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2.460 MB
  • 2024-11-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2.46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9f9cfea92378d4b2def005aa57f4df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带领蜀军向南撤退,为防止魏军追击,在木门道布置预警瞭望哨和伏击地点,重创魏军。图示意木门道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蜀军选取的伏击地点最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2.蜀军布置的预警瞭望哨最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诸葛亮带领蜀军向南撤退,为防止魏军追击,在木门道布置预警瞭望哨和伏击地点,重创魏军”并结合图片判

断可知,木门道地处山谷,战役中蜀军向南撤退应是沿着木门道向南撤退,魏军也应该沿着木门道向南追击,故伏击地点应选择木门道较为狭窄的位置,狭窄的地形有利于防止魏军逃跑,堵住魏军撤退的路线,故图中①处为山谷中最狭窄的位置,相对适合伏

击,A正确;由于诸葛亮带领蜀军向南撤退,地处东侧的②地并不是理想的伏击地点,B错误;③处地处山峰,距离战场较远,并不利于伏击在木门道行进的魏军,C错误;④处附近木门道内部较为宽阔,不利于集中兵力造成杀伤,D错误。故选A。【2题详解】预警瞭望哨应该有利于提前发现敌军的动向,根据上题可知,伏击地点位于

靠近木门道的①,蜀军撤退的方向向南,④在伏击地点①以北,能够提前发现撤退的蜀军以及在后方追击的魏军的动向,从有利于向南侧①地的伏兵报信,D正确,A错误;②地位于谷口处,北侧有山脊阻挡,且远离木门道,不利于及时观察预警,B错误;③地位于山峰,但是向西侧观察木门道有山

脊阻挡,且距离木门道很远,不利于观察和预警,C错误。故选D。【点睛】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地形的特点: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

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

,坡度越缓。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4.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B.大气成分C.气象条

件D.纬度【答案】3.A4.B【解析】【3题详解】根据对流层的温度垂直变化,由地表25℃降至对流层的-70℃左右,由此可推测出该时该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8.75℃/km,这一垂直递减率远远高于对流层的平均垂直递减率6℃

/km,故推测其可能为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A正确;烈日高温酷暑天气是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B错误;闷热无风天气属于低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C错误;冰冻天气也不属于强对流天气,D错误。故选A。【4题详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气温垂直递减。平流层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大气的主要

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

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关系数一般用来衡量两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正负数值分别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下图为我国内流区内某河流出山口处1960~2015年年径流量和降水及气温与年径流量相关系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5.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A.地下水B.大气降水C.冰川冰雪融水D.湖泊水6.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流年径流量整体变化特征及原因是()A.年径流量减小降水量减少B.年径流量增大降水量增加

C.年径流量增大全球变暖D.年径流量减小过度开发【答案】5.B6.C【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该河流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故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B正确;该河流年径流量变化较大,说明补给水源不稳定,地下水

和湖泊水是河流相对稳定的补给水源,AD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多与气温呈负相关或相关系数为正值时系数较小,而冰川冰雪融水与气温呈正相关,C错误;故选B。【6题详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流年径流量在图中表现为波动中上升,说明年径流

量有增大趋势,AD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相关系数下降,而气温相关系数上升为正相关,且系数值超过年降水量,说明气温引起的冰雪融水补给量是年径流量增大的主要原因,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河流水的补给来源有多种形式,包括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

给、地下水补给等。每年六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阳历六月一般为阴历五月),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五月雨”期间温度高、湿度大,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对水稻生产等农业活动有重

要影响。下图为6月29日21时东亚局部地区天气形势图(单位:b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虚线可以表示此时“五月雨”出现位置的是()A.甲B.乙C.丙D.丁8.有些年份“五月雨”持续时间特别长,其原因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和位置与正常年份相比()A.4

、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北B.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北C.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南D.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南【答案】7.B8.C【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每年6

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时间,“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读图可知,图中虚线乙为高压脊(丙线)北侧的低压槽线,属于冷暖气流辐合的降水带位置,此时位于日本南部,即“五月雨”出现位置,B正确;甲、丁的位于日本西部海上,不是“五

月雨”出现位置,AD错误;丙位于高压脊控制下,以晴朗天气为主,C错误。所以选B。【8题详解】“五月雨”其形成和发展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图中高压中心位置偏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导致雨带

