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共(25)页,115.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bfb83b76f1ea6a9556f3c5f39097f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试卷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
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
说:“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
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学术史
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
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当代学者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饶宗颐先生《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等。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
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式、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
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接受传统文化,常常用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著作。B.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
儒学渐衰、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忧虑和不平。C.在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的见解。D.韩愈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新儒学的先行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学习
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文化观。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C.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
持儒学道统的坚定态度。D.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推进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面临佛教挑战时,韩愈排斥了佛教思想甚至佛教徒本身,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B.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不保守
其内容,有一种植根于传统又关注现实的质量。C.韩愈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D.韩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建构符合唐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答案】1.C2.D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C项“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错误,由材料第四段中“陈善认为,韩愈赠
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可知,不是作者提出的见解,而
是学术史上的讨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D项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明显错误,
由文章第四段依次出现的宋代学者陈善、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当代学者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
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A项,“韩愈排斥佛教徒本身”错误,由第四段中“韩愈赠浮屠诸诗文”可知,他与佛教徒是有交往的。C项,“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错误,由第五段“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可知,他对新儒学价值核心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但文中并没有阐述韩愈关于新
儒学的核心价值内容。D项“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错误,由文章第五段“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可知,他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创者,但不能理解为他是新儒学的领军人物。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分享经济又称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较上年增长103%,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创新,带动就业等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未
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字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分享经济领域提供服务人数有望超过1亿,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将成为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分享经
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从全职全时工作走向兼职分时工作,从办公室与工厂走向更个性化的居家与旅途;“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参与者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过程,减轻了个人对
组织的依赖程度。(摘编白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材料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劳动力的新流向会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招工难”现象,加大劳动关系运行风险。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共享经济,也意
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脱离,不再享受劳动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从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或商务关系,以“自雇”的个体经济方式出现,这不仅是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损失,也使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市场经济风险。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共享经济带来的这些风险有警惕之心和防范手段。(摘编自闻效仪《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享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2017年8月29H《T工人日报》)材料三:共享经济给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了新变革和新问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正在焕发“第
二春”。目前国内为各类共享单车生产智能锁的制造厂商的劳动者大概有1万人,而老牌自行车制造企业如今有80%以上的员工在为生产共享单车服务。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改变了原有的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一、排他的雇佣关系,带来了自雇型、多雇主的新就业模式
,就业环境更加开放,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这种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流动。未来可能带来一部分结构性失业,但也会带来结构性就业。(摘编自孙飞等《完善就业保障成共享经济发展新课题》,2018年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随着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介入市场,传统业态受到严峻挑战。欧盟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等非常注重维护各方利益,常常利用现有法律进行干预。法国自2018年开始实行载人车辆新法规:除了传统出租车外,只有经过统一培训步骤、通过考试获得载人资质者,才有权利用网上叫车平台或应旅行社等机
构要求提供载客服务。舆论认为,法国这一法规是社会面临新经济形态的一种选择。也是听取各方利益诉求后推出的一项平衡措施。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各国都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中国也一样,甚至做得更好。(摘编自张洽染《什么才是真共享?》,2
