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9)页,7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68cbc9714a5850065fdabab8a0b3e2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鹤岗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单项选择题共40道题,每题1.5分,共60分)1.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记述出处“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荀子·儒效》“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殷周制度论》A.以血缘为组带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B.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C.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D.周天子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这表明分封制()A.维护了贵
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3.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A.冲击了传统贵族血缘政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形成自上
而下的层层拱卫D.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4.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B.导致寒门年族对权
力的垄断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5.汉武帝时期,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汉武帝之所以采
用该制度是因为此制度有助于()A.控制地方B.终结相权C.恢复经济D.加强皇权6.按当时的中央官制,若岳飞要率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首先要与朝中哪一机构报呈此事()A.御史台B.三司C.枢密院D.军机处7.明朝正德、嘉靖之际的吏部尚书王琼形
容当时的政治状况时说:“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而后行。”据此可知,明代()A.六部受内阁的直管B.阁臣权力逐渐增强C.相职得以重新设置D.皇权受到内阁制约8.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若有徇私不法之举,有实凭据之处,方
是尔当奏之时。寻常地方事宜,非尔奏之任。据此推断,雍正皇帝实行密折制度意在()A.杜绝地方官员贪污腐败B.鼓励官员互相检举C.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统一奏章书写格式9.《全球通史》写道:“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
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这揭示了古代希腊()A.工商与航海业十分发达B.海洋性的地形地貌突出C.城邦制形成的地理条件D.小农生产方
式普遍存在10.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这说明雅典城邦民主的缺陷在于()A.仅适用于小国寡民B.建立在奴隶
制之上C.最终走向君主专制D.抽签选举轮番而治11.伯利克里改革后,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和十将军委员会成为重要机构。其中,公民可以通过抽签方式参与的是()A.公民大会、十将军委员会B.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C.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D.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12.据《阿提卡之夜
》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审讯案件)时,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他应被处以死刑。据此判断,当时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充分保护平民权益B.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保证司法的公平正义D.实现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13.罗马法内容上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形式上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度。期间推动罗马法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②帝国的扩张③商品经济客观需求④境内民族矛盾的推动A.①②B.②
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有学者认为,“内阁大臣开始是作为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又以国王的名义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只在必要时向国王请示”。该观点意在说明英国()A.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B.政治妥协缓和矛盾C.制度变革呈现渐进特征D.议会传
统历史悠久15.18世纪中期,英国政治顾问史多特玛警告说,不久的将来,英国大多数国民会认为国王无非是一个玩偶,随大臣的意旨:赞成,点点头;反对,摇摇头。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A.虚君政治违背民众意愿B.君主立宪制趋于完善C.责任内阁垄断国家权力D
.大臣擅政的现象严重16.某学者指出:“从某种角度看,该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
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法案是指()A.1791年宪法B.《王位继承法》C.1787年宪法D.《权利法案》17.“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这主要是指()A.三权分立是现代国家基本的政体模式B.
