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3 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7.670 KB
  • 2024-10-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3 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3 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3 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3 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x,共(5)页,27.6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3dd2e46808894535ac56fa6ac6adc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案三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招幌是古代广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其生动的造型和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广告史上独树一帜。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的装饰方

式传入中国,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如霓虹灯、广告箱等为许多店铺所采用。那些具有特殊风格、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被千篇一律的店牌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逐渐消失。但是,幌子所构成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却不会被人们遗忘。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关注

、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在当代商业社会,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招牌在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之后,如何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凸显其价值?这

是当代的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传统招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如对建筑结构的额外要求,繁复巧妙的技术工艺导致无法批量生产等。我

们应该挖掘、保护和发展其有意义的价值。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抛弃,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如在一些仿古的酒家店铺门前挂幌子,这不仅是因为幌子能招徕顾客,更因为它取材简单,经济实用,又别具特色。一些传统的中国招幌形式,虽然为适应夜间经营需要

,在招幌中加入了灯光效果,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式样,与那些千篇一律的灯箱式店铺标识相比更显得丰富多彩。在今天崇尚新潮的商海,一面布幌子,同样会为你的生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摘编自樊清熹、许大海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招幌的理解

。二、强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题。材料一美是园林的第一要素。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古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诗人对空间流动的一种切身感受;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时空在连续、变化中产生的动景。时间

和空间是共生的,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从片段逐渐汇合成整体。造园家通过景观的不断变化,给人以动的感知。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

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寂寂成趣。比如:一条幽静的弯弯小路,因环曲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一条盘山路或一面云墙也在因跌宕起伏而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就连顽石也在“动”:在山石的布局中,大的石头似有向前行走的气势,小的石头则有跟随

行走的气势,所以日本造园有“逃石”“追石”之说。若以石叠山,又讲求上大下小,也为的是给人灵动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如亭台楼阁是静止的,但通过线的方向和重心的倾向,便可以使人感到它仿佛是运动的,这就是动势。动势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线、面、形、色彩、质感等诸因素的配置,便给人以运动感。园

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饱和色往前,含蓄色退后;明色调往前,暗色调往后;暖色调往前,冷色调退后,等等。如塞尚所说,红与绿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

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是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衡量。中国园林常常以山池为构图中心,采取周边布局的形式,这是一种“群星拱月”的艺术处理,这种利用空间主体,从而产生向心的流动的方法,同样给整个园林蕴

蓄了动势。动有虚实之分,“远山一起一伏只有势,树林或高或低只有情”,这情与势便是虚动。虚动是一种错觉,它产生于人的联想力。一条潺潺的小溪,一处奔泻而下的飞瀑,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中国造园离不开水,“园林

之胜,惟山与水二物”,山是静的性格,流水则是动的景观,二者结合,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苏州拙政园中有一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讲的就是动静相生的意境美。凡此种种,都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追

求,追求动的诗情、动的世界。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张力关系,更加强了园中生气勃勃的动势。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空间的静止与凝滞,原因亦在这里。(摘编自张四正《中国园林的动态美》)材料二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

景、隔景、对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

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

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

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

寿山就成了“对景”。无论是借景、隔景,还是分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逃石”并不是说石头能动,而是运用造型艺术使园林中的石头呈现出的动感。B.“实动”是实物呈现出的一种动态景观,它是一种真境,是直观的。C.“借景”是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的空间组织方式。D.“镜借”是借助于镜子或其他能映照景物的物体来扩大境界的方法。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漫游园林,随着时空的变换,景观也各不相同,人们能由此感受到园林的动态美。B.造园家通过运用动势的造型艺术给园林增添活力,会彻底解决园林凝固、闭锁的问题。C.“虚动”是一种错觉,它的产生离不开人们基于

对园林本身景观所产生的联想。D.材料二以颐和园长廊为例谈“分景”,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特别讲求空间艺术。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中的色彩美惹人注目,不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

之动的美感。B.以山池为核心、周边布局的设计方式,可为整个园林蕴蓄动势,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艺术性。C.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寓动于静,通过展翅欲飞的形象使人感到亭子的动势。D.《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园门、假

山、墙垣等景观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艺术及其空间美感。5.两则材料都谈中国园林之美,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中写了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

桥三港,兽面衔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内容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答案:1.①传统招幌对建筑结构有要求且制作工艺繁复,但取材简单,经济实用。②传统招幌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也仍然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③在传统招幌中加入灯光效果,既便于夜间使用,

又能保留传统的式样。2.C解析C项,“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错误。由原文“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可知

,借景可以远借。3.B解析B项,“会彻底解决园林凝固、闭锁的问题”错误。由原文“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寂寂成趣”可知,选项“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绝对。4.A解析A项,“不

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错误。这里的“不论是……还是……,都……”与原文材料一第3段表述“园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如塞尚所说,红与绿

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关系不一致,混淆了色彩产生

的“动”——动静之“动”,而植物自身给人的动态美,属于生命之动,选项的表述逻辑混乱,信息杂糅。5.①材料一重点通过对园林的时空、色彩、虚实等方面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谈中国园林的动态美;②材料二重点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多种布局手法谈如何创造艺术意境。6.参考答案①“清溪泻雪”属于实动,“石磴穿云”属于

虚动,“环抱池沿”运用了造型艺术,运用虚实、造型艺术呈现出园林的动态美,给人以灵动、活泼的美感。②在亭上俯视石桥周边的景象,属于对景,通过空间布局,丰富了观赏者美的感受。解析解答此题,扣住材料中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分析《红楼梦》中写的“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属于哪一种特点即可。由材料一“动有虚实之分……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

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寂寂成趣”和题干“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环抱池沿”可知,“清溪泻雪”属于实动,“石磴穿云”属于虚动,“环抱池沿”运用了造型艺术,运用虚实、造型艺术呈现出园林

的动态美,给人以灵动、活泼的美感。由材料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寿山就成了‘对景’”和题干“石桥三港,兽面衔吐”可知,在亭上俯视石桥周边的景象,属于对景,通过空间布局,丰富了观赏者美的感受。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