在南方徘徊。从移动速度方面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4、5月向北移动速度较快,使日本南部“五月雨”开始时间提前;且7、8月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夏季风(东南季风)比平常年份偏弱,会使“五月雨”长时间滞留日本的南部地区,从而形成漫长的雨季,C正确,

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太平洋暖空气团一般在五六月间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泾河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流域年均降水量517.9mm。据

统计,近70年来泾河径流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下表为此期间各因素对泾河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降水潜在蒸发量人类活动汛期-16.7653.0163.75非汛期-12.7818.7094.089.近70年泾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为()A.

冷湿化B.冷干化C.暖干化D.暖湿化10.非汛期,人类活动对泾河流量减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汛期,其主要原因是非汛期()A.河流流量小B.灌溉用水增多C.工业用水多D.水库持续蓄水【答案】9.D10.B【解析】

【9题详解】由表格可知,降水变化对泾河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为负值,说明降水的变化应该使径流量增加,说明降水应该是增加,潜在蒸发量对泾河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为正值,说明潜在蒸发量增加,说明气候变暖,加剧了蒸发,故近70年泾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化,D正确,排除ABC。故选D。【10题详解】河流

流量小,是水文特征,不是人类活动,结合表格,非汛期人类活动对泾河流量减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汛期,是因为汛期和非汛期人类活动不同、降水和潜在蒸发量贡献率不同,A错误;非汛期,降水少,近70年以来,农田面积增加,而农田

需要灌溉,灌溉用水增多,汛期降水多,农田一般不需要灌溉,B正确;工业生产比较稳定,用水不分汛期和非汛期,C错误;水库蓄水通常是在汛期,D错误。故选B。【点睛】潜在蒸发量是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即土壤表面和植被

完全湿润时,水分从土壤、湖泊和植被中蒸发出去的量。它反映了蒸发水所需的能量和将水汽从地表带入大气层的有效风等因素,是衡量一个地区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地处中高纬度的波罗的海(下图),在气象、水文等方面不仅与外部海域

差异显著,而且内部的差异也很大。M表示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罗的海的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同纬度的北海、挪威海海域相比,波罗的海冬季气温较低。该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

阳辐射B.大气环流C.海水深度D.洋流12.与N洋流相比较,M洋流的特点是()A.水量大、盐度高B.水量大、盐度低C.水量小、盐度高D.水量小、盐度低13.与乙海域相比较,甲海域年内通航特点是()A.淤积少,通航时间长B.风浪多,通航时间短C.晴天多,

通航时间长D.冰期长,通航时间短【答案】11.D12.B13.D【解析】【11题详解】北海、挪威海海域位于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区,冬季暖流经过其增温效果更为显著,而波罗的海由于海峡幽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小,增温并不明显,D正确;同纬度地区

,又都为海洋下垫面,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差异较小,AB错误;北海和波罗的海深度差异不大,排除C选项。故选D。【12题详解】从材料可知,M表示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罗的海的洋流,波罗的海有大量河流注入,其海水盐度较北海偏低,

AC错误;由于有大量河水注入,使得从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水量更大,B正确,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从图中来看,甲海域位于波罗的海北部,而乙海域位于波罗的海南部,由于甲所处纬度更高,且波罗的海盐度较低,甲处结冰时间更长,其通航时间远短于南部的乙地区

,D正确,AC错误;甲处位于海湾北部,此处且海湾被陆地包围,风浪并未多于乙地,B错误。故选D。【点睛】波罗的海的形成历史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易结冰的特点,使波罗的海及其海岸每年都会有长时间的冰封期。波罗的海从北向南水温会逐渐升高,冰的厚度则越往南越薄。“日照金山”是指在太阳高度低

、光照很弱的晴天,太阳光近似垂直照射雪山,出现的山体一面金光灿灿、蔚为壮观的景象。贡嘎山(如图)位于四川省西部,是大雪山的主峰,常年冰雪覆盖。某游客于10月1日清晨拍摄到贡嘎山日照金山的景象。完成下面小题。1