018年1月25日《中国经济导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权分享、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资源与需求匹配,是判断经济活动是否分享经济的基本要素。B.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六大领域中,知识技能领域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增长迅速,带动就业能力很强。C.劳动者参与共
享经济活动后,就成为“自雇”个体,脱离国家劳动保护网络,面临较大的市场经济风险。D.法国利用法律法规干预共享经济活动,在交通出行领域,对提供载客服务者的专业资质作出了严格限制。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未来几年增速可能放缓,但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B.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不仅能拓宽劳动者的收入来源,而且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重新分配。C.共享经济让社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也
带来风险,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手段,平衡各方利益。D.共享经济冲击下,实体经济企业面临招工难、与劳动者关系发生了改变等问题,但也有新的发展机遇。6.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有哪些特点?劳动者如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新变化?【答案】4.C5.D6.第一问:①就业机会多;②就业方式灵活
;③劳动者对就业单位的依赖程度降低;④面临的劳动关系风险加大。第二问:(1)更新就业理念,把握就业机会;(2)掌握更多技能,增强适应能力;(3)熟悉相关劳动保障制度,降低就业风险。【解析】【4题详解】本题
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
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就成为‘自雇’个体”不恰当,由材料二“劳动者就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共享经济,也意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脱离,……以‘自雇’的个体经济方式出
现”可知,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活动后,不一定就成为了“自雇”个体。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实体经济企业面临招工难、与劳动者关系发生了改变等问题”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劳动关系”“
也意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脱离,不再享受劳动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从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或商务关系”,可知,共享经济的冲击并没有使实体经济企业与劳动者关系发生改变。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特点:“分享经济领域提供服务人数有望超过1亿,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将
成为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即就业机会多;“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从全职全时工作走向兼职分时工作,从办公室与工厂走向更个性化的居家与旅途”,即就业方式灵活;“‘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参与者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过程,减轻了个人对组织
的依赖程度”,即劳动者对就业单位的依赖程度降低;“劳动者就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共享经济,也意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脱离,不再享受劳动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从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或商务关系,以‘自雇’的个体经济方式出现,这不仅是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损
失,也使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市场经济风险”,即面临的劳动关系风险加大。针对第一问的特点,劳动者要做到,就业机会增多后,劳动者要更新就业理念,把握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多,劳动者技能要求也更严格,多样化,劳动者相应的要掌握更多技能,增强适应能力;“劳动者面临更大的
市场经济风险”,所以劳动者要熟悉相关劳动保障制度,降低就业风险。【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
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
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各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眼镜老舍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
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
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
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
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宋修身往回走,
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
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
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
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
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
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
也就合适了。”“送给我的?”小赵钉了一句。“真送给你!”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
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铺垫。B.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C.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D.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
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8.“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C8.①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小说中主要人物宋修身、王四和小赵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在“眼镜”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全文的线索”)小说主要就是围绕宋修身“失眼镜”“找眼镜”、王四“捡眼镜”“送眼镜”、小赵“得眼镜”等情节而展开的。③揭
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9.①宋修身心理脆弱(或“抗挫能力差”)。宋修身眼镜丢失寻而不得之后,不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不去上课。②王四自私自利(或“损人不利己”)。因为宋修身“
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王四就把对方丢失的眼镜藏起来,可谓自私自利。③小赵虚荣心强。小赵为了讲体面,不顾自己的眼睛并不近视,而接受王四的眼镜,可谓虚荣心十足。【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
、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错误,没有依据,全文看不出王四捡了眼镜不还感到羞愧。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
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
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宋修身丢了眼镜,无人归还,才想起父母兄弟家中的苦处(讽刺);丢了眼镜,连自己求学的意义也丢了,表现出他们的迷惘;干脆不去上学,反映出
遇到问题逃避的软弱;王四看见眼镜掉了,本想提醒,发现是从不坐车的人,干脆自己捡去,发现没用又后悔不如还给宋修身,没等到宋修身,转而便将眼镜讨好地送给小赵;他的价值观在好坏善恶中摇摆不定,混乱无比;小赵明明不近视,为了
“掌柜的”形象,为了“确是体面”,宁愿头晕眼前模糊也要戴着眼镜,甚至遇上危险,讽刺批判这种为虚荣而只顾门面的风气。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一开始写宋修身丢失眼镜,然后找眼镜,拉车的王四捡眼镜,接着王四送眼镜,小赵得到
眼镜,因为眼镜宋修身退学,因为眼镜小赵被车撞等等,小说的情节与“眼镜”严密相关,可以说“眼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小说的主题。宋修身丢了眼镜,一通抱怨,后来干脆不去上学,遇到问题逃避的软弱;王四的价值观在好坏善恶中摇摆不定;讽刺批判
小赵这种为虚荣而只顾门面的行为。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揭示人物不同的人性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
