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91.000 KB
  • 2024-09-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精准解析】.doc,共(17)页,91.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bfb60a682a94734f02013c316278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高二下学期历史阶段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1.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出A.宗法观念使国家长盛不衰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贵族特

殊的政治地位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封建”即实行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与残留的氏族势力妥协,从而达到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思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的作

用,不是血缘政治的特点,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C错误。【点睛】西周通过分封功臣、宗亲的手段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的制度是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

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A.分封制得到诸侯

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答案】C【解析】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

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3.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C.维护君

主统治权威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答案】C【解析】从材料“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来看,爵位只有名位而没有实权,这是为了巩固君主权力的绝对权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不够具体;B选项说法不够准确;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削弱贵族权力的态度。4.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信息可知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

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5.《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明

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说明唐代通过程序性分权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防范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省地位

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设“三衙”,收精兵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C.各

州郡财赋大部分中央掌握D.派文臣做知州【答案】D【解析】【详解】宋太祖认为选派儒臣(文臣)治理大藩(地方),可以避免五代时期“方镇残虐”的现象发生,纵然文官贪腐,其危害也比武将割据地方的危害大,故此宋太

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重文轻武,派文臣做知州,加强中央集权,故选择D项;设“三衙”,收精兵是充实中央禁军的措施,排除A项;“强干弱枝”“是指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排除B项;各州郡财赋大部分中央掌握是削弱地方的财政权,排除C项。7.元朝时在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权力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

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央用“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代替元朝地方首领,管理西南地区,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D项正确;流官“有任期”,可调动,受中央垂直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连贯稳定,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限制了地方权利

,所以ABC三项错误。【点睛】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积极影响。8.“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

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行使军权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D.协理奏章【答案】D【解析】针对材料中“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

手中”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废除宰相,而由于宰相的废除,军国大事过多使得皇帝一个人很难承担这么多的事务,所以才出现了内阁,所以“中级官员”就是内阁的官员,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内阁大臣没有军权;B选项错误,政令的审核是皇帝直接负责的;C选项形容的是军机大臣。9.清朝乾隆

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B.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C.《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D.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答案】D

【解析】《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其中经部收录了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民族矛盾缓和,故B项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

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表明《四库全书》在编纂时删除了许多对清政府不利的史料,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即可。10.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

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膨胀C.监察制度的弱化D.地方权力的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秦代地方长官——郡县长官的权力较大,而宋代地方事权分化

——地方长官权力缩小,这表明中央政府的权力强化,即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择A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排除C项;地方权力缩小,排除D项。11.雅典的民主让柏拉图无限悲愤了,因为它把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

“败坏青年,鼓吹异邦信仰”罪判了死刑。法庭上的苏格拉底,一以贯之着“自认无知”的反讽智慧,足以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陶片放逐法存在弊端B.雅典公民充满了自律精神C.雅典处于民主最高峰D.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答案】D【解析】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死看到了

躲在民主背后的集体暴力,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陶片放逐法,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没有体现出雅典公民的自律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雅典民主处于最高峰,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

题的关键是理解柏拉图的悲愤:苏格拉底惹怒了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从而被判处死刑。由此可知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死看到了躲在民主背后的集体暴力。12.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

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A.易形成集体暴政B.是一种直接民主C.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D.是少数人的民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说,雅典民主可以将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辗压消灭,结合所学可知,其强

调的是古代雅典民主的弊端,即易形成多数暴政,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多数暴政,不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项错误;材料强调少数派和少数意见不受尊重,不是在认可雅典民主和自由,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雅典社会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在少数,D项不符合题

意。13.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为了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滥用权力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D.保护全体公民的权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轮番而治的目的实

质上是为了防止独裁,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而A、B、D三项是轮番而治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正确答案为C。14.“在这种制度下,(古代雅典)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A.陪审法庭制度B.陶片放逐法C.职

务津贴制度D.轮番而治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可知,这是希腊民主政治表现形式——轮番而治,D正确;陪审法庭中的公职人员也是

有任期制,属于轮番而治的体现,排除A。BC两项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方式,不能体现彻底否定政治特权,排除。【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让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

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新全球史》写道:“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开始了成文法的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是法制的进步,它的颁

布意味着A.主要司法程序有法可依B.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C.公民可以解释法律条文D.罗马法已适用于帝国全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成文法是形成文字的法律,这就意味着审判、量刑时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了,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并非意味着罗马法已发展到

完备阶段,选项B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在罗马可以解释法律条文的是奴隶主贵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是罗马共和国而非罗马帝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

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C.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D.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答案】D【解析】【详解】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

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的法律到系统的法典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了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特点,故选择D项;“完全摒弃”太绝对,排除A项;至善至美意思是最完善,最美好,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C项。17

.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注重诚信

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

的行为”说明诚信在罗马法的原则,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18.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C.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D.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可以看出罗马法在针对公共利益时有所偏重。因此可

