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7 页
  • 大小 1.136 MB
  • 2024-10-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4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12.00 元
/ 24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详解答案.docx,共(247)页,1.13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a08e5d7e15315892cb9f46e5a98283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详__解__答__案第一部分阶梯通关卷第一单元走近细胞及组成细胞的分子考点1借助显微镜走近细胞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故生物的生活环境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2.C细胞学说

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正确;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

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B正确;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3.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原核生物,

A错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生活在严格厌氧的环境中,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酵母菌、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有核糖体,但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内质网,D错误。4.D绿藻和螺旋藻的遗传物质都

是DNA,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A、B正确;绿藻是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是原核生物;绿藻含有叶绿体,而螺旋藻不含叶绿体,D错误。5.AHIV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说明其结构特点,没有体现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错误;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说明病毒必须依赖细胞生存,B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以运动说明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正确;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说明遗传等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6.C核糖体比较小,光学显微镜下看不

到,A错误;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细胞核,B错误;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说明反光镜对光不好,此时可调节反光镜,C正确;在换用高倍镜之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D错误。7.B核糖体普遍分布在真核细胞和

原核细胞中,⑥HIV和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都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有核糖体,因此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⑧,A正确;含有核膜的生物为真核生物,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小球藻、⑤水绵都属于真核生物,都具有核膜,B错误;①⑦⑨都是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但没有染色体,C正确;①④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

属于自养型生物,D正确。8.B满江红项圈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A错误;满江红项圈藻为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B正确;满江红项圈藻为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C错误;满江红项圈藻为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9.D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

场所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因此病毒的生命活动和细胞有关,A错误;HIV病毒增殖时,遗传物质RNA和逆转录酶都进入宿主细胞,B错误;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新冠病毒遗传物质为单链RNA,新冠病毒容易发生突变,

C错误;猴痘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如血液、体液和飞沫等途径传播,D正确。10.A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细胞各部分协调配合完成,线粒体是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仅代表细胞部分基本功能,不

能充分地说明细胞是基本生命系统,A符合题意;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是靠一个个细胞(各种分化的细胞)完成的,说明细胞是基本生命系统,B不符合题意;细胞呼吸可以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可以利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物圈的碳氧

平衡,说明细胞是基本生命系统,C不符合题意;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形成、维持和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说明细胞是基本生命系统,D不符合题意。11.B大熊猫是多细胞动物,需要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A正确;大熊猫成熟的红

细胞没有细胞核,发菜属于原核生物,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错误;竹茎、竹笋都属于植物的器官,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C正确;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D正确。12.A大肠杆菌和蓝细菌在结构上有统一性,如它们都有细胞

壁、细胞膜、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DNA)等,A正确;蓝细菌(原核生物)与变形虫(真核生物)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错误;发菜细胞也属于原核细胞,其中不含叶绿体,C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及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

D错误。13.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刺丝泡中的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的,A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B正确;刺丝泡膜与细胞膜、线粒体膜的成分基本一致,都是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是无膜结构,C

错误;刺丝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膜的流动性属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D正确。14.C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而是进行二分

裂,C错误;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型生物,能以CO2作为碳源,D正确。15.D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据此可推测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A错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胞呼吸,只能在

宿主细胞中增殖,B、C错误;人工合成病毒、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含有遗传物质,D正确。16.C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除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灭活的病毒,A正确;病毒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用特定的病毒免疫小鼠可制备单克隆抗体,B正确;基因工程中常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

农杆菌的特点是其细胞内的Ti质粒上的T­DNA片段能够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C错误;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的病毒可以作为免疫学中的疫苗,用于免疫预防,D正确。17.A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白细胞是真核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A正确;发菜

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水绵细胞中具有叶绿体,B错误;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伞藻和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它们细胞中具有细胞核,C错误;黑藻是植物,其细胞具有细胞

壁,根瘤菌是细菌,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不具有细胞壁,D错误。18.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光合色素,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

真核生物,B错误;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原核生物,故其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核糖体,无染色质,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甲、己甲、己没有以核膜

为界限的细胞核(2)丙、戊(3)都有细胞膜都有细胞质都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4)叶绿素和藻蓝素自养生物水华解析:(1)甲是细菌(原核生物)、乙是变形虫(真核生物、动物)、丙是动物细胞(真核细胞)、丁是草履虫(

真核生物、动物)、戊是植物叶肉细胞(真核细胞、植物)、己是蓝细菌(原核生物)。蓝细菌、细菌,即图中的己、甲都是原核生物(细胞),判断依据是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丙和戊都是多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属于细胞层次,其他都是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即图中除丙、戊都能

表示生命系统个体层次。(3)图中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具有统一性。(4)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

繁殖,从而形成水华现象。2.答案:(1)细胞器官生物圈(2)只有完整的细胞才能完成生命活动(3)①气泡②右上方显微镜观察到的是放大、倒立的虚像③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解析:(1)某科研小组的研究对象是叶片中的叶肉细胞,故应属于细胞层次,而叶片是营养器官,属于生命系

统的器官层次。生命系统中最大的层次是生物圈。(2)实验设置了完整叶片与捣碎叶片进行对照,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完整细胞可以完成特定的生理活动,而捣碎的细胞不能完成生理活动。(3)在制作装片过程中,盖盖玻片时操

作不当,很容易形成气泡而影响观察,故应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后,再缓缓放下就不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与水界面折光不同而形成黑边,中间透明。在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为放大、倒立的虚像,所以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需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考点2

细胞的分子组成及有机物的鉴定水和无机盐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干重状态下,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A错误;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与无机环境中的差别较大,B错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不含有P,C错误;Fe是微量元素,在人体红细胞中参与构

成血红素,D正确。2.A组成细胞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都存在,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即组成细胞的元素追根溯源来自于无机环境,A正确;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B错误;淀粉是植物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是植物细胞中的能

源物质,C错误;少量的食盐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食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经盐析处理的蛋白质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3.D植物体内的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B正确;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C正确;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与休眠种子的不同,萌发种子中的含水量高,D错

误。4.C某些无机盐,如磷酸盐是构成ATP、RNA的必需成分,A正确;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时,脱去的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B正确;无机盐如Na+和K+,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导兴奋也有关,C错误;水

既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例如水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D正确。5.C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斐林试剂、二苯胺试剂,A错误;鉴定还原糖和DNA需进行水浴加热,蛋白质鉴定不需进行水浴加热,B错误;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

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C正确;脂肪鉴定时可见橘黄色颗粒,蛋白质鉴定时呈紫色,D错误。6.C茶叶细胞和人体细胞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这说明不同细胞中的元素种类大致相同,含量差异较大,A正确;采摘的新鲜茶叶的

细胞中既含有大量元素,也含有微量元素,如茶叶中含有C、H、O、N等大量元素,也含有Fe、B等微量元素,B正确;C、H、O、N是基本元素,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C、O、H、N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C错误;采摘的新鲜茶叶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蛋白质,D正确。7.C向含有还原糖的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

,溶液的颜色从浅蓝色逐渐变成砖红色;梨匀浆中含有丰富的还原糖,因此水浴加热后,乙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测出还原糖,而不能证明该还原糖是葡萄糖,A、B正确,C错误;鸡蛋清稀释液中基本不含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时,溶液呈现的是斐林试剂的颜色,即浅蓝色,D正确。8.

D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都是NaOH溶液和CuSO4溶液,A错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B错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C错误;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制作装片时,利用苏丹Ⅲ染液

染色后可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D正确。9.C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a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光合色素中的叶绿素含有Mg,类胡萝卜素不含Mg,B错误;只含C、H、O的有机物除了糖类和脂肪外,还有其他物质如乙醇、乳酸等,C正确;除C、H、O、N外,蛋白质还可能含有S、Fe等其他多种元素,而组成

核酸的元素只有C、H、O、N、P,D错误。10.B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易与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A正确;氢键的存在,使水有较高的比热容,使水的温度不易发生改变,有利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B错误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不同,细胞的代谢强度不同,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比例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有利于生物体适应不同的环境,C正确;细胞内结合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结合,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有利于增强生物的抗逆性,D正确。11.A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曝使极

燥”后,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大幅度减少,则细胞的代谢降低,A正确;“曝使极燥”后,种子细胞的结合水不会丧失,自由水部分丧失,新陈代谢减慢,B错误;种子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可能不同,生长旺盛的时候,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较高,反之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较低,

C错误;高温烘烤会使种子丢失自由水和结合水,主要是结合水,故管壁上的水珠主要是细胞中的结合水,D错误。12.B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因此食用绿叶蔬菜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镁,A正确;镁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Mg2+进行逆

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据题可知,镁具有抑制钾、钙离子通道开启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钾离子和钙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因此缺镁可能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的维持,D正确。13.C饺子皮中主要的营养成分淀粉,淀粉遇碘液会变蓝,A正确;饺子馅中的

无机盐最终进入到人体细胞中,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B正确;烤熟肥鸭的细胞中脂肪含量较高,是主要的储能物质,C错误;鸭皮细胞在烤制过程中先丢失自由水,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丢失结合水,D正确。14.D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

色沉淀,A错误;吸光值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故与样本的葡萄糖含量和斐林试剂的用量有关,B错误;由表格内容可知,葡萄糖含量越高,吸光值越小,若某样本的吸光值为0.578,则其葡萄糖含量小于0.4mg/mL,即葡萄糖含量在0.3mg/mL~0.4mg/mL,

C错误;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含量越高,生成的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越多,反应液去除沉淀后的溶液中游离的Cu2+越少,则蓝色越浅,D正确。15.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呈蓝色,B错

误;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将脂肪染成红色,C正确;淀粉遇碘变蓝,D正确。16.C自由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故水是酶促反应的环境,A正确;血液中的缓冲对是由离子组成的,离子溶解在水中才能形成缓冲体系,B正确;维生素D属于脂质,脂质通常都不

溶于水,C错误;自由水能参与化学反应,故水可作为反应物参与生物氧化过程,D正确。17.B磷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磷脂中含磷元素,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故磷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必要元素,B正确;ATP由C、H、O、N、P组成,淀粉只含C、H、O三

种元素,C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磷循环不能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D错误。18.C根系吸收的水可以使植物坚挺,保持固有姿态,A正确;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消耗水,C错误;一定范围内,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

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萌发种子中的还原糖显著增多(2)脱落酸(3)氧气去除稃壳的水稻种子用浸出液处理的种子萌发迟缓解析:(1)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

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用斐林试剂检测萌发后的水稻种子,发现砖红色沉淀显著增加,说明萌发种子中的还原糖显著增多。(2)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3)水稻种子外层的稃壳会影响种子呼吸时对氧气的吸收,因此对水稻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有人认为稃壳中含有能抑制种子萌

发的水溶性物质,若通过实验来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则需以去除稃壳的水稻种子为实验材料,将其均分为等量的两组,分别用稃壳浸出液和清水处理,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若实验现象为用浸出液处理的种子萌发迟缓,则上述观点正

确。2.答案:(1)水下降上升碳(2)淀粉斐林砖红色沉淀的多少(或砖红色颜色的深浅)(3)淀粉实验原理: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能生成砖红色沉淀实验步骤:第二步: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第三步:等量(或等体积)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50~65℃恒温水浴2min实验结果预测:A试管内液体为蓝色,B试

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解析:(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在种子成熟后期,代谢减慢,含水量下降,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上升。积累有机物增多,干重增加和碳元素关系最大。(2)小麦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之间主要发生单糖转化为多糖(淀粉),因为淀粉不是还原糖,所以可

以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含量来检测它们之间的转化。(3)该实验中还原糖的鉴定原理: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由还原糖的鉴定步骤可得该实验步骤:第一步:将A、B试管的提取液在60℃条件下保温备用;第二步:需

加入实验材料;第三步:加斐林试剂,其作用条件为50~65℃水浴保温2min。实验现象:有还原糖的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无还原糖的试管为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考点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Aα­鹅膏蕈碱是环状八肽,是由8个氨基酸脱去8分子水形成的,分子中

含有8个肽键,A正确;蛋白质不一定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也可能是由1条肽链构成的,B错误;蛋白质变性是由于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的,不是肽键的断裂造成的,C错误;变性蛋白质中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D错误。2.B氨基酸脱水

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等于肽键数,每条肽链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1个游离的羧基,因此游离的氨基数与肽链数有关,A正确;一条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形成的肽键结构都是相同的,只有一种,B错误;某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依据“氧

原子数目=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可推知: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数为2n-(n-m)=n+m,C正确;脱水缩合过程也就是翻译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及tRNA的参与,D正确。3.D蛋白质由氨基

酸组成,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连接,A错误;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决定,B错误;高温、强酸、强碱等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盐析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错误;

某些蛋白质分子可能同时具有免疫功能和催化功能,如溶菌酶,D正确。4.D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可与某些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A不符合题意;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无机盐离子转移至根细胞内,B不符合题意;H2O2酶本质是蛋白质,H2O2酶能降低

H2O2分解所需的活化能,C不符合题意;性激素可激发雄性或雌性个体第二性征,性激素的本质为脂质,D符合题意。5.D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之所以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A错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有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

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所以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一定相同,所以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B错误;开水煮沸鸡蛋清,只破坏了其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氨基酸之间的肽键,C错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D正确。6.A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A正确;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不能催化某些化学反应,B

错误;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能够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在肝脏研磨液中加入食盐能够使过氧化氢酶发生盐析,D错误。7.Bβ­AP是一种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β­AP分子中含有氨基酸个数=695-596-

(695-635)=39,其至少含有38个肽键,B错误;β-AP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可见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正确;APP形成β­AP的过程中需要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催化作用,β­分泌酶和γ

­分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体现了蛋白质的催化作用,D正确。8.A胶原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A错误;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经过翻译过程,该过程中tRNA可转运氨基酸,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rRNA可以参与构成核糖体,B正确;缝合线具有免拆线、无排

异的优点,这说明动物与人体的胶原蛋白空间结构相似或相同,C正确;缝合线是一种蛋白质,可被组织中特定的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后被人体吸收,D正确。9.C乙醇梭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蛋白质的氮主要分布在肽键中,B错误;饲料煮熟后,由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成多肽链

或短肽,更易被动物消化吸收,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乙醇梭菌厌氧发酵”,说明该菌是厌氧型微生物,而硝化细菌是需氧型微生物,D错误。10.B巯基乙醇和尿素可以将牛胰核糖核酸酶去折叠转变成无规则卷曲结构,不会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A错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决定蛋白

质空间结构的因素之一,B正确;牛胰核糖核酸酶去折叠转变成无规则卷曲结构后无任何活性,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C错误;蛋白质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D错误。11.C根据题中信息,在同一个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

定区(C)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说明恒定区没有特异性,因此可变区(V)有特异性,具有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根据图中抗原的图形及抗体V区的形状,此抗体能与抗原a结合,A正确;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变性过程中改变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肽键不会断裂,B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方式合成,脱水缩合产生水中的氧来自于氨基酸的羧基,C错误;抗体可以帮助生物体抵御病菌和病毒等抗原的侵害,这体现了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D正确。12.A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脱水缩合所形成的多肽化合物,这些氨

基酸必然含有C、H、O、N等元素,谷胱甘肽中还含有—SH,因此谷胱甘肽中必定有C、H、O、N、S五种元素,A正确;组成谷胱甘肽的几种氨基酸没有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显紫色,B错误;谷胱甘肽分子的空间结构是确定的,其功能的多样性与其分子中含有­SH的作用有关,C错误;食物中的谷胱甘

肽一般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需要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因此多吃富含谷胱甘肽的食物并不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力,D错误。13.C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分子伴侣在发挥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空间结构,并可循环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的改变

是可以逆转的,B错误;每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直链八肽化合物由8个氨基酸脱去7个水形成,其中8个氨基酸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为8×2=16,至少含有的氮原子数为8×1=8,7分子水(H2O)包含的氧原子数为7,氮原子数为

0,则直链八肽化合物至少有氧原子8×2-7=9,氮原子8×1=8,C正确;双缩脲试剂鉴定的物质是蛋白质(或多肽),要求所发生反应的物质中具有的肽键数≥2个,因此变性后的“分子伴侣”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14.C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及其单体都以碳链为骨架,故FtsZ蛋白与其他15种分裂蛋白的单体都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FtsZ蛋白在细菌中广泛存在,通过抑制该蛋白的合成或破坏其空间结构从而抑制细菌二分裂,因此可作为抗菌药物研发的新靶标,B正确;FtsZ蛋

白的功能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决定,C错误:FtsZ蛋白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微管蛋白类似,因此在研发针对细菌的FtsZ蛋白抑制剂时,应考虑其对动物微管蛋白的抑制作用,D正确。15.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

所,能合成ATP,则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其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唾液腺细胞能分泌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能水解淀粉,C正确;葡萄糖分解的场所在细胞

质基质,线粒体膜上不存在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质,D错误。16.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如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肌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Fe2+参与构成血红

蛋白,血红蛋白具有运输O2的功能,C错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D正确。17.B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遗传物质DNA控制和决定

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后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体1mL和B液体4滴并摇匀,D错误。18.D由图解可知,两种激素都是由六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化合物,A错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

子中的氢分别来自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B错误;R基中可能含有氨基,肽链中游离的氨基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有关,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激素在两个氨基酸种类上不同,进而导致两者的功能不同,D正确。19.A人体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表中主要能源物质

最多的是①,A错误;食物①和②中分别富含糖类和脂肪,所以需控制体重的人应减少摄入①和②,B正确;食物①、②和③中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所以青少年应均衡摄入①、②和③有利于身体的发育,C正确;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属于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因而都可供能,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

1.答案:(1)结构蛋白(2)氨基酸(3)协助物质运输(4)主动运输(5)活化能解析:(1)结构蛋白的功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常见实例是肌肉、头发等结构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2)结构蛋白、载体蛋白和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3)

结构蛋白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功能蛋白如载体蛋白体现出蛋白质具有协助物质运输的功能;酶具有催化功能。(4)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答案:(1)氨基酸(2)增加鞭毛解聚(3)高于(4)泛素和蛋白酶体均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过程(5)催化肽键(6)溶

酶体途径解析:(1)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盐藻鞭毛上存在泛素,它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可与微管蛋白形成泛素化蛋白。(2)据图1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鞭毛解聚组细胞内泛素化蛋白含量增加,由此推测,泛素参

与了鞭毛解聚过程。(3)进一步用带有荧光的物质检测盐藻蛋白酶体的活性,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鞭毛解聚组蛋白酶体的活性高于对照组。(4)综合图1和图2说明泛素和蛋白酶体均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过程。(5)据图3分析,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及ATP供能条

件下,微管蛋白的肽键断裂,导致鞭毛解聚。(6)人体组织细胞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降解途径,如细胞中的溶酶体途径。考点4核酸、糖类和脂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纤维素和胆固醇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二者的元素组成中均含有C、H、O、N,A、B错误;淀粉

、糖原和性激素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C正确;DNA和RNA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D错误。2.A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之一,①错误;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动物及人体内的脂肪还有绝热保温作用,可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

温恒定、缓冲、减压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②③⑥正确;激素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脂肪不属于激素,④错误;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磷的吸收,⑤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3.D题图所示为核苷酸的

组成,甲是磷酸,乙是五碳糖,丙是含氮碱基;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中的含氮碱基只有四种;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一种,所以组成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只有四种。4.D腺嘌呤、鸟嘌呤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可作为DNA复制的原

料。鸡蛋清、花生油、白糖都是非细胞结构,不含嘌呤碱基,而猪肝是由细胞构成的器官,含有嘌呤碱基。5.B淀粉的初步水解产物是麦芽糖,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纤维素的初步水解产物是纤维二糖,彻底水解物是葡萄糖,A错误;脂质中的性激素能够促进动物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B正确;糖类和脂质中的脂

肪、固醇不含N,C错误;糖类和脂肪都不含特殊的化学键,D错误。6.A将“饴”制成溶液,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处理,如岀现砖红色沉淀,则“饴”是还原糖,A正确;加工制成的“饼”已无细胞结构,无法观察细胞中的脂肪滴,B错误;麦芽糖是一种植物特有的

二糖,人体细胞中没有麦芽糖,也不能直接吸收麦芽糖,C错误;糖类和脂质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但人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品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D错误。7.B脂肪和淀粉共有的元素是C、H、O,脂肪不含S元素,A错误;油菜籽以脂肪为主要储能物质,故在

其成熟过程中,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可转化为脂肪,B正确;与糖类相比,脂肪中的碳、氢较多,氧少,因此等质量的淀粉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C错误;淀粉水解能形成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砖红色沉淀反应,因此红豆种

子萌发时,可用斐林试剂检测种子中淀粉的水解程度,D错误。8.C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A错误;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时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

生物活性丧失,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正确;二糖中的蔗糖是非还原糖,D错误。9.D纤维素与肝糖原的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A错误;细菌、真菌等细胞壁的功能相似,但主要成分不同,B错误;草食类动物的胃肠道

不能分泌分解、利用纤维素的一系列消化酶,但某些草食类动物的胃肠道中共生的微生物能帮助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分解产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和利用后可以合成糖原,C错误,D正确。10.D脂肪含氧少,含氢多,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

解释放的能量比葡萄糖的多,A错误;由于低氧刺激配合特定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显著提高脂肪参与有氧呼吸的比例,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体脂降低,B错误;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C错误;人体内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

脂肪,但是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正确。11.D淀粉是多糖且不甜,故不吃味道甜的食物,不能降低糖类物质的摄入量,A错误;“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产品含淀粉,故含糖类物质,B错误;“奶茶”中的果糖和蔗糖分解为单体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再转化为糖原,C错误;肥胖、某些糖尿病等

都直接或间接与长期糖摄入超标有关,D正确。12.D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它们的差异与其本身的结构有关,A错误;脂肪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都有,B错误;二糖中的蔗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

果糖,C错误;人体中的胆固醇既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D正确。13.C淀粉是一种多糖,多糖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需水解为单糖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A正确;可溶性糖增多可提高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内自由水减少,溶液冰点降低,不易结冰,

B正确;温度下降时,植物细胞中结合水/自由水的值增加,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冻性,C错误;某些蔬菜在霜冻后食用品质更佳可能与其中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多有关,D正确。14.C新冠病毒核酸检验是测定人体内是否含有新冠

病毒的核糖核酸,A错误;新冠病毒核酸检验是判断是否感染最快捷有效的手段,此外新冠病毒血清抗体IgM检测呈阳性可以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者,B错误;每种生物的核酸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即携带特异性的遗传信息,是核酸检验的依据,感冒病毒的核酸和新冠病毒的核酸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不影响检验结果,C正确;检验结果阳性即为被测者体内含有新冠病毒核酸,与DNA、RNA的化学组成异同无关,D错误。15.D糖原、脂肪的元素组成为C、H、O,与多糖几丁质组成元素(C、H、O、N)不同,A错误;多糖几丁质是生物大分子,不能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B错误;几丁质、纤维素和五碳糖组成细胞

结构,不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多糖几丁质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16.B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A错误;鸟类的羽毛主要由角蛋白组成,B正确;糖原是动物的重要储能物质,马铃薯中重要的贮能物

质是淀粉,C错误;纤维素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D错误。17.B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可形成一分子蔗糖,所以X是葡萄糖,A正确;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不是储能物质,B错误;葡萄糖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单糖,C正确;葡萄糖是构成纤维素的

结构单元,D正确。18.D蓝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A错误;纤维素不易溶于水,也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只能促进人体肠道的蠕动,B错误;纤维素和淀粉均属于多糖,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C错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为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

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D正确。19.C麦芽糖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在麦芽中存在麦芽糖,A错误;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的,B错误;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温度,据图可知,该过程中需要在55~60℃条件下保温6小时左右,目的是抑制细菌的生长,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一般而言,植物体

内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动物,故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高,D错误。20.C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激素不都是蛋白质,如部分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抗体都是蛋白质,故酶和激素不都是由

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A错误;糖原是生物大分子,脂肪和有些激素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酶是由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抗体是由氨基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氨基酸和核苷

酸都是含氮的单体,C正确;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脂肪是机体主要的储能物质,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A—U(2)DNA含脱氧核糖和碱基T,RNA含核糖和碱基U(3)复制、转录及翻译细胞内缺乏能够降解PNA的酶解析:(1)双链DNA的碱

基配对方式是A—T、T—A、G—C、C—G,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结构的碱基配对形式是A—U、T—A、G—C、C—G,所以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结构特有的碱基配对形式是A—U。(2)组成DNA的化学成分为磷酸、脱氧核糖与A、C、G

、T四种碱基,组成RNA的化学成分为磷酸、核糖与A、C、G、U四种碱基,所以DNA与RNA相比,两者彻底水解产物的主要区别是DNA含脱氧核糖和碱基T,RNA含核糖和碱基U。(3)癌细胞中PNA可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结合,从而调控突变

基因的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在基因水平上治疗癌症。PNA不易被细胞降解,其理由是PNA是人工合成的DNA类似物,细胞内缺乏能够降解PNA的酶。2.答案:(1)细胞膜(2)LDL负反馈(3)不变方式二+++(4)降低不变

(5)患者LDL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细胞膜上缺少正常LDL受体,从血液中摄取LDL速度低,对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弱,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量较多,释放到血液中的LDL较多解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质,其中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和胆固醇。(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正常细胞在常规

细胞培养条件下胆固醇合成速度低,去除培养液中血清成分时胆固醇合成速度高,而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LDL,胆固醇合成速度又低,说明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速度受到血液中LDL含量的调控,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够避免

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3)①由图可知,当LDL浓度超过35μg/mL时,A线斜率明显下降,且随LDL浓度增加,A线与B线呈平行,即两者的差值不变。分析曲线可知,曲线B呈上升趋势,并且不存在饱和点,因此可以确定该物质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无关,即LDL被随机内吞入细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说明家族

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细胞摄取胆固醇的方式可能为方式二。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胆固醇合成速度存在负反馈调节,即LDL含量越高,LDL胆固醇合成速度越低,所以第2组中LDL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具有的放射性较低;由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丧失了负反馈调节能力,且摄取LDL的速率一直低于正常细胞,所以

第3组和第4组培养结果均含有较低的放射性。(4)根据题意可知,链霉蛋白酶会破坏细胞膜上各种受体,如果正常细胞摄取LDL的速度降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细胞摄取LDL的速度不变,就可以证实了LDL受体的存在。(5)家族

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液内胆固醇含量过高的病理机制:患者LDL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细胞膜上缺少正常LDL受体,从血液中摄取LDL速度低,对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弱,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量较多,释放到血液中的LDL较多。单元清通关卷(一)走近细胞及组成细胞的分子1.B抗体和干扰素是蛋白质,

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纤维素和脱氧核糖是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性激素是脂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但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Mg,五种元素组成;ATP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者R

NA,蛋白质至少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RNA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因此含有元素最少的是B选项。2.C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需采用50~65℃水浴加热的方式,通过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判断是否含有还原糖。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A错误;脂肪鉴定实

验的步骤为:切取子叶薄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错误;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C正确;番茄的红色会影响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D错误。3.B染色质与染色体为同种物质,组成元素完全相

同,A不符合题意;腺苷的组成元素是C、H、O、N,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两者组成元素存在差异,B符合题意;乳糖和纤维素属于糖类,组成元素都是C、H、O,C不符合题意;磷脂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D不符合题意。4.D钙元素是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

,A错误;脂肪酸是小分子有机物,不是多聚体,没有单体,B错误;脂肪不是细胞膜的成分,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C错误;玉米的遗传物质是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A、G、C、T4种含氮碱基,D正确。5.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

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故膳食中需要适量摄入胆固醇,A错误;谷类富含糖类,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属于多糖,过量摄入糖类而又没有足够的消耗,糖类则会转换为脂肪从而导致人体发胖,B错误;核酸是大分子物质,人体无法直接吸

收,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核苷酸,故补充特定的核酸无法完成基因修复,C错误;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有很大差别,膳食中食物要合理搭配,D正确。6.A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属于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A正确;血管紧张素原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在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时,伴随着肽键的断裂,B错

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能够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口服会使其被水解,导致丧失活性,D错误。7.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不能满足生理需求时也可以作为能源

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A错误;糖类主要作为能源物质发挥作用,也参与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组成细胞膜的成分,B正确;脂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其O的含量小于糖类,H的含量远大于糖类,C错误;DNA主

要存在于细胞核,还存在于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D错误。8.B猪肉中含有的脂肪是动物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错误;淀粉作为储能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B正确;纤维素属于多糖,人体内没有水解纤维

素的酶,因此纤维素一般不能为人体所利用,C错误;淀粉、纤维素都是由单体构成的多聚体;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物质,不是多聚体,D错误。9.C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氨基酸中的氨基与羧基已经脱水缩合形成了肽键,则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存在于氨基中的很少,主要存在于—CO

—NH—当中,核酸的氮元素主要在碱基中,B错误;酶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或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氨基酸和核苷酸都含有氮元素,故酶和核酸都是由含氮的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C正确;水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无

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D错误。10.B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与Na+和K+进出细胞的过程密切相关,A正确;Mg2+是组成叶绿素的必要成分,B错误;Fe是血红素的组成成分,缺Fe会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下降,C正确;NaHCO3/H2CO3、K2HPO4/K

H2PO4和KHCO3/H2CO3等物质可以维持组织液pH的相对稳定,D正确。11.B金矿杆菌是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ATP、蛋白质、磷脂等化合物都含有氮元素,金矿杆菌从岩石中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ATP、蛋白质、磷脂等化合物

,B正确;金矿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金矿杆菌生活在没有光线的环境中,不能利用光能,D错误。12.D题干核心描述DNA的分布,染色体的组成,A、B错误;染色体

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C错误;DNA的载体主要是染色体,其次是叶绿体、线粒体,D正确。13.C图中甲为氨基酸的通式,乙为三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丙为核苷酸的结构通式。其中,氨基酸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且氨基酸最多有21种,A正确;甲形成乙的过程中脱去(271-3)=268个水分子,同

时还形成了4个二硫键,脱去了8个H原子,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268×18+8=4832,B正确;题图中的乙和丙分别是蛋白质和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的核酸有两种——DNA和RNA,其中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C错误;

将C3H5O2替换氨基酸通式中的R基,可数出一分子氨基酸中H为9个,两分子氨基酸脱去一分子水,所以化合物中的H为16个,D正确。14.B糖能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脂肪只有在糖类供能障碍的情况下,才能转变为糖类,A正确;几丁质由

N­乙酰葡萄糖胺聚合而成,组成元素一定包括C、H、O、N,而淀粉只有C、H、O,B错误;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存在,但用斐林试剂鉴定出现砖红色沉淀,不一定是果糖,因为可溶性还原糖不仅仅是果糖,还有葡萄糖、

麦芽糖和乳糖等,但一定是还原糖,C正确;纤维素是多糖,其单体是葡萄糖,葡萄糖的结构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因此纤维素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15.CRNA是单链,嘌呤数和嘧啶数可以不同;DNA是单链时,嘌呤

数和嘧啶数也可以不同;DNA是双链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中A=T,G=C,则A+G=T+C=50%;所以该生物可含DNA和RNA,若此生物只含DNA,则一定是单链的。故选C。16.D锌元素属于番茄生长所

必需的微量元素,A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锌溶液的浓度,栽培各组番茄幼苗所使用的土壤基质为无关变量,各组应该相同,B正确;硫酸锌溶液浓度为28mg/L,平均果实产量小于硫酸锌溶液浓度为0mg/L时的平均果实产量

,因此硫酸锌溶液浓度过高会降低番茄植株的果实产量,C正确;由实验结果分析,果实产量在硫酸锌溶液的浓度为12mg/L~20mg/L时产量较高,故施用硫酸锌溶液的最佳浓度范围是12~20mg/L,D错误。17.B奥密克戎毒株的核酸为RNA,被彻底水解后可得到磷

酸、核糖和A、U、G、C四种碱基,共6种小分子,A正确;奥密克戎毒株的碱基种类与原始新型冠状病毒相同,都是由A、U、G、C四种碱基组成;奥密克戎毒株是由原始毒株突变而来的,其排列顺序与原始新型冠状病毒不同,B错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科学戴口罩、常通风

、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仍然是防止奥密克戎毒株传播的有效措施,C正确;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75%酒精可以使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病毒,达到消毒的目的,D正确。18.C饺子皮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可用碘—碘化

钾溶液检测,A错误;饺子馅中最终进入到人体细胞中的无机盐大部分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部分会形成化合物,B错误;烤熟肥鸭的细胞中脂肪含量很高,可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检测,苏丹Ⅲ和脂肪生成橘黄色,C正确;鸭皮在烤制过程中细胞内的DNA变

性,变性破坏的是氢键,冷却后恢复的也是氢键,D错误。19.BIDP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亲水氨基酸残基,在细胞内呈现不折叠的“天然无序”状态,说明空间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有关,A正确;干旱情况下,细胞大量失水,细胞内渗透

压升高,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降低,新陈代谢水平降低,B错误;敲除基因组是实验组,基因正常组是对照组,C正确;敲除基因和未敲除基因组比较,干旱条件下存活率降低更明显,说明IDP具有抗旱作用,D正确。20.B核酸的分子组成都有五碳糖,DNA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RN

A分子中含有核糖,A正确;动、植物的细胞膜成分上有差异,动物细胞细胞膜含有胆固醇,植物细胞细胞膜一般没有胆固醇,B错误;高温时蛋白质变性,原因是蛋白质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而低温大多只是抑制了蛋白质的活性,C正确;tRNA

分子中有双链区段,D正确。21.答案:(1)水蛋白质(2)糖类C、H、O(3)①自由水细胞呼吸②减少增多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产生许多中间代谢产物解析:(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因此活细胞中氧和氢的含量比干细胞中高。人体细胞

干物质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2)玉米细胞含糖类较多,糖类由C、H、O组成。(3)①大豆晾晒除去的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自由水。细胞内的水分较多会使细胞呼吸加强。②在黄豆芽生长的过程中,因为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并产生了中间产物,使细胞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种类增多。22.答案:(1

)否煮熟后蛋白质结构疏散、易被蛋白酶催化水解(2)m-3氨基酸和葡萄糖②③解析:(1)某天然蛋白质经高温加热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受热时肽键没有断裂;据图分析可知,食物往往要煮熟后食用,主要原因是煮熟后蛋白质结

构疏散、易被蛋白酶催化水解。(2)由题图分析,层粘连蛋白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3条肽链(A、B1、B2链),则该蛋白质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m-3;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氨基酸,多糖基本单位葡萄糖,所以彻底水解的终

产物是氨基酸和葡萄糖;①粘连蛋白属于糖蛋白,是膜蛋白,在细胞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后,还需在内质网上加上糖基,①错误;②癌细胞膜表面层粘连蛋白可能分布较少,容易分散转移,②正确;③在细胞间信息交流需要糖蛋白,所以具有重要作用,③

正确。23.答案:(1)淀粉(2)斐林试剂砖红色的深浅(沉淀的多少)(3)相同(4)2mL磷酸化酶溶液双缩脲试剂紫色(5)花生脂肪含C、H多解析:(1)成熟小麦种子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是淀粉。(2)检测还原糖所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可以根据所产生的砖红色的沉淀的颜色(或多少)来判

定还原糖的多少。(3)由图可知,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胚乳里蔗糖与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同。(4)确定实验目的,控制变量,做好对照即可,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试管加入2mL磷酸化酶溶液,对照组试管中加入2mL豆浆,然后加入

等量的双缩脲试剂,如果均出现紫色则证明磷酸化酶是蛋白质。(5)花生中含有较多脂肪,与糖类相比脂肪中的C、H较多,需要消耗的氧也多,产水、产能多,所以应该浅播。24.答案:(1)双缩脲①②③(2)碘液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3)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发芽前玉米蓝色→砖红色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解析:(1)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2)检测淀粉应该用

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

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实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③3号试管发

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如4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25.答案:(1)甲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统一(3)40×(4)逆时针解析:(1)看图可知,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乙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故甲、乙两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甲,判断的主要依据为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甲、乙两细胞相似之处为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由此看出原

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3)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图一是一行8个细胞,放大后只能看到中间的两个,故比原来放大了8÷2=4倍,原来物镜是10×,更换的物镜应为40×。(4)显微镜成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也应为逆时针。第

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考点5细胞膜与细胞核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A错误;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不完全相同,例如细胞膜上有糖蛋白,线粒体膜上有与有氧呼吸有

关的酶等,B错误;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着膜的融合和变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D错误。2.C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和信息交流的作用,A错误;②是膜蛋白,具有运输、信息传递、

免疫等作用,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错误;③是磷脂分子,是细胞器膜、核膜等各种生物膜的主要成分,C正确;④由蛋白质纤维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错误。3.A据图分析可知,信号细胞分泌的①是信号分子,

靶细胞表面的②是受体,信号分子只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①如果是分泌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则通过胞吐进入组织液;如果是性激素等物质,则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B错误;激素发挥作用后

会被灭活分解,而靶细胞上的激素受体发挥作用后不会被灭活分解,C错误;若信号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分泌的信号分子是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D错误。4.C假根中既有细胞核,也有细胞质,该实验不能排除细胞质的影响。应该

进一步进行伞藻核移植实验,以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5.B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而核孔复合物位于核膜上,因此也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A正确;核孔是核内外物质转运的通道,某些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

过核孔进出细胞核,B错误;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会影响其功能,因此可能会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D正确。6.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需要通过细胞膜表面受体,A错误;细胞膜中的蛋白质能够协助葡萄糖进入红细胞,B错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C错误;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能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7.C刚开始消

失,过一段时间后荧光又出现,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也能说明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A、B正确;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只能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该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不能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C错误、D正确。8.B生物膜主要

由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甘油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A正确;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附着位点,但并不是细胞内的各种酶都附着在生物膜上,如,细胞质基质中有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B错误;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

具有特异性,是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基础,C正确;细胞膜表面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保护、润滑等有关,D正确。9.B细胞核依靠细胞质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没有细胞质的细胞核不能生存,A正确;由于细胞质中已合成的蛋白质仍

能发挥作用,所以细胞去核后仍可以生活一段时间,但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起决定作用,没有细胞核的细胞质无法长时间存活,B错误;细胞核控制着生命活动,蛋白质承担生命活动,C正确;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存活一段时间后最终死亡。但如果

去核后及时植入一个细胞核,又能够恢复正常生活,这说明细胞只有保持完整结构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10.C新型冠状病毒外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因此其成分与宿主细胞膜相同,其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据此可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糖蛋白S的合成需利

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B正确;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新型冠状病毒的糖蛋白S,因为含有蛋白质成分,故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11.C脂蛋白核心是疏水的尾部构成的,所以位于脂蛋白核心的a是脂质,A错误;b表示蛋白

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脂肪与苏丹Ⅲ结合形成橘黄色颗粒,脂蛋白不能用苏丹Ⅲ染色,B错误;c表示磷脂分子,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在水—空气界面上头部向下,尾部在空气中,铺成单分子层,C正确;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不是

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D错误。12.C用磷脂双分子层做成的脂质体可以将药物包裹成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脂质体的稳定性和运输速率与生物膜具有一

定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为了定向把药物运送到靶细胞起作用,需要在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层上插入靶细胞膜特定抗原蛋白质的抗体,便于脂质体与靶细胞识别并结合,利用药物定向运送到靶细胞内,B正确。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而尾部疏水,药物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之分,用脂质体运送药物时,水溶性药物需要放在脂质体内部,

而脂溶性药物需要放到两层磷脂分子之间,C错误。利用脂质体包裹,通过缓释可降低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D正确。13.C组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细胞核中才有,而叶绿体中没有染色质,也就没有核小体,B错误;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

,普通光镜下观察不到染色质,也看不到核小体,C正确;核小体的组成物质是DNA和蛋白质,不含尿嘧啶,D错误。14.A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肌动蛋白不能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肌动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Cofilin­1的介导,A错误;编码Cofilin­1的基因不表达,Cofilin­1缺失,可导致

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细胞核变形,核膜破裂,染色质功能异常,B正确;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不能进入细胞核,从而引起细胞核变形,可能会导致细胞核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能力,C正确;Cofilin­1缺失会导致染色质功能异常,染色质上含有控制细胞代谢

的基因,从而影响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能力,D正确。15.B核被膜为双层膜,A错误;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具有选择性,可调控核内外的物质交换,B正确;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主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

成有关,C错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16.C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膜形成的囊泡融合到细胞膜中,此过程细胞膜与某些细胞器膜之间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A正确;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所以细胞膜上多种载体蛋白协助不同的离子跨膜运输,B正确;膜蛋白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

是不对称、不均匀的,或镶、或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功能有密切关系,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17.A1是染色质,细胞核是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2是核孔,核孔

是核与质之间物质运输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3是核膜,是核与质的界膜,为细胞核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C正确;4是核仁,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18.B细胞中的染色质位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的主要场所,而mR

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即DNA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脂质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催化(2)不只是来自细胞膜,也不只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3

)①促进细胞迁移,PLS增多(抑制细胞迁移,PLS减少)②PLS③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溶酶体(4)信息交流解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催化等功能。(2)通过图

2可以看出,该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等,也不只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故PLS是细胞膜碎片的观点不对。(3)①由图3可以看出,处理组较未处理组比较,促进细胞迁移,PLS增多,抑制细胞迁移,PLS减少,故PLS的形成与细胞迁移有关。②由“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

S,其荧光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推测迁移细胞可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质运输到PLS中。③若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说明PLS能被后续细胞摄取;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许多物质的功能。(4)由题意可知,PLS

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2.答案:(1)细胞核(2)伞柄中存在原来的mRNA(和蛋白质)和假根细胞核中新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共同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建伞柄中残留的原mRNA(和蛋白质)已经降解,仅由假根细胞核中新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

建解析:(1)本实验将甲种伞藻的柄嫁接到乙种伞藻的假根上,将乙种伞藻的柄嫁接到甲种伞藻的假根上,结果前者出现菊花形帽,后者出现伞形帽。由于细胞核位于假根中,说明伞藻伞帽形态的构建主要与细胞核有关。(2)重复上述实验,发现培养后第一次长

出的伞帽帽形呈“中间类型”(伞帽帽形部分呈伞形,部分呈菊花形),而嫁接实验是发生在伞柄与假根之间,因此说明伞柄中存在原来的mRNA(和蛋白质)和假根细胞核中新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共同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建。若切除这一“中间类型”的伞帽,培养后第二次长出的伞帽帽形与基部假根对

应,由题干信息可知,由于RNA降解是涉及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细胞中mRNA不稳定,其更新率非常高。则原因是伞柄中残留的原mRNA(和蛋白质)已经降解,仅由假根细胞核中新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建。考点6细胞器与生物膜系统第一关小题自助

餐自选狂刷1.A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其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B错误;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C错误;拟核中含有环状的DNA分子,无核膜包被,而细胞核有膜包围,且含有核仁和染色

体(质),D错误。2.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开始多肽链的合成。之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随后,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然后在高尔基体内进一步加工、修饰等,D正确

。3.C原核细胞有生物膜而无生物膜系统;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丝分裂中核膜在前期消失而着丝粒分裂在后期。4.A酸性水解酶在核糖体上合成,溶酶体内不能合成酸性水解酶,A错误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粒复制,前期时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B正确;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有所不同的细胞器,在动物细胞内,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C正确;细胞核内转录出来的mRNA通过核孔与核糖体结合,为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提供了模板,D正确。5.C核膜上有核孔,因此,核膜是由不连续排列的4层磷脂分子组成的,A错误;细胞质是由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组成的,B错误;由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能体现出高尔基

体在细胞内的囊泡运输中所起的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在细胞的运动、分裂和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中有重要作用,D错误。6.D溶酶体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由内质网膜包裹着要被吞噬的碎片与溶酶

体进行融合,碎片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消化掉,而自身不能产生碎片,A错误;液泡中含有色素如花青素等,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膜上,B错误;线粒体有两层膜,外面叫外膜,里面叫内膜,两层膜之间叫膜间腔,内膜内部的

液体叫线粒体基质,C错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只存在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D正确。7.C因为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ERGIC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具膜结构,因此构成ERGIC的膜结构可来自粗面内质网,A正确;细胞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信号分

子的精细调控,因此ERGIC的功能受细胞内信号分子的精细调控,B正确;ERGIC不能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ERGIC需要与溶酶体结合,由溶酶体发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的作用,C错误;新冠病毒在ERGIC中组装,若特

异性抑制ERGIC的功能,则新冠病毒无法组装,可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D正确。8.B脂筏有糖脂、磷脂和胆固醇以及特殊蛋白质组成,其合成与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有关,与中心体无关,A错误;脂筏中含有跨膜蛋白质,可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有关,B正确;细胞凋亡是细胞

核中的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与脂筏识别功能密切相关的成分应该是糖脂,D错误。9.C在细胞分裂时,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保证了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A正确;浆细胞是抗体合成的细胞,抗体是分泌蛋白,和分泌蛋白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故浆细胞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利于加工、分泌抗体,B正确;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实现,如高等植物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C错误;叶绿体内通过类囊体膜堆叠形成基粒使膜面积增大,有利于光能充分利用,D正确。10

.D低等单细胞植物有中心体,蓝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中心体,A错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利用光能制造糖类,只有叶绿体中的色素才可利用光能制造糖类,B错误;根瘤菌是原核细胞,有核糖体,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错误;鲜肉过一段时间后再煮,细胞中的溶酶体将细胞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味道更加鲜嫩,D正确。11.D植物根尖等分裂旺盛的部位如分生区产生的细胞中有小液泡,没有大的中央液泡,A错误;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有很多小液泡,B错误;液泡内的水溶液称

为细胞液,其中含有无机盐、糖类、色素等多种物质,C错误;液泡富含水解酶,能吞噬衰老的细胞器,其作用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类似,D正确。12.C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的结合依赖于核糖体上合成的信号序列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结合,即

依赖于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信号序列可以被SRP识别,同时DP又是SRP的受体,说明SRP可以同时结合DP和信号序列,并最终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腔,B正确;血红蛋白属于胞内蛋白,不需要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则不需要经过图中的过程,C错误;若在

合成新生肽阶段切除信号序列,则游离核糖体不能附着于内质网上,分泌蛋白的合成会停止,D正确。13.A图中a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上含有光合色素,d为线粒体外膜,其膜面积小于线粒体内膜c,A错误;根据功能可知,图中3表示高尔基体、6

表示内质网,B正确;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而图中的生物膜系统只包含了细胞器膜,因而缺少细胞膜和核膜等,C正确;图中2为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D正确。14.A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从其周围发出微管形成星射

线,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微管和动力微管在细胞分裂时牵引染色体到细胞两极,使每一子代细胞都具有完整的染色体,因此动物细胞如果中心体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将不可能进行正常有丝分裂,A正确;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B错误;白细胞分解病原体的过程与溶酶体有关,中心粒能使细胞产生纤毛和鞭毛,并影响其运动能力

,白细胞的运动与中心体有关,C错误;中心体异常会造成纤毛运动能力过弱,会使气管的病原体不易被清除,从而易患慢性支气管炎,D错误。15.C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胶原蛋白

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16.C线粒体DNA分布于线粒体基质,故将正常线粒体各部分分离后,线粒体DNA应该位于线粒体基质③中,C正确。17.D线粒体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提供能量,分泌蛋白不会进入线粒体,A、C错误;根据题意,分泌蛋白在高尔基体中积累,不

会分泌到细胞外,B错误;内质网中初步加工的分泌蛋白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中会检测到分泌蛋白,D正确。18.C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核糖体是无膜结构,不能形成包裹该酶的小泡,B错误;高尔基体具有分拣和转运蛋白质的作用,C正确;消化酶的分泌通过细

胞的胞吐作用实现,D错误。19.C该实验中应选择黑藻幼嫩的小叶作为实验材料,A错误;黑藻叶中的叶绿体是围着液泡沿着细胞边缘分布的,B错误;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C正确;不同条件下叶绿体的分布一般是不同的,D

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内质网溶酶体参与构成细胞膜,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抑制LDL受体的合成反馈(3)LDL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LDL受体的数量减少或缺失解析:(1)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既可在细胞内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中的内质

网中,因为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而胆固醇是脂质的一种;也可以LDL的形式进入细胞,然后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水解,释放胆固醇。胆固醇在人体内能参与构成细胞膜,并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过多的胆固醇进入细胞后,可作为信息分子,通过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的过程,降低细胞内胆固

醇含量,即图示中的②过程,也可以通过影响胆固醇的转化,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储存下来,即为③过程,还可以影响LDL受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LDL受体的合成,即图示中的①过程,进而减少了胆固醇进入细胞的途径,最终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这种调节机

制属于反馈调节。(3)从分子水平上来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胆固醇数值异常超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LDL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LDL受体的数量减少或缺失,从而使胆固醇无法进入细胞中进行代谢和转化,导致高胆固醇血症。2.答案:(1)有氧呼吸(能量供应)流动性(2)核糖

体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再利用(3)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4)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pH,导致水解酶的活性降低解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衰老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分析图解可知,细胞内由内质网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衰老的线粒体从杯口进入,杯形结构形成

双膜的小泡,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2)水解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再利用。(3)由于细胞自噬能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

质,因此提髙细胞的自噬能力能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4)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同一生物个体,温度相同。若有少量溶酶体酶进入细胞质基质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

内的pH,导致水解酶的活性降低。考点7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葡萄糖进入肌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A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B正确;胞吐

过程一定会发生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核糖体无膜结构,D错误。2.D根据题图信息可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因此,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

方式是协助扩散,A错误;Na+从小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葡萄糖和Na+进入细胞依赖同种类型的膜蛋白;Na+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

K+泵的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葡萄糖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依赖的膜蛋白不一样,C错误;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从细胞进入组织液,不需要消耗ATP,其运输速度与细胞中

葡萄糖浓度有关,D正确。3.B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4.D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

输的,且该过程有蛋白质协助,故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出入细胞时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因此动物细胞在缺氧时,不会降低离子通道运输离子的速率,B正确;有些离子会通过离子泵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C

正确;离子通道瞬时开放使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差的作用下,发生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的运输,故离子通道瞬时开放使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变小,D错误。5.C免疫球蛋白属于分泌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分别是胞吞和胞吐,A、B正确;胞吞、胞吐都需要消耗ATP,C错误;胞吞和胞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6

.B根据题干“a溶液浓度<b溶液浓度,c为清水”可推断,一段时间后装置2的液面高于装置1的液面;图B细胞中含有大液泡,因此可以构成渗透系统,其中原生质层相当于图A中的②半透膜,图B中⑥为细胞膜,⑦为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即⑧共同构成原生质层;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的根毛细胞,题图中

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应及时灌溉;图B中的⑦具有选择透过性,图A中的②没有选择透过性,只要微粒大小小于膜上的孔均可以通过。7.B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而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两者的体积变化不等,A错误;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蔗糖和水都能自由进出细胞壁,B正确;随着质壁分离程度增大,鳞片叶表皮细胞

的吸水能力增强,故在处理时间10min时,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错误;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大,0~2min时细胞失水,但还未出现质壁分离,D错误。8.C质子泵能催化ATP水解,具有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A正确;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生长,可能与H+运输到

细胞壁中有关,B正确;质子泵能够催化ATP水解,因此能够促使ADP相对量有所增加,C错误;质子泵将细胞内的H+泵出时伴随ATP水解,因此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9.D图中运输Na+、K+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两类,通道蛋白参与的协助扩散和Na+-K+泵(载体

蛋白)参与的主动运输,两者都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A错误;细胞外的K+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反之细胞外K+浓度降低,直接引起静息电位的增大,B错误;从图示可知,K+通道关闭

,Na+通道打开内流,故可能引起兴奋,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C错误;Na+-K+泵既有ATP水解酶功能,又是Na+、K+的载体蛋白,结合后可引起其空间构象的改变,D正确。10.C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初始状态如图a,b的细胞液略有

增大,说明细胞吸水,当细胞体积不再改变,可能是因为细胞壁的限制,此时细胞液浓度可能仍然大于外界溶液浓度,A错误;e图细胞所处状态,可能处于质壁分离阶段,细胞正在失水,也可能已经达到质壁分离后的复原阶段,细胞正在吸水,B错误;图中所示的细胞状态中,c质壁分离程度最大,细胞液浓度最大,细胞

吸水能力最强,C正确;b图为质壁分离后的复原,因此b图应该排在最后,d、e可以代表质壁分离阶段,也可以代表质壁分离后的复原阶段,顺序不能确定,D错误。11.B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所以细胞膜上面是膜外侧,下面是膜内侧,A正确;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所以包括b、c、d,B错误;物质逆

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还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的是a、e;C正确;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所以图中需要载体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两种,D正确。12.A钠—碘同向

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碘浓度要高于组织液中的碘浓度,A正确;钠—碘同向转运体转运Na+的跨膜运输是借助Na+的浓度梯度进行的运输,其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B错误;通过钠—钾泵维持细胞

内外的Na+浓度梯度,碘通过钠—碘同向转运体的运输,则运输过程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C错误;加入钠—钾泵抑制剂,则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降低,碘通过钠—碘同向转运体的速率会降低,D错误。13.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

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所以其扩散速率比自由扩散要大得多,B正确;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后,形状会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是可逆的,C正确;主动运输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一种物质运输

方式,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D正确。14.D水分子通过红细胞质膜的扩散是否会引起红细胞吸水膨胀,取决于外界溶液浓度与红细胞细胞质浓度的大小,若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则红细胞会吸水膨胀,若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

浓度时,则红细胞会失水皱缩,A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B错误;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又消耗能量,其中消耗的能量来自ATP,故其转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C

错误;有些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因此进入细胞的物质并不一定都通过跨膜转运来实现,D正确。15.B两类转运蛋白均参与协助扩散运输过程,主要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A错误;据题意可知,两类转运蛋白运输物质的方式都能参与协助

扩散,协助扩散的运输速率受膜两侧物质浓度差与膜上转运蛋白数量的制约,B正确;题中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其运输速率较慢可能与其结构有关,C错误;人红细胞吸收K+为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

散,D错误。16.B细胞中有以无机离子和化合物两种形式存在的钙,人体中的钙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少量以无机离子形式存在,A正确;钙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通常以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B错误;适当补充维

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的吸收,C正确;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以维持正常的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如果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D正确。17.C蔗糖溶液初始浓度相同,实验结果显示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细胞a未

发生变化、细胞b体积增大、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说明水分交换前,细胞a、b、c的细胞液浓度分别等于、大于和小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A、B不符合题意。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初始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细胞c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导致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小于初始浓度,水分

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等于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但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18.B经AgNO3处理的红细胞,水通道蛋白失去活性,但水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形式进出细胞,故其在低渗蔗糖溶液中会吸水膨胀,在高渗蔗糖溶液中会失水变小,A正确

,B错误;未经AgNO3处理的红细胞,水可通过水通道蛋白快速进出细胞,也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故其在低渗蔗糖溶液中会迅速吸水膨胀,在高渗蔗糖溶液中会迅速失水变小,C、D正确。19.B由题干信息可知,NH+4的吸收是根细胞膜两侧

的电位差驱动的,所以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不是来自ATP,A错误;由图上可以看到,NO-3进入根细胞膜是H+的浓度梯度驱动,进行的逆浓度梯度运输,所以NO-3通过SLAH3转运到细胞外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

B正确;铵毒发生后,H+在细胞外更多,增加细胞外的NO-3,可以促使H+向细胞内转运,减少细胞外的H+,从而减轻铵毒,C错误;据图可知,载体蛋白NRT1.1转运NO-3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速率与其浓度无必然关系;运输H+

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在一定范围内与膜内外浓度差呈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后不成比例,D错误。20.A分析甲组结果可知,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为0.5μm2)相比,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逐渐增大,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吸水,表明细胞内溶液浓度>0.

