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12 石钟山记

PPT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2 页
  • 大小 1.443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12 石钟山记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12 石钟山记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12 石钟山记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12 石钟山记.pptx,共(52)页,1.44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f82aa0eea439e6dc45b5eceeddda2d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苏轼DISTANT石钟山记标揽胜目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学重

难教1.掌握文中的“莫、识、鼓、目、绝、而、焉”等重要实词、虚词与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的写法,理解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观点。3.学习作者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求实精神。点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欧阳修一起创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苏轼也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也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词开一代豪放词风,他对题材、意境、风格、技巧等进行大胆创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作品有《东坡七集》《东

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木石图》等。背景介绍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

米。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1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就是旅游胜地。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题解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

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游记作为一篇游记,文章如何安排行文脉络?1.“石钟山”得名之疑——游

因——质疑2.“石钟山”探名之旅——游历——释疑3.“石钟山”探名之得——有感——悟理记事说理,层层推进,结构严谨,既有文笔之妙,又有理性之光。课文串讲《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②。”郦元以为下临③深潭,

微风鼓④浪,水石相搏⑤,声如洪⑥钟。①彭蠡lǐ:地名,鄱阳湖别称。②焉:兼词,于此。③临:靠近。④鼓:振动。⑤搏:撞击,拍。⑥洪:大,如“洪波涌起”。课文串讲《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②。”郦元以为下临③深潭,微风鼓④浪,水石相搏⑤,声如洪⑥钟。《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

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课文串讲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①钟磬②置水中,虽③大风浪不能鸣④也,而况石乎!①以:把。②磬:qìng,古时打击乐器。③虽:即使。④鸣:使动用法,使……

发出声音。课文串讲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①钟磬②置水中,虽③大风浪不能鸣④也,而况石乎!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课文串讲至唐李渤始①访其

遗踪,得双石于潭上②,扣而聆③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⑤,桴⑥止响腾⑦,余韵徐⑧歇。自以为得之⑨矣。①始:才。②得…潭上:状语后置。③聆:仔细听,如“聆听”。④函胡:hánhu,通“含糊”。⑤清越:清脆高扬。⑥桴:fú,鼓槌。⑦腾:传播。⑧徐:慢。⑨之:代词,指石钟山命

名原因。课文串讲至唐李渤始①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②,扣而聆③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⑤,桴⑥止响腾⑦,余韵徐⑧歇。自以为得之⑨矣。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余音慢慢地

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课文串讲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②,所在皆是③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敲打起来)铿然有声的石头。②是:这,这样。③独:惟独。课

文串讲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②,所在皆是③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但是这个说法,我尤其对此感到疑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人物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水石相搏”说余尤疑之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扣石发声”说思考探究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郦说:人常疑之——人疑我未必疑李说:余尤疑之——我尤对此生疑——彰显不囿定论的质

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思考探究课文串讲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①齐安舟行②适③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④得观所谓石钟者。①自:从,介词。②舟行:舟,名作状;舟行,乘着船行走。③适:到……去。④因:于是。课文串讲元

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①齐安舟行②适③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④得观所谓石钟者。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课文串讲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①一二扣

之,硿硿焉②,余固③笑而不信也。①其:其中的。②焉:形容词尾,同“然”。③固:仍旧,还是。课文串讲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①一二扣之,硿硿焉②,余固③笑而不信也。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课文串讲至暮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①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②欲搏③人;而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⑥笑于山谷中者,或⑦曰此鹳鹤⑧也。①侧:名词作状语,在一边。②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③搏:抓、扑。④栖鹘:qīhú,宿巢

的隼。⑤磔磔:zhé鸟鸣声。⑥且:一边一边。⑦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⑧鹳鹤:guànhè,水鸟。课文串讲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①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②欲搏③人;而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⑥笑于山谷中者,或⑦曰

