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6)页,445.19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9148e1c4e4bf047011f378d460027f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银川二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
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
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
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能用于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可以采用稀释后再计数的办法B.实验过程中,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数量是因变量C.制片时,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后,盖
上盖玻片D.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的注意事项(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
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
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详解】A、如果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可以采用稀释后再计数的办法,A正确;B、实验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取样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酵母菌数量是因变量,时间是自变量,B正确;C、制片时
,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D、计数时,要等到酵母菌细胞沉到计数室底部,并需统计多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D正确。故选C。【点睛】3.下
列关于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B.定期焚烧落叶,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C.光敏色素是存在于植物叶、芽的化学物质,可用于感受多样化的物理信息D.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会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的多样
性具有间接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物理信
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详解】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A错误;B、定期焚烧落叶
,可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是分解者,B错误;C、光敏色素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切植物中,并且分布在各组织器官中,细胞中的光敏色素能感知光照等物理信息,C正确;D、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
人赏心悦目,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C。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CO2形式循环【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详解】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
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
正确;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故选A。5.下列有关遗传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棉花的细绒与长绒B.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C.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若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
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因,表现型相同,基因不一定相同。【详解】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
棉花的细绒与粗绒,短绒与长绒,A错误;B、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表现型个体的现象,B错误;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A和a,C正确;D、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如果环境不同,其表
现型可能不同,D错误。故选C。6.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定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是“实验验证”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
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是“提出假说”C.由F2出现“3∶1”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提出假说”D.F1高茎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高茎和矮茎比为787∶277是“发现问题”【答案】B【解析】【分析】在观察和分
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详解】A、据分析可知
,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是“实验验证”,A正确;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是“演绎推理”,B错误;C、由F2出现“3∶1”的分离比,
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提出假说”,C正确;D、F1高茎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高茎和矮茎比为787∶277是“发现问题”,D正确。故选B。【点睛】7.某植物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R/r和H/h控制。现以红花窄叶植株作为亲本进行自交,收获的F1中红花窄叶:红花
宽叶:白花窄叶:白花宽叶=6:2:3: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控制花色和叶宽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红花基因纯合致死的结果C.F1中有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D.若让F1红花宽叶植株自交,其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答
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说明红色和窄叶为显性性状,而且存在红色显性纯合致死的情况,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依F1中红花窄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宽叶=6:2:3:1,可判断出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
;B、F1中红花:白花=2:1,窄叶:宽叶=3:1,说明存在红花基因纯合(RR)致死现象,B项正确;C、依据F1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Hh,由于RR致死,故F1中有2×3=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rrHH(1/3×1/4)+rrhh(1/3×1/4)占1/6,C项错
误;D、让F1红花宽叶(Rrhh)植株自交,由于RR致死,其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D项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掌握自由组合定律和特殊分离比的计算是解题关键。8.假如有两对基因,每对各有两个等位基因Aa和Bb,以相
加效应的方式决定植株的高度。纯合子AABB高50cm,纯合子aabb高30cm,F1的高度为()A.30cmB.35cmC.40cmD.45cm【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以相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高50cm,aabb高30cm,即植株的高度与显性
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增高(50cm-30cm)/4=5cm。【详解】由分析可知,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增高5cm,纯合子AABB与纯合子aabb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型,F1的高度为30+2×5=40cm,ABD错误,C正确。故选C。9.下列可以
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生物的数量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种群密度越高。【详解】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生物的数量
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能称为种群密度,A错误;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B正确;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乔木不止一种,C错误;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
内鱼的数量也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鱼也不止一种,D错误。故选B。10.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
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年出率为20÷100=20
%,A错误;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为1:1时,出生率最高,B正确;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出生率会变低,C错误;对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D错误。11.“葛(
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A.黄鸟种群B.生物群落C.自然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