3mol/L,但不能证明细胞中NaCl浓度≥0.3mol/L,A错误;分析乙、丙组结果可知,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分别为0.6μm2、0.75μm2)相比乙、丙组原生质体略有下降,说明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即

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该菌的正常生长,细胞由小变大可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该菌吸水也会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C正确;若将该菌先65℃水浴灭活,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再用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D正确。21.A甲图细

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因此是活的植物细胞,A正确;乙图细胞已经发生失水,液泡体积变小,其细胞液浓度高于甲图细胞的,B错误;植物细胞存在细胞壁,不会吸水涨破,C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还未成熟,没有中央大液泡,不能用来观察质壁分

离,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选择透过性(2)协助扩散(3)降低载体蛋白发生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4)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5)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解析:(1)细胞膜上不同的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等膜蛋白,对不同物质的跨

膜运输起着决定性作用,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透过性。(2)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3)细胞膜上的H+-ATP酶是一种转运H+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细胞,导致细胞外的H+增加,pH降低,此

过程中,H+-ATP酶作为载体蛋白在转运H+时会发生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进而运输H+。(4)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引起靶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这一过程体现了细

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5)植物根细胞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逆浓度梯度吸收磷酸盐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而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会导致呼吸速率降低,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因此与25℃相比,4℃条件下磷酸盐吸收速率低。2.答

案:(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思路: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乙组红细胞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预期结果:乙组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解析:(1)根据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可知,核糖体合成的肽链需要先后经过内

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2)根据题意,要验证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涨破,与水通道蛋白有关,则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设计实验步骤为: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

乙组红细胞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若乙组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单元清通关卷(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1.C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A错误;195

9年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B错误;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把离体的线粒体置于蒸馏水中,其外膜比内膜先涨破,D错误。

2.A若某细胞器含有DNA分子,该细胞器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则该细胞器能转录合成RNA分子,A正确;若某细胞器含有色素,该细胞器为液泡或叶绿体,叶绿体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液泡不行,B错误;参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的细胞器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膜的核糖体中含有RNA,含有P元素,不参

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C错误;若某细胞器含有ATP合成酶,该细胞器为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内没有分解葡萄糖的酶,不能分解葡萄糖,只能分解丙酮酸,叶绿体不能分解葡萄糖,可以生成葡萄糖,D错误。3.C内质网膜面积较大,是关联细胞器互作网络的重要结构,A正确;生物膜系统分隔出了很多细胞

器,而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而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线粒体与内质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关联,C错误;分泌蛋白加工和分泌过程,涉及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通过囊泡运输为主的物质交流,D正确。4.C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色素,但不含光合色素,不能作

为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A错误;由于间期时间较长,所以大部分细胞都处于间期,大部分是染色质,因此大部分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吸收水分,细胞液浓度变小,所以吸水能力逐渐变小,C正确;叶绿体中的基粒属于亚显微结构

,在高倍镜下不能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基粒,D错误。5.D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所以制备能与膜蛋白结合的抗体需以膜蛋白为抗原,A正确;利用抗体和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可对膜蛋白定位,B正确;荧光标记物前后的位置变化说明膜蛋白

具有流动性,C正确;温度影响膜蛋白的流动,影响成斑时间,D错误。6.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故在电子显微镜下,酵母菌能观察到细胞骨架结构,新冠病毒则不能观察到细胞骨架结构,A错误;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

白质纤维网架结构,细胞骨架能够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B正确;细胞骨架不仅能维持细胞形态,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协助细胞膜完成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C正确;细胞骨架的作用还体现在锚定并支撑着许

多细胞器,维持了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正确。7.C0.3g/mL的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会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用低倍镜观察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不需要使用高倍镜,B错误;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置于0.3g/mL蔗糖溶液时,细胞

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加,C正确;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液体浓度等于外界液体浓度,D错误。8.D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因此钻孔需钻开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钻孔后治疗试剂的进入说

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细胞膜的识别作用取决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C正确;分子转子是光能驱动的,不需要线粒体提供ATP,D错误。9.B通道蛋白贯穿于细胞膜,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其结合,直接

从通道进出细胞,所以水分子通过AQPs运输时不需要与其结合,A错误;水分子通过AQPs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运输速率大于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自由扩散速率,B正确;甘油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线粒体损伤的细胞摄入甘油的速率不受影响,C错误;AQP1

0属于水—甘油通道蛋白,它们既能运输水分子,又能顺浓度梯度转运甘油、尿素等中性小分子,其他分子不能通过,说明AQP10也有专一性,D错误。10.B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即生物膜是细胞中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正确;一般来说,真核生物拥有复杂

的生物膜系统,以保证细胞功能的多样化,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B错误;细胞膜间的信息交流未必都需要膜表面的糖蛋白,有的信息分子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还有的植物细胞需要通过专门的通道—胞间连丝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细胞中所有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蛋白质

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生物膜中的重要成分,因此,不同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均具有相似性,D正确。11.C某金属离子能够跨膜运输进入细胞,且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培养液中的浓度,所以该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被细胞吸收,

A正确;该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的,需要消耗能量,温度会影响细胞呼吸提供能量,所以培养液温度会影响该离子的吸收,B正确;当培养液离子浓度超过2mmol·L-1后,细胞内金属离子浓度不变,处于动态平衡,并不是细胞停止吸收该离子,C错误;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在0~2mmo

l·L-1之间时,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内离子浓度也增加,则在a点,培养液离子浓度大小是限制该离子吸收速率的因素之一,D正确。12.C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这三个阶段都能释

放能量,产生ATP,A正确;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则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催化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氧反应形成水,B正确;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这一阶段不需要O2直接参与,C错误;线粒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含有DNA和核糖体,故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13.B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属于蛋白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转运分布在

溶酶体中,A错误;泛素与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损伤细胞器结合,相当于对其进行了标记,后被溶酶体降解,B正确;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线粒体膜含蛋白质和少量糖类,降解后可产生氨基酸、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但

不会有果糖,D错误。14.DtRNA是大分子物质,其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A正确;根据图分析,核纤层蛋白磷酸化→核纤层解体→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核纤层重建,B正确;分析图,分裂末期,结合有核纤层蛋

白的核膜小泡在染色质周围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C正确;核纤层紧贴内核膜,D错误。15.D有被小泡膜为生物膜,构成有被小泡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参与,如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胞吞过程需要细胞内部供能,B正

确;图示说明细胞摄取大分子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来运输,大分子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C正确;胰岛素不进入细胞,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D错误。16.C细胞中合成胆固醇的场所是内质

网而不是高尔基体,胆固醇既是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错误;LDL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而不是主动运输,LDL与受体特异性结合,B错误;如图可知LDL与受体的分离需要消耗ATP,故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受体分离,C正确;LDL受体

的去路是回到细胞膜重新利用,LDL被溶酶体水解成小分子物质,D错误。17.D囊性纤维化主要是由于转运氯离子的跨膜蛋白(CFTR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的,A错误;膜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两侧不对称分布,如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

,B错误;性激素是小分子脂质,其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有些膜蛋白可能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如Na+-K+泵,同时具有运输功能和催化功能,D正确。18.C结构决定功能,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有助于维持蛋白质特有的功能,A正确;D

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得DNA分子具有其结构的稳定性,B正确;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DNA双链的解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的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而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因此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的

双链并不随之解旋,C错误;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所以水绵是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及条件的良好材料,D正确。19.CNHX将Na+从细胞质基质中运出细胞,也可以将Na+运入液泡,降低了细胞质基质中Na+含量,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提高耐盐性,A正确;从图中看出P型和V型A

TP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出细胞或运入液泡,降低了细胞质基质中H+的浓度,液泡中H+可以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中,驱动载体蛋白NHX,将Na+进行转运,所以为Na+运输提供了动力,B正确;CLC开放后H+和Cl-顺浓度梯度转运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从图中看出一种转运蛋白

可转运多种离子,如NHX可转运H+和Na+,一种离子可由多种转运蛋白转运,如H+可被NHX、KUP、CLC等转运,D正确。20.C题图显示,各种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两侧的含量不同,这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是不对称分布的;A侧是血浆侧,即红细胞膜的外侧,糖被只分布

于细胞膜的外侧;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时,与磷脂双分子层有关,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运输时,与某些水通道蛋白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甘油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运输的,它们都能自由通过由多种磷脂组成的膜结构,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

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1.答案:(1)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卵母细胞迅速吸水膨胀后涨破(3)不含CHIP28的等体积脂质体外低内高不消耗能量(

ATP)解析:(1)水分子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运输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也不借助载体蛋白。(2)若水通道蛋白CHIP28与细胞快速吸水有关,则将该蛋白插入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爪蟾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膜上,再将卵母细胞放

清水中,则会使该细胞迅速吸水涨破。(3)对照组设置需要制作不含CHIP28的等体积脂质体的空白对照组;脂质体内外溶液渗透压大小应符合外低内高以模仿细胞吸水的渗透压大小;该实验中,脂质体无法提供ATP,故还可以证明

水通道蛋白CHIP28运输水分子具有不消耗能量的特点。22.答案:(1)蛋白质(2)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3)蛋白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磷酸分子(或Pi)主动运输解析:(1)细胞膜的功能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

数目越多。(2)若图一所示的相应细胞为吞噬细胞,其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于病原体是大分子或细胞,所以其吞噬处理病原体的方式是胞吞,其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3)①Na+-K+泵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图二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的功能。②图中X为磷酸分子;Na+、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因为需要载体,同时消耗能量。23.答案:(1)差速离心法(2)催化ATP水解,将细胞质中的H+(质子)运入溶酶体内(3)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溶酶体膜被水解酶水解(4)分

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解析:(1)由于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因此常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溶酶体从细胞内分离出来需要用到差速离心法。(2)溶酶体膜上存在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质子泵,有助于维持溶酶体内酸性环境(pH约为5.0),由此

可见质子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因此质子泵的具体作用是催化ATP水解,并将细胞质中的H+(质子)逆浓度运入溶酶体内。(3)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

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但不能水解溶酶体膜,溶酶体膜内侧存在与细胞膜糖被类似的结构,此结构具有防止溶酶体膜被水解酶水解的作用。(4)研究发现,细胞不能获得足够养分时,其溶酶体的活动会增强,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细胞的生命

活动的正常进行。24.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D(2)①→③→②→④(3)胞吞该抗体表面没有蛋白酶的酶切位点(或蛋白酶不能特异性结合该抗体)(4)Na+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解析:(1)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据图

可知,膜蛋白A可运输钠离子、葡萄糖,膜蛋白B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膜蛋白D可催化二糖水解成单糖,膜蛋白C为受体,故小肠上皮细胞膜上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是膜蛋白D。(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

“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假如这是一种分泌细胞,那么合成并分泌蛋白质时,依次经过的结构是①核糖体→③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④细胞膜。(3)新生儿能通过膜蛋白吸收母乳中的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大分子物质,故抗体进入新生

儿细胞的方式是胞吞,由于该抗体表面没有蛋白酶的酶切位点或蛋白酶不能特异性结合该抗体,故推测该抗体不会被蛋白酶水解。(4)膜蛋白A是一种同向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转运Na+进入细胞的同时,将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进细胞中,钠离子进入细胞的跨

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逆浓度排出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但这个过程中没有ATP提供能量,推测葡萄糖可以逆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原因为Na+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考点8酶与ATP

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DNA,也可进行DNA复制,有合成DNA的酶,A错误;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活细胞产生的酶(如淀粉酶)在生物体外仍然有催化活性,B错误;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利用盐析的方法可使胃蛋白酶在提取液中沉淀析

出,C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但该酶适于在低温环境中保存,D错误。2.C选用若干数量等体积的蛋白块作为底物,有利于观察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曲线a和曲线b的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pH相同,表明Pb2+没有改变胃蛋白酶催化的最适pH,B

正确;专一性可用同种酶催化不同底物或同种底物用不同酶催化,高效性用酶与无机催化剂分别催化相同的底物,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图示实验没有体现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C错误;增加一组底物和Pb2+的实验作为对照组,以证

明Pb2+对蛋白质的水解没有影响,可增强实验的严谨性,D正确。3.B由题图可以知道,当产物B浓度高时,产物B与酶1结合,使酶1失去活性,当产物B浓度低时,产物B脱离酶1,使酶活性恢复,A错误;酶1与产物B结合后由于空间结构的

改变导致失去活性,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B正确;酶的专一性是指可以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但酶1仍具有专一性,C错误;酶1与产物B的结合导致酶1失活,会抑制细胞产生产物A,D错误。4.B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

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A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TP是细胞内能量“货币”,也就是说蛋白质、糖原、磷脂的合成也可由ATP直接供能,B正确;UTP分子中所有的特殊化学键断裂后,可得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C错误;葡萄糖和果糖反应

生成蔗糖,可由ATP直接供能,D错误。5.C图中Ⅰ是ATP水解形成ADP的过程,所以①是ADP,伴随特殊化学键的断裂,释放能量最多,依赖酶的高效性,A正确;②为AMP,是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也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无氧条件下,只在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ATP的生成,C错误;ATP水解过程中Ⅰ过程比Ⅱ过程更容易发生,D正确。6.A据题意可知,该酶中的蛋白质除去,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剩余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A

符合题意。7.D酶的催化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让化学反应更容易发生,酶本身不提供能量,所以等量的H2O2在有酶催化下分解放能和无酶催化下分解放能一样多,A错误;本实验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但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要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必须设置加酶的一组和

加无机催化剂的一组进行比较,B错误;若延长测量时间,试管3的气泡产生速率也将逐渐变慢,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H2O2浓度逐渐降低,C错误;若反应条件改为沸水浴,则第3组中的过氧化氢酶会变性失活,结

果是四组试管中气泡的产生速率基本相同,D正确。8.D本实验pH以及温度等都是无关变量,缓冲液的作用是为了调节pH,维持pH稳定,A正确;甲乙两组实验中除了有Cu2+和Cl-,还有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因此需要排除二者对实验的干扰,故

对照组还需要再设置一组排除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干扰的对照实验,即增加一组添加硫酸钠的做对照,B正确;若适当减小各组淀粉溶液的浓度,则反应速率加快,为保持各组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C正确;根据B项分析可知,甲乙两组实验中除了有Cu2+和Cl-,还有硫

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因此仅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不能证明Cu2+能抑制淀粉酶活性,Cl-能激活淀粉酶活性,D错误。9.B该种植物酶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则该植物可能适应较高温度的环境,A正确;由于A、B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所以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两种酶的化学本质,B错误;由图可知A酶和B酶的最适温度都在50℃左右,但是继续升高温度,A酶活性下降较慢,B酶活性下降较快,说明A酶比B酶更耐高温,C正确;B酶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故要研究p

H对B酶活性的影响,应将温度控制在最适温度50℃左右,D正确。10.C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胞吐,A正确;肽链能够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B正确;淀粉在酸性水溶液中易被水解成麦芽糖等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酸性条件下无法通过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或淀粉的剩余量正确判断淀粉酶活性的高低,C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将酶和反应物在实验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可确保反应体系从一开始就达到实验预设温度,D正确。11.B

每个GTP由1个鸟苷(核糖+鸟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A正确;CTP全称不是胞嘧啶三磷酸,而是胞苷三磷酸,B错误;UTP分子中特殊的化学键全部断裂后的产物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某些本质为RN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C正确;胃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时,需要耗能,伴随着ATP向AD

P的转化过程,D正确。12.A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产物分别为RNA和蛋白质,均为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酶和能量,酶和ATP的产生也需要酶,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B错误;一般活细胞内在不断地进行基因表达,

其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RNA聚合酶表达,不能判断细胞是否分化,C错误;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实现,D错误。13.DATP是细胞内的主要直接能源物质,还有其他直接能源物质,如UTP、CTP、GT

P,A错误;ATP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通过与ADP的快速转化来实现能量的供应,B错误;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C错误;ATP断裂了2个特殊化学键后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D正确。14

.C肌肉收缩需要ATP提供能量,对照组肌肉收缩前后ATP和ADP的含量没有变化,故有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错误;实验组肌肉收缩后ATP含量下降,说明有ATP分解,但根据数据无法判断有无ATP合成,

B错误;磷酸肌酸能将自身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中来合成ATP,故对照组中的磷酸肌酸可以维持ATP含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实验组数据中没有AMP的含量变化,故不能表明部分生命活动利用了靠近A的磷酸键,D错误。15.C实验①结果表明在低浓度M

g2+条件下,酶P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实验③⑤的结果表明,不论在低浓度Mg2+还是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都无催化活性,B错误;实验④⑤的结果表明,在高浓度Mg2+条件下,酶P中的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而蛋白质组分没有催化活性,C正确,D错误。16.D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37℃时,M的适宜pH为5~9,而L的适宜pH为5左右,A错误;酶适宜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在37℃长时间放置后,两种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B错误;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高温会导致酶变性失活,因此从37℃上升至95℃,两种酶在pH为5时都已经失

活,C错误;在37℃、pH为3~11时,M比L的相对活性高,因此M更适于制作肉类嫩化剂,D正确。17.C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Cl2,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A正确;分析①②变量可知,pH均为9,都添加了CaCl2,温度分别为90

℃、70℃,故自变量为温度,B正确;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但由于温度梯度、pH梯度较大,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为9,C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D正确。18.B由题“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

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可知,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A正确;由图可知,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由天然状态变为部分解折叠,部分解折叠的碱性蛋白酶降温后可恢复到天然状态,因此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

可逆的,B错误;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而且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会降低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C正确;酶具有高效性,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可有效地清除汗渍、奶渍、酱油渍等污渍,

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19.B低温不会使酶失活,只是抑制酶的活性,A错误;稀释100万倍的淀粉酶仍有催化能力,是因为酶的作用具高效性,B正确;酶的活性在最适pH下最大,不是随pH升高而不断升高,C错误;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

中加入蛋白酶,蛋白酶会催化淀粉酶水解,使酶失活,D错误。20.D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A错误;腺苷和磷酸基团之间的化学键是普通的磷酸键,磷酸基团之间的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B错误;ATP合成时不需要水解酶,C错误;ATP是细胞中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

选精做1.答案:(1)胞吐(2)先上升后下降(3)分泌泡与细胞膜(4)积累在分泌泡中的P酶分泌到细胞外(5)B解析:(1)大分子、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分泌蛋白属于大分子,分泌蛋白一般通过胞吐作用

分泌到细胞膜外。(2)据图可知,24℃时sec1和野生型胞外P酶活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强,转入37℃后,sec1胞外P酶从18U·mg-1上升至20U·mg-1,再下降至10U·mg-1,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

分泌泡最终由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但在37℃培养1h后sec1中的分泌泡却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突变株(sec1)在37℃的情况下,分泌泡与细胞膜不能融合,故由此推测Sec1基因的功能是促进分泌泡与细胞膜的融合。(4)37℃培养1h后se

c1中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泡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sec1是一种温度敏感型突变株,由37℃转回24℃并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后,此时不能形成新的蛋白质,但sec1胞外P酶却重新增加,最合理的解释是积累在分泌泡中的P酶分泌到细胞外。(5)若要进一步确定某突变株的突变基因在37℃条件下影响蛋白分

泌的哪一阶段,可检测突变体中与蛋白分泌相关的胞内结构的形态、数量是否发生改变,哪一阶段与蛋白分泌相关的胞内结构的形态、数量发生改变,即影响蛋白分泌的哪一阶段,B正确。2.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MP中的五碳糖为核糖,而腺嘌呤脱氧核糖核

苷酸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2)仅开腹但不切除70%中段小肠(3)术后肌肉细胞中ATP含量降低,ADP、AMP的积累,造成了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4)需要解析:(1)肌肉细胞中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MP与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不同,其中的五碳糖分别为核糖和脱氧核糖。(2)对照组

大鼠应做开腹但不切除70%中段小肠的处理。(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术后肌肉细胞中ATP含量降低,ADP、AMP的积累,造成了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出现POFS。(4)实验大鼠神经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需要ATP。考点9细胞呼吸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肺炎链球菌是好氧细

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细胞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细菌拟核的基因控制生物的主要性状,控制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质粒的基因控制生物的特殊性状,如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

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2.C图中①~③分别代表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场所,甲、乙分别为丙酮酸和[H]。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一部分

储存在ATP中,A错误;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H]的量不同,B错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C正确;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3.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最终产生二

氧化碳和水,需要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共同作用完成;细胞质基质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水;在线粒体中反应的物质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4.Da条件下,不吸收O2,只产生CO2,故只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A错误;b条件下,

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3体积的O2,产生3体积的CO2,消耗葡萄糖的相对量为0.5,无氧呼吸产生5体积的CO2,消耗葡萄糖的相对量为2.5,B错误;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为0,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

体,C错误、D正确。5.C冻害初期,细胞呼吸作用增强,释放大量热量,有利于抵御寒冷,A正确;持续低温,植物体温度降低,使淀粉合成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升高,B正确;持续低温使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升高,适应低温环境,C错误;细胞呼吸减弱

,产生的ATP减少,为主动运输吸收矿质元素提供的能量减少,使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下降,D正确。6.C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物是水,若提供18O的氧气,则小球藻将通过电子传递链产生H182O,A错误;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小球藻分解葡萄糖的场所均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需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C正确;与需氧呼吸不同,小球藻厌氧呼吸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酒精中,D错误。7.D由图示信息可知,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在有氧和无氧条

件下都可进行,A错误;柠檬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真核生物中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但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原核细胞中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氧气浓度会影响有氧呼吸的速率,会影响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也包括柠檬酸循

环,C错误;丙酮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8.D呼吸链是指从[H]等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则能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呼吸链中断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则代谢产物在线粒体积累,导致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B正确;氧气充足

时,野生型酵母菌可通过有氧呼吸获得大量的能量,突变型酵母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获得的能量少,则野生型酵母菌繁殖速率大于突变型,C正确;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突变酵母细胞只通过乙醇代谢途径在第一阶段产生[H],所以突变型呼吸产生的[

H]少于野生型,D错误。9.B长期多食而肥胖的人,其营养过剩,说明糖类过多,部分糖类转化为脂肪,此时主要由葡萄糖供能,RQ值最接近于1,A正确;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机体主要靠脂肪供能,因此R

Q值在0.70左右,B错误;植物叶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RQ值非常高,而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RQ值为1,C正确;呼吸熵是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而脂肪中氢比例高于葡萄糖,氧比例低于葡萄糖,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于葡萄糖,因此呼吸熵更

低,D正确。10.C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但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氧气,如果没有氧气,丙酮酸就不能进入线粒体,只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只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因此人体长跑过程中产生的二

氧化碳只来自线粒体,B正确;创可贴的透气性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即厌氧菌在有氧气的情况下生存被抑制,而人体组织细胞所需的氧气来自血液中红细胞的运输,C错误;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正确。11.B中耕松土、适时排水,

能促进作物根系进行有氧呼吸,降低无氧呼吸,利于植物的生长,A正确;大豆的根瘤菌有固氮的作用,能够增强土壤肥力,而且玉米同大豆株高和叶片疏密程度不同,二者间作可以提高光照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可增加作物产量,B错误;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照,施用农家肥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多

种无机盐,都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C正确;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D正确。12.C细胞色素c(Cytc)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多肽,细胞质基质中也可以合成ATP,因此细胞内合成ATP的过程不一定都需要细胞色素c,A正

确;缺氧条件下,外源性Cytc便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而氧气会消耗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所产生的[H],因此补充外源性Cytc会导致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的[H]减少,B正确;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Cytc后,提高氧的利用率,根据题干信息Cytc是位于线粒体内

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第三阶段,因而会促进图中②过程,不能促进①③过程,C错误;补充外源性Cytc可提高氧的利用率,参与图②过程中生成H2O的反应,D正确。13.C肠道菌群有些为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核

仁,这些细胞的核糖体形成与核仁没有关系,A错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有ATP的生成;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部分ATP,大部分能量都储存

在酒精中,所以能量转化效率比较低,C正确;抗病毒药物作用对象为病毒,自动酿酒综合征是由肠道菌群引起,所以抗病毒药物没有效果,D错误。14.A刚采摘的樱桃含水量大,呼吸作用主要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旺盛,不耐储藏,A错误;密封条件下,毛竹腔内氧气含量降低,有氧呼吸减弱,有机物分解少,有利于樱桃

的储藏,B正确;细菌易在樱桃去蒂的部位繁殖,而导致樱桃腐败变质,故选用有蒂的樱桃可降低其腐败变质的风险,C正确;樱桃在毛竹腔内储藏的过程中,一直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干重会逐渐降低,D正确。15.B光照下,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中产生的ATP来源于光能的直接转化,有氧呼吸中产生的ATP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错误;供氧不足时,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B正确;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供氧充足时,真核生物在线粒体内膜上氧化[H]产生大量ATP

,D错误。16.B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成分是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有机物经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可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B正确;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

内膜,C错误;酸性的重铬酸钾可用于检测酒精,两者反应呈灰绿色,而通气培养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故酵母菌液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不会变为灰绿色,D错误。17.B滑雪过程中,受训者耗能增多,故消耗的ATP增多,A错误;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

是乳酸,分析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所消耗的ATP

中来自无氧呼吸的增多,C错误;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而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减少,D错误。18.C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水分、温度和氧气等因素,A正确;种子萌发过程中,

自由水含量增加,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储藏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导致储藏的有机物的量减少,B正确;干燥条件下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缺水,特别是缺少自由水,导致细胞代谢强度非常弱,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非常少,不能满足与种子萌发有关的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C错误;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种子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颗粒,说明该种子含有脂肪,D正确。19.C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是NADPH,而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是NADH,两者是不同的物质,A正确;有氧呼吸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而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中间产物

较多,产生能量少,B正确;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只能追踪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所以无法追踪各产物的生成,C错误;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所以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

(1)内质网主动运输第二(2)单(3)降低热(4)钙离子吸收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解析:(1)图1中蛋白A位于内质网膜上,钙离子进入内质网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钙离子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参与了有氧

呼吸第二阶段,进而影响脂肪合成。(2)根据题意分析,磷脂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而脂肪在脂肪细胞中以大小不一的脂滴存在,则包裹脂肪的脂滴膜最可能是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的。(3)根据题意分析,当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H+可以通过F0F1ATP

合成酶和UCP2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导致H+通过F0F1ATP合成酶流至线粒体基质的量减少,引起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速率将降低,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热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利于御寒。(4)蛋白S基因突变后,细胞中脂肪合成减少,其原

因可能是因为蛋白S基因突变后导致钙离子吸收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进而影响了脂肪的合成。2.答案:(1)增加吸收CO2的面积(2)3X0.9(3)线粒体内膜多(4)pH、渗透压差速离心法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解析:(1)KOH溶

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2)装置甲中墨滴右移的距离X代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的差值,即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的体积,装置乙中墨滴左移的距离Y代表有氧呼吸消耗的O2,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吸收6mol氧气,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中种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Y∶3X。装置甲中墨滴左移10mm,说明氧气消耗量比二氧化碳产生量多10mm,装置乙中墨滴左移100mm,说明氧气消耗量为100mm

。所以,二氧化碳产生量为100-10=90(mm),呼吸熵=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90÷100=0.9。(3)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

,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细胞呼吸形成ATP的过程,在细胞内有氧呼吸过程中合成ATP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故DNP起主要作用的部位是线粒体内膜。DNP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增多。(4)①细胞器生活

在细胞质基质中,环境的pH和渗透压会影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为保证细胞器的活性,应保证溶液A的pH、渗透压与细胞质基质的相同。②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葡萄糖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能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真核细胞

中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上清液在适宜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说明上清液中含有的组分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考点10光合作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提取色素时加入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而加入CaCO3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A正确;色素在滤纸条

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B错误;实验结果①色素带不同,可说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C正确;实验结果②表明韭菜中提取的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更多,D正确。2.B空气中有氧气,因此实验条件中不能有空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CO

2,NaHCO3稀溶液可释放出CO2。3.A叶绿体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可导致光反应速率减慢,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含量减少,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仍以原来的反应速率进行,消耗[H]和ATP

,故短时间内[H]含量会下降,A正确;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则可吸收的光增多,光反应增强,ATP含量增加,C3含量下降,B、C错误;同理,绿光下由于[H]和ATP含量下降,导致C3被还原为C5

的速率减慢,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仍以原来的速率消耗C5,故C5的含量会下降,D错误。4.D由题图可知,过程①②分别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反应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物质A、B分别表示O2和CO2;光反应能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

中,暗反应能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葡萄糖中;过程②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其中CO2的固定不需要消耗①过程产生的[H]和ATP。5.A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而不是葡萄糖;由图可知,光

合作用(叶绿体)中CO2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线粒体,二是来自细胞质基质;由图可知,CO2与PEP或RuBP结合分别形成OAA或PGA;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夜间苹果酸进入细胞液中,使细胞液pH下降。6.B只有叶绿素能吸收640~6

60nm波长光,此波长下,释放氧气是叶绿素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引起的,A正确;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光照增强,色素吸收的光能增多,光反应增强,ATP和NADPH增多,短时间内C3的量减少,B错误;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

散速度最慢,利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②叶绿素b对应的条带离画线处最近,C正确;②叶绿素b弱光下含量增高,可能有利于植物对弱光的利用,D正确。7.C“捕光器”是指光合色素,不同生长阶段菠菜中色素含量会出现差异,A正确;TEM模块模拟光反应阶段,可以吸收

和转换光能,CETCH循环模拟的是暗反应阶段,可利用来自光反应的NADPH和ATP,B正确;TEM模块模拟光反应阶段,也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同等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也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有机物,而人造叶绿体只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在

同等条件下,人造叶绿体可能比植物叶肉细胞积累的有机物多,D正确。8.B玉米、大豆叶片中通过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通过光呼吸消耗氧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A正确;在夏季天气晴朗的中午,往往会发生气孔关闭,从而使二

氧化碳通过气孔量减少,由题意知细胞在有光、高O2、低CO2情况下发生光呼吸强度升高,B错误;由卡尔文循环,推知RuBP为五碳化合物,在CO2/O2的值高时,RuBisCo能以五碳化合物(RuBP)为底物,使其结合二氧化碳发

生羧化,进而形成糖类,C正确;由图可知,在CO2/O2的值低时,RuBP结合氧气发生光呼吸,光呼吸会消耗多余的ATP、NADPH,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作为暗反应的原料,以免NADPH对叶绿体造成损伤,D正确。9.B根据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原理,可用无水乙醇来

提取色素,A正确;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加入二氧化硅会使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不利于叶绿素b的提取,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50目的二氧化硅提取得到的叶绿素总量最多,C正确;碳酸钙可保护叶绿素,防止叶绿素被有机酸分解,若叶片研磨过程中未加入碳酸钙,则表中叶绿素a、叶绿素b数据均减小,D正确。10.C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可能是二氧化碳已经达到饱和点,此时可能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光反应太弱,NADPH和ATP的供应受到限制,使得光合速率不能进一步增加,A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可能是叶绿体基质中固定二氧化碳的酶活性

太低,导致光合速率受到限制,B不符合题意;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是指二氧化碳与C5结合生成C3的过程,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可能是由于C5的再生不足,C符合题意;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导致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过多,限制暗反应的进

行,因此光合速率受到限制,D不符合题意。11.D在t1~t2时,光照强度逐渐增大,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增多,导致暗反应增强,光合速率增强,A正确;黑暗条件下,叶片CO2释放量即呼吸强度

为4,t3时CO2吸收量即净光合强度为9,故叶绿体利用CO2的相对值即总光合强度为13,B正确;t3~t4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已经最强,此时从外界吸收CO2最快,故叶肉细胞间CO2浓度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CO2才会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内,C正确;当70%全日照时,叶肉细胞的光合强度逐渐上升,当全日照时,光合强度不再上升,说明给予70%全日照时已经达到了玉米的光饱和点,故从全日照转移至70%的全日照环境下,光反应不变,C3含量不变,D错误。12.B当光照强度为1时,

叶肉细胞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当光照强度为2时,既不吸收、也不释放氧气,该植株产生的O2量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即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叶肉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其

他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而叶肉细胞产生的O2量大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B错误;由图可知,在光照强度小于6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单位时间内释放的O2量逐渐增加,C正确;当光照强度超过7时,氧气释放速率不再增加,则CO2浓度可

能是限制O2释放速率的因素,D正确。13.A“正其行,通其风”可以增加CO2浓度,促进图示①CO2固定过程,A正确;光照增强,光反应增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ATP增加,有利于丙糖磷酸的合成,因为此时需要更多的Pi进入叶绿体,因此丙糖磷酸转运出叶绿体,从

而促进蔗糖的形成,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丙糖磷酸转运体(TPT)可将丙糖磷酸从叶绿体运到细胞质基质”,因此催化丙糖磷酸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淀粉和蔗糖的合成均需要丙糖磷酸,若合成淀粉多,就说明运出的丙糖磷酸少,合成蔗

糖少,因此二者的合成呈负相关,D错误。14.A有机物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之后转变为无机物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不能利用其中的有机物,A错误;犁地松土有利于增加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为根部吸收矿质元素提供能量来源,进而促进根部对

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说明合理密植可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净光合速率,原因是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等资源,C正确;由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而根瘤菌具有固氮的作

用,从而达到肥田的效果,D正确。15.D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红、蓝光配比(R/B)对生菜叶片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表中⑥组均为实验组,形成对比实验,A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在R/B=1时,其净光合速率在实验组中最大,但地上部分干重和叶面积均不是最高,故该配比不是种植生菜的最适宜配比,B

错误;据表可知,随着红光比例增加,生菜的净光合速率降低,故相比蓝光,生菜利用红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较低,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光照不仅为生菜提供能量(光能)也作为信号影响生菜生长,D正确。16.D将一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中,

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小麦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说明初期小麦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CO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正确。17.D分析题图可知,当CO2浓度一定时,光合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达到

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达到最高值,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减小,A正确;当CO2浓度为200μL·L-1时,最适温度为25℃左右;当CO2浓度为370μL·L-1时,最适温度为30℃;当CO2浓度为1000μL·L-1时,最适温度大于30℃,可以表

明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的升高会使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升高,B正确;当CO2浓度为200μL·L-1时,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程度不大,光合速率在温度的升高下,持续在数值为10处波动,而CO2浓度为其他数值时,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

变化程度较大,曲线有较大的变化趋势,所以表明CO2浓度为200μL·L-1时,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小,C正确;10℃条件下,CO2浓度为200μL·L-1至370μL·L-1时,光合速率有显著提高,而370μL·L-1至1000μL·

L-1时,光合速率无明显的提高趋势,而且370μL·L-1与1000μL·L-1时,两者光合速率数值接近同一数值,所以不能表明10℃条件下,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升高会持续提高,D错误。18.B由图可知,CT植株和HT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基本一致,都接近于3mmol·cm-2·s-1,A正

确;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图可知35℃时两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呼吸速率未知,故35℃时两组植株的真正(总)光合速率无法比较,B错误;由图可知,50℃时HT植株

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说明能积累有机物,而C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等于零,说明不能积累有机物,C正确;由图可知,在较高的温度下H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仍大于零,能积累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体现了HT植株对高温环境较适应,D正确。19.A

由图乙可知,与等渗相比,低渗对完整叶绿体ATP合成影响不大,但放氧率较低,放氧率可以代表光合速率,故说明低渗条件下光合速率较低,A错误;由图甲可知,渗透压不同、叶绿体完整率相似的条件下,放氧率差异较大,

B正确;由图甲可知,低渗条件下,即使叶绿体完整率没有明显降低的范围内,叶绿体放氧率仍明显降低,即光反应速率下降,影响了暗反应,即卡尔文循环效率下降,C正确;由图甲可以看出,低渗条件下叶绿体完整率越低,放氧率也越低,D正确。20.D图a可知,t1较多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t2较少的

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由此可推断,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A、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由此推测,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C正确;三者光合速率

的差异,在一定光照强度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但是超过光的饱和点,再增大光照强度,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不再变化,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高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2)糖类等有机物(3)光照条件A组遮光程度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

适遮光比例是多少解析:(1)分析题图b结果可知,培养10天后,A组叶绿素含量为4.2,C组叶绿素含量为4.7,原因可能是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以尽可能多地吸收光能。(2)比较图b中B1叶绿素含量为

5.3,B2的叶绿素含量为3.9,A组叶绿素含量为4.2;B1净光合速率为20.5,B2的净光合速率为7.0,A组净光合速率为11.8,可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总叶绿素含量为5.3+3.9=9.2,净光合速率为(20.5+7.0)/2=13.75,两项数据B

组均高于A组,推测B组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因而生长更快。(3)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B组条件下是否提高作物产量。该实验自变量为玉米遮光程度,因变量为作物产量,可用籽粒重量表示。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

且适宜,故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前期光照条件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条件,分为A、B、C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30株;其中以A组为对照,并保证除遮光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结果统计:比较各组

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分析讨论:如果B组遮光条件下能提高作物产量,则下一步需要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2.答案:(1)增大(2)高浓度臭氧处理甲的时间越短,对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越小(3)实验组的

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长时间高浓度臭氧对不同种类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抑制效果有差异(4)A基因过量表达与表达量下降时,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解析:(1)限制光饱和点的环境因素有温度、CO2浓度,图1中,在高浓度O3处理期间,当光照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净

光合速率不再增大,出现了光饱和现象,若适当增加环境中的CO2浓度,甲、乙植物的光饱和点会增大。(2)据图可见,用某一高浓度O3连续处理甲植物不同时间,与图3相比,图2中甲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净光合速率差异较小,表明高浓度臭氧处理甲的时间越短,对甲植物光

合作用的影响越小。(3)据图3可见,O3处理75天后,曲线3净光合速率小于曲线1、曲线4净光合速率小于曲线2,即甲、乙两种植物的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3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明显

抑制;曲线4净光合速率比曲线3下降更大,即长时间高浓度O3对乙植物的影响大于甲植物,表明长时间高浓度臭氧对不同种类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抑制效果有差异。(4)实验发现,处理75天后甲、乙植物中的基因A表达量都下降,为确定A基因功能与植物对O3耐受力的关系,自变量是

A基因功能,因此可以使乙植物中A基因过量表达,并用高浓度O3处理75天,比较A基因过量表达与表达量下降时的净光合速率,若两种条件下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则说明A基因的功能与乙植物对O3耐受力无关。单元清通关卷(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B发烧时,体温升高的幅度并不会导致消化酶变性失活,

而会导致消化酶活性降低,使人食欲减退,A错误;胰蛋白酶在小肠中发挥催化作用,多酶片外部包裹的物质可以避免胰蛋白酶因胃部的消化而遭到破坏,B正确;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果胶酶活性降低,细胞壁分解速度减慢,果汁澄清速度越慢,C错误;白醋呈酸

性,会使pH降低,导致加酶洗衣粉中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D错误。2.C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且该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则反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A正确;各组的滤纸片大小和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B正确;应

将反应小室稍立起,使有滤纸片的一侧在上面,然后依次小心加入pH缓冲液和H2O2溶液,此时混合液不能与滤纸片接触,C错误;比较单位时间内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以反映在不同pH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从而判断过氧化氢酶的适宜pH范围,D正确。3.D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过程中有ATP生成

,A正确;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并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4.B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细胞,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

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蓝细菌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但具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B正确;洋葱根尖细胞中不具有叶绿体,C错误;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主要由有氧呼吸供能,无氧呼吸也能提供少量能量,D错误。5.D腺苷酸激酶和细胞内ATP与ADP的平

衡维持有关,但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的是ATP环化的过程,该过程ATP的消耗与ADP的生成不平衡,A错误;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合成RNA的原料,不是DNA合成的原料,B错误;据图可知,图左侧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同时存在

时,蛋白激酶A是低活性而非高活性,C错误;据图示过程可知:活化的调节亚基与非活化的催化亚基可在cAMP的作用下生产无活性的调节亚基和cAMP的复合物,同时产生游离态、活化的催化亚基,即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分离,同时释放出高活性的催化亚基,D正确。6

.B无氧呼吸消耗1分子葡萄糖只产生少量ATP,因此癌细胞要满足其生命活动,需大量吸收葡萄糖,A正确;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中不生成ATP,无氧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仅发生在第一阶段,B错误;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C正确;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生NADH的过程仅发生在第一阶段,因此消耗等量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7.A土壤板结后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对无机盐的吸收,A错误;“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

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正确;镁是大量元素,缺镁影响叶绿素的合成,C正确;矿质元素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的,所以施肥的同时往往适当浇水是因为矿质元素溶解在水中容易被植物吸收,D正确。8.D酒精是无氧呼吸产生的,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生成酒精的酶分布在细胞质

基质中,A错误;微生物利用秸秆进行酒精发酵属于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中有机物的能量大部分仍储存在有机物中,B错误;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酒精发酵时形成的CO2释放到细胞外需要通过一层细胞膜,即两层磷脂分子,C错误;以乙醇为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更环

保,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D正确。9.D由于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与气体无关,若马铃薯块茎的O2的减少量与CO2的增加量相等,不能说明马铃薯块茎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和[H],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利用,B错误;若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有机物中的能量一

大部分都储存在乳酸中,C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马铃薯块茎中有氧呼吸过程中[H]来源于葡萄糖、丙酮酸和水,用于生成水,D正确。10.D必须用等量的浸泡过的死种子代替装置中的活种子设置对照组,A错误;种子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CO2,

CO2被KOH吸收,所以右侧液面升高,所以可以测定有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二氧化碳被KOH吸收,所以液面不会变化,所以不能测定无氧呼吸速率,B错误;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高度不再变化,说明种子有氧呼吸完全停止,但是无氧呼吸仍在进

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钾吸收,不会导致液面变化,C错误;为排除微生物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要进行先消毒处理,D正确。11.BTTC(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的氧化态是无色的,可被氢还原成不溶性的红色TTF。大豆种子充分吸水胀大,此时未形成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反应不

需要在光下进行,A错误;细胞质基质中可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B正确;保温时间较长时,较多的TTC进入活细胞,生成较多的红色TTF,C错误;相同时间内,种胚出现的红色越深,说明种胚代谢越旺盛,据此可判断种子活力的高低

,D错误。12.B人体剧烈运动会导致骨骼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A正确;制作酸奶过程中乳酸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没有CO2,B错误;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C正确;酵母菌的乙醇发酵过程中,通入

O2会抑制厌氧呼吸,使乙醇的生成量减少,D正确。13.BCD与25℃相比,4℃耗氧量增加,根据题意,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氧气,说明电子传递未受阻,A错误;与25℃相比,短时间低温4℃处理,ATP合成量较少,耗氧量较多,说明4℃时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的用于产热,消耗的葡萄糖量多,B、C正确;

DNP使H+不经ATP合酶返回基质中,会使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导致ATP合成减少,D正确。14.C由图示可知,用CTK处理比正常叶片中(用蒸馏水处理)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慢,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

衰老,A正确;用CTK+ABA处理比用CTK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快,说明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B正确;NADPH是光反应产物,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使水光解产生,ABA组叶绿体中叶

绿素含量下降快于CTK组,光反应慢,形成NADPH的速率慢,C错误;ABA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下降快,可推知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正确。15.A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吸收光谱是通过不同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的,B正确;光合作

用光反应阶段色素对光的吸收会直接影响到暗反应阶段对CO2的利用,所以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片在640~660nm波长光下

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D正确。16.B会产生酒精的只有细胞质基质中的无氧呼吸,②⑥,A正确;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③⑤,B错误;②⑥不能判断无氧呼吸的场所,C正确;根据①③⑤,可以判断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内以丙酮酸为原料进行有氧

呼吸,D正确。17.B过程①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该过程没有CO2产生,A错误;过程①为无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中有ATP产生,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中能生成ATP,B正确;过程③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图中显示的是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的变化,葡萄糖

不能彻底氧化,D错误。18.A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A正确;该反应体系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B

错误;类囊体产生的ATP参与C3的还原,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C错误;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D错误。19.B由图示曲线可知,桑树的呼吸强度在间作时大于单作时,大豆的呼吸强度在间作时小于单作时,说明间作或单作

会影响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A正确;由图示可知,桑树间作时的光饱和点明显大于单作时,而大豆在间作时的光饱和点小于单作时,B错误;不同植物对土壤中无机盐的需求不同,间作能提高土壤中无机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壤肥力,C正确;当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时植株开

始积累有机物,由图示可知,大豆在单作时的光补偿点大于间作时,说明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D正确。20.D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中的低温均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

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减弱,从而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A正确;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中的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故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都会受到抑制,B正确;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C正确;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应起到除去空气中氧气的作用,而不是去除乙烯的作用,以抑制果蔬的有氧呼吸,D错误。21.答案:(1)a降低(2)RNA温度和pH没有(3)直接间接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a表示“和酶结合的过渡态”,b是没有酶时的活化能,显然酶可以

很大程度地降低反应活化能。(2)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少数酶属于RNA,影响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等,酶只有催化作用,都没有调节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作用。(3)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的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理过程靠ATP直接提供能量。根据“但也有例外”“捎带着”等语义可知ATP间接为小肠

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提供能量。22.答案:(1)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O2浓度小于a时,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2)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NO-3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此时载体蛋

白已达到饱和(3)作物甲的NO-3最大吸收速率大于作物乙,消耗的O2多(4)及时松土透气解析:(1)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题图中O2浓度小于a时,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可以说明NO-3进入根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2)O2浓度大于a

时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NO-3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此时载体蛋白已达到饱和。(3)题图中作物甲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对应的O2浓度大于作物乙的,说明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

率时,作物甲消耗的O2多,因此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4)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及时松土透气的措施,来促进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以促进农作物对NO-3的吸收利用。23.答案:(1)蓝紫光(2)五碳化合物供应不足CO2供应不足

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光反应速率增强,水光解产生的氧气速率增强(3)减弱促进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解析:(1)苹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其中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故色素分离时,随层析液在

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的含量,温度等;其内部因素有酶的活性、色素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达到

一定速率后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有五碳化合物供应不足、CO2供应不足;氧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的原因是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光反应速率增强,水光解产生的氧气速率增强。(3)据图分析,与甲组相比,乙组加入BR后光合作用强度较高

,说明加入BR后光抑制减弱;乙组用BR处理,丙组用BR和试剂L处理,与乙组相比,丙组光合作用强度较低,由于试剂L可抑制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说明BR可能通过促进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发挥作用。24.答案:(1)纸层析3­磷酸甘油酸(2)光合速率大,消耗的二氧化碳多蓝溶质浓度升高(

3)不同颜色光照强度光照时间解析:(1)可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可用于碳反应中3­磷酸甘油酸的还原。(2)由图1可知,蓝光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远大于红光条件下的,因此会消耗更多的CO2,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

由图2可知,蓝光+绿光组气孔导度明显低于蓝光组,表明绿光对蓝光刺激引起的气孔开放具有阻止作用;而蓝光+绿光+蓝光组气孔导度比蓝光+绿光组的大,且比蓝光组更大,说明先蓝光再绿光后蓝光处理可逆转绿光的阻止作用。(3)可采用不同颜色的LED灯或者利用滤光性薄膜来获得不同的光质环境

。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考点11细胞的增殖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无细胞周期,A错误;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C正确;成

熟的生殖细胞不再分裂,无细胞周期,D错误。2.D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G1、S、G2、M,A错误;S期是DNA复制及加倍的时期,此时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B错误;分裂间期是染色单体形成的时期,M期是染色单体消失的

时期,C错误;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属于暂不分裂细胞,因此其所处的时期为G0期,D正确。3.C分裂间期,在细胞核中发生了DNA复制,而蛋白质的合成不是发生在细胞核,而是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

期,消失于分裂后期,B错误;中心体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正确;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DNA数目不变,D错误。4.C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以便于染色,A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应先用低倍

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B正确;图甲细胞核膜已消失,处于有丝分裂前期,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发生在间期,C错误;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比中期细胞(图乙)增加了一倍,D正确。5.C如果进行减

数分裂Ⅱ,着丝粒分裂后,该细胞含有46个核DNA分子、46条染色体,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含有92个DNA分子、92条染色体,A、B错误;如果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着丝粒分裂后,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如果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着丝粒分裂后,该细胞的细

胞质会不均等分裂,D错误。6.C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均需要蛋白质的参与,故处在各个时期的细胞都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后,S期的细胞停止分裂,G1期的细胞1.3h后都无法进入S期,G2+M+G1=4.

