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236.500 KB
  • 2024-09-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8)页,23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ff57c0203cd390b45740259dd7a48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昌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商代统治者事事必问鬼神,以至于每事必占卜,而周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礼制和人的主宰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周代A.确立了君权至上观念B.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C.推行了等级分封制度

D.建立了宗法血缘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相比于商代,周代更加重视血缘宗亲关系,这主要是宗法血缘秩序建立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周代君主权威有限,君权至上观念尚未确立,A选项错误;周代尚未破除封建迷信思想,B选项错误;重视人伦秩序与推行等级分封制度无关,C选项错误。故选D。

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条文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勿听而弃告者市”“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国

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体现了伦理文化前后相继,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宗法制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法律对血缘孝亲关系的规定和维护,不

能体现法律制度的健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律条文对维护血缘伦理关系的相关规定,没有体现身份等级,D项错误。3.下图为明末清初著名版画家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中的《访庄》图,作于1651年。画作人物造型略有夸张,衣纹细劲流畅,富有装饰味。画中主角是战国时期宋国

的惠施,在政治失意时去访庄子,二人结成至友。这反映了A.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B.文人画成为主流绘画形式C.版画的社会基础广泛D.文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答案】D【解析】【详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在绘画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集中

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近代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指出: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访庄》图反映

了文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味,故D正确,A错误;B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4.清朝乾隆年间,在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

时松江地区A.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B.重农政策有所松弛C.自然经济出现了解体的趋势D.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答案】A【解析】【详解】种棉花者较多,能够为纺织业提供原料,说明当时的松江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

有较好的基础,故答案为A项;棉花属于农作物,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棉花种植,看不出种类繁多,排除D项。5.下表为1867~1879年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比重统计表。(单

位:千海关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类别年份1867—18691870—18741875—1879出口总值580416672071332茶叶比重56.04%52.69%48.22%生丝比重31.44%33.67%3

1.25%进口总值642836642272868鸦片比重39.81%39.12%41.84%棉纺织品比重28.86%32.30%26.82%A.丝茶贸易被鸦片贸易取代B.开始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C.对外贸易出现大量的顺差D.外贸收入被鸦片贸易大量吞噬【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

时进口总值总体上高于出口总值,而鸦片在进口贸易中占有较高比重,这说明外贸收入被鸦片贸易大量吞噬,因此D选项正确;丝茶贸易仍大量存在,并未被取代,A选项错误;B选项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出口总值总体上低于进口

总值,呈现贸易逆差,C选项错误。故选D。6.1895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A.报刊成为新的大

众媒介B.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C.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D.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政论报刊迅速兴起,80%归国人所有,这主要是由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通过办政论性的报刊宣传救亡图存之道,反映了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B项正确

;A项在这之前已经出现,排除A项;民众并没有参与政治,办报只是了解国家大事,环境也并没有得到改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7.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

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中“但随着局势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此前一

直反对革命,但随着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张謇也转向支持共和,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张謇的态度变化,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选项错误;张謇转向支持共和,并非放弃了政治理想,D选项错误。故选B。8.

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进行了论战。1920年以后,诸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会、团体也在论战中纷纷建立起来,多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相继出版。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在民间广泛传播B.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C.国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度提高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已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在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重要的论战中,出现了专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社团和刊物,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获得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故选C项。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

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已成熟,故D项错误。9.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

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职【答案】C【解析】【详解】孙中山与中共和当时的年轻一代都有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和意愿,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故选C;孙中山是

资产阶级代表,资本主义不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排除A;五四运动后的年轻一代的行为本身就属于自发性的民众运动,所谓“重视……开展”的说法有误,排除B;高举民族主义旗帜与中共不符,排除D。故选C。10.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最广大的人民

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如果不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要把国家的事情办好是不可能的。为此中共在根据地A.以团结中间阶级为工作中心B.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C.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D.注重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

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共在根据地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协调劳资关系,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因此C选项正确;此时的工作中心是抗日,团结中间阶级只是手段,A选项错误;大生产运动是以自给为目标的生产自

救运动,与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无关,B选项错误;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属于中间阶级,D选项错误。故选C。11.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

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主导的作用B.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C.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D.高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

建设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院校改革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新时期的高校改革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高校改革适应了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经济

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排除A项;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形势,排除B项;50年代的高校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排除D项。12.到1982年底,河北省高阳县在全县社队企业中实行了责任制,形式有“定额承包,超包全留,自主分配”“定额承包,超额分成,计件工资”“定额承