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把握住题干中“人性弱点”这一限制词,然后圈出宋修身、王四、小赵面对眼镜这一物象时表现出的弱点。结合文本内容“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
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等分析可知,宋修身心理脆弱。“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从这里可
看出他本性善良“想告诉一声”,但又有自私的性格,只为宋修身从没坐过车,便有“报复”的想法;戴眼镜戴不上,他又觉得还不如还给宋修身,“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说他就是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心态,自私自利。结合“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
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
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等分析,为了“掌柜的”形象,为了“确是体面”,宁愿头晕眼前模糊也要戴着眼镜,甚至遇上危险,小赵虚荣心强。【点睛】关于
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
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
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
迁哲本乡,临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
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
迁哲信着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狥地。军次鹿城,城主遣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
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
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选自《周书·李迁哲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至/狼狈遁走B.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C.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
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D.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B.转,指职务
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年号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有一个或多个年号。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B.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以气度和真诚赢得
了太祖的敬重。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军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代替米,分给士兵吃,又亲自为病患医治
,受到拥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2)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答案】10.C11.C12.D13.(1)(我)世代承蒙梁国的恩惠,未能报恩效力,又
不能为保全节操而死,实在因此感到羞愧啊。(2)接纳投降如同迎敌人,我观察对方使者的神情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
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向
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中,“为……所”,被动句,之间不断开,排除AD;“信州已陷”,句意完整,之间不断开,排除BD。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
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C项,“年号始于秦始皇”错误,年号始于汉武帝。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
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
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D项,“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代
替米,分给士兵吃”错误,原文“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意思是“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可知是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故选D。【13题详解】此
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
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荷”,承蒙;“报效”,报恩效力;“愧”,感到羞愧。(2)中““纳降
”,接纳投降;“诈”,欺诈;“得无……也”,恐怕……吧。【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
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
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
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世代为太行山以南的豪族,在江东做官。父李元真,在梁为官。李迁哲从小修养立身之道,有识见气度,意气风发,善于谋划。最初担任文德主帅,转任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担任衡州
刺史时,把李迁哲留在本乡,督率自己的私人军队。当时他二十岁,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后来侯景篡位背叛,诸王争夺帝位,李迁哲抵御外敌入侵,守住了自己的辖区。大统十七年(551),太祖派达奚武、王雄等人进攻太行山以南,李迁哲率部属抵抗,兵败,向达奚武投降,然而神色仍镇静如常。达
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师。太祖对他说:“为什么不早点归附,以至劳动军队?如今当了俘虏,不感到惭愧吗?”李迁哲答道:“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太祖对他十分赞许。魏恭帝初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
田越、金州人黄国等互相勾结,发动叛乱。太祖派雁门公田弘从梁州、汉州出兵,开府贺若敦进攻直谷。乐炽听说官军将至,就烧毁傍山架木所成的险路,据守直谷,贺若敦的军队无法进攻。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就命令李迁哲与贺若敦一
块前去治理。乐炽等人有的投降,有的被俘,叛乱很快被平定了。又与贺若敦继续南下夺取土地。军队驻扎鹿城,城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于是不接受投降。梁人果然在道路东边设下伏兵,企图
截击李迁哲的军队。李迁哲发动进攻,击败敌军。从此巴州、濮州的百姓,相继投降。李迁哲常常率领勇猛之士担任前锋,每次作战,无不身先士卒,共攻占十八州,开拓疆土三千余里。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
。向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李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人也赶到,共同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若有美味,
就分别赏给士兵。士兵中有得病的,他亲自去为他们医治用药。军中因此感激他,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建德二年(573),晋封安康郡公。三年,在襄州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追赠金州总管。谥号壮武。四、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各题。蝶恋
花·送姚主管横州张孝祥①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注】①张孝祥(1132——1170
)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四川简阳市人。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回芜湖赋闲时所作。姚主管是他的友人。横州,今广西东南横州县。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14.下列对这首词内容与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仙槎”就是船,“泛”写出了友人赴任路上的悠然之情,“地角天涯路”则点出路途
遥远,天南地北,二人相隔之远。B.“草草杯盘深夜语”写在朋友要离开之时,与朋友深夜饮酒话别,因时间紧急,只能草草准备点酒菜,未能招待好朋友,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C.“明珠”指光泽晶莹的珍珠,“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明珠翠羽”泛指珍贵的珠
宝和饰物,也代指女子。D.“朝天衣袂翩翩举”一句运用了想象手法,“朝天”朝拜天子,“衣袂翩翩举”,衣袂飘飘的样子,想象友人回朝向皇帝复命时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状态。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答案】14.B15.①惜别之情,相思之