此鹳鹤⑧也。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

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课文串讲余方①心动②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钟鼓不绝④。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⑤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⑦,涵澹澎湃⑧而为⑨此也。①方:正要。②心动:内心惊恐。③噌吰:chēnɡhónɡ,钟鼓的声音④绝:停止。⑤则:同”乃”,原来是。⑥罅:

xià,裂缝。⑦焉:兼词“于此”,到那里。⑧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⑨为:形成。课文串讲余方①心动②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钟鼓不绝④。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⑤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⑦,涵澹澎湃⑧而为⑨此也。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课文串讲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①中流,可坐百人,空中②而多窍③,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④镗

鞳⑤之声,与向⑥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⑦焉⑧。①当:处在(某地)。②空中:中间是空的。③窍:窟窿。④窾坎:kuǎnkǎn,击物声⑤镗鞳:tānɡtà,击鼓声⑥向:之前的。⑦作:起,翻译为演奏。⑧焉:语气词。课文串讲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①中流,可坐百人,空中②而多窍③,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④镗鞳⑤之声,与向⑥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⑦焉⑧。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

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课文串讲因①笑谓迈曰:“汝识②之③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④也!”①因:于是。②识:通”志”,记住,知道。③之:代下文典故。④不余欺:不欺余,宾语前置。课文串讲因①笑谓迈曰:“汝识②之③

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④也!”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作者为何记叙“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之事?

是对“扣而聆”之的照应。说明李勃的“扣石发声说”深入人心,具备一定影响力;“余固笑而不信也”,进一步表明了作者不从俗轻信的质疑求实态度。思考探究综合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状形

、摹声、绘态,描绘绝壁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夜景,渲染阴森的气氛,烘托亲自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埋下伏笔。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景象的?有什么作用?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

有遇难而退?结果如何?①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有鹳鹤。②静态——大石,动态——栖鹘。③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④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⑤比喻、拟声——(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作者实

地考察,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恐怖,探访困难,心动欲还,忽然“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吸引了作者“徐而察之”,反映了他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结果:他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

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终于搞清思考探究作者为何么要描写这幅月夜绝壁图?内容上,借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烘托出探访之不易,表现出敢于深入险地、深入考察求真的可贵品格;结构上,为下文提出“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赤壁之下”铺垫。思考探究第2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是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

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思考探究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风水进出

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思考探究考察到得名之因后,作者为何提起“无射”“歌钟”?首先,是为了以钟声喻水石相击之声,说明山有钟声。其次,意在表明石钟山发出的水声悦耳,不仅有深沉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第三,以美妙音乐声的联想表达作者经过艰辛探究获得真相的喜悦和兴

奋。思考探究课文串讲事不目①见耳②闻,而臆③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④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⑤。①目:名词作状语,亲眼。②耳:名

词作状语,亲耳。③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④殆:大概。⑤此世所以不传也:判断句。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啊。课文串讲事不目①见耳②闻,而臆③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④与余同,而

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⑤。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

;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课文串讲而陋者①乃②以斧斤③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④。余是以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

之陋也。①陋者:浅陋的人。②乃:竟然。③斧斤:斧头。④其实:古今异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⑤是以:因此。课文串讲而陋者①乃②以斧斤③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④。余是以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

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了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地调查的求实精神。思考探究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疑问得不到解

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郦道元)言之不详,人常疑之——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思考探究讨论

文章作者写了三次“笑”,他在笑什么?“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哈哈!……“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嘿嘿!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呵呵!……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但本文作者却不一味迷信和盲

从古人,而是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暮夜”“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要,风险浪恶,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

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3段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带有哲理的意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实地考察的精神一致。思考探究《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

与议论的关系的?《石钟山记》不是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

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亲眼看到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

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思考探究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

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而且议论、记叙层层深入,全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思考探究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本文写得很集中。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一段提出

问题,第二段解决问题,第三段得出结论。文中写寺僧使小童扣石出声,是为了核实李渤扣石发声之说,是为了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与石钟山命名关系不大的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写。如作者与寺僧的语言对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时的对话,这

些作者均未写出。又如,只有他“笑谓迈曰”而无苏迈的回答,这也是回避不写的。作者集中写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使得文章结构显得很紧凑。思考探究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

游石钟山一段,作者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下来是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者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

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经过“徐而察之”,发现原来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读者紧张的心情才渐趋平缓。思考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

,即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写作意图。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