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16)页,118.7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299858ac794bcff92ac853bb31e73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州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学科考试卷(完卷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3题,每小题2分,共66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1.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
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C.神权具有至高地位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可知,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等级差异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没有强调祭祀权力的归属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通过大小墓地陪葬
品的不同佐证了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没有强调神权的地位,排除C项;国家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对“国家属性”或“主权特征”的组织单位,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等级分化的现象,没有强调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春秋时,鲁昭公从吴国娶回夫人,由于鲁国是周公
封地姬姓,吴国也是姬姓,时人指责鲁昭公“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甚至该夫人过世后也不能执行夫人一级葬礼。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宗法分封互为表里C.宗法观念影响较大D.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答案】
C【解析】【详解】受到西周“同姓不婚”观念的影响,而这种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春秋时期鲁昭公从吴国娶回夫人,有违同姓不婚的原则,被指责为“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这说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较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宗法
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
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A.统治基础动摇B.权力财产分配不均C.神权色彩浓厚D.政治秩的序面临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按照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是到西周晚期,有一些国君和大夫却破坏了这一规定,这就违背了传统的等级制度
和礼乐制度,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在西周晚期的时候,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国君和大夫不是周王室的统治基础,其统治基础是庶民,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属于礼乐制度的一个
方面,与经济方面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有关车马祭祀的相关规定,其本身与“神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最明显的是A.出现了曲辕犁B.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C.开始刀耕火种D.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最明显的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D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
的发明,排除A项;西汉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排除B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
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答案】C【解析】【详解】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
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故选C项。6.第24届
冬奥会在我国举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这一哲学思想源于A.法家B.墨家C.道家D.兵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
合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C项正确;法家主张变法,重视法度,未提出这一观点,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没提出这一观点,排除B项;兵家主要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未提出这一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
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世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诸侯王名刘贤刘志刘建刘遗刘终古刘尚刘横刘交刘永王国领地28县28县11县11县7县7县3县3县3县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B.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中淄川国诸王所辖领地逐渐减少,可推知诸侯王实力逐渐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从材料淄川国诸王世系可知,分封制未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
问题,体现的中央集权问题,排除C项;D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8.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
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可知,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东晋时期士
族当权且影响巨大,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当时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氏兄弟是否有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高门士族权势大,而不是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排除D项。故选C项。9.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
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户口增长,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南宋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实行郡县制,无法体现地方的行政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历史上
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规范统治
秩序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D.缩小南北差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可知,中原汉族服饰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改穿汉服,目的是规范统治秩序,A项正确;根据材料“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即是说穿胡
服有利于发展游牧经济,孝文帝改革要求由穿胡服改为穿汉服,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游牧经济,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改穿汉服有利于民族融合,但不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只是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方,所以他改革服饰的目的不是缩小南北差距,
排除D项。故选A项。11.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
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
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
立B.社会阶层的流动C.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D.门第观念的淡化【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后,在统治集团中的寒门子弟占比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通
过相对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的机会,C项正确;西汉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材料体现的现象,并非其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门第观念的淡化是材料现象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3.《新唐书·列传一百七》载,范阳人卢钧原是监察御史,后“迁给
事中,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他调任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答案】B【解析】【详解】“反覆省审,驳奏无私”的意思是说对于政令进行反复审核,有权力进行驳回,这应该是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的职责范围,故B正确;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排除
A;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吏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负责执行,排除D。故选B。14.下列左图为大同云同石窟中的佛教居士维摩请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为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
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请画像较为相似。材料反映当时.A.佛教传播改变生活习俗B.宗教信众遍布大江南北C.儒学精义与佛教相融合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同云同石窟中的佛像与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不同,是因为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
,体现了文化交流与交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活习俗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文化交流呈现交融趋势,“宗教信众遍布大江南北”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精义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A.秦朝B.汉朝C.明
朝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6.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清代A.废除了宰相
B.形成了内阁C.创奏折制度D.设立军机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以看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强化,这主要是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实力,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AB项是明朝
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排除AB项;奏折制度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揍他C项。故选D项。【点睛】17.下表是中国古代对边疆某一地区进行管理的措施。据此可知,这一地区是()时期措施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立伊犁将军A.西藏B.台湾C.云南D.新疆【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
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D项正确;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
瓶掣签制度,排除A项;元朝设立管辖台湾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排除B项;清朝设云南省管辖云南,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8.影响如表数据变化的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的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18421845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
39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应该是《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了五口通商,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商品数值会增加,故选A项;《天津条约》是1858年,《马关条
约》是1895年,《辛丑条约》是1901年,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19.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
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通商口岸传教权【答案】B【解析】【详解】领事裁判权指的是西方人在华犯罪后,由西方人审理,这符合“以夷制夷”,B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
