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六单元 求谏 (3) 含解析.docx,共(6)页,74.95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278cd0bbecbde983e0549aa79245d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求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具体内容;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
的治国思想。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训练学生翻译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课文一段的内容,主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概括归纳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以金文的“柬”导入,:(束,布裹的包囊)+(大量颗粒物),字形像渣滓留在包囊内,表示用布包过滤,取汁去渣。引申为:挑选、挑剔。展示金文的谏“”,由金文引出篆文的谏“”。解析: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挑
选、挑剔。谏,金文(柬,挑选、挑剔)、(言,言说、评论),表示挑剔、批评。造字本义:臣子批评或忠告君王。二、走进作者及作品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简介《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体现的
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是一
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
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后代的重视。三、《求谏》课文梳理师:文章一共有六段,请六组同学的代表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各小组代表对每段内容进行概括及深入分析:1、第一段小组代表发言人:张筑城大意:唐太宗表明自己积极求谏
的态度以及对求谏的认识。问题:本段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如“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再如“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举例论证,如“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第二段小组代表发言人:雷媛媛大意: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对比论证,如“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比喻论证,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类比论证,如“木从绳则直,后从谏则圣”;举例论证,如“是故
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若不用,则相继以死”。3、第三段小组代表发言人:彭吉大意: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第三段太宗的话包含几层意思?请分析说明。太宗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期待群臣对于自己正直上的得失尽力提出建议、规劝;二是不但皇帝要虚心纳谏
,就是普通臣子要是别人给你提恰当的建议,也要虚心加以接纳。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4、第四段小组代表发言人:王花妹大意: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联系现实生活,
谈谈感受?(同学们谈感受)5、第五段小组代表发言人:吴其炎大意: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本段从什么角度论证纳谏的必要的?请加以分析。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由此,
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
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诤”。6、第六段小组代表发言人:李文龙大意:阐述劝谏要及时。唐太宗认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思考: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
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谏官对于小事的苦谏,正是为了防微杜渐,以防止不好的苗
头酿成大祸。四、教师概括文章各段内容第一段: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和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唐太宗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第二段:阐述君正臣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
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第三段:希望臣下能正确对待劝谏。唐太宗的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第四段:阐述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
逆犯上。第五段:从人性的弱点和自身经验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认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第六段:阐述劝谏要及时。唐太宗认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五
、合作探究师: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请小组思考讨论2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师总结: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有着以下鲜明的品格:(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
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
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六、课堂练习《太宗纳谏》阅读练习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
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1、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恒于宫中养饲(恒:常常,平常)B.皇后谏曰(谏:进谏,规劝)C.诸侯闻之,必轻吾国(轻:轻视、瞧不起)D.极有利益尔(益:增加)答案:D“益”应为“帮助、好处”。2、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译文:让国君因为马的缘
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关键词“使”“以”“闻”“之”,注意句子的结构】七、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尝试把这段《太宗纳谏》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2、请同学们搜集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明天
语文课上分享。八、下课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