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11.426 M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11)页,11.42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6e7aa645bad40d07723732b06ebfe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上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5分,共60分。)1.我国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简表如下。名称地域成就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制作彩绘陶器,培植出粟等主要作物大汶口文化黄

河下游制作红陶并使用磨制石器,会建红烧土排房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据此说明当时我国境内原始文化的特点是①分布广泛,多姿多彩②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状态③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④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在目前发现的中国新

石器时代遗址中,时间较早的遗址内除了大型房舍外,鲜少有其他类型的建筑。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内除了大型房舍外,还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时间越晚,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部落联盟出现D.财产公有制强化3.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曾向中原挺进,占

领了鄂北豫南地区。但在距今430O年前后,豫中地区的文化南下,并在江汉文化的核心区形成了具有中原风格的文化,甚至把长江中游大部分也区文化的发展统一到了黄河文明之中。这说明A.黄河文明最终战胜长江文明B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交流中发展中国C.黄河地区更适合文明的发展D.中国的史前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5.灭商三年后周武王去世,他的兄弟管叔、霍叔、蔡叔在封地发动叛乱;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同姓诸侯国齐、楚联合攻汉。西周和西汉初年的分封的A.未能维护王朝长治久安B.导致中央集权不断弱化C.加剧被征服地区的反抗D.需要根据现实进行调

适6.商代官职如史、祝、卜巫的职责几乎都与祭祀相关,都是祭神知天意,传达上帝、神对人间的指示。史、祝、卜、巫本身就是王室的重要成员,他们甚至还可能获得王位;在整个周代,史、祝、卜、巫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直接“祭天”、“问天”变成了对天子的祭祀活动的诠释,这一变化

A.反映了神权政治的淡化B.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C.促进了专制王权的形成D.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7.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

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家天下”开始取代“公天下”C.政治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8.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甲骨文中对周的记载既

有商王可以“令周”,即周是商的属国也有“伐周”,即周为商的敌国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僚机构形成B《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统治者秉承民本思想,治理国家C湖北毛家嘴、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遗址都出土了青铜面(掘土的农具),江苏破山口西周墓葬出土一件刃口锋利

的青铜镰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D周公平定殷商旧部叛乱后,把反周的商族遗民迁到今洛阳附近并将王室子弟分封到这里,作为周的屏障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A.AB.BC.CD.D9.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提拔起用的异姓大夫(如齐国田氏等)越来越多。战国时期,统治地

方的再也不是与君主有着血缘关系的宗族,而是君主直接任命的官员,如齐威王根据政绩赏罚即墨和阿大夫,魏文侯根据他人的评价随意任免西门豹邺令的职位等。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察举制度逐渐形成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10.下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角力”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通过演武场面的宏大,两

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周王注重军事训练,出兵讨伐诸侯B.以车战为主,身体对抗性强C.兼并战争频繁,人们推崇强悍武力D.法家思想已在各国推广实行11.下为齐国世

系表(部分),据此可知周朝()A.通过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B.政治构建在社会转型中嬗变C.利用分封宗法来巩固贵族政治D.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12.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强了地方统治C.瓦解了宗法制度D.扩大了统治区域

13.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材料反映了当时秦国A.贵族势力的反攻B.官僚集团的相互倾轧C.统治机制的变化D

.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14.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相

互学习、消除差异C.社会转型、走向统一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15.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

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目的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法律C.变法的中心是提高军事战斗力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16.春秋时楚人以蛮族自居,楚国贵族熊渠说:“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先帝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项,相传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是中原华夏族公认的先祖。上述材料说明A.楚人与华夏人民族起源不同B.春秋战国时期的民

族分化严重C.屈原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D.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进展17.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

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18.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的D.显示

皇帝的与众不同1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20.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

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C.强化地方管理D.行政效率提高21.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

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2

2.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A.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B.形式主义降低行政效率C.国家行政管理日益规范D.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23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

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24.汉朝建立后,刘邦下令罢兵归田,招抚流亡,释放奴婢及死刑犯外的所有罪犯,让他们回到生产中去。同时,实行“十五税一”,减免赋税。汉朝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

目的是()A.促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复苏B.促使汉朝国力迅速发展,达到鼎盛状态C.促使汉朝文化昌盛D.促使“文景之治”形成25.刘邦晚年与心腹之军功大臣订立了“白马之盟”。一方面保证了刘氏皇室独享王位的权力,另一方面,军功大臣

因功而侯,因侯而相,形成了以丞相为核心的政府权力机构,事实上造成了政府权力对皇权的分割。这表明汉初政权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政治局面B.实现了权力分配的政治妥协C.践行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D.优化了中央各部门相互关系26.如下图所示,这一王朝曾()A.实行分封制B.中

央与地方政府互不干涉C.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D.一直处于分裂割据之中27.《汉书·魏相传》载,跑相升迁为扬州刺史,“考案那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作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

清平”。这表明汉代刺史的设置()A.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B.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C.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28.汉武帝时期推行了“推恩令”,又“置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诸侯王自置属吏和亲掌国政的权力

均被剥夺,改由朝廷所委任的王国相负责行政事务。相不对国王负责,而对朝廷负责,且负有监察国王的使命。此举()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导致分封制度彻底消亡D.扩大了汉王朝统治区域29.2009年,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

官署遗址群,其中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表明()A.西汉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对西域实行管辖30.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国与亚欧大陆间的商业贸易之路。此后的1700多年间,我国丝绸大量通过此路

运往中亚、西亚、南亚和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誉为“丝绸之路”。它把我国东部农耕文明集中发达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国联系起来。据此可知,丝绸之路()A.仅为东西方丝绸交易的通道B.是认知西方世界的重要途径

C.主要途径欧亚大陆南部地区D.自西汉起路线未曾有大变化31.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阐述了协调平衡、调和阴阳、和解病机的治疗观;配伍精当、法则鲜明“君臣佐使”的方剂原则。据此可知,仲景医学()A.蕴含传统思想的学术特色B.推崇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

C.重视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D.传承以人为本的仁爱情怀的32.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能够与

朝廷分庭抗礼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3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3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攻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

周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35.317年,毫无名望的司马睿初到江东建康(今南京),乃是“吴人不附”,一个月后,还是“士庶莫有至者”。王导建议司马睿礼遇吴郡名士顾荣和出身官宦世家的纪瞻,并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从此,“百

姓归心焉……君臣之礼始定”。这可以说明当时()A.士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江南民众纲常伦理观念淡薄D.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36.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

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37.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

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38.4世纪下半叶,前秦苻坚励精

图治,一度统一北方,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苻坚军队主力被歼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C.各民族间隔阂广泛存在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9.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

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A.鲜卑族封建化的加速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40.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

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

步性B.力图建立大一统封建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尝试去调和各民族间矛盾二、非选择题(共两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特色文物彩陶盆玉龙玉琮蛋壳

黑陶杯铜镜分布范围黄河中游辽河上游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黄河上游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

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的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掌

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

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2019年7月7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价值。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语˙宪问》:“一匡天下”《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材料二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

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

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三羯族人石

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

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摘编自樊树志《国史

十六讲》(修订版)(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