下的意象。思考探究⑤天上虹和波光诗人用“天上虹”
比喻潭水,用“彩虹”比喻自己的梦想,将潭和梦通过“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天上虹”既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破碎飘零的,表现出了诗人凄凉的心境。“波光”虽然美丽夺目,但毕竟是幻影,所以很难把握。诗人利用波光构建了一种缥缈的、神秘的景色,对绚丽、美妙的景色
的描绘更加反衬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景与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别康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情?请加以分析。思考探究①比喻。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不仅赋予了寻常事物以炫目的美丽,更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寄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②叠字。
诗歌首节写久违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像是怕惊醒一个美好的梦,诗人刻意连用三个“轻轻”做叠字,为晚照下的康桥铺垫宁静美的基调,也突出了自己对康桥惜别的深情。《再别康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情?请加以分析。思考探究③反复。诗人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悄悄”等词语,
情感上有了呼应,音律上形成回环。诗人惜别时细腻的情感得以表现,同时也有一种唯美的效果。④顶真。第6节两处“沉默”形成首尾联珠的效果。由夏虫的沉默扩展到整个康桥的沉默,这种表达,让人有无边的遐思,最为沉默的或者就是惜别的诗人自己。《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呢?思考探究①对康桥的爱和依恋。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复杂感情
。②爱情世界的影子。在诗人心中,“河畔的金柳”这美好的景象,就是诗人追求自由婚姻、美好伴侣的代表,“作别西天的云彩”既象征了诗人不忍离开这美丽的康河,也令诗人想到了恋爱的分手和离别。《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呢?思考探究③“梦”破灭的沉痛
和彷徨。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徐志摩的理想随着现实不断发生着变化,受“五四”思潮的影响,他赴英国剑桥学习,寻求改变中国现实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但是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梦境”中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的苦痛和挣扎,理想主义的狂热和虚无,是诗人此时真实心态的
流露。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堂检测课本诗是一首洒脱优美的离歌,请你从构
思、抒情手法、语言的角度进行赏析。堂检测课答案:①构思新颖。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但是,诗人的情怀并非直白地显露,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摆脱了一般离别诗凄切的氛围,更具有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
追求自由的意蕴。②情景交融。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③妙用叠字。本诗在语言上喜用叠字强化感情,营造了宁静、忧伤的别离气
氛,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节奏感、韵律感。作业布置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是第5节,有人认为是第6节,你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