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共(17)页,9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953256788725132f0d3f29487b291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新余一中2019级高一10、11班下学期段考二历史试卷(2020.4.17)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先秦的地名来历中,因方国、部族对口有地名的沿袭而出现过“
异地同名”的现象。如西周懿王曾一度都于犬丘(今甘肃天水境内),后来的卫国和宋国均有地名犬丘。秦先祖非子居地远在陇西,却也把其居住地命名为火丘。这些史实表明,探寻“异地同名”现象有助于了解A.自然环境的演变B.朝代更迭的状况C.疆土扩展的情形D.移民迁徙
的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据“方国、部族对口有地名的沿袭”可知,根据“异地同名”能够探寻方国、部族的迁移和沿袭,故D项符合题意;地名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够了解自然环境演变、朝代更迭和疆土的扩展,排除A
BC项。故选D。2.韦伯在《儒教和道教》一书中谈到古代中国社会具有中央集权的权利高度集中与地方政治控制的脆弱涣散两重性。而权威对社会的渗透能力很难得到完整兑现,中央权利只能控制到县一级。作者认为,地方政治控制“脆弱涣散”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体制的腐败B.农民起义对皇权的反抗C.皇帝
对地方长官的猜忌D.中央权威对社会渗透能力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央权利只能控制到县一级”说明古代社会对地方的控制涣散在于政府未能建立基层的有效控制,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从官僚体制的腐败、农民起义和皇帝的猜忌等角度分析问题,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钱穆
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
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答案】D【解析】【详解】中央集权制度在统
一前提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由当时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决定,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并非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开创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的先河,故B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4.伯里克利时期,自然科学家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物质”等观点,被以“不敬神”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哲学家普罗塔戈拉也因其言论被控“不敬神灵”,其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驱逐出雅典。这些事例说明当时的雅典A.城邦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权力
B.公民价值须在城邦意志中体现C.政体已难以接纳进步的思想D.人文精神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因为自身的言论不符合大众的意志而被驱逐,说明当时的雅典公民价值须在城邦意志中体现,故B正确;材料说明当时雅典不符合群
众意志的都要被驱逐,言论自由不能与城邦利益相抵触,排除A;雅典的民主政治是集体政治,如果可以说服群众,进步思想也是能够被接受的,排除C;集体主义是雅典社会的主流,排除D。故选B。【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
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托克维尔指出:“美国民主得以长治而稳固,很大一部分
原因在于新大陆开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地方分权先于政府集权存在,在独立后维持国家的要求才使得民众自治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而非反过来的政府施舍给民众权力。”这表明A.美国民主制度有传统根基B.殖民统治促成了美国民主C.启蒙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入D
.地方资本主义是民主源泉【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民主得以长治而稳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大陆开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在独立后维持国家的要求才使得民众自治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而非反过来的政府施舍给民众权力。”说明美国独
立后实行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源于新大陆开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说明美国民主制度有传统根基,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殖民统治,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启蒙思想、地方资本主义,排除CD。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
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说明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答案】A【解析】【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择业等方面限制均取消,这就从根本上为德意志的发展提供了保障。A正确;B项材料只提到犹太人的权利,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专制传统和军国主义色彩,排除。故选A。7.巴黎
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D.践行
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从“选民无财产限制”和“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此举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故答案为D项;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权,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
政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工农联盟,排除C项。8.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
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先
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A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再发生改变,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排除。9.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建立在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B.表明中共的奋斗目标是实
现共产主义C.说明中共已确定国共合作的具体方式D.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矛盾,因此中共要依靠工农,“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故A正确;材料“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表明当时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排除B;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国共合作的具体方式,排除C;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都主张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D。故选A。10.1939年6月,苏联副人民
委员洛佐夫斯基曾指出:“刻下正在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B.中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世界强国地位C.国共合作抗日是全
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D.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日战争的结局决定日本是否能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1.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
反映出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52年”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中国同英法等国签署贸易协定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
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和西方国家签署贸易协定,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方提出的,B选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签署贸易协定的活动,不能体现出美国在西方影响力下降,C选项错误12.19
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答案】D【解析】【详解】1978年我国才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过度的拨乱反正,故B错误。教育和考试虽然需要一定的政治指导,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故C错误。文革结束刚刚结束,对抨击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可见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故
选D。13.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C.
