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1.016 M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x,共(21)页,1.01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3bd96d14f989e12529cb2ba323c926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学术史研究看,《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器物史到技术史、从区域史到全球史、从技术史到文明史的“三大范式”转型,这无疑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学术史研究视野。在物质层面,器物本身有其天然的可视

性、美术性和美学性的优点,能直接从物质存在本身考察其材料、色彩、机理、造型与风格等要素,这为书写工艺史提供便利或可“上手”的分析对象。这种书写便利也为工艺史书写养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弃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术史的书写。就技术本身而言,它不会脱离器

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物的技术性书写必然建立在工匠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之上,而这些要素在介入造物中绝非来自物本身。在传统工匠领域,探究技术史的本质全在于工匠本身的历史。实际上,于技术史的

内容属性及其书写要素为工匠史的书写带来选择性障碍,以致掩盖了技术史书写的更多维度。因为,技术史不全是工程技术史或科学技术史,还包括人文技术史或美学技术史等分支学科。就后者而言,《匠心致远》呈现的是中华工匠的人文技术史。

很显然,《匠心致远》的学术视野已然创造性地从传统的器物史转向技术史的书写,而且是从静态的器物史书写转向动态的技术史书写。从空间层面看,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因此,工匠所造之物在空间上是流动的,并在流动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伦理

。物的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空间区域、路段上展示出了人际交往的魅力。但伴随全球交往工具或交通工具的发展,地方性的物质交往逐渐挣脱了区域空间的限制,进而扩张到全球空间范围内展开。譬如,“丝绸之路”就是全球物的交往之路。在这条路上的全球物的交往,展示出区域史书写已然失去固有的魅力。因此,技

术的物或物的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动、传播、交往与互鉴已然成为一种史学景观。换言之,技术全球史的书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引起学者注意的。《匠心致远》或在这个领域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这显然是

放弃了区域史书写工匠史的传统,迈向了工匠全球史的书写领域。《匠心致远》所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工匠技术的区域流动史,而是工匠技术的全球史。尽管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中华工匠的磨子技术、轮子技术、耕犁技术、扇子技术、漆器技术等十大技术仅仅是

中华工匠技术史上的冰山一角,但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很显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学术范例。在物性层面,工匠技术物能在使用、艺术、审美、技术等诸多层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迈进工匠文明的高级阶段,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交往、伦理的状态及其质量。在《匠心致远》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概

念——工匠文明。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这就是说,《匠心致远》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已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物及其技术性的描述,分明是已将技术物在使用、交往、消费与传承中发挥的工匠文明作为写作旨归。

(摘编自《小技术见出大文明——读<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光明日报》,2022年7月1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工艺史书写领域,技术史远远少于器物史,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B.

探究传统工艺技术史的本质,必然要研究传统工匠本身的历史,二者密不可分。C.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际交往的魅力,因而物能够在流动中形成其交往伦理。D.《匠心致远》一书列举十大中华工匠技术,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A.本文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揭示《匠心致远》的价值,再从三个层面具体论述。B.本文开宗明义,指出《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三大范式”转型,肯定了作者的学术史研究视野。C.本文以“丝绸之路”为

例论证了物质交往的全球性扩张,进而阐明了技术全球史书写的必要性。D.本文论述了《匠心致远》一书的文明史转型,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关

键要素,工匠的工程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扇子、轮子、耕犁等技术物的成败优劣。B.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等乐器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C.《匠心致远》一书中尽管仅列举了极其有限的中华工匠技术,但

是仍然能够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为读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D.《匠心致远》一书不以特定的工匠文化作为写作旨归,而将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提升到工匠文明的层面,从小技术见出大文明。【答案】1.B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这种书写便利也为工艺史书写养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弃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术史的书写”,即在工艺史书写领域,技术史远远少于器物史,但文中并未提到“其(技术史)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C.“由于物的

交往可以展示人际交往的魅力,因而……”强加因果,“工匠所造之物……在流动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伦理”一句,与“物的交往……展示出了人际交往的魅力”一句,二者是被解释与解释的关系。D.“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以必然代替或然,原文“《匠心致远》或在这个领域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

