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01含解析.docx,共(13)页,310.51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eb81e6f2a75a70a74a835f855e36cb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卷01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全部内容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这表明,周公
()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殷先王”“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可知,周公以“殷先王”的做法来告诫君主要重视小民,提高自身德行,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A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官员了解百姓疾苦,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周公对诸侯王的态度,C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明德”,但不能体现“慎罚”思想,D项错误。故选A项。2.骏马、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他们出现在墓葬随葬品中(
如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B.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骏马、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
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并结合所学可知,骆驼是丝绸之路进行商贸的运输工具,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C项正确;匠人们高超的技艺与材料“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不符合,历朝历代都有高超的技艺,
排除A项;该文物只是墓葬随葬品之一,仅仅据此不能研究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排除B项;该文物信息无法证明唐朝的民族政策是开明的,排除D项。故选C项。3.清初统治者将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自外王化”的“弃民”。对荷兰
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不闻不问。19世纪70年代初,秘鲁华侨受到大规模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政府交涉,并派官员前往该地调查取证,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清政府对待华侨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中国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B.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发生改变C.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D.中国新的经济因素社会力量发展【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不再把华侨当作弃民,而是主动调查华侨受迫害事件,并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等,其对待华侨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
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发生改变,B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A项;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并非清政府改变对待华侨态度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当时国内新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力量即民
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其与清政府改变其华侨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类别数量(所)占比(%)翻译类821企业专门技术类1130军事技术类1849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C.教育
体制日益走向完善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以技术类为主,说明对西方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主,D项正确;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西学传播范围有限,排除A项;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
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晚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并不完善,排除。故选D项。5.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00年、2001年扩充至西藏拉萨大昭寺与罗布林卡。这表明我国()A.积极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诺B.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
历史担当C.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D.持续推进博物馆保护事业发展【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00年、2001年扩充至西藏拉萨大昭寺与罗布林卡。”
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我国积极推进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
即少数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其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组织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区域自治不同,排除A项;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博物馆,排除D项。故选B项。6.莎草纸起源于
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A.提升了
古埃及国际地位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在
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莎草纸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并没涉及莎草纸的交易活动,排除B项;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7.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
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A.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B.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C.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D.促进
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答案】C【详解】据材料中“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和“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
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对中东地区的影响,但没有体现趋于文明的一体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强制推行古典希腊文化,容易引起被政府民族的反抗,没有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
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8.日本平安朝时期(794-1192年),白居易的诗集在日本广为流传,“凡谈及诗文者,言必称《白氏文集》”,朝廷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而参与者就有日本天
皇。同一时期,日本诞生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这说明()A.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B.日本文化开始儒家化C.《源氏物语》抄袭《白氏文集》D.日本文化具有多样性【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平安朝时期日本热衷于研
究白居易的诗集,这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诞生了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可见白居易的作品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A项正确;日本研究白居易诗集不是儒家化的表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源氏物语》出自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
该部作品是日本古典文学杰作,享誉世界文坛,并非抄袭《白氏文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文化的融合性创造性,不涉及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A项。9.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
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A.汉字文
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B.汉文化的正统地位C.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D.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文明的基础上,以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以及佛教等文化要素为纽带,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东亚世界,这种文化特征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通性,这说
明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C项正确;文字属于文化纽带,而非精神纽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文化的共通性和东亚世界形成的关系,并非强调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强调的是周边文化进入汉文
化之后获得的新成就,与材料强调的文化共通性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A.对世俗生活的
追求B.工商业阶层壮大C.人文主义广泛传播D.天主教会的衰落【答案】A【详解】由材料“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正统文
学是教会文学,但11世纪反映骑士阶层道德和理想的骑士文学流行,骑士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A项正确;骑士文学主要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与工商业阶层的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文主义广泛
传播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发生在14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1世纪仍处于中世纪,天主教会并未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11.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
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
,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12.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
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葡萄牙人此举主要得益于()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B.西印度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现C.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和延伸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
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所以葡萄牙此举主要得益于新航
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A项正确;西印度公司主要归属荷兰和法国,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延伸,属于对传统商路的扩展,葡萄牙此举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排除C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于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3.19世纪末,一些美国人担心自己的国家不久将会落后。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享利卡波特洛奇警告说:“美国一定不能在竞争中落后。”为此他们把社会达尔文主义运用于国际事务中。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美国()A.秉持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念B.积极参与列强瓜分
世界的活动C.具有落后就会挨打的忧患意识D.同欧洲列强对比出现力量失衡【答案】B【详解】题干所示为19世纪末,美国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加紧对外扩张,积极参与列强瓜分世界的活动,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亨利卡波特洛奇警告说:“美
国一定不能在竞争中落后”,同时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延伸至社会领域,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B项正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不等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排除A项;美国在垄断阶段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扩张思想并非落后就会挨打的忧患意识,排除C项;题干没有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失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4.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D.
