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85.063 KB
  • 2024-10-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7)页,185.06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1427af148b6aab94ff600474f47cc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学科试题第I卷(选择题部分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

’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三者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正确答案是B;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德治就是儒家治国明确标准,故C排除。2.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

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东汉末年A.儒学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

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形成了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而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主张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先用礼还是先用刑,这反映出东汉末年礼法并施的思想得

到了发展,D项正确;当时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动摇,排除A;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且材料并未体现“以人为本”,排除B;儒学的哲学化倾向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显现,排除C。3.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大量的

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答案】A【解析】由表格可知,明未清初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知识被介绍到中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西方著作

传播的知识除了人文科学还有自然科学,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没有反映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情况,D项排除。4.古代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

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B.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步之遥”“甚至谆谆

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学子思想观念大都比较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科技发明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对科

技的需求,排除C项;从“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有一定的基础,并非十分薄弱,排除D项。故选A5.清初洪异的《长生殿》,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婚姻纠葛。但它不同于一般人视杨贵妃为“祸水”,也不局限于表达改朝换代的“黍离之悲”,而是在揭示杨、李“占了情

场,弛了朝纲”的同时,对杨玉环追求爱情的专一给予深切同情。这说明A.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民众共识B.文学写作创新意识有所增强C.批判封建礼教成为大势所趋D.教化百姓是戏曲的主要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文学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清初

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中的人物评价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和创新意识,故B项说法正确;清初婚姻自由不可能成为共识,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清初的时候尚未体现出较多的批判封建礼教的现象,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学创造中人物评

价定位的转变,未提及教化功能,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6.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纽约时报》发表专题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首先体现在A.《南京条约》B.《天津条

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附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实际指的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司法特权,即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法,由外国政府按其法律处理,中国无权

干涉。这一特权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故选D;A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排除;《天津条约》、《马关条约》都在《南京条约》附件后,不符合“首先”,排除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联系所学《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分析解答。7.1

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A.维护了官方的正统

意识B.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C.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D.开启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普遍盛行“世界意识”,旧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逐渐被新说法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增强,源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选项正确;用“世

界意识”代替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不是对官方正统意识的维护,与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无关,AB两选项错误;中国开启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D选项不符合史实。8.“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

对劝他离开的人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对谭嗣同的这种做法的评价,正确的是A.他一语道破

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B.虽精神可嘉,但其历史行为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反映了他对光绪皇帝的“忠君思想”,不值得提倡D.体现了他愿为改革牺牲的精神,但未认识到中国改革不成功的真正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

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不只是专制体制,A选项错误;谭嗣同的变法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B选项错误;谭嗣同的做法反映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是值得提倡的,C选项错误;谭嗣同的行为体现了他愿为改革牺牲的精神,但未认识到中国改

革不成功的真正原因,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1905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A.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B.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C.追求民主

革命的目标D.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从“恢复中国”到“恢复中华”,体现了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的进步,逐渐突破原先的大汉族主义,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选项C正确;变化反映了孙中山对大汉

族主义的纠正,不再是狭隘的民族观念,选项A、B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孙中山倡导一律平等,排除D。1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还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変了旧

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A.完成了社会转型B.实现了改朝换代C.催生了社会新现象D.颠覆了封建秩序【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人

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采用民国纪年,中山装的出现,握手礼的出现,剪辫放足的现象,故C正确;社会转型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含义是指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辛亥革命显然没有完成这

个历史任务,A错误;改朝换代的说法不准确,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不再是封建王朝,B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封建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依旧存在,封建统治秩序没有被彻底颠覆,排除D。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还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11.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

的深刻矛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社会时局出现变化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15年,陈独秀批评“三纲”,强调“三纲

”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并未从现实政治出发做更尖锐的抨击。但是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使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因此这个时候陈独秀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方面批判儒家思想,故选B项;1915年和1916年资本主义发展对陈独秀的认

识并未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由思想转向政治,C项与这一主题不符,故排除;巴黎和会发生在1919年,故排除D项。12.五四前后,在一些青年人眼中,小家庭是快乐的源泉,是增进人生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于是他们纷纷提出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

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这些方案A.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B.反映了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C.开启了青年人思想解放的闸门D.消除了传统伦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

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可以看出,当时的青年人想要冲破旧的生活方式的束缚,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主流价值观,排除B;“开启了”这一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13.据统计,1938年-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了四届大型工农业生产展

览会,每届都要评定展品等级并给予奖励,一般还要邀请有经验的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边区政府这种做法A.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政权B.有利于缓和边区的阶级矛盾C.开创了中国博览文化先河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进入相

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支援全国敌后抗战,中共把经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开展大生产运动,故材料中的做法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故选D;1938—1944年的主要任务是抗日,而巩固工农革命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排除A;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的是工农

业生产展览会,其意在促进工农业生产,而非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材料并未说明工农业生产展览会对后世的影响,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14.国共两党都在敌后致力于建设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3左右,基本上都丧失了,近百万敌后游击武装,到1945年也差不多损失殆尽

