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9)页,11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32c0f2250642b19dae2cdbabdd69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计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合计48分)1.孔子之后“朋友”“同志”有了新的解释:“同处师门曰朋,同执一志为友”。这一解释打破了原有的A.禅让
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世禄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体现了原有的同志与血缘有关,即与宗法制有关,因此孔子之后的“朋友”“同志”打破了原有的宗法制,B项
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禅让制,A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分封宗法制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材料体现的是打破了原有宗法制,而不是打破礼乐制,C项错误;世禄制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
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材料体现的是孔子之后的“同志”打破了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而不是世禄制,D项错误。2.《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
,悉隶三司。”据此解读正确的是A.宋代政治制度沿袭唐代,基本没有发展变化B.政事掌握在三省手里,三省长官拥有实权C.君权被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架空D.宋代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分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
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说明宋代设立了二府三司分散相权,这使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分散,故D项正确;“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宋代政治制度在沿袭唐代制度的同时又有所变化,故A项错误;“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
,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这说明三省长官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C项错在“架空”,宋代制度的意图是为了加强君权,故错误。3.西汉初期,不定期的派遣御史分行各郡,监察地方官政绩。汉武帝时划分天下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依皇帝制订的《六条问事》监察辖区内
豪强、官吏及其子弟。汉宣帝时派使臣“循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得失”。这反映了西汉时期①监察方式的不断丰富、完善②刺史的设立不利于中央集权③政府扩大了地方的信息来源④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因此②错误,ABC排除;从汉初不定期的派遣御史分行各郡到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可知西汉时期的监察方式不断完善,①正确;材料“依皇帝制
订的《六条问事》监察辖区内豪强、官吏及其子弟”体现的是汉朝通过刺史制度扩大了皇帝对地方了解的信息来源,③正确;通过西汉政府对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可知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察,④正确,因此D正确。故选D。4.下表为《明代阁臣入阁前之相关个人和仕
宦履历统计表》,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入阁前有关情况人数占总数的比例进士出身15796.9%入为翰林官13985.8%任过地方职务2112.96%掌国子司业和祭酒3521.6%官至尚书或都御史5433.3%家乡是浙江、江西、江苏6942.5
%——摘自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①阁臣的选拔比较重视科举出身②明代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达③品秩高级的官员才能进入内阁④能力强的官员可以承担批红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知,进士出身的阁臣占
绝大多数,说明阁臣选拔重视科举出身,①正确;家乡为南方的阁臣数量比例接近一半,说明明代阁臣多出身于南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文教发达有关,②正确;担任过地方职务的阁臣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不一定要品秩高级才能入内阁,③错误;明代批红权由宦官掌握,阁臣没有批红权,④错误
。综上所述,故选A,排除BCD。5.“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贞白。二科曰学能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才任三辅剧令皆试
以能,然后官之”。依据材料判断这应是在A.西周时期B.东周时期C.两汉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科取士”的标准是德行、学识、明法、谋略,即主要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该选官标准是察举制,察举制是两汉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C项正确;西周时
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官制,强调血缘关系,A项错误;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的选官制有军功授爵制,逐渐冲击世官制,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朝时期的察举制,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不具有材料中的特点,D项错误。6.马克
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B.“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
政府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
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林则徐虎门销烟,A选项排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以英国的获胜而告终,C选项排除;“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D选项排除
。7.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马关条约》B.