8h,所以4.8h后,所有细胞都停止分裂,B正确;用含DNA合成抑制剂的培养液培养4.8h后,大部分细胞都停滞于G1期,S期细胞停滞于S期,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各细胞的进程不同步,C错误;不同细胞周期时间一

般不相同,D正确。7.B据题意可知,开始时,细胞中有n条染色体的2条DNA链被32P标记,所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由于着丝粒还没分裂,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条,A正确;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

目加倍,而且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一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n条,B错误;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细胞内有n条32P标记的,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条,C正确;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细胞内有n条32P标记的,但DNA只有

一条链含32P,故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条,D正确。8.C由题意可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时,细胞后期将延后,而用微针勾出单附着染色体施加拉力,细胞分裂能正常进行,故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后期与来自

两极纺锤丝的拉力有关,A正确;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故当所有染色体上的MAD2蛋白都消失后才能进入分裂后期,B正确;MAD2蛋白监控细胞中染色体的错误排列,

若该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分裂监控缺失,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分裂无法在中期停止,C错误;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能继续分裂,可能与MAD2蛋白的监控功能缺失有关,D正确。9.C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

、数目清晰,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导致DNA数目加倍,B错误;细胞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是相关酶催化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的结果,C正确;细胞丁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的中央会出现细胞板,最终扩展形成细胞壁,

D错误。10.D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图示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可见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末期,不含染色单体,而两组中心粒周围正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发生在前期,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中期,故A、B、C错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

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正确。11.D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动粒的蛋白质复合体主要在分裂间期合成,动粒是在染色体凝集过程中形成的,而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是在有丝分裂前期,所以组成动粒的蛋白质在有丝分裂前期进行组装,A错误;核

仁和核膜消失后,纺锤丝才能与位于着丝粒处的动粒结合,B错误;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不是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位于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丢失会影响染色体与纺锤丝的连接,D正确。12.Ca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但姐妹染色单体上携带的一般是相同基因,A错

误;b为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细胞中正在进行纺锤体的形成,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B错误;c细胞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32个核DNA,此外在细胞质中还含有少量的DNA分子,C正确;题中未给出细胞周期的具体

时间,图中视野是装片的局部,不能根据图中视野下中期细胞数的比例来计算中期的时长,D错误。13.DS期细胞进行的是DNA的复制,故在S期细胞中可能存在某种DNA复制激活剂激活DNA复制,A正确;比较两组实验,自变量是S期细胞与

不同时期的细胞融合,结果是在融合细胞中,G1期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G2期细胞不能,所以可推测在G2期细胞中可能存在DNA复制激活剂的抑制剂使G2期DNA不能复制,B正确;用聚乙二醇诱导不同时期的动物细胞融合,C正确;“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最佳的效果应该是能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M期(

分裂期)时间相对较长的细胞更适合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D错误。14.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过程中,细胞都已死亡,不会观察到一个细胞依次经历④②①③四个阶段,A错误;由于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处的时间占95%左右,所以

处于④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B正确;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楚地看到染色体,而赤道板不是事实存在的结构,C错误;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时,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可用于解离,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并起到固定

细胞的作用,漂洗用清水,D错误。15.D由于一个细胞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变化不是同步的,故调控不同阶段的CDK­cyclin复合体不会同步发生周期性变化,D错误。16.C根尖解离后需要先漂洗,洗去解离液后再进行染色,A错误;将已经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加

一滴清水后,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后需要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再进行观察,B错误;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此时为了使视野清晰,需要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C正确;分裂中期

的染色体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据图可知,图示中期细胞位于左上方,故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将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D错误。17.B图示细胞为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图,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A错

误;b细胞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且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8对(16条),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但核DNA分子数加倍,故b细胞含染色体16条,核DNA分子32个,B正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与其分裂周期所占时间呈正相关,故已知细胞周

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但应统计多个视野中的比例,图中只有一个视野,无法准确推算,C错误;间期时的S期进行DNA分子复制,若根尖培养过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停滞在间期,故分裂间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

精做1.答案:(1)染色体数不变,核DNA数加倍(2)染色体正确复制和平均分配①②检验点5(3)细胞无限增殖2纺锤体4解析:(1)G2期细胞已完成DNA复制和组蛋白合成,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含有一个DNA,染

色体数目不变,DNA加倍。(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间期的染色体正确复制和分裂期的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细胞的遗传物质保持一致;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图中检验点1、2和3依次处在间期的G1-S、S、G2-M,其主要作用在于检验DNA分子是否损伤

和修复,DNA是否完成复制;检验点5主要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从而决定胞质是否分裂。(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细胞无限增殖;DNA合成阻断法是用药物特异性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主要激活检验点2,将癌细胞阻断在S期;分裂中期阻断法可

用秋水仙碱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故主要激活检验点4,使癌细胞停滞于中期。2.答案:(1)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2)分裂间期细胞核和细胞质(3)同一(4)能C-2或B-2(或B-3、C-3)表示的分裂期细胞内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细胞中有RNA的合成(转录

)(5)D-2解析:(1)DNA与RNA的区别在于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实验中,用蓝色荧光染料对DNA进行染色后,再用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细胞,由于DNA转录时需要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之一,且不能用于合成DNA

,因此使新合成的RNA专一性地带有绿色荧光标记。(2)据图可知,由于A列具有细胞核,所以A列表示的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RNA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有分布。(3)在分析实验结果时,需要将不同荧光激发下拍摄的荧光定位细胞图像做叠加处理(图中蓝、绿色荧光叠加),图像

完全重叠,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确保两图像是同时期的同一细胞的观测结果,证实RNA合成是否发生在染色体DNA位置上。(4)据图可知,B列或C列无细胞核,表示的是分裂期。C-2或B-2(或B-3、C-3)表示的分裂期细胞内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细胞中有RNA的合成(转录)。则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分裂

期细胞能进行转录。(5)由于加入了RNA聚合酶抑制剂,DNA无法转录,因此不会激发出绿色荧光,则D-2中看不到染色体。考点1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减数分裂Ⅱ后期也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减数分

裂Ⅰ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有丝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B错误;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都是一次复制,C正确;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Ⅱ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2.D甲组

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为1,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中期、末期结束(子细胞),因此甲组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A正确;乙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为2,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因此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丙有同源染色体且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前一个时期

为有丝分裂中期,C正确;丁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2个染色体组,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3.B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①~⑤分别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后期、减数分裂Ⅰ前期、减数分裂Ⅱ末

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其顺序是①→③→②→⑤→④,A正确;图①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染色体的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B错误;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由组合型,发生在减

数分裂Ⅰ后期(②),另一种是互换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③),C正确;图②③⑤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4.D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乙图为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图像,丙图为减数分裂Ⅱ中期的图像。丙图中染色体

与DNA的比是1∶2;甲图对应丁图中的DE段,乙图对应丁图中的BC段;乙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可以是丙;甲图为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图像,可表示卵原细胞的增殖。5.C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数量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且动物卵巢内的

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是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故观察减数分裂时常选择植物的雄蕊和动物的精巢,A正确;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相互融合,B正确;受精卵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

C错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6.C人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失去了增殖的能力,A错误;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分裂次数不同,但DNA复制次数和染色体复制次数相同,B错误;与有丝分裂不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没有同

源染色体存在的阶段,即减数分裂Ⅱ,C正确;有丝分裂保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高度一致,对生物遗传具有重要意义,D错误。7.C图乙的产生是由于图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与图乙细胞同时形成

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b、AB和Ab,B错误;由于发生了互换,产生图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图甲中3号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Aa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b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D错误。8.B已知某

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说明该细胞中含有A、a、B三种基因,其中有一个基因B是双数,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A正确;出现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最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了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错误;Aa和BB两对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该次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不同基因组成的精子,分别是AB、aB,D正确。9.C某二倍体生物的某个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此时其核DN

A分子有14个,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核DNA数是偶数,分裂后期核DNA数是14个,此时的细胞应该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由A选项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应该正发生姐妹染色单体

的分离,B错误,C正确;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正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D错误。10.C①②有同源染色体,③④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①为有丝分裂后

期,该生物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③为减数分裂Ⅱ后期,该生物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①和③来自不同生殖细胞,B错误;细胞①②③④都含8个核DNA分子,2个中心体,4个中心粒,C正确;图中①②体细胞都是4条染色体,来

自同一生物,②不均等分裂,是雌性生殖细胞,③④来自同一生物,④不均等分裂,也是雌性生殖细胞,D错误。11.B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A错误;横裂结束后,若同源染色体发生了部分片段的交换,那么异常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

;横裂结束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并不会出现异常,C错误;该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正常,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不正常,最终可能有一半(即两个)细胞内含有异常染色体,D错误。12.D观察F1Ww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即含2个红色荧光点WW的染

色体与含2个蓝色荧光点ww的同源染色体在分离,因此是分离定律的直观证据,A正确;观察F1未成熟花粉时,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W和1个蓝色荧光点w分别移向两极,可能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导致一条染色

体上既有W又有w基因存在,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可发生1个红色荧光点W和1个蓝色荧光点w分别移向两极的现象,B正确;F1成熟花粉中非糯性和糯性的花粉的比例为1∶1,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C正确;F2的基因型有1/4WW、1/2Ww、1/

4ww,F2所有植株产生的成熟花粉w∶W的比例是1∶1,选择F2所有植株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D错误。13.C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甲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1与2未分离,则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aB、AaB、b、b或Aab、Aab

、B、B,A错误;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随机组合,若甲细胞减数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其可以和B所在染色体组合,也可以和b所在染色体组合,则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AB、B、ab、ab或AAb、b、aB、aB,B错误;若乙细胞同源染色体1与2

上的基因完全连锁,将随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则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D∶ad=1∶1,C正确;若有一个细胞发生互换,则乙细胞产生AD∶ad∶Ad∶aD=1∶1∶1∶1,若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D∶ad∶Ad∶aD=3∶3∶2∶2,证明有

两个细胞发生了互换,一共10个配子,需要2.5个原始生殖细胞,则发生交换的原始生殖细胞的比例为2/2.5=80%,D错误。14.C魏斯曼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之后由其他科学家完成了对减数分裂的显微观察和过程的描述,A错误;精原细胞经过减

数分裂后形成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成为精子,B错误;初级精母细胞核DNA含量由于复制而加倍,因此是精原细胞的两倍,C正确;正常人的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精母细胞中的相等或是其一半,D错误。15.D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

分体,A、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C错误;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四分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含A,另一条含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会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子细胞,D正确。16.B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是单倍体,因此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A正确;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错误;蜂王是由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产

生的,其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数目有关,而果蝇的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D正确。17.A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

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1)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则A、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①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分裂Ⅱ,同源染色体

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和不含A、a的精子;②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经减数分裂Ⅱ,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精子;(2)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未发生交换,③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

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分裂Ⅱ,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aa和不含A、a的精子;④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或aa,经减数分裂Ⅱ,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

精子;综上所述,精子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和不含A或a,共6种,与基因组成为A或a的卵细胞结合,通过棋盘法可知,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a、aaa、AA、Aa、aa、A、a,共9种。1

8.D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A2、A3所在的染色体可进入同一个卵细胞,A正确;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A2、A3所在的染色体可进入同一个卵细胞,

B正确;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C正确;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患儿含有三个不同的等位基因,A2、A3只能来源于同源染色体,不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D错

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中(2)去除细胞壁(使细胞分离)染色体吸水涨破(3)花粉母同源染色体联会(4)同源染色体②④解析:(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

和数目的最佳时期。(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故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能去除根尖、花粉母细胞的细胞壁,使组织间细胞相互分离开来。由于根尖、花粉母细胞无细胞壁,则在低浓度的KCl溶液中,会吸水适度膨胀,使细胞内染色体更好地分散。但处理

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无壁的细胞会吸水涨破。(3)图1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应是进行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4)在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同源染色体进行人工配对,以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不能观察到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故不能确定该品种细胞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观察图1、图2,该品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没有出现单体或三体。2.答案:(1)染毒时间和是否染毒染毒可导致小鼠骨髓细胞SCE率升高,且随着时间延长,SCE率增加(2)二中第二次分裂DNA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一条单体所含的

DNA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着色较深;另一条单体所含的DNA两条链均含BrdU,着色较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则每条单体会同时具有深浅着色(3)通常没有影响。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DNA序列相同,SCE并不改变遗传物质的组成(4)

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提高SCE率,造成DNA分子的损伤,从而引起细胞畸变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染毒时间和是否染毒,表中数据表明:染毒可导致小鼠骨髓细胞SCE率升高,且随着时间延长,SCE率增加。(2)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要

观察某个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否发生交换,通常选择第二个细胞周期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第二次分裂DNA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一条单体所含的DNA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着色较深;另一条单体所含的DNA两条链均含BrdU,着色较浅

。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则每条单体会同时具有深浅着色。(3)由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DNA序列相同,所以SCE并不改变遗传物质的组成。但SCE是染色体发生断裂和重接而产生的,可能造成DNA的损伤,因此SC

E率可作为检测诱变剂致畸变的指标。(4)由于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提高SCE率,造成DNA分子的损伤,从而引起细胞畸变,所以人们要远离二手烟。考点1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从蛋白

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改变、数量改变的结果,B错误;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C正确;从个体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D正确。2.C细胞凋亡也是基因

表达的结果,A错误;若MSC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端粒缩短,这是细胞变为衰老细胞的特征,B错误;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中的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组织细胞中的RNA和蛋白质与MSC中不完全相同,C正确;MSC是多能干细胞,与组织细胞相比,MSC不易

衰老,D错误。3.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它是分化了的细胞,但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A错误;在体内,细胞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一般不会回到原先的状态,B正确;细胞的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

有关,C正确;自体干细胞具有患者的遗传物质,故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法治疗半月板损伤可避免机体发生免疫排异反应,D正确。4.B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黑色素细胞衰老后,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而不是缺乏酪氨酸酶,B错误;衰老细胞的细

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由于NSD2酶可调节许多基因的作用,同时能够阻止细胞衰老。实验表明:抑制正常细胞中NSD2酶的功能会导致衰老迅速;衰老细胞中NSD2酶的数量明显减少。所以增加NSD2酶的数量或

提高NSD2酶的活性,可能会阻止细胞的衰老,D正确。5.D胚胎干细胞通常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并且具有发育的全能性,A正确;干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而且分裂周期也较短,分裂能力强,B正确;同一个体干细胞与白细胞的DNA相同,

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的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C正确;骨髓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属于细胞的分化,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6.A人的多能干细胞转化为具有全能性细胞的过程中发生

了逆分化,A错误;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因素,B正确;全能胚胎干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遗传物质,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也可体现其全能性,C正确;该研究的成功说明高等动物体细

胞的分化在体外特定条件下也是可逆的,D正确。7.D对照组中凋亡率大于0,说明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细胞也发生了凋亡,A正确;实验组中凋亡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B正确;根据实验组中D

NA复制准备期的细胞比例减少,而DNA复制期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加,可知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A复制期或分裂期,C正确;表格数据只显示了各个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值,没有显示细胞周期的时长,所以不能表明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

裂,D错误。8.B致病菌Las是细菌,细菌没有核仁,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A错误;由题意可知,Las分泌的致病因子分泌到柑橘韧皮部细胞中,可靶向作用于内质网的受体蛋白,抑制柑橘的防御反应,推测其对内质网防御有关蛋

白质的加工过程起到抑制作用,B正确;Las的致病因子调控柑橘的生长发育,推测其影响到柑橘细胞的分化,而细胞分化是柑橘细胞内某些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而不是Las致病因子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致病因子与细胞质或

细胞器上的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可体现细胞内物质的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选择性无关,D错误。9.A鸢尾素可以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诱导其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的棕色脂肪细胞中线粒体增多,线粒体是有氧呼吸

的主要场所,脂肪细胞线粒体增多,有利于脂肪细胞消耗更多的脂肪,A错误;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白色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B正确;PGC-1α蛋白加工成鸢尾素的过程中,通过剪切和修饰后可

形成有活性的鸢尾素,剪切和修饰过程中可能存在肽键的断裂,C正确;鸢尾素可以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诱导其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10.A成熟红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A正确;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

B错误;红母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C错误;髓样干细胞与网织红细胞是经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形成的,二者的RNA不完全相同,D错误。11.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

化,有利于提高各项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红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红细胞分化的标志是合成了其特有的血红蛋白,C正确;胚胎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成肌细胞是专能干细胞,可见,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及成

肌细胞的分化程度依次降低,D错误。12.D人体细胞中都有ACE2合成的基因,只是在部分细胞如肺泡上皮细胞中表达,A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S—蛋白与ACE2的互相识别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S—蛋白含有肽键,所以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

在感染人体时识别肺泡上皮细胞上受体(ACE2)的都是S—蛋白,但二者的S—蛋白结构存在差异,说明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功能也可能相同,D错误。13.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是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错误;胚胎干细胞具有尾巴再生所需要的全

套遗传物质,已分化的细胞中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全套遗传物质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B正确;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受精卵是未分化的细胞,肌细胞分化程度高于受精卵,全能性低于受精卵,C正确;壁虎自然再生出来的尾巴“只是

一堆由脂肪、肌肉和皮肤组成的同心管”,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帮助壁虎再生出了更“完美”的尾巴,这为人类治疗难以愈合的伤口提供了新途径,D正确。14.C因为细胞质基质也可产生少量能量,所以线粒体功能失调会导致衰老细胞产生能

量减少,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错误;衰老细胞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下降,但染色体结构稳定性不影响染色,B错误;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可使细胞吸水,线粒体渗透性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线粒体外膜破裂,线粒体膜间腔的蛋白质会释放出来,有些会进入细胞核内调节某些凋亡基因,从而产生凋亡效应,C正

确;细胞分裂过程中伴随核仁的解体和重新形成,该过程中核仁稳定性下降不会导致细胞凋亡,D错误。15.C细胞的形态变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为9.57%,包括G2期、

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B错误;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释放消化酶,可分解进入细胞的细菌,因此吞噬细菌效率的提高与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增多有关,C正确;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不再分裂分化,扁平状细胞不会恢复成球形,D错误。16.C胚胎干细胞为未分化细胞,但是也会

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细胞衰老,会引起代谢速率变慢。但是如果一个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但是还没有细胞衰老,那它的增殖速率在衰老前后就不会发生变化,B错误;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利于个体的发育,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体内也会有许多细胞发生凋亡,C正确;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同时发生突变,也不一定会发生细胞癌变,D错误。17.C由“蛋白APOE可作用于细胞核骨架”可知APOE可改变细胞核的形态,A正确;蛋白APO

E可促进该种干细胞的衰老,所以敲除APOE基因可延缓该种干细胞的衰老,B正确;自噬是在溶酶体(如动物)或液泡(如植物、酵母菌)中进行,不在细胞核内,C错误;异染色质蛋白的自噬性降解产物是氨基酸,可被再利用,D正确。18.A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A正确;细胞的正常发育过程中

都有细胞凋亡的现象,因此细胞凋亡不仅仅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B错误;人体各组织细胞的衰老不是同步的,C错误;细胞的呼吸速率随细胞衰老而不断变小,D错误。19.ACD由题干信息“卫星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新的肌细胞后与原有肌细胞融合”可知,卫星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A正确;因为同一个体

的所有细胞最初均来源于受精卵,所以遗传物质相同,肌动蛋白在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其编码基因也存在于其他类型的细胞中,只是没有在其他类型细胞中表达,B错误;卫星细胞被激活后会进行增殖、分化,所以激活的卫星细胞中,多种细胞器分工合作,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准备,如核糖

体会合成蛋白质等,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适当进行抗阻性有氧运动,骨骼肌受牵拉,可以激活卫星细胞,最后达到使肌肉增粗的作用,有助于塑造健美体型,D正确。20.ABC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区别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的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受基因调控,A正确;从图中运铁蛋白与铁离子的结

合及分离,可以看出环境溶液pH为5.0时,运铁蛋白与铁离子分离,环境溶液pH为7.35~7.45时,运铁蛋白与其受体结合,B正确;细胞器和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障碍是脂质过氧化的最明显后果,包括膜流动

性降低,C正确;铁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并非主动运输,运铁蛋白运出细胞的过程为胞吐,胞吞与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即需要ATP水解并提供能量,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细胞坏死缺氧导致脑细胞的有氧呼吸受阻,无法为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同时无氧呼吸

产生的乳酸对脑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2)增殖分化相同(3)正常脑神经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可转移到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修复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的线粒体),增加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使有氧呼吸产生更多ATP,修复损伤的脑神经细胞的供能机制解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

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因此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缺氧对脑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的机理是缺氧导致脑细胞的有氧呼吸受阻,无法为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同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脑

细胞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2)骨髓基质细胞经过增殖分化过程形成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些细胞的核基因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核基因相同。(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是否有助于因缺氧损伤

的脑神经细胞(A)的供能机制的修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是否有骨髓基质细胞线粒体以及脑神经细胞是否正常。①第3组为正常对照组,则培养的应该是正常脑神经细胞。②第3组的ATP水平属于正常水平,则第1组神经细胞内ATP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第2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③根据上述实

验结果可知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可转移到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由此可推测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对脑神经细胞缺氧损伤后的恢复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可转移到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修复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的线粒体),增加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使有氧呼吸产

生更多ATP,修复损伤的脑神经细胞的供能机制。2.答案:(1)突变糖蛋白(2)①等量的清水②肿瘤相对体积促进小鼠结肠癌的发展,但不加重肥胖(3)正常小鼠和患结肠癌小鼠细胞中脂肪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mRNA相关脂

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脂肪酸含量(4)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健康饮食。通过基因工程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注射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降低脂肪酸含量解析:(1)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小鼠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分裂失

控,形成癌细胞。由于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2)据图分析:①A组为对照组,该组小鼠除正常饮食外,每日应口服等量的清水。②实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小鼠体重增加不显著

,而肿瘤相对体积增加显著,说明该口服剂量的玉米糖浆促进小鼠结肠癌的发展,但不加重肥胖。(3)研究人员检测并比较了正常小鼠和患结肠癌小鼠细胞中相关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mRNA,发现结肠癌小鼠细胞中该物质含量高,说明结肠癌小鼠细胞内脂肪酸合成相

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强,癌细胞内脂肪酸合成显著增强,从而促进肿瘤发展。mRNA是转录的产物,由此推测糖浆可能通过调控该基因的转录过程影响脂肪酸合成而发挥作用。为验证此推测,还需检测(2)中的A组和B组小鼠细胞中相关脂肪

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脂肪酸含量。(4)根据研究成果,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健康饮食可预防结肠癌。通过基因工程抑制相关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或注射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降低脂肪酸含量,是治疗结肠癌的一种可行性方案。单元清通关卷(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A该

方法每次获得的是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时间较短,因此分裂期细胞数量较少,不能一次性获得大量同步化细胞,A正确;该方法可持续加入新鲜培养液,让细胞继续分裂,持续收集处于分裂期的细胞,B错误;

收集所需细胞时需轻微振荡,分裂期的细胞易脱离器壁,若振荡过于剧烈则可能收集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C错误;该方法操作简单,没有使用药物,避免了药物对细胞的伤害,D错误。2.B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核糖体增生发生在G1期,环沟形成于后期或末

期,A错误;染色体出现在前期,纺锤体也出现在前期,B正确;染色单体因为染色体复制而形成,发生在间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后期,C错误;中心体复制发生在间期,染色体组数加倍发生在后期,D错误。3.D有丝分裂中期无核膜和核仁,A错误;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DNA分子中,而

不是主要储存于核仁中的rDNA中,B错误;据图可知,核仁是合成rRNA的场所,但核糖体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核糖体亚基的组装部位是细胞核,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核糖

体亚基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D正确。4.D根尖分生区进行有丝分裂,所以观察有丝分裂两种根尖都要用有分生区的区段进行制片,A正确;多层细胞相互遮挡不容易观察细胞,所以装片中单层细胞区比多层细胞区更易找到理想的分裂

期细胞,B正确;低倍镜下,细胞放大倍数小,观察的细胞数目多,高倍镜下放大倍数大,观察细胞数目少,所以在低倍镜下比高倍镜下能更快找到各种分裂期细胞,C正确;四倍体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N,图中①处于二倍体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为4N,②处于二倍体根尖

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③处于二倍体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为2N,所以四倍体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①的相等,是②的2倍,③的2倍,D错误。5.C在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液,再向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A正确;在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

验中应该先用低倍镜找到黑藻叶肉细胞,然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分别在设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待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都达到设定温度后再混合,C错误;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将

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除去解离液后,再用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染色,D正确。6.B细胞①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加倍,有四个染色体组,A错误;细胞①④中均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对应图乙的cd段,细胞③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不

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细胞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可对应图乙的ab段,该细胞中染色体有4个,DNA有8个,D错误。7.D图示细胞中存在2对同源染色体,为初级卵母细胞,且此时正在联会,所处时

期为前期Ⅰ,A错误;①和②、③和④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后期Ⅰ,B错误;图示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推知卵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卵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2个核DNA分子,综上所述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卵细胞的2

倍,核DNA分子数为卵细胞的4倍,C错误;a和e进入到同一个卵细胞的前提是①和③进入到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而①和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和④(同源染色体)分离时,①和③进入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是1/2×1/2=1/4,此时a和e从同一次级卵母细胞进入一个卵细

胞的概率是1/2×1/2=1/4,则图示细胞中的a和e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是1/4×1/4=1/16,D正确。8.C将颜色相同、长度相同的两个橡皮泥条扎一起,可模拟一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A正确;将颜色相同的4个长度相同的橡皮泥条扎在一起再并排,可模拟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B正

确;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相同,C错误;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移向细胞两极的是颜色、长度都一样的橡皮泥条,D正确。9.C蛋白质的折叠加工发生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A错误;溶酶体的膜上有质

子泵,不断将H+泵入溶酶体内,维持酸性环境,说明该过程发生逆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B错误;一些水解酶被包裹在膜囊或囊泡中,与高尔基体脱离,可形成溶酶体,C正确;酵母菌的细胞自噬,只是发生在细胞内部的一种自稳机制,个体并没有死亡,乳酸菌是原核细胞,不存在细胞自噬,D错误。10

.C细胞衰老过程中核膜内陷,染色质凝聚、碎裂、溶解,DNA的功能受到抑制,A正确;端粒学说认为细胞衰老的原因可能是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细胞分裂到一定次数后就不能再分裂了,引起细胞衰老,“端粒DNA”长度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B正确;细胞凋亡形成的凋亡小体会被邻近细胞吞

噬,由其细胞内的溶酶体消化,溶酶体本身不能吞噬细胞外的物质或结构,C错误;细胞的衰老与凋亡过程均是由基因控制的,均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D正确。11.A细胞内Caspase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若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

不能对其组成结构分析,A符合题意;细胞内Caspase蛋白酶被激活,是细胞凋亡的第一步,所以若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可以进行细胞内Caspase蛋白酶的活性检测,B不符合题意;由题意可知,细胞内DNA片段化,最终导致细

胞死亡,所以若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可以进行细胞内DNA片段化分析和检测,C不符合题意;“细胞膜组分改变,引发细胞的内吞信号”是细胞凋亡的其中一步,所以若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可以进行细胞膜变化及细胞形态学检测,D不符合题意。12.C加入该物质后,DN

A不能正常解旋,会导致DNA的复制和转录发生障碍,而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间期,故细胞周期将停滞在分裂间期,C符合题意。13.C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变化,A正确;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B正确;癌细胞中有延长端粒

的端粒酶,因此癌细胞中端粒不会随着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而不断缩短,C错误;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因此设法阻止或减缓氧化应激的发生,可延缓机体的衰老,D正确。14.D组成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种类相同,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ATP合成酶基因

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属于管家基因,B正确;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才表达,其特异性表达可赋予细胞特定的功能,C正确;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存在于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中,D错误。15.ACENPF参与纺锤丝附着位

点的组成,若CENPF缺失,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异常,会导致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细胞分裂中期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与CENPF有关,B正确;抑制CENPF基因表达,纺锤丝无附

着位点,会导致细胞周期延长,C正确;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CENPF迅速降解离不开细胞内溶酶体的参与,D正确。16.A雄虫有46条染色体,四分体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会出现23个四分体,A错误;初级卵母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数不相等,B正确;在着丝粒断裂前,次级

卵母细胞中含有24条染色体即48条染色单体,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4条染色体即48条单体或22条染色体即44条单体,故次级卵母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可能相等,C正确;在着丝粒断裂后,次级卵母细胞中存在48条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44条或48条染色体,故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

与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可能相等,D正确。17.D自由基可攻击DNA,能引起细胞癌变,A错误;由图可知,过程②、①的作用效果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白化病是由于缺少酪氨酸酶基因导致,C错误;④过程使DNA

分子中的基因碱基对缺失或替换,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D正确。18.B衰老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体积减小,相对表面积增大,A正确;衰老细胞内与凋亡有关酶的活性增强,B错误;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完成正常的发育,C正确;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

内部环境的稳定,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D正确。19.D本实验中细胞培养液和胃癌细胞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保持相同,A正确;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正确;由表格分析可知,随着紫檀芪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增加,由此可见紫檀芪能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且在一定范围

内浓度越大作用越明显,C正确;进行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探索条件,缩小实验的浓度范围,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多次重复实验,D错误。20.C①为Cer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②作用于线粒体、③细胞膜产生的Cer作用于线粒体,

④二者促进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去激活凋亡酶,促进细胞凋亡,体现了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由图可知,凋亡酶激活因子是用来激活凋亡酶的,不是致癌因子,C错误;该过程体现了细胞的自然更新和对异常细胞的清除,D正确。21.答案:(1)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中心体(3)着丝粒与纺

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APC(4)着丝粒不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加倍,不能进入后期解析:(1)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分裂间期是进行物质准备的时间,该时间段主要完成的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图A细胞中的变化是核膜、核仁消

失,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并且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图中的结构①为中心体,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3)图中②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开始SAC蛋白位于②上,且有活性,

当进入图C所示状态时,着丝粒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SAC蛋白会很快失活并脱离②,当所有的SAC蛋白都脱离后,细胞进入图D所示的时期,APC被激活,从而促进细胞分裂进入后期。(4)图中显示,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才能激活APC,细胞进入后期,从

而保证复制的染色体都能平均进入子细胞,维持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若药物X抑制APC的活性,则该药物处理后,会导致着丝粒不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加倍,不能进入后期。22.答案:(1)初级卵母细胞非姐妹染色

单体间的互换(2)MⅠ姐妹染色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3)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变异性,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答案合理即可)解析:(1)图1为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Ⅰ过

程中,因此细胞②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2)由图1可知,“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Ⅰ同源染色体分离,M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但“

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Ⅰ姐妹染色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3)由图2可知,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非重组染色体的概率低,通过受精作用,使得后代具有更多的变异性,能为进化提供更丰富的

原材料。23.答案:(1)加工空间(2)大于反馈表达(3)丹参二萜醌促进肺癌PC9细胞凋亡;浓度越高促进凋亡效果越好研究思路:用丹参二萜醌处理肺癌PC9细胞,检测处理后与未经处理的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含量。预测结果:与未处理细胞相比,处理后细胞内的p­PERK、p­eIF2α、有关转录因子、B

ax含量增多,Bcl­2含量减少解析:(1)在核糖体上形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2)分析图1:内质网应激蛋白(Bip)与折叠错误的蛋白或未折叠的蛋白结合,所以错误折叠蛋白质对Bip的亲和力大于PERK对Bip的亲和力,使PERK

发生磷酸化被激活,p­PERK(磷酸化PERK)促进eIF2α的磷酸化,进而阻止新生蛋白质的合成,属于反馈调节机制。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在持续而严重的ERS条件下,p­eIF2α(磷酸化eIF2α)还促进有关转录因子的合成,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提高促

凋亡蛋白Bax的含量,诱导受损细胞凋亡。(3)分析图2可看出:实验组(添加不同浓度丹参二萜醌)与对照组(不添加丹参二萜醌)相比,细胞凋亡率高,表明丹参二萜醌促进肺癌PC9细胞凋亡;浓度越高促进凋亡效果越好。若要验证丹参二萜醌对PC9细胞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影响PERK并经图1所示途

径完成,研究思路是:用丹参二萜醌处理肺癌PC9细胞,检测处理后与未经处理的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含量。若丹参二萜醌对PC9细胞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影响PERK并经图1所示途径完成,则预测结果是与未处理细胞相比,处理后细胞内的p­PERK、p­eIF2α、

有关转录因子、Bax含量增多,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减少。24.答案:(1)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突变(2)D减小实验误差(3)诱导癌细胞中Bax蛋白的合成(或Bax基因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解析:(1)细胞

分裂间期的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突变。(2)D组没有加SW,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中每个组设置5个培养瓶同时进行培养,计数后统计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3)由表分析,随着SW浓度的增加,癌变的细胞减少,凋亡的细胞增多,

Bax蛋白增加,Bcl­2蛋白减少,推测SW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中Bax蛋白的合成(或Bax基因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模块清通关卷模块一分子与细胞1.C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分依据的是含量的多少,不是作用的大小,A错误;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中,含

量最多的元素是O(细胞鲜重)或C(细胞干重),B错误;与休眠种子相比,萌发种子的代谢活跃,含水量较高,C正确;哺乳动物的血钙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D错误。2.C结合图示分析,该生物大分子最可能是分泌蛋白,其

中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为高尔基体,乙酰胆碱为小分子物质,A、B错误;该物质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再到细胞膜的过程中通过囊泡进行运输,C正确;该物质的运输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错误。3.C内质网、叶绿体、细胞

核中均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A正确;RNA、蛋白质和淀粉分别是转录、翻译、光合作用的产物,RNA、蛋白质和淀粉都是生物大分子,B正确;淀粉不含N,C错误;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D正确。4.ASS是环状多肽,

合成1分子SS可产生14分子H2O,A错误;1分子SS的相对分子质量应表示为14m-18×14=14m-252,B正确;多肽类激素作为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由内质网加工及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C正确;多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5.D依题意可知

SFRP5属于分泌蛋白,SFRP5需经内质网的初步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才能形成成熟的空间结构,A错误;SFRP5的合成和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B错误;SFRP5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对胰岛细胞的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

SFRP5靶细胞受体能够识别SFRP5,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D正确。6.A食物泡膜可以与溶酶体膜融合,这说明二者的结构及组成成分相似,A正确;胞吞、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

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溶酶体只是储存水解酶的场所,C错误;变形虫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在细胞核的控制下完成的,D错误。7.C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既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也能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A正确;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

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细胞生命活动有关,B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一定位于细胞的正中央,C错误;生物膜把细胞分成一个个小室,使细胞内具有多个

相对独立的结构,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8.D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均需要酶的催化,ATP的形成也需要酶的催化,A错误;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失活,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酶活性降低,恢复温

度(一定范围内),活性升高,B错误;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都需要酶,C3的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供能,同时也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根细胞缺氧时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

确。9.C反应已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温度不是限制b点时麦芽糖酶活性的因素,A错误;反应已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温度改变,酶活性下降,b点下移,B错误;麦芽糖分解的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都会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故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

C正确;bc段催化速率不变,最可能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不是只受酶的活性的限制,D错误。10.B小鼠肝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将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不至于过度失水或吸水,

以保持活性,B正确;线粒体以丙酮酸为底物进行化学反应,C错误;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线粒体中的代谢反应,D错误。11.C赤道板是一个位置,而不是结构,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A错

误;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细胞可能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B错误;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有O2浓度和温度等,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正确;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12.C甲条件下,不消耗氧气,只释放二氧

化碳,说明甲条件只进行无氧呼吸,西瓜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正确;乙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3/6)∶(5/2)=1∶5,B正确;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消耗的葡萄糖分别为5、3、5/

3、7/6,丁条件下消耗的葡萄糖最少,C错误;丁条件下,西瓜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D正确。13.B图乙中,种子萌发初期,产生的CO2量明显大于消耗的O2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以

无氧呼吸为主,A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B正确;萌发形成的幼苗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由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干重仍然减少,

随着光合速率的增加,A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株干重增加,故A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表明呼吸吸收的O2的量等于呼吸产生的CO2的量,说明无氧呼吸被完全抑制,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14.C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

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当分裂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后,该物质就会促进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导致融合的细胞无法进入S期,所以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不再复制,A错误,C正确;分裂期

细胞中的DNA含量是G1期的2倍,因此融合细胞中的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3倍,B错误;融合的细胞由于染色质凝集,无法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因此不会进入分裂状态,D错误。15.B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解离液中的盐酸和酒精会杀死细胞,A错误;培养洋葱根尖时,若

不经常换水,根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积累过多会导致细胞死亡,出现烂根,B正确;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漂洗时间约10分钟,解离时间为3~5分钟,C错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观察不到细胞正在进行分裂的现象,D错误

。16.B细胞壁可形成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末期细胞板周围聚集着的小囊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可能含有纤维素和果胶,A、C、D错误,B正确。17.C植酸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A正确;植

酸酶为分泌蛋白,真菌合成的植酸酶需要经高尔基体对其进行加工和转运,才能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植酸酶A和植酸酶B的最适pH均为6,C错误;因为胃液的pH较低,在此条件下植酸酶A的相对活性较高,更适合添加在家畜饲料中,D正确。18.B由细胞Ⅱ和Ⅳ不均等分裂可知,细胞Ⅰ是卵原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

,细胞Ⅲ是第一极体,细胞Ⅳ是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Ⅴ、Ⅵ、Ⅶ是第二极体,细胞Ⅷ是卵细胞。细胞Ⅱ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细胞Ⅷ中含有B和b基因,说明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B和b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因此,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细胞Ⅲ中只含有a基因所在

的染色体,故细胞Ⅴ含有1条染色体,1个a基因,不含b基因,B正确,C错误;细胞Ⅲ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D错误。19.D图中①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是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是细胞呼吸产[H]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

质和线粒体基质中,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③,B错误;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H]还原的物质是三碳化合物,C错误;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较多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有一部分转化成热能散失,D正确。20.D题图

中细胞分化之前发生了细胞分裂,而细胞分裂过程中有DNA分子的复制,A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是不同的细胞中也有相同的基因表达,因此各种不同细胞的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B错误;结构决定功能,图中各种细胞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

C错误;分化后的细胞中某些细胞器的数量会有差异,如消耗能量多的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D正确。21.答案:(1)都具有双层膜核(2)核糖体T蛋白的合成(3)线粒体内膜三解析:(1)题图所示的膜结构有核膜、线粒体膜,二者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双层膜

。因核膜上有核孔,使其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生物膜。(2)题图中③过程表示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T蛋白的合成过程。(3)题图显示M蛋白可进入线粒体,最终结合到线粒体内膜上,这说明M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密切相关。22.答案:(1)H+的浓度差线粒体内

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2)含有两个特殊的化学键,远离鸟苷的特殊化学键容易水解断裂,释放能量(3)3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4)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

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解析:(1)由图1可知,ATP合成酶催化ATP合成的能量来自膜两侧H+的浓度差。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合成酶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以及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2)GTP含

有两个特殊的化学键,远离鸟苷的特殊化学键容易水解断裂,释放能量,因此GTP也可以供能。(3)①强酸会使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②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

后变蓝;③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④新鲜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因此观察到的①②③位置有蓝色斑块,由该实验说明酶的特点有专一性、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4)同无机

催化剂相比酶更适合作为细胞代谢所必需的催化剂,原因是: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23.答案:(1)高光照、25℃(2)绿叶中的色

素能够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温度同一温度下不同光照强度时,叶绿素a含量差别不显著,相同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时,叶绿素a含量差别更显著解析:(1)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之和,由题图可知,在高光照、25℃条件下,净光合速率

和呼吸速率都最大。(2)提取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可利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根据题图可知,相同温度时高光照与低光照条件下叶绿素a含量的差别不显著,相同光照不同温度时叶绿素a含量的差别更显著。因此可推测温度对叶绿素a

含量的影响更大。24.答案:(1)转录下降(2)①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进入分裂期后,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②染色体数目(3)ABCD解析:(1)

当DNA发生损伤,p53蛋白被活化,由图可知,p21基因由双链变为单链,则此过程为转录。失活的CDK2­cyclinE使细胞周期停在G1期,不进入S期,图1中AB段表示S期,即AB段的细胞比例下降。(2)①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在细胞周期中中心体变

化如下: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进入分裂期后,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②据题干信息“若中心体复制异常或细胞未能协调好中心体复制和DNA复制的关系,将形成单极或多极纺锤体,进而驱使染色体异常分离”可知,若纺锤

体形成异常可能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3)据题干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及“用RNA酶处理可使SC结构破坏”可知,SC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DNA、RNA,A正确;在减数分裂Ⅰ

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又据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也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可知,SC形成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且其可能与同源染色

体的联会、基因重组有关,B、C正确;由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可推知,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可能合成某些DNA,D正确;“(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减数分裂Ⅰ前期

的晚期,SC解体消失,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不存在,E错误。25.答案:(1)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2)Ⅱ型肺泡细胞ACE2受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需的,而ACE2受体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维

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解析:(1)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与细胞膜上的蛋白合成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2)据题干信息“ACE2受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需的,ACE2受体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宿

主细胞是Ⅱ型肺泡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细胞凋亡的形式进行清除,体现了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考点14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

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2.C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可以是常染色体,也可以是性染色体,A错误;F1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发生在配子形成之后,是F2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B错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即等位基因位于同

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C正确;用统计学的方法对F2进行分析,是F2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D错误。3.C淀粉不是蛋白质,淀粉的合成不受基因直接控制。F1的基因型是Aa,F2的基因型是1AA∶2Aa∶1aa,F2与F1的花粉

类型都是A∶a=1∶1。4.A若亲本为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F1自交,F2出现一定比例的分离比,可以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若两亲本都为杂合子,相当于F1自交,若亲本一方为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两者杂交相当于测交,所以亲本是否是纯合

子对实验结论影响较小;若所选相对性状显隐性不易于区分,则不能正确统计实验结果;若所选相对性状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不能用于验证分离定律的实验结论;若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不科学,则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5.B杂合的紫花植株(Aa)自交得到的F

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则F1中紫花植株自交得到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2∶1,由此可得F2紫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5,红花植株占1/6。6.A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正反交,F1均表

现为显性性状,是孟德尔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研究阶段,A正确;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理论上后代可表现出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阶段,B错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F1自交,F2表

现出3∶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研究阶段,D错误。7.C选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由于豌豆为闭花、自花受粉作物,要进行测交需要去雄与人工传粉等操作,该办法不是最简便易行的,A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该办法不是最简便易行的,B错误;豌豆

是严格的闭花、自花受粉作物,用待测的高茎豌豆进行自交,省去了人工去雄与传粉的麻烦,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是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C正确;选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但该办法也需要去雄与传粉,D错误。8.D在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经统计发现,F2

的性状分离比都接近于3∶1,具有相同的规律,A正确;在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假设”之一:F1中含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一个显性、一个隐性),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产生含显性遗传因子的配子和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B正确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进行测交,F1产生分别包含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且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隐性纯合子只产生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出现两种表型的比例为1∶1,C正确;其提出的假设

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但还要进行演绎,再实验证明演绎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才能确定假设内容是否正确,D错误。9.B若收集花粉前没有对父本进行套袋,由于昆虫的传播作用等原因,父本的花粉中可能混有a的花粉,使得后代出现少量的aa,

A正确;收集的父本花粉数量较少,不改变后代的基因型,F1还是Aa,表现为紫茎,B错误;母本是aa,若去雄不彻底,会出现少部分自交而产生绿茎aa,C正确;传粉后若母本没有及时套袋,有的母本可能接受了a的花粉而产生

aa,D正确。10.D玉米是雌雄异花即单性花植物,雌花中无雄蕊,故可以不去雄,A正确;待花成熟时进行人工传粉操作,人工传粉前后都需要套袋,共需要进行两次套袋,B正确;假设控制叶形的基因用A/a表示。若宽叶为

显性,则宽叶产生含A的配子,窄叶产生含a的配子,自由传粉后,宽叶玉米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同理,若宽叶为隐性,则宽叶玉米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C正确;若宽叶为显性,则自由传粉后,宽叶玉米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第二年播种所获得的植株都为宽叶,而窄叶玉米所

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第二年播种所获得的植株会出现性状分离,D错误。11.BF1(SASE)自交产生的后代为SASA(黑缘型)、SASE(新类型)、SESE(均色型),比例为1∶2∶1,A错误;F1自交可以得到三种表型的后代,B正确;

P代正交和反交得到的F1基因型均为SASE,均表现为新类型,C错误;若将F1(SASE)与P代均色型(SESE)回交,后代为SASE(新类型)、SESE(均色型),不可以得到黑缘型的后代,D错误。12.B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序列,AY、A、a三

个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若黄色的雌雄鼠杂交,如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则F1有AYA、AYa、Aa共3种基因型,有黄色(AYA、AYa)、鼠色(Aa)2种表型,B错误;若AYa个体

与Aa个体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种表型,C正确;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鼠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和AA(鼠色)或AYA(黄色)、Aa(鼠色),可见F1

一定不出现黑色个体,D正确。13.B①让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②用植株甲(宽叶)给另一宽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宽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

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③用植株甲给窄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宽叶和窄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

,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宽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宽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B正确。14.B据题意可知,亲本是一对黑腹果蝇,且子代出现间断翅脉,比例为11∶9,可推断亲本应为Ii、ii,均

表现为野生型,子代Ii∶ii=1∶1,但ii有10%为野生型,故出现野生型∶间断翅脉=11∶9的比例,A错误,B正确;F1中果蝇1/2Ii、1/2ii自由交配,子代中II∶Ii∶ii=1∶6∶9,由于ii有10%的外显率,故最终表现为野生型∶间断翅脉=

79∶81,C错误;F1的比例是测交结果1∶1的变式,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15.B纯合耐冷突变体乙的基因型为RR,甲(rr)和乙杂交,F1表现为耐冷型,其基因型为Rr,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产生的卵细胞中R∶r为1∶1,基因型为r的卵细胞占1/2,F2中冷敏型个体(r

r)占5/12,说明雄配子中r占5/6,因此F1产生的精子中R基因与r基因的比例为1∶5,耐冷型个体中基因型RR∶Rr=(1/2×1/6)∶(1/2×5/6+1/2×1/6)=1∶6,因此耐冷型中杂合子占6/7,A错误,B正确;雌配子育性正常,F1做父本(Rr)与甲(

rr)正交,精子R∶r为1∶5,卵细胞均为r,后代耐冷型(Rr)∶冷敏型(rr)为1∶5,C错误;F1做母本(Rr)与甲(rr)反交,精子均为r,卵细胞R∶r为1∶1,后代(Rr)∶冷敏型(rr)为1∶1,D错误。16.D孟德尔杂交试验选择了严格自花受粉

的豌豆作为材料,而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因此,自然条件下豌豆经过连续数代严格自花受粉后,大多数都是纯合子,D正确。17.C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A可行;显性纯合子测交子代均为杂合子,杂合子测交子代中杂合子∶隐性纯

合子=1∶1,B可行;待测紫茎番茄不管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子代都只有显性个体,C不可行;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若待测个体是纯合子,则子代只有显性个体,若待测个体是杂合子,则子代中显性个体∶隐性个体=3∶1,D可行。18.B假设控制有无酒窝的基因用A、a表示,结合题意可知,甲为有

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若两者均为Aa,则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两者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B正确;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

为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两者婚配,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均为有酒窝;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1/2,C错误;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

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19.A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

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

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油性(2)50%(3)常油耳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的女儿不表现为干耳性

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调查人群中男女的发病率未呈现性别差异)(4)组合二中油耳父方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Aa∶AA=2∶1(5)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体细

胞发生基因突变)D解析:(1)根据组合一可判断耳垢呈油性是显性性状。(2)干耳为隐性性状,由a基因控制,所调查人群中,干耳个体数为144+151+100+105+200×2=900,所调查的总人数为600×2+156+149+144+151=1800人,所以在所调查的

群体中,干耳的基因型频率为900÷1800=50%。(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油耳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的女儿不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

色体上。(4)从组合二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1∶1),其原因是只有Aa和aa的组合,后代才可能有1∶1的性状分离比,而第二组家庭为多个家庭,油耳父亲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子代中干耳出现的概率为1/3,设组合二中父亲为Aa的概率为x,则1/2x=1/3,解得x=2/

3,所以亲本父亲中基因型AA∶Aa=1∶2。(5)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经检查该男孩染色体正常,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也可能是隐性突变,由于不能确定该男孩的基因型,故不能确定男

孩产生生殖细胞中所含基因的情况,无法计算该男性与一个干耳女性婚配,子代表现为干耳的概率,即D正确,A、B、C错误。2.答案:(1)aD、a+、ad(2)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3)因为雌性植株和两性植株均不产生aD的雌配子(4)a