包,超额提奖,固定工资”“定额生产,超额奖励,利润分成”,等等。这些举措A.奠定了家庭联承包责任制的基础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C.丰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D.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河北省高阳县在社队企业中采取了

多种多样的责任制,不论是“定额承包,超包全留,自主分配”还是“定额承包,超额分成,计件工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丰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社队企业,不是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A错误;1982年底农村经

济结构调整基本完成,B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错误。13.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时期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

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排除。14.古希

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往往传递着一种狂热的,过度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借以表达其蔑视困难、赞美生活、勇于接受生命挑战的品格,后人称之为“酒神精神”。每年春季葡萄长出新叶或秋季葡萄成熟时,希腊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由此可知A.神话传说是希腊传统文化的源头B.人生无常是希腊人的生活体

验C.古希腊人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D.理性精神遭到希腊人质疑否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希腊人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酒神活动,利用传说中“酒神精神”表达蔑视困难、赞美生活、勇于接受生命挑战的品格,由此可见古希腊人

通过传说来表达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故选C;A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出现人生无常的内容,B错误;理性精神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材料内容无关,D错误。15.程式诉讼是古罗马的主要诉讼形式之,它将诉讼分为法律审和事实审两个阶段:由裁判官负责审查诉讼行为的合法性和

确定适用的诉讼程序,再由当事人选择的来自民间的承审员负责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做出裁决。这种做法A.有利于维护罗马贵族利益B.提高了司法审判效率C.确保了法律至高无上地位D.有助于保证司法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得知罗马法强调“诉”“审”的

分离,诉讼活动有了明确、合理的分工,裁判官与承审员共同负责,权力上相互制约,防止案件的定夺大权只掌握在一个法官的手里,防止司法权过于集中而导致司法不公正和腐败现象,增加裁判结果的信服力,D正确;题干涉及的法律程序的切割并未涉及某些特定群

体,排除A;审判权的分权势必会降低司法效率,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16.1582年前后,伽利略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得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之后又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

由落体定律”。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伽利略的主要贡献在A.推翻了当时公认的观点B.树立了定量实验与数学论证结合的典范C.挑战了教会树立的权威D.为新航路开辟和天文学革命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伽利略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得

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树立了定量实验与数学论证结合的典范,故选B;AC是思想观念角度,不是科学发展的角度,排除;1500年前后新航路已经开辟,排除D。17.17、18世纪以来,一些思想家表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平等、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

固有品质”。这些思想家A.以唯心主义的立场否定平等权利B.意在完全摆脱君主和天主教会的统治C.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服从公共意志D.认可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平

等、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可知,这些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思想,并且认为这属于自然权利,故选D项;材料没有否定平等权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由平等是自然权利,不涉及完全摆脱君主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自由服从公共意志,排除C

项。18.1791年,美国人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谴责英国对美实施帆篷布和亚麻布倾销;1814年,美国人又指责英国制造商和贸易公司联合起来在美国倾销商品,力图摧毁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发展起来的产业。据此

可知,这一时期A.英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B.工业革命加剧市场竞争C.重商主义思想根深固D.美国是英国的经济附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91年”“1814年”以及美国人对英国的帆篷布和亚麻布倾销进行谴责、职责英国制造商和贸易公司向美国倾销商品,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英国正在进行

工业革命,急需寻求市场倾销工业品,从而加剧了市场竞争,影响美国的工业,故选B;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A错误;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是一种资本原始积累,而材料的背景是工业革命,英国主要是寻求市场,倾销商品,C错误;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错

误。19.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一直把油画作为上层社会的专利。油画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但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直到他(法国画家)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悄悄地改变。材料中的“

他”的代表作A.不拘泥于人物的细节刻画B.线条粗犷,形式夸张C.肯定了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D.侧重表现个人主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他(法国画家)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

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他的代表桌是《拾穗者》,他以质朴、真诚的笔调透过农村生活的各个角度反映这些平凡的灵魂,肯定了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改变了之前的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现状,故C项正确;A项主要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

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主要是印象画派的特点,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0.巴黎公社所发表的公告、文件的头上都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公社在用气球向城外散发的传单上宣布土地