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强调小农经济因为简单而有顽强的生命力,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规模小而容易破产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
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与物资和人口增长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
,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人地矛盾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可知,清朝由于
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使许多劳力束缚在土地上,这使农业难以实现转型,C正确;据材料“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可知,清朝时期的
经济作物的种植相比于明代有所缩小,A说法不准确;B、D不是材料主旨。15.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
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这一现象反映了A.人地矛盾尖锐B.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兴起C.佃农经济独立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千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
、转租或典卖佃权”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当时的人地矛盾,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农民的抗租减租斗争,排除;C项,佃农并未获得对土地的所有权,故不能经济上独立,排除。16.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
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A.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B.亚洲的生
产方式领先于欧洲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D.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作者意在强调欧洲通过工业革命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这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故A正确;B与史实不符,当时欧洲领先于亚洲;材料没有
涉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多样性,故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对亚洲的侵略,而不是区域分工,故D不正确。17.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
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B.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C.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D.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总是与撒克逊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修地方志强调了共
同祖先和共同文化的作用,反映了这时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贵族向新贵族的转变主要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没有体现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英格兰修志强调共同的祖先和文化,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的
逐渐形成,没有强调地方独立思潮,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格兰修志热潮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没有强调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18.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
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
济联系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率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A与材料相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不是“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C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
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错误。19.1808年,美国纽约州政府通过法案,授权利文斯顿和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拥有30年的汽船经营特许权,其他州则进行报复性的措施,纷纷立法禁止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美国联邦法院对此进行裁决,认为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判
决其无效。这一裁决A.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B.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C.有利于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D.体现了邦联制下的司法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决,使各州水域开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美国水上航运业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有利于美国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故选C;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排除A;联邦法院的裁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没有体现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排除B;材料反映了联邦制下各州法律服从联邦法律的司法原则,排除D。20.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
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下
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B.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C.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D.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1903年”“1911年”“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这些大企业往往由
高级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故B错误;人民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故C错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只能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D错误。故选A。21.20世纪20年代始,一批具有现代意义新式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等逐渐涉足农村借贷。下表是
苏南三地信用合作社与旧式金融机构(农业仓库、典当)高利贷之间的利率比较。据此可知项别无锡吴江句容信用合作社1分2厘1分2厘农业仓库1分5厘1分5厘1分4厘典当1分8厘高利贷最低率1分2厘1分2厘A.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盘剥B.农业近代化发展
程度显著提高C.传统信贷仍占主导地位D.新式金融对农业促进作用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新式金融的利率和高利贷之间的利率相差无几,甚至超过了高利贷的利率,因此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作用有限,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
明确农民选择哪种贷款方式,选项A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农业近代化程度,排除B;材料未提供各种信贷模式的比例,因此不能得出传统信贷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C。22.20世纪初,文献中使用“绅商”一词时,多分指绅士和商人两类人。但是随着“绅土和商人在新的
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这表明A.社会结构变动B.商人地位提高C.自然经济解体D.近代工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
】据材料“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已是浑然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群体,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表现,A正确;材料没有涉
及商人地位的提高,B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C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工业的发展”,D错误。23.1933年,国民政府实业部拟定四年实业计划,规定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实
行国家通盘筹划;1934年,又陆续出台《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一批有关物资管制的计划、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因为A.苏联模式的影响B.国际局势的恶化C.经济危机的冲击D.围剿红军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2
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采取的统制措施以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故B符合题意;苏联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国民政府的措施是部分借鉴而不可能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1929年到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坏性很大,但当时我国并非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政策与围剿红军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
“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A.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B.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C.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D.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答案】A【解析】