Dad(5)让两性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如果后代都是雌雄同株,则亲本基因型为a+a+;如果后代有性状分离,且雌雄同株∶雌性植株=3∶1,则亲本基因型为a+ad。解析:(1)(2)由表格分析

可知,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则当aD存在时植株表现为雄性,当基因型为adad时植株表现为雌性,当基因型为a+a+、a+ad时植株表现为雌雄同株。(3)如果雄性植株为纯合子,则它的基因型为aDaD,这需要此植株的

父本和母本各提供一个aD配子,但含aD的植株必为雄性,即两个亲本都是雄性,这是不可能的。(4)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此实验为测交类型,且后代没有雌雄同株,故可推知雄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Dad。(5)运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原理,以自交方式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便

可判断两性植株的基因型。考点15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D由F2中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3∶3∶1,说明F1中胡桃冠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亲本玫瑰冠是单显性纯合子,A错

误;F1中胡桃冠为双杂合子,而F2中胡桃冠有四种基因型,B错误;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3,C错误;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3.B图1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型;图2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3种表型;图3个体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4种表型,B正确。4.C

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必须选择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出来的性状,即非糯性(A)和糯性(a)、花粉粒长形(D)和圆形(d)。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只有抗病(T)和感病(t)不同,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应该选择②④杂交,观察F1的花粉,B

错误;糯性抗病优良品种的基因型应为aaTT,所以选①④杂交,C正确;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为蓝黑色,一半花粉为橙红色,D错误。5.D由题意可知,香味性状对应的基因型为aa,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A正确;由于子代抗病∶感病

=1∶1,可推知亲代为Bb和bb,子代无香味∶有香味=3∶1,可推知亲代为Aa和Aa,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B正确;两亲本(Aabb、AaBb)杂交的子代中有香味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为杂合子,C正确;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为1/8AABb、1/4AaBb、1/8AAb

b、1/4Aabb、1/8aaBb、1/8aabb,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所占比例为(1/4)×(1/4)×(1/4)+(1/8)×1×(1/4)=3/64,D错误。6.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可能存在多对等位基因在同一条(或对)染

色体上的情况,与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不符,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不能仅依据自由组合定律来推测,A错误;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适用于细胞核遗传、有性生殖及减数分裂的真核生物,而不适用于细胞质遗传、无性生殖和原核生物,B正确;成熟生

殖细胞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为受精,受精过程不遵循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孟德尔证明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D错误。7.D由题意可知纯合的白花香豌豆与纯合的白花香豌豆杂交,F1可能为红花,A错误;如果红花香豌豆C

cRr与白花香豌豆ccrr杂交,若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红花占的比例是(1/2)×(1/2)=1/4,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3,但现在不明确这两对基因的位置情况,B错误;如果红花香豌豆自交,F1红花与白花的比例

为3∶1,则亲本的基因型是CCRr或CcRR,且基因C、c和基因R、r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如果红花香豌豆自交,F1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式,则亲本的基因型是CcRr,基因C、c和基因R、r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8.C有绒毛大花瓣植株(R_a1_)与无绒毛小花瓣植株(rra2_)杂交,F1中有一定比例的无绒毛无花瓣个体(rra3a3),则亲本基因型是Rra1a3、rra2a3,A正确;亲本基因型是Rra1a3、rra2a3,F1中无绒毛无花瓣个体(rra3a3)都为纯合子,B正确;亲本基因型是Rra1

a3、rra2a3,第一对基因F1有2种基因型,第二对基因F1有4种基因型,F1个体中基因型有2×4=8种,第一对基因表型有2种,第二对基因表型有3种,共有表型有2×3=6种,C错误;F1个体中与亲本基因型(Rra1a3、rra2a3)相同的个

体是1/2×1/4+1/2×1/4=1/4,D正确。9.D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分析可知,该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在F2中,红花占27/64,其中有1/27的个体(AABBCC)是纯合子,则有26/27的个体是杂合子,C正确;由于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所以F2红花植株中纯合子(AABBCC)基因型只有1种,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基因

型有23-1=7(种),D错误。10.D由分析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A正确;亲本中黑色的基因型为AaBB,BB不致死,因此AA纯合致死,该动物群体中没有AA基因型的个体,B正确;F1自交,

若无致死现象,则后代比例为9∶3∶3∶1,其中黑色(A_B_)占9份,但AA纯合致死,即黑色9中有1份AABB和2份AABb致死,则黑色占6份;灰色(aaB_)占3份,则F2中黑色∶灰色=2∶1,C正确;F2中黑色个体基因型为2AaBB、4AaBb,亲本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则F2黑色个

体中与亲本黑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D错误。11.C将①和④杂交与②和③杂交所得F1都为AaDd,产生的花粉即雄配子种类及比例相同,A正确;将②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在显微镜下加碘液观察,可看到4种花粉粒,表型及比例为蓝色长形(AD)∶蓝色圆形(Ad)∶棕色长形(aD)∶棕色圆形(

ad)=1∶1∶1∶1,B正确;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④、②和④、③和④、①和②、②和③、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因此亲本的选择组合有6种,C错误;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④、②和③杂交所得F1的

花粉,D正确。12.C由题目信息,A、a和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可知,每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F2的表型及比例为扁盘形∶长圆形∶长形=7∶4∶1,是9∶3∶3∶1的变式9∶6∶1由于致死而出现的,由于某种类型的雄配子不参与受精,F1基因型是A

aBb,其产生的雄配子有AB、Ab、aB、ab,分析可能是Ab或aB不参与受精作用,致死有AaBb(1份)、AABb(1份),AABb(1份)、AAbb(1份),9∶6∶1变成了7∶4∶1,B正确;F1测交,当F1为母本时,测交后代扁盘形∶长

圆形∶长形=1∶2∶1,当F1为父本时,产生的雄配子有AB、Ab、aB、ab,若其中aB或Ab不参与受精,则能参与受精的只有AB∶aB(或Ab)∶aB=1∶1∶1,则后代扁盘形∶长圆形∶长形=1∶1∶1,C错误;F2中扁盘形∶长圆形∶长形=7∶4∶1,若Ab雄配子不参与受精,3/12AaBb

、1/12AABb、2/12AaBB、1/12AABB、1/12Aabb、1/12aaBB、2/12aaBb、1/12aabb,其中A=A/(A+a)=5/12,a=7/12,B=7/12,b=5/12;同理,若a、B雄配子不参与受精,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D正确

。13.C三对基因如果自由组合,则子代比值之和为64,而题干中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所以子代比例之和为64,符合题意,因此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根据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

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其中紫色∶白色=9∶7,说明这对性状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控制;非甜∶甜=3∶1,说明这对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B正确;用A/a、B/b、C/c表示相关基因型,则紫色非甜玉米为AaBb

Cc,F1中的白色籽粒有1/7AAbb、2/7Aabb、1/7aaBB、2/7aaBb、1/7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为:2/7Ab、3/7ab、2/7aB,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A_B_)的比例为2/7×2/7+2/7×2/7=8/49,C

错误;F1中籽粒为紫色非甜的基因型为A_B_C_,种类为8种,白色非甜的基因型为aaB_C_、A_bbC_和aabbC_,共有10种,D正确。14.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且至少在2对等位基因之间,由题干可知,双亲均为纯合子,则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只产生一种配子,受精后相应的基因A和a均表达

,才能呈现出特殊粉红色的花色,A错误;若控制花色与叶型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粉红花中窄叶占100%;若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随机传粉后,F2中叶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表型及比例为窄叶∶宽叶

=3∶1,F2粉红花中窄叶占3/4,故有两种可能,B错误;红花宽叶基因型为AAbb,不需要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C错误;F2花色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2∶1,叶型表型及比例为窄叶∶宽叶=3∶1,且整体研究的

后代表型及比例为(1∶2∶1)×(3∶1)=3∶6∶3∶1∶2∶1,才能判断两种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D正确。15.B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

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

4×1/6=1/24,B错误;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的3倍,C正确;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

数相等,D正确。16.BC当植株是白花时候,其基因型为____ii,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仍然是白花,无法鉴别它的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

=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1∶2,所以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

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__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①当A/a与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时,F2对应表型为9∶3∶3∶1;

②当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时,表型则为紫红色(A_B_II)∶靓蓝色(A_bbII)∶红色(aaB_II)=2∶1∶1,故D错误。17.A假设与果蝇翅型有关的基因为A、a,子代果蝇中长翅∶残翅≈3∶1,由此

可判断双亲关于翅型都为显性性状(长翅)且为杂合体(Aa);假设与果蝇眼色有关的基因为B、b,子代果蝇中红眼∶白眼≈1∶1,又知红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或XbXb、XBY;假设与果蝇体色有关的基因为C、c,子代果蝇

中灰体∶黑檀体≈1∶1,则双亲中一个为杂合体(Cc),一个为隐性纯合体(cc)。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长翅)灰体红眼,则果蝇N的基因型为AaCcXBY或AaCcXBXb,果蝇M为长翅黑檀体白眼,基因型为AaccXbXb或AaccXbY。综上所述,A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

1.答案:(1)AaRrAarr(2)1/3(3)黄色和白色8∶14/9(4)B或F纯合致死解析:(1)由题中“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表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可知,后代比例为3∶3∶1∶1,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遵

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题知,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_R_)和黄色雌鼠(基因型为A_rr)交配,F1出现白色小鼠(基因型为aarr),因此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Rr,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rr。(2)F1中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Rr。F1中黑色雌、雄小鼠交配,F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3a

aRR、2/3aaRr,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3)F1中黄色小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rr∶Aarr=1∶2。F1中A的频率为(1×2+2)÷(3×2)=2/3,a的频率为1-2/3=1/3,让F1中的黄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

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1-1/3×1/3)∶(1/3×1/3)=8∶1,其中黄色雌鼠的概率为(1-1/3×1/3)×1/2=4/9。(4)基因型均为BbFf的雌、雄鼠相互交配,正常情况下子代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9(1BBFF∶2BbFF∶2BBFf∶4BbFf)∶3(1bbFF∶2bb

Ff)∶3(1BBff∶2Bbff)∶1(bbff),题中子代四种表型的比例为6∶3∶2∶1,应是某对等位基因显性纯合时致死所出现的结果。2.答案:(1)在母本甲雄蕊成熟前去雄并对母本甲的雌花套袋,待雌蕊

和丁的花粉成熟后对甲进行人工传粉,再对母本甲的雌花套袋(2)1/4bbTT和bbTt1/4(3)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糯,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非糯,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解析:(1

)为避免其他花粉的影响,需在母本甲雄蕊成熟前去雄并对母本甲的雌花套袋,待雌蕊和花粉成熟后进行人工传粉,再套上纸袋。(2)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为雄株(bbT_)、雌株(B_tt、bbtt)、雌雄同株(B_T_)。由于雌株乙和雄株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B_T

_),因此可知乙、丙和丁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和bbTT,F1的基因型为BbTt;在F1自交得到的F2中,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和bbTt,雌株的基因型为__tt,雌株所占比例为1×1/4=1/4;雌株中BBtt、Bbtt、bbtt所占比例分别为1/4、2

/4、1/4,则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4。(3)题述间行种植的玉米既有自交,也有杂交;若糯为显性,则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糯,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若非糯为显性,则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籽粒全为非糯,糯玉米植株的果

穗上籽粒有糯和非糯两种。3.答案:(1)常显(2)YY、YGYW、GW(3)50%(1/2)(4)46(5)3∶150%(1/2)解析:正反交常用来判断基因的位置,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

结果不同,其中一组的子代表型与性别有关,则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1)一对表现为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深黄(P)♀×灰黑(P)♂,F1表现为深黄色,所以深黄色为显性性状。深黄(F1)♀×深黄(F1)♂,后代深黄∶灰黑≈3∶

1,根据题意,反交实验结果与该正交实验结果相同,说明大蜡螟幼虫的深黄体色遗传属于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2)根据表1深黄(P)♀×灰黑(P)♂,F1表现为深黄色,可知亲本深黄为显性纯合子,基因型为YY,亲本灰黑的基因型为GG,则F1个体的基因型为YG;表2

中深黄(P)♀×白黄(P)♂,子代只有黄色,可知深黄的基因型为YY,白黄的基因型为WW,子一代基因型为YW,表现为黄。表3中灰黑(P)♀×白黄(P)♂,子代只有黄色,则灰黑的基因型为GG,白黄的基因型为WW,故子一代基因型为GW。Y、G、W三个基因控制

一种性状,因此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3)表2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YW,表3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GW,若从表2中选取黄色雌、雄个体各50只和表3中选取黄色雌、雄个体各50只进行随机杂交,即YW×GW,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G∶YW∶GW∶WW=1∶1∶1∶1,黄色个体(YW+GW)占

1/2。(4)表1深黄色基因型为YY和YG,表2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YW,表3中黄色的基因型为GW,表1、表2、表3中深黄和黄色个体随机杂交,即YY、YG、YW和GW随机杂交,则该群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Y、G、W,子代YY、YG表现为深黄色,YW、GW表现为黄色,GG表

现为灰黑色,WW表现为白黄色,故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5)表1的子一代基因型为YG,若两亲本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纯合致死基因S和D(两者不发生交换重组),基因的排列方式为,则子一代基因型为YGDS,互交后代基因型为Y_DD(3/4×1/4

)、Y_DS(3/4×1/2)、Y_SS(3/4×1/4),GGDD(1/4×1/4)、GGDS(1/4×1/2)、GGSS(1/4×1/4),根据DD、SS纯合致死,所以F2深黄与灰黑的比例为3∶1,由于DS占1/2,所以在

同样的条件下,子代的数量理论上是表1中的1/2。4.答案:(1)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隐性基因控制16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

)7∶4∶4Aabb、aaBb不能解析:(1)由图可知,正反交即杂交组合①②产生的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高秆∶半矮秆≈15∶1,为9∶3∶3∶1的变式,表明油菜高秆/半矮秆性状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油菜半矮秆性状所占比例为1/16,说明其

基因型为双隐性,可以判断出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两对等位基因由A/a和B/b表示,则F1为两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AaBb),可以产生基因组成为AB、Ab、aB和ab的4种比例相等的雌雄配子,自交时雌

雄配子随机结合,有4×4=16种结合方式;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2)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秆植株的基因型有

8种,其中AABB、2AABb、2AaBB、AAbb和aaBB共5种基因型的高秆植株自交后代都是高秆,所占比例为7/15;基因型为4AaBb的高秆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与杂交组合①、②相同,占4/15;基因型为2Aabb和2aaBb的高秆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与杂交

组合③相同,占4/15;故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7∶4∶4;让产生F3-Ⅲ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高秆植株杂交,无论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高秆∶半矮秆=3∶1,因此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5.答案:(1)隐性2(2)mRNA用DNA酶处理提取的RNA(3)乙和丙的抗除草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和丙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4)解析:(1)根据杂交组合“乙×丙”,只分析高矮这一对相对性状,乙(纯合矮秆)与丙(

纯合高秆)杂交,F2中矮秆∶高秆=(178+12)∶(537+36)=1∶3,可知矮秆是隐性性状,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根据杂交组合“甲×乙”,只分析是否抗除草剂这一对相对性状,甲(纯合不抗除草剂)与乙(纯合抗除草剂)杂交,F2中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513+0)∶

(167+0)=3∶1,可知抗除草剂是显性性状,又知矮秆是隐性性状,所以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故甲×乙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B+B-,所以其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2)目的基因的提取可采用逆转录法,即以控制目的蛋白的mRNA

为模板,通过逆转录的方法合成目的基因,所以应从乙、丙叶片中提取并分离出抗除草剂基因的mRNA。若要除去RNA中的DNA污染,可利用酶的专一性,使用DNA(水解)酶处理即可(酶解法)。(3)乙×丙的F2中,抗除草剂∶不抗除

草剂=(178+537)∶(12+36)≈15∶1,是9∶3∶3∶1的变式(9+3+3)∶1,同时又根据题干“外源基因可插入到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乙和丙的抗除草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和丙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4)

根据杂交组合“甲×丙”,F2中矮秆抗除草剂∶矮秆不抗除草剂∶高秆抗除草剂∶高秆不抗除草剂=109∶37∶313∶104=3∶1∶9∶3,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甲(aaB-B-)与丙(AAB+B+)杂交得

到的F1基因型为AaB+B-,F1(AaB+B-)与甲(aaB-B-)的杂交遗传图解为:6.答案:(1)橘红色(2)AaBbEeFf8(3)89∶3∶45/6解析:(1)结合表格分析可知,亲本分别是白色和橘红色杂交,F1均为橘红色,F1杂交,子代出现橘红色

∶白色=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橘红色是显性性状。(2)由于F2中黄绿色∶黄色≈3∶1,可推知F1应为Aa,橘红色∶白色≈3∶1,F1应为Bb,有覆纹∶无覆纹≈9∶7,则F1应为EeFf,故F1基因型应为Aa

BbEeFf;由于A和E连锁,a和e连锁,而F、f和B、b独立遗传,故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AE、ae)×2(F、f)×2(B、b)=8种。(3)结合表格可知,F2中关于果皮底色的表现型有2种,关于果肉颜色的表现型有2种,关于果皮覆纹的表现型有2种,故F2的表现型有2×2×2=8种;由于A和E

连锁,a和e连锁。F2中基因型为A_E_的为3/4,aaee的为1/4,F2中黄绿色有覆纹果皮(A_E_F_)、黄绿色无覆纹果皮(A_E_ff)、黄色无覆纹果皮(aaeeF_、aaeeff)的植株数量比是(3/4×3/4)∶(3/4×1/4)∶(1/4×3

/4+1/4×1/4)=9∶3∶4;F2中黄色无覆纹果皮中的纯合子占1/2,橘红色果肉植株中纯合子为1/3,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故杂合子所占比例是1-1/6=5/6。考点16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A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个别碱基对的突变,它不影

响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所以A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2.B白眼基因无论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当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杂交时,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均为1∶1,A、C错误;白眼基因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白眼性状应与性别有关,其中B项是最早提出的实验证据

,B正确、D错误。3.B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性染色体的遗传必然与其携带的基因相关联;生殖细胞也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也需表达;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

,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4.D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可知,X-Y个体死亡,A错误;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B错误

;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由于F1产生的雌配子为XR∶Xr∶X-=1∶2∶1,且由于X-Y会死亡,所以F2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中红眼∶白眼=1∶2,即F2

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5/7,C错误;F1雌蝇产生的配子XR∶Xr∶X-=1∶2∶1,雄蝇产生的配子为XR∶Y=1∶1,又因为X-Y致死,所以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D正确。5.C假设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

出现性别差异,如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b时,子代雌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A正确;在杂交组合1中,刚毛(♀)与截毛(♂)杂交,F1全部为刚毛,说明刚毛对截毛为显性,B正确;通过杂交组合2,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例如,若基因位于X

、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C错误;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

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例如,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D正确。6.A人类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可能与性别有关,

如XbYB与XbXb杂交,子代中,男性均表现显性性状,女性均表现隐性性状,A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以性染色体为载体,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红绿色盲基因等,与性别决

定无关,C正确;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而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会遗传给女儿,所以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来自母亲并传给女儿,D正确。7.D该鸟类的染色体数为68条,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雌鸟的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34个四分体,A错误;白色雌鸟

的基因型为ZAW,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A基因,B错误;雌鸟的Z染色体来自亲本雄性个体,因此为得到产蛋能力较强的雌鸟子代(ZaW),应确保亲本雄鸟为黑色,C错误;黑色雄鸟(ZaZa)与白色雌鸟(ZAW)杂交产生的子代幼体中,雌性均为黑色,雄性均为白色,雌雄较易区分,

D正确。8.D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与性别有关,应位于X染色体上,再结合亲代红眼(♀)×白眼(♂)产生F1的表型及比例,可推出该昆虫中可能存在雌性红眼基因纯合致死的现象,A、B正确;若

F1随机交配,其中雌性个体产生配子XR∶Xr=1∶3,雄性个体产生配子XR∶Xr∶Y=1∶1∶2,则子代红眼∶白眼=2∶3,C正确;F1的基因型为XRXr、XrXr、XRY、XrY,在雌性个体中r基因频率为3/4,雄性个体中r基因

频率为1/2,D错误。9.B根据甲、乙、丙、丁基因型及是否含有SRY基因,可以推出丙、丁形成的原因,然后进一步确定正常配子比。根据题目可知,人含有SRY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男性,所以丙和丁的性别均为男性,A正确;理论上丁可产生的配子有:XB、Xb

Y、XBY、Xb、XBXb、Y,正常配子约占1/2,B错误;丙的形成可能是甲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易位,C正确;丁的基因型为XBXbY,其中XB和Y都来自父亲甲,可能是甲在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D正确。10.CⅠ1不是血友

病基因携带者,表型正常,A正确;Ⅰ2的基因型是XBXb,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B正确;Ⅱ4表型是正常,因此不可能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C错误;Ⅱ5可能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D正确。11.C分析题意,5号和6号都正

常,他们的儿子9号患病,且人群中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7号个体表型正常,其母亲5号个体为携带者(XGXg),父亲正常(XGY),则其基因型为XGXG或XGXg,A正确;9号是男性患者,其致病基因来自5号,5号的致病基

因一定来自2号,B正确;9号基因型是XgY,则8号个体为蚕豆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XGXg,与正常男性XGY所生子代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1/2=1/4,C错误;据题意可得,患者平时不发病,但食用青鲜蚕豆后会引发缺乏G6PD的红细胞破裂而出现急性

溶血症状,因而最可能的原因是从未食用过青鲜蚕豆,D正确。12.D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女性杂合子的基因型为XAXa,正常女性细胞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的

一条会随机失活,浓缩形成染色较深的巴氏小体,所以杂合子患ALD的原因很可能是XA这条染色体失活,其上基因无法正常表达,Xa表达后表现为患病,A错误;据电泳图分析可知,Ⅱ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其父方Ⅰ2基因型为XAY,故其XA来自其

父亲,Xa来自母亲,但含XA的Ⅱ3依然表现为患病,故推测其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Xa正常表达,B错误;Ⅱ1基因型为XaY,和一个与Ⅱ2基因型(XAXA)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女儿基因型为XAXa,儿子基因型为XAY,可知所生男孩均不含致病基因,都正常,所生女孩均为杂合子,由

于女性细胞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故有一定概率会患病,C错误;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A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217bp和93bp,长度之和为310bp,故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DNA片段中

,D正确。13.DF1红眼雌果蝇(XWXw)与白眼雄果蝇(XwY或XwYw)杂交,F2中无论雌性和雄性均出现红眼和白眼,故不支持“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存在相关基因”,A错误;F1红眼雄果蝇(基因型可能为XWYw或XWY)与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则F2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

为白眼,故不支持“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存在相关基因”,B错误;亲本中白眼雄果蝇(XwYw或XwY))与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后代全为白眼,不支持“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存在相关基因

”,C错误;野生型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若F2雄性全为白眼,雌性全为红眼,则支持“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存在相关基因”,若F2全为红眼,则支持“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故野生型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通过观察子代表型,可支持“白

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存在相关基因”,D正确。14.BZW型的雄性是ZZ,雌性是ZW,雄性和雌性都有该性状,可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A错误;假设该对基因由A/a控制,F1只有雌性个体(ZW),没有雄性个体(

ZZ),可推知亲代的雌性的Z配子致死,而雌性的W配子存活,子代中雌性个体是黄色∶灰色=1∶1,可知亲代基因型是ZAZa(黄色雄性)、ZaW(灰色雌性),雌性亲本产生的Za配子不育,B正确;据B项,可知亲本是ZAZa(黄色雄

性)、ZaW(灰色雌性),黄色和灰色分别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C错误;亲代黄色雄性个体为杂合子ZAZa,D错误。15.C第一组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断平发尖为隐性性状,而第二组无明显的比例关系,且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不一定相同,无法根据第二组判断性状的显

隐性,A错误;本题所给数据没有体现出性状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故不能判断该性状是否与性别相关联,B错误;假设控制V型发尖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平发尖的基因用a表示,若为常染色体遗传,且第一组家庭中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时,子代应该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而题中子代的

性状分离比约为5∶1,表现出显性个体多,说明亲本中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若为伴性遗传,第一组家庭中亲本父方的基因型都为XAY,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子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5∶1,说明亲本母方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C正确;由题意可知,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儿子为平发尖,则父母的

基因型均为Aa,所以V型发尖女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即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3;若考虑为伴性遗传,则父母的基因型为XAXa与XAY,V型发尖女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1,即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

概率是1/2,D错误。16.C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这表明芦花为显性性状,且芦花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正交组合的亲子代为ZBW(芦花♀)×ZbZb(非

芦花♂)→ZBZb(芦花♂)∶ZbW(非芦花♀)=1∶1,反交组合的亲子代为ZbW(非芦花♀)×ZBZB(芦花♂)→ZBZb(芦花♂)、ZBW(芦花♀),A、B正确;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ZBZb×ZBW),所产雌鸡有

芦花(ZBW)和非芦花(ZbW)两种类型,C错误;正交组合的子代中芦花鸡均为雄性,非芦花鸡均为雌性,D正确。17.D白眼雄蝇(XaY)与红眼雌蝇(XAXA)杂交,F1全部为红眼果蝇(XAXa、XAY)

,雌、雄比例为1∶1,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正确;F1中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出现性状分离,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雌雄表型不同,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后代出

现四种基因型(XAXa∶XaXa∶XAY∶XaY=1∶1∶1∶1),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正确;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后代雄蝇(XaY)全部为白眼,雌蝇全为红眼(XAXa),若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可能是基因突

变所致,但不能用显微观察证明,D错误。18.D分析题意,子一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的比例为8∶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

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若果蝇眼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a、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

F2中红眼雌蝇占8/16,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aaXBX-,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奶油眼

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F1红眼雌蝇(AaXB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1/4+2/3×3/4×1/4=5/24,C正确;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

,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19.A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Ⅱ1的母亲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是患者,A正确;由于Ⅱ3的父亲为患者,致病基因一定会传递给Ⅱ3,所以Ⅱ3一定为携带者,B

错误;Ⅲ2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Ⅰ2,C错误;Ⅱ3一定为携带者,设致病基因为a,则Ⅲ3基因型为1/2XAXA、1/2XAXa,和正常男性XAY婚配生下的子女患病概率为1/2×1/4=1/8,即可能患病,D错误。第二

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伴性遗传(2)a(3)280或2(4)DdZEZE(5)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

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解析:(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2)a与b基因都位于12号染色体上,位于同一对

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3)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2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含有W染色体的条数为0或2。(4)该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与若干只

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ZEZE。且F1中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Dd,综上分析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DdZEZE。(5)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控制有鳞毛和

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但由于不知道显隐关系,可以利用正反交实验来探究。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预期结果及结

论:若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且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

为ZAZA×ZaW(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ZaZa×ZAW(后代雄全为显性性状,雌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答案:(1)自由组合定律AAXBXB移除(

2)3/16X染色体(3)7/10(4)如图所示解析:(1)分析可知,控制果蝇眼型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星眼为显性性状;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翅为显性性状,所以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三个组合中的P、F1的基因型见表:杂交组合PF1雌雄雌雄

甲AAXBXBaaXbYAaXBXbAaXBY乙aaXbXbAAXBYAaXBXbAaXbY丙aaXbXbaaXBYaaXBXbaaXbY所以组合甲中母本的基因型为AAXBXB。为精准统计,应在蛹期时将亲本移除。(2)组合乙F1的雌雄个体(AaXBXb、AaXbY)随机交配获得的F2

中星眼小翅雌果蝇(A_XbXb)占3/4×1/4=3/16。由题意可知,组合甲F1中的非整倍体星眼小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O,为母本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即母本产生了不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3)假设该群体的雌性个体中AAXBXB∶aaX

bXb=M∶N;雄性个体中AAXBY∶aaXbY=P∶Q,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配子类型见表:配子M(AXB)N(aXb)P/2(AXB)Q/2(aXb)Q/2×N=21/200P/2(AY)P/2×N=49/200Q/2(aY)所以P∶Q=7∶3,亲本雄果蝇中星眼正常翅占7

/10。(4)组合丙F1的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绘制遗传图解时注意格式的规范性。单元清通关卷(五)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1.D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属于性状分离,A不符合题意;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

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属于性状分离,B不符合题意;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的现象属于性状分离,C不符合题意;白色长毛兔在亲代和子代中都有,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交配,后代出现比例相等的黑色长毛兔和白色长毛兔,不是性状分离,D符合题意。2.D孟

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其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A错误;孟德尔依据杂交和自交实验结果提出假说,并依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过程,B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则可验证其假

说成立,D正确。3.DⅡ4和Ⅱ5均不患乙病,但有患乙病的儿子,且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男性中只要有一个致病基因即表现为患病,因此,乙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禁止近亲结婚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而甲病是

显性遗传病,因此该措施不能有效降低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B正确;根据Ⅱ4和Ⅱ5均患甲病,却生出了不患甲病的女儿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3的甲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2,由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其乙病的致病基因只

能来自Ⅰ1,C正确;若甲病的致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的致病基因用B/b表示,则Ⅲ1的基因型为AaXBY,Ⅲ6的基因型为1/3AA(1XBXB、1XBXb)、2/3Aa(1XBXB、1XBXb),则二者婚配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4=5/6;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

/8,因此二者结婚生出的后代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的概率为5/6×1/8=5/48,D错误。4.C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若Ⅰ2为纯合子,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3是杂合子,B正确;若Ⅲ2为纯合子,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法推测Ⅱ5为杂合子,C错误;假设该病由A、

a基因控制,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2为aa,Ⅱ3为Aa,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为Aa,Ⅱ3为aa,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D正确。5.D含有M的个体同时含有s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含有M,只含有m,故表现为黑色,因

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A正确;含有Ms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MsMs的个体需要亲本均含有Ms基因,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B正确;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mX,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为XMs、MsO、Xm、mO,子一代中只含一条

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雄性个体为1/3XXY′(XXMsm)、1/3XY′(XMsm),雌蝇个体为1/3XXmm,把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开考虑,只考虑性染色体,子一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1/4O,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含有X,子二

代中3/4XX、1/4XO;只考虑常染色体,子二代中1/2Msm、1/2mm,1/8mmXO(致死),XXmm表现为雌性,所占比例为3/7,雄性个体3/7XXY′(XXMsm)、1/7XY′(XMsm),即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由1

/2降到1/4,逐代降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1/3变为3/7,逐代升高,C正确,D错误。6.C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中乙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错误;Ⅰ1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XBY,有丝分裂后期,其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为2个,B错误;对于甲病而言,Ⅱ4的基因型是1/3AA或2/

3Aa,其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3,Ⅱ4的a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是1/2,则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C正确;Ⅲ1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A_XbY

,只考虑乙病,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1/2=1/8;只考虑甲病,正常男性对于甲病而言基因型是Aa,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即aa=1/625,则a=1/25,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1/13,则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

/13×1/4×1/8=1/416,D错误。7.C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F1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A,长度最短为6+2=8cm,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为6+4×2=14cm。8.C题中应用基因工程

技术将两种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若4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只含有A或B一个基因,进而说明其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20条,B错误;若有的子细胞不含荧光点,说明进

行的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若4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D错误。9.A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aabb),A错误;由题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

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因此含A、B基因的个体为白色,B正确;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C正确;若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则Ab、aB连锁,F2中黑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D正确。10.D红眼雌性亲本含有A基因不含有B基因,白眼雄性亲本不含有A基因,又F1紫眼雌蝇同时含有

A和B基因,则白眼雄性亲本含有B基因,根据F1中雌雄个体的表型,推断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A错误;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得出F1中紫眼的基因型是AaXBXb,B错误;

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它们之间自由交配,只考虑B、b基因,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子代中B基因频率为(2+1+1)/(2+2+1+1

)=2/3,C错误;F2中红眼果蝇一定不含B基因,因此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紫眼果蝇,D正确。11.B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但染色体的形态达到最稳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为

1∶1,此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B正确;若某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且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染色体数,则其正进行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后期),C错误;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减

数分裂Ⅰ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错误。12.D控制眼色和翅长度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翅长度的基因用B、b表示,根据F1雌性果蝇全表

现红眼长翅可知,红眼、长翅为显性性状,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bXa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BY,F1雌性果蝇基因型为XABXab,与基因型为XabY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有50%的卵原细胞发生互换才使F1的雌配子出现XAB∶Xab∶Xab∶XaB=3∶3∶1∶1的比例,与红眼长

翅雄蝇交配,出现XabY的概率=3/8×1/2=3/16,B正确、D错误;重组频率=重组组合/(重组组合+亲本组合)×100%=(129+113)/(368+406+129+113)×100%≈24%,因此两个基因的遗传距离约为24cM,C正确。13.C据题意夫妻表型正常

,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故丈夫的基因型是XBY,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生育后代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A错误,C正确;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0,B错误;儿子正常概率为1/2,女儿

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0,D错误。14.C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子代为XaY与XAXa;雄性体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检测不到巴氏小体,A错误;雌性子代全为XAXa,其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可能为XA表达,Xa

成为巴氏小体,也可能为Xa表达,XA成为巴氏小体,这样该个体表型为黑橙相间,B错误,C正确;反交为XaY×XAXA,子代为XAY、XAXa;XAXa个体表型为黑橙相间,可检测到巴氏小体,D错误。15.C突变会加速ATP释放,致卵子死亡,细胞能量

供应异常可能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A正确;该病为离子通道变异引起的疾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一定高于隐性基因,基因频率的大小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克服了卵子致死的因素,对

于女性不孕的治疗、试管婴儿的成功都有一定帮助,D正确。16.A实验二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自交后单株收获F2植株上的种子并进行统计,所结种子均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为A_Bb占6/13,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所占的比例

为7/13,A错误;由题意可知能产生豌豆素的基因型是A_bb,其余都是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用于杂交的纯种野生型豌豆是AAbb,与实验一杂交F1无豌豆素说明应是A_B_,F1自交后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说明F1中有对基因是纯合子,故品

系甲应是AABB。在实验二中,F1自交后的F2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为9∶3∶3∶1的变形,说明子一代是AaBb,并且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品系乙应是aaBB,B、C正确;实验二F2中共有9种基因型,能产生豌豆素的有2种,不能产生

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其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10/13,D正确。17.B亲本都是缺刻叶,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缺刻叶是显性,A错误;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亲本基因型为Bb和Bb,两个亲本都是杂合子,B

正确;表型相同的亲本,后代出现不同的表型叫性状分离,紫茎与绿茎杂交,后代出现紫茎∶绿茎=1∶1的现象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子代中紫茎∶绿茎=1∶1,可推测亲本基因型为Aa和aa,但不能确定紫茎和绿茎的显隐性关系,无法判断紫茎自交后代显

性概率,可能是3/4或0,D错误。18.B根据题意和图解可知,落粒与不落粒杂交后代全为落粒,则落粒为显性,F1自交后代落粒∶不落粒=9∶7,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自交结果说明当D、E基因

同时存在时表现落粒,其他均表现为不落粒。则F1基因型为DdEe,故亲本的基因型为DDEE×ddee,A正确;F1基因型为DdEe,F2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DDee、ddEE和ddee)的比例为3/16,B错误;F2中不落粒的基因型为D_

ee、ddE_、ddee,则杂合不落粒水稻的基因型为Ddee或ddEe时,其自交后代都表现为不落粒,没有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F2中不落粒的基因型为D_ee、ddE_、ddee等有5种,而落粒植株的基因型有DDEE

、DDEe、DdEE和DdEe等4种,F2中落粒植株的基因类型比不落粒植株的少,D正确。19.D根据图中Ⅱ7、Ⅱ8和Ⅲ8的表现分析,双亲都患病,生了一个不患病的女儿,符合“有中生无是显性,生女正常是常显”,可以判断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对于显性遗传病,存在显性基因即患病,

FH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亲代,所以其双亲中至少有一人是患者,B正确;题干信息显示,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1000000,假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00000,A的基因频率约为1/1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

1/1000=999/1000,所以杂合子(Aa)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为2×(1/1000)×(999/1000),约为1/500,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Ⅱ7、Ⅱ8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Ⅲ6的基因型可能为AA,也可能为Aa,所以Ⅲ6的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由父母一方提供,D错误

。20.A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分析系谱图,Ⅱ1为红绿色盲患者(XbY),可逆推出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3关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据题干Ⅰ1、Ⅰ2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则Ⅱ3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

MLN,综合分析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LMLNXBXb,A正确;Ⅰ3、Ⅰ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故Ⅱ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为MN型,B错误;只考虑红绿色盲,Ⅰ1的基因型为XBY,Ⅰ2的基因型为XBXb,故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1/2,C错误;Ⅰ3的

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无法传给Ⅱ4,因此Ⅲ1的色盲基因不能来自Ⅰ3,D错误。21.答案:(1)(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2)F2中高茎∶矮茎=3∶1(3)10(4)不认同,如果是母本自交得来的植株A,则植株A自交,子代应全为矮茎紫花解析:(1)为了防止自花传粉或者随意的异花传粉,

以纯合矮茎紫花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前,应对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2)根据F2中,高茎∶矮茎=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3)因为F2中紫花∶白花(27+9)∶(21+7)=9∶7,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

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共5种基因型,F2中高茎为显性,有两种基因型D_,所以F2高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2=10种。(4)根据题意,植株A自交,子代表现为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所以植物A的出现不是由于母本发生了自交。因为F1为DdAaB

b,如果是母本自交,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全为矮茎紫花;但是如果是父本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22.答案:(1)BBTT、BbTT、BBTt、BbTt7(2)不能因为只有(Tt)一对等位基因,无论B、T是

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自交结果均为3∶1(3)Bbtt3/4(4)图见解析解析:①分析题意可知:雄株的基因型为bbT_,雌株的基因型为B_tt、bbtt,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_T_。②分析组合Ⅰ,甲植株自

交,说明甲植株是雌雄同株,子一代雌雄同株∶雌株=3∶1,则推测甲基因型为BBTt。③分析组合Ⅱ,乙雌株×丙雄株,后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1∶2∶1,则推测乙基因型为Bbtt,丙基因型为bbTt。(1)由分析①可知,

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_T_,因此,雌雄同株的玉米基因型为BBTT、BbTT、BBTt、BbTt;由分析①可知,雌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bbtt,雌雄同株与雌株均能产生卵细胞,因此能产生卵细胞的玉米基因型有7种。(2)由分析②可知,组

合Ⅰ甲为BBTt,无论B、T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子一代结果均是雌雄同株∶雌株=3∶1,仅根据组合Ⅰ不能判断B、T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3)由分析③可知,组合Ⅱ中乙雌株的基因型是Bbtt,丙基因型为bbTt,子一代(F1)中雌株基因

型为Bbtt、bbtt,二者比例为1∶1,产生雌配子比例为Bt∶bt=1∶3;雄株基因型为bbTt,产生雄配子比例为bT∶bt=1∶1,又因为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基因型为bb__,雌株和雄株随机交配,子二代(F2)中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占3/4。(4)为

使玉米后代中只出现雌株和雄株,且雌雄比例为1∶1,应选择雄株(bbTt)与雌株(bbtt)交配,遗传图解如下:23.答案:(1)1/2(2)选择F1中的抗螟雌雄同株植株进行自交,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

∶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9∶3∶3∶1,则A基因没有转入2号染色体上;若F2的表型和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2∶1∶1,则A基因已转入2号染色体上(3)0解析:(1)仅考虑抗性,则亲本基因型为AO×OO,则子代基因型为AO∶O

O=1∶1,即F1中抗螟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2)欲利用F1植株设计实验证明导入了基因A的染色体是否为2号染色体,则可通过观察后代表型及比例进行验证:选择F1中的抗螟雌雄同株植株(AOTsts)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若A基因没有转入2号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F

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9∶3∶3∶1;若A基因已转入2号染色体上,则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OTS∶Ats=1∶1,则后代表型和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2∶1∶1。(3)已经验证(

2)实验中的基因A已转入2号染色体上,则将(2)的验证实验中得到的F2中抗螟雌雄同株玉米(AOTsts)与抗螟雌株玉米(AAtsts)隔行种植,抗螟雌株玉米上收获的籽粒基因型有AATsts、AOTsts、AAtsts、AOtsts,其中非抗螟雌雄同株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24.答案:

(1)ZZ5(2)白色羽雄鸡∶芦花羽雌鸡∶白色羽雌鸡∶芦花羽雄鸡=1∶1∶1∶11/4(3)TTZBZb(4)TtZBZb×TtZbW(5)ttZbZb×TTZBW或TTZbZb×TTZBW或TTZbZb×ttZBW解析:(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鸡的性染色体组

成为ZZ。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白色羽鸡的基因型为tt__,为ttZBZB、ttZBZb、ttZbZb、ttZbW、ttZBW,共有5种。(2)根据题意分析,TtZ

BZB与ttZbW杂交,子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白色羽雄鸡(ttZBZb)∶芦花羽雌鸡(TtZBW)∶白色羽雌鸡(ttZBW)∶芦花羽雄鸡(TtZBZb)=1∶1∶1∶1,后代白色羽雄鸡(ttZBZb)所占比例为1/2×1/2=1/4。(3)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_Z

BZ-,与ttZbW杂交,子代中芦花羽(T_ZB_)∶全色羽(T_Zb_)=1∶1,说明该雄鸡基因型为TTZBZb。(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与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子代中出现了白色羽鸡,说明两个亲本都含有t,后代出现了全

色羽,说明父本含有b基因,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TtZBZb、TtZbW。(5)利用纯合亲本杂交,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

全部是芦花羽;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25.答案:(1)基因型与环境(2)⑤(3)AA、Aa、aa7∶9(4)3/4解析:(1)表格一显示,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在室温条件下表现为正常翅,而在低温条件下表现为残翅,说明生物性

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调控的。(2)根据表格二中⑤残翅与⑥正常翅杂交,后代在室温条件下,子代果蝇出现正常翅∶残翅=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亲代雌果蝇中⑤残翅一定是在低温(0℃)的条件下饲养的。(3)亲代①

为残翅,其子代又在低温条件下饲喂,所以无法直接判断其基因型,可能是AA、Aa、aa。将实验组Ⅰ的子代进行自由交配,且把F2放在(20℃)的条件下饲喂,最后观察并统计子代翅型的表型及比例;由于“雄性亲本均在室温(

20℃)条件下饲喂”,因此②残翅的基因型为aa,若①残翅的基因型为Aa,则A基因频率为1/4,a基因频率为3/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aa占3/4×3/4=9/16,则A_占1-9/16=7/16,因此正常翅∶残翅=7∶9。(4)第Ⅱ组的亲本③基因型为Aa,

亲本④基因型为aa,后代Aa∶aa=1∶1;如果子代只有两只果蝇成活,则都为正常翅的概率是1/2×1/2=1/4,因此子代果蝇中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1-1/4=3/4。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

选狂刷1.AS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中含有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S型菌落,A错误;在提取物中加入RNA酶后,只能将RNA水解,其中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仍会出现S型菌落,B正确;实验获得的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C

正确;加入蛋白质、RNA酶和酯酶的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RNA和脂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2.C高温加热能够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加热使DNA变性,两条链解螺旋分开,但温度降低后,又能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所以加热会使DNA变性,但不会使DNA失活,A错误;离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悬浮培养

目的是更有利于完成转化实验,让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体内,让R型菌转化为S型菌,转化完成后,再将培养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其目的是观察培养基中出现菌落的类型,判断是否完成转化,B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以便

追踪放射性,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中,使用RNA和蛋白质单独侵染即可,不需使用同位素标记技术,D错误。3.B图示实验所用噬菌体是用35S标记的,A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体外,所以图示实验步骤中若

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放射性也不会增强,B正确;图示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只能证明蛋白质未进入细菌,C错误;本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4.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细

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5.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中蛋白质变性失活,失去功能,核酸变性后在低温条件下可复性,A错误;试管乙中加入RNA酶的目的是水解RNA,B错误;此实验由于

没有把蛋白质、荚膜多糖、DNA等物质分开,故并不能证明何种物质是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C正确;试管甲、乙混合后,试管丙中有一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但转化率较低,故S型肺炎链球菌的数量少于R型,D错误。6.C搅拌不充分影响35S标记组,培养时间不当影响32P标记组,A错误;噬

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是自身的模板和寄主细胞的原料,B错误;若噬菌体DNA复制了三次,则含有32P的噬菌体有2个,子代总数共8个,占1/4,C正确;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DNA复制发生在宿主细胞内,不可选用其作

为探究DNA复制过程的实验材料,D错误。7.D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未用到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差速离心法,B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实验所涉及的生物

为肺炎链球菌和T2噬菌体,两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8.Da过程中烟叶没有出现病斑,表示用TMV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A正确;b过程中烟叶出现病斑,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接种烟叶,其有侵染作用,B正确;c、d过程表示用TMV外壳和HRV的RNA合成的“

杂种病毒”接种烟叶出现病斑,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车前草病毒症状,C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9.C影响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因素有DNA纯度,也有R型菌的活性大小等,A错误;将

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会分离出S型细菌和R型细菌,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果搅拌时间过短,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和细菌没有彻底分开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是DNA,D错误。10.D分析实验思路可知,将甲菌处理后加入乙菌的培养基中培养,看能否得到相应类型的丙细菌。根据题意分析可知,S型菌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甲RⅡ的DNA不能进入乙SⅢ中,不会导致乙SⅢ转化为丙RⅡ,A错误;甲SⅢ的DNA经过处理后,可被乙RⅢ吸收,将部分RⅢ转化为SⅢ

,不能确定SⅢ的出现,是因为RⅢ发生突变还是转化,B错误;甲SⅢ的DNA经过处理后,可被乙RⅡ吸收,将部分乙RⅡ转化为丙SⅢ,不会出现SⅡ,C错误;甲SⅢ的DNA经过处理后,可被乙RⅡ吸收,将部分RⅡ转化为SⅢ,RⅡ的出现不是因为突变,D正确。11.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将DNA和蛋白质

完全分离,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的蛋白质,故不被科学家接受,A错误;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内,与R型细菌的DNA发生重组,相当于外源基因导入过程,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B正确;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

菌的前提是,S型细菌的DNA能与R型细菌的DNA发生重组。直接将S型细菌的DNA注入小鼠体内,DNA分子会被小鼠体内的DNA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如果小鼠体内没有R型细菌,也无法转化为S型细菌,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

DNA进入大肠杆菌中,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12.B上清液35S百分比都没有达到100%,说明通过搅拌不可能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完全分离,A错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搅拌时

间短于3min,上清液35S百分比会减小;达到4min后,上清液35S百分比不再增大,说明搅拌时间不能短于3min,B正确;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数含32P,C错误;被侵染细菌成活率100%,说明被侵染的细菌没有裂

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放射性物质还在沉淀物中;搅拌5min时,上清液含32P的原因是有部分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入细菌中,D错误。13.C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底物完全水解,使蛋白质彻底不能发挥作用,A错误;步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加入量应相同,否则会影响实

验结果,B错误;S型细菌有荚膜,菌落光滑,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步骤⑤中,通过涂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出现S型细菌,C正确;步骤④中,液体培养基中S型菌的组分与R型菌接触更充分,比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菌转化,D错误

。14.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在大肠杆菌体内复制,合成新的噬菌体DNA,A正确;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T2噬菌体会用自身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等来合成新的噬菌体蛋

白质外壳,B正确;噬菌体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C错误;T2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原料合成噬菌体的DNA,然后通过转录,合成mRNA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翻译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侵染过程中会发生合成的噬菌体

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D正确。15.C32P、35S均具有放射性,若用同时含有32P、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则无法判断子代噬菌体中放射性的来源,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脱落,B错误;离心是为了使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其中含有噬菌体DNA

)分层,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16.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为了区分DNA和蛋白质,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根据第

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根据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说明第二组噬菌体的蛋白质被35S标记,即C正确,A、B、D错误。17.D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染色

体,A错误;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肺炎

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18.D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S型菌有荚膜,有毒性,由此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该实验中转化的实质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表达,B正确;加热可使S型菌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说明

加热杀死S型菌DNA功能可能正常,C正确;S型菌的DNA被DNA酶水解后,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④①(2)蛋白质外壳和DNA(3)搅拌的目

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的外壳(4)不能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解析:(1)32P标记的是①(磷酸基团),⑤(肽键)不含S,有些R基含S,故35S标记的是R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

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3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

质。2.答案:(1)胞吞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启动病毒感染的发生(2)核糖体蛋白复制先形成负链RNA,再以负链RNA作为模板得到新的正链基因组RNA(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4)索非布韦与NS5B结合,抑制H

CV-RNA复制的过程,从而抑制HCV的增殖(5)HCV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为单链,碱基暴露在外,容易突变,疫苗开发后易失效解析:(1)HCV为单链+RNA病毒,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包膜,包膜上有刺突,丙肝病毒的刺突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侵入肝细胞

。E1和E2是HCV包膜上的糖蛋白,其功能是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启动病毒感染的发生。(2)丙肝病毒的基因组RNA可直接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一个大型多聚蛋白前体,该多聚蛋白前体最终被蛋白酶分割为E1、E2、NS5B等多个蛋白质。其中,该前体中的非结构

蛋白NS5B作为RNA复制酶释放后,即开始催化HCV-RNA的复制,首先以HCV的RNA为模板合成负链RNA,再以负链RNA作为模板得到新的正链基因组RNA。(3)病毒自身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合成蛋白质和

核酸的原料,在宿主细胞的细胞器内合成自身需要的物质,因此复制产生新的HCV基因组RNA与其结构蛋白在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包装成子代病毒。(4)索非布韦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可以“伪装”成RNA特有的一种碱基,结合到正在合成的RNA上,与合成病毒所需的NS5B聚合酶发生竞争性

结合,使反应无法继续进行,从而阻止了病毒RNA的合成。(5)HC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一旦病毒变异,疫苗失去效应,需要重新研发。考点18DNA的结构、复制与

基因的本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被“—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在一起,两条链上相邻的碱基被氢键连在一起;DNA链5′­端的磷酸基团上连着一个五碳糖;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嘌呤和嘧

啶的分子大小不同,只有嘌呤和嘧啶配对,才能保证DNA两条长链之间距离不变。2.A无论是否有亲子关系,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呈线性排列,不能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A符合题意;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B不符合题意;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都来自受精卵的有丝

分裂,核DNA几乎都相同,C不符合题意;子代个体具备父母双方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D不符合题意。3.D①是由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胸腺嘧啶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构成的,不能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位于每条链5′

端的磷酸基团只连接着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DNA复制时,解旋酶断裂的是②处的氢键,C错误;含有的氢键数量越多的双链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高,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对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因此在图示的片段中,碱基C和G的比例越大,该DNA

热稳定性越高,D正确。4.D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DNA分子每条链3′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基团,B错误;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这也会导致其DNA分子结构的改变,C错误;A—T碱基对含有2

个氢键,而G—C碱基对含有3个氢键,所以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与2种碱基对含量的比值有关,D正确。5.Arep蛋白具有解旋功能,破坏的是A与T、G与C之间的氢键;从题图中可看出DNA结合蛋白后,碱基对之间不能再形成氢键,可以防止DNA单

链重新形成双链;DNA连接酶可以将随从链之间的缺口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单链。6.CDNA的多起点双向复制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A正确;DNA链上缠绕着组蛋白,图中可见的颗粒可能是蛋白质,B正确;DNA子

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到3′,但该图不能证明,C错误;DNA复制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参与,D正确。7.C人工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构建的合成DNA分子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P—Z碱基对、B—S碱基对与天然碱基对具有相近的形态和直

径,A正确;合成DNA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该合成DNA分子也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B正确。P和Z配对,B和S配对,则该合成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A+G+P+B)/(T+C+Z+S)=1,C错误;四种新碱基

加入后,脱氧核苷酸成为8种,同样长度的DNA排列的可能性由4n变为8n,故同样长度的DNA能储存的遗传信息量大增,D正确。8.B双链DNA分子中,在数量上A=T,C=G,所以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A正确;同种生物不同细胞来源于同

一个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DNA分子相同,(A+T)/(G+C)的碱基比值基本相同,B错误;不同物种,(A+T)/(G+C)的碱基比值不同,说明了物种间的特异性,C正确;DNA分子中,(A+C)/(T+G)的碱基比值≈1,说明DNA分子碱基组成具有一致性,D正确。9.C解旋

酶在DNA复制过程中起到催化双链DNA解旋的作用,据图可知,解旋酶可结合在复制叉的部位,A正确;解旋酶是由ATP水解供能来解开DNA的,故DNA复制叉的延伸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据图可知,DNA聚合酶能催化前导链和滞后链由5′­端向3′­端延伸,C错误;DNA连接酶在DNA复制过程中

将脱氧核苷酸片段连接在一起,即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D正确。10.C复制泡的逐渐扩大与解旋酶逐渐打开氢键和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形成有关,A正确;在复制泡的扩大过程中,解旋酶打开氢键,子链形成时,新的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

和母链上的碱基之间自动形成氢键,B正确;图示的复制方式从一个起点开始,每条子链从起点开始向两侧复制,两侧中一侧为连续复制,一侧为不连续复制,C错误;由于DNA是环状,因此子代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由于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DNA中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D正确。11.

