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解析版).doc,共(18)页,3.056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47291dcaad8dc4cd18635fffd691b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绝密★考试结束前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
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A.秦灭六国B.齐桓公成为霸主C.周平王东迁D.三家分晋【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到《春秋》中所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前期大体相当,平王东迁是东周的开始,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开始。故C项正确;秦灭六国是公元前221年完成,排除A;齐桓公成为霸主是在春秋时期,但不是开始,排除B;“三家分晋
”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排除D。故选C。2.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答案】A2【解析】本题以图示法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图片显示皇帝和“三公”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此
中央机构创立于秦朝,故选A;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B;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排除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D。故选A。3.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A.汉朝B.隋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材料是对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的描
述,C正确,ABD排除。故选C。4.汉武帝期间,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措施是A.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B.推行分封制,废
除郡县制C.行郡国并行,惩秦二世而亡D.废民间铸币,铸造五铢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齐、赵等诸侯国一分为多个,以至诸侯国“百有馀焉”,体现的措施是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并未废除郡县制,B项错误;行郡国并行,惩秦二世而亡是在西汉初年,而非汉武帝时
期,C项错误;废民间铸币,铸造五铢钱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5.清朝前期出现密折制度,官员可向皇帝密呈,皇帝亲览批阅后方。可谓迅速而机密。这一制度A.提高了决策的效率B.堵塞了地方官进言C.导致了军机处废除D.削弱了对官员控制【答案】A【解析】清朝前期官员向皇帝密呈奏折,直接呈报皇
帝批阅,迅速而机密,说明密折制度提高了决策的效率,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密折制度“堵塞”地方官进言,B项错误;导致军机处废除的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不是密折制,C项错误;密折制度加强而非削弱了君主对官员控制,D项错误。6.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为3A.五四运动与马克思
主义传播B.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运动C.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D.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
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因此材料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C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
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与国民大革命运动主要发生于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抗战相关的信息,D项错误。7.
下面照片呈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达朝阳门,从傅作义部队手中接管北平防务的瞬间,该照片可作为史料研究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达朝阳门,从傅作义部队手中接管北平防务的瞬间”结合所
学可知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顺应民心,为保护北平城免受战火,傅作义部接受中共改编,北平解放,故选C;辽沈战役主要战场在东北,A错误;淮海战役战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B
错误;渡江战役是渡过长江解放南京,D错误。8.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的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张謇记录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4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等信息可知,张謇记录的条约是《马关条约》。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
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未涉及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的内容;B选项错误,1858年《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并未涉及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的内容;D选项错误,《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之前《马关条约》已经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
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
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战争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故A正确;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B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分析解答。10.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
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A.中华民国建立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红军长征结束D.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B正确;中华民国建立是在1912年,不符
合“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A错误;红军长征结束是在1936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9年,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D错误。11.1933年开始,国民党构筑碉堡与军队齐头并进,逐步缩小对苏区的包围圈;而红军
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实行分兵把守,被动防御的战术,遭到重大损失。在此情况下,红军开始A.建立农村根据地B.进行土地革命C.开展敌后游击战D.实行战略转移【答案】D5【解析】依据材料中“1933年”、“红
军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实行分兵把守,被动防御的战术,遭到重大损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9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因此D选
项正确。创建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在1933年之前已经出现,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面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
解析】根据“大东沟”“平壤”“威海卫”“黄海”等信息可知,地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鸦片战争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法战争主要地点是越南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平壤、黄海等无关,排除A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由天津向北京进攻,不符合地图信息,排除D。13.浙江省杭州市有一座“血园陵”,安葬着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阵亡将士,其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这座陵园见证了A.太平军北伐获胜B.黄花岗起义失败C.武昌起义的成功D.第一
次国共合作【答案】D【解析】根据“北伐战争期间”可知这座陵园应该是见证了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故选D;太平军北伐、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时中共还没有成立,因此不可能有共产党员,排除ABC。故选
D。14.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6A.社会主义B.共产主义C.三民主义D.新民主主义【答案】D【解析】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故D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排除B;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无关,排除C。15.下图宣传画出现的时期是()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C【解析】1966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
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社论,题目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依据图片中“疯狂时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C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抗击日本侵略,A错误;解放战争主要针对的国民党,B错误;改革开放主要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D错误。16.20世
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70
年代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D项正确;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A项错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C项错误。17.公元前122年
罗马保民官盖约提出公民权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其主要目的是A.建立军事独裁的社会基础B.扩大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7C.促进境内外经济文化交流D.为万民法实施创造有利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
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的信息可知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共和国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作用18.下列漫画原载英国《一周》杂志网站,是对当今某国的政治制度的生动描绘:
一颗大树有三个树杈,其中一个树杈已被当前某个人所取代。这种政治制度是A.议会代表制B.责任内阁制C.三权分立制度D.两党制【答案】C【解析】由漫画信息可知,方框中的文字是“美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最右边的树杈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其他两个树杈是国会和最高法院。由此可知,这种
政治制度是三权分立制度,故C正确;议会代表制和两党制不符合漫画信息,故AD错误;美国没有责任内阁制,故B错误。19.某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整理出的关键词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他研究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日本明治维新D.德意志的统一【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一场未发生大规模流血牺牲的宫廷政变,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正确;BD都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排除;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仍然独揽大权,C排除。故选A。20.图像史料有助于加强对历史的理解。下列不同类