景观”,可见前面有一个“或”字。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张冠李戴。“……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错误,原文强调:“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即“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

的初创、建构与发展”的观点是《匠心致远》的作者提出来的,而不是本文的作者。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关键要素”指的是“

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而非“工匠”。同时,“决定了”表述绝对化。原文为“在物性层面,工匠技术物能在使用、艺术、审美、技术等诸多层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迈进工匠文明的高级阶段,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

、交往、伦理的状态及其质量”,是“影响”而不是“决定”。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联合国主办的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4月8日至12日将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4000多人将出席大

会。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了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40年后的今天,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日趋严重。本届大会将对第一届世界大会通过的《关于老龄问题的国际行动计划》进行修改【后通过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并制订一个

关于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期战略。据联合国的统计材料,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3个国家是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到2050年,西班牙老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2%增长到44%,意大利将增长到42%,而日本将达到60%。此外,俄罗斯、瑞典、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等国也将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的国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迅速增加,这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人均寿命1950年只有44岁,目前已经提高到66岁,到2050年时将增加到77岁。人口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

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给予这个问题更大的重视,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政策。据了解,与会各国代表将在本届大会上就老年人医疗政策、社会保险政策、退休金制度和家庭赡养老人等问题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摘编自《综述: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引人注目》,央视

网,2022年4月7日)材料二: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称为老龄化社会,达到14%称为老龄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达到21%称为超老龄社会。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

人口比重为13.5%,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预计205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4.25亿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为32.9%~37.6%。2020年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3660万,预计2050年将增至159亿,高龄老人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长将弱

化家庭养老的功能。2020年老年抚养比为19.7%,预计2050年突破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需要抚养一位老人。抚养老人和养育小孩成本高昂,年轻人两头承压。中国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下限,但13.5%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10.8%的平均水平,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双重压力

。图表1:近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图表2: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的用时(年)(摘编自《泽平宏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趋势》,金融界,2022年3月8日)材料三:“十四五”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比“十三五”时期要大。1962—19

76年婴儿潮人口在未来5—10年进入老龄化。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60年的35%。中国的老龄化还在快速发展,预计2050年将达到45亿老年人口规模,必将对中国未来发

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正在考验中国人民的智慧。首先要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可怕也不应该怕;同时要明白,人口老龄化即使是人类自身演化的结果,却可能是中国21世纪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

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所以一定要认真应对,而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必然发生的一种人口现.象,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遵循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一般规律,实行“延缓战略”和“适应战略”,并

坚持二者并举。“延缓战略”,即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人口老龄化慢下来;人口老龄化既然不可避免,就要学会适应它,实施“适应战略”。即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使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及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为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

社会环境。(摘编自王桂新《中国人口老龄化: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国家治理》,2022年5月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以来,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对此给予更大的重

视。B.200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7%,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意味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C.目前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日本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仅用了24年,远低于法国的

126年,日本的老年人占了全国人口的60%。D.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老龄化率整体呈递增趋势,且还在快速发展,预计2033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挑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寿命增加了,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人口老龄化比其他国家严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寿命更高。B.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快、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抚

养比大幅上升、养老负担加重以及虽富却老等特点。C.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认真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中国21世纪的最大障碍和挑战,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智慧的极大考验。D.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挑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

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6.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答案】4.C5.D6.①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如交流老年人医疗政策、社会保险政策、退休金制度和家庭赡养老人等问题。②正确认识,认真应对:要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

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③同时实行“适应战略”和“延缓战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遵循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一般规律,实行“延缓战略”和“适应战略”,既要采取综合措施,还要学会适应。【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日本的老年人占了全国人口的60%”变未然为已然。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2050年……日本将达到60%”。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因

为这些国家的人均寿命更高”无中生有。虽然材料一第四段有“人均寿命迅速增加,这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的表述,但造成人口老龄化还有其他原因,所以从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人口老龄化比其他国家严重,并不能推出这些国家的人均寿命更高。B.“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虽富却老”曲

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下限,但13.5%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10.8%的平均水平”,应为“未富先老”。C.“这是中国21世纪的最大障碍和挑战”变或然为必然,材料三第三段中说的是“却可能是中国21世纪

