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3讲 内容、主旨与情感类题答题思路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703.013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3讲 内容、主旨与情感类题答题思路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3讲 内容、主旨与情感类题答题思路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3讲 内容、主旨与情感类题答题思路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3讲 内容、主旨与情感类题答题思路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703.0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85795977cc131f2f65ce672500a14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讲:内容、主旨与情感类题答题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一.课堂导入小段子导入,在向学生强调要认真记忆的时候可以使用。背记马冬梅学生翻书:马冬梅。学生合书:马什么梅?学生翻书:马冬梅。学生合书:什么冬梅?学生翻书:

马冬梅。学生合书:马冬什么?学生翻书:马冬梅学生合书:马冬梅!!学生合书:马冬梅!!学生合书:马冬梅!!!学生合书:好了我记住了!学生考试:孙红雷。二.考情分析(一)内容主旨类1.提问关键词“内容/主旨类题”的提问关键词包括:关系、概括信息

、表现、原因、哲理/道理/启示等。2.真题示例例1:(2022新高考1卷)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例2:(2020·新课标1)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

何启示?例3:(2020·江苏卷)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例4:(2020·新课标Ⅱ)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例5:

(2018年江苏卷)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二)情感态度类1.提问关键词诗句表现什么情感/心境/态度/心情;如何表现情感。2.真题示例(1)概述情感态度(2021全国甲卷)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201

9高考江苏卷)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2017高考天津卷)15.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2)分析抒情方式(2022全国乙卷)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

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2新高考2卷)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基础知识讲解根据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分为八类:1.送别诗(1)概念表达

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分别时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2)基本主题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

感情色彩①依恋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②安慰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4)类型标志标题会出现“送”“别”“赠”“酬”等字。(5)代表作品《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从谁

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2.咏诗怀古诗(1)概念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2)基本主题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

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3)表达

感情①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②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4)类型标志标题中会出现“咏史”“怀古”、古迹名、古人名,或以地、物为题等。(5)代表作

品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杨柳,依旧轻烟般笼罩着十里长堤。《台城》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咏史

怀古诗。此诗通过描绘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反衬古城已经消失的现实,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落寞气氛。)3.山水田园诗(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诗统称为山水田园诗。(2)基本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山川美

景、热爱河山;③厌弃官场、品格高洁。(3)表达感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4)类型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5)代表作品《鸟鸣涧》唐朝·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

空空。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4.边塞诗(1)概念大都是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为主题。(2)基本主题①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②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

;③将士的思家情绪;④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3)表达感情①主战思想;②反战情绪;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4)类型标志标题往往含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5)代表作品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

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健儿一半未能归营。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无声谴责的思想感情。)5.咏物诗(1)概念通过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

、品质、理想。即写物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与理想。(2)基本主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3)表达情感①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②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4)类型标志标题为所咏之物,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

物吟”为题目。(5)代表作品《墨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是一首题画

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6.即事感怀诗(1)概念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2)基本主题对社会现实和个

人际遇,表达个人抱负和感情。(3)表达情感①表达自己的闲情逸趣、人生感悟;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抒发自身遭遇的感慨等。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含家悲已的感情,感人至深;表达被贬的愤慨、惆怅、愁苦;对故园的

思念;对亲友的怀念;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表达寄情山水,豁达的心态。(4)类型标志标题中多有“即事”“怀”“闻...”“望...”“登...”“过...”;“迁”“贬”“谪”“长沙”“大庾岭”“崖州”“岭南”等词语等字眼。(5

)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

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

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他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大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上

阕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7.爱情闺怨诗(1)概念以爱情、悼亡、闺怨为主题的诗歌。(2)基本主题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3)表达情感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

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4)类型标志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宫”“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5)代表

作品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8.哲理感悟诗(1)概念这

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2)基本主题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

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3)表达情感哲理诗的主题思想较为复杂,要依据具体的诗句去分析和品味。(4)类型标志讲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生活理趣等。(5)代表作品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默上蓑衣

,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船篷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古古。启示:①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挫折磨难;②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人

生苦难,才会渡过难关;③面对苦难,难免畏惧退缩,但要勇于直面,战胜自我。④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四.答题思路(一)内容主旨类1.读诗词按照前面所讲的“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尤其要结合题干和选项的内容,尽可能读懂诗句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2.抓关键词/句子,分析作答读题干,按照题目要求,抓住诗词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提炼作答,问什么就答什么。比如:分析对象的关系、概括信息、表现、原因、哲理/道理/启示等。对于概括“信息”“表现”“原因”“哲理/道理/启示”类题目的答案,用序号标

记表述即可。但对于分析“事物关系”的题目时,要先明确事物关系的类型、然后再具体阐述,如:A与B不是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然后在具体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又以下五种:(1)因果关系:我病了,所以作业没有完成。(2)依存关系:

两事物必须一起才能起作用,比如锁和钥匙,丢掉钥匙,锁将失去意义;没有锁,钥匙也将无处可用。(3)矛盾关系:两个事物不能同时存在的,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传说中“矛与盾”的故事。(4)转化关系:一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另外一个事物。(5)对立统一关系:勺子与筷子。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

-11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头上已经满布稀疏白发,回到故乡已整整三年。醉酒后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大宋山河破碎,仕途狭窄;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