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D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
文化侵略的影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
的共同点是()国家文化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
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
方文化结合,D项正确;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D.全球
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受到威胁,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
应新形势,B项正确;全球共识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排除C项;全球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不存在统一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
”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材料二二程提出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从封建社
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但是,这只是这个命题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天理”代表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这一命题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
制地发展私欲。我们今天研究宋明理学有什么现代价值呢?第一,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第二,“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辨性。……随着理学、心学走上末流,理学内容发生
分化,一部分坚持“务实”学风的儒者,批评理学末流走向空疏、脱离实际的偏弊,重建了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建设新的价值观、道德观都有积极意义。——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1)指出材料一中对“天理”的认识具体是指哪三个层次?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10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的?(4分)【答案】(1)天理:层次一是世界的本体,层次二是万事之事理和万物之文理,层次三是人伦之伦理,这是二程理学的核心和出发点。背景:
两宋时期吸取唐朝后期以及五代时期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两宋政权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对峙,促进了民族交融;两宋的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佛教、道教冲击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
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认识: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详解】
(1)天理:依据材料“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得出层次一是世界的本体,依据材料“万物、万事之‘理’”,得出层次二是万事之事理和万物之文理,依据材料“再一个是伦理道德”,得出层次三是人伦之伦理,这是二程理学的核心和出发点。(每点两分,答三点即可)背景:从政治角度分析,
得出两宋时期吸取唐朝后期以及五代时期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两宋政权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对峙,促进了民族交融;从两宋的经济繁荣分析,得出两宋的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发达;从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角度分析,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从强化伦理秩序的角度分析,得出佛教、道教冲击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每点两分,答两点即可)(2
)认识:依据材料“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得出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依据材
料“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得出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每点两分,答两点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1890年边疆扩张结束,美国的“西进运动”持续了近一个半世纪。……最初的移民中,既有南部的奴隶主,也有北部的土地投机商,但人数最多的还是猎人、矿工、牧民和农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部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基本被占用,机会自然也就减少。从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沿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随着西进推进,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农场被建立起来,公路、铁路的建设高潮也逐渐兴起。西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人们要忍受恶
劣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还得时常防备印第安人的袭击。……几乎每一次向西挺进的人流都踩着印第安人的白骨和血迹行进。——整理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等材料二“走西口”是明清以来山西、陕西人民不断迁徙到西口地区(今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
期,走西口的主体主要是军队兵变士兵、蒙古人掳掠的俘虏、追求土地的农人等,逃避饥荒的流民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西口土肥水美,早期走西口的汉民也只向蒙旗交租,不向国家纳赋。走西口者大多春至秋回,当“雁行人”来回奔波于家乡和西口外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只
能是其祖籍地,这种观念并没有很快就随着逐渐出现的人口定居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口迁移规模日益扩大,西口也得到发展,至清末,“二百余年,耕凿相安,乡井是故,讼狱至县,差徭应县,虽日蒙疆,俨同内地”。——整理自刘忠和《“走西口”历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
移的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西进运动”相比,明清“走西口”人口迁移的主要不同。(6分)【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东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南北战争期间政府政策鼓励(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的推动)。(每点两分,答三点即可)(
2)不同:受到军事和饥荒刺激迁移;迁徙路程较短;过程相对和平顺畅;迁徙民众乡土观念重;发展农业,未开展工业化建设。(每点两分,答三点即可)【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部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基本被占用,机会自然也就减少”可知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东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根据“从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沿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可知,西部自然资源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的原因还包括,南北战争期间政府政策鼓励(即林肯政
府颁布《宅地法》的推动)。(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走西口的主体主要是军队兵变士兵、蒙古人掳掠的俘虏、追求土地的农人等,逃避饥荒的流民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可知,受到军事和饥荒刺激迁移;根据“山西、陕西人民不断迁徙到西口地区(今内蒙古西部地区)”“走西口者
大多春至秋回”,对比材料一中美国西进运动“几乎每一次向西挺进的人流都踩着印第安人的白骨和血迹行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走西口的迁徙路程较短,过程相对和平顺畅;根据“他们的家乡只能是其祖籍地”“耕凿相安,乡井是故”等信息,对比材
料一中“公路、铁路的建设高潮也逐渐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走西口”的迁徙民众乡土观念重,发展的是传统农业,未开展工业化建设。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
,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荼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
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