英国最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C.英国政治制度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借鉴D.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体制18.英国内阁的去留完全操于议会之手,政府的决策、政策的执行、国家的管理被置于议会的严密监督之下,“只要权力不掌握在人民可以接受的
人手中,或者一些派系在人民不信任的宫廷中起主导作用,(议会)就拒绝支持政府”。这反映出()A.内阁丧失权力中心地位B.议会至上的民主政治原则C.君主立宪制度遭到破坏D.议会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19.《权利法案)是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据此可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权利法案)最重大的意义在于()A.有效保障英国政治
环境的稳定B.以法律权利代替君主权力C.致使英国君主立宪制徒有其形D.恢复了英国依法治国传统20.下表是英国近代有关选举权的改革。这表明英国()改革时间成果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867年小资产阶级和城
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一男性户主普及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年满21岁公民都有选举权A.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B.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化进程C.人民主权原则被广泛认同D.下层人民的
权利得到了保障21.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提出不同主张,有一种方案如下:“伦道夫方案”摘录①立法机构的两院席位按照自由人口数、税收或两者综合比例分派;②国会可以否决各州议会的立法,而行政部
门与司法部门可以组成“修订委员会”来否决国会和州议会的立法,其中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可以再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但否决州议会的立法就将是最终否决无法从该方案获得的信息是()A.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将会招致小州的激烈反对C.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
D.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2.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公布了《2021年美国公民法案》,众议院将对这份法案进行投票表决。这反映出美国()A.行政权力服从于立法权B.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制约C.美国总统对众议院负责D.众议院是美国权力中心23.下列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议会和平
斗争建立B.只能以暴力革命的形式确立C.都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部分实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4.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容克贵族的巨大威力震慑了懦弱的资产阶级。伴随统一而来的是用铁风血雨凝铸的1871年宪法的,有人称这部宪法不过是帝国专制统治的“遮羞布”,以立宪之名,行专制
之实。对这部宪法表述有误的是()A.德国仍是封建专制社会B.宰相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C.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D.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机构25.钱乘旦在《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中论述:“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
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个事实也许说明:先进集团或先进思想的产生还不能算全社会的进步,只有当社会上保守的集团也不得不接受先进思想所规定的选择时,社会才能前进一步。”材料说明法国的
共和之路()A.体现了艰难和曲折的复杂性B.是保守贵族集团的进步促成的C.是先进集团进步思想的引领D.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26.有学者认为,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强势总统弱势议会”的格局,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下列解释最合理的选项是()
A.这是君主派和共和派互相妥协的产物B.表明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最终的胜利C.在这部宪法中,议会对法国总统负责D.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对参议院负责27.禁烟运动发生后,英国资产阶级纷纷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战争。如表是他们向英国政府的提出的建议。这些建议反映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是为了()建议一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大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建议二我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只有充分的武力,才能有希望得到建议三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
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A.维护大英帝国的尊严B.对中国禁烟运动实施报复C.显示英国武力的强大D.满足资产阶级的经济需求28.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道光帝起初并不愿意订约,但虽“愤闷(懑)莫释”。
也“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在他看来订立条约是中国“相待以诚”,“从此通商。永相和好”,对方“亦应以诚相待”。这反映了清政府()A.具备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极力维护天朝大国心态C.主动抛弃闭关锁国政策D.沦为帝国
主义统治工具29.“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30.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
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A.关税协定权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在华传教权31.《南京条约》明确规定,此后中英官员之间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英国也不称“英夷”而称之“大英国”;《天津条约》规定,“嗣
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内外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这反映出()A.中英两国开启平等外交B.清廷主动接受西方近代外交C.传统夷夏体系已然崩溃D.鸦片战争推动国人观念革新32.下表所示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部分措施。太平天国的这些做法()论述出处1“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
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黄再兴(诏书董玉玺颂行论》2“搜得藏书论尔……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A.基于构建统治秩序的考量B.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宗教化D.受到士人阶层的普遍欢
迎33.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34.(这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
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据此可知,这一运动()A.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开端B.主张通过绝对平均主义救国C.促成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D.对近代中国产生多方面影响
35.下图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14.3战争爆发14.4和平协定14.5清朝失败的原因14.6战争反响: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中国的新政治运
动14.7战后的对外关系:三国干涉;中俄秘约;割地狂潮;门户开放政策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6.从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概括一个主题,最合适的是()时间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1913年“二次革命”1915~