4.拍摄该日照金山照片时镜头朝向()A.偏南方向B.偏北方向C.偏东方向D.偏西方向15.不考虑天气因素,下一次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拍摄日照金山的日期为()A.3月13日B.4月9日C.6月10日D.8月5日【答案】14.D15.A【解析】【1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游客于10月1日清晨拍

摄到贡嘎山日照金山的景象,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靠近赤道,此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日落方位接近正东、正西。该日日出时日照金山出现在西北方位,接近正西,因此,拍摄该照片时镜头朝向偏西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根据太

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判断,下一次太阳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日照金山的日期,应与国庆节关于冬至日12月22日(或夏至日6月22日)对称,为次年3月13日左右(或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应与10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

向: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请根据要求作答。1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白令海是一个半封闭海域,由于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海水常年存在稳定的海流。阿留申低压是白令海冬季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位于阿留申群岛东部。研究表明,阿留申低压位置的变化对海冰范围有重要

影响。海水结冰的析盐过程加剧冷水下沉,导致海水层化,影响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的分布。下图示意2011、2012、2018、2020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边缘线。(1)判断白令海峡常年性海流流向,并分析成因。(2)推测2018年冬季阿留申低压中心的位置(偏东/偏西)

,并说明其对海冰范围的影响。(3)有人认为,白令海海冰面积缩小会导致该海域海洋生产力下降,分析其判断依据。【答案】(1)由南向北。原因:北冰洋水温低,密度大,海平面较低,水由白令海流向北冰洋。(2)位置:位于阿留申群岛(白令海)西部。影响:阿留申低压中心位于

阿留申群岛西部,白令海盛行偏的南风,暖空气使海水增温,不利于海冰生成;偏南风对海冰向南扩张产生阻力,使得海冰难以向南扩张。(3)海冰面积减少,析盐现象减弱,海水层化现象减弱,不利于表层营养盐汇集,春夏季浮游生物减少;

底层冷水区范围减小,导致大量冷水鱼(深海鱼类)向北迁移,白令海海洋生物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白令海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海水运动、海水运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

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白令海由于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海水常年存在稳定的海流。高度差是因海水密度差异导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白令海峡北部为北冰洋,纬度高,水温低,密度大,海平面较低。而白令海峡南部的白令海纬度较低

,水温较高,密度较小,海平面较高,因此水由白令海流向北冰洋。【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2018年海冰白令海海冰边缘线位置偏北,说明白令海偏北风势力弱,以偏南风为主。阿留申低压中心如果位于阿留申群岛东部,则白令海以

偏北风(西侧气压高于东侧,西风向右偏转呈西北风)为主,不符题意。因此阿留申低压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西部,白令海东部气压高于西部,东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呈东南风,偏南风从低纬带来的暖空气使海水增温,不利于海冰生成;同时偏南风对海冰向南扩张产生阻力,使得海冰

难以向南扩张,海冰边缘线位置偏北。【小问3详解】海水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使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加大,高密度海水在重力作用下会下沉,从而促进海水垂直方向的交换,使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如果海冰面积减少,则析盐现象减弱,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海水层化现象减弱,不

利于海水垂直方向的交换,不利于表层营养盐汇集,导致春夏季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的饵料减少;深海鱼以冷水性鱼类为主,由于较少表层冷水下沉,导致底层水温偏高,冷水区范围减小,大量冷水鱼(深海鱼类)向北迁移,白令海海洋生物减少。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

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总水量的60.42%,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材料二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左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右图)。(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

析原因。(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答案】(1)夏季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

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3)影

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原因: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解析】【详解】(1)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河

流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湖区水位受气温影响,季节变化很大。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原因是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蒸发占出湖总水量的60.42%,湖泊水体减小。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

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湖泊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根据材料二曲线,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位低,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风

力小。冬季湖面结冰,隔绝了水体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风力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的温度都较低,湖陆风不显著,风力小。(3)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湖陆之

间的温差增大,气压差增大,使湖风加强。晚上,城市的气温较高,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所以大规模兴建城市的影响是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点睛】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河流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

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面积减小。还有蒸发、灌溉等影响,导致入湖河水减少。由于城市为的热岛效应,白天湖陆之间的温差增大,使湖风加强。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被称为“西太平洋暖池”,下图示意该海域的地理位置及研

