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黄南民族班)含答案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311.120 KB
  • 2025-01-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黄南民族班)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黄南民族班)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黄南民族班)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黄南民族班)含答案.docx,共(13)页,311.12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8c958ff978b15104a51fcf0cf7377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这一发现主要说明河姆渡人A.靠采集植物果实为生B.已使用青铜工具生产C.

已掌握栽培水稻技术D.会制作古朴的艺术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现主要说明河姆渡人已掌握栽培水稻技术,C项正确;这不是采集农业,排除A项;此时还未使用青铜工具生产,排除B

项;材料体现不出河姆渡人会制作古朴的艺术品,排除D项。故选C项。2.中国原始社会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的现象不包括()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私有制度产生C.成员共享劳动成果D.社会贫富分化【答案】C【解析】【详解】父系社

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私有制度逐渐产生,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因此不会出现成员共享劳动成果的现象,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父系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排除。故选C项。3.《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

反映的历史阶段是A.氏族公社时期B.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C.夏朝建立初期D.王权与神权结合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礼记》据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根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到五帝时代,部落

与部落联盟首领的更迭采取禅让制形式,即新首领由老首领考察德才或由部落内部民众选举而产生,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4.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剧烈变化,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他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韩非子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主张随社会发展不断变革,故选C;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仁、礼,墨子主张兼

爱非攻,A、B、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5.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指出“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B项正确;孔子并未将“道”作为万物本原,排除A项;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并未提出天地本原等观点,排除C项;道和天人合一等主张与韩非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6.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丞相B.设

立御史大夫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实行郡县制使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7.《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苛④大兴土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苦秦久矣”可知,百姓受秦的残暴统治已经很久了。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奉行严刑峻法,百姓苦不堪言,所以③符合题意;大兴土木,百姓徭役繁重,苦不堪言,所以④符合题意;由

此可知,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秦朝是大一统国家,只是秦末发生了农民起义,“战乱频仍”不符合秦朝历史,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民族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

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由此汉初统治者A.废除分封制B.分封同姓王C.设刺史D.设置尚书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未分封子弟,因此其分封同姓子弟,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

汉初的政治特征,排除;选项C是汉武帝的政策,排除;选项D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排除。9.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为消除图中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A.推行分封制B.实行盐铁官营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郡国并行制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项正确;推行分封制不利于消除图中威胁兵权的因素,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与“消除图中威胁兵权的因素”无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

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专制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0.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开辟者是A.张骞B.玄奘C.利玛窦D.徐光启【答案】A【解析】【详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A正

确;B、C、D三位历史人物与“开辟者”限定不符,排除。1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存在的弊端B.察举制的进步【C.门第成为选才标

准D.世官制的沿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孝廉,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不能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察举制存在弊端,故选A,排除B;C是九品中正制,排除;世官制是按照血缘

关系世袭官位,排除D。【点睛】12.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曾经实现了短暂统一的王朝是A.东晋十六国B.北魏C.西晋D.隋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西晋曾经实现了短暂统一,C项正确;东晋十六国是南北对峙

的一些政权,A项错误;北魏只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B项错误;隋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进入了隋唐时期,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点睛】西晋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导致其统治的短暂

。13.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东晋几个大族轮流执政为背景材料,考查东晋士族专权,旨在考查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材料中“几个大族轮流执政”表明,东晋时期,国家大权被高门士族执掌,士族专权现象严重,C项正确;材料与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门阀内斗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权力削弱无关

,排除D项。故选C项。14.某史书记载:“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现象发生于A.西晋B.北魏C.隋朝D.五代【答案】B【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鲜卑姓为汉姓,从而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答案为B

项;西晋、隋朝和五代时期没有出现通过改革将少数民族姓氏改为汉姓的史实,排除A、C、D项。15.“诗仙”“诗圣”“书圣”“画圣”所对应的历史人物排列正确的是A.吴道子、王羲之、李白、杜甫B.王羲之、李白、吴道子、杜甫C.李白、杜甫、吴道子、王羲之

D.李白、杜甫、王羲之、吴道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仙”李白,“诗圣”是杜甫,“书圣”是王羲之,“画圣”是吴道子,故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对应有误,故排除ABC。16.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交通大动脉。下列关于大运河描

述正确的是A.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B.大运河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C.大运河以西安为中心修建D.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这加强

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项正确;大运河是隋炀帝开凿的,排除A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排除B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修建的,排除C项。故选D项。17.君主善于纳谏、臣下敢于劝谏突出体现在下列哪一对君臣A.秦始皇与赵高B.唐太宗与魏征C.唐太宗与房玄龄