1916年“护国运动”1917~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1921~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A.孙文的生平经历B.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C.三民主义的实践D.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37.有学者指出:辛
亥革命后,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有利于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B.全面改变了民众的社会习俗C.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D.肃清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38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主要体现在()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推翻封建制度C.建立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D.提出三民主义39.1927年5月,中共五大宣言强调指出:“五四运动是后来有广大社会基础的革命运动之发端”,它
使知识分子的“视线转到劳苦的群众”,“使他们认识无产阶级是当时革命势力后备军”。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中共组织统一领导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0.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错综变化的必然结果”。以下因
素不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B.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D.工人阶级壮大并有革命坚决性二、材料解析题4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公民间关系”或“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主要表
现为家族成员及邻里间的关系,而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有学者从法的视角这样论述了“礼”:“礼”在中国固有法系的观点上,除去其为道德的规律及当代社会意识的结晶以外,就是最早的政事法和民事法。就“民事法”部分,礼不仅内
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就内容而言,礼不仅有“定分止争”的作用,而且还肩负“导人向善”的使命。梁启超言:“‘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以为礼的作用可以养成人类自动自治的良习惯,实
属改良社会的根本办法,他主张礼治的主要精神在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对中国的法律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摘编自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法”智慧》材料二罗马法在其最早的十二铜表法时代,就已经有了“公法”与“私法”
即“民事法”的区分。罗马帝国时代的法学家认为“公法关乎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罗马史》指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
契约。”从一开始,罗马法就打着鲜明的契约烙印,正是这种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某种隐性契约关系,而非国王对臣民的命令,才是公法私法区分的逻辑起点。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
进行,它顺着自由的自生自发秩序在合作中扩展,这或许正是辉煌的罗马之秘诀所在。——摘编自萧瀚《罗马法一权力边界观念的起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2)根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民事法相比,古代罗马“私法”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9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事件时间事件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8
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現短暂春天1729年雍正帝设军机处1949年新中国成立1748年盂德斯鸠出版《论法的精神》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15—19世纪黑奴贸易1978年中国实行
改革开放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内生性的还是外源性的,众说纷纭。小雁同学就此展开研究性学习,以上是小雁同学搜集的有关资料,请从中选取三项关联的信息,围绕现代化的动力源问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
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4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初年,地方官吏多为武人,又没有俸禄,劫掠、贪赃之风盛行,流民聚众反抗频频。孝文
帝时,官员考课制度确立。依《尚书》确定“三载一考”原则;将前代笼统的“仰列殿最”细化为三等七品,政绩优劣皎然有别;“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外考令明文规定:“每岁终,州镇列牧守治状,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治状”主要包括
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多方面政绩。五品以下中央官员的考课由尚书负责,五品以上的则由孝文帝“亲与公卿论其善恶”。——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官员考课制度的作用。2019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可知,三则史料均论证了西周分封制在实行过程中侧重王族子弟,通过这一制度将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故A正确;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只在第
三则材料中体现,根据孤证不立原则,可以排除B;宗法制有利于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故C错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而且西周时期并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故D错误。2.C【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新征服地区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控
制,说明了分封制现固了西周政权,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现固西周政权的作用,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形成新的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
”,这样就形成自上而下的“以藩屏周”格局,C正确;西周分封制依然属于贵族血缘政治,排除A;西周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新的封国是统治中心而非监察机构,排除D。4.D【详解】根据“是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解决了九品中正
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可知科举制打破了豪门士族对选官权力的垄断,使寒门庶族也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扩阿达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D;科举制改变了九品中正制的形式,排除A;科举制使任何一个阶层都不能再垄断选官权力,排除B;C项说法有误,矛盾可以被缓解,但不可能消除,排除C。5.D【详
解】材料中所涉及的中朝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D项正确;中朝对于控制地方、恢复经济没有直接作用,排除AC;中朝的设置并没有终结相权,排除B。6.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岳飞要想进行军事行动,需要报呈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枢密院,
故选C;御史台是古代的监察机构,故排除A;三司是宋朝掌管财政的机构,故排除B;军机处是清朝的中枢机构,故排除D。7.B【详解】由材料中“多禀受内阁风旨而后行”可知,明代中期,内阁权力增强,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B项正确;明代六部直接听命
