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共(13)页,433.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9671d2eb3718782716dbb962d5e10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A.细胞核中B.核糖体中C.核膜上D.核孔上【答案】B【解析】【分析】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后
,tRNA运载氨基酸到核糖体,进行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此时,tRNA与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详解】A、细胞核是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不发生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A错误;
B、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出现在以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此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B正确;C、核膜上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C错误;D、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也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D错误。故选B。2.小麦抗锈病
对易染锈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合体,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应选用下列哪项为最简便易行()A.甲×乙B.甲×乙得F1再自交C.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D.甲×甲、乙×乙【答案】D【解析】【分析】
题意分析,一个显性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也可通过测交完成。【详解】对于植物显性性状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由于小麦是雌雄同株植物,如果用杂交的方法鉴别则操作过程比较复杂,且达不到保留的目的,
所以鉴别和保留植物纯合显性性状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法,即甲×甲、乙×乙。如果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体,没有出现性状分离的为纯合体。即D正确。故选D。【点睛】3.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B.DNA连接酶将黏性末端的碱基对连接起
来C.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基因工程的实质是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
酯键。(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详解】A、由分析可知,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A正确;B、DNA连接酶将黏性末端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B错误;C、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可以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C正确;D、基因工程的本质是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B。【点睛】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B.子代获得突变基因一定能改变性状C.基因突变一定
由人为因素诱发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缺失、增添而发生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突变由于没有受精发育成个体,也不会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分为显性突变
和隐性突变。如果是隐性突变,后代是杂合子,性状不会改变;如果是突变的是基因的内含子,后代获得突变基因后也不会改变性状。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生物因素,但没有这些因素,也可能由于复制差错而发生突变。【详解】A.亲代的突变基因不一定能传递给子代,如
体细胞基因突变一般不传递给子代,A错误;B.子代获得突变基因不一定能改变性状,如AA→Aa,B错误;C.基因突变包括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其中诱发突变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C错误;D.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D
正确。故选D。5.下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A.重组和易位B.易位和易位C.易位和重组D.重组和重组【答案】A【解析】【详解】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
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故答案选A。6.从某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四种碱基数的比例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
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A.26%B.24%C.14%D.11%【答案】A【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
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详解】已知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6%,即C+G=46%,则C=G=23%、A=T=50%-23%=27%。又已知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8%,
即A1=2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27%,则A2=26%,即A正确。故选A。【点睛】7.小鼠的毛色基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这两对基
因独立遗传,且只要有一对基因显性纯合胚胎就会死亡。两只黄色短尾鼠杂交,其后代表现型比例为()A.9∶3∶3∶1B.4∶2∶2∶1C.6∶3∶3∶1D.9∶6∶1【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两只黄色短尾鼠杂交,
即AaTt×AaTt,F1的基因型为AaTt的有4/9,表现型为黄色短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2/9,表现型为黄色长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2/9,表现型为灰色短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1/9,表现型为灰色长尾。所以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是黄色短尾
: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故选B。8.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基因。据图判断()A.此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B.此动物体细胞基因型一定是AaBb
CcDdC.此细胞发生的一定是显性突变d→DD.此细胞既发生了基因突变又发生了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
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详解】A、此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4个染色体,8个DNA分子,A错误;B、图示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D和d,可见在间期发生过基因突变,因此该动物体细胞基因型是AaBbCcDd
或AaBbCcdd,B错误;C、此细胞可能发生的是显性突变,也可能发生在是隐性突变,C错误;D、此细胞在分裂间期发生在基因突变,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D。【点睛】9.如果用15N、32P、35S共同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C.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2P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答案】B【解析】【详解】用15N、32P、35S共同
标记噬菌体,其中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
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又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15N和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试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0.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农药的使用,对害虫
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使得农药使用效果越来越差,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一个染色体组应是()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C.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答案】B【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
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答案B。1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
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④【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意味着生物的进化,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①正确;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
变,②正确;③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③错误;④个体的进化不能决定种群的进化,必须经过环境选择之后才能保留这些变异和进化,种群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④错误。故选B。【点睛】二、非选
择题13.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从图可知,A叶片是树冠_____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叶片,判断依据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反应受到抑制。(3)若要比较A、B两种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在提取叶
绿素的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答案】(1).下层(2).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低于B叶片(3).暗(4).无水乙醇【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考生
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把握曲线走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围绕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
分析解答。【详解】(1)由于上层叶片对阳光的遮挡,导致下层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因此下层叶片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上层叶片低,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A叶片是树冠下层的叶片。(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氧气产生于光反应阶段。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
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说明光反应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受到抑制。(3)绿叶中的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点睛】坐标曲线题的解题关键是:①要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及曲线代表的含义,这是解题的
