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1讲 读懂古诗词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9 页
  • 大小 1.010 M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1讲 读懂古诗词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1讲 读懂古诗词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1讲 读懂古诗词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6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1讲 读懂古诗词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9)页,1.01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fa33f237ab00c1336c1b32e63a8953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高考:古诗词高分方案——如何读懂古诗词一.课堂导入小段子导入。使用方法:结合小说写作手法——“误会”来讲解校长追我婷婷:妈,我们校长一直追我!妈妈:追你?妈妈一听,肺都就炸了,立刻拨通校长电话。还没等校长开口,就劈头盖脸地把他臭骂了一顿,怎么难听就怎么说。然后狠狠地挂了电话。妈妈:闺女

,以后无论校长如何甜言蜜语,你都不要信。婷婷:妈妈,我们校长没对我甜言蜜语呀,相反还挺凶呢。他对我大吼,那个逃课的女生,你给我站住,别跑!然后一直追,但没追上。二.考情分析(一)考情分析1.历年真题年份卷别作者作品体裁所

考题目2023甲卷《临江仙》晃补之宋词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乙卷《破阵子》陆游宋词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新1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新2卷《湖上晚归》林逋宋诗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2022甲卷欧阳修《画眉鸟》与文同《画眉禽》宋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

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唐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新1卷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词15.下列对

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新2卷李白《送别》唐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命题特点从近三年的考题分析:第一.诗歌鉴赏是每年的必考内容。的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第三.题型稳定。题型通常为: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客观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作用、内容情感、写作技巧、语言特色、观点评价等。分值3分+6分。三.古

体诗的类型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唐以后,仍然有人写作古体诗。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

阕、下阕、下片。四.“以三观法”读懂古诗词(一)何谓“三观法”1.宏观读诗——知人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唐宋诗词在各自的时代里光彩耀眼;一个诗人有一个诗人的诗风,豪放婉约、质朴华美,各呈擅场。读诗,首先要从

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生活环境、诗作风格,从而准确判定诗歌的情感基调。2.微观解辞——揣情摩意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字,是人、事、景、物、情的有机结合体。诗歌的语言常常具有倒装、省略、互文见义等特点。微观解辞,就是要学会“咬文嚼字”,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

句、典故、首尾句、诗歌结构等方面把握诗歌大意,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歌的主旨3.反观破疑——借题解诗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形式为一道客观选择题加一道主观简答题。选择题的考查落脚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选项。这一考查形式使得诗歌的提示信息更加丰富,有助于考生“借题解诗”(二)“三观法”的具体步骤1.读标题(1)概括诗歌内容。(2)交代写作缘由。(3)奠定诗歌情感基调。(4)交代诗歌类型,表明诗歌体裁。(6)表明写作对象,暗示写作手法。(7)揭示写作时间、地点、背景、事

件、主旨等。例1.《咏素蝶诗》:(1)交代写作对象(素蝶);(2)点明诗歌的类别(咏物诗);(3)暗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例2.《鹊桥仙·七夕》:(1)交代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

2)暗示写作内容与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例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子孙湘);(2)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特别提醒:不要被标题引入歧途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

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

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等。读标题训练:1.《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你从题目中读取到的信息有哪些?答案:①时间(人日);②地点(南山

);③事件(约应提刑懋之)2.《送别》,你从题目中读取到的信息有哪些?答案:①诗的题材(送别诗);②感情基调(惜别)3.《画眉鸟》,你从题目中读取到的信息有哪些?答案:①写作对象(画眉鸟);②诗歌题材(咏物);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4.《白下驿饯唐少府》,你从题目中读取到的

信息有哪些?答案:①写作目的(饯别友人);②诗的题材(送别诗)5.《寄江州白司马》,你从题目中读取到的信息有哪些?答案:①交代了写作事件(写诗寄给江州白司马);②交代了写作对象(江州白司马)6.《鹊桥仙·赠鹭鸶》,你从题

目中读取到的信息有哪些?答案:①表明了诗歌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鹭鸶)。7.《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你从题目中读取到的信息有哪些?答案:①表明了诗歌题材(唱和诗);②表明了写作对象(袭美);③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抱疾杜门)2.读作

者读作者时,主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创作背景和目的、时代背景(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1)通过生活经历,了解

诗风诗情屈原: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陶渊明: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王维: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李白: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杜甫: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刘禹锡: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白居易: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杜牧: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李商