;相反,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展到十余省,敌后武装力量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近百万之众。导致国共两党敌后抗日根据地不同结局的原因可能是A.国民党坚持正面战场抗战为主B.共产党坚持抗日统一战线C.汪精卫背叛国民政府,导致国民党敌后抗日力量

损亡D.两党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不同政策措施【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错误,从题意可知国共两党都致力于建设抗日根据地,所以国民党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样重视,并且结合题中时间点可得出此时期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争作战形势同样比较消极;B选项错误,国共两党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并没有否定统一战线;C选项错误,汪精卫叛国时间是1938年12月,同时并未带走军队,与国民党敌后抗日力量损失无关;D选项正确,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共

产党重视根据地建设,将土地革命与游击战争相结合,从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使得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敌后根据地过于强调与正面战场的配合,往往不自觉得变游击战为兵团战,寸土必争,最后人地皆失。并且其武装多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军队旧习气颇多,与农民关系紧张,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

信任和支持。因此逐渐损失殆尽。【点睛】本题解答结合对国共两党抗战的特点,及题干中国民党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虽然极为重视但是仍旧损失殆尽的情况的分析,即可得出此结果是由两党采取的不同政策所导致的。15.“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市场机制与过高的经济增长指标及优先发展

重工业战略在资源配置方面发生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等主客观原因,直接导致了A.全面急进的社会主义改造B.大量引进苏联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C.颁布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D.中共八大的召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资源的自由流动,其

逐利性决定了流向多为获利较丰厚、周转较快的行业以赚取高额利润,而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并制定了较高的工业增长指标,但重工业建设投入资源多,获利周期长,并且建设区域多为国防价值较高但经济区位因素较差的

地区,单纯市场调节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两者存在矛盾。同时在国际两大阵营对立背景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也不得不废除市场经济,由国家对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实行指令型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大量引进苏联资金、技术与

管理经验在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已被确定,并非一五计划期间为解决此矛盾才确定的;C选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制度改革并无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召开,解决此矛

盾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中矛盾的原因,得出由此直接导致的只能是解决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方法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计划经济,即可得出答案。16.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外交成果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

睦邻友好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

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C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

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7.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

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涉及到生产队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人民公社化的范围,对左倾错误政策构成冲击,为后来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供引导,故C正确;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77年11月还没有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排除D。1

8.20世纪8O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

景象C.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D.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的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了“二为”方向,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

勃生机。故答案为C项。A项,“完全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史学研究方面,属于学术问题,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不是“百花齐放”的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排除。19.老照片拍于2

0世纪80年代初,石狮的服装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户。这幅照片能够说明当时石狮地区()A.计划退场确立市场体制B.政策宽松,激发市场活力C.先行先试,推进国企改革D.大胆开放,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20世纪80

年代初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尚未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故A错误;图片反映了石狮的服装市场“批零兼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户,说明当时的经济政策宽松,市场活力增强,故B正确;服装市场“批零兼营”并不等于国企改革,故C错误;当时石狮并未设立经济特区,故D错误。故选B。点

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再从图片中抓住关键信息“批零兼营”,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宽松的角度出发,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0.公元前2

世纪中叶,罗马的出生率逐渐减低,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兵源的稳定。公元前18年,罗马制订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成年男子女子必须在规定年龄结婚,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说明罗马法A.凸显国家利益至上B.特别重视私法建设C.内容丰富、体系完备D.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答案】

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罗马出生率明显降低,一度影响到了兵源的稳定”以及“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可知,为了保障兵源,罗马通过了相关的婚姻法,规定一定年龄的男子和女子必须结婚,这说明罗马法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故选A;材料涉及征兵问题,这

不是私法的内容,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只说到了罗马法关于征兵问题的规定,这不能体现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特征,排除C;罗马法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D项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毕竟不能仅凭一项规定就武断地作出结论,故排除

。21.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转寒,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人们曾想过无数的宗教活动,希望通过忏悔和祈祷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这都无济于事。这可以用来佐证A.西欧国家民众的信仰

危机开始出现B.文艺复兴兴起得益于天主教会的日趋衰落C.宗教改革是欧洲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D.启蒙运动发生主要催化剂是瘟疫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欧洲气候的变冷和黑死病的肆虐促使人们去重新思考一

些问题,人们对于整个基督教信仰的体系都产生了怀疑,宗教的神圣性被打破,对于信仰的质疑产生了最早的宗教质疑和反宗教的运动,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明确反映西方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时天主教会

依然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排除B项;15、16世纪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22.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

高关税。这体现出A.重商主义盛行,世界市场得到发展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政治危机【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以及实行外汇管制、提高关税,说明当时自由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缺乏

国际规则,各国各行其是。故答案为C项。这种政策导致世界市场日益萎缩,排除A项;当时凯恩斯还没有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政治危机,排除D项。23.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以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纽伦堡为中心,形成了四大铁路交通网。当时德意志的“铁路热”A.促进了德

