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三中、泰和二中、安福二中、井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化学试题.docx,共(10)页,314.98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06655a225fe948b2c50e506028124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吉安县三中、泰和二中、安福二中、井大附中四校联考高二化学试题(9月28、29日)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i:28Mn:55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在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
量变化,其表现形式有吸热和放热等B.食品放入冰箱中,因为温度低,变质速率降低,所以食品能够保存较长时间C.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夏天打开啤酒盖,喷出大量泡沫的现象D.将煤气化,有利于提供更多的能量,而且
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2、下列有关有效碰撞理论和活化能认识,不正确的是()A.增大压强(对于气体反应),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故反应速率增大B.温度升高,分子动能增加,分子运动加快,增加了碰撞频率,故反应速率增大C.选用适
当的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碰撞频率增加,故反应速率增大D.H+和OH-的反应活化能接近于零,反应几乎在瞬间完成3、反应4NH3(g)+5O2(g)4NO(g)+6H2O(g),△H=-akJ·mol-1,在5
L密闭容器投入1molNH3和1mol的O2,2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mo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分钟反应放出的热量值等于0.1akJB.用氧气表示0~2min的反应速率:v(O2)
=0.05mol·L-1·min-1C.2分钟内NH3的转化率是40%D.2分钟末c(H2O)=0.6mol/L4、已知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每生成2分子AB放出b
kJ热量B.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吸收akJ能量C.该反应热为(b-a)kJ·mol-1D.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产物的总能量5、合成氨工业中氢气可由天然气和水反应制备,其主要反应为:CH4(g)+2H2O(g
)CO2(g)+4H2(g)。已知下列键能数据,则该反应的△H为()化学键C—HH—OC=OH—H键能/kJ·mol-1414464803436A.+162kJ·mol-1B.-766kJ·mol-1C.-162kJ·mol-1D.+1470kJ·mol-16、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
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我国的页岩气储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可采储量有1275万亿立方英尺。这些储量足够中国使用300多年,有关页岩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页岩气属于一种新能源B.页岩气属于一次
能源C.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D.页岩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7、氢化热是指一定条件下,lmol不饱和化合物加氢时放出的热量。表中是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的氢化热数据:物质+H2+2H2+3H2氢化热(k
J·mol-1)﹣119.7﹣232.7﹣208.4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A.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分别跟氢气反应,环己二烯跟氢气反应最剧烈B.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团C.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相比较,环己二烯最稳定D.上述条件下,
lmol转变为时放出热量8、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用50mL0.50mol/L盐酸和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改用25mL0.50mol/L盐酸跟25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求出的中
和热数值和原来相同B.酸碱混合时,量筒中NaOH溶液应缓缓倒入小烧杯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C.装置中的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热量损失D.实验中应记录测量出反应过程中的最高温度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已知2CO2(g)=2CO(g)+O2(g)反应的ΔH=+566.0k
J·mol-1则CO(g)的燃烧热:ΔH=-283.0kJ·mol-1,B.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kJ·mol-1,则含4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57.
3kJ的热量C.已知2C(s)+2O2(g)=2CO2(g)ΔH=a;2C(s)+O2(g)=2CO(g)ΔH=b,则a>bD.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10、已知:2H2(
g)+O2(g)=2H2O(l)ΔH=-571.6kJ·mol-1;2CO(g)+O2(g)=2CO2(g)△H=-566kJ·mol-1,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热量,同时生成3.6g液态水,求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
物质的量之比为()A.2:1B.1:2C.1:1D.4:111、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能说明下列反应:C(s)+CO2(g)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选项个数是:()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
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A.4B.5C.6D.712、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将1molA和2molB放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反
应经5min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容器内B物质的浓度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5min内该反应用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B.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80%C.初始压强和平衡时压强相同D.平衡时混合气体中D的
体积分数为57.1%13、在298K、100kPa时,已知:①2H2O(g)=2H2(g)+O2(g)△H1②H2(g)+Cl2(g)=2HCl(g)△H2③2Cl2(g)+2H2O(l)=4HCl(g)+O2(g)△H3④H2O(g)=H2O(l)△H4则
△H1、△H2、△H3、△H4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H3=△H1+△H2+△H4B.△H3=△H1-2△H2-2△H4C.△H3=△H1+2△H2-2△H4D.△H3=△H1-△H2+△H41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伟新教授和美国橡
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吴自力研究团队合作,研究在硼基催化剂上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反应机理,部分反应历程(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用“*”表示)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2BgCg2Dg++10.2molL−110.08molLmin−−A.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反应
为放热反应B.该反应的快慢取决于步骤C.图中过渡态1比过渡态2稳定D.催化剂在反应中参与化学反应并改变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热15、O3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具有高效、洁净、方便、经济等优点。O3可溶于水,在水中易分解,产生的[O]为游离氧
原子,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如下:反应①O3O2+[O]ΔH>0,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O]+O32O2ΔH<0平衡常数为K2;总反应:2O33O2ΔH<0,平衡常数为K。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降低温度,总反应K减小B.K=K1+K2C
