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2讲 辨析选择题的设误方式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931.417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2讲 辨析选择题的设误方式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2讲 辨析选择题的设误方式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2讲 辨析选择题的设误方式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7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高分方案(全国通用) 第2讲 辨析选择题的设误方式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0)页,931.41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858d3c72a98be194f7bc48a0adf6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高考:古诗词高分方案——明晰选择题的设误方式一.课堂导入小段子导入,集中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晚上想吃什么?男:晚上想吃什么?女:不要问女生想吃什么,你应该这样问,猜猜我们晚上吃什么?臭直男,懂了么?男:那猜猜我们晚上吃什么?女:嘿嘿,帝王蟹!男:让你猜,没让你许愿,再猜咯

!女:嗯嗯,澳洲龙虾!......男:一直猜,不要停,猜到麻辣烫为止。二.考情分析近年来高考语文古诗词选择题的考情如下:1.得分情况从历年的答题情况来看:诗歌鉴赏选择题(第15题)平均分1.4分分左右。2.题目设计

一个题目通常会涉及到两到三个考点。考生在做选择题,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一个选项中的考点,并判断其中的对错。三.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选项设误方式考生要了解古诗词选择题的设误方式,才能快速准确地做好题目。常见设误点有词句理解有误、情境意境有误、表达技巧有误、思想情感有误、语言风格有误等

。第二步:认真审读题干确定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题干中有没有提示性的关键词。一般来说,选项内容表述比较笼统的不容易错,具体的阐释较容易出问题。第三步:逐一审读,分析选项逐一将选项内容与文本中相关内容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

相关知识,聚焦比较,找出选项在文中的确切根据并判断出设误点。例: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

一缕。”(译文:溪水边的白鹭,过来我这,我告诉你:“溪里的鱼儿已经非常少了。我固然爱惜你,你也要爱惜水里的鱼儿,要做到物我欣然相处才行。远处白色的沙浦,青色的小洲,里边还有着很多虾在跳动,鳅在舞动。任凭你飞去,饱时才回来,看

风吹起你头上的一缕白色羽毛。”)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D项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

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D项手法分析有误。四.设误方式类型一:标

题理解错误设误特点:选项对诗标题进行错误的解读。应对技巧:联系注释、正文对标题进行准确解读,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内容、地点、写作缘由、情感基调、体裁、写作对象、写作手法、事件、主旨等。例: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

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放下帷幕,一直在家教书讲授,因为你不在,所以我没有写什么诗。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期待能和你一起去田野采

摘野菜而食。驯养野鹤要把鹤笼编织得宽大一些,不可让它太委屈;给山寺的僧人布施饭食,须专门另做。等到你的眼睛康复了,我们再相约,那时江花一定开满了枝丫。)【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

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

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答案:A分析: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

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类型二:时令理解错误设误特点:选项对诗句中的时间、季节的理解进行错误的解读。应对技巧:如果选项中有对诗句中与时间相关

的词语进行解读,则抓住这一词语,联系上下文,做重点和合理解读。例: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在群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宛如世外仙乡,往年我曾在那里找水解渴,因此留下美好的印象。

跨上马转过一道山梁,几株高柳环绕在桥旁,傍山临水几户人家,便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微风吹过茂密的丛林,送来鸟儿的欢唱,残破的墙壁上青苔斑驳,渐渐地侵蚀了当年醉后题写在墙壁上的墨痕。我要写下一首清丽的小诗,记住这难忘的时光,几缕微云,一钩新月

,点缀着山里人的梦乡。)【注】:①耿:微明的样子。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

“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提到的“

新月出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因此,A项有误。训练: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①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韦曲这里的花开的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

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

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

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答案:C分析:本诗所写明显是

春日景色,并非夏日。类型三:错解词语意思设误特点:选项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进行错误的解释。应对技巧: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考生在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包括文言文中对这一词语的解释,然后联系语境,精确理解。例:送别李

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寻阳五溪的溪水,顺流而下一直流入巫江。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

