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9)页,331.74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e7669c6759d3f88dfea39b014e249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银川二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
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2.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
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A.导致了土地兼并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C.限制了人身自由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3.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
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4.据《陈书》载,侯景之乱(548~552年)时,“百姓皆弃本业,群聚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肄
业,各有赢储。”这说明当时A.豪强地主助推社会稳定B.田庄经济具有独立性C.国家放松农民人身控制D.自耕农经济有所发展5.《汉书》中言:“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史记》中载:“蜀地卓氏,使用奴僮千人,即铁山鼓铸。”《盐铁论》中言:“往者豪强大家,采
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至千余人。”由此可见,此时A.盐铁皆为豪强所垄断B.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6.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旧唐书》载:“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南宋不少诗歌中均有涉及
扬州,这类诗歌中对于扬州的“印象”迥异,扬州或是“城郭萧条”“荒台残垒”,或是“万商落日”“一市春风”,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B.地缘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为C.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D.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衰落7.明朝时期,许多以商人为主要读者的书籍被大量发行。其中《客商一览醒迷
》一书有云:“财富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钱财物业,来之有道……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这类书籍的出版A.传播了“工商皆本”理念B.源于跨区域贸易的兴起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D.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8.苏州碑刻博物馆《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清雍
正十二年,苏州城内从事纺织业的机匠发动大规模聚众"叫歇"(罢工),最后以机户在改善机匠待遇的基础上,呈请官吏行文"永禁""叫歇"告终。这反映了()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9.传统
租佃制下,--般都规定族田必须租给外姓,“佃户勿使族人”。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田。这--演变主要是因为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B.大土地所有制的普及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10.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
定院章内容上,第五条规定,“资政院议员于院中应有之权,一律同等,无所轩辕”。但议事细则中第四条规定“议员座位以宗室王公世爵、外藩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各省咨议局互选议员等为序”。这说明清末预备立宪A.体现宪
政民主精神B.奉行中体西用理念C.带有保守思想印迹D.具有广泛社会基础11.清同治年间,英商到台湾农村劝诱农民种植茶树“而贷其款”,收成之时“悉为采买”。光绪年间,俄人在黑龙江阿城、双城、滨江等地,以现金和种子贷与种植甜菜的农民,订立契约,所产甜菜归
其收购。这一现象主要表明当时中国A.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提高B.沿海通商口岸农产品商品量增长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D.农业生产部门都卷入了世界市场12.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
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的13.“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
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A.1853~1863年B.1885~1895年C.1912~19
22年D.1937~1947年14.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
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A.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15.对比下面两图,可知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B.中共党员人数激增C.中国共
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国共两党走向合作16.在讨论1954年宪法草案过程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阶层8000多人的修改意见,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A.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未完全建立B.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D.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17.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
,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据此可知,毛泽东A.要求规避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主张发展生产力先于改革生产关系C.大力推崇古代儒家传统治国思想D.强调发展重工业应与关心民生并举18.据图表推知,1960年到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的变化说明中国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积极报道0(0%)2(2%)51(14%)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中性报道16(5%)10(11%)224(62%)A.社会制度影响媒体报道B.战
后两极格局发生变化C.中苏关系恶化影响报道D.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调整19.从1988年到199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B.改变了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立法思路C.逐步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D.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20.“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
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扬一益二B.广州十三行C.上海浦东D.新阿姆
斯特丹21.罗马法规定:“如果从某处向人们经常通行或逗留之地投掷或倒泼某物,针对居住在那里之人,我将给予双倍于他所造成的损害之诉。"法学家涅尔瓦认为,在一个很明显是因为空气污染现象而变得很难闻的地方,应该适用一
般禁令,即“禁止在公共场所及道路上的一切施工"。这表明罗马人A.对环境卫生的治理严格B.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C.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D.已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22.历史学者艾克文指出19世纪上半期美国南北双方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两种不同经济形态的冲突,但常
常具体表现为对宪法的不同解释,因此1787年宪法为国家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这主要是因为1787年宪法()A.未取消对蓄奴制的承认B.给予公民较多的基本权利C.未废除两党制的合法性D.给子地方政府较大自主权23.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
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A.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C.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D.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24.1964
年联邦德国外交官和中国外交官在瑞士首次按触: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两国关系改善反映的实质是A.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新变化B.西欧寻
求进入中国市场C.尼克松总统访华所带来影响D.苏联对中国威胁被打破25.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开展了将亚非拉文学翻译成俄文的大规模文化活动,同时对亚非拉地区的作家和导演进行培训,并组织他们互相交流。这些举措A.满足了苏联人民的文化需要B.致力于推动后现代
艺术的交流C.旨在发起世界民族独立运动D.展开了与西方的意识形态争夺26.16世纪,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谷物价格上涨5
倍多,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这一现象出现导致A.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B.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C.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巩固D.工业革命时代迅速到来27.布尔人是生活在南非和纳米比亚的白人种族之一,由荷兰裔移民融合了少数法国、德国移
民发展而来,多信奉基督新教,长期掌握南非政权。布尔人的形成A.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B.是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结果C.导致了非洲地区长期落后D.说明宗教改革助推欧洲扩张28.《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茶叶初进英格兰时,有时被奉为治病良方,有时又被贬为奢侈之物。1650年,茶叶价格
根据质量不同为每磅6—10英镑,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最后,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达到100000磅。到18世纪末,茶叶消费达到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2磅。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贵族饮食结构发生变化B.新航路开
辟引发价格革命C.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的29.下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B.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C.英国人口优势
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D.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30.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
明当时英国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31.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
断兼并其他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B.背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
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B.发
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军入关后和顺治皇帝初年,由于落后
生产方式及统治方式的影响,以强制手段大规模将关内汉族耕地圈占,为满洲贵族、将领、士兵们的庄田或牧场。顺治曾先后三次颁布圈地令。事实上,不但荒地、无主地被圈占,大量有主的汉族地主和农民的支地也被圈占。……直隶地方,顺天、天津等膏腴之地,多被旗圈。圈占土地的范围不断扩态,史载
:“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圈一定,则庐舍场囿,悉皆电有”。很多汉族平民田地被占,妻离子散,颠沛流离,沦为满人农庄的奴隶或者长工、佃户。——摘编自齐涛《资政通鉴》材料二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图地时期。英国的农业革命正是通过这次圈地以及伴之而来的农业
技术革新完成的。这次圈地的直接动因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对商品粮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
起来,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农村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到19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以及阶级关系的演变,已基本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化,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
,为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应用扫除了障碍。——摘编自刘宗旭《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圈地与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圈地运动在特征上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圈
地运动的影响及启示。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列两幅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大运河的走势图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的材料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
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
、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
,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36.材料.1918年春,美国塔萨斯州爆发流感,后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相互感染。民间集
会和游行加速了疾病的传播,而海外居民往返于殖民地与欧洲,海上运输也成为疾病传染的通道。战争期间,物资优先供应军队,民众食品供应短缺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大批医护被征召入伍,留中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约21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且
近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在流感影响下,不少军事行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进行的军事行动则进展受阻。1918年8月协约国大举反攻,德军节节败退,部分原因是50万德军战斗力被“糟糕的饮食”和“6月份的流感”削弱了。人们曾试图通过逃避来应
对流感,后来则接受了“烟雾熏蒸”、“喷雾杀菌”等预防性医学措施,才得以幸免。——摘编自曾金花、张彦敏《1918-1919年大流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迅速传播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流感造成的影响。37.材料唐寅(1470-1
524),字伯虎,明代苏州人,画家、书法家、诗人。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
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在绘画成就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唐寅的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
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流传于世,现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寅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寅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