《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由“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辛丑条约》中“允许列
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等内容一致,D项正确;《马关条约》是中日两国的条约,没有各国和各国部队的相关条款,A项错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有关公使驻京的内容,不涉及军队和军事占领内容,BC项错误。8.“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
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排除A;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
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排除C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
,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交流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排除D项,选择B。【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文明史观9.《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
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与题干后面的信息“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
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
内外政策·废除治外法权10.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1949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这反映出新政权A.实行
多党执政方式B.实行包容性的民主C.是无产阶级的政权D.得到全国人民拥护【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可以发现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表明是实行包容
性的民主,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实行多党执政方式、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得到全国人民拥护,故排除ACD。11.社会主义改造一路高歌猛进,为了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经过充分讨论,在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重申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这次党的代表大会是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重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会议是1956年的中共八大,故B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年,中共
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故ACD错误。【点睛】把握本题的时间信息“社会主义改造”是解题的关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1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的情况,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下列各项可取的是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的背景是粉碎四人帮,因此选项A正确
;1977年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时间是1995年,排除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间是1978年,排除D。13.有人说“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
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③“一国两制
”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材料“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的情況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可以看
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和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①④正确;依材料“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的情况
下”反映台湾当局没有积极沟通的诚意,因此②错误;“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说法错误,③错误。综上可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答案我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4.“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
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阙词当属A.《中国之歌》B.《四海一·台湾回归展望》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
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五星红旗飘”,“主权恢复”,“遍地荆花吐馥”可知,彭定康为香港最后一任总督,紫荆花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此事应为香港的胜利回归。故答案为C。“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
徒瞪双目”讲的是香港回归,《中国之歌》应该歌颂中国,而不是某一个地区,A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台湾回归展望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D可以知道澳门是1999年回归,回归十周年,是2009年写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15.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分析了希腊人打败波斯帝国的原因,称:“说雅典人拯救了希腊人无疑是正确的。正是雅典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他们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肯定会获胜……甚至特尔斐(指阿波罗神庙)的
可怕神谕也未能打动他们放弃希腊,他们坚定不移,勇敢地迎击侵略者。”上述记载反映了A.希腊人崇拜于超自然的力量B.雅典城邦热衷于对外扩张C.作者历史研究中的人文精神D.作者质疑雅典直接民主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材
料中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肯定了雅典人对打败波斯入侵的重要性,表明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突出的是作者历史研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C正确;材料未涉及超自然力量,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希腊人抵御波斯的入侵,热衷对外扩张的说法错误,B排除;材料未
涉及对直接民主制的质疑,D排除。故选C。16.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雅典十将军委员会在希波战争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取代了原来执政官的权力,不仅控制兵权,还掌管国家外交事务及部分财政权。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伯利克里连续15年当选为首席将军,控制了雅典政局,成为事
实上的终身政府首脑。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雅典A.民主制具有局限性B.政治制度建设服务于国防安全C.公民大会形同虚设D.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精英政治【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十将军委员会权力很大,以及“伯里克利连续15年当选为首席将军,控制了雅典政局,成为事实上的终
身政府首脑”来看,雅典城邦在权力行使过程中,个人或极少数人发挥很大作用,说明当时的雅典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精英政治,而不是直接民主所体现的大众政治。故答案为D项。精英政治并非就是民主制的局限性,排除A项;B项
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公民大会仍然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材料不能反映其形同虚设,排除C项。17.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古罗马将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公布于众,公元前536年的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下列选项理解准确的是①公布成文法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②有利
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执行③打破了贵族专断刑律任意处置的局面④是中西方君主政体中原始民主的遗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将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公布于众”“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可知,罗马《十二铜表法》和郑国“铸刑鼎”都是成文法的形式公布法令,《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平民利益,“铸刑鼎”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此都有利于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①正确;《
十二铜表法》和“铸刑鼎”都是成文法的形式公布法律,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执行,②正确;《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垄断法律知识的局面,“铸刑鼎”的颁布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的专断局面,因此都打破了贵族专断刑律任意处置
的局面,③正确;公元前536年,中国还未形成君主政体,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18.《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
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不仅表现在当时实行君主立宪,还推动了英国社会从封建到近代民主,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描述的是政变之后的权力分配,不
符合题意;D项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状况,排除。19.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批准,在超过规定的时间或以非规定的方式,凭王权的借口,为国王之用而征款是违法的。”这说明①英国议会在同国王争夺税权的长期斗争中获胜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已成为社会共识③国王在新政治体制中完全处
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④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权得到了议会和法律的保护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权利法案》规定国王要征款须经议会批准,这说明英国议会在同国王争夺税权的长期斗争中获胜,①正确;材料中的《权利法案》还不是特别完善,它保护的范围相对有
限,更多地是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故②中“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国王在1689年还保留行政权,当时的国王还不是虚君,③错误,排除;通过《权利法案》,国王不能随意征收赋税,因此保护了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④正确;综上,故选D。ABC均含有错
误选项,排除。20.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于1777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邦联条例》,规定邦联国会以州为单位投票,军事、外交和财政的权力,必须有9个州同意方能行使。邦联不设行政部门,有权设立邦联法庭,以处理各州之间的争议。各州必须
遵守邦联国会的命令,各州享有独立的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该文件A.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十三州反英联盟B.保障中央权力高于各州权力C.标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首创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
知,当时的美国还处于独立战争时期,因此出于抗英斗争的需要,它通过了《邦联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十三州反英联盟,故选A;1777年,美国结成的邦联体制,它要保障的是各州的权利,而非中央权力,排除B;当时的美国还未通过1787年宪法,未确立首创的三权分立体制
,排除C;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体现于1787年宪法,而不是1777年的《邦联条例》,排除D。21.美国实行代议制,建国之初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只有拥有财产或纳税的成年白人男子才有选举权,代议民主制具有强烈的贤能政治色彩,
属于精英民主的范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现了普选,用以界定美国政治体制的关键词已从“自由”与“共和”转换为“民主”。这表明美国A.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演变B.精英政治岌岌可危C.民主政治是混合政制的共和版本D.共和政治出现了腐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建国之初选举权