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并非说人口老龄化就是最大障碍和挑战。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据了解,与会各国代表将在本届大会上就老年人医疗政策、社会保险政策、退休金制度和

家庭赡养老人等问题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可知,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如交流老年人医疗政策、社会保险政策、退休金制度和家庭赡养老人等问题。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人口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给予这个问题更大的重视”,材料三第一段“20

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知,要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给予这个问题更大的重视,根据自己国家的

具体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材料三最后一段“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必然发生的一种人口现象,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遵循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一般规律,实行‘延缓战略’和‘适应战略’

,并坚持二者并举”可知,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实行“适应战略”和“延缓战略”,既要采取综合措施,还要学会适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陌生人的拥抱安谅网上真是一个是非之地啊!有朋友给明人发来两则关于覃老弟的图片:一张是覃

老弟在街头与毛头小伙子相拥相抱,另一张是覃老弟与一位妙龄女孩轻轻搂抱着的画面。不过,这张照片似乎又不像被PS过的,这倒有点蹊跷。明人决定约覃考弟喝茶一聊。一笑之后,覃老弟便竹筒子倒豆子,把事情的由来说得清清楚楚。那天,他上街,走到大拇指广场的入口,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

男孩站在那儿,眼光迎着他,对他谦恭地介绍道:“先生,我是在校大学生,正在做一项社会实验,您能和我握个手吗?”覃老弟略显迟疑了一下,但他迅速咀嚼着小伙子所说的话,又见他稚气未脱,书生卷气,便伸出手去。小伙子握着他的手,连着说了几声:“谢谢,谢谢您,谢谢您支持我的实验。”他走

了不过百步,又有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孩出现在他面前。他以为那女孩也是想与他握手的,所以,当她伸出手臂,他也不自觉地抬起了右手臂。不料,这位还蛮清秀的女孩竟然说:“先生,我能拥抱您一下吗?我们,这是一项实验。”覃

老弟看着与自己的女儿差不多的小姑娘,心生一缕怜悯,微微点了点头,姑娘就双臂伸展,轻轻拥抱了他一下。只一会儿,女孩松开手,退后两步,向覃老弟欠了欠身:“谢谢您,谢谢您的支持。”覃老弟彬彬有礼地回道:“不客气,不客气。”“先生,您就不怕与陌生人拥抱吗?”姑娘又跟了一句。覃老

弟仍是微微一笑:“冒险的事,总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过,这不会有太大风险。我相信这一点,也相信你!”姑娘双脸嫣红,朝他又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刚与姑娘告别不久,又有一位小伙子在路旁候着他:“先生,我能问您要

个手机号码吗?”这回,覃老弟有些警觉了:“你,要我手机号码干吗?”“先生,我们是在做社会实验,看您会给陌生人手机号码吗?我想,我也可以与您交换号码,算是交一回朋友。”小伙子说得语句有点结巴,但说得还是入情入理的,覃老弟于是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

,还问了他的姓名:他叫李让。他还自我介绍是H大的一位在校学生。他感谢覃老弟对他们活动的支持,最后也问了一句:“您就不担心被陌生人要了电话,会有风险吗?”覃老弟薄嘴唇一咧,肉鼻子往前一拱:“这又有什么太大风险呢!冒险的事,总会

有代价相随,不过,这没什么的。”小男孩提出要和他相抱一下。覃老弟也和他拥抱了一下,然后告辞了。几周之后,有同事在网上发现了覃老弟与小男生相拥的照片,之后,他与女孩相拥的照片也出现了。他心里一阵气恼,怀疑自己被设计了。偏巧,小男生李让先打了进来。小男生充满歉意:“先生,这是我们的错,

一位同学开玩笑,把您的照片发同学圈了,又有同学加了几句不该说的话,把玩笑开大了。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处理,马上就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结果。”翌日,李让等几位学生在一位老师的陪同下,到覃老弟家登门致歉。老师说网上信息已被删除,犯错的两位学生已被警方处理。覃老弟又笑了:“这是冒险必定付出的代价,不过,我

不是说过吗?这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我无所谓的。”说完,他的“覃氏调皮”又生动欢快地展现在脸容上。(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月15日)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陌生人的拥抱”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巧妙地暗示了