于皇帝,A项错误;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C;内阁无法制约皇权,而且题干主旨不是关于皇帝和内阁之间的关系,排除D。8.C材料主要展现雍正帝通过密折制度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C选项正确。“杜绝”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并
非“互相”检举,B选项排除;D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选项9.C【详解】据题意可知,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古代希腊不具有天然的地理政治中心,也就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所以形成了城邦制度,这揭示了城邦制形成的地理条件,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的地理环境,AD不是地理环境因素,排除;材料反映
的是古希腊的陆地地理环境,而非海洋性的地形地貌突出,排除B。10.A【详解】根据材料“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武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可知,雅典城邦民主仅适用于小国寡民;根据材料“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可知,小国寡民的城邦易亡于外部势力,这体现
了城邦制度的局限性,所以A正确;“建立在奴隶制之上”不是雅典城邦民主的缺陷,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最终走向君主专制”,所以C错误;“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与材料无关,所以D错误。11.B【详解】根据所学,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公民可以通过抽签
方式参与的是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B正确;十将军委员会不是通过抽签产生,排除AC;公民大会不需要抽签,只要是公民即可参加,排除D。12.C【详解】材料反映了审判官或仲裁官若接受贿赂就要被判处死刑,这一法律条文可以避免权力的滥用,保证司法的公
平正义,故C项正确;制定这一条文的目的是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而非充分保护平民权益,且罗马法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的,其不可能充分保护平民权益,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规定审判官或仲裁官若接受贿赂就要被判处死刑,是为了防止其
滥用职权从而导致法律失去公正、公平,而《十二铜表法》仍然维护奴隶制,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13.D【详解】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迫使统治者颁布了第一部罗马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推动罗马法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①正确;罗马帝国建立后,随着帝国的扩
张,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此外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因此推动了罗马法从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②③④正确。D正确,ABC排除。故选D。14.C【详解】根据材料“开始
是作为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又以国王的名义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只在必要时向国王请示”可知,内阁大臣一开始以秘书身份辅佐国王,说明这时期国王权力大,然后以国王的名义形式,然后是自己行事,再然后是只有在必要时向国王请示,体现了英国代议制不断发展完善的渐进特征,即制度变革呈现渐进特征,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制度变革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涉及首相,无法得出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内阁大臣和国王,不涉及政治矛盾的缓和,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制度变革的循序渐
进过程,无法看出议会传统,D项错误。15.B【详解】根据“英国大多数国民会认为国王无非是一个玩偶,随大臣的意旨:赞成,点点头;反对,摇摇头”可知这说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象征,不再负责实际的国家权力,由此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趋于完善,故选B;“违背民众意愿”的说法有误,排除A;责任内阁
对议会负责,并没有垄断国家权力,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大臣擅政,排除D。16.D【详解】据题干信息“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联系所学知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
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因此,该法案是在指《权利法案》,D选项正确;1791年宪法与1787年宪法分别是法国和美国颁布的,与题干“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描述不符,AC选项错误;《王位继承法》主要规定了王位继承原则,与题干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
17.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开创的代议制和权力分立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即英国政治制度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借鉴,故C正确;A项内容美国是最典型的,英国是权力分立,但不是三权分立,故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最早的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
路的是尼德兰,故排除B;君主立宪制只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之中的一种,不能说是最好的政治体制,故排除D。18.B【详解】依据材料“政府的决策、政策的执行、国家的管理被置于议会的严密监督之下”等信息可知议会至上,故选B。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A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没有被破坏,排除C
项;材料中体现的是议会可以决定内阁的去留,排除D项。19.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限制,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由此可见,《权利法案》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以法律权利代替君主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政治环境情况,故排除A;《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并非徒有其形,故排除C;《权利法案》颁布前,英国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而非依法治国,故
排除D。20.B【详解】材料所示为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政治改革,这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故B正确;“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政府推动选举权改革无法说明民众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认同情况,且“广泛
认同”描述不准确,故排除C;“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21.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时美国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所以1787年宪法不是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故C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国会可以否决各州议会
的立法……其中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可以再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可知,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材料中“立法机构的两院席位按照自由人口数、税收或两者综合比例分派”可知,这将会招致小州的激烈反对,因它的自由人口数较少,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
材料中“国会可以否决各州议会的立法,而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可以组成“修订委员会”来否决国会和州议会的立法,其中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可以再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但否决州议会的立法就将是最终否决”可知,这一内容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22.B【详解】材料“美国