意。这是送别词,“后日相思”直接点明了别后将有的思念情怀。②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地角天涯”写路途遥远,“冥冥四月黄梅雨”讲天气不好,这就暗示朋友行程的艰辛,表现词人对朋友的牵挂。③对朋友的叮咛与劝诫。词人希望朋友莫贪钱财,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④对朋友的勉励与期望。希望朋友有良
好政绩,前程远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未能招待好朋友,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错误,“草草杯盘”字面上是指粗劣而简略的酒肴,但字里行字并没有愧疚之意。这只是表明临别匆匆,无心吃喝或只是对自己准备的酒肴的自谦之语,而非因时间紧急只能草草准备点酒菜。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
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您乘一叶小舟远渡碧海去上任。今后想念您,我的一片思念之情将追随您到那天涯海角。今日我匆忙
准备下粗陋酒食与君道别,我们相谈直到深夜,而此时正是四月梅雨时节窗外雨未歇。您到了横州啊,不要去为自己聚敛钱财,只需做到让横州百姓能像敬爱慈母一样爱戴您。等到百姓生活安康,您政绩斐然,希望看到您神采奕奕、衣袂
翩翩来朝拜天子。从标题来看,“送姚主管横州”,“送”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词,一般表达惜别、祝福、担忧、期望等情感。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后日相思”直接点明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草草
杯盘深夜语”,喝酒直到深夜流露出不舍之情,即惜别之情,相思之意;“冥冥四月黄梅雨”讲天气不好,这就暗示朋友行程的艰辛,表现词人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这是让朋友不要贪图生活上的享受,要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这是对朋友的叮咛
与劝诫;“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这是想象友人回朝向皇帝复命时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状态,表达对友人的勉励与期望。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
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
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引用历史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当朝掌权者应认真做好北伐准备,否则就会惨遭失败。(2)苏轼《念奴娇》中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地势。【答案】(1).(1)元嘉草草,(2).封狼居胥,(3).赢得仓皇北顾(4).(2)乱石穿空,(5).惊涛拍岸,(6).卷起千堆雪【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嘉、胥、赢、仓、皇、涛、岸、卷。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
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
情况。第二卷表达题五、语言运用(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些外国人颇为羡慕中国人有私章。他们觉得在小小的一块石头刻上自己的名姓,或阴或阳,或篆或籀,或铁线或九叠,都怪有趣的。抗战时期,闻一多在昆明,以篆刻图
章为副业,当时过境的美军不少,常有人登门造访,请求他的铁笔。他照例先给对方起一个中国名字,告诉他们那几个中国字既是谐音,又有吉祥高雅的涵义。对方已经乐不可支,然后就会约期取件,当然是按润例计酬。虽是(甲),却也不轻松,视石之大
小软硬而用指力、腕力或臂力,(乙)地捏着一把小刀,伏在案上于方寸之地纵横排奡注(排奡:指诗文书画笔力矫健奔放,不受约束。),势必至于两眼昏花,肩耸背驼,手指磨损。()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显得格外生动,有(丙)之妙。据说这种做法以酷爱
文化的唐太宗为始,他有自书“贞观”二字的联珠印,嗣后唐代内府所藏的精品就常有“开元”“集贤”等钤记。一般而言,收藏家或鉴赏家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印章,却是(丁)。最讨厌的是清朝的皇帝,
动辄于御题之外加盖什么“御览之宝”的大章,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其占有欲的满足。明清以来,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落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实,或直写胸意。有时候还可于无意中遇到石质特佳的印章,近似旧坑田黄之类。曾有一
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蝉翼柳塘风”,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尤为佳妙。(取材自梁实秋《图章》,有删改)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雕虫小技经久不息画龙点睛大煞
风景B.举手之劳经久不息画龙点睛弄巧成拙C.雕虫小技积年累月锦上添花大煞风景D.举手之劳积年累月锦上添花弄巧成拙18.在第一段结尾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他,篆刻不但是谋生苦事,而且是文人雅事了B.对于他,篆刻已不复是文人雅事
,而是谋生苦事了C.他对于篆刻,不但是文人雅事,而是谋生苦事了D.他对于篆刻,已不复是谋生苦事,而是文人雅事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知何人所镌,也不知是谁的句子,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
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B.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C.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我觉得对
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觉得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D.不知何人所镌,也不知是谁的句子,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觉得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答案】17
.C18.B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
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
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雕虫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举手之劳:一举手那样的辛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语境是给美过军人起中国名字,解释寓意,填入“雕虫小技”。第二组,经久不息:持续很长时间,停不下来,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积年累月:指经过的
时间长。遇语境是“地捏着一把小刀”,填入“积年累月”。第三组,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语境是字画上盖红色的章,填入“锦上添花”。第四组,大煞风景:损
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弄巧成拙: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语境是“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印章”,填入“大煞风景”。故选C。【18题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
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根据横线前面的句子“积年累月地捏着一把小刀,伏在案上于方寸之地纵横排奡,势必至于两眼昏花,肩耸驼,手指磨损。”一系列动作和对雕图章者的
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篆刻就不是文人雅事,而是一种养家糊口,谋生的差事了。故选B。【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
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语序方面,应该是先句子
,后镌刻,排除AD;“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成分残缺,改为“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排除C。故选B。【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
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20.下面是某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作修改。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同学暑假期间不
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
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所以做本体是注意启事
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
所以①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
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__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答案】(1).