小说的主题。B.覃老弟之所以答应与陌生的女孩拥抱,只是因为她看起来与自己的女儿长得差不多,看见她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缕怜悯喜爱之惜。C.覃老弟面对陌生的小伙子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并表示没有“什么太大风险”,表明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是相互信任的关系。D.小说视角独特、洞察入微。作者通过看似信手拈来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篇幅短小,意味深长。8.小说中画线处三次写到覃老弟的“笑”,三次“笑”的含义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主要特点?这样安

排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B8.第一次“笑”有自我嘲弄的意味,覃老弟因为自己与陌生人拥抱的照片在网上曝光感到尴尬。第二次“笑”是对世俗偏见的嘲弄,世人往往认为与陌生人拥抱会招致危险,覃

老弟却不以为然。第三次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包含着事情解决后的释然;覃老弟与陌生人拥抱的事件得以平息,他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人性的美好。9.小说开头用倒叙的写法,以两则关于覃老弟的图片在网上引起是非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主体部分采用插叙的写法,借覃老

弟自己的口述交代两张图片的来历,既解答了开头的设问,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全文以“与陌生人的拥抱”为线索,紧扣两张图片展开故事,叙事紧凑,运笔自如,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

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只是”表述绝对,“看起来与自己的女儿长得差不多”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覃老弟看着与自己的女儿差不多的小姑娘”。还有选项中“喜爱之情”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把握和概括文章

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要求找到文中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取相关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处三次写到覃老弟的“笑”,三次“笑”的含义有何不同。答

题时,第一步,先找出题干的关键词三次“笑”所在之处,然后根据三次“笑”的上下文内容,理解三次“笑”的含义;第二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首先明白“笑”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

如第一次“笑”,原文中是“一笑之后,覃老弟便竹筒子倒豆,把事情的由来说得清清楚楚。”可见这笑里有自我嘲弄的意味,因为自己与陌生人拥抱的照片在网上曝光了。第二次“笑”,原文中是“覃老弟仍是做微一笑:‘冒险的事,总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过,这不会有太大风险。我相信这一

点,也相信你!’”这是覃老弟对与陌生人拥抱会招致危险的不以为然。第三次“笑”,原文中是“覃老弟又笑了:‘这是冒险必定付出的代价,不过,我不是说过吗?这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我无所谓的。’说完,他的‘覃氏调皮’又生动欢快地展现在脸容上。”这是在了解了网上与陌生人拥抱的事件的真相后,覃老弟发

自内心的微笑,让他再次相信人性的美好。【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从文章整体上去把握。“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主要特点?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可以归为“情节作用”类题目,应从主题的表现、人

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小说开头点出网上覃老弟与别人拥抱事件,接下来是覃老弟讲述事情的由来,这是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而倒叙的写法的作用一般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主体部分是明人带着网上照片事件的疑问去向覃老弟一问究竟,借覃老弟自己的口述交代

两张图片的来历,这是采用插叙的写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另外,文章的标题是“陌生人的拥抱”,全文又以“与陌生人的拥抱”为线索,使得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点睛】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性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

.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框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

,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侯嬴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

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嵩官至南海太守。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B.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C.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

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D.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与《归去来兮辞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意思一样。B.适,“时式出行适还”与《逍遥游》“彼且奚适也”中的“适”意思一样。C.遗,“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与《苏武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中的“遗”意思一样。D.之,波浪线中的“之”与《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的“之”意思

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式信守承诺,按时拜访老友。范式在太学求学时跟张劭关系很好,分别时,范式约定两年后要去拜见张劭家人,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前往。B.范式接受重托,不负同窗之

谊。范式与陈平子虽同窗却从未见过面,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将身后事情托付给范式,范式将平子视作死友,照料平子的妻儿。C.范式不求回报,拒绝仕途之路。范式将平子的灵柩护丧完成后就哭着离去,后来有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范式受到三府征召,但他都没应召。D.范式偶遇故友

,为他深感惋惜。范式与孔嵩本是好友,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孔嵩,为他的处境感到惋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

馔以候之。(2)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答案】10.B11.D12.D13.(1)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饭菜等候范式。(2)范式吩咐县府派人换下孔嵩,但孔嵩认为先前的受雇没有到