隐: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2)通过时代,了解作品内容精神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

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

诗歌之中多重忠义。(3)读作者的“套路”①当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②当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求学或参加科举考试时,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③当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例1:望洞

庭湖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注:本诗写于被贬途中。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分析:读作者: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强者;永

不放弃的追求。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豪迈)之称。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

,屡遭贬谪,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刘禹锡诗文俱佳,豪放昂扬,给人无穷的力量。涉猎题材广泛,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

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答案:表达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表现作者虽被贬,但并未屈服的乐观豁达的心境。例2: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长的

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读作者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

文,一生作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

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陆游毕生致力于抗金和收复失地,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作量不

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表达出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3.读注释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的印记。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

景作简略注释。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命题人常注释的内容包括典故;解释疑难词句;提供写作背景、目的等。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4分)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

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游记。②偃蹇:高耸、傲

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分析:(1)题目提供信息:“独游西岩”,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2)注释暗示信息: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诗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3)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4分)答案: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4.读正文(1)古诗常见写作结构A.律诗常见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起”句是开头,在律诗中指首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

铺垫,渲染映衬。“承”句是第二句,在律诗中指颔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

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合”句是结尾句,在律诗中指尾联。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

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

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例: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

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

遥相思念。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分析: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天各一方,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一起对酌,切磋诗艺。B

.绝句结构一般结构:起承转合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例: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草色青青柳丝嫩黄,桃花繁茂似锦杏花芳香袭人。轻柔的东风带来无限生机,它可不会吹走忧愁

,越来越长的春日,使我这带着烦闷的人怎么消磨啊)分析: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C.词的结构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例:《天净沙·

秋思》作者: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析:上片写景,下片书写羁旅之愁。(2)古代诗歌的特点第一.跳跃凝练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指句与句之间呈现较大跨度的跳跃。这种跳跃性为诗歌中的叙事、

写景、抒情、议论等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十分普遍。这种跳跃凝练,影响着我们对诗句的理解。解决办法:用想象与联想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A.诗句中的省略造成跳跃a.诗句中主、谓、宾成分的省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试问”

前省略的主语是“吾”,“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省略两个主语,语言更简练。b.对话中上句或下句的省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分析: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

,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汝师做甚去?言师采药去,于何处采药?只在此山中,在山知何处?云深不知处,为甚不知道?c.意象组合中联结词语的省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分析: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表

达作者的羁旅之愁。d.叙事过程中人物、场景的跳跃,尤其是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分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曹操关进铜雀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分析: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但

被轻薄的、守旧文人所讥笑。第二.倒装句式A.主语后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正常语序: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常语序:千古江山,无觅英

雄孙仲谋处《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分析: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B.宾语前置杜甫《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分析:意即“香雾湿云鬟

,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

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C.主宾换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分析: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D.定语位置变化a.定语挪前《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分析:“孤城”即指玉门关,为“

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晴》正常语序:知碧湖外草,见红海东云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玉阶上渐

渐生起露水,夜色已深露水打湿了罗袜。转身回到屋内放下水晶帘子,只见秋月明澈,清辉动人。)正常语序:却下水晶帘,望玲珑秋月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陆游《昼卧》正常语序: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b.定语挪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正常语序:一夜飞渡月镜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正常语序:晓看红湿处,锦官城花重。E.状语后置与挪前a.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分析: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秋兴》八首之二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

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

渡人间。)合理的语序: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F.互文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1)短语互文:去国怀乡朝歌夜弦(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朝歌夜弦”是“朝歌弦,夜弦歌”)(

2)单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3)偶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4)多句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第三.诗歌表达的含蓄

所谓“含蓄”,简言之,就是情感、思想或哲理不直接说出,而以委婉曲折的方式加以表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灵蕴藉,耐人寻味。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领悟“意象”中的寓意,

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A.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

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B.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

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C.常见的意象与情感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菊花:高洁、隐逸梧桐:凄凉悲伤浮云:漂泊杜鹃:凄凉、哀伤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寒蝉:悲

凉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例: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宣城①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

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注:①【宣城】今安徽宣城县。②【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③【三

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

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5.读典故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例:遣怀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①诗中“楚腰纤细”典出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②“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③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

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之意。例: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总①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今日又开了几

朵呢?)【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思考: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诗中“故乡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由此不难看出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和陶渊明一样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情怀。6.读关键词(1)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之类。A.关注诗歌情感词“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如《虞美人》:问君能有