分析】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
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故选C。12.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
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答案】B【解析】【分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
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详解】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
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
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1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
的说法正确的()A.蔓生或丛生单子叶植物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调查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再盖上盖玻片D.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带标记的个体
易被天敌发现会导致结果偏小【答案】B【解析】【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
个的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详解】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能以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A错误;B、调查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由于其活动范围小,故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
,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C错误;D、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带标记的个体易被天敌发现被天敌吃掉,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导致结果偏大,D错误。故选B。14.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
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底栖
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
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
物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15.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
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
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
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
①③,A正确。故选A。16.在培养瓶内饲养黄猩猩果蝇,其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错误是()A.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S”型B.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的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改变造成的C.即使持续输入
营养,种群数量也不会呈现“J”型增长D.若引入黑腹果蝇后,可能导致黄猩猩果蝇K值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曲线为S型曲线,图中曲线的K值为346个,在K/2处增长速率最大。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J
型增长。【详解】A、图示为S型增长曲线,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小到0,因此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是呈“S”型,A错误;的B、30天后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上下波动,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不断变化有关,B正确;C、即使持续输入营养,但由于空间有限,种群数量也不会呈现“J”型增长,C正确;D、若引入黑腹果蝇,会与黄猩猩果蝇形成竞争关系,则可能导致黄猩猩果蝇的K值下降,D正确。故选A。17.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
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降低C.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最大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提高种群的K值【答案】D【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
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以短时间内超越,但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不是不可超越,A错误;B、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
固有属性,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环境容纳量不会变化,B错误;C、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C错误;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还原容纳量的影响因素,掌
握用较大网眼的网捕鱼的目的,属于中档题。18.下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
而影响种群的数量D.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③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组成,①是死亡
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A错误;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③迁出率和④迁入率,B正确;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
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C错误;D、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一棵,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D错误。故选B。19.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
,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2、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保存稳定;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
种群密度降低。【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故选B。20.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
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
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详解】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符合甲图,A正确;B、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
系,而不是捕食关系,乙图为捕食关系,B错误;C、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正确;D、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
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生物,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故选B。2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
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A【解析】【分析】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
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的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
,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故选A。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B.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还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C.因为动物都是靠捕食获取食物
,所以动物都是消费者D.生态系统的结构仅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但不是植物,同时植物中的菟丝子,属于消费者,故A正确;专门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故B错;蚯蚓是动物,但属于分解者,故C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故D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2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
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
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故选C。24.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鼬C.鹰和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
系D.大量捕杀鼬不会导致鹰的数量明显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兔→鼬→鹰、草→鼠→鹰、草→鼠→鼬→鹰。【
详解】A、据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A正确;B、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鼬和鹰,B错误;C、鹰捕食鼬,鹰和鼬都捕食鼠、兔,故鹰和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C正确;D、鹰的食物种类有多种,故大量捕杀鼬不会导致鹰的数量大幅下降,D正确。故选B。
