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468.000 KB
  • 2024-09-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9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9)页,468.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e65c5d51c62f6a1bb7554277c939a8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新余一中2019级高一下学期10、11班历史期中试题(2020.4.2)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

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C.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

而消弭【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有君无宗状态’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宗法封建制是以君权为中心,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但宗法制未消亡,选项B不符合题意

,排除;西周时期仍然是分封制度的鼎盛时期,并未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有君无宗状态’的具体的含义:仍然是宗法封建制,但这个“宗法封建制”却是以君权为中心的。2

.《东汉会要》记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A.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B.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C.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D.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答案】C【解

析】根据题干信息“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可知,地方举荐的官吏,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选拔。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故答案为C项。题干反映的是对官员的进一步考核,官吏的来源没有改变,排除A

项;B项与材料中的这种变化无关,排除;科举制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此时只是辅助措施,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要从材料反映的变化来看,这种变化表明在坚持原来选官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知识的考查,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3

.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638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659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这反映了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

削弱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唐朝前期的谱牒修撰反映出门第观念和相关的选官方式依然存在,但从《姓氏录》中收录的姓氏减少、范围缩小可以看出,门阀力量有所削弱,故

A项正确;唐朝实行科举制,门第观念逐渐削弱,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新门阀力量发展,魏晋时期旧世族已经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唐朝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流上下动性增强,故D项错误。4.迈斯基所著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据俄国海关统计,1891年至

1908年期间,由俄罗斯输出到蒙古的货物总值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而同期由蒙古输入俄罗斯的货物总值却增加了百分之五百六十六。对此状况合理的解释是A.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B.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缓慢C.中国内地市场为英美两国所占

领D.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阻碍其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从材料中看出蒙古对俄罗斯出口值增长幅度大于俄罗斯对蒙古出口增长幅度,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故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发展迅速,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被列强所操纵,除了英美外还有其他列强,故C项错误;20世纪初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与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这一初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

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5.辛亥革命后,有些进步知识分子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过于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此种反思A.

是近代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努力失败的产物B.切中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问题C.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识D.对此后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正确方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

须变革人心”,深刻反思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在于思想启蒙不足,所以这种反思是对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失败的反思,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仅从思想层面反思辛亥革命而未从经济基础上考虑,反映出对中国国

情认识的片面,故C项错误;此种反思未涉及到本质,不可能为此后的革命运动提供正确方向,故D项错误。6.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

粤汉铁路迂回”。该会战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武汉会战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是抗日战争中的著名会战。由材料中涉及的地名,可以推测出该会战是武汉会战。故D正确。【详解】7.“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

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

”、“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上半期英语中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立宪主义”,“民族主义

”、“共产主义”、“浪漫主义”等词语,体现出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D项正确;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没有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这些思想,A项错误;“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和“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说法绝对,BC两项错

误。8.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年份贵族阁员非贵族阁员1832~186664361867~188435231885~190540291906~191625261918~19352582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答案】B【解析】表格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数据表明贵族的数量在增加,故A项错误;总体上看,内阁中贵族数量减少,非贵族数量增加,中间出现曲折波动

,并且经历的时间超过一百年,由此表明英国政治变革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内阁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阁中贵族的数量在第三阶段增加,第四阶段减少,说明工业革命并不能决定贵族的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

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即可得出结论。9.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

,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进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

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一五”计划特点的把握。依据材料中“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一五”计划不仅发展生产力,还要变革生产关系,因此D项

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宣传中共“八大”路线的标语口号有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C.“放弃剥削,学好本领,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D.“公社赛过铁

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放弃剥削,学好本领,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时,对由资产阶级改造成的劳动者提出的口号,C项正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

小平在1988年是提出的,A项错误;“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口号,B项错误;“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口号,D项错误。11.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

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A.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材料“土地兼并严重,但

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反映了宋代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形成,租佃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阶层的固化,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社会和谐的问题

,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关键信息“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租佃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

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步改变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答案】B【解

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来看,子贡是以私人身份经商,不是官办工商业中的官员,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发展

状况,排除C项;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是在西汉时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3.通过对比《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B.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C.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D.汉唐间中央

开始直接管理地方【答案】A【解析】【详解】从示意图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南方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州的数量较少,而唐朝时期南方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道的数量大有增长,说明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政府对南方的重视程度增强。故答案为A项。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隋唐时期还没有

完成,排除B项;唐朝时期吐蕃与内地的联系增强,不是“实施了有效管理”,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从两幅示意图的变化信息来确定答案。《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和《东汉十四

州示意图》相比较来看,唐朝时期在南方设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数量上看明显增多。联系史实可知,这是由于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为适应社会状况,在地方行政单位设立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14.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

,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

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

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

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

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前作为唯一口岸,广州的大额关税收入和来自包括杭州在内的各地的手工业产品有关,即长途贩运促进了关税收入的增长,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比两地经济实力,无法得出“北方”落后“岭南”,故C项错误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

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17.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

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D.人口增长

与医疗水平的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

,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

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18.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

