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练习) 论述性文本阅读8.考点针对练 文章主旨及赏析.docx,共(5)页,117.26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00fdfb78be03069a2ab09228b70de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二论述性文本阅读十二、(2018贵阳)现代文阅读。(14分)提问,会给你带来什么?叶修①请允许我先提一个问题:博物馆的一面外墙总有严重的腐蚀,要经常涂刷油漆,如果你是博物馆的主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②有人的第
一直觉是,那就再刷漆呗!这显然没解决问题,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么这面墙腐蚀严重?”③经过调查,原来是清洁工用高腐蚀的清洁剂清洗墙面,导致墙面腐蚀。所以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先修补墙面,以后用低腐蚀的清洁剂来
洗墙。④看看,你现在做出的决定比直接刷漆是不是强多了。⑤就这么结束吗?没有!你继续问:为什么清洁工要用高腐蚀的清洁剂?原来,是因为这面墙上经常粘着很多鸟粪,一般清洁剂洗不掉。⑥现在,你肯定还要继续问下去:为什么这面墙上有很多鸟粪?
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有些鸟以蜘蛛为食,就常在这附近活动;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蜘蛛?因为墙上有很多虫子,蜘蛛以这些虫子为食;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虫子?因为这面墙上有几扇窗,夜晚的灯光会吸引趋光性很强的虫子。于是,最终的解决办
法是,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⑦瞧!现在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一开始完全不同了——从刷漆变成了安窗帘。很明显,后者更彻底、更有效。⑧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呢?——提问!(严格说来,还包括提问引发的调查。)⑨可能
会有人认为:提问?那还不容易?——这还真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固有观念的局限,提问不是怀疑一切,而是积极地探究,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需要突破自己固有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承认自己的局限,才能以积极的好奇心和耐心来探究事物,这相当不易(小孩子反而容易)。况且
,提问是有方法的。⑩提问有哪些方法呢?⑪一种方法是问“为什么”,回溯事物发生的原因。比如,博物馆外墙的例子。一种方法是问“将如何”,追问事物发展的结果。比如,对国家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你可以这样问:那将如何?这意味着新
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产量的增长;那将如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之一锂电池,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那将如何?锂作为锂电池的主要原料,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如果你是投资者,通过这一串逻辑链,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⑫你看,溯前追后的提问方法能引导你的思维更深入。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
,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关系。同时,你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问,这样的话,考虑问题就会更缜密。⑬比如,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自己:“何人”,谁在说?此人站在什么立场?“何事”,说什么?是客观事实还是个人想法?依据是否可靠?“何处”,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说的?“何时”,
是在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说的?“何因”,为什么会这么说?还有别的原因吗?“如何”,说的时候是平静的,还是带有情绪?“若何”,如果不是这样,还有哪些可能?(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继续问下去。)⑭看,这样提问,是不是可以让你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考点针对训练2⑮说到这里,可能会
有人担忧:提倡冷静、理性,会不会让人失掉感性而变得冷漠?——是不是这样呢?来看一个例子。“某同学上学常迟到”,对这件事你怎么反应?你会不会评判“这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你放下这个评判,提出问题:他迟到的因素有哪些?这
些因素哪些能改变?哪些无法改变?——再问下去:我能帮他做些什么?还有哪些人能帮他?怎么帮他?这样一来,因为深入的了解,你对这个人、这件事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再只是冰冷的评判。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⑯当然,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基础,想
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要不断学习,见多识广才行。⑰对于以上这番话,建议聪明的你多提问、多思考,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呢?(原文有删改)1.文中不能论证“提问方法”这个内容的一项是(2分)()A.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的问题B.国家发布重视新能
源汽车的政策C.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D.面对某同学上学常迟到这一情况2.请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4分)3.文章括号中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下面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的一个句子是(2分)()A.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
么这面墙腐蚀严重?”B.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C.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关系。D.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4.这是一篇能吸引人的演讲稿,对其吸引人的原因,请列举三条理由并选其中一条具
体分析。(6分)十三、(2020原创)现代文阅读。(13分)你有批判性思维吗?先给大家说一个让你们脑洞大开的故事吧。“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吧——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会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逃生。而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
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地在热水中煮死。这个故事让人们深受启发,不知有多少前辈在教训别人的时候都用到了这个故事,反正我每次看到这个故事,
也总是告诫自己:“要敏感,要警觉,千万别被环境影响,变成煮熟的青蛙啊!”突然有一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北京的女教师,组织全班做“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来看看究竟青蛙会不会这么
蠢。实验的结果如文中的女教师所说:“青蛙在水温升到60多摄氏度后会自动跳走,说明它对水温的本能反应并不因为温度变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异。它们没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离的地步。你们要记住,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有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