一定会很喜欢。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注释】①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②五溪:地名。指雄溪

、樠溪、无溪、酉溪、辰溪。一说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的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分析:不正确选项为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有错。原诗“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那里的美好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也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

的风采”。训练: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一直闲居在沙丘城内。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鲁地酒薄

,我无心痛饮酣醉,齐地的歌声我无意欣赏,只能徒有其情。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

长青。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D.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E.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答案:BD分析:B项,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D项,“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类型

四:错解诗句的意思设误特点:选项错误地理解一句、一联诗或整首诗的意思。应对技巧:深入体会每个词语的含义,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上下文语境,梳理诗出诗句的整体意思。例: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

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译文: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

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

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答案:B分析: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分析有误。“男儿屈穷心不穷”中“

穷”在古代指身处困境,处境窘迫。并不是“生活贫穷”之意。古代表“生活穷困”用“贫”表达。故选B。训练1:一句诗的理解送李端【唐】卢纶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

风尘②何处期?(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注】①故关:故

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

“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D.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答案:C分析:“感叹友人小时丧父”错,应为“感叹自己”。从“多难识君迟”可知。训练2:一联诗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

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译文: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

随着送我出山。你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jiù):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分析:

本诗中“不及鸟飞浑自在”一句的主语是谁?这样一问一目了然,结合上下句可知,主语是曾巩而不是住在山中的僧人,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错误。这类错解诗句意思的题型,其应对措施是联系上下句,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训练3:两联诗的理解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

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在白下驿与君患难之交的日子,“我”曾像韩信那样多次在“你”家吃饭。相知并不在于时间早晚,只要心里装着对方就没什么区别。水边的酒楼在夕阳中显得非常低沉,乡路被

风烟阻隔,距离“我”万里之遥。“我”这一去怎么样呢?长安离“我”越来越远。)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

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答案:A分析:“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理解错误,据诗中“相知何用早”,可知两人认识时短,并非“早年”朋友。类型五:思想感情分

析错误设误特点:选项对诗句的思想情感进行错误的解读。应对技巧: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例:池上早秋①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

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池子里的荷叶绿的参差不齐、深深浅浅,新秋里水涨满了池子,北槛的早晨凉意绵绵,傍晚残照却洒落东篱,蝉声在秋季里似乎也懒了,风也干干的,池边的柳树的绿意也已衰,已经超过潘安二十岁了,何必再想着悲愁的事呢)【注】

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15.下列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C.颈联写了蝉、柳这

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答案:CD分析:C项“动静结合”错

,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训练1: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唯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

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我为官多年,于家于国没有做出半点功绩,我心自知,很是心痛。你们又用什么来报效圣明的朝代?不论是成为平民百姓,还是出仕朝廷,你们都要做到事国以忠,事亲以孝,不欺瞒,不诓骗。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习知识,

哪里有尽头,千万不要自满。勤俭持家,百亩之地,可让全家人幸福温饱。如今,我把我最关心嘱咐你们,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是榜样。)【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

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答案:C分析:“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有错,诗歌原句是“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诗人只是鼓励儿子认真读书和耕种(劝读和劝耕是古人两大传统),但没有说“不必读书

求仕”。训练2: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

再难以相见。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分析:“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

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类型六:形象特点/意境/景象概括错误设误特点:选项对诗句中的形象、意象、景象或画面概括与表述错误应对技巧: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

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例:还山宅唐·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我在暮春时节回到山旧宅,在山林里徜徉享受年华。山中芳草覆

没旧时行径,空无一人的山中正处落花时节。低垂的藤蔓随风轻抚过幽寂的岩石,掉落的柳条阻碍了木筏自由漂浮。山宅群鸟惊飞,屋檐下一片安静了,白云飘在山涧旁的人家之上。依然是这熟悉的泉路,这似曾相识的烟霞尤为亲切。)【注】:槎:

读chá,指小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D.本诗第二、三联

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答案:B分析: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训练:雪夜感旧①陆游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译文:那年赴南郑时,