归农民,工厂归工人。因此,列宁说:“公社完成的实际任务,首先是实行民主专政而不是社会主义专政,也就是实施我们的‘最低纲领’”。以上说明,巴黎公社A.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B.代表工人和农民利益C.兼具有民主革命性

质D.最终失败具有必然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民主专政,可见巴黎公社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二者

不存在延续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论述的是巴黎公社的性质而非政权的利益属性和失败的原因,故B、D项错误。2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更换频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

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这一现象A.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B.体现了各派政治妥协的特征C.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与稳定D.导致内阁行政权力过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第三共和国时期,前后届内阁成员的有效承接有助于统治的延

续和稳定,C正确;题干未体现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A;阁员属于哪一派别并未明确,因此不能得出政治派别的妥协,排除B;内阁行政权力集中不是四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现象,排除D。22.十月革命后,列宁曾说:“当我在‘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报纸上看到谈及这类敌人的话时,我不禁要问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

抓住书本上的片言只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是一个胜利。”这说明俄国A.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来维护革命成果C.从实际出发确定苏俄发展方向与政策D.恢复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列宁强调“实现国家资本主义”,侧重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因素,如

货币、市场等发展经济,说明列宁对苏俄相对落后的国情有一定认识,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方向,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意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与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列宁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B错误;苏俄只是借助市场因素发展经济,而不是恢复市场经济,D错误。23.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这反映出资本主义A.贫富差别逐渐消失

B.社会矛盾逐渐缓和C.生产关系局部变化D.福利制度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变化,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激发工人生产积极性,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让贫富差距消失,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片面的说明整个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24.1949年,杜鲁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提

出了《援助落后地区经济开发计划》。为此,20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美国此举A.扩大了马歇尔计划的范围B.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C.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将美苏争霸的重心转移到非洲【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对非

洲国家进行援助,提高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削弱了原先在非洲进行殖民扩张的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影响力,故答案为B项;美国此举不属于马歇尔计划,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在1961年形成,排除C项;美苏争霸的重心仍然在欧洲,排除D项。25.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

,在1969一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A.美国实力削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B.欧洲的

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C.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实力增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因此C选项正确;两极格局完全

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与美国实力削弱无关,此时尚未出现,A选项错误;欧洲的联合并未改变美苏的敌对关系,B选项错误;此时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并未发生突变,D选项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

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

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

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

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

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经济的发展、

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等角度分析。(2)“思想”,根据材料二信息“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

过和平统一的努力”得出: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

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

,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

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

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

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矿业政策的变化。从雍

正时期与晚清时期矿业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等方面来分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

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康熙年间和晚清时期的矿产政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等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

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

回答。点睛:本大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

来回答。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可以说,他敏锐的观察某一些由于“文明”引起冲突的现象,提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但是分析起来,最基本的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原因不是由文化引起的,而是

由政治和经济引起的,“文明的冲突”论并不能正确说明当前世界的形势,更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应是人类社会的出路,是人类社会必须争取的目标。——摘编自汤一介《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材料反映了学者对世界文明形势

的不同看法,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一:文明的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在某些学者看来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

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1990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一些国家所谓的“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是霸权主义的体现。结论:“文明的冲突论”

为国家的侵略扩张提供了依据。世界的发展应该是多极的和多元化的。观点二:文明的共存是人类社会的出路。说明:中国自古有“和而不同”的理念,文化虽有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印度佛教文化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希腊学习

埃及,罗马借鉴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仿效拜占庭帝国,文明的交流与共存也是世界范围文化发展的常态。当今世界,除美国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结论: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发展的是民族的及世界的

文化。化解冲突,寻找不同民族文化中共存的因素,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提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等信息可以看出,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根据材料中的“而‘文明的共存’才应

是人类社会的出路,是人类社会必须争取的目标”等信息可以看出,汤一介认为“文明的共存是人类社会的出路”。从中选取任一论题进行论述,如确定“文明的共存是人类社会的出路”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从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历史上不同时期文明的交流与共存、当前世界多极化趋

势加强等方面来说明:寻找不同民族文化中共存的因素,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观点,论述过程要中外关联,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

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

,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材料二在

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

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摘编自沈亚男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影响。【答案】(1)苏俄

: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原因: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原因: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2)美国:政府全面干预

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政府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

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解析】【详解】(1)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由材料“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可知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外部

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英国经济政策的转变:由材料“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可知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

。(2)对苏俄的影响:由材料“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可知政府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

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对美国的影响:由材料“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可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是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

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