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答案.docx,共(10)页,48.79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d8aaec4ff4a3d0421eae88d6a2aea4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丽江市2021年春季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项,表述绝对;B项,“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项,颠倒了先后顺序。2.答案:B解析:B项“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
的现实联系”缺乏依据。3.答案:D解析:D项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4.答案:D解析:D项曲解文意,“进而改变历史发展大势”错误。由原文“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可知,应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而不是“改变”
历史发展大势。5.答案:A解析:A项“是为了”错误,概括不全,以偏概全。由原文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可知,还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6.答案:①学习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知晓先烈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2分)②学习党史,深刻领悟党的初
心和使命,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2分)③学习党史,正确对待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崇高品质,以英雄为榜样,激发正能量,形成爱国的理性认同。(2分)7.答案:B解析
:“补叙”错,应为插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8.答案:①年近花甲,过大的训练量、
过度的节食,甚至吃大黄瘦腰身,使得身体严重受损。②“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体力严重透支。③特别要求徒弟仔细看他演出细节,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意味着他预知自已命不久矣。(6分,每答出1点得2分,答出3点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主要有悬念、照应、铺垫、伏笔、突转、线索等。本题考查铺垫和伏笔。解答时需要梳理情节,注意细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不难发现,苟老师在演出结束时死去,并非偶然。前文多处都做了铺垫。此时的苟老师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为了演好李慧娘,他节制了饮食,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身体严重受损。他做“卧鱼”这个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演出前特意要求弟子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意味着他预知自已命不久矣。9.答案:①从苟老师
的角度分析,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艺术效果,对扮相一丝不苟,为演出竭尽全力;耗尽力气传授绝技。苟老师代表了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②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易青娥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
,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③从观众的角度分析,观众在苟老师年轻时欣赏他表演,在苟老师年老时还在追捧他的表演,观众的喜爱始终如一,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6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
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核心句具体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中的茂盛、结实和坚韧的含义,再结合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表现,从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的传承、群
众基础三个角度去分析这一思想如何体现的。10.答案:D解析:结合前后语境,弄清欧阳修与尹洙、梅尧臣之间的交往关系,正确断句为“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翻译为:“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交
替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凭借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回朝朝廷,升为馆阁校勘。”11.答案:B解析: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12.答案:D
解析:D项“此举得到许多士人的拥护,因此考场的文风,大为改变了。”错。文中“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可以看出,欧阳修此举引起了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的不满。13.(1)译:(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
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给分点:孤,幼年丧父,1分;诲,教导,1分;学书,练习写字,1分;整句是否通顺2分)(2)译:宋英宗因为疾病的缘故没有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左右亲近的人搬弄是非,几乎使英宗和皇
太后之间因隔阂而产生仇怨。(给分点:以,因为,1分;交构,搬弄是非,1分;嫌隙,因隔阂而产生仇怨,1分;整句是否通顺2分)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
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参加进士考试,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参加礼部(南宫)会试名列第一,被选拔列入甲科(进士)。并出任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
,议论时事,二人交替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凭借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回朝朝廷,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
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过了
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
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
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
。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
”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县、代县、岢岚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发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
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主持嘉祐二年(1057)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
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嘉祐五年(1060),拜为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欧阳修在枢密院,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
名册。凡是边境长久缺少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他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宋英宗因为疾病的缘
故没有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左右亲近的人搬弄是非,几乎使英宗和皇太后之间因隔阂而产生仇怨。韩琦以英宗生病为理由,进行调解,太后的成见仍然丢不开,欧阳修进言说:“太后事奉仁宗几十年,仁德之名闻于天下。昔日太后在处理得宠的温成皇后的事情上都能应付自
如;现在母子之间,倒反而不能相容了吗?”太后沉默了,很久才打消了原来的意思。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辞官。熙宁五年(1072),去世