B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A正确;不同DNA分子中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T、G、C四种,B错误;A-T之间为两个氢键,G-C之间为三个氢键,G-

C含量越多,DNA稳定性越强,因此DNA结构的稳定性与不同类型的碱基对比例有关,C正确;由于两条链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一条链中的嘌呤碱基数目与互补链的嘧啶碱基数目相同,D正确。12.C分析图可知,解旋酶在ATP的供能下,

将双链DNA解开,A正确;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每个新的DNA分子中含有一个母链和一个子链;为了加快复制的速率,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B正确;DNA分子复制中由于DNA聚合酶只能沿着子链的3′­

端延伸子链,故需要引物引导子链合成;由于DNA的两条母链反向平行,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C错误。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延伸方向相反,反向平行,为互补的碱基序列,D正确。13.CDNA复制时,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生成磷酸二酯键,

A错误;dC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DNA合成的原料,B错误;该DNA共2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G+C占40%,整个DNA中G+C占40%,则DNA中A+T占60%为120个,A=T=60个,若该DNA连续复制2次,则需要消耗dATP:

(22-1)×60=180个,C正确;子代DNA中含32P的链有2条,占1/16,则总共32条DNA链,16个DNA,则该DNA连续复制了4次,D错误。14.B解旋酶的作用是让两条母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使双螺

旋解开,A为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合成子链,让子链不断延伸,B为DNA聚合酶,A正确;b链和c链的碱基序列互补,互补链中A+G/T+C的比值互为倒数,B错误;DNA双链碱基配对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和

T配对,4表示胸腺嘧啶,7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D正确。15.C若该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则第一次分裂结束产生的细胞中有8个DNA,均为14N—15N,则经过

复制后,在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单体,其中有8条染色单体含14N—15N,8条染色单体含14N—14N,A错误;若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8条染色体含14N—15N,8条

染色体含14N—14N,16条染色体都含14N;若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都含有14N,B错误;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为2个或3个或4个,C正确;由

于DNA是半保留复制,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两次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都含14N,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为2个或3个或4个,有的细胞可能不含15N,D错误。16.D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总结出了分离定律,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

型为理论基础,A错误;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B错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科学家,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

传物质,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DNA半保留复制,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D正确。17.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

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DNA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D正确。18.C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脱氧核糖上连接碱基和磷酸,A错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3个氢键

连接物相连,B错误;制成的模型中,A和T、C和G的分子数分别相等,所以A+C的量等于T+G的量,C正确;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外侧,D错误。19.C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不能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A、B错误;

据图可知,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C正确;DNA的两条链是反向的,因此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反,D错误。20.D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杂合子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发现了遗传规律

,A正确;摩尔根等基于果蝇眼色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通过对比两组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D错误。21.D第一

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继续做子代ⅡDNA密度鉴定,若子代Ⅱ可以分出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是半保

留复制,A、B、C错误;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形成的子代DNA只有两条链均为14N,或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两种类型,因此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

.答案:(1)磷酸二酯四种脱氧核苷酸(2)氢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4(3)62和4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切口,形成一段一段的DNA分子片段。在DNA聚合酶Ⅰ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2

)DNA分子是双链结构,通过氢键连接。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氢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含有2个DNA分子共有4条链,所以最多可

有4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3)由于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AABC)中可观察到6个荧光点,在减数分裂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含A和含AB的2和

4个荧光点。2.答案:(1)复制开始时,首先用含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含有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复制起点和复制起点两侧银颗粒密度情况(2)若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一侧银颗粒密度高,则

DNA分子复制为单向复制;若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复制起点的两侧银颗粒密度高,则DNA分子复制为双向复制解析:(1)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大肠杆菌DNA复制的方向。实验原理是:①放射性越高的3H-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3H-脱氧胸苷),

在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图像上,感光还原的银颗粒密度越高。②3H-脱氧胸苷是DNA复制的原料;依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3H标记的低放射性和高放射性的脱氧胸苷使新形成的同一条DNA子链上出现低放射性区段和高放射性区段。③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检测子链上银颗粒密度

的高低及其分布来判断DNA复制的方向。综上分析可知该实验思路为:复制开始时,首先用含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含有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复制起点和复制起点两侧银颗粒密度情况。(2)依据

实验思路可知:若DNA分子复制为单向复制,则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远离复制起点的一侧银颗粒密度高。若DNA分子复制为双向复制,则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复制起点的两侧银颗粒密度高。考点19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及其与性状的关系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

1.B一种氨基酸至少由一种相应的密码子编码,A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进行逆转录时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B正确;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翻译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C错误;一个基因的一条DNA链作为模板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D错误。2.C题图中⑤为氢键,b

指在tRNA臂上,若代表化学键,只能是磷酸二酯键;DNA分子复制和切割目的基因片段时破坏的化学键分别是⑤氢键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⑥磷酸二酯键;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三叶草结构。3.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终止

密码应该位于b端,A错误;决定肽链第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应该是起始密码子,B正确;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与U互配、C与G互配,C正确;翻译过程中

涉及三种RNA,分别是mRNA、tRNA和rRNA,D正确。4.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则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表型通过

蛋白质表现,故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碱基序列互补,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5.A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便形成相应的RNA分子,说明一个

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A正确;RNA聚合酶可以使DNA双螺旋解开,B错误;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分别合成多条多肽链,C错误;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核糖核苷酸组成,D错误。6.A基因分布于人体的细胞核、

线粒体中,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均能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性状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B正确;性状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共同决定,有些基因可决定和影响多种性状,C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含一个或两个DNA,一个DNA上含有许多个基因,可决定和影响人体的多种

性状表现,D正确。7.B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的模板链不一定相同,A错误;由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翻译的方向为从左向右,B正确;核糖体上脱落下来的是多肽,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后才能成为有特定功能的成熟蛋白质,C错误;相同mR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D错误。8.B据图可知,逆转录酶是猪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带入猪细胞内的,逆转录酶与RNA一同注入猪细胞内,A错误;过程①为逆转录,逆转录过程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会有氢键的形成;过程②为病毒DNA整合到猪细胞DNA上,本质为基因重组,B正确;过程③为转录,过程④为翻译,转录以DNA为

模板合成RNA,翻译以mRNA为模板,通过tRNA将氨基酸携带到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参与这两个过程的核酸种类不相同,C错误;据图可知,由于病毒逆转录得到的DNA会整合到猪细胞的核DNA上,因此子代猪基因组中可能含有该病毒的基因序列,D错误。9.C③过程存在A-U、C-G、T-A、G-C的碱基

配对方式,②过程存在T-A、G-C的碱基配对方式,A正确;①②⑦过程的产物都是DNA,因此,这些过程的原料均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但是⑦过程所需酶为逆转录酶,①②过程需DNA聚合酶,B正确;④RNA转录和⑤R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

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C错误;③过程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也可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因此,③过程产生的tRNA可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正确。10.C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但不意

味着血清白蛋白其他位置没有该氨基酸,A错误;根据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说明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应存在起始密码子,即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没有去除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B错误;起始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和缬

氨酸,但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往往不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原因是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可能进行加工修饰,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已经被剪切掉,C正确;mRNA起始密码所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如果发生替换,则将替换成不同的密码子,而其他密码子不具有启动

翻译的作用,这将导致蛋白质合成不能正常进行,D错误。11.BDNA存储的信息能否被读取与DNA甲基化的状况和组蛋白乙酰化的程度有关,A正确;tRNA输送到核糖体上的氨基酸是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而不是由tRNA上的反密码

子决定的,B错误;表观遗传中基因转录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组蛋白的乙酰化,C正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m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有些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一些非编码RNA,有些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D正确。12.BmRNA逆转录时,以RNA为模板形成DNA,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作

为原材料,A正确;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因此产物是DNA,tRNA不是直接产物,B错误;独立的tRNA分子是三叶草的结构,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mRNA呈单链结构,不含氢键,C正确;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逆转录现象主要发生在部

分病毒繁殖过程中,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据此可知逆转录和转录过程,均发生在细胞内,D正确。13.C患者体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存在于所有的体细胞中,但只在肺泡壁细胞中表达,A错误;囊性纤维化患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失了苯丙

氨酸,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出现异常,最终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即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由题干知转运苯丙氨酸的tRNA上反密码子是AAA或AAG,故mRNA上

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或UUC,故基因模板链中编码苯丙氨酸的3个碱基是AAA或AAG,C正确;终止密码子有三种,一般不决定氨基酸,D错误。14.D由图中RNA的延伸方向可以看出,RNA聚合酶从图示的右侧向左侧移动,A错误;RNA聚合酶

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RNA链末端,B错误;该过程中可形成1个DNA—RNA杂交分子,该过程结束后RNA分子与DNA分子脱离,无杂交分子,C错误;该过程得到的RNA可能为rRNA、tRNA等,不一定作为翻译的模板,D正确。15.D核苷酸包括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①为DNA复制过程,

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②为转录过程,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参与③过程(翻译)的RNA有三类,分别为mRNA、tRNA和rRNA,A正确;人体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相同DNA分子进行过程②(转录)时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B正确;核糖体

同时占据两个密码子位点,携带氨基酸的tRNA会先后占据核糖体的2个tRNA结合位点,通过反密码子与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对,因此1个核糖体上有2个tRNA结合位点,C正确;①过程为DNA的复制,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而一般活细胞的②转录和③翻译过程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因此能进行②③过程的细胞不

一定能进行①过程,D错误。16.A控制性状F、G的基因是非等位基因,它们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由图可知,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一种(如D、F、G、H)或多种性状(如A、B、C),多个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一种性状(如E),B正确;基

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的,D正确。17.C据图可知,3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搬运氨基酸)、mRNA(翻

译的模板)和rRNA(构成核糖体)的参与,tRNA的反密码子和mRNA上的密码子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A错误;过程1为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B错误;过程3是利用同一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若3过程翻译出多种蛋白质可能由于一条mRNA上有

多个起始密码,C正确;图2表示转录过程,3表示翻译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不能同时进行,D错误。18.B图中表示的5个遗传信息流动方向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完全相同,如①为DNA分子复制,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T

与A,A与T,C与G,G与C,②为转录过程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T与A,A与U,C与G,G与C,A错误;不能独立进行“氨基酸→蛋白质”这个过程的生物为病毒,其遗传物质可能是RNA,B正确;羊心肌细胞中不

能进行①DNA分子复制过程,C错误;朊粒的发现并未使中心法则有任何修正,D错误。19.D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以提高翻译效率,A正确;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与rRNA分子结合,二者组装成核

糖体,B正确;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只能结合到自身mRNA分子上,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

形成的mRNA在转录未结束时即和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过程,D错误。20.C图中表示的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是逆转录酶,A错误;mRNA链上3个相邻核苷酸排列而成的能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三联体才能称为一个密码子,B错误;DNA单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

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C正确;逆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从RNA向DNA传递,D错误。21.CRNA聚合酶催化DNA→RNA的转录过程,逆转录酶催化RNA→DNA的逆转录过程,两个过程中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存在DNA-RNA之间的氢键形成,A正确;DNA聚合酶、RNA聚合酶

和逆转录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核酸控制合成的,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以单链DNA为模板转录合成多种RNA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起催化作用,在适宜条件下,酶在体内外均可发挥作用,如体外扩增DNA分

子的PCR技术中可用到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b、c解旋酶和DNA聚合酶(2)②③⑤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3)28(4)一个密码子由3个碱基(核糖核苷酸)组成(5)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

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解析:(1)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即图中的b、c;a表示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2)只有RNA中含有核糖,则含核糖的有mRNA、核糖体、tRNA。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密码子决定氨基酸,所以

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3)由②可推知该DNA片段含有7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第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3-1×7=28。(4)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在第一个密码子后插入一个新密码子,其余氨基

酸序列没有变化。(5)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答案:(1)互补配对基因重组(2)D基因是胚胎发育成雄性的关键因子(3)内质网

细胞质解析:(1)将特定的DNA片段转入到性腺细胞中,使其产生的RNA与D基因的mRNA互补配对,可以干扰D基因表达(翻译);将特定的DNA片段转入到性腺细胞中相当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2)26℃条件下(雄性)性腺细胞中D基因表达量高

,而32℃条件下(雌性)性腺细胞中D基因表达量低,据此可以初步推测D基因是胚胎发育成雄性的关键因子。(3)性激素属于脂质,合成场所是光面内质网,其特异性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质中。单元清通关卷(六)遗传的分子基础1.A据图可知,实验1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

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故子代噬菌体不含放射性,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若实验1搅拌不充分,部分含35S蛋白质外壳会黏附在大肠杆菌上,沉淀物的放射性会增强,B正确;若实验2保温时间太长,大肠杆菌会

裂解,释放出含32P的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正确;实验1和实验2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实验过程中噬菌体的DNA注入到大肠杆菌中,在大肠杆菌中繁殖出子代噬菌体,故实验1和2能说明DNA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

正确。2.B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是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A错误;产生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它的遗传物质中含有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B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

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没有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噬菌体的DNA和被标记的细菌在沉淀物中,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错误。3.C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DNA分子有4个,包括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

1,A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而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B正确;复制n次,形成的脱氧核苷酸的单链有2n+1条,不含放射性脱氧核苷酸的单链有2条,故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有2n+1-2条,C错误;由题可知,T=a,故C=m/2-a,复制n次,需要的C=(m

/2-a)(2n-1)个,D正确。4.CDNA上不同复制泡大小表示不同复制子起始复制的时间不同,复制泡越大,复制的起始时间越早,据图可知6号起始点对应的复制泡最小,因此是最晚解旋的,A正确;每个起始点均富含AT序列,与A和T间的氢键数比G和C间少有关

,AT之间含两个氢键,GC之间含三个氢键,氢键数越少越容易解旋,B正确;子链和母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母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复制泡中两个新生DNA里的子代链的碱基序列也互补,C错误;核DNA是

多起点复制,其中包含多个复制子,可以提高DNA复制的效率,D正确。5.D若为全保留复制,两个母链结合,则子代DNA中,无论那一带,都只有一个含有亲代DNA链,A正确;若为半保留复制,两个母链分开进入两个子

DNA,子代DNA只有两个含有亲代DNA链;B正确;若为弥散复制,子代DNA的每条链都含有母链和子链的片段,C正确;从题图中的信息中无法判断DNA复制过程中,解旋与复制的时间关系,D错误。6.D将含有14N14N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后,由于DNA的半

保留复制,得到的子代DNA为2个15N15N-DNA和2个15N14N-DNA,再将其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会得到6个15N14N-DNA和2个14N14N-DNA,比例为3∶1,D正确。7.AB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抑制相关基因的

表达,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A正确;线粒体DNA也是双螺旋结构,在复制时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基化修饰并不改变患者线粒体DNA碱基序列,C错误;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被甲基化修饰后,如果患者是母亲,可

以遗传给后代,如果患者是父亲,后代不受影响,D错误。8.A由题图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均先以自身RNA作模板复制出碱基互补的RNA,再以该RNA为模板复制形成子代病毒RNA,因此需至少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A正确;据图可知,①过程是在RNA的作用下合成相关酶,酶的本质

是蛋白质,故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氨基酸,B错误;②过程是RNA产生RNA的过程,该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在RNA→DNA的逆转录过程中起催化作用),C错误;据图可知,新冠病毒可直接指导多种病毒蛋白的合成,故新冠病毒RNA可以直接作翻译的模板,D错误。

9.BDNA复制,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若模板DNA一条链上的一个G变成了C,即一半的新合成DNA均出错,A正确;若模板DNA一条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复制1次,1个DNA突变位点为U-A,另外一个DNA相

对应位置为G-C,则此时没有突变位点为A-T碱基对的DNA,B错误;若模板DNA一条链上的一个G变构为烯醇型G+且与T配对,复制1次,1个DNA突变位点为G+-T,另外一个DNA相对应位置为C-G。复制第2次,共有

4个DNA,且只有一个DNA的突变位点为A-T,占比1/4,C正确;若模板DNA经n次复制后,此时具有2n个DNA;此时再复制2次,共有2n+2个DNA。若某个DNA一条链上的一个C突变为T,该DNA复制1次

,1个DNA突变位点为T-A,另外一个DNA相对应位置为G-C;再复制1次,1个DNA突变位点为T-A,1个DNA突变位点为A-T,则共有2个突变位点为A-T的DNA。综上,突变位点为A-T碱基对的DNA占2/2n+2=1/2n+1,D正确。10.B“雌1”和“雄1”两个

信封中放的卡片代表的是雌配子和雄配子,其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A正确;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可以是两对或者是两对以上,但染色体的颜色只能为两种,代表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错误;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是摩尔根通过果蝇的

杂交实验验证的,C正确;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可以推算出组成DNA分子的各种物质的数量比例,DNA分子中,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的比例应该是1∶1∶1,D正确。11.C伞藻细胞核移植实验中,只将菊花形帽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到去帽的伞形帽藻

中,未进行对照实验,还应将伞形帽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到去帽的菊花形帽伞藻中,设计不严谨,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在本实验中没有进入宿主细胞,没有直接观察到蛋白质若进入细胞是否会有遗传物质的作用,B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

在染色体上,但未利用该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通过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D正确。12.D细胞生物的RNA从根本上是通过DNA转录形成的,A正

确;根据酶的专一性,环形RNA可被核糖核酸酶(即RNA酶)水解,B正确;该环形RNA分子内部倾向于形成16~26个碱基对茎环结构,故该环形RNA结构中可能含有氢键,C正确;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故RNA若与核中RNA聚合酶结合可能会直接影响转录过程,D错误。13

.B转录是以DNA(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的,A错误;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分子的过程,会形成DNA-RNA杂合双链区,B正确;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启动转录过程,C错误;翻译产生的新生多肽链还

需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胃蛋白酶,D错误。14.C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需以标记的氨基酸(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等)为原料,以RNA(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为模板,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既可防止DNA和mRNA对体外多肽链合成过程的干扰,又可提供翻译过程所需的核糖体

、tRNA、酶等。C正确。15.D在将细胞M培育成植株N的过程中,进行了有丝分裂,所以N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T­DNA,A正确;结合题中信息,T­DNA插入到水稻细胞M的某条染色体上,由细胞M培育成植株N,N自交,子一代中含T­DNA的植株占3/4,B正确;

结合题中信息“一个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M中只发生一次”可知,M经n(n≥1)次有丝分裂后,脱氨基位点为A­U的DNA分子总是一个,则含有该DNA分子的细胞占1/2n,C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M经3次有丝分裂后,有4个细胞脱氨

基位点为C­G,3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A­T,1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U­A,因此,含T­DNA且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3/8,D错误。16.D“果蝇的‘生物钟’同时受某些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Pe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的Tim基因调

控”,由此可知,Per蛋白、Tim蛋白在部分细胞中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多的Per蛋白反过来抑制Per基因的活性,说明存在反馈调节。Tim基因表达障碍时,反馈抑制受阻,Per蛋白积累,A、B、C正确;反馈抑制也表明相关基因表达有干扰,D错误。17.A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

酸的合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羟基脲的影响,A错误;放线菌素D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B正确;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DNA聚合

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C正确;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D正确。18.BsokmRNA能与hokmRNA结合,说明这两种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A正确

;当sokmRNA存在时,hok基因仍能转录,只是转录形成的hokmRNA会与sokmRNA结合,B错误;毒蛋白是由hok基因控制合成的,而hok基因位于大肠杆菌的R1质粒上,因此不含R1质粒的大肠杆菌不会被这种毒蛋白杀死,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转录产生的sokm

RNA能与hokmRNA结合”可知,当sokmRNA不存在时,hokmRNA能翻译合成毒蛋白,进而导致大肠杆菌死亡,D正确。19.A分析表格中信息可得,甲组、乙组细胞培养液中癌细胞数目和Bcl­2蛋白相对含量均较丙组少

,由此可知Bcl­2蛋白可能是一种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A错误;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因此容易转移;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代谢旺盛,因此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衰老细胞中多,B正确;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三组实验中,甲组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相对含量最高,说明冬虫夏草提取物可能是通过抑制

癌细胞摄取葡萄糖,导致癌细胞因能源物质供应不足而死亡,C正确;三组实验中,乙组细胞培养液中胸腺嘧啶和尿嘧啶相对含量均最高,说明鬼臼类木脂素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利用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即抑制DNA和RNA的合成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2

0.D根据题图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药物M提高传统药物A、B、C促使细胞凋亡的效果相同的结论,A不合理;仅根据题图实验结果得不出不同类型的传统药物对同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同的结论,B不合理;根据题图实验结果得不出改变M的用量可提高传统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的结论,C不合理;据题图可知

,药物M提高传统药物C促使肺癌细胞和肝癌细胞凋亡的效果不同,D合理。21.答案:(1)显F1随机交配,F2中雄穗正常∶雄穗雌性化的分离比为3∶1(2)①由于突变体的T基因第196位的碱基对由G-C突变为A-T,使得该基因表达产物中相应位置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

为精氨酸,蛋白质结构改变后就失去了抑制雌蕊发育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突变体M雄穗中雌蕊发育②升高(3)选择纯合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或选择纯合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

,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自交,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解析:(1)分析表格信息,纯合突变体M与野生型杂交,F1全为雄穗正常,F2中雄穗正常∶雄穗雌性化=3∶1,说明雄穗正常对雄穗雌性化为显性,即雄穗正常的表型受显性

基因控制。F1随机交配,F2中雄穗正常∶雄穗雌性化的分离比为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2)①由图分析可知,与野生型的T基因相比,突变体的T基因第196位的碱基对由G-C突变为A-T,使得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该位置的密码子由

GGG变为AGG,对应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相应位置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蛋白质结构改变后就失去了抑制雌蕊发育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突变体M雄穗中雌蕊发育,雄蕊退化。②发育中的雌蕊会产生赤霉素,过量的赤霉素抑制雄蕊发育。

由此可知,T基因突变使得玉米的雌蕊正常发育,则内源赤霉素含量会升高,进而抑制雄蕊发育,使得雄蕊退化,最终产生雄穗雌性化的表型。(3)根据题意分析,除草剂抗性基因位于叶绿体DNA上,即位于纯合黄色非糯玉米细胞质中,根据质基因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性分析,应该选择纯合

黄色非糯玉米作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作为父本杂交,获得F1,再以F1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或选择纯合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自交,获得的后代

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22.答案:(1)可以(2)①②③AGCUAG(3)翻译基因不同(或DNA中碱基序列不同)(4)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基因2不能表达,人体会缺乏酪氨酸酶,酪氨酸不能形成黑色素,导致白化病解析:(1)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均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和细胞分

化形成,含有的基因与受精卵一般相同,因此图甲中基因1和基因2可以存在于同一细胞中。(2)图乙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核糖体、tRNA、mRNA,其中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因此①②③都含有五碳糖。图乙中决定丝氨酸(Ser)的密码子为UCG,因此对应

的DNA模板链上的三个碱基是AGC。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若Gly是该多肽的最后一个氨基酸,则该多肽的终止密码是UAG。(3)图甲中的M1与M2和图乙中的③均为mRNA。图甲中的过程b和图乙所示的过程都是以mRNA为模板合

成蛋白质的过程,在生物学上均称为翻译,最终形成的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或DNA中碱基序列不同)。(4)血红蛋白直接体现生物性状,图甲中基因1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人的性状的。若基因2不能表达,则人体就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人体缺乏酪氨酸酶

,酪氨酸就不能形成黑色素,从而导致人患白化病。23.答案:(1)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分生DNA(2)BB和C解析:(1)根据步骤①中“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可以确定本实验最主要的研

究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用蚕豆根尖进行实验时,DNA复制发生在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的分裂间期,因此该实验所用的细胞材料最可能取自蚕豆根尖的分生区,胸腺嘧啶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因此步骤①的目的是标记细胞中的DNA分子。(2)图A中

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均含有放射性,图B中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含有放射性,图C中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均不含放射性。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第一个细胞周期DNA复制后每个DNA

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第二个细胞周期每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另一个DNA分子不含放射性,则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

射性,符合题图中B;同理可知,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有一半染色体不含放射性,另一半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射性,符合题图中B和C。24.答案:(1)细胞核不遵循(2)中ecDNA没有着丝粒,随机分配到复制后的细胞(3)降解ecDNA;抑制ecDN

A上基因的表达;抑制染色体上片段脱落;抑制ecDNA复制解析:(1)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在常见的染色体外出现一些细小的被染色的颗粒,就是ecDNA,所以ec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由于ecDNA是染色体外DNA,所以它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2)由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而ecDNA是染色体外DNA,所以要观察ecDNA的形态,最好选择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ecDNA和染色体DNA在子细胞中分配方式是不同的,其中染色体是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

而ecDNA由于没有着丝粒,所以随机分配到复制后的细胞。(3)结合本文信息,可通过降解ecDNA、抑制ecDNA上基因的表达、抑制染色体上片段脱落、抑制ecDNA复制等措施来治疗癌症。25.答案:(1)DNA

(或“基因”)(2)不同核糖体(3)①氮源蛋白质和核酸②尿嘧啶③没有合成底部新合成的噬菌体RNA(4)如表组别实验处理预期结果1②③2①④注:1组与2组可整组互换位置,但全部填写正确才可。解析:(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

在核糖体上,遗传信息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的过程,应有“信使”分子参与。(2)不同蛋白质的“信使”携带的信息不同,若核糖体RNA是信使分子,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若mRNA是“信使”分子,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

结合,指导蛋白质的合成。(3)15NH4Cl和13C­葡萄糖分别为细菌生长提供氮源和碳源,细菌利用以上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经过多代培养,将出现含有放射性标记核糖体的细菌。将“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要探究“信使”

是核糖体,还是mRNA,需要用32P标记的尿嘧啶对新合成的噬菌体RNA进行标记,根据新合成的“信使”具有放射性的特点,确定“信使”的“真实身份”。对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结果显示,核糖体均为“重”核糖体,说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未合成新的核糖体。32P标记的噬菌体RNA仅存在于离心管底部

,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4)若“信使”是新合成的噬菌体RNA,而不是细菌的核糖体RNA,则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分别与细菌DNA和噬菌体DNA混合,若仅噬菌体RNA与噬

菌体DNA混合出现DNA—RNA杂交现象,则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考点20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因此没有外界因素诱导也可

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分子复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解开,最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但植物体细胞中的突变基因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C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突变发生在非编

码区,或发生了隐性突变,都不会引起性状改变,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改变,D正确。2.D据题干“在该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对引起了果蝇眼色的变化”可知,该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位置和数目,A错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基因序列的改变,

B错误;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各占1/2,C错误;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产生了等位基因,D正确。3.B基因b所在的片段发生了互换,因此等位基因B和b的分离发生在初级精母

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而等位基因A、a和D、d的分离只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b)与D(d)间的基因重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导致的,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

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4.C高等动、植物体内基因重组包括互换和自由组合,分别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和减数分裂Ⅰ后期,A、D正确;同胞兄妹之间遗传上的差异主要是基因的自由组合造成的,B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出现基因型为AA、Aa、aa的后代,是因为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错误。5.B用X射线、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属于基因突变,利用了人工诱变提高突变率,A正确;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因未授粉而不形成种子,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B错误;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正确;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改变了基因碱基的序列,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性状变成了相对性状,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6.D碱基对的改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A错误;若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多

)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两(多)对等位基因之间,D正确。7.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逆转录酶存在于某些RNA病毒中,因而T2噬菌体基因不会

经逆转录过程整合到大肠杆菌基因组上,A错误;T2噬菌体是病毒,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基因h+/h在T2噬菌体的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两种噬菌体基因型为h+r+和hr,子代噬菌体有h+r+、hr、hr+、h+r四种,推测

两种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自然界中突变型T2噬菌体是由野生型发生基因突变得到的,D正确。8.B对a、b、c等不同基因而言,基因突变均可能发生,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错误;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但Ⅰ、Ⅱ为无遗传效应序列,因而

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进行DNA复制,此时DNA的双螺旋结构已经打开,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C错误;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只有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

染色单体间才可发生互换,而b、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能发生互换,D错误。9.B从图示可以看出,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其他区域是否甲基化有关,B错误;DNA甲基化后可能干

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导致转录和翻译过程变化,使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C正确;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DNA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未改变DNA片段的遗传信息,但可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正确。10.C根据题干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该基因最可能发生碱基对的

替换,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该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因此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没有改变,B不符合题意;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该突变已经导致肽链变短,

氨基酸减少,故该突变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C符合题意;根据题干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突变可能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不符合题意。11.C经过X射线照射的链孢霉,不能合成维生素X,可能原因是突变后

的链孢霉可能无法产生合成维生素X所需的酶,A不符合题意;野生型链孢霉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其能产生合成维生素X所需的酶,能合成维生素X,B不符合题意;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添加维生素X后链孢霉又能生长说明突变型链孢霉不能合成维生素X

,不能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C符合题意;X射线照射导致链孢霉不能在基本培养基生长,加入维生素X就可以生长,说明该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不能合成该维生素,D不符合题意。12.C细胞癌变的内因往往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改变有关,细胞癌变的外因称为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和病毒致癌因子,故癌症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致癌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放疗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等照射癌变组织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方法,有可能会引起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B正确;细胞发生癌变后,癌变细胞内一些酶的活性升高

,代谢增强,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C错误;细胞癌变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种累积效应,D正确。13.C分析题意可知,W型和S型的a珠蛋白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突变过程中基因结构会发生改变,故W型和S型的a珠蛋白基因结构发

生了改变,A正确;W型和S型突变都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基因突变不会改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W型和S型突变的基因中嘧啶碱基所占比例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两种血红蛋白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无法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进行检测,C错误;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W型突变是a珠

蛋白基因缺失一个碱基对,S型突变是该基因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W型和S型的a珠蛋白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14.C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因此CFTR的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转录是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B正确;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RNA聚合酶结合的部位是DNA上的特定序列启动子,催化转录过程,C错误;囊性纤维化发病的根本原因是CFT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D正确。15.C蝴蝶不同

发育时期形态的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与基因突变无关,A、B错误;这种变化属于表观遗传,与基因的表达有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乙酰化有关,C正确;性状发生改变,但是基因的DNA序列并没有改变,与

基因相关的DNA种类相同,D错误。16.B若①和③类型的男女婚配,①基因型是FF,③的基因型是Ff,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0,A错误;若②和④类型的男女婚配,②的基因型是Ff,④的基因型是Ff,则后代患病(基因型为ff)的概率是1/4,B正确;若②和⑤类型的男女婚配,②的基因型是Ff,⑤

的基因型为ff,则后代患病(基因型为ff)的概率是1/2,C错误;若①和⑤类型的男女婚配,①基因型是FF,⑤的基因型为ff,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0,D错误。17.A红系祖细胞能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但不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A错误;BMI1基因过量表达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成熟红

细胞的数量是正常情况下的1012倍,推测BMI1基因的产物可能促进红系祖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分化,B正确;若使BMI1基因过量表达,则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熟红细胞,可为解决临床医疗血源不足的问题提供思路,C正确;当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后,BMI1

基因表达量迅速下降,若使该基因过量表达,则成熟红细胞的数量快速增加,可见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与BMI1基因表达量有关,D正确。18.D从“液泡膜蛋白TOM2A的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可知TOM2A最初是在

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与易感病烟草相比,品种TI203中TOM2A的编码序列缺失2个碱基对,并且被TMV侵染后的表现不同,说明品种TI203发生了基因突变,所以两个品种TOM2A基因

表达的蛋白不同,B正确;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其核酸复制酶可催化TMV的RNA(核糖核酸)的合成,C正确;TMV侵染后,TI203品种无感病症状,也就是叶片上没有出现花斑,推测是TI203感染的TMV数量比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少,D错误。19.C①×

③、①×④的子代全为锯齿状,说明①与③、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这3种隐性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而①与②杂交,子代为光滑形,说明②的隐性基因与①的隐性基因是非等位基因关系。因此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

形,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A、B正确;①×②、①×⑤的子代叶片边缘全为光滑形,说明①与②、①与⑤是分别由不同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但②与⑤可能是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也可能是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

若为前者,则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若为后者,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C错误;①与②是由不同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①与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②×⑥的子代叶片边缘全为锯齿状,说明②⑥是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则④与⑥是不同基因突变

形成的,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微重力、X射线(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2)产生新基因、变异类型多(变异幅度大)萌发的种子细胞有丝分裂旺盛,DNA复制过程中更容易诱发突变(3)

50%、43.75%(4)1或2或4种植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挑选出果实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为符合要求的纯合品种解析:(1)科学家进行农作物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

、X射线、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等诱变因子诱导生物发生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类型可能属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二者统称为突变。(2)太空育种的优点表现为能提高突变的频率,能产生新基因、变异类型多、变异的幅度大等;萌发的种子细胞有

丝分裂旺盛,而在DNA复制过程中更容易诱发突变,因此航天器上搭载的通常是萌发的种子而不是干种子。(3)若太空育种获得基因型为Bb的大豆植株,连续自交3代后,在没有选择的条件下,B的基因频率依然为50%,而此时bb基因型频率为[1-(1/2)3]÷2=43.75%。(4)青椒是二倍体植株,取青椒

植株不同部位的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可观察到某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为1(减数分裂Ⅱ前、中期和配子中)或2(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分裂Ⅰ前、中、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或4(有丝分裂后期)。若要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出纯合的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因此需要采用单倍体育种,其具体思路为种植果实肉

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挑选出果实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为符合要求的纯合品种。2.答案:(1)替换(2)A2>A3>A1分离(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杂交Ⅴ的母本为锯翅,父本为圆翅,F1的雌虫全为圆翅,雄虫全为锯翅(4)6灰

体圆翅雄虫和灰体锯翅雄虫(5)遗传图解如图解析:(1)由题意可知3个纯合突变品系均为基因突变引起,且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对应的基因长度相等,该基因突变最有可能是碱基对替换导致的。(2)由杂交组合Ⅰ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可知,黄体(A3)对黑体(A1)为显性;由杂交组合Ⅱ的后代

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灰体(A2)对黑体(A1)为显性;由杂交组合Ⅲ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灰体(A2)对黄体(A3)为显性,故控制体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2>A3>A1,三者为复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体色性状,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3)由杂交组合Ⅴ的亲

本为锯翅雌虫和圆翅雄虫,而F1的雌虫全为圆翅(与父本性状相同),雄虫全为锯翅(与母本性状相同),可推出控制锯翅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且仅位于X染色体上,即锯翅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4)由题意可知杂交Ⅲ的F

2中所有灰体圆翅雄虫的基因型为2/3A2A3XBY和1/3A2A2XBY,杂交Ⅴ的F2中所有灰体圆翅雌虫的基因型为2/3A2A1XBXb和1/3A2A2XBXb,让它们随机交配,理论上体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黄体=8∶1;翅形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翅雌虫∶圆翅雄虫∶锯翅雄虫=2∶1

∶1;故后代可能的表现型为2×3=6(种)。后代所占比例为2/9的表现型的是体色比例为8/9与翅形比例为1/4的表现型组合,具体为灰体圆翅雄虫和灰体锯翅雄虫。(5)进行杂交的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1A1XbXb(黑体锯翅雌虫)和A2A3XBY(

灰体圆翅雄虫),遗传图解见答案。考点21染色体变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增添或缺失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2.B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基因“e”所在片段缺失,影响表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

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环形圈”,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3.C据图分析,h图含两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还是二倍体无从判定,A错误;g图含一个染色体组,e图含四

个染色体组,g个体应为单倍体,e是几倍体无从判定,B错误;a、b图都含三个染色体组,但是不是三倍体还需看发育起点,C正确;c图含两个染色体组,f图含四个染色体组,无从判定是几倍体,D错误。4.B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或易位等改

变。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断裂,结果缺失了基因C和基因D,因此该染色单体的基因序列出现改变的原因是一小段染色体缺失。5.D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①正确;②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错误;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③正确;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染色体数目减半,属于单倍体,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④正确;⑤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属于基

因重组,⑤错误;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⑥错误;⑦猫叫综合征患者细胞中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⑦正确。6.B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可实现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正确;某生物染色体上某片段发生

重复使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对生物的生存不一定有利,B错误;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C正确;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D正确。7.D甲图中染色体增添或缺失了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乙图表示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

间发生互换。染色体的出现及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8.D植物甲和乙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说明它们不属于同种生物,A错误;二倍体植物

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M=10)进行有性杂交,F1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N+M,但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不能形成正常配子,所以F1不育,B错误;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可使F1幼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能进行正

常的减数分裂,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四倍体,C错误;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异源四倍体,D正确。9.A普通小麦共有六个染色体组,长穗偃麦草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F1中共含有4个

染色体组,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导致纺锤体无法合成,从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甲中含有8个染色体组,因此是获得纯种的异源八倍体,A错误;丙是由普通小麦和乙杂交而来,普通小麦所产生的配子,含有21W三个染色体组,而乙在产生配子时,42W可以正常

联会并减半,但7E会联会紊乱,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分配,B正确;丁产生的配子有两种,分别是21W+1E或21W,因此自交后会产生42W、42W+1E、42W+1E、42W+2E,其中含有2E的占1/4,C正确;过程①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余为基因

重组,D正确。10.D由图2可知,植株甲中,Y基因位于发生片段缺失的异常染色体上,A正确;图2中5号染色体既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又多了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正确;植株甲做母本时,产生配子Y∶y=1∶1,做父本时,只有y的配子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后代中黄色子叶

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C正确;甲做父本,且当花粉不含正常5号染色体时不能参与受精,所以父亲在形成图2时,一定提供了含有Y的异常染色体和含有y的正常染色体,说明甲在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未发生分离,D错误。11.C图①属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

换,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图③表示基因内部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导致基因内部分子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是重复,均会在联会

时表现出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比另一条长,进而出现图形④,C正确;图中4种变异依次为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中重复或缺失,都属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均能够遗传,D错误。12.D生物配子

中的染色体不一定为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小麦的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A错误;单倍体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二倍体,还可以是多倍体,B错误;若该生物是由配子发

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则为四倍体,C错误;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由四倍体生物的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D正确。13.D根据图示可知,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

观察到,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只有具有完整染色体组的配子(染色体片段既无重复也无缺失)才可育”,可以发现,邻近分离产生的所有配子的染色体组不完整(缺失或重复),因此均不可育;而交替分离产生的配子具有完整的染色体组,所以均可育,B正确;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

等位基因为例,正常生殖细胞由于自由组合可产生4种配子,均可遗传给后代;但发生此变异后,发生邻近分离的配子不育,无法遗传给子代,能遗传给子代的只有交替分离产生的2种配子,C正确;据图分析,邻近分离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均未发生改变,D错误。14.C①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的作

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图中四倍体的基因型为AAAAbbbb,和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西瓜乙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植株的基因型为AAaBbb,B正确;四倍体西瓜植株上所结的西瓜是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的结果,因四

倍体和二倍体都能产生配子,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可发育成种子,故四倍体西瓜植株上所结的西瓜有种子,三倍体西瓜植株上所结的西瓜没有种子,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没有种子,为避免每年都要制种的麻烦,可对三倍体西瓜进行无性

繁殖,D正确。15.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把原来的性状重新组合,因此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性状组合,A错误;三倍体西瓜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正常情况不能产生种子,其无子性状可通过无性繁殖等方式遗传下去,B正确;离体培养同源四倍体的花药得到的植株有2个染色体组,植株可

育,C错误;单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作用于单倍体幼苗,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用对象不同,D错误。16.B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可判断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白眼为隐性,因此

正常情况下亲代白眼雌蝇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B错误;由图可知,XXY的个体为雌性,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C正确;例外子代的出现是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出现了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或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17.C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

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

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18.AD由题意可知,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故两亲本和F1都含有四个染色体组,且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四倍体,A

正确;四分体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由图中选育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推知,F1可能产生M、LM、LN、MN、LMN等配子,C错误;在选育产生的后代中,都含有两个M染色体组,说明F1两个M染色体组能稳定遗传给后代,D正确。19.C①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

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A正确;②细胞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最终产生的配子为1/12AR、1/12Ar、1/12aar、1/12aaR、1/6AaR、1/6Aar、1/6ar、1/6aR,其中正常配子为1/12AR、1/12

Ar、1/6ar、1/6aR,占一半,B正确;③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个配子,2种基因型,为AR、AR、ar、ar或Ar、Ar、aR、aR,C错误;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发生了染色体

数目变异,理论上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可以观察到,D正确。20.C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通过染色体易位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清晰、固定,故

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A正确;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B正确;由于发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女性卵母细胞中含有45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该女性携

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错误;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

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母本雄蕊绿叶∶浅绿叶=3∶1(2)Y、Z三组实验

均为绿叶∶浅绿叶=1∶1第4组绿叶∶浅绿叶=1∶1;第5组和第6组绿叶∶浅绿叶=9∶7(3)终止密码提前出现解析:(1)水稻为雌雄同株两性花,利用水稻进行杂交时,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防止自花受粉),并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若将浅绿叶W

(隐性纯合)与野生型纯合绿叶水稻杂交,F1为杂合子,自交后代F2的表型及比例为绿叶∶浅绿叶=3∶1。(2)分析表格:W、X、Y、Z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形成的浅绿叶突变体,第1组W、X杂交,F1仍为浅绿叶,说明W和X为

同一基因隐性突变;第2组W、Y杂交,第3组W、Z杂交,F1均表现绿叶,说明W的浅绿叶基因与Y、Z不是同一基因,即属于非等位基因。设W(X)的浅绿叶基因为a,Y的浅绿叶基因为b,Z的浅绿叶基因为c,当任何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就表现为浅绿

叶。①若突变体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则第4组为X(aaBBCC)×Y(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的配子为aBC、AbC,自交后代F2为1aaBBCC(浅绿叶)、1AAbbCC(浅绿叶)、2Aa

BbCC(绿叶),即绿叶∶浅绿叶=1∶1;同理第5组和第6组的结果也是绿叶∶浅绿叶=1∶1。②若突变体X、Y的浅绿叶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Z的浅绿叶基因在另外一对染色体上,则第4组为X(aaBBCC)×Y(AAbbCC

),结果与上一小问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时相同,即绿叶∶浅绿叶=1∶1;第5组为X(aaBBCC)×Z(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配子时,A、a和C、c可以进行

自由组合,产生4种配子,自交后代F2符合9∶3∶3∶1,由于任何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就表现为浅绿叶,则F2的表型为绿叶∶浅绿叶=9∶7;第6组为Y(AAbbCC)×Z(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配子时,B、b和C、c可以进行自由组合,F2结果与第5组相同,即

绿叶∶浅绿叶=9∶7。(3)分析题意可知,OsCAO1基因某位点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造成mRNA上对应位点碱基发生改变,有可能使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导致翻译出的肽链变短。2.答案:(1)RRYy、rrYy抗病与易感病2(2)3∶3∶1∶1(3)能够抑制纺锤体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YY∶Yy∶yy=1∶4∶15(4)低解析:(1)分析1组结果:后代全抗病,且非斑点∶斑点=3∶1,可知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非斑点对斑点为显性,故第1组的亲本基因型为RRYy(抗病非斑点)、rrYy(易感病非斑点)。第4组的结果

:抗病非斑点∶易感病非斑点=1∶1;能验证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抗病”与“易感病”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能验证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一组实验是第2组,测交实验。(2)第2组RrYy×rryy杂交,F1中的抗病非斑点植株

基因型为RrYy,第3组Rryy×rrYy杂交,F1中的易感病非斑点植株基因型为rrYy,两者杂交RrYy×rrYy,后代中Rr∶rr=1∶1,Y_∶yy=3∶1,故抗病非斑点、易感病非斑点、抗病斑点、易感病斑点的比例为3∶3∶1∶1。(3)当秋水仙素作用于

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该花卉,可以获得四倍体植株。现有一基因型为YYyy的四倍体植株,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四条同源染色

体两两分离,不考虑其他变异,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分别为YY∶Yy∶yy=1∶4∶1,其自交后代共有YYYY、YYYy、YYyy、Yyyy、yyyy,共5种基因型。(4)用X射线对该花卉A基因的显性纯合子,

基因型为AAAA,进行诱变,当A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a后,由于四倍体的A基因更多,则四倍体中隐性性状的出现频率较二倍体更低。考点22人类遗传病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原发性高血压

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是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B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细胞质中,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从变异类型上看,这种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存在显性和

隐性之分,D错误。2.D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亲代,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

的发病率为0。3.D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而应在该患者家系中调查。青少年型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影响因素多,调查难度大,应选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4.B21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疾病,唇裂是多基因遗传病;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只能判定镰状细胞贫血;只

有21三体综合征可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患病。5.D由小芳患病,其父母患病,弟弟正常,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但不能断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论哪种情况,小芳的母亲均为杂合子;小芳的舅

舅和舅母均正常,生下孩子正常的概率为100%;小芳的弟弟与表弟均正常,故基因型相同。6.D根据1号与2号正常,其女儿5号患有甲病,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题意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根据1号与2号正常,

其儿子6号患有乙病,可进一步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个体1、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EY、AaXEXe,个体5的基因型是aaXEXE或aaXEXe,个体4的基因型是A_XEX-,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1

/2=1/3,A、C错误、D正确;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则A的基因频率为99%,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99%)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9%×1%,3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其中Aa的可能

性为2/101,4号为Aa的可能性为2/3,则个体7为甲病患者的可能性是2/101×2/3×1/4=1/303,B错误。7.C该三体男孩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只有21号染色体有3条,A错误;母亲基因型为tt、父亲基因型为Tt,男孩基因型为Ttt,可能是T与tt配子的结合,

也可能是Tt与t配子的结合,因此男孩多出的21号染色体可能来自母亲也可能来自父亲,B错误;21号染色体有三条,在减数分裂时有两条分开、另外一条随机移向一极,所以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C正确;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基因的

位置,所以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该三体男孩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t的具体位置,D错误。8.D据图1和2不患病,生下4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据基因图谱可知,条带2是致病基因条带,A正确;假设该对基因是A/a控制,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4基因

型是aa,1基因型是AA,不合题意,则只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2、3号基因型都是XAXa,B正确;据B解析可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3号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建议生女孩(XAX-),一定不患病,D错误。9.A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

中发病率高,易受环境的影响,A正确;通过羊膜腔穿刺进行羊水检查,只能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不能治疗,B错误;若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可通过遗传咨询来预防遗传病,C错误;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用来进行DNA测序,D错误。10.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致病基因位

于X染色体上,A正确;据探针检测结果可知,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XDXd、XDY、XdY,由此判断甲与丙婚配所生女儿的基因型为1/2XDXd、1/2XdXd,即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B正确;基因诊断只可检

测基因异常遗传病,一般不能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一般用羊水检查进行检测,C错误;乙(XDY)与正常异性(XdXd)婚配,所生女儿(XDXd)全为患者,儿子(XdY)都正常,所以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建议生男孩,D正确。11.B造成镰状细胞贫血的原

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接种灭活疫苗属于获得性免疫,B正确;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过低,糖供能不足,导致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C错误;腹部组织水肿是因为血浆蛋白浓度低,应该静脉注射适宜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D错误。12.