【详解】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苏两国在大规模工业化启动之前,均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的根源于两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落后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A选项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发展落后,并不
意味粮食歉收,B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为A。25.1955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部分县袜子、肥皂、食盐、热水瓶脱销;有的地区为完成销售任务而限制购买,如买一斤糖搭一瓶白兰地酒,买一斤肉搭半斤干鱼;部分
民众见商品供需紧张,干脆一次性买足了七年的火柴、两年的盐。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A.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B.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物资紧缺C.计划经济形成过程存在矛盾D.国营经济尚未掌握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详解】我国“一五”计划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也出现了供应不足为完成任务而搭车销售、抢购囤货等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计划经济形成过程中的供销矛盾,故C项符合题意;严重自然灾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不符合题意;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确是进行了经济封锁,也加剧了新中国的物资供应匮乏,但1955年是“一五”计划时期,此时的物资紧缺并非西方经济封
锁造成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26.茶叶的故乡在中国,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逐渐被世界所共享,并在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酝酿了不同内涵的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
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摘编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材料二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
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
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材料三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
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虽然不直接生产茶叶,但英国的红茶出口贸易额却居于世界前列。英国进口茶叶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
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帝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茶叶
在英国社会逐渐普及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答案】(1)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儒、道等思想交融;颐养心性,侧重于追求精神享受;成为中国人交往沟通得
媒介。(2)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茶叶贸易的垄断权,大量茶叶进口到欧洲市场;茶叶的补养功能和保健功能被认可;美洲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糖业促进了饮茶推广;茶叶走私贸易盛行;工业革命推动。(3)重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并应
大力宣传;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水平;大力研制新品种,尤其是中高端产品,提高制茶工艺水平;树立民族企业品牌,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与保护;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解析】【详解】(
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历史悠久、与儒道等
思想交融、追求精神享受、交往沟通媒介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糖不但可以遮掩
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茶叶的大量进口、茶叶的功能获
得认可、糖业发展的促进、茶叶走私贸易的盛行和工业革命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原因。(3)依据材料三中“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
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重视传承和宣传、学习外国经验、提升管理经营水平、研制新品种、提升工艺水平、打造品牌、政府重视和保护、营造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进行说明。27.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也带来了观念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
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人们的时空观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有密切的关系。……无线电
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使信息传播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时空限制,使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任何时候更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变化范式,已经成为了替代“现代化”的一种话语和社会想象。——韩斌《媒介技术发展与人
类时空观演变》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原因。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对待“新技术和成果”的态度及影响。(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技术进步促进人类时空观念变迁”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达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直接原因: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不同影响:英国无视的态度使得新兴工业发展缓慢;美国重视的态度推动美国快速发展;(2)论点:技术进步推动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论据: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突破“地域”的局限,逐渐认识到世界是
一个整体;②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③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明与使用;④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进步与使用;⑤人才与科技的交流、发展。论证:·①立论完全错误,没有运用史实论证,或字数特别少;②结合1至2个角度史实
的普通论证;③能结合3个及以上角度的史实进行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流畅,语言准确。【解析】【详解】(1)一问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在于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二问根据材料一“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注重发展应用技
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可知英国无视而工业衰落,美国重视而迅速强大。(2)根据材料二“……无线电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任何时
候更直接……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变化范式”结合论题“技术进步推动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明与使、大众传播媒介、人才与科技的交流、发展进行认证阐述即可。28.现代经济学中有很多“陷阱
”理论,它们总是能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表象下揭示风险,警示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英国经济史学家伊懋可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在技术投入、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剩余产品数量也在减少,进而影响人均
收入和需求。当时农民和南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战后美国经济学者纳尔逊提出资本形成效率低、人口增长快是阻碍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与此相似,索斯凯斯的“低技术陷阱”理论是指经济陷入
低工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恶性循环的状况。——据杜君立《现代化的历程》整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人口优势和传统小农经济,很难突破桎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论述:中国传统农业重视精耕细作。由于
历代政府都推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加之耕地充足,农民就缺乏革新农业工具,提高生产力的热情。此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也导致了人口的膨胀,引发严重的人地矛盾。然而,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因为备受歧视,将巨额资金投入
买田置地,而非用于扩大再生产,无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工商业者蜕变为地主,由工商业领域退回农业领域。而大量人口也被限制在农业当中,无法成为自由劳动力,这都导致中国缺乏社会转型的深层原动力。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小农
经济由于多重因素制约,无法突破传统,实现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解析】【详解】材料主要揭示中国在16-19世纪存在的经济学陷阱,这一现象限制了中国传统经济形势的转型。例据材料“在技术投入、农业亩
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来看,中国的人口优势和传统小农经济;据材料两位学者的“低水平陷阱”和“低技术陷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很难突破桎梏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后根据史实表述成文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