期,不肯离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终于被三公府召用。孔嵩到京师,路上在亭中住宿,盗贼们一道偷了他的马,不久他们打听到是孔嵩的马,就相互责备说:“孔仲山是善良之士,难道可以偷他的东西吗!”“之”是到的意思,宾语为“京师”,“京师”后面要断开,“道”

是下一句的状语,修饰“宿”,不可断开,排除AD。“责让”是斥责、谴责的意思,是同义连用现象,不应该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寻”:寻找。/不久。含义不同。句意:平子的兄弟知

道以后,找范式找不着。/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B.错误。“适”:刚好。/去,往。含义不同。句意:当时范式出行刚好回来。/它打算飞到哪儿去。C.错误。“遗”:遗留。/赠送。含义不同。句意:接着撕开丝帛写了一封

信,留给巨卿。/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D.正确。“之”:去,往。句意:孔嵩到京师,路上在亭中住宿。/为什么要到九万里高空再而向南飞呢?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

式”错误。从原文“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可知,是县府挑选孔嵩当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期”,限定或约定的时间;“具”,通“俱”,全、都、详细;“以白”是“以之白”的省略句;“白”,禀告、告诉

;“设馔”,准备饮食。(2)“敕”,吩咐、命令;“以为”,认为;“佣”,雇用、受雇用;“竟”,完毕、完成;“去”,的离开。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当太学生,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

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开两年,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这么相信?”元伯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约。”母亲说:“既然如此,我就为你酿酒。”到约

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而别。后来范式到京师,在太学接受教育。当时太学生长沙人陈平子也一同在太学学习,与范式没有见过面,但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对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位有志之士,能够托付死后的事情。我死以后,可将我的尸体埋在范巨卿的门前。”接着撕开丝帛

写了一封信,留给巨卿。平子死后,他的妻子根据他的话去做了。当时范式出行刚好回来,看了书信,见到坟墓,悲伤感动,对着坟墓作揖哭泣,将平子视作死友。于是他照料平子的妻子儿子,亲自护送平子的灵枢到临湘。距临湘还有四五里地时,他将平子在丝帛上写的信放在

灵枢上面,哭着告辞离去。平子的兄弟知道以后,找范式找不着。长沙的佐理上计事务的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三公府同时召他,他不应召。范式被州府举荐为茂才,经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他的朋友南阳人孔蒿,家中贫穷,父母年老,就改变姓名,受雇在新野县阿里当负责街道治安和打扫的差役。范式巡

视本州到新野,而县府挑选孔嵩当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他,叫声孔蒿,抓住他的手臂说:“您不是孔仲山吗?”对着孔嵩叹息,谈及过去的经历。范式说:“我受到国家的重用,当上州牧职位,而您身怀道术,隐藏自己,身处士卒之中,不也可惜

了吗!”孔嵩说:“候赢长期从事低贱的职业,晨门对管城门觉得快意。孔子想住在九夷的地方,不嫌九夷的鄙陋。贫穷是士人自然的事情,难道算鄙贱吗!”范式吩咐县府派人换下孔嵩,但孔嵩认为先前的受雇没有到期,不肯离开。孔嵩在阿里,为人端正

,砥砺操行,街中的少年都服从他的训导德化。他终于被三公府召用。孔嵩到京师,路上在亭中住宿,盗贼们一道偷了他的马,不久他们打听到是孔嵩的马,就相互责备说:“孔仲山是善良之士,难道可以偷他的东西吗!”于是将马送还,向他道歉。孔嵩做到南海太守。范式后来调任庐江太守,有威望,卒于其任。(二)古代诗歌阅

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博,古代的

一种棋戏。②蘋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

”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5.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

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答案】14.B15.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异: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

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分析错误。根据“谁记当年豪举”,“又何必君恩赐与”流露出的愤慨不平之气可以看出他依然想有所作为,并不是怡情山水、隐逸闲适。塑造的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只

能无奈隐居的闲散的江边渔翁形象。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在两部作品中,陆游与苏轼都自称“闲人”,之所以如此称呼,与当时二人的处境有关。陆游当时告老还乡,在乡间闲居。而苏轼则是被朝廷贬谪到边远的地