D镰状细胞贫血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杂合子,能同时合成正常的和异常的血红蛋白,A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只是21号染色体有3条,其余均为两条,并不是含三个染色体组,B错误;患苯丙酮尿症的直接原因是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苯丙氨

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白化病的直接原因则是体内缺乏酪氨酸酶,C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患者中,纯合子的病症重于杂合子,部分患者的病症较轻,D正确。13.C由题意可知,Ⅱ1患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其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患者,结合系谱图可知,其基

因型为XdAXdBY,结合系谱图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D为正常基因),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Ⅱ1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Ⅰ1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X与Y不分离,形成了XdAY的精子,与基因型为XdB的卵细胞形成了基因型为Xd

AXdBY的受精卵导致的,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则Ⅱ2的基因型为XdBY,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可能是XDXD、XDXdA、XDXdB,故Ⅱ2与正常女性(基因型不确定)婚配,所生子女患有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不确定,B错误;由A项

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则Ⅱ3的基因型为XdAXdB,与正常男性XDY婚配,所生儿子基因型为XdAY或XdBY,均为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C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AY,Ⅰ2的基因型为XDXdB,则

Ⅱ4的基因型为XDXdA,与正常男性XDY婚配,则所生子女中可能有基因型为XdAY的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D错误。14.C该病受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分析题图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杂

合子Aa,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显性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A正确;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或隐性纯合子aa,概率为1/4+2/4=3/4,B正确;女儿的基因型为1/3AA、2/3Aa,将该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3,C错误;该家庭的基因检

测信息属于隐私,应受到保护,D正确。15.B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可导致胎儿的出生率降低,出生的婴儿中患染色体病的概率大大降低,A错误;由图可知,各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青春期都很低,因此更容易使致病基因在人

群中保留,B正确;由图可知,多基因遗传病在胎儿期发病率较低,但不能说明早期胎儿不含有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由图示信息不能得出D项所述内容,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有丝分裂和减数有丝分裂中期(2)61/6(3)产前诊断(羊水检查)解析:

(1)根据图1可知,13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结合形成了1条染色体,且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因此染色体变异类型有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该变异过程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因此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

中期的胚胎细胞观察该变异。(2)若题图2中男性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两条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任一极,则理论上产生的精子类型有13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21号染色体和变异染色体、13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21号染色体共6种;该夫妇生出正常染色体即1

3号和21号染色体组成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6。根据4号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情况,3号(13三体)的染色体组成为2条13号染色体、1条变异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3)为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小孩,母亲在妊娠期间

应进行产前诊断。2.答案:(1)患甲病男患乙病男自由组合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aaXbY1/8(3)女孩男女患甲病的概率相同,而女孩不患乙病,男孩可能患乙病(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1/2)解析:(1)由系谱图中Ⅰ1、Ⅰ2正常,Ⅱ2、Ⅱ5都患

病且所患疾病不同,可知甲、乙病都是隐性遗传病,再由Ⅰ2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Ⅱ3、Ⅱ4正常,其子代Ⅲ3是女性患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病为甲病,则①表示患甲病男,②表示患甲病女,③表示患乙病男。题中两对等位基因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二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Ⅲ1患两种病,其基因型为aaXbY。Ⅱ1、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二者再生育一个患两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3)Ⅲ3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则Ⅱ3、Ⅱ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都为Aa,Ⅲ4的基因型为

1/3AA或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正常女性母亲患甲病,则该女性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父亲患乙病,则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分析Ⅲ4和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关于甲病后代男女患病概率相同;关于乙病,后代女儿不患病,男

孩可能患病,且患病概率为1/2,因此医生建议他们生育女孩。考点23生物的进化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依据,

B正确;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研究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C正确;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靠能量驱动,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D错误。2.C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

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B、D错误;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正确。3.D奥密克戎入侵人体细胞

后,其RNA直接指导合成两条超长复制酶多肽,因此超长复制酶多肽的合成只经历翻译过程,A错误;新冠病毒变异快,变种多,根本原因是它是RNA病毒,RNA是单链不稳定,容易变异,B错误;该病毒RNA复制所需要的酶来源于自身RNA直接指导合成的两条超长复制酶多肽,C错误;人类是新冠

病毒的宿主,病毒和人类免疫系统的相互适应促使两者共同进化,“也就是说,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使得它们不断地进化,最终得以共同生存,D正确。4.B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

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

基因重组,二者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通过渐变式和爆发式形成新物种,都需要经过d环节,D正确

。5.C协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由于最初的地球上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氧生物,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的当地物种的生存,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6.D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抗虫基因的产生不是X植物主动定向突变的结果,A错误;X植物

突变株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现有环境下X植物产生的突变株对Y害虫是不利的,但它们是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C错误;Y害虫采食X植物会发生自然选择,长期的自然选择可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正确。7.B

变异是不定向的,大熊猫由肉食性到植食性的转变过程不能说明其发生了定向变异,A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大熊猫的进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B正确;无论有害变异还是有利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大熊猫和小熊猫食性不同,据此不能表明它们存在生殖隔

离,判断生殖隔离的主要标准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8.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变异,但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能杂交产生一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协同进化是不

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是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D错误。9.A克雷白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从a时期到b时期不耐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死亡,而耐

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增殖,则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克雷白杆菌群体发生了进化,B正确;在卡那霉素的选择作用下,抗卡那霉素基因频率逐渐升高,C正确;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卡那霉素使用之前该抗性基因的产生属于中性突变,D正确。10.B种群中出现不同的变异性状后,具有

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适应特定环境的新性状,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

做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

要条件,物种形成本身意味着生物类型的增加,是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和适应环境,D正确。11.B椒花蛾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提供的,A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导

致椒花蛾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B正确;一个椒花蛾种群的消失,会导致丢失一个基因库,C错误;黑色椒花蛾与浅色椒花蛾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2.C雌性非洲象不长象牙个体数量的增加是人为猎杀的结果,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某些符合要求的变异选择并保留下来,而没

有象牙的雌象不是人们需要的性状,A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种群中的雌象和雄象,B错误;不长象牙和长象牙的雌性为同一物种,只是表型不同,C正确;禁止猎杀非洲雌象,长象牙的非洲雌象得以存活,将使雌性非洲象中不长象牙的个体所占的

比例下降,D错误。13.A分析题图可知:新种群的形成是由少数个体迁移到其他生境所建立的,新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是由新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即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A错误;种群的基因库是指该种群全

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在各自的种群基因库中,由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原种群中A、a两种基因的数量与频率,会和新种群中的不同,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导致遗传(基因)多样性,而新种群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有可能低于原种群,所以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低于原种群,C正确;奠基者效

应会致使同一物种却是不同种群的基因数量和基因频率不同,即基因库会有所不同,而在自然选择和生物繁衍作用下,这种基因库的差异也会随之变大,D正确。14.C甲地区昆虫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2%+32%÷2=18%,A错误;昆虫发生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是由于环境和自然选择导致的,B

错误;在理想情况下,乙地区的昆虫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4%+18%÷2=13%,该种群自由交配情况下,子代突变型纯合子(AA)的比例为13%×13%=0.0169,C正确;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进化是有方向性的,D错误。1

5.B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食性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食性的改变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B正确;B基因频率为75%,个体间可自由交配,B

B的基因型频率为3/4×3/4,bb的基因型频率为1/4×1/4,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4×1/4,显性个体中纯合子约占9/15=60%,C错误;大熊猫食性的变化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和适应的结果,D错误。16.B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的人(基因型均为aa)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

概率为1,A错误;根据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分别是4/25、1/5、16/25,可知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0.16+0.20×1/2=13/50,则a的基因频率=1-13/50=37/50,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

手的人婚配,人群中右型扣手的杂合子所占概率为1/5÷(4/25+1/5)=5/9,二者后代左型扣手(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5/9×5/9×1/4=25/324,B正确;由B选项分析可知,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13/50,a的基因

频率37/5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13/50)2=169/2500=0.0676,aa基因型频率为(37/50)2=0.5476,C错误;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每一代的基因频率都不变

,下一代A基因频率为(0.16+0.20×1/2)=0.26,a的基因频率为1-0.26=0.74,D错误。17.B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基因型,即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黑猩猩与人

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不能说明人类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B错误;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C正确;生

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联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其他动物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18.D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

同,可能是由于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推测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B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都能正常生存,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C不符合题意;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这属于基因突变,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的任何生长发育过程,D符合题意。19.C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

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

叶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20.D根据题意,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匍匐型个体Aa占

80%,野生型个体aa占20%,则A基因频率=80%×1/2=40%,a=60%,子一代中AA=40%×40%=16%,Aa=2×40%×60%=48%,aa=60%×60%=36%,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

亡,所以子一代中Aa占(48%)÷(48%+36%)=4/7,A错误;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每一代都会使A的基因频率减小,故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子一代Aa占4/7,aa占3/7,产生的配子为A=4/7×1/2=2/7,a=5/7,子二代中aa=5/7×5

/7=25/49,由于AA=2/7×2/7=4/49致死,因此子二代aa占25/49÷(1-4/49)=5/9,C错误;子二代aa占5/9,Aa占4/9,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9×1/2=2/9,D正确。21.D两种突变体之间并无生殖隔离,仍属同一物种,只能体现

遗传多样性,A错误;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突变体2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比突变体1少,故突变体2比突变体1吸收红光的能力弱,B错误;两种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含量差异,也可能是同一个基因突变方向不同导致的,C错误;野生型的叶绿素与胡萝卜素的比值为4.19,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

呈绿色,当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大幅下降时,叶绿素含量少,不能掩盖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此时叶片呈黄色,D正确。22.D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错误。23.A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不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有所差异,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因为

开花期有显著差异,故不易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协同进化(2)3/6450(3)常ZbWB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基因型为ZBZb),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解析:(1)不同物种

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F1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3/4,白茧个体占1/4

,抗软化病个体占1/4,相乘后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4×1/4×1/4=3/64。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总产卵数为8×400=3200枚,其中虎斑、白茧、

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1/4×1/4×1/4=1/64,即3200×1/64=50只。(3)分析题意和题图方案可知,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常染

色体上、转移到Z染色体上或转移到W染色体上。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壳卵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题图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

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①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由以上分析可知,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

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黑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

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③由以上分析可知,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白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ZBZb)与白

壳卵雌蚕(ZbWb)杂交,子代为ZBZb、ZbZb、ZBWb、ZbWb,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满足生产需求。2.答案:(1)种群不定向(2)物种甲

、乙两地果蝇交配后,胚胎不能存活即基因不能交流(或生殖隔离)遗传(3)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大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称为一个种群,故甲

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种群。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2)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叫作遗传多样性。(3)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加上两物种

间因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甲地与戊地果蝇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单元清通关卷(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1.C细胞癌变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如成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A正确;癌变发生的原因是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具有低频性,故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且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相关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B正确;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其中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

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C错误;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远离辐射等,能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D正确。2.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

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错误;肿瘤细胞可无限增殖,B错误;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于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需的,原癌基因Myc和Ras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据图分析

,同时转入Myc和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比例大于只转入Myc或Ras的小鼠,说明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D正确。3.C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错误;若突变基因在三体上,则F1测交所得F2的表型及

比例为正常熟:早熟=5∶1,对应表格数据则可知突变基因b位于11号染色体上,B错误;若基因B/b在11号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体与11­三体(BBB)杂交,产生的F1中的基因型为BBb和Bb且比例为1∶1,然后从F1中选出三体(BBb)进行测交,则后代的比例为1BBb

、2Bbb、2Bb、1bb,F2的正常熟中三体占3/5,C正确;突变基因在11号染色体上,测交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Bb∶bb=1∶2∶2∶1,即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有BBb、Bbb、Bb三种,D错误。4.D该植株有12对同源染色体,就株高基因而言,基因的

位置可以在12对染色体上,因此用于杂交的三体母本种类有12种,A错误;若a基因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选出F1(Aa、AAa)中三体(AAa)进行回交(与aa进行杂交),AAa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2∶2∶1∶1,F2代中高秆和矮秆植株的分离比为5∶1,若a基因不

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选出F1(Aa)中三体(Aa)进行回交(与aa进行杂交),F2代中高秆和矮秆植株的分离比为1∶1,B错误;a不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时,F2中三体正常株高水稻的全部基因型为Aa,C错误;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染色体,因此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法初步鉴定三体

水稻,D正确。5.A线粒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后代都跟母亲同一个表现型,表现为母系遗传,A不符合要求;秃头在男性表现为显性,在女性表现为隐性,一个秃头女性和一个非秃头男性婚配,后代男性全为非秃头,女性全为

秃头,B符合要求;外耳道多毛是伴Y遗传的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的男性和正常的女性婚配,后代男性全为外耳道多毛,女性全正常,C符合要求;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病,色觉正常的男性和红绿色盲的女性婚配,后代女性

全为正常,男性全为红绿色盲,D符合要求。6.A“超级细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人工选择是按照人的意愿去选择人们所需的性状,A错误;细菌只有DNA,无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因此该超级耐药菌

源于基因突变,一般没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细菌本身的基因突变等都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抗生素的使用起选择作用,不是导致细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唯一因素,C正确;抗生素的使用属于自然选择,即自然选择导致细菌定向进化,D正确。7.A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没有引起遗

传物质的改变,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A符合题意;夫妇中有核型异常者,则胎儿的核型可能发生了异常,需要通过羊膜穿刺术等对胎儿细胞进行检查,B不符合题意;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进行细胞检查

,C不符合题意;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还可能是先天性遗传病,因此需要进行细胞检查,D不符合题意。8.D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基因频率p+q=1

,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足(p+q)2=p2+2pq+q2,若隐性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发病率应为基因频率的平方(即q2),A错误;常染色体上

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B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况相同,女性的发病率为p2+2pq,C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男性的发病率即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

确。9.D题中显示,沙漠的一些各自孤立的水体中,进化出了一些奇怪的小鱼——斑鳉。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都能适应各自所在水体的环境,形成了对高温和缺氧耐受上存在较大差异的亚种,据此可推测沙漠的不同水体在温度和含氧量上存在差异,A正确;由于沙漠中的一些水体是各自孤立的,因而阻碍了斑鳉种群间

的基因交流,B正确;不同水体的斑鳉在高温和缺氧耐受上存在较大差异,属于不同的亚种,进而可推测这些不同的斑鳉抗高温基因的基因频率存在差异,C正确;所在水体的不同温度和缺氧条件对斑鳉基因产生的不同突变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进而形成

了不同的亚种,即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不是水体不同环境诱导的结果,而是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D错误。10.A两类大龟形态、分布和食性存在显著差异,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生

活在干燥岛屿上的大龟与仙人掌是捕食关系,为了食用仙人掌,大龟进化出长颈长腿,而为了避免大龟的捕食,仙人掌长得较高、并且长出坚硬的刺,两者在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性特征,C正确;大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这些变异为进化提供

了原材料,D正确。11.B根据题干信息,西藏温泉蛇能够生长在高寒环境中,可以抵御低温,推测其可能具有高效的温度感知系统,能够对温暖环境作出快速应答,A正确;变异在自然选择之前就已存在,强紫外线辐射对西藏温泉蛇起到选择作用,而非引起其发生更多变异,B错误;西藏温泉

蛇生活高海拔低氧地区,血红蛋白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与其适应高海拔低氧条件有关,C正确;保护好西藏当地的地热资源有利于温泉蛇的生存,有利于保护温泉蛇,D正确。12.D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

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

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13.C地理隔离导致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据题干“某高山……新物种”,推测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间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14.D辐射诱变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从而使小麦的性

状发生改变,A错误;辐射诱变可以提高突变率,加快育种进程,但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不能说“小麦定向发生优良性状的突变”,诱变育种中得到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与经过辐射诱变和人工选择有关,B错误;通过辐射诱变和人工选择培育出的新品种小麦对人类来讲是有利变异,但是不一

定比原品种更适应当前的自然环境,C错误;新品种小麦和原品种小麦仍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因而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15.D杂交育种子代不一定都表现出双亲的优良性状,需要选育,A错误;将一株杂合体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所得到的植株都是单倍体,B错误;

人工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不是只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从而加快育种进程,C错误;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16.C不同生物的细胞中普遍含有FoxP2,表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共

性,这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佐证,A正确;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生物的细胞中FoxP2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表中为FoxP2部分氨基酸序列在人、小鼠、中华

鳖、原鸡中的对比,据对比表分析可知,人和原鸡的FoxP2上在所给的序列中只有两个位点的氨基酸是相同的,其余序列可能也相同,C错误;蛋白质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表中人和小鼠所示氨基酸序列只有一个不同,人

与中华鳖的氨基酸序列只有一个相同,说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小鼠,最远的可能是中华鳖,D正确。17.D四倍体西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A正确;秋水仙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但也可能形成正常配子,其概率极低,对三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植株的花粉,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偶尔也会形成少量种子,D错误。

18.C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得到的子代高度不育,故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F1代是普通小麦和黑麦有性杂交而来,F1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不属于单倍体,B错误;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粒的正常分裂,从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时

期是有丝分裂前期,C正确;小黑麦新品种是在小黑麦品种间杂交选育得到的,两者属于相同物种,D错误。19.DDNA凝胶电泳是将不同大小的DNA片段上样到多孔凝胶上,施加电场后,由于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片段会在凝胶中移动。较小的DNA片段在凝胶中的移动会比较大的片段容易

,当电泳结束时,可比较DNA样品所在的位置和一系列已知大小的DNA片段的位置,A错误;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双亲正常,但其儿子4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凝胶电泳法得到的患者家系基因带谱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

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应该是显性纯合子,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由上述分析及题图可知,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设基因型为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

,C错误;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D正确。20.A任何一种基因型的男性或女性产生的配子中A∶a的比例是1∶1或1∶0或0∶1,A错误;由于该模型模拟的是某种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甲容器和乙容器分别代表的

是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中产生不同基因型配子的概率,若模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不同基因型配子的概率相等,均为A=1/10,a=9/10,B正确;若模拟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群体产生的配子中XA=1/10,Xa=9/10,男

性群体产生的配子中XA=1/20,Xa=9/20,Y=1/2,因此在乙容器中放置10个黑棋子、90个白棋子、100个红棋子(代表基因型为Y的配子),C正确;若模拟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正常女性XaXa在女性群体中的概率是81/100,患

病女性在女性群体中的概率为19/100,因此患病女性在人群中的概率约为19/200,D正确。21.答案:(1)基因重组去雄、套袋(2)乙积累越来越多乙的遗传物质(或优良性状)1/4(3)抗病基因发生变异,导致抗病性降低长期的定向选择导致病毒的抗性增加解析:(1)杂交育种所依

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大豆自然状态下是自花闭花授粉,故异花授粉前,需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处理以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保证异花授粉的正常进行。(2)根据流程图在第四步F2′×乙(♀)可知从F2代开始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与品种乙

进行多轮回交,目的是挑选出具有高产、高油、抗病、抗虫等性状的品系。设A和a表示抗病,B和b表示抗虫,则甲为AABB,乙为aabb,所以甲×乙(♀)→抗病抗虫(AaBb)×乙(♀)→F2(AaBb、Aabb、aaBb、aabb)→(鉴定筛

选)→F2′(AaBb)×乙(♀)→F3同F2一样,故F3中有抗病抗虫的比例占1/4。(3)基因会突变产生不抗病的基因,而在自然选择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可能致使大豆朝着不抗病方向发展。22.答案:(1)能因为该基因突变会导致X染

色体长臂末端有细丝部位,所以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不科学碱基的增添也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或提前甚至不能编码相应的蛋白质(3)1/920因为其父亲X染色体上带前突变的F基因传给女儿时不会再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而女儿患该病

必须带两个致病基因解析:(1)X染色体上F(显性)基因CGG重复过度扩增突变成f基因,导致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细丝部位),这个部位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基因中的CGG重复过度扩增有可能导致终止

密码子延后,也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甚至不能编码相应的蛋白质。(3)据题干可知,不携带致病基因人群中大约1/230的女性可能会将XF传递给子女,并出现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的情况,而男性X染色体上F基因传给女儿时不会再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所以某健康女性(无致病

基因)与一健康但带前突变男性结婚,后代中只有儿子会出现患病的情况,故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1/230)×(1/4)=1/920。由于女儿患该病必须带两个致病基因,且男性携带的F基因传递给女儿时,不会进一步扩增CGG

变成f基因,故该夫妇所生女儿不可能带有两个致病基因,一定不会患该病。23.答案:(1)染色体结构同源染色体联会(2)不存在,含有l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XClB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

因型为XClBXClB的雌性个体(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雌性1/3雄性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C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故C区段的存在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故倒位通过影响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抑制X染色体间互

换,使ClB区段稳定存在。(2)据题干信息“l基因导致雄性果蝇胚胎致死”可知含有l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XClB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XClBXClB的雌性个体。(3)①因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故利用射线处理正常眼个体的受精卵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想要的突变个体

。②设正常眼的雄果蝇(X+Y)A经一定量射线辐射后,基因型变为X?Y,据题干信息可将杂交过程表示为P:X+XClB×X?Y→F1:雌性X?XClB、X?X+、雄性X+Y、XClBY(死亡),雌果蝇提供的XClB配子与Y染色体结合,由于含有l基因,会导致雄果蝇胚胎致死,因此存在的棒眼

个体一定为雌性;其所占比例为1/3。③P:X+XClB×X?Y→F1:雌性X?XClB、X?X+、雄性X+Y、XClBY(死亡),F1中雌果蝇为正常眼X?X+和棒眼X?XClB,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Y,由于ClB存在时

,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故X?XClB不会互换,X?X+可能会发生互换。又由于杂交后代中雄果蝇染色体来源于F1(X?XClB)雌果蝇,而F1棒眼雌果蝇(X?XClB)中的X?来自于亲本的被X射线照射过的雄果蝇,故隐性突变可以在

子代雄性中显示出来。即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时应该选择雄性个体进行观察。24.答案:(1)TtHH1∶1(2)获得h基因纯合(hh)的蓝粒不育株,诱导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交叉互换,从而使T基因与E基因交换到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以获得蓝粒和不育性状不分离的小麦(3)2041/16(4)43数目(5)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②解析:(1)分析题意,亲本雄性不育小麦(HH)的不育基因T与等位可育基因t位于4号染色体上,所以其基因型为

TtHH,亲本小麦(hh)的基因型为tthh,故F1中可育株(TtHh)∶不育株(ttHh)=1∶1。(2)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TEHH、1/2TEHh,其中T基因和E基因分别来自小麦的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而h基因纯合后,可诱导来自小麦的和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

对并发生交叉互换,使得T和E基因可以位于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从而获得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个体。(3)分析题意,蓝粒小麦的染色体条数是42,而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4号染色体一条来自小麦,一条来自长穗偃麦草,其余染色体(42-1-1=40)均来自小麦,为同源染色体,故

其减数分裂时理论上能形成20个正常的四分体;不同来源的4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随机分配,仅考虑T/t、E基因,若两条4号染色体分别移向一极,则同时产生基因型为TE和О(两基因均没有)的两种配子,若两条4号染色体分别

移向两极,则产生基因型为T和E的两种配子,则F2中的蓝粒不育株共产生4种配子;F2中的蓝粒不育株产生TE配子的概率为1/4,产生h配子的概率是1/4,则F3中基因型为hh的蓝粒不育株占比是1/4×1/4=1/16。(4)由F2

中的蓝粒不育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可以确定形成F3中的蓝粒不育株的卵细胞中应含有两条4号染色体,且小麦染色体组成为2n=42,故F2的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有43条染色体,多了一条4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5)F3中的蓝粒不育株基因型为TEtHh和TEthh,含hh基

因的个体可形成T和E交换到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卵细胞,与小麦(ttHH)杂交,F4中的蓝粒不育株基因型为TEtHh,其中T基因和E基因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t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与小麦(ttHH)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1∶1,即F4蓝粒不育株体细

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F3中关于h的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与小麦(ttHH)杂交产生的F4中的蓝粒不育株含3个4号染色体,分别携带T基因、E基因及t基因,与小麦(ttHH)杂交,母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携带T

基因的染色体和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联会,携带E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E∶t∶tE=1∶1∶1∶1,与小麦(ttHH)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粒可育∶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非蓝粒不育=1∶1∶1∶1,即F4蓝粒不育植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

色体上;本实验要培育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小麦,故②符合育种要求。25.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3)50%解析:(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种群基因频

率的定向改变。(2)图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可遗传变异产生进化原材料、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

率为30%,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0只、Aa为50只、aa为30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

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4×2)÷(24×2+60×2+24×2)=50%。模块清通关卷模块二遗传与进化1.D碱基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而

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DNA分子中氢键的数量越多,即(A+T)/(C+G)的值越小,DNA分子的结构越稳定,因此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结构比猪的DNA结构稳定,A错误;小麦和鼠的DNA分子中(A+T)/(C+G)的值相同,但所携带的

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小麦DNA中(A+T)/(C+G)的值为1.21,说明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C+G)数量的1.21倍,但不一定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C错误;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相同,故碱基组成相同,D正确。2.B组①未经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组,

混合培养采用的是悬浮培养法,A正确;混合培养后,由于S型菌的DNA可使R型菌部分转化为S型菌,故组①②③中均含有R型菌和S型菌,组④中只有R型菌,B错误;混合培养后的产物,可通过涂布培养观察菌落的形状来判断类型,

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只有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RNA不是转化因子,D正确。3.C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自交法、测交法和花粉鉴定法等,其中花粉鉴定法可直接证明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是最直接的验证方法,C正确。4.D甲图中基因a最

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A错误;乙图中基因a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B错误;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丁图中基因a的出现最可能与基因重组有关,D正确。5.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它们遵循基因分离规律,但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由于

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B错误;伴X显性遗传中母亲患病,儿子不一定患病,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M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N表示生物的进化,D正确。6.C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a,所以表现型为红色,有三

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来所以是三倍体,A正确;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A+a、A+)∶(Aa、A)∶a=3∶2∶1,所以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红色∶粉色∶白色=27∶8∶1,B正确;基因型为A+a的植株产生两种配

子分别是A+、a,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A+、a的配子可获得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C错误;基因A+﹑A和a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7.D根据题图可知,甲是DNA的复制过程,乙是翻

译过程,丙是转录过程,甲、乙、丙三个过程都有氢键的破坏和氢键的形成,A正确;胰岛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没有DNA复制,但必须进行转录和翻译,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只有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B正确;在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C正确;DNA复制

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缩短DNA复制时间而不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D错误。8.D由图甲可知,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丢失了一短片段,使染色体数目减少,该女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5条,但该短片

段不含重要基因,故其表型可能正常,A正确;该变异发生在14号与21号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时,染色体数目变为45条,因此又有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会产生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

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共6种生殖细胞,C正确;该女子可以产生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因此与正常男子婚配,有可能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D不

正确。9.D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D错误。10.C由于拉达亚种与新疆亚种属于不同的亚种,两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A不符合题意;暗绿柳莺与家燕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存在生殖隔

离,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东北亚种与拉达亚种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符合题意;长时间存在地理隔离,使得两种群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形成生殖隔离,D不符合题意。11.B若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F1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1,A正确;若此性状由两对等位

基因控制,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AaBB,AABb,F1自交子代雌雄配子组合数为16或4,表型比例可能为9∶7,15∶1或3∶1,不可能为7∶1,B错误;若此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F1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1∶1,C正确;若此性状由两对

等位基因控制,亲本隐性突变个体基因型为aabb,野生型个体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1,D正确。12.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因此在突变基因表达时,翻译过程中最多用到21种氨基酸,A错误;F基因突变后,嘧啶核苷

酸在该基因中比例不变,仍占50%,B正确;F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相同,前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后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C错误;若减少的3个碱基不是相邻的三个碱基,则突变前后所编码的两条肽链中,最少有一个氨

基酸不同,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D错误。13.D环境因素导致水稻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是可遗传的,水肥充足的生长环境使野生稻谷粒饱满的性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遗传物质,是不可遗传的,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野生稻谷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变异和人为选择,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发生改变,B

正确;耐盐碱稻是在一种野生稻谷类植物的基础上,经培育后选择而获得的,该过程中基因种类发生了变化,故与野生稻谷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不能够改变耐盐碱稻变异的方向,D错误。14.D基因突变会

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生物的基因重组不一定都来自基因的自由组合,如:互换和基因工程的原理也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等位基因的分离有关,且一对

等位基因不涉及基因重组,C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15.D禁止近亲结婚和进行遗传咨询不能杜绝该种遗传病的发生,只能降低该种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

误;某男性患有该遗传病,则其母亲肯定携带致病基因,但由此不能确定其父是否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理论上,人群中m的基因频率与男性群体中患该病的概率相同,C错误;由于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因此人群中M的基因频率大于m的基因频率,D正确。16.D

从图中看出,雌、雄配子可以结合,所以基因缺失不影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正确;经过该方法获得的Fix植株与亲代相同,所以不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由题干与图示信息可知,基因缺失导致雄配子染色体降解从而实现“孤雌生殖”,C

正确;基因缺失导致水稻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以基因缺失影响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17.D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联会的结果是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A正确;图1中同源染色体的部

分区段未能准确对位,B正确;因为这两个子细胞来自于同一个次级性母细胞,所以图示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移接,一条片段的基因B移接到另一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基因D、d互换,C正确;正常情况下,子细胞的染色体片

段为FBBD、fBBd,因发生错配,现在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片段为FBBD、fBD,其余两个子细胞染色体含有的片段分别是FBBBd、fBBd,D错误。18.C由图2可知,妻子的染色体正常,丈夫的染色体异常,丈夫产生的精子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7、9)∶(7+、9)∶(7、9-)∶(7+、9

-)=1∶1∶1∶1,则该夫妇生下相应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女儿的概率为1/4×1/2=1/8,A错误;丈夫产生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7+、9-)的概率是1/4,故子代相应染色体组成与父亲相同的概率为1/4,B错误;妻子的染色体正常,丈夫产生含(7+、9)的精子的概率为1/4,故该夫妇再生

一个痴呆患者的概率是1/4,C正确;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相同,故若一精子含(7+、9),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也含(7+、9),D错误。19.A为了防止细胞提取液中的DNA和mRNA干扰最终结果,该实验中所用的细胞提取液需要除去

DNA和mRNA,A正确;需向试管中加入酶、tRNA、ATP及核糖体,但不需要加RNA聚合酶,B错误;结果在加入了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这说明mRNA中的密码子UUU代表的是苯丙氨酸,C

错误;人工制成的CUCUCUCU—…这样的多核苷酸链,只能形成2种氨基酸(亮氨酸、丝氨酸)构成的多肽链,D错误。20.A人类活动导致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形成大小不等的区域,即野生大熊猫之间由地理隔离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未必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对于小种群区域,可通过引入新个体增加种群

数量并通过与原来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改善遗传多样性,B正确;通过修建栖息地走廊缓解地理隔离,从而加强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进而改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恢复竹林并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增加其食物资源,减少天敌,进一步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增加

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最有效措施,D正确。21.答案:(1)原核(2)(3)tRNA(转运RNA)(4)核孔(5)3(6)间接(7)基因具有多样性(遗传物质具有多样性)解析:(1)图一所示细胞中转录和翻译能够同时进行,为原核

细胞。(2)图一所示细胞中发生了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因此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3)mRNA为翻译的模板,其含有的密码子能够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因此能够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4)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DNA

转录形成的mRNA是生物大分子,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5)图二中②过程为翻译过程,需要mRNA(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的工具)、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共三种RNA分子的参与。(6)白化病是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说明基因是通过合成相关的酶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某些性状

,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7)蛋白质的多样性来源于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而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故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具有多样性。22.答案:(1)染色体组中(2)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纺锤体(3)B

、C三先通过D处理培育出四倍体,再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4)单用灭活的精子给C组(或D组)的卵细胞授精解析:(1)多倍体育种是通过增加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看是否符合要求。(2)在前期用秋水仙素处

理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极体的释放。(3)图中B、C组处理培育出的三倍体种苗,可避免因生殖造成的肉质退化、产后染病死亡等不良现象。除了图中的处理外,还可采用的处理是先通过D处理培育出四倍体,再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4)精子起到刺激卵细胞发育成新个体的作用,精核并不与

卵核融合,照此处理A组处理将形成单倍体。要快速培育出纯合子,可采用灭活的精子给C组(或D组)的卵细胞受精。23.答案:(1)27∶3730∶37(2)aaBBcc、aaBBCC和AABBcc(3)①若F2中开红花、白花个体的比例为9∶7,则

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2对隐性纯合基因②若F2中开红花、白花个体的比例为27∶37,则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3对隐性纯合基因解析:(1)根据逐对分析法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子代红花A_B_C_占3/4×3/4×3/

4=27/64,子代红花∶白花=27∶37,子代中基因型共3×3×3=27种,其中红花的基因型有2×2×2=8种,子代白花的基因型有27-8=19种,共占37份,其中纯合子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

cc,共7种,各自占1份,故F1中开白花的杂合子植株占F1所有白花植株的比例是(37-7)/37=30/37。(2)用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与某纯种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均开红花A_B_C_,说明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和AABBcc。(3)要确定一纯种白花品系的基

因型,可让其与纯种红花(AABBCC)植株杂交获得F1,然后再将F1自交获得F2;①若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2对隐性纯合基因,则子一代为双杂合个体,自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红花∶白花=9∶7;②若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3

对隐性纯合基因,则子一代为三杂合个体,自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红花∶白花=27∶37。24.答案:(1)15(2)7∶8(或8∶7)MsmsRr和msr(3)黄色和茶褐色1∶1(4)对母本不用去雄处理,方便杂交,降低劳动成本解析:根据题意,该植株的

基因型为MsmsmsRrr,这条额外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在分裂过程中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则产生的配子为msr和MsmsRr,其中,msr的配子是正常的雄配子,MsmsRr的雄配子是异常的,不能和雌配子结合,两种雌配子的种类为

msr和MsmsRr,则受精卵为msmsrr和MsmsmsRrr,表现型为黄色雄性不育和茶褐色雄性可育。(1)根据题意,育成的新品系三体大麦体细胞中染色体比正常个体体细胞额外多一条,因此育成的新品系三体大麦体细胞染色体为1

5条。(2)根据题意,正常大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是7对,三体大麦减数分裂时,若其他染色体都能正常配对,唯有这条额外的染色体,在后期随机分向一极,两极染色体数比为7∶8,减数分裂Ⅰ后期,该条额外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因此最终可产生

的雌配子基因组成是MsmsRr和msr,而有额外染色体的花粉无受精能力,因此雄配子只有msr。(3)根据题意,该三体大麦的基因型为MsmsmsRrr,能产生2种类型的雌配子msr和MsmsRr,1种类型的雄配子msr,因此该三体大麦自花授粉,子代黄色种皮msmsrr的种子和茶褐色种皮Msmsm

sRrr的种子的理论比值为=1∶1。(4)由于种皮颜色不同,可采用机选方式分开,方便实用,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在生产中采用不育系配制杂种的目的是对母本不用进行去雄环节,降低劳动成本。25.答案:(1)尿嘧啶是RNA分子特有的碱基噬菌体的DNA翻译(2)DNA→RNA→蛋白质(3

)不属于DNA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4)A基因来自卵细胞,P序列甲基化,A基因不能表达正常鼠∶侏儒鼠=1∶1解析:(1)资料一中的实验探究遗传信息的表达,而尿嘧啶是RNA分子特有的碱基,因此选择尿嘧

啶作为标记物。由材料信息可知,分离出的含C标记的RNA可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则合成含C标记的RNA分子的模板为噬菌体的DNA的一条链,新合成的含C标记的RNA通常

和核糖体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译过程。(2)由资料一的实验过程可知,DNA通过转录生成RNA,RNA再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则DNA到蛋白质之间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是:DNA→RNA→蛋白质。(3)DNA甲基化只是在胞嘧啶上添加—CH3,并未

改变基因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因此不属于基因突变。(4)由资料二可知,A基因的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不能表达,若基因型为Aa的小鼠是侏儒鼠,则其A基因来自卵细胞,P序列甲

基化,A基因不能表达,小鼠因缺乏蛋白X而表现为个体较小。由以上分析可知,纯合侏儒雌鼠基因型应为aa,纯合正常雄鼠基因型为AA,二者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设雌鼠卵细胞中P序列甲基化的A基因表示为A-,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可表示为

A-a×Aa,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正常鼠)∶Aa(正常鼠)∶A-a(侏儒鼠)∶aa(侏儒鼠)=1∶1∶1∶1,因此F2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鼠∶侏儒鼠=1∶1。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2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相通

,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A错误;泪液和尿液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胃蛋白酶和胰液都在消化道里,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葡萄糖、胰岛素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2.D人体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一般都需要经过内环境来完成,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D错误。3.BC是血浆,不包

括血细胞,A错误;丙是毛细淋巴管,当组织液B进入淋巴管就成为A淋巴液,B正确;C中的蛋白质不会从血管进入组织液,C错误;如果是饭后半个小时,则血糖浓度升高,当血液流经甲(肝脏细胞),会转化成肝糖原,使血糖浓度降低,D错误。4.D冬季进入室外寒冷环境后,产热增加,但

人体需要维持体温恒定,故散热量与产热量会保持一致,A正确;当人体一次性摄入较多的高盐食物时,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从而使尿量减少,B正确;血浆中的HCO-3、H2PO-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若

机体流失较多的HCO-3,会影响细胞外液的pH的稳定,C正确;CO2从肝脏细胞内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肝脏细胞CO2浓度大于组织液,O2从组织液中自由扩散进入肝脏细胞,肝脏细胞O2浓度小于组织液,故人体肝脏组织细

胞内液的CO2/O2的值大于组织液的,D错误。5.B寒冷时,骨骼肌通过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尿糖,人体血糖平衡被破坏;人体血液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因此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

7.38,处于血液pH的正常变化范围之内;当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6.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组小鼠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所以血浆的渗透压不会发生变化,尿量短时间内不会增加,但Na+的含量增加了,A错误

,D正确;乙组小鼠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细胞呼吸速率不变,所以乙组小鼠的体温不会变化,血浆的pH也不会发生改变,B、C错误。7.A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

液占1/3,因此细胞外液的总量少于细胞内液,A正确;②④⑤分别是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多于组织液和淋巴液,B错误;血浆和淋巴液也可以与一些细胞的细胞内液发生物质交换,C错误;虽然血浆中含

有缓冲物质,但其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且正常情况下,血浆的pH也不是固定不变的,D错误。8.A功能性饮料中的某种成分如咖啡因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细胞,使细胞膜电位发生反转,A正确;由于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摄入碳酸饮料后人体血浆

pH基本能维持稳定,B错误;剧烈运动流失的主要是水分和钠盐,C错误;夏天喝冰镇饮料、会刺激消化道内的冷觉感受器,可能会导致汗液分泌减少,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黏膜处,不在大脑皮层,D错误。9.C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比进入淋巴管的量更多,A错误;血浆浓度升高会导

致组织液中的水渗入到血浆中的量相对增大,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B错误;淋巴循环能够较好地帮助血浆回收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C正确;淋巴液是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D错误。10.C水螅是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其没有内环境,A错误;人体内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与消化道

肠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肺泡壁细胞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错误;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及其成分两个方面的相对稳定,D错误。11.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最高,A错误;“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12.A药物中的葡萄糖经吸收

后进入血浆,可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淋巴液,能为淋巴管内细胞提供能量,A错误;药物中的氯化钠能维持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利于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药物中的枸缘酸钠是强碱弱酸盐,能和酸性物质反应,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其中的枸缘酸盐不属于内环境

成分,D正确。13.B负反馈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可维持内环境各种物质含量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

含量有关,C正确;剧烈运动后,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增加,由于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乳酸逐渐减少,因此血液中pH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14.D大塑胶袋内的电解质溶液能够为早产羊羔生活提供适宜的液体环境,维持羊羔细胞的渗透压平衡,A正确;该塑胶袋内,除水和电解质外,还需包含羊羔生长

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B正确;羊羔健康生长不光要维持电解质溶液必要的成分和含量,还要满足羊羔发育所需的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等,C正确;“人造子宫”中的渗透压应该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因而不能定期注入高浓度NaCl溶液,D错误。1

5.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16.D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

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17.C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模型组胃排空率为38.65%,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A正确;正常组为对照组,将给药之后的胃排空率和正常组比较,能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B正确;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柴胡疏肝散组胃排空率为51.12%,正常组胃排空率更高,所以与正常组相比不能表明柴胡

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C错误;柴胡疏肝散组与药物A组的胃排空率相似,且均比模型组胃排空率高,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D正确。18.D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见超氧化物主要在活细胞中产生,A错误;实验结果可说明吸烟可能导致超

氧化物含量增加,但不能证明是尼古丁的作用,B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细胞中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C错误;据柱形图可知,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因此,本实验为

“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D正确。19.D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

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

血液pH的稳定,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神经效应器激素靶细胞(2)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下降)抗利尿激素和神经递质(3)下丘脑解析:(1)寒冷条件下,人体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等生理反应以维持体

温的相对稳定,其中皮肤毛细血管和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属于体液调节(激素调节),该过程中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2)人体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水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内分泌系统的参与,因此参与调节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激素(抗利尿激素)。(3)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2.答案:(1)

CP含量迅速减少(2)不会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缓冲物质(3)①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H2O、CO2和乳酸②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解析:(1)ATP-C

P供能系统在供能过程中,CP(磷酸肌酸)的特殊的化学键迅速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生成ATP,因此CP含量迅速减少。(2)由于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缓冲物质,所以糖酵解供能时,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不

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3)①曲线图显示前100m的实际摄氧量极少,据此可推知此时为骨骼肌供能的系统主要为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300m之后实际摄氧量趋于稳定,但略低于专项理论需氧量,说明此时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

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因此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假设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原料为葡萄糖)产生的终产物是H2O、CO2和乳酸。②综上分析可知,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中长跑运动员需同时加强有氧能力训练

和无氧能力训练。考点25神经调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是完整的反射活动,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联系

,可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参与,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延髓,D错误。2.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主要是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

确;组成神经细胞细胞膜的脂质包含磷脂和胆固醇,不包含脂肪,B错误;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但细胞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一般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大分子物质的方式也是胞吐,D错误。3.D小脑的主要

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4.C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突触结构,由运动神经末梢、接头间隙及肌肉终板组成,为单向传递,

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B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是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D正确。5.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而传递兴奋,由题可知“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小体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

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6.D由于将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静息时电流表指针应指向零,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先后经过右电极和左电极,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传递

兴奋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进入肌细胞,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e会引起f的收缩,C正确;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Ach会被降解失活,D错误。7.D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本身不

属于突触结构,A错误;突触处兴奋传递时,神经递质一般不进入突触后膜,B错误;当手碰到针时,人会感觉到痛,痛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因为反射弧不完整,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不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既能接受递质,同时也是一种离子通道,可以在接受递质后打开,D正确。8.A兴

奋在传导的过程中,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正确;①中释放的物质与③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③的兴奋或抑制,即引起钠通道或者氯通道的开放,B错误;兴奋从a到b的传递过程,完成了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若降低②中K+浓度,则③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变大,D错误。9.CAD病人大脑含有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因此通过对脑脊液中Aβ的检测可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正确;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

,抗Aβ的抗体能与β­淀粉样蛋白结合,减少Aβ的沉积,从而减少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因而减缓病情发展速度,B正确;由于Aβ的沉积会造成神经细胞受损,即使向患者体内注射神经递质,也不能使神经细胞兴奋,不能明显改善其病情,C错误;甘露特钠通过重塑肠道菌

群平衡,改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正常,神经炎症不会增多,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便不会沉积,利于神经元功能恢复正常,D正确。10.D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A错误;①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

,B错误;网络成瘾的原因可能是转运体减少,多巴胺不能回收利用,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延长了对大脑奖赏中枢的刺激时间,C错误;沉迷网络游戏可能使多巴胺受体减少,沉迷者需要不断地游戏刺激才能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11.D用光遗

传学手段激活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会诱发细胞外腺苷不显著增加,而激活谷氨酸能神经元,则会诱导细胞外腺苷大量增加,推测腺苷的释放主要与谷氨酸能神经元有关,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腺苷浓度增大可促进睡眠,故每天清晨,人体内的腺苷发生清除(分解),使睡眠压力减小而使人逐渐恢复清醒状态,B正确;由于咖啡因

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降解,过多摄入咖啡因就会引起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而超负荷工作,对健康不利,C正确;腺苷被认为是调节睡眠的内稳态因子之一,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D错误。12.B经鼻腔给予大鼠胰岛素,可降低可卡因所致的奖赏效应和运动活性,说

明胰岛素有望开发为治疗可卡因成瘾的药物,A正确;可卡因对神经系统、心脏和免疫系统都会有一定影响,B错误;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反射弧的来实现,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念,C正确;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在细胞核和核糖体分别完成转录和翻译,该蛋白

属于膜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和运输到膜上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13.C图1中三种刺激方式下都使突触后膜发生了膜电位变化,说明突触前膜都释放了神经递质,因此在突触前膜处均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刺激A、B均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值变小,说明神经元A、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

递质,而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单独刺激A不能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而连续刺激A,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可说明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C正确;根据C项分

析可知,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但该实验不能说明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和B,示波器上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14.D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突触小泡1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

质释放到突触间隙,A正确;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2表示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C正确;2所在的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因

而不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D错误。15.BA、C、D选项的治疗方法均会促进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加重肌肉痉挛,故A、C、D不合理;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可减少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治疗人体肌肉痉挛,B合理。16.B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

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17.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

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

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2)相同电信号、化学信号能(3)氨基丁酸(GABA)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促进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打开,氯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

膜电位依然保持静息状态(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没有能产生冲动继续传递兴奋、没有产生动作电位)(4)不合理理由:该实验结果仅能说明铅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无法证明是通过使ALA增多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解析:(1)神经纤维主要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

所组成,在反射弧中通常充当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2)兴奋在反射弧中b、d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兴奋在c神经中枢处会有信号的转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电位变化,所以兴奋在c神经中枢处会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若c中I处释放的是氨基丁酸,则Ⅱ处能测得膜电位变化,且测得的

电位变化是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3)氨基丁酸(GABA)控制疼痛的机理是: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促进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打开,氯离子内流,阻断兴奋的传递,突触后膜的电位依然保持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突触后膜部位没有能产生冲动继续传递兴奋,因而氨

基丁酸可以控制疼痛。(4)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铅能使血液中的ALA增多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实验设计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加入铅进行处理的实验组,结果显示加铅组较对照组明显表现为狂躁不安,此实验结果只能证明铅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无法证明铅是通过使ALA增多影响神经系统

的正常功能,故该实验方案不合理。2.答案:(1)胞吐(2)收缩化学电(3)Ach收缩加剧(4)C5a的抗体能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C5a的抗体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不能激活巨噬细胞,减少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造成的损伤Ca2+和N

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解析:(1)突触小体内的Ach存在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2)Ach为兴奋性递质,突触间隙的Ach与突

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中可将Ach携带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3)AchE能将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若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则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会

积累大量的Ach,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瞳孔收缩加剧。(4)①C5a的抗体可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进而不能激活巨噬细胞,降低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导致的损伤,因此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

Na+内流进入肌细胞,大量离子的进入导致肌细胞渗透压增加,从而吸水破裂。3.答案:(1)③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2)①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②电刺激强度Na+通道开放任氏液③不衰减传导速率④如图所示解析:(1)③Smin为阈刺激,在Smin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刺激强度,

会使动作电位幅值增大,当刺激强度足够大时,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故③处应为在Smin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刺激强度,从而测得Smax。(2)①当刺激强度介于Smin和Smax之间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②伪迹的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因此伪迹的幅值可作为电刺激强度的量化

指标。分析可知,伪迹是由刺激电极施加电刺激,电刺激通过液体(任氏液)传导至记录电极所致。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是Na+通道开放,引起Na+内流,因此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以用来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N

a+通道开放所需要的时间。③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现象称为不衰减性。在刺激电极施加适宜的电刺激时,显示屏1和显示屏2出现了不同幅值的动作电位,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速率不一致(见图示),随着距离的增大,差异会越来

越明显,从而出现了a处的动作电位大于b处的现象。④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现象,即刺激强度低于阈刺激时不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刺激后,就能产生最大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继续加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因此单根神经纤维的Smin和Smax

是相同的。坐骨神经中的多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值可以叠加,因此动作电位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坐骨神经的Smin和Smax是不同的。考点26体液调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人体内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激

素和递质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为脂质,乙酰胆碱为有机碱,A错误;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错误;酶只有催化作用,D错误。2.D受体M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其化学本质可能是糖蛋白,A正确;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后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

葡萄糖的摄取,B正确;若某人血糖浓度偏高,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某种能与受体M结合的物质所致,导致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受阻,进而影响了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C正确;根据题干和示意图分析,GLUT4是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GLUT4合成障碍,葡萄糖便无法进入细胞

,胰岛素只能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而不能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合成,D错误。3.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引起尿量减少,A错误;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C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D正确。4.D入水时皮肤受外界寒冷刺激,通过感受器

将兴奋传至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骨骼肌收缩,使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增加产热,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汗液分泌来减少散热,该过程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者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加强代谢、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5.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

多时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A正确;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而激素调节相对速度较慢且作用的范围更大,B错误;激素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因此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以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C正确;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激素的分泌量也会受到影响,如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

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再如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D正确。6.B①②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正确;促胰液素是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错误;②和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①和③对比,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或者不只是受神经调节,以上实验并未

直接探究胰腺分泌胰液与神经的关系,因此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对比,可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D正确。7.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

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①正确;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②错误;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

胞没有破坏,③正确;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病变重吸收能力减弱,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④错误;测定两组家兔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⑤正确。8.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使人体细胞数量增多,从而促进生长,A正确;激素随体液运送到全身,最终作用于靶细胞,而不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B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

来影响个体行为,性激素也能影响个体的行为,C正确;三种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影响骨的生长,D正确。9.D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调节腺垂体,而不是神经垂体,A错误;垂体分泌的激素除了促激素以外,还有生

长激素等其他激素,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胰岛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C错误;男性的第二性征也依靠睾酮的刺激,男性第二性征包括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骨骼肌发育增强等,D正确。10.C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协同促进骨骼的发育,A正确;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

基酸衍生物,通过与靶细胞内对应受体结合进而发挥其调节作用,B正确;婴幼儿时期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致使婴幼儿患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的呆小症,C错误;运用131I同位素示踪法可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规律,D正确。

11.C高热量饲料连续饲喂小鼠,会导致小鼠细胞膜上GLUT4减少,从而获得糖尿病模型鼠,A正确;本实验自变量是药物X的有无,GLUT4的表达量是因变量,探究的是药物X的降糖机理,B正确;第1、2组都可作为对照组,第2组可作为第4组的模型对照组,C错误;由实验2和4的结果可知,药物

X降血糖可能是通过提高GLUT4表达量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12.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在缺少水分的环境下,细胞外液渗透液升高,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在缺少食物的环境下,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会兴奋,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被救

人员的水肿可以通过静脉输入蛋白质来增大血浆渗透压,从而吸出组织液中多余的水分,C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非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13.C根据题图可知胃泌素的分泌调节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盐酸等化学物质的调

节,所以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G细胞可以接受神经调节,神经递质不需要经过血液运输,B正确;据图胃泌素的分泌调节机制存在正反馈调节,C错误;激素作用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D正确。14.A褪黑素的分

泌是生来就有的,调节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褪黑素在白天含量少,晚上含量多,褪黑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呈昼夜性的周期变化,B正确;褪黑素在白天含量少,晚上含量多,说明光照影响了褪黑素的分泌,所以熬夜玩电子游戏会抑制体内褪

黑素的分泌,C正确;褪黑素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口服用于缩短入睡时间改善睡眠,D正确。15.D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A正确;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基本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B正确;甲病变部位在下丘脑,可通过注射适量TRH,使TSH水平升高,进而使TH水平升高,C正确;乙的病变部位在垂体,

即使注射适量TRH也不能促进垂体释放TSH,而是应该注射适量TSH,使TH水平升高,D错误。16.D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而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A错误;跳水过程中通过交感神经传出信息导致心跳加快,B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小

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大脑是机体运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因此跳水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的同时参与,D正确。17.A双酚A是一种环境激素,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说明双酚A也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

作用,A正确;由题意“双酚A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可知,双酚A进入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进而导致雌激素的分泌减少,B错误;由题意“双酚A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可

知,双酚A能与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错误;激素的含量极微,但其作用显著,双酚A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说明双酚A的含量极微,但作用显著,D错误。18.B据图分析,激素单独作用时,0.5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错误;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为