究区位置。(1)简述“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原因。材料二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深海营养物质丰富,海域表面为典型贫营养水体,但研究区内西部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指示浮游植物密度)较高。(2)说明西部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高值区的成因。材料三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时,伴随西风增强,“西太平洋暖

池”西部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较常年明显增加。(3)从洋流角度,阐释该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明显增加的原因。【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多,水温高;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动,受陆地阻挡,温暖的表层海水聚集在西太平洋海域,提高水温。(2

)叶绿素高浓度海域靠近陆地,陆地径流带来丰富营养盐,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纬度低,水温较高,浮游植物生长快;上升流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带至海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3)厄尔尼诺发生时,西风增强导致赤道逆流增强,海区西部的上升流增强,营养盐密度增大,输送距离更远导致该海区表面叶绿

素浓度较常年显著增加。【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西太平洋暖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于该海域是

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而海水温度受纬度影响较大,该海域地处0-10°N范围内,地处热带海域,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多,水温高;根据海海域海陆分布可知,自东向西流动的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受到该

海域西侧陆地的阻挡,使得暖流携带而来的温暖的表层海水聚集在西太平洋海域,有利于提高该海域的水温。的【小问2详解】结合图一海陆位置判断可知,叶绿素高浓度海域较为靠近陆地,这主要是由于陆地径流向近海注入了较为丰富营

养盐,使得近海的营养物质较为丰富,有利于促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同时高值区大多集中在5°N以南的海域,主要是由于5°N以南海域纬度更低,水温较高,热量丰富,浮游植物生长快;浓度高值区南侧为陆地,受离岸的西南风影响,使陆地北侧海域形成上升流,上升流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带至海表,使得营养物质更

加丰富,促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西风会随着增强,而西风增强会导致由西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增强,而赤道逆流增强则会导致该海区西部的上升流增强;上升流增强会将更多的深海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表层营养盐密度增大,并且将营养物质输送到更远的

距离,从而使得部分海区更加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出现叶绿素浓度较常年显著增加的情况。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1年,中科院学者在青藏高原发现了目前已发现的最原始的披毛犀化石(距今约370万年)。披毛犀为大型食草动物,全身披毛,适应寒冷环境。其长达1m的

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材料二伴随着青藏高原不断隆起以及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气候变化,披毛犀的活动位置发生过两次大迁徙,第一次是由青藏高原逐渐向我国华北、东北迁徙,第二次是由我国华北、东北北

迁至西伯利亚,并最终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灭绝。近年来,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地区永久冻土层挖掘出多具完整披毛犀遗体。(1)推测披毛犀两次迁徙时分别对应的气候变化情况。(2)面对气候变化,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披毛犀族群选择北迁而不是退回至青藏高原,试分析其原因。(3)判断并分析西伯利亚地区披毛犀遗体能

保存完好的主要因素。【答案】(1)第一次(青藏高原→华北、东北):气候变冷;第二次(华北、东北→西伯利亚):气候变暖。(2)青藏高原已经大幅度隆起,族群无法到达;动物族群大规模迁徙只能向邻近的区域逐渐扩散

;披毛犀向北(较高纬度)迁徙,以满足其适应低温气候环境的生存需求。(3)气候因素。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严寒;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冻土层厚度大,气候干燥,为披毛犀遗体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严寒的气候条件下,人类活

动少,破坏性小。【解析】【分析】本题以披毛犀迁徙活动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候变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的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第一次披

毛犀由青藏高原→华北东北迁徙,此时由气温低的区域迁往气温高的区域。气候变化情况为气候变冷;第二次(华北、东北→西伯利亚)此时由气温高的区域迁往气温低的区域。气候变化情况为气候变暖。【小问2详解】260万年前至今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到披毛犀族群第二次迁徙,青藏高原已经大幅度隆起,披毛犀族群无法到达

;因此,动物族群大规模迁徙只能向邻近的区域逐渐扩散。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披毛犀向北(较高纬度)迁徙,以满足其适应低温气候环境的生存需求。小问3详解】西伯利亚地区披毛犀遗体能保存完好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西伯利亚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层厚

度大,微生物活动少;高纬度地区气候干燥(遗体保存条件好);由于气候严寒,人类活动干预少,披毛犀遗体会大量保存下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