知D项正确;法律具有高度灵活性说法在材料中无体现,因此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公共场所的施工监督而不是政府,因此B项错误;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符合题意,因此C项错误。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

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本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整顿吏治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与汉族通婚是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只是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对鲜卑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推行均田制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ABC三项均不

是根本措施,应排除。故选D。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根本措施”,结合封建化的概念从经济方面考虑即可。20.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

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B.促进民族融合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可

以看出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本目的2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

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

料“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这说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C选

项错误,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未涉及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D选项错误,财政机构的统一主要意图是提高效率,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22.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

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A.青苗法B.均输法C.盐铁专营D.市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

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A项。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是在东南江浙一带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盐铁专营是指一些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官府经营;市舶制度是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其他三项

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2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B.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C.没收农

民的私有财产D.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答案】D【解析】在改革后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俄国地主不能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司法审判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无权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4.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派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

1853~1854年,美国海军两次入侵日本港口,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民族危机严重,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封建阵营分化,幕府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选择C项;ABD均属于内部因素

、主观因素,排除。2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阶段,同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故①④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已经形成,故②错误;垄断出现后

,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路以资本输出为主,故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答案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的识记。26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D.保持经济高速

增长,避免战争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美国中立”“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表明美国“一战爆发后”采取“中立”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其直接目的在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一战”“英德两败俱伤”的说法符合史实,

“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但是美国“扩大殖民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世界已经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形成,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表面上是实行“中立”政策,但是,其目的是为

远离战火,背后向战争双方提供军火等战略物资,因而大发战争横财,排除;D项,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27.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最恰当的解释是A.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B.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

持均势C.欧洲大陆各国力量保持均势D.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答案】D【解析】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是特指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并非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以及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等其他的三个选项,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

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势力均衡”政策是指欧洲大陆强国的势力均衡。28.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

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答案】A【解析】试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可知签订该条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后方的安全;再结合“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可以看出德国是签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未

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A项符合题意。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世界大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9.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A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C.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D.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答案】A【解析】材料中“侵略性”揭示的是德国的目的,“防御

性”是指苏联的避战自保,“民族利己主义”说明都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是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该条约的签署,加速了二战爆发,故答案为A项。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是1939年4

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排除B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C项说法错误,排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排除D项点睛:本题需要明确的是材料

中的“侵略性”和“防御性”是指什么。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双方来看,各自目的不同,但均是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在确定“顶峰”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后,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30.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

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意识形态的不同B.经济水平的差距C.军事力量的失衡D.国家利益的冲突【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语“根本的不对称性”,应该理解为苏联

和美国的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最终导致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失败,最终走向解体,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点睛:对材料“根本的不对称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二、主观题(共3题40分)3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

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

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

期选官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个人品行。(2)制

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解析】【详解】(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标准:据材料一可知,“以德取人

”,即看个人品行。(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特点:据材料二“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自主报名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规定: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作用:据材料三“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

均衡的问题。(4)取向: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他担任雅典第一执政官,创立了陪审法庭,规定司法案件须由一定数目的陪审员陪审,其能杜绝

徇私舞弊,使法治趋于清平。他还在贵族会议之外设四百人组成的议事会向公民大会准备提案,限制贵族的权利。打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四百人类似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议员。材料二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

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材料三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

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列举其改革中采取的两项措施?他的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3)根据材

料三,概述罗马人制定法律的依据、目的分别是什么?【答案】(1)“他”是指梭伦。措施:建立陪审法庭和四百人议事会。积极影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基本特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等。(3)依据:自然法则。

目的:保证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解析】(1)由“公元前6世纪,他担任雅典第一执政官,创立了陪审法庭”“四百人组成的议事会”,符合梭伦的改革内容。相关改革内容是建立陪审法庭和四百人议事会。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由材料““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

,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可以归纳为: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等。(3)由“在人类之外客观

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可知是自然法则。由“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可归纳为:保证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权利。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

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材料三西

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材料四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千米的旅游,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

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帐,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在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关系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何在?(2)材料二中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3)根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4)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联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的实质。【答案】(1)控制国联,

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2)英国。因为英国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可因此掌握国联的支配权。(3)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未达到,加上美国孤立主义和传统思想,使威尔逊遭到失败。(4)争夺世界霸权。【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国联’有权干预”等信息可知美国的目的是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2)由材料中“国联盟约规定,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可以判断出对英国最为有利,因为英国的殖民地(自治领)最多,所以英国在国联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中的权力较大。(3)联系材料归纳分析材料三的内容,材料四中参议院对威尔逊的建议不买帐,原因

在于巴黎和会上美国没有控制国联,国联实际上掌握在英法手中,且加上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最终出现威尔逊征服了欧洲,却没有征服美国,美国最终退出了国联。(4)根据所学可从各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实质角度概括。【点睛】【详解】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