型的图像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8A.一战爆发B.二战经过C.德国统一D.美苏冷战【答案】D【解析】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柏林、柏林危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的较量都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故选D;一战爆发与分区占领柏林无关,排除A;材料中三幅图片都发生在二战以后,排除B;美苏英法分区
占领柏林、柏林危机造成德国分裂,排除C。21.下列的瓷器所处的朝代是A.东汉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C正确;东汉、唐朝并未出现这些瓷器,排除A、B;元朝龙泉窑、钧窑、磁州窑
、景德镇窑较为著名,排除D。22.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在()A.仰韶文化时期B.大汶口文化时期C.河姆渡文化时期D.龙山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
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C正确;仰韶文化的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A错误;大汶口文化也处于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的是粟,B错误;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农作物也是以粟为主,D错误。2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
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二千家”,“栋宇鱗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9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城市功能不断完善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鱗次’”“百货倶集,以贸易为事者,
往来无虚日”可知,清初江南市镇人数多、规模大,市镇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B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后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除经济以外的其他功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衰落,排除。24.从直辕犁(图1)到曲辕犁(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
耕的出现B.播种技术的发展C.单位亩产量提高D.耕犁技术的成熟【答案】D【解析】图1是出现于汉代的二牛抬杠式直辕犁,图2是唐朝曲辕犁,从直辕犁到曲辕犁表示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标志耕犁技术的成熟,故选D;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材料是耕犁技术,不是
播种技术的发展,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耕犁技术,不能反映出单位亩产量的提高,C错误。25.如图,该城市分布图所致的城市是A.周都镐京B.秦都咸阳C.汉都长安D.唐都长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三省位置可知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因此可以判断出是唐都长安,D正确,ABC排除。故选
D。1026.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女子在家织布,男子在田间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为男耕女织。故答案为D项。A项,图片信息没有反映饲养业,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
片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图片信息不能反映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排除。27.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
招商局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体现了李鸿章求富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此他主张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故B正确;
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都是军事工业,故ACD错误。2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A.纺织和化学B.煤矿和面粉C.纺织和面粉D.冶铁和纺织【答案】C【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机会,此时发展最快的是
面粉业和纺织业,C正确;民族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化学、煤炭和冶铁均属于重工业,ABD项排除。【点睛】近代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为主,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9.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
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11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B.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答案】D【解析】李鸿章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
的工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洋务运动对工业化开始了尝试,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故A错误;材料没有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的信息,故B错误;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30.通过如表,对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正确的解
读是A.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绝对优势B.优先发展重工业指导方针的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D.重工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答案】B【解析】1953年至1957年,我国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农轻重比重中,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
1957年正值一五计划,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B正确;至1957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低于工业占比,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的经济体制情况,排除C;一五计划完成初步奠
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意味着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难以满足建设需要,排除D。31.随着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东南沿海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下列城市中属于特区的是A.上海B.福州C
.深圳D.杭州【答案】C【解析】1980年中央决定在东南沿海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故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32.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后期有一些新农作物来到中国,它们是A.玉米、甘薯B.核桃、石榴C.苜蓿、番茄D.葡萄、棉花【答案】A【解析】玉米是
从美洲传出来的,在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12A.水力成为主要能源B.城市日益喧杂和拥挤C.工业
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答案】C【解析】材料“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说明工业文明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故选C;工
业革命后,蒸汽机推广,水力已不是主要能源,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污染了环境,B、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3
4.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
【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商品贸易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35.“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
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A.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C.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D.加剧了列强
间的争夺【答案】D【解析】据材料“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可知,恩格斯评述的“联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的垄断组织,垄
断资本对外扩张,加剧了列强对世界的争夺。故答案为D项。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工厂制度全面建立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早已完成,排除B项。36.1930年,苏联成为
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1933年1月,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合作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以延续B.出于解决经济危机对两国冲击的需要C.出于应对复杂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需要D.反映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消除分歧【答案】C【解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
义世界遭遇经济危机,部分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美苏两国走向合作,C正确;二战后两国开始冷战,走向对抗,排除A;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冲击,排除B;两国意识形态分歧并未消除,排除D。1337.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
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奖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社会
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答案】C【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反映了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所以选C。38.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
的危机,为扭转这种局面,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反映出苏俄将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B【解析】1921年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
方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选B;1921年已经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斯大林时期,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农业集体化,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9.苏联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其共同点是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C.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D.加大农业投入,给予企业自主权【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共同点是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正确;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一直
没有协调发展,故B错误;这三个阶段,苏联没有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故C错误;只有赫鲁晓夫时期加大了农业投入,故D错误。40.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把决策机制从全体通过改为多数投票通过。这遭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