靠陆上丝绸之赂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
茶文化,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大好时机,2017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
重要实践,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摘编自张云婷《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材料三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的丝绸之路,到“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的茶马古道,再到全球化的今天,申遗成功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荼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还助力茶产业扬帆出海,架起一座座经贸合作的桥梁。——摘编自柯颖《“中国茶”申
遗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有利条件。(4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商路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传承的内在联系。(2分)【答案】(1)原因: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畅通;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每点两分,答两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每点两分,答两点即可)(2)有利条件:中国茶文化千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
扩大;新发展理念的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视。(每点两分,答两点即可)(3)内在联系: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每点两分,答一点即可)【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
一“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荼习俗”可知,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根据材料一“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
。”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根据材料一“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及所学可知,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影响:根据材料一“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
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及所学可知,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可知,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根据材料一“据文献记
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及所学可知,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赂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中国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可知,中国茶文化千余年的历史积淀;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茶叶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及所学可知,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根据材料二“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可知,现代中国对外开放
的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可知,新发展理念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视。(3)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
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等方面说明。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清末著名士人孙宝瑄(1874~1924),浙江人,因生于官宦世家及其博览群书而享誉政坛与思想界。下表为他的阅读实践汇编。
年份旧学书籍新学书籍报刊1893-1894《左传》《离骚经》《杂诗》《汉书》《三国演义》《文史通义》《皇朝经世文编》《危言》《列朝兵制大略》……《海国图志》《中西纪要》《万国史记》《西事类编》《即报》1897-1898《周礼注疏》《庄子》《管子》《商君书
》《明史》《金史》《孔子改制考》《周礼》《齐民要术》……《电学须知》《几何原本》《万国公法》《植物图说》《日本外史》《明治新史》《天演论》《光学》《天文图说》《太平洋岛受道记》《日本政记》《知新报》《苏报》、《万国公报》《请
议报》《时务报》1901-1903《石头记》《左传》《老子》《中庸》《尚书》《西厢记》《西游记》《聊斋志异》《西域考古志》《今古奇观》……《哲学论纲》《政治学提纲》《民约论》《埃及近世史》《现今世界大势论》《西学探源》《日本国
史略》、《哲学要领》《宪法比较论》……《汇报》《清议报》《格致汇报》《中外报》《新闻报》《大公报》《新小说报》《政法学报》《浙江湖》《湘报》《新民丛报》《顺天时报》1906-1908《山海经》《楚辞》《经世文编》《官场现形记》《伤寒总论》《古今说海》《国粹丛编》《存学篇》……《法国
司法组织》《日本宪法》《出使九国日记》《日本维新三十年史》《中国铁路指南》《邮政讲义》……《北京日报》《东方杂志》《京报》《政艺通报》《外交报》《时报》《浙江报》《沪报》《惠兴女报》——摘编自《孙宝瑄的阅读实践与社会变迁》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
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评分标准:示例一论题:人们的阅读实践反映时代变迁,时代变迁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阐述:从整体上看,甲午战争之前,孙宝瑄阅读书
籍主要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西学书籍占比少,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孙宝瑄阅读西学书籍、报纸逐渐占主体,特别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制度等书籍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甲午战败后
,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维新派通过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阅读报纸逐渐成为孙宝瑄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因此,近代国人的阅读实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同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潜
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的阅读实践。示例二论题:近代传媒的发展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阐述:报纸越来越多进入孙宝瑄的视野,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了解信息更加多样丰富,不仅有时政信息还有生活、社会等各方面信息。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其中《时
务报》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开启民智,产生深远影响。近代报业不仅具有十分浓烈的救亡图存的政治性色彩,而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详解】示例一:依据材料“1893-1894,《海国图
志》《中西纪要》《万国史记》《西事类编》……”,得出论题:人们的阅读实践反映时代变迁,时代变迁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阐述: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对比分析,得出从整体上看,甲午战争之前,孙宝瑄阅读书籍主要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西学书籍占比少,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孙宝瑄阅读西学书籍、报纸逐渐占主体,
特别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制度等书籍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甲午战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维新派通过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阅读报纸逐渐成为孙宝瑄获取信息主要来源。最后总结,得出近代国人的阅读实践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同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的阅读实践。示例二:依据材料“《知新报》《苏报》、《万国公报》《请议报》《时务报》……”,得出论题:近代传媒的发展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
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