受到严格限制”到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普选”,表明美国由精英政治向大众民主演变,A项正确;普选的实现不能说明美国的“精英政治”面临危机,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民主政治是“混合政制”,也不能说明其“共和政治出现了腐化”,CD两项错误。22.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的10
年中,各州“选举宣誓对代表的训令、群众大会、委员会及协会出现,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抗议的政治”,这表明美国A.掌握政权的保守派忽视
了人民群众的愿望B.人民群众为美国取得丰硕的民主成果做出了贡献C.人民群众在革命期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D.人民群众有权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各州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
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说明人民群众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掌握政权的保守派,也无法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被忽视,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重视
,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排除D。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C.民选
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可知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议会制
共和制;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机构权力较大,并未强调法国的政体;D选项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不能说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时君主派的力量还很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
4.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
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C.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权利法案》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
志帝国宪法》英、法、德三国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所以C选项正确。A选项不满足德意志的情况,德意志是皇帝中心;B选项错误,不满足德意志的君主专制体制;D选项说法错误,德意志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第II卷非选择题
(共计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其中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一部族一宗族一家族的
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材料二:1901年
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
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
,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
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答案】(1)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两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3)趋势: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等信息可从血缘
、家国同构、君权至上、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易生暴政等方面分析即可。(2)根据材料二时间“1901年1月29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
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3)根据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信息可从民主
化、法制化的角度分析作答。26.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2年,
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主要内容是:双方同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于台湾问题,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还认为发展
两国间的贸易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是互相有利的,并同意为此提供便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材料二“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
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根据《百度百科》整理材料三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
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增加了中美之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10月4日发表的反华演说使中美关系的下行趋势再度加剧。彭斯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
系史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重误解,其结果就是令美国公众以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会增强,而对两国间的合作和友谊知之甚少。——来源于《海外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的变化;分析其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影响。(2
)根据材料二,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评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复杂的两国间关系?【答案】(1)变化: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极大地改变美国在与苏联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2)内涵: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评析:该观点符合史实。近代史上英国崛起的过程中相继挑战并击败原有海洋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
及欧洲大陆霸主法国,成就自己霸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德国两度崛起,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该观点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激烈冲突和战争;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之下,尽管美苏之间有尖锐对
抗,但双方始终没有爆发战争。(3)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分歧,两国国际地位,人权与民主问题。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中美交流与合
作。【解析】【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三“1972年,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等可知特征是: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影响:依据材料“双方还认为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时互相有利的,并同意为
此提供便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有: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供了灵活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极大地改善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2)内涵:从材料“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
终”得出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评析:对本观点的评价,一是赞同,可以从英国的崛起,荷兰的崛起,一战和二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不赞同,例如美国的崛起,在两极格局之下的冷战等。(3)因素:从材料“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
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分歧,两国国际地位,人权与民主问题。应对:从材料“彭斯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系史
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重误解,其结果就是令美国公众以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会增强,而对两国间的合作和友谊知之甚少。”看出美国不断歪曲中国,从而使美国公众对中国误解,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化解矛盾,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提高综合国力;要运用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
国际事务;积极加强中美交流与合作。27.1905年的中国材料一1905年部分大事记4月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9月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
蒙小学堂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条约,日本获得旅顺口、大连湾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独占权,战败的俄国也稳固了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权益10月京张铁路开工材料二1904—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改造中国,“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
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材料四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文中称《共产党宣言》为“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余培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依据材料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905年中国的认识。(要求:多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评分标准:等级描述等级三观点清晰,能够至少从三个角度论述;能准确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并揭示其内在联系
;史实充分,分析全面准确;逻辑严密。等级二观点清晰,能够从两个角度论述;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史实比较充分,分析不够全面;逻辑清楚。等级一没有明确的观点,仅从一个角度论述或没有角度;不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仅罗列史实;有明显的史实错误,
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逻辑混乱。示例: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杂发展的一年。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和瓜分,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在战争中宣布中立,充分暴露了其腐朽落后的本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在政治上不得不做出转变,推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台。1905年
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出各种思想主张。既有孙中山等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又有严复等改良派坚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化,还有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变革思想介绍
到中国。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科举制废除,新式教育发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塑造大量的新式知识分子;京张铁路开工,促进交通近代化;清政府删除刑法中野蛮落后的条款,也表明中国法制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1905年是中国螺旋式上升的一年,折射出
中国近代社会鼎故革新的总体特征。【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杂发展的一年”“1905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等结论,然后联系所学或材料信息进行说明论证。由于题目要求多角度论述,因此对每一结论都
要说明。如对“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的论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京张铁路开工”等信息,来
说明在法律、政治、教育、交通等方面的进步趋势。同样可以根据材料信息论述“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杂发展的一年”“1905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据此解答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