12.8-5.0=7.8(mmol/L),三种激素各自效应的总和为(6.9-5.0)+(5.7-5.0)+(5.2-5.0)=2.8(mmol/L),前者明显大于后者,B正确;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C错误;实验结果可证明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

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但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血糖浓度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D错误。19.C题意显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推测,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A

正确;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上升时,则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被抑制,从而维持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稳定,B正确;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

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C错误;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信号,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D正确。20.BTH作用后即被灭活,机体需不断产生TH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A正确;TH分泌后

通过体液运输,TH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没有导管,B错误;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不能识别TH,TH的负反馈调节会受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会分泌更多相应的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更多的TH,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C正确;碘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功能,新生儿缺碘容易因为缺乏甲状腺激素而患呆小症,所以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D正确。21.C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

水受限,这个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B错误;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当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排尿减少,C正确;医护人员工作

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错误。22.C运动期间需要大量能量,血糖分解加快,ATP和ADP的转化速率加快,但储存的ATP含量基本不变,A错误;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血糖分解加快,

细胞代谢速率加快,B错误;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动作上,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而不觉得寒冷,C正确;在运动初期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供能,一定时间后需要摄取血糖作为能源补充,D错误。第

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保持恒定神经—体液辐射、传导、对流、蒸发(2)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交感神经(3)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解析:(

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处于32℃~33℃之间,保持恒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2)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

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3)分析题意可

知,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所以考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即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4)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即是由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的。因为血液中的皮质醇可以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尿液,故使用尿液而不用血液检测皮质醇,而且也能避免取血对小熊猫的伤害。2.答案:(1)②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③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物质X(2)实验各阶段的小鼠血糖浓度

变化(3)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S,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解析:(1)②为药物S处理,根据题中信息“直至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可知药物S可导致小鼠出现高血糖症状,乙组和丙组分别为高血糖对照组和实验组,二者都需要利用药物S构建高血糖模型小鼠,故丙组

处理为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③甲组为空白对照组,故甲组处理为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丙组为实验组,故丙组应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物质X。(2)设计表格时应注意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适应性饲养)甲、乙、丙组

小鼠血糖均正常;第二阶段(药物S处理后),乙、丙组小鼠的血糖会上升直至超过11.1mmol/L,成为高血糖模型小鼠,甲组正常;第三阶段(物质X处理后),丙组小鼠的血糖逐渐下降,但物质X只能缓解高血糖症状,不能根治,故丙组的血糖不会降低至正常水平,乙组小鼠仍为高血糖,甲组

正常,据此可设计出表格(见答案)。(3)可用自变量是药物S的浓度和给药途径,检测指标(因变量)为构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所需的时间的实验进行探究,即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S,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

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考点27免疫调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

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2.B图甲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抗原

呈递细胞中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经过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B正确;图乙中细胞1、2、3分别是B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细胞3(吞噬细胞)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3.D抗体只能与特定

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

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4.D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细胞

毒性T细胞。把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及51Cr的释放量,最终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5.D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

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符合题意。6.C

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一般是蛋白质,也可能是多糖或脂质,A正确;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它们是特异

性免疫启动的部位,B正确;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统称为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不具有吞噬作用,C错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原因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和抗原分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正确。7.C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都能表

达,A错误;VLPs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但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无特异性,B错误;注入机体的VLPs不含DNA分子,一般不会增殖产生子代病毒,C正确;接种该疫苗的个体体内会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在H

PV再次侵入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8.B实验结果表明,6周后的白色品系对移植到身体上的灰色皮肤排斥,而由于新生时输入黑色品系的脾细胞在6周后再移植黑色皮肤不排斥,说明6周后体内的免疫系统成熟,之前移植入的脾细

胞中的淋巴细胞成为自体的一部分,A正确;白色品系小鼠能特异性地识别移植的皮肤细胞,新生白色品系小鼠输入黑色品系的脾细胞在6周后再移植黑色皮肤不排斥,B错误;该白色品系小鼠对灰色皮肤移植物有排斥反应,主要是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由细胞

毒性T细胞将移植的皮肤细胞裂解,C正确;由于新生白色品系小鼠免疫系统未成熟,输入了黑色品系的脾细胞后,这些细胞就转化为自身的成分,D正确。9.B病毒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A正确;注射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不能用于治疗新冠肺炎,B错误

;注射新冠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属于被动免疫,由于主动免疫接种疫苗会产生记忆细胞,所以主动免疫比被动免疫可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C正确;戴口罩、勤洗手和少出门可以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是通过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良好措施,D正确

。10.C主动免疫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如注射疫苗)和自然主动免疫(感染病毒后自愈),A正确;非蛋白质类的抗原进入体内不能引发细胞免疫,B正确;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之前需要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但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不需要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C错误;首次侵染人体的任何病毒均会

被体内某种淋巴细胞识别,D正确。11.B抗体是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会进入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内部,A错误;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一个病原体与多个抗体结合有利于病原体被吞噬清除,B正确;机体发生图示过程,已经分化出了浆

细胞产生了抗体,B淋巴细胞已经完成致敏过程,C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由特异性的浆细胞分泌,抗体A、B、C不同,不可能由同一个细胞合成并分泌,D错误。12.A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细胞,其吞噬的病毒、细菌、自身变异的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

应较高,A错误;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加工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说明其具有防御功能,能摄取、处理自身变异的细胞,说明其具有免疫监视功能,B正确;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C正确;树突状细胞

和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正确。13.C新冠疫苗不是抗体,疫苗是能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A错误;即使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但是第3剂次接种的新冠疫苗与第2剂次还是相同的,B错误;加强接种第3剂次的目的是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以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C正确;血液中产生新冠病毒抗体,有可能是接种新冠疫苗产生的,也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产生的,D错误。14.A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A错误;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

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且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免疫监视是指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机体会

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正确;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故“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D正确。15.D由图可知,图中甲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说明其为浆细胞,其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分泌型抗

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说明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B正确;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C

正确;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和清除功能,D错误。16.D病毒的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人类本身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错误;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

的抗体,C错误;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正确。17.D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

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

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抗衡作用

,D错误。18.C多次注射是为了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多次注射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C正确;抗体不会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第二关

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组织液(2)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特异性靶细胞(3)过敏防卫(御)(4)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5)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下降解析:(1)感染

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组织液。(2)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若呼吸道黏膜受损,会导致病毒直接突破第一道防线,故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病毒感染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靶细胞。(3)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过敏反

应是由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导致的。(4)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会受到抗原刺激,之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5)接种第一剂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产生的抗

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下降,应及时接种第二剂。2.答案:(1)受体(特异性受体)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3)溶酶体非特异性免疫(4)大脑皮层促进NGF的释放;提高激酶的活性,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5)抑制NGF与NGF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感受器的兴奋,使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3)病原体侵染机体后,吞噬细胞将其吞噬,并利用细胞内的溶酶体将其水解,在这一过程中吞

噬细胞参与的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这种防御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4)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由图可知,Ca2+能促进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促进NGF的释放,同时Ca2+内流增加,提高激酶活性,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使得NGF不

能与NGF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引起感受器兴奋,也不能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因此感觉不到疼痛。考点28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顶端优势体现了顶芽处低浓度促进生长,侧芽处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两重性,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与能量有关,而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B正确;

α­萘乙酸,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均是人工合成的,C正确;较低浓度的生长素可能既促进根的生长,也促进茎的生长,D错误。2.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A正确;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而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

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D正确。3.A同一株植物的幼根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芽,A错误;棉花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

,侧芽中生长素的浓度较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B正确;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会防止落花落果,但是浓度过高,则会疏花疏果,C正确;生长素类似物IBA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一定浓度的IBA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正确。4.B胚芽鞘的向光性,向光侧和背光侧

都是起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A错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体现了两重性,B正确;茎的背地性,近地侧和远地侧都是起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C错误;无子番茄的培育体现的是生长素可以促进果

实发育的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D错误。5.BA项去除了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A不符合题意;豆科植物根上有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即固氮作用,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与植物激素无关,B符合题意;C项

说明水稻的生长发育、成熟与植物激素有关,C不符合题意;D项与乙烯有关,D不符合题意。6.B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提高,可促进植物根的形成,A正确;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B

错误;生长素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C正确;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因此,若环境中乙烯含量上升,植物生长素的含量会一定程度的下降,D正确。7.D顶芽①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④的方式为极性运输,属于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正确;光照时,芽向光源处弯曲生长,背光侧伸长快于向光侧,从图二可以看出,曲线Ⅰ伸长长度最大应是背光侧,曲线Ⅲ伸长长度最小应是向光侧,曲线Ⅱ介于两者之间,应属于对照组,B正确;顶芽①产生

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并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②③④都能发育成侧枝,C正确;图二结果是用枝条甲进行单侧光处理和未经单侧光照射的结果,只能反映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生长效果不同,不能

说明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不能反映低促高抑的特点,D错误。8.D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使得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从而背光侧生长快,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而图中d生长素浓度高于c,因此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为c

,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d,A错误;将植物体水平放置,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比远地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故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则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可为b,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b生长单位长度所需要的时

间大于a,所以根向下弯曲生长,B错误;根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由于茎不敏感,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曲线Ⅱ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C错误;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浓度稍大就表现为抑制作用,甚至杀死双子叶杂草,所以曲线Ⅰ表示生长

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曲线Ⅱ表示对单子叶农作物的作用,D正确。9.D由题干可知,重力、生长素、Ca2+影响细胞生长,都属于植物生长发育的信号,A正确;由题干可知,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激活细胞下侧的Ca2+载体和

生长素载体,说明重力信号通过淀粉体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变成运输Ca2+和生长素的信号,B正确;倒伏玉米的根部细胞内淀粉体下沉在细胞近地侧的内质网上,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内,与钙调素结合,激活细胞下侧的Ca2+载体和生长素载

体,使根近地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由于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抑制根部近地侧细胞生长,C正确;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根横放时,根近地侧积累的生长素会更少,故根向地性程度减弱,D错误。10.A质子泵既作

为H+载体,也是一种ATP水解酶,所以双重功能是指作为载体和具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A错误;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从题图可知其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和细胞核中两个部位,B正确;根据基因活化学说,IA

A能调控核基因的表达,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细胞壁酸化,从而促进细胞伸长,C正确;根据酸生长理论,将植物茎切段放入pH较低的环境中,细胞壁松弛,将有利于茎切段的生长,D正确。11.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

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冲天心”是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A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小分子有机物,而非蛋白质,因此不在核糖体合成,B错误;题目现象说明了生长素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未能说明生长素能促进开花以及果实发育成熟,C错误;生长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D正确。12.C植物的向光性,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两者都是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

的低促高抑特点,A错误;水稻体内的生长素,除了吲哚乙酸以外,还有吲哚丁酸等天然的生长素,B错误;施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一般比施用植物激素更加稳定,原因是植物体内缺乏分解外源生长调节剂的酶,作用时间更久,C正确;植物体

内的乙烯,促进植物的成熟,而不是促进植物的发育,D错误。13.A实验中,首先排除了顶端叶片是感受光周期的部位,主要原因是顶端叶片长出的时间晚,A错误;比较A组和C组或B组和D组,下部叶片长日照,而顶部无论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均不能开花,可以说明顶部不是感受

光周期刺激的部位,B正确;比较A组和B组或C组和D组,下部叶片短日照开花,长日照则不开花,说明下部叶片能够感受光周期,是植株体能够感受光周期的部位,C正确;低温也会影响植物的开花,如春化作用,D正确。14.D对照组的叶片置于表皮条缓冲液中,

为保证单一变量,实验组的处理液应用表皮缓冲液和ABA配制而成,A正确;由图1可知,在ABA的作用下,蛋白X变异植株的气孔开度降低程度大于野生型植株,所以蛋白X有利于气孔张开,抑制气孔开度降低,B正确;

由图2可知,蛋白X变异植株经ABA处理后,纤维结构Y的排布类型中辐射状、网状排布降低,解聚状增加,可见蛋白X会影响纤维结构Y的排布状态,C正确;蛋白X变异植株经处理后纤维结构Y的排布状态中解聚状增加,有利于气孔

关闭,D错误。15.C已知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伸长生长,烯效唑可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故适当使用烯效唑,不能生产亚麻纤维,A错误;赤霉素对亚麻成花没有影响,故适当使用赤霉素,不能生产亚麻籽,B错误;已知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伸长生长,茎秆可以生产纤维。故适当使用赤霉素,以

提高亚麻纤维产量,C正确;烯效唑可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适当使用烯效唑,不能提高亚麻籽产量,D错误。16.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特异启动子诱导表达iaaM(生长素合成基因)可获得无子果实,A正确;大量表

达ipt(细胞分裂素合成关键基因),细胞分裂素含量升高,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比例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B错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提高ga2ox(氧化赤霉素的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使赤霉素含量降低从而能获得矮化

品种,C正确;乙烯有催熟作用,在果实中表达acs(乙烯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反义基因,即是抑制乙烯的合成,果实成熟会延迟,D正确。17.C③和④之间有玻璃隔板,与琼脂等高,④中的NAA不会扩散至③,但④的NAA浓度较高,可促进④生成乙烯,乙烯是气体,可扩散作用于③,导致③中

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①,A错误;④与②的外源NAA浓度相等,促进乙烯的合成量也相等,④中乙烯浓度等于②,B错误;由题意可知,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①中的叶柄脱落率小于②,②中的茎端生长素浓度高于①,C正确;①中叶柄脱落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是因为植物成熟后会释放乙烯,乙烯会促进叶片

脱落,D错误。18.C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可从雄麻植株上取部分组织,体外培养产生大量幼苗用于生产,A正确;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对雄麻喷洒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增加纤维产量,B正确;若在生产中不播种黑色种子,即无雌性植株,不能正常通过有性生殖繁殖,获得下一年的种子,

C错误;与雌雄同花植物相比,麻避免了去雄,更便于杂交选育新品种,D正确。19.C将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喷洒到正常水稻幼苗上,会使正常水稻幼苗营养生长过于旺盛,由于光合产物过多的用于营养生长,因此结实率会降低,A正确;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

细胞质的分裂,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含生长素、不含细胞分裂素时,易形成多核细胞,B正确;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而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的相反,C错误;高浓度2,4­

D能杀死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农作物(单子叶植物)起到促进作用,可作为除草剂使用,D正确。20.C调环酸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A正确;喷施调环酸钙的关键之一是控制施用浓度,B正确;赤霉素促进茎秆生长,若调环酸

钙喷施不足,不能喷施赤霉素进行补救,C错误;在水稻基部节间伸长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可抑制其伸长,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产生作用(2)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协同(3)促进生根的物质(生长素)是否去掉嫩叶,有无NAA溶液解析:(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

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2)结合题意“突变植物体内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导致植物体内缺少内源赤霉素”可知,植株的高度与相关酶有关,即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所以二者对促进植物生长有协同作用。(3)结合题意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α­萘乙酸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作用相似”,则实验的自变量为NAA及生长素的有无(嫩叶

可以产生),因变量为生根状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某植物嫩枝若干条,随机平分为A、B、C三组,且对三组进行不同处理。①A、B组对照,A组中无生长素,有NAA,B组有生长素和NAA,若

B组生根多,则说明嫩叶能产生促进生根的物质(嫩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去掉嫩叶及有无NAA溶液。2.答案:(1)核糖体(2)降低气孔开度(3)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显著低于

野生型(4)远低于相近(5)植物根产生的C能够运输到叶片,微量即可调节气孔开度的变化解析:(1)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城所,因此该前体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2)分析图1可知,与不使用C或ABA处理的拟南芥相

比,使用微量(0.1μmol·L-1)的C或ABA处理拟南芥根部后,叶片气孔开度均降低,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气孔开度降低的更显著。(3)根据图2可知,干旱处理条件下,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可推测C可能通

过促进N基因表达,进而促进ABA合成。(4)根据题意可知,野生型植物经干旱处理后,C在根中的表达远高于叶片;在根部外施的C可运输到叶片中。假设干旱下根合成C运输到叶片促进N基因的表达,则野生型因含有C基因,能合成物质C,

可促进叶片N基因的表达,而砧木为突变体,因不含C基因,不能产生C,因此①处叶片N基因的表达量远低于野生型的参照值。若砧木为野生型,则根部细胞含有C基因,能表达形成C物质,可运输到叶片促进N基因的表达,

因此②处的N基因表达量与野生型的参照值相近。(5)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并对植物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根据题意可知,植物根产生的C能够运输到叶片,微量即可调节气孔开度的变化,因此C也属于植物激素。单元清通关卷(八)生命活动的调节1.CB表示血浆,血浆中的O2在肝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跨过

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肝细胞膜(1层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2层细胞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A错误;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B错误;在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分解

产生葡萄糖,肝脏周围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C正确;内环境中有许多缓冲对,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并不是稳定不变的,D错误。2.D脑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引起脑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

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炎症患者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导致细胞吸水涨破,D错误。3.B食物中含有的纤维素属于多糖,人体不能分解纤维素,不能利用纤维素,A错误;食物中应富含钙等无机盐,同时适当补充鱼肝油,因为鱼肝油中含有的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

收,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B正确;若航天员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脱水会造成其内环境渗透压升高,细胞会失水,C错误;若宇航员没有及时进食,糖代谢发生障碍,供能不足时,脂肪会转化为糖类,但并不是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4.B结合题干信息“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已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同时胃酸的pH值在2左右,属于强酸环境,故能够推断出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人胃内生存是因为不适应强酸环境,A正确;适宜条件下,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B错误;酶能够降低活化能,从而提高催化效率,故脲酶可

降低尿素水解反应的活化能,尿素在Hp产生的脲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13CO2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呼出体外,C正确;本诊断方法主要利用的是同位素示踪技术,人体胃部不存在分解尿素的酶,也不存在其他可产生脲酶的微生物是本诊断方法可

行的前提条件,D正确。5.D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新冠病毒入侵后,主要在人体的靶细胞中增殖,A错误;肌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静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组织液→靶细胞,因此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作

用所经过的途径不相同,B错误;口服药物运输的途径为消化道→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肌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静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组织液→靶细胞,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发挥作用的速度最快,C错误;无论是哪种给

药方式,药物都需要进入血浆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6.A由题意可知,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故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时,实线向虚线2方

向偏移,A正确;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错误;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偏低,血红蛋

白由R型向T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呼吸,D错误。7.C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的钠离子浓度比膜外的低,钠离子内流即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Glu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

Glu的过程,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B正确;长时程增强过程是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过程所实现的,而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属于胞吐,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释放较多Glu时,镁

离子排出,使NMDA受体活性增强,钙离子与钠离子的通道蛋白都打开,内流,此时Glu会与AMPA和NMDA两种受体结合;而钙离子的浓度与AMPA的数量和活性呈正相关;综上所述,长时程增强是通过提高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数量和活性来实现的,D正确。8.B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

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

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9.A①处即将恢复静息电位,②处即将产生动作电位,故此时①处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的传导具有不衰减性,B正确;

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C正确;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兴奋传至④处时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10.A运动会使机体产热量明显增多,散热量也会增加,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正确;由题图可知,未热习服的人

出汗率较低且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可推测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主要是出汗少、散热量较少引起的,B错误;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出汗率较高,汗腺分泌加快,有效增加机体散热量,有利于降低温度,C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

脑,而不是大脑皮层,D错误。11.A寒冷条件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C正确;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12.A人在剧

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

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13.B激素通过血液运

输至全身各处,TRH的靶器官是腺垂体,A正确;当TH的浓度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对TSH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B错误;缺碘会导致TH含量低,使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的TRH和TSH增多,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产热减少,机体对寒冷环

境的适应能力减弱,D正确。14.C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图示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其致病机理应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A错误;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来自B细胞与记忆细胞,B错误;

乙酰胆碱不发挥作用导致肌无力,可知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C正确;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但只有过敏反应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D错误。15.D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监视功能

,该过程不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图中所示过程为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C错误;注射对抗PD-1蛋白的抗体,可以减弱PD-1蛋白的功能,使T细胞不

与癌细胞结合,从而有效治疗恶性肿瘤,D正确。16.B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个B淋巴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A错误;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但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C错误;记忆细胞不会杀灭、清除病原体,而是形成免疫记忆,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

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出效应细胞,D错误。17.B通过曲线图可知,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A正确;施加ABA后,根生长加快,从土壤吸收水分增多;茎叶生长减慢,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减慢,水分散失减少,B错误;脱落酸(ABA)是一

种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根冠、萎蔫的叶片等,C正确;施加ABA后,促进了根的生长,抑制了茎叶的生长,植物叶蒸腾速率会减慢,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故一定程度上,ABA的调控作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D正确。18.DA蛋白可以激活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故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根据题意,赤霉素诱导A基因的表达,脱落酸抑制A基因的表达,二者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B蛋白可激活种子中某些基因转录,不能直接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

物体的性状,C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种子不会产生大量脱落酸,D错误。19.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所以体温保持正常,内环境不一定保持稳定状态,A错误;某些情况下如病毒感

染时,人的体温调定点可能会升高,机体在较高的温度下维持产热和散热平衡,从而导致“发热”症状,B正确;人体体温的维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C正确;若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仍相当于处在寒冷环境中,所以机体会觉得冷,D正确。20.A分析题意,喷施某种植物激素,

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说明该矮生突变体体内缺少该激素,且该激素的受体正常,B、D不符合题意;由于该激素能促进植株长高,因此该激素可为赤霉素,A符合题意;脱落酸与植物的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有关,C不符合题意。21.答案:(1)主动运

输减少(2)降低(3)神经调节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无胃液分泌(收集不到胃液等)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胃壁细胞分泌C1-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方式是主动运输,Cl-在胃壁细胞中的浓度低于胃液中。食用较多的陈醋后,胃液中H+浓度升高,因此为维持胃液中

H+浓度的相对稳定,胃壁细胞分泌的H+量将减少。(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导致胃液中H+数量减少,pH升高。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降低。(3)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说明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

调节,即胃液的分泌受到相关神经元的支配。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使神经系统无法支配胃液的分泌,预期实验现象是无胃液分泌(收集不到胃液等)。22.答案:(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

张(2)上移增加(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解析:(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

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

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3)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

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

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23.答案:(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2)大于不相同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机体自身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解析:(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细胞

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放射性碘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进行的。给甲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将其作为对照组;给乙组注射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乙组家兔的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给丙组注射的促甲状

腺激素溶液会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进而促进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24.答案:(1)①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②随IAA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③没有设置一系列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伸长影响的实验(2)样方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

抗药性的产生解析:(1)①题图中当BR=0nmol时为单独IAA处理主根的曲线,此曲线显示IAA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②题图中当BR=100nmol时为BR与IAA同时处理主根的曲线,曲线显示每一个IAA浓度下,主根的长度都小于未加B

R的情况,所以BR的作用是抑制了主根的伸长,再结合曲线走势可知,随IAA浓度的增加,BR的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③由于没有设置一系列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伸长影响的实验,所以该实验不能证明BR对主根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

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从种群特征分析蚜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与传统农药相比,利用BR杀虫具有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等优势。25.答案:(1)神经体液(2)升高增多下丘脑(3)加强减少负反馈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

节。(2)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在该神经调节过程中,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均位于下丘脑。(3)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

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当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点29种群及其动态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B

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若受到气候、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D错误。2.B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都包括老

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3.D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应采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应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不能用普通载玻片,C错误;营养条件、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4.D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估计值是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B正确;样方法分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狭

长的河流宜采用等距取样法,C正确;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同的物种选择的样方面积可不同,D错误。5.D由图示曲线变化可知,牧草产量随着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得最快,且最先降为0,因此种群密度相同时,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亚洲小车蝗,A正确;4种蝗虫都以牧草为食,故4种蝗虫之间的种

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由图示可知,当狭翅雏蝗虫的种群密度处于0~5只·m-2时,牧草产量处于增加的趋势,C正确;宽须蚁蝗若虫(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6.B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

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北极游隼属于候鸟,活动地点不固定,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北极游隼的迁徙与气候变化和基因AD-CY8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的行为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C正确;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D正确。7.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据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幼年个体减少,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下降,会使其年龄结构趋向于衰退型,B正确;据图可知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社群压力增加,通过下丘脑→垂体途径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田鼠的生长代谢出现障碍,故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C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中有下丘脑的参与,也有生长激素等的参与,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8

.D由表格数据可知,这14年间该种留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错误;第8~14年间虽然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错误;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

但种群数量不同,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也应不同,C错误;表格中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是K/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9.C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的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增长率,

增长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故无法判断出生率的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性别比例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B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记物颜色过于鲜艳时易受天敌捕获,会影响重捕有标记的

个数,从而会增大误差,C正确;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使该种群的K值减小,D错误。10.C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与食物、空间、天敌等密切相关,通过实施生物防治减少蝗虫数量可以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样

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通过样方法获得的是估算值,故采用五点取样法不能精确调查某一草地上东亚飞蝗虫卵的密度,B错误;东亚飞蝗迁移到新的适宜环境,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一定时间内可呈“J”形增长,C

正确;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11.C通过小网眼渔网捕获量可知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逐渐增加,但实际上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A

错误;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使出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种群的密度减小,B错误;第一次捕获量为734条,第二次重捕330条,带标记62条,故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734×330÷62≈3907条,C正确;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不利于鱼

资源的更新和持续,D错误。12.A从图中的信息可以推断,夏季高温,会使得子代雌雄比例失调,雄性比例显著高于雌性,因此不利于该种蝇的繁殖,A错误;从图中信息可见,温度为35°时,全发育为雄性,因此这时子代雌雄比例差

距最大,B正确;相对于35°和30°时的雌雄比例,25°时雌蝇的比例有所上升,C正确;由图可知,不同温度下子代雌雄比例有变化,因此性别会受环境温度影响,D正确。13.D没有人为干预,在自然条件下,桃蛀螟的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A

错误;桃蛀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研究中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桃蛀螟的种群密度,B错误;性引诱剂诱捕主要通过改变性别比例而降低种群数量,C错误;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桃蛀螟,以时间为横坐标,诱捕成虫数量为纵坐标,可绘制曲线监测桃蛀螟的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14.D振荡培养的

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A错误;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

小格4~5个左右较为合适,C错误;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15.B根据分析,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

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形,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很难被去除,B正确;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链变少,C错误;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引进新疆后,从周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

在与当地的鼠类竞争中占优势,种群增长率高于当地鼠类,D错误。16.A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

错误。17.BC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图可知,亲

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18.D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

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存在种内斗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可保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

,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数量(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先减少后增多生物利用化学物质吸引蝗虫的雄性个体并捕杀,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N1解析:(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2)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

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蝗虫体色的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群居型蝗虫体内合成的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能使其避免天敌的捕食,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3)图中显示了蝗虫与鸭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根据模型分析:

当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过程中,鸭的数量由P2变为P1再变为P2,其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引入鸭来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的方法,此外可采取的生物防治方法还有:施用可以吸引雄性蝗虫的化学物质诱捕雄性个体,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等。蝗虫属于害虫,对其防治越早进行越好,适合在图中蝗虫种群数量为N1时进行

,防止蝗虫爆发。2.答案:(1)随机取样2055株/公顷(2)种间竞争马尾松马尾松的成年树高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阴生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解析:(1)调查植

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80+81+81+84+85)÷5÷0.04=2055株/公顷。(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区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

耐阴树种。表格中树高可代表树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树木长大马尾松数多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将成为优势树种。考点30群落及其演替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

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A错误;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环境条件有关,人类因素使群落可能变得简单,如围湖造田等,B错误;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内部和外部共同决定的,C错误;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乔木适宜强光照,灌木、草本需要光照依次减弱,分层现象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D正确。2.C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一些生物会消失,另外一些生物会出现,就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正确;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生物的种

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B正确;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C错误;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正确。3.C水蚤是浮游动物

,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错误;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表中5种生物全部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据食物链可知,河虾捕食水蚤,同时河虾和水蚤都以小球藻为食物,故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C正确;根

据食物链可知,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鱼甲、鱼乙、河虾,D错误。4.C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记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

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而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5.D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植物类群的差异,A正确;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适

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森林群落的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6.B由于受资源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

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所以体现了捕食关系,B错误;培养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则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C正确;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在垂直方向上体现了分层现象,

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7.C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

加,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生物种类更多,演替速度更快,D正确。8.C实施退耕还林后,环境变好,资源空间相对充足,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

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第3阶段中,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优势种可取代另一个优势种,但前一个优势种一般不会消亡,只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如图中第3阶段,甲、乙两种群仍然存在,C

错误;图中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大,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正确。9.D根据图示分析,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A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由于所有物种都应统计,不

能有漏统漏记的情况,所以对统计数据不存在取平均值,B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群落演替的发生不会因为某一因素的介入而停止,所以即使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在高寒草甸的群落同样也会发生群落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与原来有差别而

已,D错误。10.C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会被替代,并不是所有物种会被取而代之,B项错误;分析可知,麻栎林的营养结构比人工移栽的竹林的复杂,故麻栎林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C项正确;非生物环境可影响群落演

替的速度和方向,D项错误。11.A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部分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

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A错误;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强的物种,能够凭借自己的数量和生活力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起决定性的作用,B正确;若把优势种去除,必然会导致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对

群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也需要保护其优势种,C正确;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如陆地群落主要包括森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群落和苔原群落,D正确。12.B寸草不生

的沙地属于没有任何植物及其繁殖体的裸地,演变为绿洲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让绿洲自然发展,最终会形成顶极群落,但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只有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形成森林,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通过人类活动可以让荒山或沙地演替为绿洲,

说明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方向进行,C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中不同种群可能处于不同的年龄结构,D正确。13.A从表中只能看出,40年间物种数量在增加,说明物种丰富度在不断增加,A正确;群落对光照的利用率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会使种群之间竞争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

错误;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达到稳定状态就不再演替,C错误;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随着演替类型不断发生变化,D错误。14.A样地中原来的优势植物是毛竹,经过恢复处理后,优势植物种类会发生改变,A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

植物的种类会发生变化,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遮蔽空间,动物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毛竹在土层肥沃湿润、阳光照射相对较少的环境下,属于阴生植物,最初恢复的过程中阴生植物的生物量减少,但后期有遮荫的大型植物后会增加,C错误;该样地有一定的土壤条件,样地的恢复过程属于次

生演替,D错误。15.C食草动物进入早期,缺乏天敌且生存压力小,其种群数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但并不是“J”形曲线,A错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虽然a确实是最大数量,但根据食草动物后续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知,此时的环境不

能维持这个数量,所以a不是环境容纳量,B错误;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为捕食关系,二者通过捕食关系实现了数量上的相互制约,表现为同期不同时的变化,该变化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草原生物群落尽管生物种类少,也存在较简单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错误。16.A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①③正确;森林群落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②错误;森林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

条件,④正确;群落结构的形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⑤正确;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了光照,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

机盐等,⑥错误。17.A由图可知,岛屿距离大陆越近,物种迁入率越高,岛屿面积越小,物种灭亡率越高。面积相同时,S1<S2,S3<S4,故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目越少,A错误;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

面积越大,物种迁入率越高,灭亡率越低,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如物种数为S4时,可判断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C、D正确。18.D甲、

乙在午夜黑暗的情况下均上浮,中午时均下沉,说明甲、乙都具有避光性,A错误;大部分乙分布在该海域较深处,不太可能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乙是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甲、乙的昼夜分布

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19.A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

自选精做1.答案:(1)垂直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2)大(3)增加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解析:(1)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是

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II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是因为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2)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但此时水葫芦已经是优势种,龙须眼

子菜数量减少,故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3)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所以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增加。2.答案:(1)E大广(2)200(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地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解析:(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

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

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

CD。(4)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地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考点31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食

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但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多数生物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但有些生物(如捕

蝇草、猪笼草等)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C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D正确。2.A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3.C本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六个营养级、五级消费者,A正确;蛇捕食鼠时属于第三营养级,但在捕食食虫鸟时可以属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捕食蛙时属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蛇与食虫鸟没有相同的食物,两者只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由于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

而不易排出等特点,所以生物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D正确。4.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总称,在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也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无机环境

,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蛇、猴、鹿均有很多种,所以猴、蛇、鹿均不止一个种群;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称,故不能说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蜣螂、腐生菌属于分解者。5.C肉食性动物必须以动物为食,而不是每种动

物可以多种植物为食,A错误;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而不是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B错误;食物网是多条食物链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网状关系,即由许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C正确;每种生物可能位于不同

的食物链上,而不是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D错误。6.A若动物的食性越杂,则某种食物的变化对其影响不会太大,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A错误;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光合

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前者利用的是太阳能,后者利用的是物质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7.C图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正确;该

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关系是Ⅰ→Ⅱ→Ⅲ→Ⅳ,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8.C中鱼以小鱼为食,而且二者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浮游动物),故二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A正确;该食物网中中鱼d位

于第三、四营养级,B正确;流入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920J·m-2·a-1和人为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C错误;小鱼c大量减少,则食物链缩短,能量消耗较少,中鱼获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时间内中鱼d的数量会增加,D正确。9.B马鹿、梅花鹿等草食性动物位于第二营

养级,A正确;不同种团的生物生态位差别较大,但可能位于相同的营养级,B错误;种团的生物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种团的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正确;因为种团内的其它种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所以组成种团的物种相互代替可用于退化群落的恢复和重建,D正

确。10.C图中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A正确;图中海星和荔枝螺都以藤壶为食,二者有种间竞争关系,同时海星以荔枝螺为食,所以二者又有捕食关系,B正确;图中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生物所占比例,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

64%,当海星全部死亡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迅速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成为优势种,从而使海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C错误,D正确。11.D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在选取样方时,需要随

机选择样方,因此,调查甲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A错误;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甲的引进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因此,投放土著食草

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错误;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大,由于生活的空间和资源有限,因而其种内竞争不断增强,D正确。12.A海兔与藻类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海兔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海兔为食的

生物都属于消费者,B正确;海兔体内有完整的叶绿体,其内的叶绿素有可能会吸收并转化光能,C正确;绿色海兔的存在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生存能力更强,D正确。13.C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

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的能量之比远远大于20%,因此二者为同一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甲为次级消费者,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乙和丙是种间竞争关系。14.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图示中的细菌可以作为消费者线虫的食物又作为分解者;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以捕食链划分,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若大米草死亡,则细菌数量增加,以细菌为食物的线虫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的食物减少,引起蜘蛛数量减少。15.D由表格可知存在三条食物链,为

草→昆虫→鸟→鹰、草→鼠→狐狸、草→鼠→鹰,A正确;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B正确;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C正确;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和鹰的数量都减少,D错误。16.C由题意可知,葛藤和灌木属于生产者,黄鸟属于消费者,山谷中有阳光、水、空气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同时还有附着在各

种生物及环境中的微生物,其中部分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故选C。17.B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

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

定相同,D错误。18.D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

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19.B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B正确。20.C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能捕食b等,属于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和f都能捕食

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确;d是植食动物,但由C选项解析可知,f属于杂食动物,D错误。21.D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和丁分别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在K值上下波动

,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群落指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C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浮游植物B食物氧气(或溶解氧)(2)浮

游植物B(3)浮游动物A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解析:(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鳙鱼和竞争者主要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

少,会使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溶氧量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2.答案:(1)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温室效应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碳循环具有全球性(3)次生长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解析:(1)森林中啄木鸟能捕食昆虫,说明啄木鸟是消费者,消费

者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三个功能,分别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啄木鸟有“森

林卫士”的美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2)大气中CO2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导致气温升高。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涉及到的生理过程主要为光合

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中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3)因大火被毁的森林仍保留了土壤条件,故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因没有初始的土壤等条件,故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比从森林因火

灾被毁的地方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的时间长。考点32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A错误;光合作用可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

生物群落,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非生物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使得能量尽可能被多级利用,人类可获得的能量就增加,D错误。2.C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的摄入

量b=h+c,A错误;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兔的同化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d,C正确;图中b表示初级消

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D错误。3.B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主要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4.B用黑光灯诱捕害虫时,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某种趋光性害虫的数量来调查该种趋光性害虫的密

度,以对害虫进行监测和防治,A正确;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生物防治,不会引起环境污染,B错误;性外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是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C正确;在交配季节,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来干扰蛾类的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正确。5.

B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6.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而非CO2)在生物圈内的循环过程,A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

分解产生的无机物(CO2和无机盐)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B错误;将农作物秸秆用于生产蘑菇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单向传递,捕食过程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狐可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捕食兔子,兔

子同样也能根据狐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捕食,D正确。7.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石楠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包含b、d和石楠呼吸消耗的能量,所以石楠固定太阳能a的数值大于b、d之和,A正确;d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石楠枯枝败叶以及雪兔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B正确;猞猁

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雪兔种群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协同进化,C正确;该生态系统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错误。8.D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的CO2库,A正确;图中的a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太阳能、制造

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B正确;d是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c同化的能量,C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9.D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种群A、B、C不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则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

物群落,A错误;输入总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叫储存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未利用,则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5-5=10百万千焦/年,B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

级的同化量之比,表格中输入的总能量即为同化量,则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2/15≈13.3%,C错误;种群A储存在体内的能量即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百万千焦/年,D正确。10.

A蝗虫的摄入量减去其粪便中的能量就是蝗虫的同化量A,即蝗虫的总次级生产量,A正确;总次级生产量中,除去呼吸作用中散失的,剩下的B即为蝗虫的净次级生产量,B错误;B表示蝗虫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部分,蝗虫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蝗虫的同化量,不会通

过B流入C,C错误;蝗虫到粉椋鸟的能量传递效率=粉红惊鸟的同化量÷蝗虫的同化量×100%=2.4×1081.6×109)×100%=15%,D错误。11.D图中A从生产者和遗体残骸中同化的能量=350

0+2500=6000,A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4000,则图中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000-4000=2000J/(m2·a),A错误;图中B的同化量为500,A的同化量为6000,图中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500/6000≈8.3%,B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样方法适用于

双子叶植物和一些活动能力弱、范围小的动物,养殖场中的海星活动能力弱、范围小,宜用样方法估算其种群密度,D正确。12.A某种害虫的数量增加时,其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天敌量的增加又会导致害虫的数量减少,这属于负

反馈调节,A正确;某种害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该害虫与异性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种间关系,B错误;某种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C错误;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其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达

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D错误。13.C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由大到小依次是Ⅱ、Ⅰ、Ⅲ,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由于题中没有给出

流向分解者能量,因此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也无法求出,B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3.0÷15.0=20%,D错误。14.D虫媒花植物鲜艳的花瓣,属于物理信息,释放有芳

香气味的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侦查蜂跳“圆形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侦察蜂释放的信息可将蜜蜂吸引到蜜源方向采蜜,获得食物,故侦察蜂释放的信息与蜜蜂的生存有密切关系,C正确;花能通过物理和化学信息吸

引蜜蜂采蜜,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D错误。15.A能固定太阳能的是生产者,因此,甲为生产者,乙、丙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环境)。结合碳循

环,可知在生产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双向箭头,再根据食物链甲→乙→丙,可知B、C、D错误。16.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

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

误。17.A根据生态浮床的原理可知,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吸收水中的N、P等植物生长所必

需的营养元素,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此外,植物还起富集水中重金属的作用,A正确;采取曝气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但是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会导致耗氧量增加,B错误;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主要摄食有机碎屑和藻类等,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

养物质的含量,C错误;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18.A该稻田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水稻产量还显著高于普通稻田,而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因此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A正确;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该稻田增加了鸭子使得群落的物种组

成不同,因此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完全相同,C错误;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高,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生产者24500(2)8%丙(3)摄入量等于同化量加上粪便

中能量,而呼吸量是同化量中的一部分(4)增加增强解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甲是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应是24500×103J/(hm2·a)。(2)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由数据分析可知

,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应是6/75×100%=8%,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所以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包括丙粪便中的能量。(3)摄入量等于同化量加上粪便中的能量,而呼吸量是同化量的一部分。(4)在弃耕农田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态

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答案:(1)碳循环3捕食与竞争分解作用(2)10(3)12.8%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乙第二营养级(5)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推动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解析:(1)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是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由于分解者不参与组成食物链,所以图中食物链有乙→A→B→D,乙→A→D,乙→A→C,共3条;B与D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二者又都以A为食物,即存在种间竞争关系;③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要求D在理论上获得能量最少,则要求食物链最长,且以最低的能量

传递效率进行传递,即按乙→A→B→D这一条食物链传递,传递效率为10%,所以D在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是10000×10%×10%×10%=10(kJ)。(3)由图3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500-100=400(kJ),

所以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00÷3125×100%=12.8%。由金字塔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图3中甲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丙表示第

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所以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物质,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固定量。(5)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推动物质的循环,若该生态系统遭到破

坏,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答案:(1)种间竞争和捕食(2)30(3)偏高(4)绿藻绿藻和蓝细菌吸收水体中P的能力相当,但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植食性比例高(5)24.6kJ/(cm2·a)解析:(1)根据题意可

画出食物网:绿藻、蓝细菌罗氏沼虾露斯塔野鲮据此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2)由图1可知,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的食物来源中植食性比例和肉食性比例各占50%,则增重2kg至少需要藻

类的量为50%×2÷20%+50%×2÷20%÷20%=30(kg)。(3)调查露斯塔野鲮的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

果偏高。(4)由图2可知,绿藻和蓝细菌吸收水体中P的能力相同,但蓝细菌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沼虾和露斯塔野鲮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是绿藻。绿藻和蓝细菌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应投放植食性比例较高的鱼类,即体

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控制绿藻和蓝细菌的数量。(5)据表分析,罗氏沼虾同化量=51.6-27.0=24.6[kJ/(cm2·a)]考点3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与环境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通过管理来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这会

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从而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2.A甲缸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缸维持较长时间。3.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

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4.B大量污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的发生,A错误;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需要公布的项目有SO2含量、总悬浮颗粒和氮氧化物

含量等,但不需要公布CO2含量,B正确;糯性品系和非糯性品系水稻是同一物种的一对相对性状,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只是增加了基因多样性,C错误;由于CO2分子能俘获热量,热逸散减少,因此可造成温室效应,D错误。5.B就地保护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

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种子库、精子库不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B正确;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

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D错误。6.C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可知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生

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错误;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

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正确。7.B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红树林中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降低了其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故贝类、鱼类、水鸟不能组成食物链,

B错误;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C正确;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对生态平衡调节的间接价值,D正确。8.B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

并清除其他树种,物种丰富度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能量利用率较高,C正确;易地保护包括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还有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D正确。9.A人类活动会造成温室效应增加,使全球持续升温,大气氮沉降量增加的原因是持续升温

,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A错误;荒漠草原温度持续升高,会造成大气氮沉降量增加,引起土壤酸化,会导致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更简单,降低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升温使土壤含水量降低,植物为了减少蒸

腾作用,气孔关闭,降低光合作用速率,影响植株的生长,C正确;大气氮沉降量增加引起的土壤酸化,会影响荒漠草原植被的生长,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其数量和种类也会下降,最终导致荒漠草原群落的物种的数量下降,其物种丰富度降低,D正确。10.C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排除主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A正确。欧亚蔊菜是一种双子叶杂草,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B正确;由于环境适宜,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C错误;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故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

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D正确。11.D地面火因快速烧掉地面的枯枝落叶层,没有林冠火那样的毁灭性,其作用经常是有利的,它仅仅烧掉了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层,这种燃烧能够使枯枝、落叶、干草等数量降到最低,从而有利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再生和稳定性,A正确;在优

势种为阔叶林木的生态系统中,针叶林木本身生长速度慢且受到阔叶林木的遮蔽作用不占优势,但针叶林木因叶片形状特殊,较阔叶林木耐火,地面火过后,针叶林木存活较多且因阔叶林木被损毁,能给予更好的光照条件,针叶林木蓬勃发展成为优势种,B正确;枯枝落叶中

的有机碳因燃烧转变成CO2进入大气,促进了碳的循环,C正确;地面火过后的面貌改变是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体现,D错误。12.D稻花香属于化学信息,蛙声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蛙肥还田,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不可以实现能量的循

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错误;与森林相比,稻田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低,C错误;蛙通过捕食昆虫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减少流向昆虫的能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13.D人类活动会导致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引起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增大,温室效应加强海平面上升,也可引起干旱或半干

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A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故与开车相比,使用

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生态足迹,降低环境承受的压力,B正确;生态足迹是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都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C正确;即使

生态足迹减少,依然可能处于超过生态承载力的状态,不能说明人类对生态资源使用达到了一种可持续的状态,D错误。14.D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

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建材等属于直接使用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使用价值,B正确;海洋污染导致生物死亡,可能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下降,最终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C正确;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可能会增加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新增物种,D错误。15.D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A正确;入侵种适应能力较强,会

抢夺入侵地原有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等资源,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B正确;入侵种在新的环境中,由于缺少天敌、环境条件适宜、食物充足以及其自身抗逆性强等,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会大幅增加,从而对土壤水分及其他营养成分、生物

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进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C正确;某植物虽然可用于防风固堤和改良土壤,但是引入黄河流域后也可能成为入侵种,D错误。16.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其中的鸟类不

是易地保护迁来的,A错误;森林公园植物种类多样,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B正确;湿地公园芦苇、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C正确;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

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D正确。17.A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

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空气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18.D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可以为濒危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保护濒危植物,A正确;将濒危植物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

,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可以保护濒危植物,B正确;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C正确;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不是保护濒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错误。

19.A稳定的种群在年龄组成稳定、性别比例为1∶1时,能否达到K值,还要看环境条件是否发生变化,A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动态平衡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不变,B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

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功能平衡的特征,故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C正确;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人类活动盐田的开采(2)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3)负反馈调节相对稳定下降(4)直接价值解析:(1)分析数据可知,从1995-2015年,沼泽地栖息面积逐渐减小,斑块数量下降,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而盐田的栖息地面积先下

降后上升,斑块数上升,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很有可能是因为盐田的开采导致盐田生境破碎化。(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

”,所以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该调节机制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营养结构就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下降

。(4)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属于间接价值;但是用于科研研究的属于直接价值。2.答案:(1)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无氧低(3)自生、整体生态位(4)群落演替(5)芦苇与翅碱蓬相

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解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2)由于湿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水水淹状态,即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无氧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慢,所以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3)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自生、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4)湿地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

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kg·hm-2、芦苇阶段为3367.2kg·hm-2,说明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5)分析图2可知,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所

以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单元清通关卷(九)生物与环境1.D取样需要考虑样方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根据不同草本植物的生长与分布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取样方法,如:五点取样、对角线取

样、等距取样法等,B正确;在比较各种草本植物的平均密度时,会发现有一类植株密度较大,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港口内部的环境条件,据此可初步判断该类植株就是港口草本植物的优势种,C正确;蔓生的草本植物不能用样方法计数,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

由于有时一棵植物有几个分枝,不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建议最好不要以此为对象进行调查,D错误。2.A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A正确;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与湖州熊猫基地的环境条件不同,大熊猫的K值不同,B错误;种群数量

越少,种内斗争越小,C错误;处于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是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呈“S”形增长,D错误。3.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计数板上标识的“0.1mm”是指计数室的高度,A正确;图2中的c中细胞重叠,不能清晰分辨每个细胞,如果在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c的现象,最可能的原因为样液未充分摇匀

或稀释倍数不够所致,需重新实验,B正确;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一个大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4=220,一个大方格的体积是0.1mm3,1mL=103mm3,因此10mL培养液中酵母

菌的数量为2.2×107个,C错误;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台盼蓝可以对死细胞染色,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D正确。4.C依题意,狼为大型动物,且属于保护区的保护动物

,数量较少,故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正确;第1~5年狼的λ值大于1,且为定值,说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第5~10年,种群的λ值下降,但仍然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继续增加,第10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10-20

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到第20年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若环境条件改善,则种群数量会增加,第20年后的λ值可能大于1,D正确。5.B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

蝗种群的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C项所述内容,C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6.B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

种完全孤立,①正确;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一种占优势,一种占劣势甚至灭亡;二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②错误;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越宽,在和其他物种竞争过程中,此生物的适应性越强,③正确;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植物生态位也可以

改变,如某种植物的竞争者减少,则其生态位就可能发生改变,④错误。7.C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A正确;须芒草的生长为短叶松提供了营养更丰富、通气性更好的土壤;短叶松比须芒草更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所以短叶松取代须芒草成为优势植物,

B正确;如果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地区,由于受到水分这一重要生态因子的限制,群落演替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而短叶松和栎属于乔木,C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该农田弃耕后总体上朝着物

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正确。8.C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A正确;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

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向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D正确。9.D从淹没区到季节性洪泛区,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

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偶然洪泛区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错误。10.A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错误;若入射太阳能相

同,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

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11.D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腐生微生物等属于分解者,一些寄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硝化细菌等自养型

微生物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了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蚓粪、残渣等的处理与利用,充分体现了循环原理,B错误;土壤中的分解者将有机肥分解,可以为农作物、果树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但农

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光能,C错误;蚯蚓的分解作用是其代谢活动的一部分,而蚯蚓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等条件,所以其分解处理效率受温度、含水量等影响,D正确。12.D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因此测定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值可构建

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13.D出生率、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凡是影响长江江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长江江豚种群密度,影响种群的数量,A正确;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降低江豚之间的基因交流,则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下降,B正确;

据题意,长江江豚捕食时以翻转身体的方式扩大声呐信号的探测范围,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原始合作是种间关系,涉及到两个物种之间,而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行为属于种内互助,D错误。14.C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生态价值属于间接价值,A错误;“放生”行为不一定有利于

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所“放生”生物为入侵生物,B错误;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等一系列问题,C正确;常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和立法保护,D错误。15.D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在

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与使用煤炭相比,采用太阳能会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

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实用意义。在黄土高原上举办发展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人类活动可以恢复生态,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生态恢复后,黄

土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增多,通过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增多,同时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也增多,D错误。16.B“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珊瑚虫和体内虫黄藻互惠互利,属于互利共生

关系,A正确;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属于人类过度使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正确;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因此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7.B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B正确;长江保护应在进行生态

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C错误;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错误。18.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热带雨林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主

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现,C符合题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

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19.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可能会破坏水域中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故D符合题意。20.A有害垃圾不能填埋处理,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A错误。21.答案:(1)种群密度年龄金字塔(2)组成时间(3)生物量顶极群落总初级生产量解析:(1)

标记重捕法是调查活动范围比较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捕获的个体中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2)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

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组成和季相的变化情况,可以研究群落的时间结构。(3)植物是生产者,测定某一特定时刻所有植物的干重即是生产者的生物量。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

了,该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22.答案:(1)CO2(2)直接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3)防风固沙、水土保持(4)种群的生

存环境变的恶劣,食物和栖息空间减少,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的机会增加,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死亡率升高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解析:(1)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CO2,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2)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

林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外,还可以建立种子库、基因库等。(3)生物多样性具有的间接价值表现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供氧、调节气候等。(4)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种群的生存环境恶劣,食

物和栖息空间减少,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的机会增加,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死亡率升高。针对栖息地的丧失,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片化,应建立生态廊道,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增加种群间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23.答案:(1)趋光(2)高食物和栖息空间(3)低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种间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

