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6)页,996.46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d2d406a3ea07a4122226111bca770e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分)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故A排除。分封对象不都是宗族血亲,也有功臣等,故C排除。血缘亲疏
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
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2.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78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分封制遭破坏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宗法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
知,该墓主的随葬品中出现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是一种僭越周礼的行为,说明当时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天子地位下降,B项正确;周的统治中心在关中到洛阳一带,不是湖北随州,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青铜冶炼技术成熟,排除C项;当时宗法制遭到破
坏,排除D项。故选B项。3.《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重视民心向背B.宣扬君权神授C.实行等级制度D.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
】【详解】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明西周统治者虽然重视天命,但统治者认为,民心所向会影响天命所归,因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B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家族关系,故D项排除。4.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字与“”有关,如“福”的字形为下图,意为“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宗”的字形为下图,意为“尊祖祭祀的庙堂”。这从侧面反映了A.商周的统治集团
未实现高度集权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血缘宗族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础D.商周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来看,甲骨文中的很多字都与祖先牌位有关,说明商朝政治以祖先牌位代表的血缘宗族为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应为祖先牌
位,这与统治集团的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排除;D项供奉祖先牌位与王权充满神秘色彩无关,排除。5.“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
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B.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C.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商朝晚期注重王位在“父子间传承”,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
,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商朝衰落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世尊敬成功传位儿子的商王,不能认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6.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
,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强化了旧有
的宗族因素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
实行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
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7.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
“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A.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B.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C.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D.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
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与宗法制。秦汉以后,“氏”通常为女子娘家姓,说明“氏”失去了代表传统的社会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A项正确;西周和秦汉时期都是男权社会,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变化无关,排除。8.吕思勉在
《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是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
晋,夏故地)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第一种情况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即征服其他地区,所以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属于慑服他部的情况,故选A;BD属于第三种情况,排除;C属于第二种情况,排除。9.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
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答案
】B【解析】【详解】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
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0.《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
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创立了皇
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所以作者才会如此评价秦始皇,故B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分封子弟的制度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
除C项;军功授爵开创于商鞅变法时期,排除D项。故选B。11.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
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史书中认可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对国家统一的作用,秦朝的制度的积极作用,以及把秦始皇称之为“千古一帝”,由此可以看出,对秦朝统一给予了高度的
评价,故D项正确;ABC项都只是材料的部分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12.下图是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秦砖,上刻“海内皆臣”,其中反映的信息主要是A.国家统一,皇帝集权。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交通发达,水陆并用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内皆臣”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国家统一、专制集权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臣民众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交通发达,水陆并用,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严苛,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最终集权于皇帝,达到“海内皆臣”的状况。13.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C.中央
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统一后,建立专制集权制度,颁布秦律,但法律是加强专制集权的工具,皇帝不受法律制约,因此,秦朝并非一个法治国家,
故B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国家管理的制度化C.
从人治到法治D.走向专制主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缘政治、法律手段取代了血缘政治,国家管理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选B;郡县制取代
分封制,无法体现“现代化”的内涵,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法治”不符合秦朝的政治特征,排除C;专制主义不是“现代化”的变现,排除D。【点睛】.15.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政治不断发展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丞相权力得到强化D.中央集权更加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知,随着时代演变,丞相的数量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相权分割所致,
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选项B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是民主制,排除A;相权被分割,是弱化相权,而非强化,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相权削弱,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削弱相权的方法和目的。16.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
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唐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材料实质上表明,唐代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B.进一步弱化君主专制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D.国家体制更
健全【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唐代……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可见唐代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故选C;唐代设三省六部一台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排除B;A没有涉及机构设置的目的所在,排除;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
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宋朝社会价值观念变化B.宋朝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推动民间教育发展D.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
】依据材料“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可以看出,北宋时重文轻武的国策对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影响,A项正确;“边患危机消除”,此时仍面临着边患危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间教育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8.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
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