凡事一3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多么精彩的实验和结论啊!读者们,看到这里,你还相信“温水煮青蛙”这个实验是真的吗?反正,我微信圈里的好友们都恍然大悟了。他们在疯狂转发的同时,纷纷评论道:“原来青蛙不会那么笨啊,相信了很久的实验原
来是假的!”“这就是有批判性思维的好老师啊!”“看来我们真的容易轻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但是,打住打住,过去网络说温水煮青蛙,我们信了;今天网络说青蛙是不会傻到被温水煮,我们又信了。似乎哪里不太对啊?我们有没有深入思考一下:
青蛙实验到底是什么结果?谷歌一下找到的说法是: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过青蛙了。德国的科学家哥而茨在寻找灵魂这个东西的时候,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把切掉了大脑的青蛙放在冷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就被煮死在里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同样处理,正常的青蛙会试图跳出来。看来差不
多150年前“温水煮青蛙”这个事情就已经有了结论。不过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个在100多年前做这个实验的人。1872年,亨滋曼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1875年,这个实验还被另外
一个人证实。两个实验矛盾吗?哥而茨与亨滋曼实验的区别是加热的速度不同。在哥而茨的实验中,从17.5摄氏度加热到56摄氏度,花了10分钟,这样,每分钟的平均升温速度就达到了3.8摄氏度。所以,哥而茨观察到青
蛙很不喜欢这个温度,试图跳出来。而亨滋曼的实验,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37.5摄氏度用了90分钟,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所以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也已经丧
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轻信到审慎判断,只需加入思考这一步。其实,看到《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这篇文章后就开始四处宣传“温水煮青蛙”实验是假的的人,并不比从一开始就相信“温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
因为,他们同样没有做到审慎判断,同样轻信、盲从了片面的信息和观点。要学会批判性思维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积累,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处于轻信盲从的阶段,不要着急,一步步来就好。(原文有删改)1.文中关于测试“温水煮青蛙”的结果有多种,下列有误的一项是(3分)()A.将青蛙放在
冷水中慢慢加热,青蛙会被煮死。B.水温升到60摄氏度的时候青蛙会自动跳走。C.被切掉大脑的青蛙,在加热时会尝试跳出。D.加热的速率不同,温水中的青蛙反应也不同。2.下列分析不属于批判性思维的一项是(3分)()A.“逆境成才
”,逆境可以成才,顺境亦可成才,关键是个人努力。身处顺境而能居安思危,对个人成才不是更好吗?4B.“东施效颦”,人们往往批评东施的丑态百出,而没看到东施身上的勇气,其实东施效颦不可耻,拒不学习才可怕!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
欣悦,则又请焉。”宋濂这种尊师和谦虚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D.“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并不准确,借的书我们会抓紧时间阅读。如果自己买的书也有这种态度,也会有好的效果。3.下面是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的选段,谈谈其与本文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链接材料】“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
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4.对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对此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4
分)句式:我认为(表明观点)……(阐述理由)……5参考答案及解析考点针对练十二、1.(2分)D【解析】A项论述的是溯前的提问方法,可从原文第⑪段看出来;B项论述追后的提问方法,可从原文第⑪段看出来;C项论述多角度提问的方法,可从原文第⑬段看出来;
而D项论述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并非论证“提问方法”,故选D项。2.(4分)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彻底、更有效思维更深入考虑问题更缜密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3.(2分)C【解析】此题要求选择可以起补充说明作用的句子。ABD三个选项的语句与原文不存在补充说明的关系,而C
项补充说明除了溯前追后的提问方法外,为什么要多角度提问。故选C项。4.(6分)理由:精心设计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以事例引出话题用第二人称语言口语化多用短句多用设问……分析的参考示例:文章并不一开头就讲道理,而用通
俗易懂的事例引出话题。为听众设定“博物馆的主管”这个特殊身份,并交代“如何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这个具体任务,把听众引入特定的情境,步步追问,最后把刷漆和安窗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行对比,引出“提问”这个话题,从而吸引
听众。(要求:理由充分,分析具体,逻辑严密,语言通顺。)十三、1.(3分)C【解析】文中写哥而茨设计的实验时提到“把切掉了大脑的青蛙放在冷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就被煮死在里面了”,故选C项。2.(3分)C【
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已有的结论,比较这四个选项,A、B、D三项分别对经典的经验结论或故事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与常规思维相反的见解,属于批判性思维。而C项“这种尊师和谦虚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原文批判性思维的特点相悖,没有表现出相反的见解,不属于批判性
思维。故选C项。3.(3分)两文都强调打破常规思维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强调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轻信盲从,对于已有结论要审慎判断;《谈创造性思维》通过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强调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若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则
会止步不前。4.(4分)示例一:我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如果是从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和投资的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家长来说,这不能成为溺爱孩子的理由。对于孩子正常的需求,家长应该满足;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坚决拒绝。示例二:我认
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是没有好处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生活中,孩子还是需要吃一些苦,经受一些磨难的,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家长一味地不让孩子吃苦,实际上不利于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