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docx,共(9)页,48.66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4574eb570701513e60e83d2a3bd8bd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泸县五中高2021级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
引起关注。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
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即
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
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无论是“轻
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
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
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
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
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
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
优长。B.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C.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D.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B.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D
.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B.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
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C.面对挑战,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
题。(12分)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的拍摄
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
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
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
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
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外,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微信等平台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摘编
自2017年4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
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
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
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摘编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
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摘自光明网2017年4月26日《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之所以困难
重重,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三则材
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在不同新闻中,时效性
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能使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D.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
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6.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季羡林先生二两三事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
“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10年,准备回国。得知陈寅恪其时正在英国治疗目疾,他马上
给陈先生写信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研究情况。陈寅恪一听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即复长函致季羡林,奖掖、鼓励了他一番,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是年秋,季羡林带上用德文写就的论文,遵陈寅恪之嘱,先到南京中
央研究院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旋赴北平叩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季羡林到北大后,受到优厚的礼遇。陈寅恪不久也由英国回到清华。这期间,季羡林写了一篇《浮屠与佛》,读给陈寅恪听,陈大力赞赏,立即将文章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文章一发表季羡林就声名鹊起,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
诗文,他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1995年,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的25年后,中山大学举办“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做了长篇发言,阐述陈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给予其极高的评价。如果说陈寅
恪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到北大后,瞬间(10天)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触。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胡适那时在编一份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季是校长办
公室的常客。他们共事3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为人特别亲切和蔼。在学术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甚而是切磋。季羡林说,解放前3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读《胡适论学近著》受启发而写的《浮屠与佛》。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
肯定。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
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墓陵,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回来后他写了一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
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他的家虽然房间还
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
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选自《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有删节)相关链接①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
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百度百科)②即使“文
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传记》)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季羡林因为听了
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季羡林不会走上后来的治学道路。B.留德回国,季羡林写信给正在英国治病的陈寅恪先生,汇报他十年的学习研究情况。得到陈寅恪的鼓励和提携,旋即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C.因为陈寅恪举荐,季
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D.季羡林觉得有人批判胡适有失公允,于是撰文替他说话,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称呼胡适为“先生”,十余年后拜谒胡适墓时感到深深自责。8.张中忠行认为,季羡林一
生“最难能的是朴厚”。其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9.季羡林先生被称为公认的一代大师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19分)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
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天眷初
,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
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
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玻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
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节选自《金史•高桢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B.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
留守/授猛安/C.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D.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判,在古代可用于表示官员以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的“判”就表示,天会六年高桢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兼任广宁尹。B.公,古代爵位的一种。古代的爵位通常有五等,按地位高低分为“公侯伯子男”。文中的“戴国公”就是指当时给高桢的封爵。C.台,即御史台,是中国
古代中央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汉代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高桢身居高位,所以称其死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桢为政清肃。他为官使官吏敬服,百姓
安定;虽遭小人嫉恨,却得到海灵王的信任。B.高桢不畏权贵。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因此遭到权贵的忌恨。C.高桢尽职尽责。即使病重之时,他想的还是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D.高桢方正严肃。他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在家面对妻子儿女也是端坐
终日,不苟言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2)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二)古代诗歌阅
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③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
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
急切与喜悦。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笔
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15.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6分)(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
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的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2)杜甫《望岳》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两句“,”。(3)庄子《逍遥游》中描写大鹏的形象时极尽夸张,用“”一句描写鹏背,用“”一句
描写鹏翼。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10分)唯美、雅致、清幽、舒缓,歌词中流淌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旋律中______着清新的时代气息。近年来,从线上到线下,国风音乐渐渐走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谓
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在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新音乐类型。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古典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
山、鹧鸪,当音乐响起时,美妙的乐声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欣赏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代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______。国风音乐的旋律都十分动听,有的如泣如诉,带给人行云流水、______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之所以如此动听,是因为国风音
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微、羽五音阶为基础而谱就,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不管是歌词借用诗词文赋,还是旋律吸收传统戏曲元素,国风音乐的底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和吟唱国风音乐,其实是一种打开传统文化的新
方式。随着粉丝越来越多,使得国风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兼具现代流行音乐形式与古典文化底蕴的音乐,正在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A.散发身临
其境千回百转聆听B.蕴含置身其中百折千回倾听C.蕴含身临其境千回百转倾听D.散发置身其中百折千回聆听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要求:可适当增减词语,保持句意连贯,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1小题。(10分)说到秋冬养生,喝粥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都开始熬粥喝了,白粥、百合粥、八宝粥……各种粥都是大家的最爱。不过,___①__?很
多人都认为喝粥能养胃,因为粥很稀很软,给人一种很好消化的感觉。粥的含水量通常在80%以上,而且煮得比较烂,胃不舒服时,喝粥可能会有一定好处。但正常人,胃没有什么问题时,还是不要长期喝粥了。众多的粥里,白粥要属最常见的一种,毕竟最方便,只需要一点白米加水就可以,不用去准备很多复杂的食材。但是,
___②______。现在的白米都是精制大米,在精制过程中,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都已经寥寥无几,本身营养价值就很低。煮成粥之后,只会更差。从营养来看,粥里面水分很多,尤其是煮得稀的粥,其他的主要就是糊化的淀粉(碳水化合物)。它的营养构成非常单一,基本只能给人体提供
能量和水,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成分,都非常少。而且,煮成了粥后,白米被熬得烂,白粥的消化速度比白米饭还快,对血糖控制很不好,饿得也快,非常不利于能量控制。就算作为主食,也不是一种好的主食。所以,就算喝粥,③。20.请在文中横
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2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碳水化合物)”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
画》)B.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7人。C.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我国积极参加的最重要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之一。D.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您好!”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
何主题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为此,有的人欢呼新科技时代的来临,有的人则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导致大批人员失业而忧心忡忡,甚至恐惧ChatGPT将威胁人类的生存。这类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
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