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九周周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40.552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九周周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九周周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九周周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九周周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0)页,40.55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6880c0803e3880737ee1be4d038d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二第一学期语文学科第九次周测试卷满分:150分时间:6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完成1-3题,每题6分,共18分。)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

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

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

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

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

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

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

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

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

丰富的内容。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

旨趣。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

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

化中消失。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二、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共38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

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

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节选自

《宋史·辛弃疾传》)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A.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迁。如有贬谪义,一般用左迁。B.期岁:亦作“朞岁”。这里是“一年”的意思。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朞岁,晋公黜岭外,李复谒唐”C.虞:一词

多义。有猜测、忧虑、欺骗等多个意思。文中的“虞”和成语“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一样。D.雅:平素。这与现代汉语优雅、高雅的意思有别。文中两处雅字的意思都是平素的意思。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6分)A.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

/故旧至无送葬者B.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C.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D.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6.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A.辛弃疾为官一任,全心为民。他担任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B.辛弃疾精通军事,才能卓越。

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却遭台臣弹劾。C.辛弃疾善做伯乐,识拔人才。有人状告考官胡乱录取,他去查明,通过对《春秋》答卷与《礼记》答卷的审阅,爱憎分明地表明

了其态度。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他与朱熹是朋友,在朱熹学说不被朝廷认可、门生朋友无人送葬的情况下,他写祭文前往凭吊,肯定其价值。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10分)(2)所不

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10分)三、诗歌鉴赏(完成8-9题,共16分。)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

略。②祚:帝位。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6分)A.首联写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进入祠堂,瞻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诗

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指挥才能不如萧何、曹参。D.全诗以议论为主,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0分)四、理解性名篇名句默写(每

空5分,共60分)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叹:,。12.《归去来兮辞》中写出陶渊明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的句子:,

。1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滕王阁序》)14.,,以游无穷者。(《逍遥游》)15.李密用,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奠定了全文悲凉的感情基调。(《陈情表》)五、虚词(每空3分,共18分)1.选择“而”相应的意

思选项。(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吾尝跂而望矣。()(3)蟹六跪而二螯。()A.修饰关系B.转折关系C.并列关系选择“以”相应的意思选项。(4)愿以十城请易壁。()(5)久之,能以足音辨认。()(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拿,用”。E.

“因为、由于”。F.“凭,靠”。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二第一学期语文学科第九次周测试卷满分:150分时间:6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完成1-3题,每题6分,共18分。)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

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

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

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

联系。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

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

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

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

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

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C.“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

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

一个朝代。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答案】1.C

2.C3.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C项,“‘为尊者

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偷换概念,原文是“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原文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故

选C。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时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A项,“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说法绝对,原文第2段的表

述是“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B项,“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夸大其词,原文第5段的表述为“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D项,“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曲解文意,原文是“家讳这一

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可见,“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只是“家讳”,并不包括“社会避讳”。故选C。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一定都是原文的句

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文章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推断,

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文中对应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最后,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这可以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B项,“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

朝代”,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无法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推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这一结论。故选B。【点睛】常见的错误类型有:1、无中生有:即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

,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2、混淆范围:命题者经常故意删掉原句的有关部分,使选项与原文对应句相比,或扩大了表达的范围,或扭曲了意义内涵。3、夸大其词: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

轻的变为重的。4、正反混淆。5、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6、以偏概全:故意缺漏某一方面的内容,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7、张冠李戴:把甲的说成是乙的。8、由或然推出必然:这种错误,原文用了“可能”“

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而推断中常常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因而造成了错误。9、由未然推出已然:也就是原文中表达事物的可能性,在选项中当成了现实性来表述;原文中的预测,在选择

项中却当成了事实。二、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共38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

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

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

!”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

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迁。如有贬谪义,一般用左迁。B.期岁:亦作“朞岁”。这里是“一年”的意思。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朞岁,晋公黜岭外,李复谒唐”C.虞:一词多义。有猜测、忧虑、欺骗等多个意思。文中的“虞”和成语“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一样。D.雅