【点睛】25.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
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金字塔包
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
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
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正确,B、C、D均错误。【点
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2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它最多能获取大象同化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流入了第二营养级C.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人们可通过增加食物链营养级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各营养级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
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被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而是上一营养级
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的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A错误;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C、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生物体内的能量利用后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C正确;D、能量流
动逐级递减,增加食物链营养级能量损耗增加,因此增加食物链营养级不能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故选C。27.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其中W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
+C2+D2)C.由生产者到一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等【答案】C【解析】【分析】析题图:图示为某同学绘制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1、A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1、B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1、C2表示被分解者
利用的能量;D1、D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详解】A、据图分析,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为D1,即A2+B2+C2+D2,A错误;B、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B错误;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与生产者的同化能
之比,即D1/W1,C正确;D、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W1-A1,D错误。故选C。2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
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详解】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
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
正确;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故选A。29.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
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C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B.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
,该生态系统构成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C.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故选C。30.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A.“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中的茱萸,传递的是行为
信息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传递的是物理信息C.莴苣等植物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以光、声、
温度、湿度、磁力等方式,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物理信息;②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③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详解】A、茱萸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驱秋蚊灭虫害”,传递的是化学信息,A错误;B、“
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C、光作为物理信号,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D、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C。31.某池塘
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数量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后,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属于正反
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反馈调节分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
和保持平衡,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结果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详解】由题意可知,早期由于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
,大量的水蚤捕食大量的藻类,藻类因水蚤数量增加而减少。藻类减少,水蚤因食物缺乏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加重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ACD错误。故选B。32.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
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
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各选项。【详解】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由B选项可知,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
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D。【点睛】生态系统的传递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
传递某种信息。33.如下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λ值(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B.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呈“J
”型增长C.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答案】C【解析】【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
群数量在下降。【详解】A、在第1~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B、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错误;C、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
正确;D、从第12年到13年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由于第13年后的变化未知,因此不能判断第13年达到K值,D错误。故选C。34.下列以豌豆进行遗传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杂交实验中,须在开花
时除去母本的雄蕊,人工授粉后应套袋处理B.孟德尔在豌豆遗传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并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测交、自交和杂交C.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D.自然条件下,以豌豆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对象,将纯合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隐性一行
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将表现为都是显性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2、豌豆的特点:(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
,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详解】A、杂交实验中,须在花蕾期除去母本的雄蕊,A错误;B、孟德尔在豌豆遗传实验中,发
现问题、提出并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杂交和自交、测交,B错误;C、性状分离是指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C正确;D、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其在自然情况下只能进行自交,因此隐性
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仍表现为隐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识记人工异花授粉过程,明确去雄应在花蕾期;识记豌豆的特点,明确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株,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3
