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74.443 KB
  • 2024-10-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1)页,74.4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06181f1a87155d65ff40f17020f569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龙岩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长:75分钟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合计60分)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

文字()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2.商朝时商族人认为天命只降于商人,故而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上天能够永远保佑商族;后武王伐

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这种变化()A.推动仁政治国理念形成B.适应分封制对内外服制度的取代C.使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保证了周朝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3.《史记·五帝本纪》中将

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B.为宗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C.反映血缘政治源远流长D.适

应集权政治的现实需要4.有学者认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材料表明分封制()A.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B.强化了宗法体制C.巩固了西周统治D.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5.如图是甲

骨文中“国”的初体,本义是邦国,原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左边是疆域,右边是“戈”,表示用武力守卫疆域。字形像持武器(戈)守卫城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B.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6.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个高峰,当时乐舞作

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这表明商周时期的音乐()A.凸显宗法等级秩序B.是社会治理的工具C.是典型的贵族文化D.体现平民的价值观7.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位于中原各国通往东南吴越的

交通要道,同时此地气候温和,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出现了陶丘、彭城、宋城等商业都会,也是当时较早征收关税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当时()A.宋国跻身政治军事强国之列B.“工商食官”政策使宋国商业繁荣C.宋国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8.有学者曾根据《左传》的材料统计了春秋时

期的城邑分布图,共列出466个分布点,比西周的分布图多出375个点,有记载的春秋时期的筑城记录共78起,有些城邑甚至出现了“大都耦(对等)国”的现象。这根源于春秋时期()A.社会生产力发展B.分封制大力推行C.城市化开始兴起D.诸侯王实力增强9

.《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

爱,则不和调”。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A.倡导社会和谐B.具有民本思想C.加强道德修养D.推行平等理念10.据记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秦穆公“益国十一,开地千里”。晋秦两国在新占领的地区设郡管

理。国君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件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也可以征收一郡财赋。两国设郡的做法()A.利于加强疆域治理B.实现了领土的扩张C.表明贵族政治结束D.需要得到周王承认11.赤狄各部虽然盛极一时,然而由于它们彼此互不统属,后来实际处在中原各邦的包围之中。在鲁宣公十

五年至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94—588年)里,赤狄被晋邦各个击破,其人口和地盘尽入晋邦。至此,古老的鬼方已完全被华夏族征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民族融合得到发展B.华夏认同观念得以产生C.诸侯兼并战争频繁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12.楚庄王(公元前613一前59

1年在位)征伐陈国得美女夏氏,大臣申公巫臣引《周书·康造)劝阻庄王纳夏氏为妃。当潘党(楚将军)建议收取晋军尸首回去暴骨观兵,炫耀武力时,庄王引用了《诗经》中武王的《颂》与《武》篇,纠正潘党的战争观。这反

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着社会生活B.楚国君臣沿袭周礼传统C.楚国的战争观发生了改变D.诸侯争霸破坏西周礼制1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

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各地联系D.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14.如表反映出秦代()公元前219年开始南征百越,灭东瓯、西瓯,设立闽中郡公元前214年平定珠江流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公元前214年收复河套平原,设置了九原郡A.基层管理制度

相当严密B.强制推行郡县制C.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D.开疆拓土的进程15.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百石之官,

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B.促进了区域人口的自由流动C.加速了秦对东方六国的兼并D.提高了秦朝的基层治理能力16.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

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中17.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

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大一统”主要表现为()A.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B.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D.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18.贾谊在《

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9.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

中黄门等宦官多人,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朝廷虽设三公,但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严控外戚干政B.确保决策独断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宦官专权20.汉武

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戌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公元前119年,实行军队屯田,屯田所需土地、农具、种子等各种用品由联家统一发给。这一举措旨在()A.解决边患问题B.促进民族交融C.

治理西域D.扩大统治范围21.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A.加强了经济集权B.杜绝了地

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2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刺史职能发生

了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23.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

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24.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楚、齐、赵等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由此可见,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

在()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B.安抚灭楚异姓功臣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D.从俗而治维护统治25.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

向26.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2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A.西晋时民族间融合趋势增强B.内迁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C.少数民族内迁导致西晋灭亡D.内迁

民族深受儒家伦理影响28.“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D.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2

9.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

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30.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

映了()A.鲜卑族封建化的加速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二、材料分析题(31题8分,32题20分)3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

”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

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4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4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如赵伯雄先生所言,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上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天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

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

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李若晖:《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材料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

免权集中子中央。皇族赢姓子孙无尺寸之封,完全废罢封国式的地方分权。严格实行郡级官府的守、尉、监御史分工负责制,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分工负责制使郡守等不得专制郡事,中央对郡级政权的控制也就比较容易了。《涯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还表

明: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调动前要办好交接手续。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地方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10分)三、论述题(1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部分历史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国家统一土地私有百家争鸣分裂割据小农经济思想统一中央

集权田庄经济民本思想君主专制土地兼并仁政思想外戚干政徭役赋税天人感应宦官专权重农抑商文化传播农民起义区域贸易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人口迁移文化传承——改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面任意两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现象,两点现象之间要有

相互联系,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材料中两点现象,提炼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论结合。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1-5DBAAD6-10BDAAA11-15ABDDA16-20BACBA21-25AABDB26-30CACCA31.(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

允许自由经商)。(2分)成效:①商业(经济)快速发展;②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2)求富观念:①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②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③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32.(1)特

点:①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②周王间接统治地方;③逐级管理地方影响:①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疆域;②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华夏认同局面的形成;③但地方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的国家分裂局面的形成埋下了隐患。(10分)(2)特点:①官僚政治;②垂直管理(

中央集权);③分权制约;④定期逐级考评。利弊: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②权力过于集中,挫伤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0分)33.示例一:选取现象:君主专制、思想统一(12分)观点: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

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总之,在中国古代,思想统一往往服务于专制

统治的需要,专制统治又为统一思想提供了政治土壤。示例二:选取现象:农民起义、土地兼并观点:土地兼并加剧容易引发农民起义论述:战国以后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士地买卖。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加重了农民的困难

,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农民起义。东汉后期,田庄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终于引发黄巾起义。起义虽遭镇压,但东汉王朝也名存实亡。总之,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危害巨大,是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