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7)页,110.75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d99b6aa2b64cb48937b6740071c5db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州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学科考试卷(完卷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3题,每小题2分,共66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C.神权具有至高地位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2.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春秋时,鲁昭公从吴国
娶回夫人,由于鲁国是周公封地姬姓,吴国也是姬姓,时人指责鲁昭公“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甚至该夫人过世后也不能执行夫人一级葬礼。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宗法分封互为表里C.宗法观念影响较大D.诸侯争霸连年不断3.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
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A.统治基础动摇B.权力财产分配不均C.神权色彩浓厚D.政治秩序面临挑战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最明显的是A.出现了曲辕犁B.使用二牛一
人的耕作方法C.开始刀耕火种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5.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
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6.第24届冬奥会在我国举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这一哲学思想源于A.法家B.墨家C.道家D.兵家7.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
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世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诸侯王名刘贤刘志刘建刘遗刘终古刘尚刘横刘交刘永王国领地28县28县11县11县7县7县3县3县3县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8.东
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出现说明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9.西晋太康元年,
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D.推
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10.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D.缩小南北差距11.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
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12.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主要原因是()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社会阶
层的流动的的C.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D.门第观念的淡化13.《新唐书·列传一百七》载,范阳人卢钧原是监察御史,后“迁给事中,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他调任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14.下列左图为大同云同石窟中的佛教居士维摩请像
,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为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请画像较为相似。材料反映当时A.佛教传播改变生活习俗B.宗教信众遍布大江南北C.儒学精义与佛教相融合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趋势15.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
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16.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清代A.废除了宰相B.形成了内阁
C.创奏折制度D.设立军机处17.下表是中国古代对边疆某一地区进行管理的措施。据此可知,这一地区是()时期措施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立伊犁将军A.西藏B.台湾C.云南D.新疆18.影响如表数据变化的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的英国输华
商品总值(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18421845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39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9.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
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通商口岸传教权20.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
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初步提出的主张是A.严禁鸦片B.向西方学习C.自强求富D.君主立宪21.1864年李鸿章提出:“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左宗棠也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以上主张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B.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D.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22.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23.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
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24.19世纪末,教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A.维新运动B.义和团运动C.保路运动D.新文化运动25.孙中山指出:
“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26.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
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B.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完
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27.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不仅猛烈冲击了以儒国为轴心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能够体现现代价值的核心内容是()A.民主科学B.中体西用C.克己复礼D.三纲五常28.下图
为中共某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共和国。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29.1935年初,中共中
央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30.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
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旨在强调为.A.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B.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的重要性C.攻占中心城市的重要性D.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31.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的道路。这一时期,有助于该理论形成的实践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D.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32.1940年,中国军队在
华北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是A.百团大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淞沪会战33.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明,目前不是实行彻
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旨在()A.奠定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B.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C.为工作重心转移积累经验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材料解析题。(本大
题共3小题,共34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
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刻有文
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
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受到外国文
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时间,维护和保护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纪念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劣势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设立,如
“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五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近代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
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
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摘自高鹏飞《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