意志的城市化进程B.巩固了德国的统一C.扩大了电力工业的运用范围D.形成了垄断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德国众多交通中心和交通网的出现,有助于人口向交通枢纽城市聚集,推动了其城市化的进程,A项正

确。德国统一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B项错误。电力工业的运用是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C项错误。垄断组织形成于19世纪末,D项错误。24.在美国制宪会议上,莫里斯轻蔑地反问道:“这种人(少有财产的普通人)能成为自由的可靠而忠实的守卫吗?”华盛顿说:“没有强有力的干涉,人们将

不会接受和实施处于为他们自身利益着想的措施。”上述言论表明A.加强中央的权力是社会的共识B.-些代表抵制宪法中的联邦制原则C.制宪者对民主的担忧和不信任D.平衡利益是制宪者首要考虑的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制宪过程中,莫里斯不信任穷人拥护法治,华盛顿强调强制推行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制宪者对民主政治前途的担忧和不信任,C项正确。材料没有讨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对联邦制原则的赞成或抵制,A、B

两项,“平衡利益”的要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三道材料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28题15分,为选做题,把选择的题号写在括号中,如不写清选择题号,按27题答案评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指定位置,超出指定区域部分不给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一1840—1935年间,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铸造货币既有中央政府又有地方政府,还有私人银炉;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享有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

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为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摘编自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材料二1949年6月,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

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

占领了城乡市场。——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并正式颁布了由陈云起草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统一财经工作的三项内容: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

、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至1950年10月,新中国即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结束了困扰中国人民十几年的通货膨胀噩梦。在全国统一财经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币亦牢固地占领了市场。——摘编自迟爱萍《陈云与人民币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近代中国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50年中国币制调整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种类多样,币制混乱;本位不明,主辅币不清;货币发行权分散;(政府与非官方均有发行权);货币自主权不完整

,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区域性明显;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2)措施:采用政府行政强制方式,统一推行新币(人民币);利用金融手段打击旧币;以商品流通手段使人民币占领市场。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有利于稳定

物价,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人民币合法化;有利于维护中国币制的长期稳定。【解析】【详解】(1)由材料“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可得出种类多样,币制混乱,本位不明,主辅币不清;由材料“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可得出货币发行权分散:由材料“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

银行”,可得出货币自主权不完整,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由材料“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得出区域性明显;由材料“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可得出传统性货币与近代

性货币并存。(2)关于“措施”,由材料“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可得出采用政府行政强制方式,统一推行新币(人民币);由材料“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可

得出利用金融手段打击旧币;由材料“在全国统一财经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币亦牢固地占领了市场”,可得出以商品流通手段使人民币占领市场。关于“意义”,可以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稳定物价和金融秩序等角度26.1840﹣1900年间,中国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虽不免于杂乱矛盾,

却足以反映中国思想界的理性、智力精神与愿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论题: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阐述: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士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引进西

方先进科技。但这样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无法真正挽救民族危机。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梁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严复介绍进化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促进思想解放。民国成立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尊孔复古,陈独秀等人打着“民主”“科学”的旗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有利条件。总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

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由此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结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27.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在江西瑞金成立,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依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组织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种粮合作社,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各苏区还废除高利贷剥削,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摘

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答案】(1)制度:完善经纪管理制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农业:开

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金融:建立工农银行,提供资金帮助工业:鼓励开办私有企业。(2)巩固了工农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有益探索。【解析】【分析】【详解】(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涉及到制度、农业、工业、金融银行等方面。依据“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可概括出“制度方面:完善经齐管理制度,建立从中

央到地方的经齐管理部门”;依据“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可概括出“农业方面:开展土地草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

积极性”;依据“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可概括出“工业方面:鼓励开办私有企业”;依据“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可概括出“金融方面:建立工农银行,提供资金帮助”。(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革命斗争提供

物质基础、巩固工农政权、扩大革命和党影响以及经济建设的探索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

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法】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材料二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

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做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人民网《郑和下

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海洋观念和实践的历史意义【答案】(1)基本内涵:海洋开发意识;海洋财富意识;海洋主权意识;海洋和平意识。背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天下体系”和天朝上国理念;东南边患日益严重

;郑和多次航海的实际见闻与感受。(2)意义:传播了中华文明;加强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为近代海洋观念的现代化提供了借鉴【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

及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基本内涵”,难度大,注意把握到“开发意识、财富意识、主权意识、和平意识”等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背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注

意把握三个方面:A.儒家文化和“天朝上国”理念影响;B.国家东南边患严重;C.郑和本人的航海经历等。(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在审题和作答时候,注意把握一个核心,即郑和海洋观念和实践的“积极作用”,这是本材料题的最高立意所在。围绕“积极

作用”维度展开,组织答案,本问实际上是在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A.传播了中华文明;B.加强了与周边国家之间交往;C.推动了近代海洋观念的现代化等。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著名人物·明朝郑和·郑和的海洋意识;中外历史人

物评说·古代中国著名人物·明朝郑和·郑和下西洋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