:平素。这与现代汉语优雅、高雅的意思有别。文中两处雅字的意思都是平素的意思。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B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C.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D.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6.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辛弃疾为官一任,全心为民。他担任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B.辛弃疾精通军事,才能卓越。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

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却遭台臣弹劾。C.辛弃疾善做伯乐,识拔人才。有人状告考官胡乱录取,他去查明,通过对《春秋》答卷与《礼记》答卷的审阅,爱憎分明地表明了其态度。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他与朱熹是朋友,在朱熹学说不被朝廷认可、门生朋友无人送葬的情况下,他写祭文前往凭吊,肯定其价值。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10分)(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10分)【答案】4.C5.D6.B7.(1)当时枢府有不喜欢他做这件事的人,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

,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2)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经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人间。【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能力。C项,“文中的‘虞’和成语‘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一样”错误,根据上文“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文中“虞”意思是忧虑。而

“尔虞我诈”中的“虞”是欺骗的意思。故选C。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游”是“辛弃疾”的谓语,“武夷山”是宾语,“同朱熹”是状语,意思是辛弃疾曾和朱熹游武夷山,“武夷山”后断开,排除AB项;“门生”和“故旧”是并列关系,同时充当“无送葬者”的主语,意思是门生朋友甚至没

有为他送葬的,“门生”前断开,排除C项。句意是:辛弃疾曾和朱熹游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故选D。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

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错误,原文说“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说明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等事项还未实行。故选B。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

子翻译的能力。(1)“数”,屡次,多次;“沮”,阻挠;“卒”,最终。(2)“所不朽”,不朽的事物;“垂”,流传;“凛凛”,严整而令人敬畏的样子。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少时师从蔡伯坚。乾道六年,升任司农寺主簿,(不

久)调离京城担任滁州知府。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皇帝下诏让他筹划军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

甲齐备。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绍熙二年,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不到一年,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库房匾额写“备安库”三个字。

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此事未及施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像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节气,能识别和提

拔有才能的任,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时,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事实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时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有忠简一人,怎么又出一个赵鼎

!”他把考卷仍在地上。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定是豪杰壮士,此人不可失去。”,启封一看,是赵方。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感叹道”,“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耿介之士。”

他赠送财物帮忙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

去世了,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辛弃疾非常擅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三、诗歌鉴赏(完成8-9题,共16分。)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②

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进入祠堂,瞻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B.颔联概括了

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指挥才能不如萧何、曹参。D.全诗以议论为主,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8.C9.(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3)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解析】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但指挥才能不如萧何、曹参”表述错误,诗句的意思是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故选C。9.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另外还要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中的颔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议论传情,赞扬了诸葛亮苦心谋划辅佐刘备建

立蜀国;运用比喻,以像振翅碧空的鸾凤一样为喻,赞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尊敬的诸葛亮。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用类比,以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从容镇定使萧何、曹参都黯然失色类比,赞诸葛亮的人品、才能。诗歌的尾联“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感慨汉

朝气数已尽,尽管有诸葛亮这样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室,但终未成功,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死于征途,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同时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译文: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

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四、理解性名篇名句默写(每空5分,共60分)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1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2.《归去来兮辞》中写出陶渊明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的句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13.物华天宝,龙

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1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15.李密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奠定了全文悲凉的感情基调。(《陈情表》)五、虚词(每空3分,共18分)16.选择“而

”相应的意思选项。(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2)吾尝跂而望矣。(A)(3)蟹六跪而二螯。(C)A.修饰关系B.转折关系C.并列关系选择“以”相应的意思选项。(1)愿以十城请易壁。(D)(2)久之,能以足音辨

认。(F)(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E)D.“拿,用”。E.“因为、由于”。F.“凭,靠”。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