5.下图甲、乙两个箱子中,放置了两种相同颜色的小球。若用此装置表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个箱子可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小球代表雌、雄配子B.从箱子中抓取小球随机组合的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的
随机结合C.甲、乙两个箱子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之比均为1:1,且两箱子中小球总数一定要相等D.每次抓取的彩球一定要放回原桶中【答案】C【解析】【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
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详解】A、甲、乙两个箱子可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小球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B、从箱子中抓取小球随机组合的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C、甲、乙箱子里的小球代表雌雄配子
,雌雄配子总数不相等,所以两箱子中小球总数不一定相等,C错误;D、每次抓取的彩球一定要放回原桶中,保证桶中两种小球的数量是1:1,D正确。故选C。【点睛】36.已知绵羊角的性状表现与遗传因子组成的关系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遗传因子组成HHHhhh公羊
的性状表现有角有角无角母羊的性状表现有角无角无角A.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B.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C.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可能为1∶1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据表可知,Hh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型不同。HH无论雌
雄均为有角,hh无论雌雄均为无角。【详解】A、如无角母羊Hh与无角公羊hh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有角公羊Hh,A错误;B、如有角公羊Hh与有角母羊HH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无角母羊Hh,B错误;C、若双亲均为Hh,则后代雄性有角∶无角=3∶1,雌性有角∶无角=1∶3,合并可知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l
,C正确;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C。37.紫茉莉的花色由一对遗传因子R、r控制,紫茉莉种群中控制花色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有3种,即RR、Rr、rr,它们对应的花色分别为红色、粉红色、白色。让红花紫茉莉与白花紫茉莉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
。下列关于F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F2的表现类型有3种,比例为1:2:1B.F2中红花植株占1/4C.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D.亲本红花紫茉莉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和Rr【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红花(R
R)紫茉莉与白花(rr)紫茉莉杂交得F1自交产生F2,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白色=1:2:1。【详解】亲本红花紫茉莉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白花紫茉莉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F1自交所产生的F2的遗传
因子组成及比例为RR:Rr:rr=1:2:1。可见,F2的表现类型有3种,比例为红色:粉红色:白色=1:2:1,其中红花植株占1/4,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
的实质,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8.若让某杂合子连续自交,那么能正确表示自交代数和纯合子比例关系的是()A.B.C.D.【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自交代数n和纯合子比例关系为1-(1/2
)n,随着n的增大,趋向于1。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9.在人类中,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为显性。有一对惯用右手的夫妇,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男孩和一个惯用
右手的女孩,若该女孩与一个惯用左手的男人结婚,生一个惯用左手的孩子的概率是A.1/2B.1/3C.2/3D.1/4【答案】B【解析】【分析】已知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为显性,惯用右手的夫妇均含有R基因,又由于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男孩(rr),所以这对夫妇的基
因型均为Rr。【详解】一对惯用右手的夫妇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男孩,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都是Rr,所生惯用右手女孩的基因型为1/3RR或2/3Rr,与惯用左手的男性(rr)婚配,生出一个惯用左手的孩子的概率为2/3×1/
2=1/3,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40.用下列哪组方法,可最简捷地依次解决①~③的遗传问题?()①鉴定
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体②区别女娄菜披针型和狭披针型的显隐性关系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纯合体的比例A.自交、杂交、自交B.自交、测交、测交C.杂交、测交、自交D.测交、杂交、自交【答案】A【解析】【分析】鉴别方法:(1)鉴别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植物是否为纯合子
,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详解】①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
为纯合体,可采用测交法或自交法,其中最简捷方法是自交法;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对于女娄菜(雌雄异株植物)只能采用杂交法;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常用自交法。A正确,BCD错误。故选
A。41.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选取F1所结的黄色种子全部种下,植物长成后,自然状态下受粉,则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A.1∶1B.3∶1C.6∶1D.5∶1【答案】D【解析】【分析】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
豆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Yy,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为YY(黄色):Yy(黄色):yy(绿色)=1:2:1。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株,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详解】根据分析可知,F1所结的黄色种子中,YY占1/
3,Yy占2/3,其中1/3YY自交后代均为YY(黄色),2/3Yy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后代为2/3×(1/4YY、1/2Yy、1/4yy),因此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1/3+2/3×3/4):2/3×1/4=5:1,D正确。故选D。42.黄色和绿色、
圆形和皱形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让纯种黄皱与纯种绿圆的个体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在F2中的重组性状有()A.只有黄圆B.只有绿皱C.黄圆和绿皱D.黄皱和绿圆【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的合。【详解】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让纯种黄皱与纯种绿圆的个体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在子
二代中会出现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且比例是9:3:3:1,亲本是黄皱和绿圆,亲本都是一显一隐,故重组性状是黄圆和绿皱,C正确。故选C。43.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
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
合是随机的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F2中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可知F1是黄色圆粒的双杂合子。【详解】A、亲本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还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
豌豆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B、F1黄色圆粒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才能使子代出现9∶3∶3∶1,B正确;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即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C正确;D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故选A。44.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加以验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测交实验为杂种一代(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的杂交B.杂种一代的配子组成为Yy、Rr、YR、yr,隐性纯
合子的配子组成为yrC.雄雌配子随机结合D.测交后代性状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答案】B【解析】【分析】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2)预测过程:。(3)实验结果:正、反交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说明对