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2).本来应该是低谷时(3).压力产生的时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属于语句补写题,答题思路如下。阅读: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
;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
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贴切、严密。(1)空,分析
句子,前后是因果关系,关键词是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脂肪细胞增多,很容易得出答案。(2)空,打破节律,就是夜晚加班,夜晚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对低,加班压力增大,会变高,结合后面句子,可知答案为糖皮质激素水平低时。(3)空,找关键词。前面提到“打破节律
”“顺应节律”及对应的结果,人们基本都不想变胖,所以就要保持有节律的生活。六、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学期我们在教材中学习了廉颇、蔺相如、苏武、张衡等人的事迹
。你对其中的哪一个人物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范文永远的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
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
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
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
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好
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
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
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解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
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蔺相如在课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
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
,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苏武传》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匈奴用审讯逼迫他,用死刑来恐吓他,都不能使他
屈服;卫律用荣华富贵引诱他,也不能使他动心;用流放北海放羊来折磨他,也不能令他改节。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仍然面对李陵的劝降不为所动,特别能见出苏武的气节。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
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
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张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立意】知错就改,善莫大焉;退一步海阔天空;苏武的气节;博学的张衡等等。【结构】标题一目了然,写的是苏武,《永远的苏武
》,前四段是苏武的经历,“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第五段“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第六段“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
诱”。最后对苏武高度赞美,“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语言优美,文采飞扬。【素材】1.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里了功劳,而任命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就很不高兴,经常在别人的面前羞辱他,但蔺相如听到了不肯和他见面,不肯和廉颇争位次的高下,每次出门,只要远远地看见廉颇,就转车子避开他,他的门客见他怕廉颇,要离开他,蔺相如坚绝反对他们离开,并说明了他避开廉颇是因为如果廉颇和蔺相如现在两虎相斗,必然都不能活下来,那样的话,
秦国就会侵犯赵国,但秦国现在不侵犯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门客听了便留了下来了。2.穿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悠扬的历史故事如乐曲般浮现耳旁。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辉煌,去领略历史人物的机智和勇敢吧!想必大家都听过蔺相如这
个名字吧!完壁归赵、渑池会面、将相和等等故事,都与历史名人蔺相如有关!战国时期,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骗赵国的和氏壁,得到赵王的允许后,蔺相如孤身一人带着和氏壁赶往秦国。到了秦国,秦王两眼放光,把玩着和氏壁爱不释手,把十五座城池的事情抛到脑后。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阴谋,便说
和氏壁有瑕疵,他从秦王那里拿回和氏壁,说秦王不守信用,他要与和氏壁同归于尽。秦王吓坏了,说一切好商量,最后,蔺相如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壁带回赵国。3.一代忠臣------苏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爱国信念。他“卧啮雪,吞毡毛”,他“掘野鼠,挖草实
”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爱国信念不倒,他面对利诱不为之所动,面对威逼不屈服,只是为了心中那份爱国信念,他手持汉节,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爱国信念。繁华落尽,物是人非,但是苏武的爱国信念始终不变。烈烈的北风吹白了苏武的头发,却无法撼动他如磐石的心,岁月的磨砺没有熄灭他依旧沸
腾的热血,他早已看透了生死。民族的气节使他的灵魂不死,祖国的太阳在他的心中永远不会落下,时间在流逝,抹不去的是苏武的气节。苏君,你是民族的脊梁,永远的英雄。千百年,如白驹过隙,天地轮回间,世上已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我们来到苏
武的时代。没有锦衣玉食,没有琼楼玉宇,回首望去,却只有荒凉的沼泽,贫瘠的土地。他在暴雨中无处藏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有谁能啮雪粘毛十数载?有谁能忍受孤苦寂寞十多年?只有他,苏武,他以不屈的意志支撑着瘦弱的身躯。夕阳的余晖映在他身上,身后留
下一道高大的身影。【点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