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11 种树郭橐驼传.pptx,共(45)页,1.28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2d7348b20c3ffdf74b39c216951ec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标揽胜目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手法。3.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4.学习本文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的写法,把握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5.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学重难教1.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流畅地翻译全文。2.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掌握文章设事明理的写作方法。3.了解本文“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点走进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
家庭,贞元年间中进士,后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学主
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走进作者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临江
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背景介绍这篇寓言体的传记
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写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题解传:即人物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问题。种树郭橐驼传人物传记寓言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说事明理之作。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是一种带有
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或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
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寓言“传”是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人物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根据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来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极少,被称为史传文学,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二是文学传记。作者多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手法,加入一些想象,描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
让其形象、性格更丰满厚实,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大,如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
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传初步正音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hào)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
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fán)。他植者虽窥伺(sì)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
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zhǎng)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初步正音他植者则不然,根拳(quán)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zhǎo)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
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课文串讲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tuó)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①始:最初,当初。②病偻
:患了脊背弯曲的病。③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④伏行:弯着腰走。⑤类:类似,像。课文串讲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tuó)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郭橐驼不知道当初叫什么。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弯着腰走。有些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起外号/称呼他“橐驼”。郭橐驼听了说:“非常好。(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橐驼了。宾语前置句,名何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郭橐驼是个什
么样的人?从郭橐驼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1.驼背、不知姓名、身份低微、豁达、自信。2.①正视他人讥讽和嘲笑,坚持走自己的路。②要懂得自我解嘲,不为外界所烦扰。思考探究课文串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
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fán)。他植者虽窥伺(sì)效慕,莫能如也。①业:以……为业。②观游:观赏游览。③迎取:迎接。④养:用、使。⑤移徙:移植。⑥硕茂:高大茂盛。⑦实:结果实。
⑧蕃:多。⑨效慕:仿效。课文串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fán)。他植者虽窥伺(sì)效慕,莫能如也。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
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在长安做观赏游览和卖果买卖的豪富,都争着迎接雇用他。看到郭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能像(郭橐驼的树)那样的。定
语后置句,凡是……的长安豪富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的籍贯、职业、种树技能高超第二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点出橐驼技艺的高超?最后一句有何作用?一是他种的树或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二是他种的树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一句从侧面指出别人无法仿效他,增强了玄妙
色彩。思考探究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郭橐驼种树高超?使用了什么手法?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此段,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
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思考探究侧面正面反衬课文串讲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
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zhǎng)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①孳:繁殖。②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③致其性:使它依照本性生长。致,使达到。④性:性质、方法。
⑤本:根。⑥培:培土。⑦其土欲故:种树要用旧土。⑧筑:捣土。⑨既然已:已经种完了。既,已经。然,这样。⑩顾:照看。11.莳(shì):栽种。12.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13.置:放下。课文串讲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
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zhǎng)而
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旧土(原来培育树
苗的土),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种完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呵护),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不再管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结果实早又多的办法。“凡植木之性,其本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请说说四个“欲”字有何作用。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又揭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栽种,保护了它的生机,才收到“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的理想效果。思考探究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思考探究郭橐驼总结的种树经验是什么?郭橐驼总结的种树原则
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思考探究课文串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quán)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
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zhǎo)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1.易:改变,变换2.拳:拳曲
,伸展不开。3.恩:宠爱。4.爪:指甲,用作动词,用指甲抠、掐。5.肤:指树皮。6.离:背离。课文串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quán)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zhǎ
o)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过多就是比不上/不够。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
养护太过,担心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用指甲掐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看土的松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地背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担心它
,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宾语前置句,能若我;为何郭橐驼谈种树经验。郭橐驼他植者道方法移植:管理:结果角度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本欲舒、培欲平土欲故、筑欲密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
其实其天者全而其性得正反根拳、土易培不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无对比论证本段以对比的方式展开陈述,请找出相应的对比。其莳若子其置若弃郭橐驼的妙招了解树养树的具体做法养树的结果“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郭橐驼他植者种树方法种后态度结果原因分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根拳、土易、培土或过或不及勿动勿虑,去不
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其天者全而其性得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思考探究本段通过哪些手法写出了郭橐驼的种树本领?本段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反衬表现了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①正面描写
:通过介绍郭橐驼所种的树的特点,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结果又早又多,具体说明他种树技术的高超。②侧面描写:通过欢迎他的人,这类人分为两类:观赏游玩的(精神)、种树卖果的(物质),暗示出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③反衬
:通过其他植树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但比不上他来反衬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思考探究课文串讲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
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①官理:做官治民。理,治。②长(zhǎng)人者:做官的。长,统治、治理。人,民。③烦:繁多。④勖:勉励。⑤早缫(sā
o)而绪:早早地煮茧抽丝。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你们的。绪,丝头。⑥缕:线。课文串讲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
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百姓),但最终因此给百姓造成了灾难。早晚那些小吏(都)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使乡民聚
集,(一会儿)敲梆子召集大家。省略句,移之(于)官理判断句在写官吏的行为“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时,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铺陈手法。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百姓劳作,
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可见可闻。思考探究课文串讲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吾小人:我们小民。2,飧(sūn):晚饭。3.饔(yōng):早饭。4.蕃:使繁盛。5.病:困苦。课文串讲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能使我们人口繁盛、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并且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与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宾语前置句,以何郭橐
驼在问答中将话题转移到政事上来。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吏烦令扰民的?(1)先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再铺陈:“呼、鼓、聚、击、召”等字,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把官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思
考探究“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做法结果实质手法种树误区种树培育理民误区其言其行木性日以离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无以蕃生安性病且怠繁政扰民鸣鼓而聚击木而召由此及彼类比说
理根拳土易培不当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养人顺民安民养树顺其自然思考探究类比(论证):指的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以及和它有一样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进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养树类比治民过于殷勤的他植者类比好烦其令的长人者他植者扰树类比官吏扰民扰树的结果
类比扰民的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矣)(而卒以祸故病且怠)课文串讲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zhuàn)其事以为官戒。问的人说:“啊,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记载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传其事以
为官戒)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为政宜简,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讨论本文题名为“传”,而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例,规讽统治者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从一个种树人口中阐述治国养民的严肃主张,显得婉约而多讽。请结合文章试作
分析。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
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思考探究柳宗元写这篇文章,运用“养树”与“养民”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学习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一是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
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三是动机和效果必须统一,不能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思考探究郭橐驼是怎样将叙述种树之事与评价官吏烦令扰民之理融为
一体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六个“而”和数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然后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即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思考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内容上看是
一篇寓言,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
乐业的主张。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