江月馆的华烛散发出阵阵的油脂香,龙门阁栈道上的骡马传送出悠悠的铃铛响。我曾经过那乱山中的古驿三折,投宿在孤城小县的两当。我虽然年老还想上马杀敌冲向沙场,当年在南郑、散关从军时怎会想到终老田桑?长久不用的绿沉枪,锁子甲都积满了尘

土灰沙,对着雪洒昏灯寒夜长,仰天叹气泪落一行又一行!)【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广元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

当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

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答案:A分析: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

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意象分析错误)类型七:写作技巧分析错误设误特点:选项错误地分析诗句中写作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应对技巧: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

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避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例:典故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

途。(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

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

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

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分析: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训练1:动静结合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田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新枝上刚刚绽放出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细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时节的树林,树枝间的归鸦如点点墨

色或飞或栖息着。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扬着青布酒旗那边有一户卖酒的人家。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注释】: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

劾,隐居上饶。些:句末语助词。平冈:平坦的小山坡。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B.三、四

两句描绘了一动一静两幅画面,写出了黄犊吃草时悠闲的神态和乌鸦在林中栖息的景象,宛如天然的图画。C.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D.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

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答案:B分析:两句都是动景。训练2:抒情方式忆秦娥房舜卿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与君分别,一夜相思后,梅花竟然

都开了。梅花开了,独立南浦,在断桥斜月的朦胧光影中越觉凄凉。体态纤秀,步履轻盈,仿佛能在水上贴浪而行。(怒放的梅花)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天涯在春风中微笑。天涯辽阔,忽然传来一声羌管。天边暮云堆叠,令人悲愁欲绝。)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梅花一夜绽放似乎是因词人相思之苦而形成的结果,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与佳人离别后的思念愁苦之情。B.上阕后面三句,借用南浦、断桥、斜月这些在古诗词中一般用来表达离愁别绪的

意象,描写自己在与佳人离别后无限的惆怅凄凉之情。C.下阕后三句着“愁绝”两字,赋予暮云以人的情态,恰当描写出自己远走天涯,羌管悠悠,暮霭沉沉的羁旅愁思。D.这是一首怅别词。词人写的不是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凄恻,而是描写

刚刚作别、乍然离去时的旅途相思情怀。答案:A分析:A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间接抒情,借梅花发写相思之苦。训练3:描写角度视角: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

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在群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宛如世外仙乡,往年我曾在那里找水解渴,因此留下美好的印象。跨上马转过一道山梁,几株高柳环绕在桥旁,傍山临水几户人家,便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微风吹过茂密的丛林,送来鸟儿的

欢唱,残破的墙壁上青苔斑驳,渐渐地侵蚀了当年醉后题写在墙壁上的墨痕。我要写下一首清丽的小诗,记住这难忘的时光,几缕微云,一钩新月,点缀着山里人的梦乡。)【注】:①耿:微明的样子。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

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

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答案:B分析:此题从视、听、味、嗅、触“五觉”的描写角度设题。B项,“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雪”为视觉,符合“声色兼备”;A项只有听觉,没有视觉;C项只有视觉,

没有听觉;D项只有味觉和视觉,没有听觉。训练4:修辞手法西江月【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濒临溪流,从马上

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

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答案:BC分析: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

和生机”有误,“杜鹃春晓”写出了空山春晨的寂静。特别提醒: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训练5:表达方式长安遇冯著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

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客人从东方过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雨。问客人为什么来,客人说为了上山砍伐树木来买斧头。百花正在悄悄地盛开,轻盈的燕子正在哺乳新雏。去年一别如今又是春天,两鬓的头发不知又生出多

少。)【注】: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

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B.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C.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

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答案:A项分析:“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训练6:写景顺序(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由外向里,或由

上到下)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

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鹭鸶郑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春天里,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茫,鹭鸶又在

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飞上又飞下。)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B.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

从容,自由自在。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答案:C分析:

“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错。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同,都是由近及远,郑诗先把镜头聚焦于静立于池塘的鹭鸶,然后转向远处自由飞翔的鹭鸶群体。训练7:比兴手法溪亭林景熙①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

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林中落叶飘

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注】①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飞。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感慨至深。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

漂泊无依之感。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参考答案:A分析: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类型八:语言赏析错误设误特点:选项对诗句的语言风

格、特点进行错误的解读,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应对技巧: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类型,这个风格类型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的。如: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此,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例:闲望吴融①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別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几滴

小雨飘过山前,水边稀稀疏疏地开着几朵花。蝴蝶纷飞掠过芳草丛,鸳鸯在暖和的沙子上沉睡。在帝京的新居成为别馆,江南故乡旧日的隐所现在不知成为谁的家园?几年的东奔西走还是没有收获,还是羡慕那暮色中归到林中的寒鸦。)【注】:①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

在长安建有新居。此诗即作于长安新居建成之时。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B.诗歌以“狂飞”写蛱蝶对芳草的喜爱,以“稳睡”言鸳鸯的愜意,用词形

象贴切。C.诗歌前四句是望中所见,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D.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语气中充满诗人对离别故园的懊悔伤感。答案:A分析:A项的表述是:“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而诗歌原句是“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可知“语言清丽典雅”分析有误,“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典型的口语化的通俗表达,并不“清丽典雅”。训练1:朝天子·探梅张可久水西,探梅,隔岸香风细。五云仙子六铢衣,邀我花前醉。幺凤双飞,瑶阶如水,吹箫月下归。剡溪,路迷,雪夜重相会

。(去水流的西面去赏梅花,在对岸能嗅到细细的花香。五云仙子穿着轻盈的衣服,邀请我在花前畅饮。两只凤凰在空中分来飞去,月光像水一样流畅地洒在在瑶台上,吹箫的人在月下归来。在剡溪上,迷路的我雪夜再次相遇。)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

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春寒使

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注:①六铢衣:即天衣,衣有六铢重,形容轻盈飘逸。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15.下

列对两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小令均以寻梅为主线,抒情言志,典雅工整,其间所生发的情景之语,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自抒个性之别。B.《探梅》“隔岸香风细”一句,“细”指极小极微,这里诗人形容梅香幽微淡远,给人

“暗香浮动”的遐想,而“隔岸”二字勾勒出画面的立体空间。C.《寻梅》前三句不厌其烦地铺叙了寻梅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展现了一幅踏雪寻梅图。D.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

,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答案:D【解答】“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理解有误。“清旷飘渺,格调高雅”说的是张可久的《探梅》的特点。“雅

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说的是乔吉的《寻梅》的特点,通过“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等语句可看出“可俗则俗”,通过“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可看出“可雅则雅”等的特点。五.套题训练(一)阅读下面

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虽然你忙于教育子弟、裁度人才,错失了一

同在这新春乘醉出游的约定,不能和我们一起吟山咏水。因而你留恋向往郢水岸边芬芳的蕙草,想去采摘商山山崖高洁的灵芝。驯养野鹤要把鹤笼编织得宽大一些,不可让它太委屈;给山寺的僧人布施饭食,须专门另做。等到你的眼睛康复了,我们再

相约,那时江花一定开满了枝丫。)(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

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

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答案:A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

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

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

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

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

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

,独守千秋纸上尘。(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

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

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

,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答案:B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

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

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

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

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

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

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

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

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

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答案:C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

,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

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

得到认可。分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

,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

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

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

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在兰陵做官已经成为了过去,因为给沈康讲当地风俗习惯记起了当时州民情

况。当地沟渠、田埂已经荒废,田地也不肥沃,供应过客食宿的旅店热闹繁华,当地街市却是贫瘠冷清。常常担心劳苦之人连茅屋也少,欣喜遇到沈康能去常州上任。热情周到欢迎你上任,但内心又有离别的惆怅,常州荆溪的风景最值

得回忆。)(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

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

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

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①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

的欣喜之情;②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③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④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诗歌后两

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

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

怀念之情。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