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112.000 KB
  • 2024-09-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共(12)页,11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b36298a27eff794dfd1c606c7e2627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C)A.小农经济

的水平低下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A项表述阐释的是原因,并非题目中设问的,故A项错误;B项表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生产状况,与题目中的设问

不相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荀子强调动植物的生长遵循其自然规律,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不相符,故D项错误。2.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

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材料反映出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法家对老子思想

的继承,都反映出思想的融合,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思想的活跃,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主张既有融合,也有相互的批驳,不可能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3.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说:“其

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该思想家属于(C)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D)A

.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先秦;汉朝;中古跨朝代选择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

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5.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

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今朝鲜)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这表明(D)A.礼乐制度发扬光大B.中朝关系源远流长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D.儒家伦理影响深远【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礼乐制度维护的是西周的分封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中高

丽运用中国的礼仪制度化解矛盾,不能体现出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与外戚的礼仪制度,不是解决君臣矛盾,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公事从臣礼,私事从子礼,可知是维护封建君臣等级和父子伦理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6.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

,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C)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解析】提取题干的信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糅合了法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答案C符合题意。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C)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8.“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字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意指心是万物的本原。这位思想家是(C)A.朱熹B

.王夫之C.陆九渊D.李贽9.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C)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

时代发展要求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朱熹理学强调加强个人素养,具备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君主道德等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故A项错误;陈亮不

同意传统的“义利观”,主张根据时代的发展儒学,是对儒学进行反思和发展,故B项错误;陈亮主张儒学应当从现实出发考究国家成败兴亡是为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陈亮反对传统的“义利观”不能说明宋儒对孟子学说的推崇,故D项错误。10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B)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士

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材料根本没有对语言的相关提及,在古代中国这也是不可能成行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

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可知,古文运动的实行就是儒学子弟借助诗文运动来实现儒学复兴,鼓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

,骈文的盛行并没有危及儒学传统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程朱理学形成于两宋时期,这属于明显的实施谬误,故D项错误。11.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

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C)A.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C.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

”,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

可,故D项错误。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

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D)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14.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

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C)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明朝【解析】①与题干信息“江

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①错误;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②正确;③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③错误;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

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

是(D)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先秦【解析】《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与题干“幻想境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和《庄

子》与题干“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的信息不符,故B.C项错误;《离骚》属于楚辞,是屈原的作品,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故D项正确。16.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

》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B)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先秦;汉朝【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且材料并未指明相如赋所述主题为王朝败亡,故A项错

误;据材料司马相如赋“其要归引之节俭”,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也即在这个方面与《诗经》相同,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故B项正确;从创作形式上看,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

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故D项错误。17.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C)A.颜真卿B.柳公权C.王羲之D.王献之18.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

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D)【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中古跨朝代选择题【解析】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写意性”的限制条件。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其中最具有写意性的是草书。选项A属

于行书,B属于隶书,C属于篆书,D属于草书。故答案为D。19.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清朝【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

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项。20.近代

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西方列强侵略大大加强B.洋务运动的开展C.传统夷夏观念发生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得出,洋务运动对翻译事业的推动,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基本史实不相符,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在19世纪60、70年代,其中江南制造总

局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2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B)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

提供了理论基础【考点】新思想的萌发【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2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

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D)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

方文化的统一【考点】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从材料的时间看出,考查近代史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近代中国发展是“冲击—嬗变”即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

反抗外来侵略;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冲击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答案D符合题意。2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

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D)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开始开

眼看世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故B项错误;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可见,他对西方科技的关注,但无法推测整个社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度,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4.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

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由材料“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不为多数赞成”可知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封建陋习而非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

是封建习俗而非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习俗而非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0分,26题18分,27题14分,共52分。25.(20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

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诸家以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请回答:(1)汉武帝“将

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是接受了哪一儒学家的建议?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4分)。(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据材料三,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清初大儒的共同思想。材料四认为“顾氏对后世的影

响最大”,请举出十九世纪中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两例史实加以说明(6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4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思想解放主题【解析】

(2)深远影响:根据“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得出:注重道德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思想价值:根据“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得出强调个性解放;动摇了传统思

想的权威。(3)共同思想:根据“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得出经世致用。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十九世纪中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史实即可:林则徐、魏

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4)现实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可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回答。【答案】(1)儒学家:董仲舒(2分)。积极意义:重视文化教育传统(2分)。(2)深远影响:注

重道德气节(2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2分)。思想价值:强调个性解放/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2分)。(3)共同思想:经世致用(2分)。说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2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2分)。(4)现实意义: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2分);增强文化自信(2分)。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

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中

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

∶“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4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隋唐;科学

技术主题【解析】(1)据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得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据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得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据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

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得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据材料“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得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据材料“古代雕版印

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得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据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据材料“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

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据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认识可以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等。【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8分)(2)影响:

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6分)(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7.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陈独秀将中西文化冲突以及国人觉醒的过程分为“七期”:一是明之中叶的“西教西器”时期;……三是清之中世的“洋务西学”时期;四是清之末季的“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五是民国初元“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时期;六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共和国体”时期;而最后的

第七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则是众望所归的“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材料二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一、废除汉语,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二、废除汉字,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

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三、废除中国戏曲;四、废除中医中药。——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西学”时期、“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共和

国体”时期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如何推动国人“最后之觉悟”?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新文化派的主张?(6分)(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想西方学习内容的演变趋势。(2分)【考点】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

动【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把“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的理论思想答出即可。(2)第一小问推动,根据材料一陈独秀将近代历史分为七期,“六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共和国体’时期;而最后的第七期,也是最

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则是众望所归的‘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是辛亥革命的后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对新文化运动主张认识,联系所学知识,把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出即可。(3)根据材料一中陈独秀的论述“三是

清之中世的‘洋务西学’时期;四是清之末季的‘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五是民国初元‘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时期;六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共和国体’时期;而最后的第七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则是众望所归的‘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以看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

容体现了由技术(器物)、制度到思想的过程,也可以说学习的内容由表及里,逐渐深刻的过程。【答案】(1)思想:中体西用;君主立宪;三民主义。(6分)(2)推动:发起新文化运动。(2分)看待:新文化派对中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反映了其对中华传统文化

态度过于偏激;但他们的主观目的是用这种极端手段彻底批判封建礼教。(4分)(3)趋势: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三个阶段,呈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势。(2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