.适当升温,可提高消毒效率D.压强增大,K2减小16、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如图可得出的判断结论不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c>b>
aB.达到平衡时,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c>b>aC.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探究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Ⅰ.(7分)某实验小组欲通过用酸性KMn
O4和H2C2O4(草酸)反3837CHCHH+应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2的速率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KMnO4溶液已酸化),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序号A溶液B溶液①20mL0.1mol·L-1H2C2O4溶液30mL0.01mol·
L-1KMnO4溶液②20mL0.2mol·L-1H2C2O4溶液30mL0.01mol·L-1KMnO4溶液(1)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若实验①在2min末收集了4.48mLCO2(标准状
况下),则在2min末,c(MnO-4)=________mol·L-1(假设混合溶液的体积为50mL,反应前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3)除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CO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外,本实验还可通过测定__
_________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4)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变化如图乙,其中t1~t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Ⅱ.(5分)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
+2H+。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1)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30%NaOH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若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则溶液呈________色。(2)向K2Cr2O7溶液中逐滴加入Ba(NO3)2溶
液(已知BaCrO4为黄色沉淀),则平衡向着_________方向移动,溶液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对比实验②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18、(10分)氮和氮的化合物与人类有密切关系.(1)氮的固定有利于生物吸收氮.下列属于氮的固定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工业上N2和H2合成NH3②N2和O2放电条件下生成NO③NH3催化氧化生成NO(2)治理NO通常是在氧化剂作用下,将NO氧化成溶解度高的NO2,然后用水或碱液吸收脱氮.下列物质可以用作氧化NO的是_______(填序号).A.NaC
l溶液B.NaOH溶液C.Na2CO3溶液D.KMnO4溶液若以NaClO溶液氧化N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标出反应中电子的得失和数目_______.(3)CO与NO在Rh催化剂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控制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关键反应
。用Rh做催化剂时该反应的过程示意图如下:①过程Ⅰ为_______过程(填“吸热”或“放热”)。过程Ⅱ生成的化学键有_______(填“极性键”、“非极性键”或“极性键和非极性键”)②已知过程Ⅰ的焓变为akJ/mol,过程Ⅱ的焓变为bkJ/mol,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
_____。19、Ⅰ.(4分)热力学标准态(298K、101kPa)下,由稳定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ΔH)。图甲为ⅥA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氢化物a、b、c、d的生成热数据示意图。试完成下列问题。(1)请你归纳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化物的生成热Δ
H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25℃、101kPa下,已知SiH4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平均每转移1mol电子放热190.0kJ,写出SiH4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Ⅱ.(3分)可逆反应FeO(s)+CO(g)Fe(s)+CO2(g)是炼铁工业中一个重要反应,其温度与平衡常数K的关系如下表:(1)写出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________。
(2)若该反应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若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充入氦气,混合气体的密度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Ⅲ.(4分)(1)CH4-CO2催化重整反应为CH4-CO2
催化重整反应为CH4(g)+CO2(g)=2CO(g)+2H2(g)。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L的容器中加入2molCH4、1molCO2以及催化剂进行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是50%,其平衡常数为________mol2·L-2。(2)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
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之一为CO(g)+2H2(g)CH3OH(g)ΔH<0,如图,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________(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T/K9381100K0.680.40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分)CO2是一种廉价的碳资源,其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容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0molCO2(g)和3.00molH2(g),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CH3OH(g
)和H2O(g),测得反应物X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1)0~3min内,v(CH3OH)=_______mol·L-1·min-1。(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X代表的物质为_______(填化学式)。
(3)下列可以作为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的依据的是_______(填标号)。A.气体的压强不变B.v正(CO2)=v逆(H2O)C.CH3OH(g)与H2O(g)的浓度相同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4)9min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容器中再通入1.00molC
H3OH(g)和1.00molH2O(g),则该反应的速率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将移动(填“正向”、“逆向”、“不”)。21、(9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
改变浓度研究:“3222Fe2I2FeI+−+++”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1)待实验①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②③④,目的是使实验①的反应达到_______。(2)实验④是实验③的____
___试验,目的是_______。(3)实验②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实验②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如图装置(
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_______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_______。(4)按照(3)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再进行实验,
证实了实验③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原因是_______。②与(3)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______。(5)实验①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②③中,还原性:Fe2+>I-,将(3)和(4)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