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DOC
  • 阅读 17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74.500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17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doc,共(9)页,74.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5706ef0b049b6ef2ba277e66f9ce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充高中2020-2021学年度下期高2020级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如隋代

,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这说明统治者A.鼓励商业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强化思想控制2.王磐在《农桑辑要》序言中说:“读《孟子》书,见论说王道,丁宁反覆,皆不

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材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B.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中国农民的富足生活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3.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

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4.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收入中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不断提高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家庭手工业经济走向衰败5.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

了社会发展需要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6.18世纪晚期,在山东和河北大运河沿途,商业化的棉花栽种迅速发展。有些种植者利用漕运船只南下回程时的便宜运费,将原棉卖给江南的纺织业者以获取利润。

上述现象反映了A.区域经济存在差异B.农业领域出现新生产方式C.小农经济逐渐解体D.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7.如表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比较项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地区唐朝73%11%6%10%北宋63%

17%10%10%南宋6%26%65%3%——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8.唐代长安城坊

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贸易不再受政府监控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9.明代中后期,官营

手工业作坊人数急剧减少。如北京的工部织染所,永乐年间定额设匠役758人,嘉靖十年(1531年)只剩下195人。明代维持时间最长的官营遵化铁冶厂也被迫关闭,政府用铁从市场购买。由此可以推断A.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发展B.官营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落C.盐铁官营政策被官府放弃D.政府强化官营手工

业管理10.16-18世纪,“南海”是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白银产量的一半也流入中国,“南海”因此有“东方地中海”之称。该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农耕文明的发达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C.海禁政策的松弛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11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商人欢呼雀跃。但1842年到1856年,英国输华货物贸易额并未迅速增长,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在中国竞争激烈B.民族工业的激烈竞争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

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助推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B.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发展C.导致了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D.增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超形势13.洋务派认为:“一旦海上有事,海城梗阻……而内地又无处采

买……贻误军需。”所以除了最早兴建的几个军工厂位于沿海外,后来兴建的绝大多数军工厂都选址内陆。军事工业选址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A.寻求更加稳妥的国防战略B.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C.致力于平衡东西经济发展D.

调整了洋务运动的目的14.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出煤。主办唐廷枢请求,开平煤矿生产的煤每吨征收税银由六钱七分二厘改为一钱,李鸿章奏准。这一变化A.导致民用工业发展资金匮乏B.有助于抵御西方的经济侵略C.保障了军事工业的发展需求D.推动了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15.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11943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13万元。出现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B.清政府鼓励吸引外资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开矿设厂限制D.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16.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政策。凡银、钱行号及一切公私机关或个人所持有的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等,自11月4日起一律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按规定比价兑换

法币。这一政策A.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B.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C.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独立自主D.奠定抗战的物质基础17.1938年10月,滞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耗时数月,转移物资和人员到四川。此举被誉为“中国实业史的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举措A.为全面抗战的到来做好了准备B.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C.保证了东西部工业的均衡发展D.粉碎了侵华日军“以战养战”企图18.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规定:“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此方对彼方任何物品的输入,以及由此方运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据此推知,这一条约的签订A.实现了中美经济上的互惠互利B.为中国抗战胜

利奠定了基础C.使美国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D.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国有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87%,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粮量增长了44.79%,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据此可知当时A.国有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B.具有进行经济建设的

物质基础C.工业落后面貌得到初步改善D.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0.1955年8月,中央发文指出:必须根据1955年春耕前后分配到乡的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数字,结合实际情况,由乡人民委员会充分发动群众,深入讨论,划

分余粮户、自足户、缺粮户。一次评定全年粮食的产量、交售任务和供应量。中央此举意在A.推动土地改革深入发展B.保障工业化顺利进行C.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D.缓和农村的阶级矛盾2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

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有些稀缺的资源(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和勘探工作。其主要目的是A.收回列强对华资源控制权B.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D.配合“一

五”计划顺利实施22.在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于国弱之忧是极其强烈的。他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吹起牛皮很大,历史有几千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一年才生产二百几十万吨钢,现在才开始造汽车,产量还很少,实在不像样子”。针对这一现状,我党在“八大”上明确了A.国民经济恢

复和发展的总方针B.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措施C.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23.1960年开始城市人口急剧下降,从1960年的1.3亿降到1962年1.1亿。同时全国开始撤销一些城镇建制,1964年全国撤销城市39个,压缩钢产量指标……这些现象出现说明

了A.人民公社的大量推广B.八字方针的实施C.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D.“左”倾错误盛行24.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

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决定旨在A.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B.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经验C.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25.据统计,从1984年到19

88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从1709.89亿元增加到6495.66亿元;企业个数从606.52万个增加到1888.16万个。这说明当时我国A.家庭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C.农村剩余

劳动力大量转移D.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6.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章华妹从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一张编号为10101的营业执照,这张执照由毛笔填写,还附着她的照片,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

业营业执照。由此可知A.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被突破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失丢主导地位27.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外商重返中国,到1983年底,中外合资企业达到190家。这

表明A.国有企业改制取得初步成效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C.社会经济中的市场因素增强D.对外开放以引进外资为主体28.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

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

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实行改革开放B.设立经济特区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下降的轨迹图(1992—2003),下图表明中国平均关税税率(%)A.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B.加入世贸组织成

效较显著C.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D.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提高二、材料解析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31.从古到今,农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

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

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

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

等的研究成果材料三: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摘编自《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材料四: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

进程。——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6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6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

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

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就提出来了,当时经济问题的症结集中表现为企业效率的低下。因此政府提

出要“搞活企业”,基本的思路是“放权”。197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随后各地各部门组织试点。1987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

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进一步推广承包制。但在承包经营之下,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依然存在,本来期望企业自负盈亏,结果往往是“厂长负盈、银行负亏、政府负责”。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

向。”一个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司法》,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法律依据。——据萧冬连《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6分)高2020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选项123456789

10答案CDDBBACCBA选项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ABABBDBB选项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BACACDDA二、材料解析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

分)31.(1)以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2分)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

活习惯。(2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2分)。(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3)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业化创造条件。(6分,每点2分)(4)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6分,每点2分)3

2.(1)民族资本成为工业资本的主体;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扩展;(6分,每点2分)(2)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和完善。(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3)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改善了一些国有企

业的经营状况,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90171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