总统拜登上台后公布了《2021年美国公民法案》,众议院将对这份法案进行投票表决”体现的是总统同国会之间存在制衡关系,B正确;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AD说法错误;美国总统对选民负责,C排除。故选B。23.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提倡人
文主义,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二者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宣传的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部分实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故选D;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不是都通过议会和平斗争建立的,例如法国、美
国是通过革命建立的,故排除A;“只能以暴力革命的形式确立”说法过于绝对,例如俄国通过改革方式确立,故排除B;“都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说法过于绝对,例如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排除C。24.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
君主立宪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并非封建专制,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宰相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宰相对皇帝负责;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机构,具有立
法权;B、C、D三项都是对这部宪法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25.B【详解】材料认为是落魄贵族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所以保守集团的进步对于共和国的建立尤为重要,故选B项;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体现:材料没有体现妥协,排除D。26.A【详解
】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赋予总统较大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互相妥协的产物,故选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对议会负责,排除C;法国总统对议会负责,排除D。27.D【详解】资产阶级建议政府
利用中国的禁烟运动出兵中国,以获得中国市场,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的建议反映出该阶级的经济需求,D正确;维护英帝国的尊严与建议二、三不符,排除A;三则建议中都未提及对禁烟运动报复,排除B;武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28.B【详解
】根据材料中道光帝对签订条约“愤闷(懑)莫释”“勉允所请”“相待以诚”“永相和好”等信息可知,道光帝和清政府未能准确认识世界形势和列强侵略本质,没有正视失败而是极力维护天朝大国心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被迫
放弃的,而不是主动,故C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29.C【详解】据材料“发端于广东……最终北上……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这场战争在广东爆发,最终攻占北京,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在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故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故排除A项;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故排除D项。30.B【详解】根据“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指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司法特权,即领事裁判权,故选B;关税协定权指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不符合题意,排除A;片面最惠国待遇指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与题
意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与传教无关,排除D。31.C【详解】由材料可知,无论是在《南京条约》,还是在《天津条约》中,英国都在迫使中国放弃传统的夷夏观念,迫使其放弃对外的偏见,故C正确;中英关系在近代始终是不平等的,故A错误;清
政府不是主动接受,而被动接受的,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而不是国人观念的变化,故D错误。32.A【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采取焚烧儒家经典的措施,其目的是打击封建专制和构建太平天国统
治秩序,故选A项;这些措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没有涉及反对外来侵略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太平天国的举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宗教化,故排除C项;太平天国焚烧儒家经典,必然会引起封建上大夫的不满,故排除D项。33.A【详解】由李鸿章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逐步
已经放弃了宗藩观念,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外交思想,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A正确;其遵守条约并不意味着其卖国,这也是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一种方式,B错误;李鸿章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
的契约思想,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D错误。34.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不代表时代的脚步”“爱国运动”“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
连在一起”可以判定这场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材料“促进了民族觉醒”“抵御外侮”“由救国而误国”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多方面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B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C项是维新运动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5.C【详解】根据“三国干涉”“割
地狂潮”,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故选C;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没有
掀起“割地狂潮”,排除D。36.C【详解】题干涉及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诸项革命运动,体现出的主题是三民主义的实践,C正确;题干涉及的时间段并未概括孙中山的全部经历,排除A;辛亥革命不属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排除B;新三民主义提出时间是在1924年,排除D。37
.A【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信息的要旨为,辛亥革命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民众开始独立思考和寻找自身出路了,这有利于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故可推知A项符合题意;B项中的全面改变与史实不符;C项夸大了材料信息的含义;D项夸大和违背了基本史实
。38.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
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不平等条约和特权,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B两项错误;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是辛亥革
命的意义,二者不符,故D项错误。39.C【详解】根据材料中“……有广大社会基础的革命运动之发端”一处可以得出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中共是在五四运动之后1921年才诞生的,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及目标,也