,追封为太子太师。14.答案:B解析:夸张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15.答案:①农人形象上:杨诗表现了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用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
尽力、事事操心、憨厚可爱的农人形象。(2分)白诗描写了在暑气熏蒸,烈日烘烤天气下的农人劳作,及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塑造了辛勤忙碌、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1分)②在情感态度上:杨诗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
,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2分)白诗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1分)16.答案:(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空1分,漏字、多字、错字均不得分。)17.答案:A解析:第一空,前赴后继,意思是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临危不惧,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语境中要用前赴后继。第二空,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
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如篡改历史,贬义词。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窜改原文,中性词。语境中指对“历史、解构经典、侮辱英雄的荒唐做法”,应该用贬义词“篡改”。第三空,渐行渐远:指由于性格、观念、背景、立场等
的不同,导致前进的方向与目标之间发生偏离。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行动、目标完全相反。语境中强调英雄一直在我们身边,选用“渐行渐远”。第四空,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语境中强调追求梦想,应该用
“孜孜以求”。18.答案:C解析:原文错误有“唱响……保卫战”属于动宾搭配不当,“斗志昂扬的一场英雄保卫战”“让尊重历史事实、保卫崇高价值、捍卫英烈人物”属于语序不当。ABD均有以上问题。19.答案:D解析:A.表示否定和讽刺;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强
调;D.表示引用的内容。20.答案:①反射性眼泪只有遇到刺激物才分泌(反射性眼泪,异物刺激物)(2分)②而开心激动时哭泣(高兴时哭泣)(2分)③哭泣能促进情绪宣泄恢复情绪平衡(哭泣有利于平复情绪)(2分)21.答案:这种哭流出来的眼泪是情绪性的眼泪,(
2分)这种眼泪含有亮脑腓肽的物质,(2分)这种物质可以缓解压力,化解负面情绪。(1分)22.作文(60分)作文评分参考标准:(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
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7分)二等(16~12分)三等(11~7分)四等
(6~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
顺字体较工整大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新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新个别语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或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略显个
性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三)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套作或文体不符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文题解析】本题的材料属于历史故事,因此要在读懂故事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立意。第一个
故事的情节,我们可以概括为“韩信千金酬漂母”。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旧恩,重金相馈。虽然一饭之恩与千金之酬,突出了报恩的分量,但这仍是守常理,循人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报恩”,我们可以用“懂得感恩”“不忘旧恩”“滴水之恩,涌泉
相报”“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君子报恩,十年不晚”来界定、评价。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报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礼义”的层面。而第二个故事的情节,我们可以概括为“管仲不谢私恩”,管仲的“报恩”态度明显有不同,他虽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没有顺
从时俗,轻易承诺一般意义上的以利报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绝”报答。守边境的人给囚徒管仲喂食时,是“跪下来”,体现他的恭敬,他遭拒后又心怀“怨恨”,不难看出他施恩是别有所图,而管仲直言无以为报,也正是针对他的这份私心。这个故事,不是简单地倡导我们“知恩图报”,而是有更深意味,韩非
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举管仲这个例子,是告诉人们不能利用公权力来报私恩,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则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而更深一层来看,一个手握实权的官员,抛下一己私利与个人恩怨,
推行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原则,尽己之力将国家治理好,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泽,包括齐国边境的那位官员从中受惠,管仲不是薄情寡义,而是以一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方式来报恩。综上,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等并列的,而是有更进一层,或者说境界有别的关系。加
上题目有“综合理解材料”的明确要求,写作时不可割裂两则材料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一则材料尤其是第一则材料来立意行文。考生要理性、辩证地看待“报恩”这个问题。评分参考标准:如果只就两个故事中的一个来立意的,最高不超过44分。能辩证地看问题,能结合材料与现实,谈如何报恩时考虑到了“不用
公权力报私恩”这一点,可以评为一类文。【参考立意】1.人应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但要注意报恩的方式;2.国家、集体的利益是高于私恩的;3.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帮助,才能真正收获他人的重谢;动机不纯的帮助,也就得不到他人的真心感恩。4.在做事时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
,人要有集体主义精神。【拟题参考】《报恩的更高标准》、《感恩的正确打开方式》、《公而忘私,管仲之贤》、《公权当泽被天下》、《公权姓公,岂可私用?》、《以公为先,不报私恩》、《成大事者必公其心》、《舍小恩,循大道》、《欲成大事,不拘小恩》、《报私恩更要识大局》、《不顾私恩,为天下计》、《
分清公事与私恩》【参考例文】涵养格局,推恩四海韩信以千金回报一饭之恩,成就知恩图报的历史佳话,自然也为人称道;同样是身处穷乏而受人之恩,管仲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其正道直行,令尘俗之人怨恨,但却令君子感佩。一般意义的报恩,有恩必报,且当涌泉相报;
但君子心中的报恩,则超越了私恩,推及四海,泽润苍生。管仲的不报私恩,足见其大格局。管仲饥渴难耐,受人之恩,按理说,他应感恩戴德,但他却翻脸不领情,在常人看来不近人情,但他绝不为一己私恩,就罔顾国家法度,背弃公心,正是因为这样的格局,故能成就“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的王佐之业。管仲不报私恩,足见其智。可能多数人,在遭遇管仲的情况时,会先开一个“日后必有厚报”的空头支票。但如果口惠而实不至,往往祸及其身,与其日后授人以柄,不如当面回绝。管仲深知这点,因此
绝不封官许愿,信誓旦旦。管仲之智,还在于有识人之明,他看到了守边境者言行背后的私心。那不是施恩,而是交易和投机。管仲不报私恩,足见其直。从古到今,并不乏收买人心、假公济私的人,他们善于以小恩小惠笼络人,积攒所谓
的人脉,然后互通有无,广开门路,“姊妹兄弟皆列土”的也不在少数,而管仲绝不迎合世俗,足见其直。管仲的回答,听起来容易让人有怨意,也是有深意的:你若有才,我也量才录用;你若无能,我亦无可奈何。这话虽然让恩人怨恨,但公心为上,哪怕背上“忘恩负义”的诟病,又何必在意?历史是一堆灰烬
,灰烬之中尚有余温。韩信、管仲的故事一直启迪着后人。当我们步入新时期,礼尚往来,有恩报恩,仍然是不可丢弃的美德,但在法治社会,有志青年们又有必要涵养更宏大的格局,铭记而又能超越私人之间的恩情,看清楚公私之间的分水岭。报私恩,看似是私
事,其实可能彰显公德、公心。这对于今天的选贤任能也很有警示意义。如果领导干部,以是否有功于我、有恩于我、有利于我,作为人才使用标准,而不是公心为上,唯才是举,就会掉入任人唯亲的泥淖之中。再说,那些急于报答小恩小惠之人,也多是睚眦必报之人。记住那些真正雪中送炭的人,
远离那些锦上添花、别有居心的人,为官者不可以不察。臧否人物,鉴古知今。管仲的知恩不报,“非不为也,乃不可为也”,绝不为一己之私,而违背天下公义。这种不枉私情、不恤人言,而推恩四海,为天下计的人格背后,是深远恢弘的格局。见贤思齐,我们当从而师之!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
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