区担任一个可有可无的官职。所以二人都自称“闲人”,是因为两人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虽然都自称“闲人”,但二人在其中所表露的情绪却有所不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

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因此说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豁达,虽然有被贬的郁闷,但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与苏轼不同,陆游词中的“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句,唐代诗

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君恩(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

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有一个女孩正沉溺于所谓的爱情之中,你可以用《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比兴手法含蓄地告诉她,凡事都要有边界,应该回头是岸,及时止损。(2)面对看别人卷自己又卷不起来,看别人躺自己又躺不平的同学,你应该用

《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他(她)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的准则,不要被外界左右。(3)疫情当前,人人不易。面对一天近17个小时送65单,中间只用10分钟吃一顿饭的快递小哥,我们可以用《离骚》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内心的哀叹。(4)网课期间,假如你正在电脑前神游,你的父母走进来,他们应该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你不要空想,要脚踏实地地

学习。(5)董宇辉说: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虎鲸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但是少年梦要你亲自去实现。那怕是一千年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陶醉

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心动魄景象,一腔少年气也一样抵达。【答案】①.淇则有岸②.隰则有泮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⑤.定乎内外之分⑥.辩乎荣辱之境

⑦.长太息以掩涕兮⑧.哀民生之多艰⑨.吾尝终日而思矣⑩.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⑪.乱石穿空⑫.惊涛拍岸⑬.卷起千堆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隰”“泮”“辩”“哀”“须”“臾”。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____①____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

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扯上联系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____②____,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

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____③____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中华美食

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

。食客们在____④____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老悠远的中华美

食文化,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B.中华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同时厚积新成。C.中华美食文化是厚积新成的,同时也是古老悠远的。D.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答案】17.①林林总总/各式各样②源远流长③津津乐道④觥筹交错/推杯换盏18.D【解析】【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街边商厦”“小吃店”可知,此处是说街边的不同样式的小吃店很多,而形容事物繁多的成语有“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等。故此处可以填写“林林总总”或“各式各样”。林林总总:形容事物繁多。各式各样

:指许多不同的样式或方式。第二空,此处说中国历史时间长,而形容时间长的成语有“源远流长”,故应填写“源远流长”。源远流长:一般指事物的表面,主要是说事物的源头,指时间长的事物。第三空,此处指人们很有兴趣地谈论各种小吃美食,应填写“津津乐道”。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第四空,根

据“食客们”可知,此处是指宴饮吃饭中的情境,故可填“觥筹交错”或“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推杯换盏:形容亲朋好友聚会喝酒时互相敬酒,欢声笑语气氛融洽。【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前后文可知,句式上应和“中华美

食是美好的”一致,即“中华美食文化是……的”,排除AB;承接后面“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的应该是“厚积新成”,“厚积新成的”应在句尾,排除C。故选D。(二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

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

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

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

。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请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答案】(1)重阳节名称的由来(或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2)重阳节的习俗(或重阳节的风俗)(3)重阳节的文

化内涵(或重阳节的文化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段,根据“……故曰‘重阳’;……故又称为‘重九’。……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第二段,根据“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

插茱萸的风俗”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习俗。第三段,根据“重阳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四、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这句话在“知乎”平台上引起了许多探讨,有共鸣也有争鸣。有人说,还是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吧;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起来才真难啊;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多则

生乱嘛;也有人说,莫非是我们对“过好”有什么误会?那么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请以“道理与人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秋阳杲杲

道心明精明强干,权倾朝野,和致斋荣宠无限,争得革职下狱,自缢白绫;清介持躬,廉正秉直,刘崇如宦海起落,孰知颐养天年,星曜青史。和刘相形,人生各异,正如新锐作家韩寒所言,“我们听过无数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一言以蔽之,浮生若梦,人世沉浮,成败荣辱,岂是哪些道理能指点江

山,擘画一二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莫听前人是非言。是非言里多生乱,人生成败大道间。前人话语斟酌选,不信堂皇择箴言。人生漫浩浩,一生好不好,不是你听了谁的金玉良言,也不是你受了哪些经验之谈,在于你是否笃行,用行动替代口

