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教案》3.2.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含答案【高考】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123.500 KB
  • 2024-11-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教案》3.2.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教案》3.2.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教案》3.2.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教案》3.2.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含答案【高考】.doc,共(5)页,12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843b0f4819dd741a198a2fa289e2ad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3.2.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教学分析教材把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从正弦、余弦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节,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对其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对于三角函数变形中,角的变换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实践的机会.也可以说本节并不是什么新的内容,而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整合而已.在探究中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对于公式成立的条件,可以在学生自主推导公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在掌握公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加以讨论解决.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有许多优美的三角恒等式,包括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它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教学中要注意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引导

学生欣赏其结构、变形之美.本节作为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最后一节内容,教学时可以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作一个小结,从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探究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揭示它们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用分析的方法寻求解题思路.

三维目标1.会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能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及三角恒等证明.2.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运用,让学生从中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观察问题,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

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在公式变形美的熏陶下提高数学审美层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特别是逆用及变形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

入新课思路1.(问题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求出如何计算tan75°的值?的值?学生很容易转化为30°、45°的正弦、余弦来求.教师进一步提出:能否直接利用tan30°和tan45°来求出如何计算tan75°的值?°呢?由此展开新课,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思路2.(直接导入)在研

究了和与差角α±β的正弦、余弦与单角α、β的正弦、余弦间的关系后,能否探究出tan(α±β)与tanα、tanβ间的关系?是否与sin(α±β)公式相似?如何推导呢?由此展开新课,揭示课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利用所学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对比分析公式Cα-β、Cα+

β、Sα-β、Sα+β,能否推导出tan(α-β)=?tan(α+β)=?②分析观察公式Tα-β、Tα+β的结构特征与正、余弦公式有什么不同?③前面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是恒等式,和与差的正切呢?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前面

我们推出的公式Cα-β、Cα+β、Sα+β、Sα-β,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tan(α-β),tan(α+β)究竟如何,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就行了.通过教师引导学-2-生自然会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弦为切,通过除以cos

αcosβ即可得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想不到讨论cosαcosβ等于零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己悟出来才有好效果.对cosαcosβ讨论如下:当cos(α+β)≠0时,tan(α+β)=sinsincosco

ssincoscossin)cos()sin(−+=++.若cosαcosβ≠0,即cosα≠0且cosβ≠0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cosβ,得tan(α+β)=tantan1tantan−+.根据角α、β的任意性,在上面的

式子中,β用-β代之,则有tan(α-β)=tantan1tantan)tan(tan1)tan(tan+−=−−−+.由此推得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α-β、Tα+β”.tan(α+β)=tantan1tantan−+;(Tα+β)tan(α-β)=t

antan1tantan+−.(Tα-β)我们把公式Tα+β,Tα-β分别称作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与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并且从推导过程可以知道α、β\,α±β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即α≠2+kπ(k∈Z),β≠2+kπ(k∈Z),α±β≠2+kπ(k∈Z),这样才

能保证tan(α±β)与tanα,tanβ都有意义.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反思探究过程,点明推导过程的关键是:tan(α+β)→sin(α+β),cos(α+β)→sinα、sinβ、cosα、cosβ→tanα、tanβ.我们学习公式一定要掌握公式成立的条件、公式的形式

及公式的作用三个方面:①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提示学生从公式的形式和推导过程看)tanα、tanβ、tan(α±β)都有意义,且1±tanαtanβ≠0;②注意公式的形式:公式右边分子是单角α、β正切的和与差,分

母是1减(或加)单角α、β正切的积公式,右边分子的符号与公式左边的符号相同,公式右边分母的符号与分子的符号相反;③公式的作用:将复角α±β的正切化为单角α、β的正切形式,用于角的变换.(基本关系式用于三角函数的变形)可用于三角函数的计算、化简、证明.至此,我们学完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余弦、正切公式,统一叫作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一般地,我们把公式Sα+β,Cα+β,Tα+β都叫作和角公式,而把公式Sα-β,Cα-β,Tα-β都叫作差角公式.要让学生明晰这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清晰逻辑关系主线.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tanα-tanβ=tan(α-β)(1+tanαt

anβ),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数学公式的魅力.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tanα,tanβ或tan(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Tα±β处-3-理某些问题,

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tan(2-β),因为tan2的值不存在,不能应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2-β)=sincos)2cos()2sin(=−−来处理.讨论

结果:①—④略.应用示例例4已知tanα=2,tanβ=-31,其中0<α<2,2<β<π.(1)求tan(α-β);(2)求α+β的值.活动:本例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直接运用,教师可让学生独立解

决.对于(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判断角的范围,这是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三角函数值求角必先找出所求角的范围.解:(1)因为已知tanα=2,tanβ=-31,所以tan(α-β)=321312tantan1tantan−+=•+−=7.(2

)因为tan(α+β)=tantan1tantan•−+=321312+−=1,又因为0<α<2,2<β<π,所以2<α+β<43.在2与43之间,只有45的正切值等于1,所以α+β=45.随

堂测试=0105tan例5计算15tan115tan1+−的值.活动:教材安排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公式的逆用,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思路受阻的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

,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与Tα-β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tan45°=1,原式化为15tan45tan115tan45tan+−,再逆用公式Tα-β即可解得.解:因为tan45°=1,-4-所以15tan115tan1+−=15tan45tan115ta

n45tan+−=tan(45°-15°)=tan30°=33.点评:本例体现了对公式全面理解上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反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也高,而且对公式要有更深刻

的认识.变式训练000043tan17tan143tan17tan−+例6若tan(α+β)=52,tan(β-4)=41,求tan(α+4)的值.活动:本例是教材和与差角公式的最后一个例题,需要用到拆角技巧,对此学生是熟悉的.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但要提醒学生在以后解题

时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着的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细微而敏锐的观察、联想、转化等思维活动,以实现解题的突破.解:因为α+4=(α+β)-(β-4),所以tan(α+4)=tan[(α+β)-(β-4)]=223415214152)

4tan()tan(1)4tan()tan(=+−=−++−−+.点评:本题是典型的变角问题,就是把所求角利用已知角来表示,具有一定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角的变换,使之明白此

类变角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当堂检测:1、若tanα=32,tanβ=13,则tan(α-β)=A.113B.79C.119D.732、若tanα=2,,tan(β-α)=3,则tan(β-2α)=A.-1B.-15C.57D.173.已知3)tan(,2)tan(−

=−−=+,则==2tan,2tan。4.3-4+=已知,求(1tan)(1-tan)的值。课堂小结:-5-1.和差角的三角函数公式;2.和差角的三角函数公式的变形;3.注意“1”的代换作用;4.注意运用“配角”的技巧;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