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8)页,27.3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198224ae64ac20b95ceba096c692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19级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
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2.战国时期,包括秦在内的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一些诸侯国新税制的推广使得地方有了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这表明()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成为时代
发展趋势B.社会改革推动了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诞生C.兼并战争促使各国纷纷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生产力发展推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3.表1内容文献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霸形》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表1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
崇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4.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A.标志着世卿世禄制走向消亡B.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
僚政治转型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D.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5.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
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的监察制度6.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7.先秦至西
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8
.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9.魏晋期间,门阀政治形
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维持。据此可知,门阀政治()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C.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D.维护
了社会的长治久安10.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A.灾异现象频发B.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C.政权实现汉化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11.隋唐时
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
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12.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人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B.有利于商品
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D.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13.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A.推动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B.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C.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14.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
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15.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
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
创新官员监察机制1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
及矣。”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17.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楫不可到,……地方共
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C.舟楫成为主要的
交通工具D.经济作物的种植日益广泛18.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其原因是()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租佃经
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D.放任土地兼并导致了政府税源锐减19.据史料记载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
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20.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
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21.朱熹反
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
的终极目标22.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23.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
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24.据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
百顷、五千顷。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易寺院,元顺帝在位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这种行为()A.消除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D.制约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25.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7次,只设进士
一科,后16次仅登科进士1135人,而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极端悬殊,但名额却一样。据此可推知,元代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A.戏曲艺术的发展B.民族凝聚力增强C.科举制
度的完善D.元朝统治的强化26.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27.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
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
控制28.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A.农业难以实现转型B.农业发展停滞C.农产品
日趋商品化D.人地矛盾突出29.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这一现象()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
变化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30.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
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31.古代有学者认为,周孔与宋儒的根本区别在于:宋儒“只教人明理”,而“
孔子则教习事”;他还认为只有“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据此可知,该学者()A.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C.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D.推崇重利轻义价值观32.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
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朝时期政府实行贸易
的双轨制度,将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明初政府颁布禁令:“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原因是政府考虑到沿海居民的胡作非为,“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者居十七”。但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十分兴盛,“五方
之贾,熙熙水国,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前来朝贡的国家有十多个,如暹罗、占城、扶桑、琉球、朝鲜等。每次使团前来带来的都是该国的贵重礼物,但因生产力落后,“进贡之物,大都草率不堪,甚者尤极不堪,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
…”明朝采取“厚往薄来”的原则,回赠的物品价值往往超过对方数倍。——摘编自李凤琼、秦超超《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材料二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
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14年,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
、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
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13分)34.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以下是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哈佛中国史》(全六卷)的分卷书目:卷目书名第一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第二卷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第三卷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第四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第六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任一分卷
,为该分卷写一个内容简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00字。)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思想家。他在深入反思宋明理学和乾嘉经学(考据学)的基础上提出“六经皆史”说,进而在刘知几“史才三长(史才、史学、史识)”之外
明确提出了“史德”的概念。“何为史德?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史家的心术有两类:一是史家心术之邪正,二是史家心术之修养程度。章学诚主张史家著史要尽量尊重客观史实,不要随心所欲地将主观意图掺杂其中。只要抱着这个态度去努力,即使还有不足之处,也可以称得上有“著书
者之心术”了,即具备了“史德”。他劝诫史家应当“气平”“情正”,以理性来制约自己的感情,尽量避免“因事生感”,这样才不至于“发为文辞,至于害义而违道”。他还主张“通六义比兴之旨”来培养“心术”。章学诚的“史德”论受到梁启超、胡适等
人的肯定和赞扬。——据瞿林东《中国史学史教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章学诚“史德”论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评章学诚的“史德”论。(9分)开学考试答案DDCBDCBDBDDBACBCBBCCBBDDABCAAABC33.【答案】(1)特点:实行贸易
的双轨制度;官方朝贡贸易兴盛;民间贸易受限制;外贸范围广;以朝贡贸易为主。(6分,任答三点即可)简要评价: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或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强了明朝同海外诸国的联系;提升明王朝的政治影
响力;彰显了明朝先进的生产技艺;但厚往薄来的赏赐贸易,消耗国力,难以持久开展。(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变化: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采购)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明显;贸易范围扩大;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或由政府严格管理到允许私人贸易);政
府的管理逐渐放松贸易主体:欧洲商人大量出现(或西方势力相继东来;或由亚洲内部贸易为主转变为亚洲与其他洲贸易为主);大批华人移民国外(或大量中国人移居南洋)。(一点2分,任意4点即可,共8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或西方开始早期殖民扩张
);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或明朝手工业水平的提高;或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一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5分)34.【答案】示例1:分卷书名: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简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
发展时期,孕育出早期中华帝国。政治上,秦朝统一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秦汉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早期中华帝国的基础。示例2:分卷书名: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简介:清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阶段。清
朝时期,加强了对内陆和边疆地区的统治,国家版图辽阔,极大地巩固了封建政权。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清朝时期农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大量增加和人口的增长,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但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帝国被迫艰难地向近代转型。综上所述,大清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专制统治极大加强,是中华帝国
的最后阶段。35.(15分)(1)内容:“史德”是指史家的道德品质和史学修养;史家著史要尽量尊重客观史实,减少主观性;通过坚守儒家伦理纲常来培养“史德”。(答一点给2分,三点6分)(2)简评:章学诚“史德”论是在程朱理学走向僵化,乾嘉经学(考据学)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提出的;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
有利于提高史学的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史学家的治史理论,有利于提高史学家的治史修养;影响了后世的梁启超等众多史学家;(以上任答三点给6分)要求用封建名教来培养“心术”的思想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