号,以实干代替空言,莫被道理蔽双眼,脚踏实地勇实践。故而,那些成功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心灵的鸡汤,我辈需辩证看待,斟酌损益,全盘吸收自会作舍道边。深思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爱国志士没有迷信“资本主义救中国”的夸夸其谈,勇于实践,中国才睁开了昏睡的双眼;启悟今人,“百闻莫若一见”,用行动去探索成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踏实笃行,履践致远。秋阳杲杲道心明,觉知此事须躬行。躬行劈开雾迷离,拒绝虚空大道理。得失人生百般事,胸怀理想破迷局。人生有大美,得失非虚空,纷纭道理在眼前,说乱了思绪,说怕了心神,只说得人生百态

乱如麻。如此这般,人生得失的切中肯綮,则在于理想近远,胸襟阔窄,格局深浅。和中堂的悲惨结局,佞刻碑碣,刘罗锅的浓淡墨书,廉直垂史,让我辈深思,不是知晓多少机谋道理,不是获得多少荣宠名利,人生才美好,是为国为民的心,是

端方傲岸的骨,是清白正直的行。故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听之,当践行之,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辨甄选人生理,境界高远青衿志。青衿志远运筹谋,逆耳忠言当谨记。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诗经》有言“诲而谆谆,听我藐藐”。揆诸当下,更多的时

候,不切实的教化,远离现实的道理,让人无所适从。若传道授业解惑者高高在上,大道如斯,尔辈自当谨而慎之,听而信之,遵而从之,可能适得其反。风起青萍,人生浩荡,哪里是前人的经验所能廓定的,没有人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瞬息万变不只是时空,还有我们人生中种种际遇,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方此之

时,我辈则须有远志、慧眼、卓识,从逆水中击风浪,从诤言中获助益。凡益之道,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欲览胜景登高远,道引人生辩证看。辩证看待道理对人生的影响,理性面对人生的得失,我辈青年需理清思绪,睿智头脑,笃定心智,擘

画未来,规划人生。秋水迢迢诗思清,秋阳杲杲道心明。谁人得似秋光巧,画出山斋杖屦行。苍穹一望人生美,不骛虚无辨精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提到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

,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个是“道理”的来源问题,一个是自己的修行问题。两者需要同时进行。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强调不能盲信,没有选择,什么“道理”都往脑子里塞,这就把大脑搞乱了。所以,过不好这一生,不能仅仅去怨“道理”。道理应该活学活用,而且要知行合一,听过和做

到是两码事。人们对该句话有不同看法,可得出“知”与“行”不同道理。针对“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可以得知,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足,需要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从“行动起来才真难”可知,实践检验真理有难度,需要知行合一。从“大道至简”,可以得知,

理解和认知道理应该追求简洁性,切忌繁琐,删繁就简,抓大放小,不被生活琐碎困扰。从“对‘过好’有什么误会”可知对过好人生的定义需要重构,尊重百样人生,需要变通,没有一样道理适用百样人生。“道理与人生”提出两个概念,

即“道理”和“人生”,考生需要思考二者的关系。写作时,可以首先阐述“道理”本身,指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追寻人生的大道理,“朝闻道,夕死足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然后说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学习、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然的话,就不可能做成功。随后针对“道理”对“人生

”进行思辨性论述。若认同材料的话,可举例,如小孩子也听过很多道理,可他们不能去管理一个国家或企业。因为他们只听过却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分析材料所提话的片面性,指出它把“道理”主观化、狭隘化和笼统化了,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失败人生推卸责任。从而论述我们对待道理不能仅仅是“听”,更应该去“吸收”,去“实践”,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质疑道理是否有用。故可得出为人处世的行为方法,我们对道理要有批判性地学习和吸收。同时,还要坚定地学习、践

行一种道理,并以此为根基,才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写作时要注意围绕“道理与人生”的关系展开。关系要体现在思考表达上。单独谈“道理”的深刻性或多样性,或者单独谈“人生”个性和不确定性,都是不妥当的。立意:1.没有

一样道理适用百样人生。2.人生如水流,道理如河岸。的3.道理的筋骨需要情感的血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