强烈反对,并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最终,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一项决议,允许共同体成员国行使否决权,阻止通过有疑义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这表明14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共体运行B.法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
C.欧共体内部各国矛盾得以消除D.欧洲进一步合作道路坎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民族国家的否决权只是阻止通过有疑义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说明民族国家利益并不会阻碍欧共体运行,故排除A项;根据“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强烈反对,并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可知法国并不能主
导欧洲一体化进程,也说明欧共体内部依然存在矛盾,故排除B、C项;法国的反对和否决权的行使说明欧洲进一步合作的道路坎坷,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4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分)材料一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
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二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
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摘
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激发群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超越意识形态、阶级立场与党派利益,推动国共合作,建立起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包括中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如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又如1941年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保障了“各族人民的联合团结,有利于集中中华各民族的力量对日作战”。——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
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材料四15(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6分)(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依据材料三概括抗战
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出的贡献。(5分)(4)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件大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简要论述这一主题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5分)【答案】(1)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2)
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推行行省制;对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进行管理;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边疆统治,加速文化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3)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制度创新,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民族自治区和民族自治乡,团结各族人民的抗日力量。(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请老师关注学生论述的逻辑和条理性)。其中归纳合理;主题准确;论述史论结合。示例:所选大事序号:⑦和⑧。主题:推进祖国统一,实
现民族复兴。论述: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重要一步,中国人民雪洗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体现了党和国
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解析】(1)根据“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得出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根据“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得出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2)措施:根据“岭北行省”得出在边疆地区设
置行省,推行行省制;根据“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得出对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进行管理。影响:可从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速文化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分析总结。(3)根据“推动国共合作,建立起以国共两
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出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16线;根据“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如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得出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制度创新,实
行“三三制原则”,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各族人民的联合团结,有利于集中中华各民族的力量对日作战”得出建立民族自治区和民族自治乡,团结各族人民的抗日力量。(4)如选取大事序号:⑦和⑧。可提出主题:推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论述:可从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
行使主权,中国人民雪洗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等进行论述。42.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20分)材料一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材料二18世纪60
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
、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材料三国际联盟作为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二战后)为了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
堪言之战祸”,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将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的共识。宪章规定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宪章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17序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材料四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
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强化了人类拥有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也吸收了西方
历史文化中有关人类命运思考的思想资源,更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往往被列强自私自利所掩盖。今天,构建一个新的国际
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利益共同体,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摘编自梁占军《关
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思考》(1)根据材料一,古地图是了解历史的图像史料。阅读古地图,指出其绘制的“著名航线”开辟者的名字。对读两张世界地图,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5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
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差异,简要叙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5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5分)【答案】(1)麦哲伦。探险家陆续进行的海上探险,使
人类的地理知识更为丰富,也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世界市场范围扩大,涵盖了工业国和世界所有落后地区。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之中;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运输条件,便捷了世界各地联系。(3)联合国的成员国较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地域上遍及全球,政治上改变国联欧洲中心的格局);在表决机制上,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改变了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更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联合国促进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发展,有利于和平解决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示例: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其追求超越霸权主义,实现各国间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解析】【分析】(1)根据左图中的航线可知是麦
哲伦的环球航行。认识:根据两幅地图,结合所学,可从使人类的地理知识更为丰富,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等18分析回答。(2)变化:根据“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
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得出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根据“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得出世界市场范围扩大,涵盖了工业国和世界所有落后地区。原因:根据“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
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得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根据“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扩
大了世界贸易范围;根据“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得出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之中;根据所学,还可从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运输条件,便捷了世界各地联系分析总结。(3)差异:根据“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
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得出联合国的成员国较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根据“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序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得出在表决机制上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改变了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更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发展、有利于维护和平和解决争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等角度分析总结。(4)本题为开放
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示例:根据“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
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构建一个新的国际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得出其追求超越霸权主义,实现各国间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根据“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
。……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