未提到五四运动的斗争成果,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未说明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展示出自己的斗争力量及对政治的影响,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40.C【详解】根据所学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属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国内因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是
国内各种因素的表现,不符合题意。41.(1)特点:与“礼治”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培养人的美德善行为主。(3分)原因:以农耕文明为主;宗法关系长期延续;治国理政强调伦理色彩;儒学的形成和发展。(6分)(2)不同:具
有明显的契约性;保护当事人的个人利益;依照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整;以惩罚罪恶为主。(6分)影响:加强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培育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了罗马的发展;为后世民事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详解】(1)特点:根据
材料一“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可知,我国古代“民事法”与礼治紧密结合;根据材料一“就‘民事法’部分,礼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就内容而言,礼不仅有‘定分止争’的作用,而且还肩负‘导人向善’的使命”可知,“民事法”内容丰富,形
式多样;根据材料一“礼的作用可以养成人类自动自治的良习惯”“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可知,“民事法”以培养人的美德善行为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事法”的发展受经济的影响,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结合材料一内容,“民事法”与礼治紧密结合,说明其受到了中国
古代的宗法关系、儒学思想等的影响。(2)不同:根据材料二“从一开始,罗马法就打着鲜明的契约烙印,正是这种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某种隐性契约关系”可知,罗马私法具有明显的契约性;根据材料二“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可知,罗马私法保护当事人的
个人利益;根据材料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可知,罗马私法依照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整;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罗马私法对私人利益的保护、公民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对罗马的发展推动、对后世民事法的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回答。42.(12分)示例一:论题: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
于内生因素。阐述:近代欧洲现代化发展,与其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早在15世纪末,欧洲人就开始了开辟新航路的探险,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丰厚的原始资本;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
欧洲逐步确立了代议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工业革命更是为欧洲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结论:综上所述,近代欧洲的崛起,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欧洲自身的发展,是内
生的。示例二:论题: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生因素。阐述:一个国家的落后与发展,都与其制度、政策密不可分。明清时期,中国加强君主专制,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是造成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设、工业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极大推动了我国全方位的发展。结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足以证明,一
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因素。示例三:论题: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外源性动力的影响。阐述:近代欧洲的崛起,是建立在对亚、非、拉殖民掠夺的基础上。从新航路开辟开始,欧洲列强便加紧对外扩张,通过屠杀印第安人、欺诈贸易、黑奴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工业革命后,为了满足资本主
义在市场、原料等方面的要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另外,一战期间,随着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而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迅速陷入萧条。结论:综上所述,外部因素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是很
大的。示例四:论题:现代化的动力既有内源性动力,同时也离不开外源性因素。阐述:以欧洲为例,综合示例一、三进行阐述。【详解】根据“围绕现代化的动力源问题自拟一个论题”“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内生性”,可提出论题: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
于内生因素。阐述:根据“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丰厚的原始资本;根据“《权利法案》颁布”,说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逐步确立了代议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根据“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孟德斯鸠出版《论法的精
神》”,说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根据“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说明工业革命更是为欧洲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最后,综合说明:近代欧洲现代化与其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化
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欧洲自身的发展,是内生的。(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史论结合即可。)43.(1)吸收和利用中原汉族王朝的统治经验;相关规定明确、具体、细致,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将关系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内容作为主要标准;皇帝亲自考课中央高级官员。(5分,一点1分
,四点5分)(2)一定程度上改善吏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恢复生产和整顿社会治安,巩固国家政权;推动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流融合;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有效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5分,一点1分,四
点5分)【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依《尚书》确定‘三载一考’原则;将前代笼统的‘仰列殿最’细化为三等七品”可知,继承和发展前代制度;根据“将前代笼统的‘仰列殿最’细化为三等七品,政绩优劣皎然有别;‘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
中中者守其本任’”可知,形成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根据“每岁终,州镇列牧守治状,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治状’主要包括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多方面政绩”可知,官员的考核与任期相结合,政绩成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五品以下中央官员的考课由尚书负责,五品以上的则由孝文帝‘亲与公卿论其善
恶’”可知,将中央朝官纳入考核体系,与加强皇权相结合。(2)作用: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皇权、为后世提供借鉴、对国家行政效率、民心向背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