待遇、通商口岸传教与“以夷制夷”无关,排除A、C、D。20.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初步提出的主张是A.严禁鸦片B.向西方学习C.自强求富D.君主立宪【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如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畲编写《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地理著作,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而不是严禁鸦片,林则徐是禁烟运动的主要力量,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1.1864年李鸿章提出:“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
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左宗棠也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以上主张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B.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D.迈出向西方学
习第一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体现的是洋务运动助推了中国的工业化,A项正确;根据材料“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坚持清
朝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故洋务派肯定的是西方的技术而非文化,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失败,因此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就主张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
】22.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
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
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23.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先后被迫开放近
二十个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上游和苏杭一带,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项正确;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增加通商口岸不符,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
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4.19世纪末,为教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A.维新运动B.义和团运动C.保路运动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
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A正确;义和团运动、保路运动与康有为、梁启超无关,BC排除;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排除
。25.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庚子、辛丑以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提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由此开始采用柔和的方法进行统治,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直接反抗侵略,排除A;辛亥革命与题干中的“庚子”时间不符,排除C;国民革
命并未改变列强侵华策略,排除D。26.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B.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可以看出,辛亥
革命使民众获利了一些权利,并实行了一些法令,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A项正确;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27.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不仅猛烈冲击了以儒国
为轴心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能够体现现代价值的核心内容是()A.民主科学B.中体西用C.克己复礼D.三纲五常【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旗帜是民主科学,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28.下图为中共某会议制
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共和国。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关键信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材料提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B项正确;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排除A项;中共三大的主要议题是讨
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排除C项;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9.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召开政治局扩大
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知,这是遵义会议,C正确;中共一大召开时间是1921年,排除A;八七会议召开时间是1927的年,排除B;中共七大召开时间是1945年,排除D。30.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
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旨在强调A.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B.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的重要性C.攻占中心城市的重要性D.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可知,毛泽东在1928年的这番话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一定要有一个家”体现了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A项正
确;材料未涉及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问题,排除B项;当时攻占中心城市的斗争均告失败,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作战方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31.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
开辟了正确的道路。这一时期,有助于该理论形成的实践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D.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实践是开辟农
村革命根据地,A项正确;BC项与抗战有关,D项与解放战争有关,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项。32.1940年,中国军队在华北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是A.百团大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淞沪会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1940年下半年八
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结合材料可知A选项符合
题意。太原会战发生在山西太原,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徐州会战发生在江苏徐州,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3.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
明,目前不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旨在()A.奠定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B.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C.为工作重心转移积累经验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要求做好党员和农民工作,特殊时期应用特殊土地政策,是为了适应当时民族战争特殊时期的需要,D项正确;毛泽东强调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由此可知,其目的不是为了奠定苏
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这样的土地政策不是彻底的,是为了适合战争的需要,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这一时期不存在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请在答题卷上作
答。)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
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答案】反应一:高兴。理由: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中国战场即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有利于中国军民抗战。反应二:忧伤。理由:苏美英
大国可能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点放在欧洲;中日战争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将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更大牺牲。反应三:喜忧参半。理由参照反应一、二。【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
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可知,声明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针对这一声明,延安军民的可能反应可以是高兴、忧伤或者喜忧参半。不管是哪种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刻有文字
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
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
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时间,维护和保护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纪念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劣势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
。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设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五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答案】(1)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传承性强。(2)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外来影响;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社会重视。【解析】【小问1详解】文
化特征:据材料“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可得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据材料“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可得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据材
料“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可得传承性强。【小问2详解】原因:据材料“维护和保护了公共记忆”可得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据材料二“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可得外来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据材料“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
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可得社会重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
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
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的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
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
分,逻辑合理)【答案】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
,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后,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深,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历史总是
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尽管有分裂,但统一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且每次统一都会促进民族融合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此可拟定观点为: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到秦朝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到隋唐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发展与巩固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升华。如: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
快,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后,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
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