几多愁?……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

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点拨:最后一联不仅点明了本诗的感情基调,而且说清楚了是“乡愁”。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

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问: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

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答案: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之情。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

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2)修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A.动词(作用:

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增强情感表现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

丞相》孟浩然)B.形容词(作用: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元稹)C.数量词(虚数使诗歌借助夸张

增强表现力,确数,使诗词精炼有力,含意丰富。)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b.用确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c.虚数确数同时运用。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宫词》张祜)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草丛皆不见。(纪昀《吟雪》)D.虚词(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E.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a.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

律感、节奏感,或起强调作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模拟声音

形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c.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蒋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7.读关键句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部分,奠定基调,统领全诗。尾句(联):从尾句了解主旨,在最后一两句升华,卒章显

志,或较为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重要句:隐含诗歌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读尾句:对格律诗的末句(尾联)尤其要认真品读,读懂它很有可能就抓住了诗歌最主要的情感和主旨。

起(首句/联):开头。交代时、地、缘起等。承(第二句/颔联):承接上文。铺垫蓄势。转(第三句/颈联):转折(结构思路的转折点)。事——理,景——情,物——人。合(尾句/联):收束全文。表达见解,抒发情感,揭示主旨,卒章显志。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读词类活用(1)名词

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

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人听此凋朱颜!”(李白《蜀道难》)“凋”,使动用法,意为“使……凋谢”,这

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此处强调了蜀道的难以攀越。(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6

)名词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9.借助选项古典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

,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所以说,认真阅读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例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寄江州白司

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江州司马,你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

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

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问题1:快速阅读上述诗歌,补写出画线部分的内容。(1)由标题中的“寄”可知,这是一首________诗。答案:寄赠诗(2)由注释①可联想到白居易的《________》,进而推知两首诗的

写作时间应该比较接近,应该也是白居易被贬为________后所作。答案:《琵琶行》、江州司马问题2: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内容。聊一聊当地的山川风景直接表达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佛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

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分析:B[B项,“表现出朋友之间‘

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江蜿蜒流淌像衣带萦绕”,表现的是湓江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选项错析技巧。](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

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

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6分)(答出一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例2:(2020·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赠别郑炼赴襄阳[唐

]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

阔天高再难以相见。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

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分析:(1)

题目提供信息:题材:赠别诗;赠别对象:友人郑炼;友人所到之地为襄阳。(2)看注释①②③是词语的解释;注释④是对典故的解释,对于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3)看选项选项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

多病的艰难境况。A项是对首联的概括,由选项可知“戎马交驰际”是交代时代背景,“柴门老病身”是交代诗人自身处境。选项B.“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

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选项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C项是对尾联的理解,由选项可推知“姓庞人”这个典故的意蕴。选项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

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D项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理解,由选项可初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五.真题演练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

;路上一片昏暗,千百种花儿散落满地,把人的视线都给弄迷糊了。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

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诗简要分析。答案:①表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

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分)结合注释因为诗人仕途失意,所以“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1分)“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1分)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1.本诗在表

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

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答案:“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

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训练三: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

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答案:写的是紧张而艰苦的军旅生活,对于揭示盛唐时期为国戍边的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虽然军旅生活紧张而艰苦,但是将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不减,爱国热情、报

国丰志不减,从而有力地反衬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训练四: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

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呢?(情感)答案: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训练五: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杂诗三首(

其三)沈佺期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②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③。(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何

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唐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②汉家:“汉家”的“汉”既指汉族,也指汉朝。这里是以汉代唐,避免直指。③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简要概

括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本诗通过描写闺中怨情(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心愿。训练六:庆庵寺

桃花谢枋得【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

,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请你作答: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答案: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

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六.课堂检测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世事难料,我竟一下成为贬

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黄鹤楼中传来阵阵《落梅花》的笛声,声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

,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检测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一个人寂寞的站立在不知名亭子旁,春天的河流快要漫至岸边了,河边的青草纤细嫩绿。天边的夕阳余晖洒在那悠闲的人身上,你看烟花散满了他的衣袖,他却尤自地倾听杜鹃美妙的歌声。)[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问题: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答案:不同意。(1分)诗人通过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这些悲凉的景物

,(1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1分)表达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带来的凄凉、孤独、怅惘之情。(1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