D.唐太宗与杜如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君主善于纳谏、臣下敢于劝谏”是对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关系的描述,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18.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下列属于唐朝时期的史实是①设(伊犁)将军,节制南北两路,以参赞大臣副之是②贞

观十四年,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③行省平章阿老瓦丁为参知政事。壬申,立北庭都元帅府。④使(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A.②B.①C.③D.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故A正确;①设(伊犁)将军,节制南北两路,以参赞

大臣副之在清朝,故B排除;③行省平章阿老瓦丁为参知政事。壬申,立北庭都元帅府是在元朝,故C排除;④使(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是在汉朝,故D排除。19.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

族效法吸收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D.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周边各民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导致隋唐时期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民族色彩,C项正确;汉

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说法与题意相悖,排除A项;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是中华文化多民族色彩的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没有凸显题干“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鲜明的多

民族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20.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A.科举制的创立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C.郡县制的完善D.藩镇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央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

熟,B项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C排除;藩镇是唐朝为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而设置的机构,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21.中国古代赋税的征收“惟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始于A.西汉B.东汉C.隋朝D.唐朝是【答案】D【解析】【详解】“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杨炎推行的两税法的特点,D项正确;西汉、东汉和隋朝的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22.朱熹曾在《贡举学校私议》中提及“及

至隋唐,遂专以文辞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在此,朱熹提及的变化反映了A.科举制的创立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察举制的创立D.三省六部制的创立【答案】A【解析】【详解】“及至隋唐,遂专以文辞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指的是隋唐时期,

选拔人才注重才学而非品德,这种转变是科举制实行导致的,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排除B项;察举制注重品德,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与选拔官员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是A.二府三司制B.三省六部制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这与图中所示的中央机构相吻合,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为唐朝中央机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为秦朝中央机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典客等中央机构,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是地方管理机构,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4.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

行猛安谋克制。对此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B.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猛安谋克制由女真族的民族部落组织发展而来D.猛安谋克制的实行不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

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D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猛安谋克制由女真族的民族部落组织发展而来,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2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

立的统一王朝是A.西晋B.隋朝C.元朝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C项正确;西晋、隋朝都是汉族地主建立,排除AB;清朝是满族建立,在元朝之后,不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排除D。26.在地方管理上,元朝

实行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度D.猛安谋克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的是行省制,故选C;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全面推行的,排除A;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开始实行,排除B;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行政

管理制度,排除D。27.有学者研究指出,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约占全国总额的1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约占8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量上形成了

较大优势。这一变化A.表明北方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B.说明人口分布的地域性不平衡C.主要源于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D.反映出政府十分重视科举取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进一步巩固,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出现了题干

中南方状元数远高于北方的情形,故C项正确;元明清时期,当时政治中心在北方,故排除A项;状元来源不同并不能说明南北方人口分布的状况,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故排除D项;故C项正确。28.某高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A.先秦儒学B.黄老之学C.汉代儒学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内容,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故选D项。29.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

献。其中活字印刷术最早发明于A.魏晋B.隋唐C.北宋D.南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30.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

现的是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C.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D.市场的交易时间和地点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政府对商业活动管理逐

渐松弛,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官府不再对市场交易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D项符合题意;宋朝汴京城内商铺林立,人们购买日常用品十分方便,而且早市、夜市及城郊的草市大量出现,人们晚上可以逛夜市,白天可以逛草市,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

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

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

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如何管辖地方过程中

存在着哪两种意见?在李斯看来,王绾的主张有何弊端?(2)根据材料二,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概括材料三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措施。(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答案】(1)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当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后,会互相争霸,天子无法控制,造成国家分裂。(2)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遗祸。派文臣任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行政、财政、监督事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的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但也导致了北宋王朝的地方衰落、

三冗两积的问题。(3)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解析】【详解】(1)根据丞相王绾和李斯的意见可知存在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两种意见;根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

知李斯认为当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后,会互相争霸,天子无法控制,造成国家分裂。(2)根据“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可知“弊”指的是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遗祸。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材料三中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根据“时方镇缺帅,稍

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可知派文臣任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行政、财政、监督事务。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的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但也导致了北

宋王朝的地方衰落、三冗两积的问题。(3)根据“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元代设置了行省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的的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主要选官标准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分析该制度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察举制(2)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出身)(3)科举制;隋(或隋唐);中下层读书人可以通过较为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中“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汉代的察举制。(2)制度: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标准

:根据材料“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可知,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标准是门第。(3)制度: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科举制。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时期。影响: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信息结合科举制的评价相关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即,中下层读书人可以通过较为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

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