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原卷版).doc,共(11)页,3.03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df1de0399364f372edff27c4dae137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绝密★考试结束前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
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
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
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秦灭六国B.齐桓公成为霸主C.周平王东迁D.三家分晋2.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3.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2A.汉朝B.隋朝C.宋朝D.元朝4.汉武帝期间,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措施是A.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B.推行分封制,废除郡县制
C.行郡国并行,惩秦二世而亡D.废民间铸币,铸造五铢钱5.清朝前期出现密折制度,官员可向皇帝密呈,皇帝亲览批阅后方。可谓迅速而机密。这一制度A.提高了决策的效率B.堵塞了地方官进言C.导致了军机处废除
D.削弱了对官员控制6.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为A.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B.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运动C.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D.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7.下面照片呈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达朝阳门,从傅作义部队手中接管北平防
务的瞬间,该照片可作为史料研究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8.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的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
感慨。张謇记录的条约是3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
”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A.中华民国建立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红军长征结束D.解放战争取得胜利11.
1933年开始,国民党构筑碉堡与军队齐头并进,逐步缩小对苏区的包围圈;而红军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实行分兵把守,被动防御的战术,遭到重大损失。在此情况下,红军开始A.建立农村根据地B.进行土地革命C.开展敌后游击战D.
实行战略转移12.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面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浙江省杭州市有一座“血园陵”,安葬着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阵亡将士,其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
共产党员。这座陵园见证了A.太平军北伐获胜B.黄花岗起义失败4C.武昌起义的成功D.第一次国共合作14.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B.共产主义C.三民主义D.新民主主义15.下图宣传画出现的时期是()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16.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7.公元前122年罗
马保民官盖约提出公民权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其主要目的是A.建立军事独裁的社会基础B.扩大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境内外经济文化交流D.为万民法实施创造有利条件18.下列漫画原载英
国《一周》杂志网站,是对当今某国的政治制度的生动描绘:一颗大树有三个树杈,其中一个树杈已被当前某个人所取代。这种政治制度是A.议会代表制B.责任内阁制C.三权分立制度D.两党制19.某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整理出的关键词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他研究的是5A.英国光荣革命B.
美国独立战争C.日本明治维新D.德意志的统一20.图像史料有助于加强对历史的理解。下列不同类型的图像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一战爆发B.二战经过C.德国统一D.美苏冷战21.下列的瓷器所处的朝代是A.东汉B.唐朝C.宋朝D.元朝22.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在()A.仰韶文
化时期B.大汶口文化时期C.河姆渡文化时期D.龙山文化时期2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二千家”,“栋宇鱗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城市功能
不断完善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24.从直辕犁(图1)到曲辕犁(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6A.铁犁牛耕的出现B.播种技术的发展C.单位亩产量提高D.耕犁技术的成熟25.如图,该城市分布图所致的城市是A.周都镐京B.秦都咸阳
C.汉都长安D.唐都长安26.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7.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2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7A.纺织和化学B.煤矿和面粉C.纺织和面粉D.冶铁和纺织29.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
,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B.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30.通过如表,对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正确的解读是A.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绝对优势B.优先发展重工业指导
方针的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D.重工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31.随着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东南沿海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下列城市中属于特区的是A.上海B.福州C.深圳D.
杭州32.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后期有一些新农作物来到中国,它们是A.玉米、甘薯B.核桃、石榴C.苜蓿、番茄D.葡萄、棉花3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
见()A.水力成为主要能源B.城市日益喧杂和拥挤C.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34.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
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35.“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
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A.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C.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D.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36.1
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1933年1月,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8合作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以延续B.出于解决经济危机对两国冲击的需要C.出于应对复杂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需要D.反映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消除分歧37.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
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奖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C
.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38.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危机,为扭转这种局面,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反映出苏俄将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9.苏联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其共同点是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C.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D.加大农业投入,给予企业自主权40.1965年,欧洲经济共
同体把决策机制从全体通过改为多数投票通过。这遭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强烈反对,并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最终,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一项决议,允许共同体成员国行使否决权,阻止通过有疑义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这表明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共体
运行B.法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C.欧共体内部各国矛盾得以消除D.欧洲进一步合作道路坎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4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分)材料一秦灭六国之后,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
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9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二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
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
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激发群众强
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超越意识形态、阶级立场与党派利益,推动国共合作,建立起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包括中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如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团结
了各抗日阶级,又如1941年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保障了“各族人民的联合团结,有利于集中中华各民族的力量对日作战”。——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材料四(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
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6分)(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依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出的贡献。(5分)(4)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件大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简要论述这一主题
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5分)42.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20分)材料一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10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
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
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材料三国际联盟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它并不具有真
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二战后)为了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将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的共识
。宪章规定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宪章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序上,安理
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材料四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强化了人类拥有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
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也吸收了西方历史文化中有关人类命运思考的思想资源,更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人类的
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往往被列强自私自利所掩盖。今天,构建一个新的国际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已经
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利益共同体,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摘编自梁占军《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思考》11(1)根据材料一,古地图是了解历史的图像史料。阅读古地图,指出其绘制的“著名航线”开辟者的
名字。对读两张世界地图,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5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差异,简要叙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5分)(4)依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