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详解】A、测交指的是让子一代(YyRr)与隐性纯合亲本(yyrr)杂交,A正确;B、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因此杂种子一代的配子组成为Yr、yR、YR,yr,隐性纯合子的配子组成为yr,B错误;C、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正确;D、测交后代表型为黄圆∶黄皱∶绿圆∶
绿皱=1∶1∶1∶1,D正确。故选B。45.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A.YR∶Yr=1∶1B.YR∶yr=1∶1C.R∶r=1∶1D.Y∶R∶r=2∶1∶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比较基础,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
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需要应用逐对分析法解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基因型为YY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即Y;基因型为Rr的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即R、r。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的配子
是YR和Yr,比例为1:1,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46.下列图解中哪些
过程发生了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C.③⑥D.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是形成配子的时期,而图中属于形成配子的时期只有①减数分裂的过程.题图分析:①②④⑤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
⑥为受精作用.。【详解】①②过程是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形成2种配子,发生的分离定律;④⑤的过程中虽然是两对等位基因,但是单看其中每一对等位基因,也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对象是两对或两对以上
的等位基因,④⑤过程可以看成两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4种配子,发生了基因重组;③、⑥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没有发生基因的分离和重组。所以发生分离定律的是①②④⑤,发生自由组合的是④⑤,即D正确。故选D。【
点睛】47.某种蛙眼色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有蓝眼蛙与紫眼蛙杂交,所得F1仅有蓝眼和绿眼两种表现型,理论上F1中蓝眼蛙∶绿眼蛙为()表现型蓝眼绿眼紫眼基因型A_B_A_bb、aabbaaB_A.3∶1B.3∶2C.9∶7D.13∶
3【答案】A【解析】【分析】蓝眼蛙(A_B_)与紫眼青蛙(aaB_)杂交,F1仅有蓝眼(AaB_)和绿眼(Aabb或aabb)2种表现型,由此可推知亲本中蓝眼蛙的基因型为AABb,紫眼蛙的基因型为aaBb,且子代绿眼蛙的基因型为Aabb。【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亲本中蓝眼蛙的基因型为AABb,紫眼蛙的基因型为aaBb,则F1中蓝眼蛙(AaB_)的比例为1×3/4=3/4,绿眼蛙(Aabb)的比例为1/4,因此理论上F1中蓝眼蛙∶绿眼蛙为3∶1,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48.一种观赏植
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l鲜红。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2鲜红:1蓝B.2
紫:l鲜红C.1鲜红:1紫D.3紫:l蓝【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蓝:6紫:1鲜红,说明紫色植株为单显性个体,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1:2,因此测交时能产生紫色和鲜红两种表现型
,比例为2:1。【详解】两对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杂交,F1为双杂合,只表现一种性状,自交结果F2为9蓝:6紫:1鲜红,孟德尔遗传实验中F2为9:3:3:1,可推断双显性(9)表现为蓝色(设为A_B_),而单显性(3+3)均表现为紫色(设为A_bb或aaB_),双隐性(1)表现为鲜红色(aa
bb)。则F2中紫色植株(1/6AAbb、1/3Aabb、1/6aaBB、1/3aaBb)与鲜红色植株(aabb)杂交,其子代基因型为1/3Aabb、1/3aaBb、1/3aabb,前两者表现为紫色,后者表现为鲜红色,比例为2:1。故选B。考点:基
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49.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A.1:3,1:2:1和3:1B.3:1,4:1和1:3C
.1:2:1,4:1和3:1D.3:1,3:1和1:4【答案】A【解析】【分析】一般而言,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F2表现型比例为9∶3∶3∶1,其中3、3含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1是双隐性纯合子。设两对基因分别为A、a和B、b。F1与隐性个
体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比例1∶1∶1∶1)。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由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可知F1为双杂合体(AaBb)。【详解】(1)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
∶(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2)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
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3)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
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故选A。50.纯种白色盘状与黄色球形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产生的F2中白色球形南瓜有300株,则纯合的黄色盘状南瓜有()A.100株B.200株C.300株D.400
株【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说明白色和盘状为显性性状,且亲本均为纯合子(AABB×aabb),F1为双杂合子(AaBb)。F1自交,F2白色球状南瓜的基因型为A_bb。【详解】白色盘状与黄
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说明白色、盘状是显性性状,且F1是双杂合,产生的F2中白色球状南瓜占3/4×1/4=3/16,纯合的黄色盘状南瓜占1/4×1/4=1/16,又因为F2中白色球状南瓜有300株
,所以纯合的黄色盘状南瓜有300÷3/16×1/16=100株,A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51.肤色正常(A)对白化(a)是显性,人的多指(B)对手指正常(b)是显性。一个表现正常的女人与一个不患白化病但多指的男人结婚,生
了一个患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儿子。(1)该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2)该对夫妇儿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3)若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多指的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4)该对夫妇的儿
子长大后与一个表现正常女子婚配,但该女子的弟弟患有白化病,其父母都正常,则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并请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______。【答案】(1)①.Aabb②.AaBb(2)aabb(3)①.1/16②.1/2(4)①.1
/6②.【解析】【分析】肤色正常(A)对白化(a)是显性,人的多指(B)对手指正常(b)是显性。—个表现正常的女人(A-bb)与一个不患白化病但多指的男人(A-B-)结婚,生了一个患白化病且手指正常(aabb)的儿子,因此可
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小问1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小问2详解】儿子患白化病且手指正常,基因型是aabb。【小问3详解】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若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多指的女孩的概率是1/4×
1/2×1/2=1/16。两种病都不患的概率为3/4×1/2=3/8,两种病都患的概率为1/4×1/2=1/8,因此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3/8-1/8=1/2。【小问4详解】该对夫妇的儿子aabb长大后与一个表现正常(A-bb)女子婚配,但该女
子的弟弟患有白化病(aa),其父母都正常,说明该表现正常的女子基因型为2/3Aa,1/3AA,则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2/3×1/2×1/2=1/6。遗传图解为。【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2.“千里金堤柳如烟,
芦苇荡里落大雁。渔歌催开千张网,荷花映红水底天…”洞庭湖曾经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近百年来,在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湖泊面积逐渐萎缩。(1)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2)洞庭湖中存在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
鱼鹰。鱼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鱼鹰同化的能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们仍然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使用着最先进技术,以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使得洞庭湖朝着
破碎化、陆地化的方向发展。上述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进行。(4)洞庭湖中荷花的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5)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湖泊萎
缩,调蓄功能下降,灾害频率上升,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愈来愈体现出来。为此,国家建立了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______保护。【答案】(1)①.食物链和食物网②.作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①.