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A.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B.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C.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

成【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欧洲人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体现了世界市场在国际贸易推动下逐步形成,选项D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欧洲棉纺贸易推动了整个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联

系,类似于连锁反应,其落脚地也侧重欧洲消费,而非资本原始积累,选项A排除;选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了欧洲人通过棉编织品贸易将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但没有强调此商业网造成亚非拉国

家和地区落后,排除C项。19.下表反映了1873~1926年中国的进出口税率(%)的变化。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年份18731883189319031911192l1926进口税率4.94.83.43.33.23.13.8出口税率8.810.87.34.53.33.13.0(资料严中平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955年,61页)A.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改变B.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C【解析】从表中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税率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进出口

贸易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C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性改变”;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对外贸易是否顺差和社会环境,故BD项排除。20.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④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B.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C.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答案】B【解析】依据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及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①是小农经济,②是洋务经济,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④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⑤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排除;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洋务经济和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故D项正确,排除。21.有英国学者认为:“珍妮纺纱机自问世之后并没有在法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这些

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高价购入珍妮纺纱机生产棉纱很难获利,甚至得不偿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B.珍妮纺纱机是衡量工资水平的重要参考C.较高的工资水平促使英国采用机器生产D.法国和印度在工业革命中获利少于英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

析: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影响技术革命创新的条件。根据关键信息“没有在法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其余AB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内容核心

意思无关,故排除。考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影响技术创新的条件22.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增加到约7:1。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落后的政治制度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动荡不安【答案】A【解析】【详解】导致欧洲宗主国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人均收入的差距由1800年的3:1增加到1914年的7:1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剥削、掠夺和控制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动荡不安,都只是导致这种差距加大的具体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CD三项错误。23.19世纪下半

期以来,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转到安全的、受到保护的帝国市场,帝国因此作为缓冲避免了锐意创新的需要……长此以往导致了其经济的衰落。据此可知,英国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自由贸易政策B.科学技术的滞后C.过分重视国内

市场D.对殖民地的依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转到安全的、受到保护的帝国市场”,可知英国依赖殖民地市场,不愿进行技术创新,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不符,排除;英国科学技术滞后在本题探讨的问题中属于现象,不是原因,排

除B项;英国重视“帝国市场”而不是“国内市场”,排除C项。24.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A.联邦与民主相统一B.共和与联邦相统一C.分权与制衡相统一D.集

权与分权相统一【答案】A【解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反映出各州具有一定独立权力,是联邦制的体现,“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体现出民主选举色彩,故选A项。共和是指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产生方式都属于共和体制,不能体现材

料中参议员与众议员二者的差距,不选B项。分权与制衡是指美国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并且互相制约,材料中没有体现参议员与众议员权力不同互相制约的内容,不选C项。材料仅表述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产生方式不同,体现不出集权与分权的统一,不选D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25.一个统一的德国或意大利将会打破1815年建立起来的均势;同样,一个独立的匈牙利民族国家的建立就意味着奥匈帝国的解体。这些反映了19世纪的欧洲A.纷纷要求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殖民的扩张引发民族主义意识C.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D.民族主义成为变革重要推动

力【答案】D【解析】【详解】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德国、意大利要求完成国家统一,冲破欧洲君主战败拿破仑后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格局,匈牙利等民族解放运动冲击着奥匈帝国的统治,反映出19世纪的欧洲,民族主义成为变

革的重要推动力,D项正确;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不是匈牙利等受奥匈帝国控制的民族的斗争愿望,A项错误;殖民扩张不是激发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原因,B项错误;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第Ⅱ卷

(非选择题)26.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

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

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

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

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答案】(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

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特征及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政府为了便于控制”等信息归纳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社会经济发

展、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作用。依据材料二中“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不能造纸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27.阅读下列材

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材料二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2)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

张謇的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依据材料三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时间:1912—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或民国初年)。原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实业家的爱国精神。(2)原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外部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资源等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等。(3)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

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解析】【详解】(1)时间: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曲线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是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即一战期间。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国际条件、实业救国思想和群

众反帝爱国运动等方面,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主义衰落下去的主要原因有西方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国内的动荡分裂等。主要因素:根据所

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自身、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性质、经济环境、地理、交通、资本、资源、市场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归纳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变化:根据材料二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可知,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为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

比重上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五计划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1957年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巨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8.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图1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图2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图3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图4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航海贸易路线

和铁路示意图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提示:可分别

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来解答或亦可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答案】示例一: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若干区域,彼此所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路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

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1400——18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的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

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到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20

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使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示例二: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

,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之间有路上和海上贸易;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

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从贸易过程中反映出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世纪90年代。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到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1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解析】【详解】首先明确

题目要求,然后从洲际贸易发展的角度阅读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地图,提取洲际贸易发展的范围、过程和贸易中心变化等信息,接着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洲际贸易发展在每个阶段或整体过程中呈现的速度、趋势和原因等进行分析论述,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紧扣主题,围绕洲际贸易发展这一主题,选取三个角度,依次展开描

述,规范表达,论述严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