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明天早上我要去被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注】①迮:狭窄。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答案:①壮志

难酬,怀抱未展;②中年多病,时光日迫;③国土沦丧,战事未宁。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醉凭高

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百战”,战事不断

,这是三愁,“空许国”,“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措,空有报国之壮志,却无法施展,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

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在兰陵做官已经成为了过去,因为给沈康讲当地风俗习惯记起了当时州民情况。当地沟渠、田埂

已经荒废,田地也不肥沃,供应过客食宿的旅店热闹繁华,当地街市却是贫瘠冷清。常常担心劳苦之人连茅屋也少,欣喜遇到沈康能去常州上任。热情周到欢迎你上任,但内心又有离别的惆怅,常州荆溪的风景最值得回忆。)【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

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

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

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

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

咏有谁听?(与君离别已经很久了,您依然在郡州里供职。清闲的日子里您定当临春风连连举杯,直到倾尽瓶中之酒。每当送客之时,您都会特意地绕道沙口堰,因为那儿风光独绝。欣赏繁花则大多漫步登上水心亭。拂晓时分,江上雾气漫上郡城、白茫茫的一片,雨后初霁,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加美丽宜人。面对山光水色,您一

定沉迷诗情画意之中浮想连翩,寄情遥远,只是酣醉之中高吟一首之时有谁像我一样能够侧耳倾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

的原因。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这是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区域在诗歌的一二两联,“闲向春风倒酒瓶”是当春把酒,突出

“闲”字;“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目的是下一句中的上水心亭“看花”。原因结合诗歌注解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而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和州,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得寄情山水。作答时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处处是春色,人们执着地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

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此词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

己的美好心愿)[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

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2)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要落实在行动上,追求不

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

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

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

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

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

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

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

出山。)【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

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

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

“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

,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二)情感态度类1.审题审清楚题目要求概括情感态度,还是分析抒情方式。例1

:(分析抒情方式)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例2:(分析情感类型)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2.分析情感态度读古诗词,从题目、诗句关键词、题材类型、典型意象和注释等环节入手进行分析,梳理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分析诗句所使用的抒情方式。3

.具体表述首先.指明古诗词的具体情感或抒情方式。其次.结合文章作进一步阐述。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

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放下帷幕,一直在家教书讲授,因为你不在,所以我没有写什么诗。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期待能和你一起去田野采摘野菜而食。驯养野鹤要把鹤笼编织得宽大一些,

不可让它太委屈;给山寺的僧人布施饭食,须专门另做。等到你的眼睛康复了,我们再相约,那时江花一定开满了枝丫。)【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

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

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

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

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例

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恬亭靠近溪水

周边被绿树环绕着,小溪的岸变高高低低在翠微之中。断桥边夕阳西下一人孤独地伫立,水中倒映着树影似与栖鸟相偎依。现在清闲地游览才觉得心无牵累,幽静中有谁知道世人处处藏心机。更期待夜深人静时来此享受清净,待到明月升起秋风伴我划船而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9.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

境。(3分)答案:第三联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诗人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

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习题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

报雠名。(鸟类中也曾有懂得报怨的,它成年累月怀抱赤诚的寸心,奋斗不止。嘴里衔着山上的小石头,心中想的是一定要把这滔滔的海浪填平。可是自己力量渺小,频繁往返也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但是小小的它依然视死如归,将自身的生死看得很轻。人们都讥笑它此举简直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这只精卫鸟的专一精诚。何必整天

计较有没有休止的日期,本来就应该如此度过一生。就像《史记》中记载的那位侠客,只要问心无愧去做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又有什么可惭愧的呢?)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

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

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寻阳五溪的溪水,顺流而下一直流入巫江。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答案: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分析:本题以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人称代

词等相关信息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

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在白下驿与君患难之

交的日子,“我”曾像韩信那样多次在“你”家吃饭。相知并不在于时间早晚,只要心里装着对方就没什么区别。水边的酒楼在夕阳中显得非常低沉,乡路被风烟阻隔,距离“我”万里之遥。“我”这一去怎么样呢?长安离“我”越来越远。此诗写于上元二年

(675),王勃南下交趾探亲途中,抵达江宁县,在白下驿与唐少府分别。这首诗就是在江宁县白下驿与唐少府分别时创作的。诗中感谢唐少府的帮助,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前途未来的担忧、惆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

豪迈昂扬气概。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14.D15.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

,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五.课堂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

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林叶转红,黄菊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不知道游子的去处,能往何处寄书呢?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

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分析:本题仍是对诗歌所抒发

情感的考查,与上一题不同的是,本题是针对下阕人物形象的把握设题的。诗句意为“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

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因此,“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暗指关系,意在强调思念之深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

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在兰陵做官已经成为了过去,因为给沈康讲当地风俗习惯记起了当时州民情况。当地沟渠、田埂已经荒废,田地也不肥沃,供应过客食宿的旅店热闹繁华,当地街市却是贫瘠冷清。常常担心劳苦之人连茅屋也少,欣喜遇到沈康能去常州上任。热情周到欢迎你上任,但

内心又有离别的惆怅,常州荆溪的风景最值得回忆。)【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对常州百姓

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

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

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看透了充斥

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冬日残余的寒气

仍然尖利。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屐拄杖

、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

”,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②

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

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

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的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