大于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3)速度和方向(4)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①.间接②.就地【解析】【分析】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生物多样性对
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的功能,称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如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
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小问1详解】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小问2详解】由于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因此第四营养级的鱼鹰同化的能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鱼同化的能量。【小问3详解】人们以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使得洞庭湖朝着破碎化、陆地化的方向发展。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小问4详解】洞
庭湖中荷花的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小问5详解】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群落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
的影响,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53.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调查发现保护区内约有野生动植物2000多种,其中有些属于濒危国家级保护植物和保护动物,是干旱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请回答:(1)调查保护区内野大豆种群密度的
方法是____________,为减少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2)人们可从山脚沿着山路徒步登山,发现山坡上的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出现差异,这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结构。(3)保护区物种的_______________越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统计物种数目的多少方法通常有________和目测估计法。(4)“树在水中生,水在林间流”的美景中,水边植物开花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____信息,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说明生物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答案】(1)①.样方法②.随机取样(2)水平(
3)①.丰富度②.记名计算法(4)①.物理②.生物种群的繁衍【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一般情况下,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使用样方法,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使用标记重捕法。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1详解】调查保护区内野大豆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为减少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同时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适宜,并取所有样方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小问2详解】受气候、土壤
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山脚到山坡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从群落结构的特征看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小问3详解】保护区物种的丰富度越高,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统计物种数目的多少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小问4详解】水边植物开花是通过光来传播的,属
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说明生物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54.鸭蛋蛋壳的颜色主要有
青色和白色两种。金定鸭产青色蛋,康贝尔鸭产白色蛋。为研究蛋壳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利用这两个鸭群做了五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组合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康贝尔鸭♀×金定鸭♂金定鸭♀×康贝尔鸭♂第1组的F1自交第2组的F1自交第2组的F1♀×康贝尔鸭♂后代所产蛋(颜色及数目)青色(
枚)261787628294027301754白色(枚)1095810509181648请回答问题:(1)根据第1、2、3、4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鸭蛋壳的________色是显性性状。(2)第3、4组的后代均
表现出____________现象,比例都接近________。(3)第5组实验结果显示后代产青色蛋的概率接近________,该杂交称为________,用于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1、2组的少数后代产白色蛋,说
明双亲中的________鸭群中混有杂合子。(5)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判断鸭蛋壳颜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定律。【答案】①.青②.性状分离③.3∶1④.1/2⑤.测交⑥.F1相关的遗传因子组成⑦.金定⑧.分离【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金定鸭与金定鸭相交,所产蛋全部孵化出后,后代有2940只金定鸭,有1050只康贝尔鸭,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例为3:1,说明金定鸭对康贝尔鸭显性,因而对于所产蛋壳的颜色来说,青色对白色显性。【详解】(1)第3和第
4组为F1自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且青色比白色多得多,说明青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2)第3和第4组为F1自交,子代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即发生了性状分离现象,第3组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2940:1050,第4组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2730:918,两者都比较接近于3
:1。(3)由于上述分析可以推出康贝尔鸭(白色)是隐性纯合子,第5组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种现象称为测交,用于检验F1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试验结果显示后代产生青色蛋的比例约为1/2。(4)康贝尔鸭肯定是纯合子,若亲代金定鸭都是纯合子,则所产生的蛋的颜色应该都是青色,不会出现白色,而第1和第2
组所产生的蛋的颜色有少量的白色,说明双亲中的金定鸭鸭群混有杂合子。(5)本实验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遗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判断鸭蛋壳颜色的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及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
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5.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下表为该植物纯合亲本间杂交实验的结果,请分析回答:组别亲本F1F21白花×红花紫花紫花∶红花∶白花=9∶3∶42紫花×红花紫花紫花∶红花=3∶13紫花×白花紫花紫花∶红花∶白花=9∶
3∶4(1)该性状是由________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的,且只有在________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开紫花。(2)若表中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第1组实验中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表现为白花的个体中,与白花
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________。若第1组和第3组的白花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后代的表型应________。(3)若第3组F2中红花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第3组实验的F1与某纯合白花品种杂交,请简要分析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表型及其比例以及相对应的该白花品种可能的基因型:
①如果杂交后代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1,则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aabb。【答案】(1)①.两②.两(2)①.AAbb②.1/4③.全为白花(3)①
.AAbb②.杂交后代紫花∶红花∶白花=1∶1∶2【解析】【分析】由表格可知,组1中F2的表现型紫花:红花:白花=9:3:4,可推测紫花为双显性,即只有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开紫花。【小问1详解】由表格
可知,组1中F2的表现型紫花:红花:白花=9:3:4,是9:3:3:1的变形,所以该性状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双显性表现为紫色,即只有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开紫花。【小问2详解】组1中F2的表现型
紫花:红花:白花=9:3:4,所以F1的紫花基因型为AaBb,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F2表现为白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1:2:1,所以与白花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4;同理组3中F1的紫花基因型为AaBb,所以组3中亲本白花的
基因型为aabb,第1组和第3组的白花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即AAbb×aabb,后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型为全为白花。【小问3详解】第3组实验的F1为AaBb,纯合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①若该白花品种的
基因型是AAbb,F1与纯合白花品种杂交,即AaBb×AAbb,子代基因型有四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1。②若白花品种基因型是aabb,F1与纯合白花品种杂交,即AaBb×aabb,子代的基因型有四种,AaBb、Aa
bb、aaBb、aabb,紫花:红花:白花=1:1: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