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等信息可知,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等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发展完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权力变化
主要是因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即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省权力变化,“成为定制”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省的不断发展完善,没有体现三省对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三省权力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发展的结论,D项错误。19.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材料旨在说明宋朝A.文官政治发达B.监察体系完备C.中央集权加强D.皇权相权
冲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收唐代“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武将权力过大的教训而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
文官政治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士大夫治天下”“御史台和谏官合一”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官在政治事务中的作用,没有强调监察体系是否完备,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文官在政治生活中的活跃,没有体现皇权和相权的冲突,故D选项错误。20.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
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监察官员多半是进士出身,六部给事中一般是有一定资历和工作能力的人,表明明朝监察官员的人用比较重视其任职资格,故
B项正确。明朝的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并不是走向完备,A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指军机处的设立,C错误;科举是监察官的主要来源,而非言员(六科给事中)的主要来源,D错误。21.卢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
第,有奇才,以文翰知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政府定期举行恩科来选拔人才,卢肇及第当年的政府恩科考试方案,其可能的工作程序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吏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工作程序是先由中书省决策,再由门下省审议,最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礼部负责考试。所以选A项;B错在不是吏部进行科考,排除;三省六部的工作程序是中书
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CD颠倒顺序,排除。22.唐太宗和康熙作为中国古代两位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帝王,他们的身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下列属于两位帝王共同之处的是①清除异己,总揽大权②文治武功,民族融合③开科取士,崇儒尊孔④友好开放,兼收并蓄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和康熙皇帝的共同之处有①清除异己,总揽大权如玄武门之变和清除鳌拜;②文治武功,民族融合如贞观盛世和康乾盛世;③开科取士,崇儒尊孔如唐朝科举制,康熙为缓和满汉矛盾重开科举、崇尚儒学;所以①②
③正确,选B;④友好开放,兼收并蓄指唐太宗努力发展民族关系,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不是康熙皇帝的作为,所以④错误,排除所有带④的选项,即A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太宗和康熙皇帝的共同点,两者都在掌权后清除异己,总揽大权如玄武门之变和清除鳌拜;政治上文治武功,民族融合如贞观盛世和康乾
盛世;文化上开科取士,崇儒尊孔如唐朝科举制,康熙为缓和满汉矛盾重开科举、崇尚儒学。23.1960年,毛泽东曾对老舍先生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
的统一战线政策。”以下属于康熙帝“第二个伟大贡献”的是①平定噶尔丹叛乱②亲书“万世师表”③恢复开科取士④尊重喇嘛教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中央政权的政
策,据此分析,亲书“万世师表”、恢复开科取士、尊重喇嘛教都属于“统一战线”政策,即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定噶尔丹叛乱”应属于“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这方面的贡献,①不符合题意,所有带①的选项都错误,都
排除。2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以下主张不能反映“仁”的思想的是A.苛政猛于虎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解析】【详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
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体现的是等级尊卑制度,与“仁”的思想无关,符合题意,故选C;“苛政猛于虎”体现“仁”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指第一个用木偶
或者土俑来殉葬的人,他们应该断子绝孙吧,体现了孔子反对“始作俑者”的不仁行为,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25.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
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莲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
的意图是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肯定了五四运动促进青年思
想觉醒,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结合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史实可知,孙中山的这番言论的意图是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D正确。AB两项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四子争位: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老大、老二),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老三、老四)。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材料
二《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1)原始社会后期最高权力的传承由什么制度变为什么制度?由谁开启?(2
)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4)“授权”(权利)与“尽忠”(义务)的具体内容?【答案】(1)王位世袭制。由夏启开创。(2)老三可继承王位;老三是嫡长子。(3)制度:分封制(4)“授权”:周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臣民分封给诸侯并有世袭统治权;设官员;建武装;征赋
役。“尽忠”: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制。由夏启开创。(2)依据材料:“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老大、老二),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老三、老四)。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
子发生了争执……”可知是宗法制,所以老三可继承王位;老三是嫡长子。(3)依据材料“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得出分封制。(4)“授权”: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周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臣民分封给诸侯并有世袭统治权;
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尽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书》中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
。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㿊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1)据材料分析,秦朝认为周灭亡原因是什么?为此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政府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什么?该措
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汉代统治者是如何消除这种影响的?【答案】(1)原因:西周实施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的侵扰。措施: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开拓疆
域;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加强对全国思想、军事的控制。的意义: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原因:不实行分封制,在民众起义汹涌时没有支持辅助力量。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封国得到发展,成长为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力量,危及中央集权
。消除影响的措施:推行“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周实施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的侵扰。
措施:“根据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结合所学的秦朝的统治措施,得出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北击匈奴,南伐
百越,开拓疆域;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加强对全国思想、军事的控制。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评价秦朝统治措施即可,得出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原因:根据“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实行分封制,在民众起义汹涌时没有支持辅助力量。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汉政府避免重蹈覆辙,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实行郡国并
行制的影响,得出封国得到发展,成长为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力量,危及中央集权。消除影响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汉景帝时推行“削藩”政策;汉武帝颁布“推恩令”。28.第五大发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以下《选官用人三字歌》,回答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将
上述图示填写完整。(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答案】人才选拔(1)1.西周2.血缘3.军功4.推举5.隋(2)古代选官制度呈现了从
重血缘向重才能由世袭到考试选拔的变化趋势。(3)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举措。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国的举制度为近代西方国家所借鉴。【解析】【分析】(1)依据世
卿世禄制可知①是西周时期实行,注重血缘关系,故②为血缘,③是商鞅变法措施,可知是奖励军功;④是汉代察举制,可知是推举;⑤通过科举制可知从隋朝开始。(2)依据图示可知是从血缘项重视人才选拔的发展,方式也发生变化。(3)本题属于开放题,结合科举制度的创新措施从公平公正以及政治统治和文化交
流等角度进行评述作答。【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