重心所在。②关注坐标上的“四点、二量、一趋势”。“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横轴的点、区段来进行。③分析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时,还要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
的有效信息。14.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1)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有一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致病基因位于图中的______________部分。(2)图
2为某家族系谱图,从理论上讲,Ⅱ-2和Ⅱ-3的女儿都患乙病,儿子患乙病的几率是1/2。由此可见,乙病属于_____遗传病。(3)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____。这个孩子如果是个男孩,则其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中的______号。(4)该家系所在地区的人群中,每
50个正常人中有1个甲病基因携带者,Ⅱ-4与该地区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孩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___。【答案】(1).Y的差别部分(2).伴X染色体显性(3).1/4(4).1(5).1/200【解
析】【分析】题图分析,图2中,由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Ⅱ2患病可以推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Ⅱ2是女患者但其父亲不患病则致病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即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乙病Ⅰ1和Ⅰ2患病而Ⅱ1正
常,应为显性遗传病,Ⅱ4患乙病而后代中却有不患乙病的儿子出现,说明乙病应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1)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有一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致病基因位于图中的Y的差别部分。因为Y的
差别部分上的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不能传给女儿。(2)根据图2为某家族系谱图,从理论上讲,若Ⅱ-2不患乙病,而Ⅱ-3患乙病,他们的女儿都患乙病,儿子患乙病的几率是1/2。则可推断,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结合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由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Ⅱ-2患病知Ⅱ2基因型为aa,又知Ⅰ-1和Ⅰ-2均患乙病而Ⅱ-2不患乙病,故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
XBXb,又知其儿子不患甲病,故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3基因型为(2/3)AaXBY或(1/3)AAXBY,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患乙病的概率为3/4,则同时患病的概率为1/3×3/4=1/4。④关于
甲病,Ⅱ4基因型为aa,正常女子是携带者(Aa)的概率为1/50,则二者婚配,子代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50×1/2=1/200。【点睛】熟知根据遗传系谱图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行判定的思路、并能进一步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根据基因型进行相关的
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本题的考查点。15.某二倍体昆虫的三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下图甲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Dd的个体细胞分裂某时期图像。图乙表示其细胞分裂过程中mRNA的含量和每条染色体所含DNA分子数的变化(实
线表示)。请据图回答:(1)Bb、Dd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致图甲中2、4号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3)图甲所示细胞中含有____
_个染色体组。(4)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乙中的______阶段(填图中字母)。(5)若用3H标记该个体体细胞的DNA分子,再转入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和被3H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不遵循因为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3).2(4).b(5).4(6).4【解析】【分析】题图分析,B/b、D/d位于同一对染
色体上,而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姐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是经过复制而来的,应该相同,如果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详解】(1)由图甲分析可知,B/b、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而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因此,B/b、D/d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图甲中2、4号染色体是分裂间期经过复制而来的,其同一位置的基因应该是一样的,而图中2、4号染色体上却出现了不同基因B和b,这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
期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期的交叉互换的结果。(3)图甲所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细胞分裂后期,其中,1、2为一个染色体组,3、4为一个染色体组,一共有2个染色体组。(4)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间
期DNA复制的时候,所以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乙中的b分裂间期。(5)由图甲分析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所以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若用3H标记该个体体细胞的DNA分子,再转入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半保留复制,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都
有3H,所以被3H标记的染色体数也是4条。【点睛】熟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NA分子的复制、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等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析图是解答本题的前提。16.下面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2)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①过程的mRNA通过______进入到细胞质中,与_______结合在一起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进行②过程需
要的物质和结构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玉米的叶肉细胞中,能够进行过程①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5)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病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____(直接/间接)控制。【答案】(1).转录(2).
核孔(3).核糖体(4).mRNA、氨基酸、tRNA、酶、ATP(5).核糖体(6).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7).间接【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基因通过基因表达控制生物的性状,即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图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基
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另一种是间接控制。【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①是转录过程。(2)真核细胞中,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在一起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的物质有:mRNA、氨基酸、tRNA、酶、ATP,该过程
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4)玉米叶肉细胞能够进行①转录过程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5)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另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白化病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点睛】熟知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以及转录和翻译的相
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结合图示辨析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7.现有两纯种小麦,一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
图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请分析回答问题:(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依据的变异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2)(四)过程所做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方法Ⅱ一般从F1经(
五)过程后开始选种,(五)过程产生了矮秆抗锈病植株。若要在其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4)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_________。(5)除上述方法外,也可将高秆抗锈病纯种小麦用γ射线等照射获得矮抗品种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__。【答案】(1).染色体数目变异(2).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3).自交(4).DDtt∶Ddtt∶ddtt=1∶2∶1(5).基因突变【解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获得小麦新品种的两种育种方法,其中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方法Ⅱ为杂交育种过程。图中过程(一)表示杂交;过程(二)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四)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五)表示自交;过
程(六)表示筛选和连续自交。【详解】(1)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单倍体育种,即方法Ⅰ,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2)过程(四)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秋水仙素,即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3)方法Ⅱ一般从F1经(五)过程后开始选种,这是因为经过(五)过程后才发生性状分离,从而能从中选出所需的性状,进而通过自交的方法提高纯种的比例。(4)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DDtt与⑤ddtt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
的后代Ddtt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tt∶Ddtt∶ddtt=1∶2∶1。(5)除上述方法外,也可将高秆抗锈病纯种小麦用γ射线等照射进行诱变,从而获得矮抗品种,该过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矮秆抗病品种的出现是基因突
变的结果。【点睛】熟知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过程及优缺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理解图中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