用解析:(1)采用灯光诱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2)由题图可知,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3)由题图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总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

均低于荔枝园B,可推知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B,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4)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种植大

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种间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24.答案:(1)分解者不一定(2)1%~4%(3)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合理密植,改善通

风条件,满足光合作用对CO2需求,减少无氧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解析:(1)据题意可知,A能将遗体、粪便、碎

屑等中的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返还无机环境,因此A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高营

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因此肉食性动物1的数量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②表示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③表示肉食动物1的同化量,是②的10%~20%,④表示肉食动物2的同化量,是③的1

0%~20%,因此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1%~4%。(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提高棉花产量,针对途径②,可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针对途径⑦,可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满

足光合作用对CO2需求,减少无氧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从而可以增强光合作用。25

.答案:(1)样方法(2)竞争(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4)①③(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解析:(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2)由坐标

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浑浊度

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N量、总P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在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的K/2前防

治,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没有达到最大,容易防控,故选①③。(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模块清通关

卷模块三稳态与环境1.C0.9%的NaCl溶液即生理盐水,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会导致渗透压的变化,但注射的生理盐水通过静脉血管进入血浆,会导致机体血浆量增加,机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血浆量又恢

复到注射前的水平。2.D从图中结构可知,Ⅰ上有神经节判断Ⅰ为传入神经,Ⅲ是神经中枢,Ⅱ是传出神经,根据伸肌既与传出神经相连,又与传入神经相连,判断伸肌既是感觉器又是效应器,A正确;由于Ⅲ神经元位于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故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

敲击膝盖下方,小腿抬起需要伸肌和屈肌相互协调完成,C正确;反射都需要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故Ⅱ处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错误。3.D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

分解,c可代表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A错误;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均代表传出神经,B错误;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c代表产生渴觉,C错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

胞及记忆细胞,D正确。4.A糖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错误;人体疾病的发生不一定是因为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人类遗传病),②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同一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③错误;人患流感病愈后会再患流感,原因是病毒易变异,④错误;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甲状

腺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另外神经系统也可直接支配甲状腺的活动,⑤错误;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但不穿膜,⑥错误。5.A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加大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A错误;根据试题分析,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B正确;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这时内分泌腺相当于效应器的一部分,C正确;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使胰岛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下丘脑接收到信息后,会通过相关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见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有高血糖浓度

、神经递质等,D正确。6.B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A正确;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物质a引起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

中的抗体发挥作用,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从而表现为重症肌无力,D正确。7.C①可表

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A正确;②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B正确;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故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不是肌细胞,C错

误;三种方式中,①是神经-体液调节,②是神经调节,③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8.C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A错误;子代A系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细胞,B错误

;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排斥反应,原因是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并没有失去特异性免疫功能,D错误。9.B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IAA较少而不是没有,A错误;据图分析

可知,四组实验中,300mg/L的IAA浓度下平均生根数最多,说明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图中显示,100与300mg/L处理获得的根的长度相近,但是数量不相等,因此两者获得的根生物量不相等,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

高浓度下没有体现抑制生根数和根长的现象,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D错误。10.C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种间

竞争,如环境资源,A错误;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两条曲线靠得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种间竞争越激烈,C正确;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种间将呈

现“S”形增长,D错误。11.C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

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B正确、C错误;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12.D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

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13.DQ占太阳能中极少的一部分

,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牧草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B错误;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不包括太阳能,C错误;保护鹰和食虫鸟,能有效控制昆虫和鼠的数量,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14.D甲种群的年龄结构

是增长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丙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甲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多,A错误;只由题图中的数量关系判断不出乙种群与丙种群的种间关系,B错误;乙种群的能量去向有四个,分别是呼吸散失、流入

下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流入分解者和未利用;丙种群的能量去向中可能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C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正确。15.D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锁阳为寄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

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C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D正确。16.C反射弧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

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C错误;根据实验一与实验三的对照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D正确。17.B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

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A错误;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由图可知多巴胺作用后不是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是经过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又转运回突触前膜内

,C错误;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其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错误。18.C花粉过敏会引起B液减少,A液增多,A正确;若图示方框为肝脏,肝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则B中Ⅰ端的氧

气浓度高于Ⅱ端,B正确;A组织液大部分渗回B血浆,只有一小部分渗入C淋巴液,C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分泌胰岛素,B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Ⅱ端比Ⅰ端高,D正确。19.B瓢虫捕食棉铃虫和棉蚜,引入瓢虫治理害虫的这种方式所利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正确;同化量=

呼吸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因此棉铃虫流入瓢虫的能量=7.50×109-6.00×109-2.00×10

8-5.00×108=8×108,棉蚜流入瓢虫的能量=8.15×109-6.45×109-3.00×108-5.50×108=8.5×108,所以X=8×108+8.5×108=1.65×109。由于瓢虫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无法获得

,所以无法判断Y,B错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65×109÷(7.50×109+8.15×109)×100%=10.54%,C正确;棉蚜和棉铃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生产者通过光合

作用固定的能量,D正确。20.D由题干分析可知,aa基因型频率由0.14上升至0.34,说明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强,A错误;从引入(0.36×1+0.5×1/2=0.61)到达到稳定(0.17×1+0.49×1/2=0.415)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达到稳定后基因型频率不变,

A的基因频率也不改变,B错误;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错误;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21.答案:(1)负电信号→化学信号慢(2)减少(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以胞吐形

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β积累导致线粒体膜损伤无法提供能量,神经纤维膜损伤无法正常胞吐释放神经递质(3)大脑皮层(海马区)(4)下丘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解析:(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后

,钠离子内流,产生了外负内正的膜电位,所以在兴奋由图中A点传导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膜外为负电位;C是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需要借助神经递质完成兴奋

的传递,所以兴奋由图中C点传递到D点比从A点传导到C点的速度慢。(2)Aβ积累会引起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原因是(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β积累导致线粒体膜损伤无法提供能量,神经纤维膜损伤无法正常胞吐释放神经递质。(3)AD病患者临床表现

为记忆障碍、失语等功能障碍,由此推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部位为大脑皮层(海马区)。(4)研究发现,增强体育锻炼可以改善AD的症状。人体在运动时机体产热会增加,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此时机体的散热途径主要有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等。22.答案:(

1)胞吞(2)分化记忆T(3)特异裂解(4)体液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5)降低免疫排斥解析:(1)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2)

图1中,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其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肿瘤细胞,引起其裂解死亡。(3)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携带同种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该过程具有特异性。由图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分泌毒素,引起肿瘤

细胞的裂解死亡。(4)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

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由于单克隆抗体是利用鼠的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分泌产生,对人来说是异物,为了降低免疫排斥,需要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出抗原结合

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23.答案:(1)胰高血糖素肝细胞(2)核糖体体液(3)负反馈调节较高细胞不能识别瘦素,人的饥饿感较强,摄食量增加,导致脂肪细胞中脂肪含量增多,脂肪细胞合成瘦素增加(4)①高不能正常产生瘦素②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激素a能够促进糖原分解

,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2)由题干信息可知,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蛋白质合成于核糖体上;分泌到细胞外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3)在正常人体中,瘦素在体内保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肥胖病人是因为体内发生瘦素抵抗现象而引起,即瘦素与其受体识别的能力下降,细胞不能识别瘦素,人的饥饿感较强,摄食量增加,导致脂肪细胞中脂肪含量增多,脂肪细胞合成瘦素增加,因此肥胖病人血清中的瘦素浓度偏高。(4)①A小鼠无瘦素受体,

因而比正常小鼠体内瘦素含量高。由题意可知,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摄食量减少,说明瘦素发挥作用,A小鼠无瘦素受体,A无变化;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说明无瘦素分泌;A小鼠与B小鼠连

体共生,A小鼠由于无瘦素受体无变化,B小鼠摄入量明显变化,说明B小鼠瘦素的受体正常,因而B小鼠肥胖是不能正常产生瘦素所致。②为排除手术干扰,可设置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都正常,说明手术无影响。24.答案:(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生长素

和植物激素M(2)有无植物激素M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根用突变型为根、野生型为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植株丁侧芽的长度解析:(1)顶端优势体现出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由题目知,植物顶端优势受生长素和植物

激素M的共同调节,植株甲侧芽长度短,表现出顶端优势,所以植株甲能产生的激素是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2)图②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植株甲能合成植物激素M,而植株乙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其他条件相同,所以自变量是有无植物激素M;图中甲、乙对照结

果显示,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的植株乙侧芽生长较长,可得出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嫁接型植株丙是用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实验结果是侧芽短,出现了顶端优势,说明能产生植物激素M,可得出植

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的另一组实验是用突变型为根、野生型为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植株丁侧芽的长度。25.答案:(1)群落能量流动(2)相互补充(3)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4)通

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获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5)蚜虫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度过恶劣环境,保持种群延续;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解析:(1)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由图可知,实线单箭

头从植物指向蚜虫,从蚜虫指向瓢虫或草蛉,代表了能量流动的方向。(2)蚜虫为布氏菌提供其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布氏菌与植物为蚜虫提供蚜虫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蚜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中,布氏菌来源的氨基酸与从植物中获取的氨基酸相互补充。(3)由题可知,筛管汁液中Ca2+浓

度升高,导致筛管中P蛋白从结晶态变为非结晶态而堵塞筛孔,以阻止营养物质外泄。实验表明,筛管P蛋白在Ca2+浓度低时呈现结晶态,Ca2+浓度提高后P蛋白溶解,加入蚜虫唾液后P蛋白重新结晶,可推测唾液中有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的物

质,使蚜虫能够持续吸食植物筛管汁液,而不引起筛孔堵塞。(4)由题可知,筛管汁液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所含氮元素极少,蚜虫大量吸食筛管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蜜露以糖为主要成分。可推测蚜虫获取足量的氮元素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策是通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获

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5)春季蚜虫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迁飞到取食宿主上度过夏季,其间行孤雌生殖,经卵胎生产生大量幼蚜,秋季蚜虫迁飞回产卵宿主,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蚜虫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以降低对物质和能

量的需求,度过恶劣环境,保持种群延续;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第十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考点34传统发酵技术及发酵工程的应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酵母菌发酵可产生CO2,故应适时排气。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将温度控制在18~30℃,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2.B腐乳的生产是利用微生物中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产生易被人类吸收的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一般来说,做腐乳所用的豆腐含水量应为70%左右,含水量过大,不易成形;含水量过少,比较坚硬,口感不好。3.C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并不与密封时间成正比;醋酸菌所需的发酵条件是通入氧气,

温度控制在30℃~35℃,而酵母菌所需的发酵条件是无氧,温度控制在18℃~30℃;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不产生CO2。4.A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果酒发酵的第一阶段酵母菌需要进行有氧呼吸,以便大量增殖,但后期需要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和毛霉属于真核生物,细胞

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其他两种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毛霉可以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等,能将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A错误。5.答案:(1)毛霉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2)增加乳酸菌含量无氧呼吸刚入坛内,豆角表面的杂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呼吸

产生CO2,随着乳酸积累抑制了杂菌的生长,乳酸菌产生乳酸的过程不产生CO2(3)腌制时间亚硝胺解析:(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

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2)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在坛中加入陈酸汤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含量;乳酸发酵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酸豆角等腌制过程中,刚入坛内,豆角

表面的杂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呼吸产生CO2,随着乳酸积累抑制了杂菌生长,乳酸菌产生乳酸的过程不产生CO2,因此初期有气泡冒出,但气泡的产生会逐渐停止。(3)发酵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等;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6.D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30℃,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注意后期关闭充气口;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A正确;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B正确;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酒精转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

酸;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C正确;传统发酵食品不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会杀死菌种,从而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品质,D错误。7.B淀粉属于生物大分子物质,淀粉糖化为小

分子糖有利于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对糖类的利用,A正确;煎煮是进行消毒,除去发酵产品中的酵母菌等微生物,利于储藏,B错误;“陈藏”是将榨出的酒放入罐内存放,此过程有利于黄酒中醇与酸发生酯化反应,使酒变得更加芳香,C正确;

“开耙”(搅拌)是为了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有利于活化酵母,D正确。8.A腌制泡菜时泡菜坛应装八分满,A错误;腌制泡菜时加入少量白酒,既可以增加泡菜的醇香味,又可以减少杂菌污染,B正确;腌制泡菜时加入一些原来的泡菜汁,可以增加发酵菌种的量,缩短发酵时间,C

正确;腌制泡菜有酵母菌的参加,可能会有气体产生,D正确。9.B酵母菌细胞内催化葡萄糖分解为酒精的过程为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制作果酒时,适当加大接种量,菌体的基数增大,可快速形成

优势菌群,抑制杂菌生长,提高发酵速率,B正确;腌制泡菜时所用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C错误;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因此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

是乳酸,还有少量的亚硝酸,D错误。10.D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所以米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类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蒸米后,温度较高,通常需要进行冷却,再加入酒曲,其目的是防止温度过高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B正确;酒曲中的微生

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能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能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提供底物,C正确;腐乳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

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毛霉不能起糖化作用,D错误。11.C为了降低杂菌污染的风险,发酵前需要对器具进行消毒处理,A错误;泡菜腌制时装至八成满,再注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

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B错误;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酵母菌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的液面形成一层白膜,C正确;在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乳酸菌的含量先增加,后由于营养物质缺乏,pH下降而减少;乳酸的含量会一直增加,后稳定,D错误。12.A据图可知,该生产过程中有酿酒酵母的参与,酵母菌呼吸作用

会产生二氧化碳,故该生产过程中,一定有气体生成,A正确;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主要来源于果糖生产废水,B错误;分析图示可知,该技术中有连续搅拌反应器的过程,该操作可以增加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此外也可增大溶解氧含量,故据此推测该生产工艺利用微生物的有氧

发酵技术生产蛋白质,C错误;沼气生产利用的是厌氧微生物,在连续搅拌反应器中厌氧微生物会被抑制,因此沼气池废料无需灭菌,D错误。13.C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发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气,让酵母菌大量繁殖,再进行酒精发酵,A正确

;白酒、啤酒和果酒酿制的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如发酵初期酵母菌大量繁殖,B正确;酒精发酵利用的菌种是酵母菌,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所需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不存在于线粒体中,C错误,D正确。14.D青霉菌处于葡萄糖浓度不足的环境中会通过分泌青霉素杀死细菌;提供相同含量的碳源,葡萄糖溶液单位体积中

溶质微粒较多,会导致细胞失水,发酵液中的碳源不宜使用葡萄糖,乳糖是二糖,可被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是青霉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可以被青霉菌缓慢利用而维持青霉素分泌的有利条件,A正确;青霉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可用

深层通气液体发酵技术提高产量,B正确;选育出的高产青霉素菌株经扩大培养纯化后,才可接种到发酵罐中进行工业化生产,C正确;为了防止细菌、其他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获得纯净的青霉素,发酵罐仍需严格灭菌,D错误。15.ACD培养基一般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接种工具一般用灼烧灭菌,A正确;

分离纯化酵母菌,操作如下: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挑选菌落和鉴定,B错误;为了筛选得到目的菌,应该进行发酵实验检测该酵母菌产β-苯乙醇的能力,C正确;筛选到一株产β-苯乙醇的酵母菌可应用于白酒新产品的开发,D正确。16.AC

D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据此可推测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诱导α-淀粉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进而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A正确;焙烤可以杀死大麦种子的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没有进行灭菌,B错误;糖浆经蒸煮、冷却后再接种酵母菌进行发酵,防止高温杀死菌种,C正

确;转基因技术已被用来减少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属于转基因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酵母菌消毒杀死啤酒中部分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延长其保存期(2)酚红化学结合法、包埋法、物理吸附法(3)pH随着培

养时间延长,两图形中脲酶活力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当pH从6.5降为4.5时,酶活力逐渐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4)在发酵环节加入尿素分解菌,使尿素被分解,EC不能形成,从而降低EC含量解析:(1)制造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加入的菌种a是酵母菌。过滤能除去啤酒中部分微生物,工艺b是消毒,消毒能杀

死啤酒中部分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延长其保存期。(2)由于细菌分解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故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

红指示剂可以鉴别尿素分解菌。(3)对比两坐标曲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两图形中脲酶活力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两者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所以培养时间不是决定工程菌L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左图中当pH从6.5降为4.5时,酶活力由1.6逐渐下降后相对稳定,右图中当pH为6.5时,酶活力可以达到5.0并保持不

变,故pH值是决定工程菌L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4)从坐标图形看,利用脲酶消除其前体物质尿素可降低该黄酒中EC含量。该实验的实验思路为:将分解尿素的细菌,扩大培养后经过酸性培养基的初筛后,在添加酚红的培养基上进行复筛,挑选目标菌株

接种到发酵环节,使尿素被分解,EC不能形成,从而降低EC含量。2.答案:(1)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电泳法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2)C2H5OH+O2――→酶CH3COOH+H2O使醋酸菌细胞在发酵中反复利用解析:(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制作苹果酒

时先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脲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可根据电荷性质用电泳法分离脲酶。脲酶不宜直接投入酒中,原因是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2)醋酸发酵阶段的化学反应简式为C2H5OH+O2――→酶CH

3COOH+H2O,在工业生产上,固定化细胞可以使醋酸菌细胞在发酵中反复利用,从而降低成本。3.答案:(1)亚硝胺(2)稀释涂布平板(平板划线)(3)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4)亚硝酸盐可能来自于原料(鲜奶)增

设一组实验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含量解析:(1)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绝大部分随人体尿液排出,其余的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2)若想经厌氧培养后得到菌落,可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少

量泡菜汁(含有乳酸菌)接种于培养基上。(3)将上述培养基中各菌落移至MRS-碳酸钙固体培养基,厌氧培养48小时后,由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所以可发现有部分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4)在酸奶中测出的亚硝酸盐可能是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来自于原料鲜奶

,想要探究这一问题,可以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若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含量,则可以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考点35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置是为了防止皿盖冷却

水落入培养基后造成污染,D正确;此操作不是利于大肠杆菌的生长,A错误;空气仍然可以进入到平板中,B错误;倒置对于培养基冷却没有太大影响,C错误。2.B分析表中成分可知,该培养基中没有凝固剂,为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营养成

分齐全,但存在伊红、美蓝等鉴别物质,属于鉴别培养基,A错误;该培养基中的蛋白胨既是唯一的氮源,也是碳源,而葡萄糖是绝大多数生物最常利用的碳源,B正确;该培养基中存在的无机盐和蛋白胨中的某些物质可以看作是生长因子,C错误;对培养基调节完pH后还要进行灭菌处理等操作才能使用,D错误

。3.D无菌操作包括消毒和灭菌。需进行消毒处理的有植物的外植体及操作人员的双手等,需进行灭菌的有器皿、培养基、添加剂(指示剂或染色剂)等。煮沸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属于消毒;为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接

种时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家庭制作葡萄酒时所利用的微生物是葡萄表面的酵母菌,故不能灭菌;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故④⑥操作错误。4.D实验用过的带菌培养基要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以免污染环境,A错误;应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

行分离、纯化并计数,B错误;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进行实验,C错误;培养基中含有的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氮源和碳源,D正确。5.答案:(1)干热灭菌(2)50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

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3)抗生素X­gal(4)A(5)甘油管藏法解析:(1)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材可用干热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2)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倒平板。倒平板后,平板冷凝要将平板倒置,这样做可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而造成污染。(

3)为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中要添加抗生素。β­半乳糖苷酶能够作用于一种无色化合物X­gal,使其变成蓝色物质,蓝白斑筛选能成功,是因为培养基中添加了X­gal。(4)由于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质粒载体一般含有抗性基因和将宿主菌β­半乳糖苷酶缺失部分补全的序列,因此最

终培养基中出现的白色的菌落是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的菌落,故选A。(5)若需要长期保存该菌种,可采用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6.D不同细菌的菌落特征一般不同,因此可以依据菌落的特征进行菌种的鉴定,A错误;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细菌而促进真菌生

长,B错误;破伤风杆菌是严格厌氧型细菌,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生长,C错误;醋酸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因此在培养醋酸杆菌时,向培养液中通入氧气促进其有氧呼吸,有利于菌体快速增殖,D正确。7.B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

中的无机碳源或无机氮源,故微生物培养基中并不都必须添加碳源或氮源,A正确;倒平板时,应将培养皿皿盖打开一条缝,若放到一边,容易造成杂菌污染,B错误;接种前后,接种环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灭菌,C正确;实验结束后,带菌的培养基必须经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以

免污染环境或操作者,D正确。8.D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可利用NH3氧化获得能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故培养硝化细菌的培养基中的铵盐可作为氮源和能源,A正确;尿素固体培养基中的K2HPO4能用于维持培养基的pH,保证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酸碱环境,B正确;培养光能自养型的蓝细菌的培养基中不需

提供有机物,蓝细菌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C正确;琼脂的作用是凝固剂,不能作为碳源,D错误。9.C培养基中不一定都要添加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比如培养能利用CO2的自养型微生物,培养基中可以不添加碳源,A错误;培养基制备过程中需要调节pH

然后灭菌,但要依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调节,B错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时,C/N为4∶1时更有利于菌体繁殖,当碳氮质量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C正确;需要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时才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琼脂或其他的凝固剂,

D错误。10.D划线接种不能用于菌落的计数,A错误;刚果红相当于指示剂,要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B错误;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灭菌时间应从达到设定的温度或压力值开始计时,C错误;滤纸的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可以通过此操作获得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D正确。11.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并可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A正确;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

统计数据时应选择相同稀释度下的培养基,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B正确;平板划线时接种环只蘸取一次菌液,C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菌液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是涂布器,平板划线法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D正确。12.C抑菌圈的直径越大,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越强,

即抗生素的抑菌能力越强,A正确;由图可知,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逐渐变小,抗生素对细菌起到了选择作用,B正确;由图可知,相同浓度的两种抗生素,庆大霉素的抑菌圈直径大,则抑菌效果好于阿米卡星;不同浓度下两者的效果无法得知,所以不能得出该结论,C错误;变异先于环境改变之前,所以使用抗

生素是进行筛选;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耐药菌,服用抗生素时要足量、足药程,及时停用对细菌不敏感的药,D正确。13.D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无菌技术,即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A正确;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

活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故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B正确;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纯培养物是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

体,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不一定是由单一个体繁殖而来,D错误。14.B图1所示操作是倒平板,需要在酒精灯旁操作,以防止杂菌污染,A错误;图3中Ⅳ的抑菌圈中出现了部分菌落可能是该病原微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耐药性,从而存活下来,B正确;进行药敏试验,需将平板上布满测

试菌,利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需使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C错误;接种后的平板在培养时需要倒置培养,即图2中①所示,图2中②是培养皿正置,倒置培养既能防止培养基中水分过快蒸发,又能防止冷凝形成的水珠倒流污染培

养基,D错误。15.A由图分析可知,图中对菌落进行了计数,采用的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固体培养基没有做任何处理,所以对菜品中的细菌没有选择性,B错误;在一定培养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表现出各自稳定的菌落特征,根据菌落的性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可以初

步区分出不同种微生物,但不能准确判断,C错误;不食用的菜品,正常情况下也有微生物存在,D错误。16.D嗜极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特性使它们有在空间暴露环境或地外星球环境中存活的可能,因此航天器上存在适应营养物质匮乏等环境的极端微生物,A正确;细菌形成菌膜粘附于航天器设备表面产生生物腐蚀,会腐蚀舱内材

料以及设备线路、元器件,B正确;对航天器及洁净的组装车间进行环境微生物检测,需要在组装车间地面和设备表面采集环境微生物样品,C正确;航天器及洁净的组装车间环境微生物很少,分离培养微生物,观察菌落特征,不需要采用平板划线法,D错误。17.

D农田或公园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含脲酶的微生物,A正确;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配制的培养基应选择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含脲酶的微生物在该培养基上能生长,B正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

活菌,C正确;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pH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因此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能对分离的菌种做进一步鉴定,D错误。18.B根据题干

信息“甲菌菌落周围呈现深蓝色”,说明甲可以分泌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会使醇溶青琼脂平板变为深蓝色,因此甲菌属于解脂菌,A正确;乙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深蓝色,说明乙菌落不能产生脂肪酶,不能利用脂肪为其供能,但乙菌落也可以在培养基上生存,说

明该培养基不是以脂肪为唯一碳源,B错误;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更加直观,C正确;可以利用该平板来比较解脂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观察指标以菌落周围深蓝色圈的大小为依据,D正确。19.C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

确;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B正确;棉拭子上的微生物需要用平板划线法在培养基上进行接种,C错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

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正确。20.B由题图可知,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A正确;实验所用培养基应为固体培养基,B错误;硫化氢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该实验只能对甲、乙菌能否产生硫化氢进行定

性分析,并不能比较出两种菌产生硫化氢的量,C正确;穿刺接种等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21.C采集植物园中土壤样本的原则之一是要随机采样,A正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可用于细菌的培养,B正确;土壤溶液稀释倍数足够高时,才能将聚集的细

菌分散开,有助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C错误;不同种类细菌的理化特性一般不同,鉴定细菌种类时,除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外,还可以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鉴定,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番茄灰霉病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2)摇床振荡稀释涂布平板法用

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培养基上看到的每一个菌落都来自一个活细胞,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会将死亡的枯草芽孢杆菌也计算在内(3)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

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能使蛋白质变性成为肽链,使蛋白质的迁移速率只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而与所带电荷性质无关(4)菌液解析:(1)分析题意,要检测枯草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

制作用,先把适量的番茄灰霉病菌菌液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将无菌滤纸片在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浸泡后覆盖于固体培养基中心,若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抑制作用,被覆盖的位置的番茄灰霉病菌就会被杀死,培养皿倒置培养后会出现抑菌圈,测量抑菌圈大小以判定抑菌效果强弱。(2)枯草芽孢杆菌

为好氧微生物,采用摇床振荡培养可增大培养液的溶氧量,有利于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培养过程中要抽样检测活菌数量,应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培养基上看到的每一个菌落都来自一个活细胞,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会将死亡的枯草芽孢杆菌也计算在内。(3)电泳分离蛋白质混合样品的原理是:利用待分离样

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能使蛋白质变性成为肽链,使蛋白质的迁移速率只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而与所带电荷性

质无关。(4)长期保藏枯草芽孢杆菌,应该将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灭菌好的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合,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2.答案:(一)(1)涂布分离单菌落筛选解析:(1)分离纯化细菌最常用的方法是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法,两种方法均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

菌落。为了获得能高效降解富营养化污水污染物的菌株,还需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再经筛选和鉴定。3.答案:(1)唯一碳源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2)盐浓度为60g/L的条件下,其他杂菌因失水过多而死亡;pH为10的条件下,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

活,生长繁殖受抑制(3)氧气(O2或溶解氧)(4)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结合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其液体培养基应该以蔗糖作为唯一碳源。并不断提高其浓

度,经多次传代培养(指培养一段时间后,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配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获得目标菌株。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此外,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还有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2)已知菌株H具有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因此当培养基盐浓度为

60g/L、pH为10时,菌株H可正常持续发酵60d以上,而盐浓度为60g/L的条件下,其他杂菌因失水过多而死亡;pH为10的条件下,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长繁殖受抑制,故该系统不需要灭菌。(3)分析题意,扩大培养时,营养物浓度、温度、pH等条件适宜,而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

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氧气不足,使菌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即氧气(O2或溶解氧)是限制高密度培养的重要因素。(4)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菌株H之所以能通过

分解主要含蛋白质、淀粉、油脂等的餐厨垃圾来生产PHA,说明其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4.答案:(1)冷却玻璃刮刀较大透明圈斜面(2)乙醇耐酒精度高、耐酸高解析:(一)(1)高压蒸汽灭菌刚结束时,培养基温度较高,要待培养基冷却后再加

入3%体积的无水乙醇。涂布分离法可用于单菌落分离,使用玻璃刮刀将待分离的菌液涂布到分离培养基的整个平面上。醋酸菌发酵产生的醋酸会使培养基中的CaCO3分解,形成透明圈。菌落小,透明圈大,代表着高产醋酸菌。

菌种的贮存方法:在无菌操作下将单菌落用接种环取出,再用划线法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2)醋酸发酵结束的标志:产物不再增加(醋酸浓度不再上升)或原料消耗到最低值(乙醇含量达到最低)。优质菌种不仅要求产酸

高,还要耐高酸,同时还要耐酒精(原料)等特点。5.答案:(1)石油DNA、RNA、蛋白质(2)N0·2n(3)在无菌条件下,将等量等浓度的A菌液和B菌液分别接种到平板Ⅰ的甲和乙两孔处,平板Ⅱ也进行同样的操作,在相同且

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比较两个平板的两孔处的透明圈大小并作记录,根据透明圈大降解能力强,透明圈小降解能力弱,进而比较A、B降解石油的能力(4)AA菌株降解石油的能力高于B菌株,并且在没有添加氮源的培养基中也能生长解析:(1)培养基的成分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和

水等,从组成培养基的物质所含化学元素可知,作为碳源的成分是石油。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都含有N元素,故氮源在菌体内可以参与合成这些物质。(2)由题意“资源和空间不受限制”可知,细菌的增殖呈“J”形

曲线增长,细菌每繁殖一代就是上一代的2倍,根据公式Nt=N0·λt,λ=2,繁殖n代后细菌的数量是N0·2n。(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实验的结果是:在平板Ⅰ上,A菌株降解石油的能力高于B菌株;在平板Ⅱ上,A菌株仍然能降解石油,而B菌株不能降解

,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推测该同学的思路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等量等浓度的A菌液和B菌液分别接种到平板Ⅰ的甲和乙两孔处,平板Ⅱ也进行同样的操作,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比较两个平板的两孔处的透明圈大小并作记录,根据透明圈大降解能力强,透明圈小降解能力弱,进而比较A、B降解石油的能力。

(4)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平板Ⅱ(无氮源的培养基)上,A菌株仍然能降解石油,而B菌株不能降解,所以要治理贫氮且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应该选用A菌株,因为A菌株降解石油的能力高于B菌株,并且在没有添加氮源的培养基中也能生长。6

.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2)葡萄糖制糖废液水、氮源、无机盐(3)菌株C缺少淀粉酶(4)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制糖废液分别培养菌株C,测定不同浓度制糖废液中的S产量,S产量最高时对应的制糖废液浓度即为最适碳源浓度(5)减少污染、节省原

料、降低生产成本解析:(1)实验室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对玻璃器皿进行灭菌处理。(2)表格中,可用细胞干重来表示细胞生长情况,当碳源为葡萄糖时,细胞干重最大,最适合菌株C生长;当碳源为制糖废液时,菌株C生产S的产量最高。一般培养基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

盐等营养物质。(3)菌株C缺乏淀粉酶,不能将淀粉水解为菌株可利用的葡萄糖,故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4)要测定生产S的最适制糖废液浓度,可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以制糖废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分别培养菌株C,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不同浓度制糖废液培养基中的

S产量,S产量最高时对应的制糖废液浓度即为生产S的最适碳源浓度。(5)利用制糖废液生产S不仅能节省原料、降低生产成本,还减少了环境污染。7.答案:(1)牛肉膏、蛋白胨先调pH,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锅(2)防止

皿盖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3)临时保藏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4)感染生理状况良好的黄脊竹蝗幼虫感染后的幼虫出现行动迟缓,伴有轻微痉挛现象解析:(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是牛肉膏和蛋白胨;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节pH,再

灭菌,防止杂菌污染;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所以需要用到高压蒸汽灭菌锅。(2)为了防止皿盖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所以培养皿应倒置培养。(3)频繁使用类产碱假单胞菌,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保存;该

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4)为证明类产碱假单胞菌是蝗虫致死的原因,需要从病死虫尸中提取并分离得到该菌,并用该菌感染生理状况良好的黄脊竹蝗幼虫,如果感染后的幼虫出现行动迟缓,伴有轻微痉挛现象,即可证明。8.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平板划线纤维素(2

)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3)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4)耐低温解析:(1)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可以采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得到单菌落,从而获得纯净培养物。分析题图可知,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最多,可推知拟杆菌新菌株在以纤维素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2)深海冷

泉中可能存在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故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可能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3)拟杆菌为异养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

循环的顺利进行。(4)深海冷泉温度较低,故生活在其中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应具有耐低温的特性,才能高效降解多糖,保证拟杆菌的正常生命活动所需。9.答案:(1)增加Foopak分解菌的数量涂布选择培养后的菌液中Fo

opak分解菌的浓度较大,直接涂布很难分离得到单个菌落(2)Foopak分解菌的种类较多(3)排除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一定浓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在三个平板中解析:(1)从填埋Foopak生物可降解饮品杯的土壤中分离Foopak分解菌时,应先从土壤取样,并接种在液体培养基

上进行选择培养,目的是增加Foopak分解菌的数量。经过选择培养后,Foopak分解菌的浓度较大,直接进行涂布接种难以分离得到单个菌落,因此先进行梯度稀释再涂布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2)若在整个分离过程中无杂菌污染,培养基上仍出现多种菌落特征,则最可能的原因是Foopak分解菌

的种类较多,形成不同的菌落。(3)在测定培养液中Foopak分解菌的数量时,需至少做三个重复实验,起相互对照的作用,其目的是排除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重复实验时,需要将一定浓度的菌液分别涂

布在三个平板中。10.答案:(1)通入氧气或空气、30~35℃(2)细菌蛋白质变性、细菌失水巴氏消毒法解析:(1)发酵②为经中间发酵液成为果醋醪液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利用醋酸菌的发酵作用,醋酸菌为好氧菌,故制作时需要不断通入氧气,且其适宜温度是30~35℃。(2)苹果醋中有较高浓度的

乙酸,可能引起细菌蛋白质变性(高温、强酸、强碱等均可能引起),也可能因为渗透压高而引起细菌细胞失水,而导致细菌死亡;市场保质期内的苹果醋饮品有时会发生“变质”问题,原因可能有:①在灌装或包装过程中无菌操作不够规范;②两次无菌操作采用巴氏消毒法(温度较低,适用于一些不耐高温

的液体如牛奶);③苹果浓缩汁中出现了食品污染常见的某种杆菌。11.答案:(1)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液体(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4.2×107(3)无菌空气4∶13∶1解析:(1)微生物的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碳

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实验时所用培养基除了能为谷氨酸棒状杆菌提供碳源和氮源外,还能提供水和无机盐等。工业生产中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使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2)谷氨酸棒状杆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可以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根据题意可知,共有谷氨酸棒状杆菌

42个,并且谷氨酸棒状杆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谷氨酸棒状杆菌样品中约有菌体=42÷(0.1×10-3)×100=4.2×107个。(3)由表格可知,要发酵得到大量谷氨酸,需首先不断向发酵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碳氮比设为4∶1培养一段时间,使

得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然后再将发酵液中碳氮比改为3∶1继续培养,该比例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产生谷氨酸。12.答案:(1)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2.8×106(2)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

表面将接种环通过酒精灯外焰灼烧灭菌(3)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同时保持培养基中的水分取一个未接种(接种0.1mL的无菌水)的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4)小于伊红美蓝黑色(5)噬菌体侵

染滤纸片周围的大肠杆菌使之裂解,形成以滤纸片为中心的透明圈解析:(1)据图可知,图中所用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据图可知,图中的样品稀释了104倍,取0.1mL样品后得到28个菌

落,故每克犊牛粪便中活菌数应为28÷0.1×104=2.8×106个。(2)A所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为使菌落分布均匀,应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B所示方法为平板划线法,所用灭菌方法为将接种环通过酒精灯外

焰灼烧灭菌。(3)为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同时保持培养基中的水分,接种好的培养基应倒置;为检测培养基的制备是否合格,可取一个未接种(接种0.1mL的无菌水)的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若无菌

落产生,即说明培养基制备是合格的。(4)滤膜法是检测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方法,将一定量水样注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故过滤器滤膜的孔径需小于大肠杆菌的直径;将滤膜贴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伊

红美蓝和大肠杆菌反应产生黑色,故得到的黑色菌落经统计可判断大肠杆菌数目。(5)噬菌体是病毒,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故噬菌体侵染滤纸片周围的大肠杆菌使之裂解,形成以滤纸片为中心的透明圈。考点36细胞工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

.D花药离体培养所需条件要求更高,需用MS培养基,另外还需要适宜的pH、温度和光照,而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等,A错误;花粉培养形成的植株称为单倍体,B错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有多种激素起作用,其

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C错误;在该过程中,单个细胞最终培养成了植株,这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2.C除去细胞壁运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诱导产生了新的细胞壁;从愈伤组织形成“白菜—甘蓝”植物体属于再分化

过程。3.A动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有接触抑制现象,细胞在培养瓶中会贴壁生长,相互接触后停止生长,最终会形成一层细胞;克隆培养法培养的过程中,仅有极少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一般传至10代后就不易传下去了;人们通常将分瓶后的细胞培养称为传代培养。4.C图中小鼠注射甲,产生能分

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则甲属于抗原,A正确;利用聚乙二醇(化学法)、灭活的病毒(生物法)和电激(物理法)可诱导细胞融合获得杂种细胞,B正确;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和未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只有杂交瘤细胞能生长,

C错误;杂交瘤细胞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并经单一抗体检测后,培养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制备单克隆抗体,D正确。5.答案:(1)骨髓瘤细胞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2)脱分化高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灭活的

病毒(4)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5)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解析:(1)图中X为骨髓瘤细胞、Y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Z为杂交瘤细胞。(2)①过程将已经分化的细胞培养成分化程度低的细胞,类似于植物组织培

养技术中的脱分化;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全能性较高;②过程是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③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4)④处需要进行筛选,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特点。6.D对紫草新生的营养芽进行消毒后可作为外植体,彻底灭菌会使外植体失活,A错误;愈伤组织是由没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组成的,B错误;接种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

导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即可形成无序结构的愈伤组织块,不需要加入细胞融合诱导剂,C错误;在紫草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保证氧气供应充足、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D正确。7.B人参不定根培养中有①脱分化和②再

分化过程,A正确;脱分化过程不需要光照,B错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所以过程②再分化形成根所需要的生长素比例大于细胞分裂素,C正确;需要检测不定根中的有效成分以判定不定根的药用价值,D正确。8.B研制抗S蛋白单克隆抗体,需先注射刺突蛋白对小鼠

进行免疫以获得相应B淋巴细胞,A错误;在产生免疫反应的小鼠脾脏细胞中提取B淋巴细胞并诱导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正确;经HAT培养基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化培养后还需进行抗体检测才能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C错误;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来制备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因为单克隆

抗体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D错误。9.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筛选,第一次是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还需要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A错误;采集来的

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分裂Ⅱ中期,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方可进行体外受精,B错误;若细胞a、b分别代表白菜、甘蓝细胞,则完成融合的标志为产生新的细胞壁,C错误;细胞融合过程都涉及膜的流动性,常用聚乙二醇融合法、电融合法等进行促融处理,D正确。10.C该微型繁殖技术能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A正确;人工种皮具备透气性,可以保证胚状体进行有氧呼吸时对氧的需求,以保持胚状体的活力,B正确;人工胚乳应该含有植物激素、矿质元素和糖等物质,以保证胚状体的正常生长,C错误;愈伤组织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将图中的胚状

体换成愈伤组织,在适宜条件下也可萌发生长,D正确。11.D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外植体要消毒后再接种到经过高压灭菌的MS固体培养基中,A错误;在制备原生质体时,需在0.5~0.6mol·L-1的甘露醇溶液环境(维持较高渗透压,防止原生质体吸水涨破)下用纤维素酶和

果胶酶混合液处理实验材料,将细胞壁除去,获得球形的原生质体,B错误;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受植物激素配比的影响,也受营养物质和光照等培养条件的影响,C错误;将无菌幼苗移栽到实验室外之前,先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的琼脂,以免琼脂发霉引

起烂根,幼苗需适应外界环境,无需用无菌水冲洗,D正确。12.B动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会出现细胞的分化,A错误;动物成熟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具有脱分化和使其后代细胞再分化实现全能性的能力,B正确;骨髓瘤细胞失去了接触抑制,C错误;动物细胞传代培养过程中,接触抑

制类的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脱落,但是悬浮培养的细胞不需要用到胰蛋白酶,D错误。13.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有关,也与环境有关,A错误;间期染色体数目没变,B错误;上述各种细胞是细胞分化产生的,分化后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改变,故上述各种细胞的膜蛋白种类和数量

都有差异,C错误;甲的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核移植克隆动物时,甲细胞作为核供体成功率高于丁细胞,D正确。14.D单克隆抗体制备时需要将骨髓瘤细胞和浆细胞融合在一起,然后培养细胞,进行筛选,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正确;动物细胞融合与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C正确;经小鼠腹腔内培养后,可从小鼠腹水中分离得到大量单克隆抗体,D错误。15.C根据表

格信息可知,WOX5能维持未分化状态,使植物细胞保持分裂能力强、较大的全能性,若WOX5失活后,中层细胞会丧失干细胞分裂能力强、分化程度低的特性,A正确;由题干信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大于细胞分裂素时有利于根的再生”,再结合表格信息,W

OX5+PLT可能诱导出根,可推测WOX5+PLT可能有利于愈伤组织中生长素的积累,B正确;由题意可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小于细胞分裂素时有利于芽的再生,而抑制ARR5能诱导出芽,可知ARR5被抑制时细胞分裂素较多,故可推测ARR5抑制细胞分裂素积累或降低细胞对细胞分

裂素的敏感性,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出芽或出根都是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不均衡时才会发生,故可推测体细胞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能相互抑制,D正确。16.D液泡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其中

的色素是指水溶性色素,如花青素,A正确;适当增加培养物转移至新鲜培养基的频率可减少氧化剂的浓度,从而减少褐变,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在蓝莓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切口处细胞被破坏,多酚类化合物被氧化成褐色醌类化合物,这一过程

称为褐变,可知在培养基中添加合适的抗氧化剂以减少褐变,C正确;一般选用代谢旺盛、再生能力强的器官或组织为材料制备外植体,D错误。17.D用自然生长的茎段进行组织培养,可取一茎段在70%乙醇中浸泡10min,再放入5%次氯酸钠溶液中

浸泡5min,然后用另一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min,最后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水清洗,A错误;培养瓶用专用封口膜封口可防止外界杂菌侵入,但不能阻止瓶内外的气体交换,B错误;蛭石不能为组培苗提供营养物质,C错误;不带叶片的菊花幼茎切段可以脱分化后再分化出根、叶等器官,最终形成完整

的菊花植株,为器官发生途径,D正确。18.B冻存复苏后的干细胞可以经诱导分裂分化形成多种组织器官,用于治疗人类某些疾病,A正确;G1期细胞数百分比上升,说明细胞进入分裂间期,但不会导致干细胞直接进入分裂期,还需经过S和G2

期,B错误;分析表格可知,血清中的天然成分影响G1期(该期细胞数百分比增大),能增加干细胞复苏后的活细胞数百分比,C正确;二甲基亚砜(DMSO)易与水分子结合,可以使干细胞中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D正确。19.B培养心肌细胞的器具要先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但是试剂并不都需要灭菌,如动物血清不能进

行高压蒸汽灭菌,否则会使其中的成分失活,A错误;培养心肌细胞的时候既需要氧气(有助于进行有氧呼吸)也需要二氧化碳(有助于维持培养液的pH),B正确;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会因接触抑制、细胞密度过大、代谢废物积累、

营养物质消耗等而停止分裂,C错误;心肌细胞节律性收缩,受植物性神经的支配,是不随意的,在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的支配下跳动,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不同植物存在生殖隔离(2)细胞全能性原生质体融合流动性再生出新的细胞壁(3)六(

4)e(5)⑤解析:(1)番茄和马铃薯属于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有性杂交产生后代。(2)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图中过程②称为原生质体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出新的细胞壁。(3)已知番茄、马铃薯分别为

四倍体、二倍体,则“番茄-马铃薯”属于异源六倍体植株。(4)柴油是植物细胞的代谢产物,将柴油树细胞培养进行到愈伤组织即可提取,愈伤组织为图中的e时期。(5)若培育抗虫棉,将抗虫基因通过适当的途径导入棉花受精卵,然后进行组织培养,不包括脱分化,只包括再分化一个阶段,即图中的⑤。2.

答案:(1)不属于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表达的过程,农杆菌不是受体细胞(2)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四环素(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4)利用天

然的转化载体系统,成功率高,效果好;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遗传稳定性好解析:(1)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时,将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的过程不属于转化,理由是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表达的过程,农杆菌不是受体细胞。(2)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是指离体的

植物组织或细胞;Ti质粒上的T-DNA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图示Ti质粒上含有抗四环素基因,所以在筛选转化细胞的培养基中应加入四环素,能存活的受体细胞才有可能是转化细胞。(3)DNA

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抗原-抗体杂交实验的原理是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4)利用农杆菌转化法突出的优点有利用天然的转化载体系统,成功率高,效果好;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遗传稳定性好。3.答案:

(1)小鼠骨髓瘤细胞灭活病毒诱导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等筛选获得只分泌所需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腹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3)与待测抗原结合,并催化检测底物生成产物2产物量解析:(1)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相融合,故Y细胞是小鼠骨髓瘤细胞,诱导

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灭活病毒诱导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等,d过程是将杂交瘤细胞放在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筛选获得只分泌所需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f过程表示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中,最终可在腹

水中收集到大量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3)双抗体夹心法中,酶标抗体的作用是与待测抗原结合,并催化检测底物生成产物;图中抗原需要与两种抗体结合,因而抗原至少需要含有2个抗体结合位点;欲筛选出两种适用于双抗体夹心法的

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检测并比较产物量来确定。4.答案:(1)Ab1、Ab2、Ab3、Ab4特异性强、灵敏度高(2)流动性3(3)杂交瘤细胞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4)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

少,疗效高、毒副作用小解析:(1)据图可知,向小鼠注射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后,所获得的免疫抗血清实际上是含有Ab1、Ab2、Ab3、Ab4的混合物。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突出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2)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3种类型(B细胞和B细胞融合、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3)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筛选①的目的是筛

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②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4)用于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就是由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抗癌

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用“生物导弹”治疗癌症和普通化疗相比优点是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少,疗效高、毒副作用小。5.答案:(1)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2)Ⅰ、Ⅱ、Ⅲ(3)m1+1.0(4)浸泡法(长时间处理)沾蘸法(短时间处理)(5)Ⅰ解析

:(1)选择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是因为其富含分生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诱导其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更容易。(2)阶段Ⅰ、Ⅱ、Ⅲ分别涉及脱分化、再分化和再分化过程,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在这些阶段都发生了变化,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因为m1μmol/L为品种

B在Ⅰ阶段的最佳激素配比中的细胞分裂素浓度,所以确定品种A在Ⅰ阶段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时,若以0.5μmol/L为梯度设计5个浓度水平,设置的浓度由低到高应依次为m1-1.0、m1-0.5、m1、m1+0.5、m1+1.0(单位均为μmol/L)。(4)用浸泡法处理幼芽时使

用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处理时间较长,用沾蘸法处理幼芽的时间较短,使用的生长素浓度较高,二者均可以得到最佳生根效果。(5)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Ⅱ、Ⅲ阶段中部分细胞可能已发生分化,失去了分裂能力,故用秋水仙素处理这两个阶段的材料,并非所有细胞的染色体

数目都会加倍;而Ⅰ阶段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都由已分化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分化程度较低,分裂能力较强,该阶段中使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更容易获得由单个细胞形成的多倍体。6.答案:(1)T(2)增殖、分化浆细胞和记忆B(3)核酸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4)刺突蛋白(或S

蛋白)杂交瘤多种B解析:(1)图1中,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者识别抗原后被激活,分泌细胞因子。(2)B细胞识别入侵的病毒后,在细胞因子作用下,经过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3)为判断疑似患者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采集

鼻咽拭子用于病原学检查时,检测的是病毒的核酸;采集血液样本用于血清学检查时,检测的是抗新冠病毒抗体。(4)为了诱导小鼠产生能够分泌抗S蛋白抗体的B淋巴细胞,实验时需先给小鼠注射S蛋白,再提取激活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用HAT培养基筛选可获得杂交瘤细胞。因为同一种抗原可能激活多种B淋巴细胞,还需继续筛选才能获得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7.答案:(一)(1)无菌水活化离心破碎(2)其他色素对该波长光的吸收相对较少,干扰相对较小70%乙醇溶液(3)灭菌资源化(二)(1)逆转录核酸探针(2)抗原载体使腺

病毒失去复制能力(3)脾动物血清解析:(一)(1)保存在斜面上的菌种,可用无菌水洗下菌苔,制成菌悬液。为提高红曲色素得率,可对红曲霉细胞进行破碎处理。(2)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红曲色素提取液中的红色素含量时,应选择红色素有较大吸收峰而黄色素和橙黄色素等吸收相对少的某波长的光,以减小干

扰。(3)提取红曲色素后的残渣,必须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饲料添加剂或有机肥。(二)(1)新冠病毒为单链RNA病毒,以病毒RNA为模板,利用逆转录酶进行逆转录合成DNA。(2)人体细胞为受体细胞,目的基因为新冠病毒抗原基因,腺病毒为基因的载体。敲除腺病毒的复制基因可

以使腺病毒失去复制能力,降低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作为载体,插入了新冠病毒的抗原基因能表达产生新冠病毒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3)对杂交瘤细胞进行扩大培养时,一般会添加动物血清、激素等。考点37胚胎工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透明带反

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A错误;卵子形成的过程需在卵巢和输卵管内完成,B正确;采集到的精子获能后与成熟的卵子相遇方可发生受精作用,C错误;卵子发生时,MⅠ和MⅡ过程是不连续的,且细胞质不均等分配,D错误。2.B在进行体外受精时,获取的精子需获能后才能进行体外受精;图中的②过程是

受精作用,该过程涉及精卵细胞的识别、细胞膜的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核的融合等;③过程是卵裂过程,该过程的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④过程是将早期胚胎移入受体子宫的过程,属于胚胎移植过程。3.答案:(1)促性腺激素获能(2)人工合成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终止子(3

)滋养层雌性解析:(1)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的发育,在崂山奶山羊A发情周期的某一阶段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可实现让其超数排卵。通过②采集的精子用化学诱导处理使之获能。(2)已知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可用DNA合成仪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中除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外

,还需要有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可以在启动乳腺蛋白基因转录的同时,启动白蛋白基因的转录,终止子可使转录停止。(3)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为胎膜和胎盘,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可鉴定性别,且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小。崂山奶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是让目

的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以便从乳汁中提取白蛋白,因此应选择雌性胚胎进行移植。4.D精子获能指的是获得受精的能力,并不是指精子获得能量,A错误;分割的胚胎细胞虽然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由于发育过程中所

处环境可能不同,以及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异,发育成的个体也可能有表型的差异,B错误;小鼠体外受精获得的胚胎发育成的幼鼠属于有性生殖,并不是克隆鼠,克隆鼠指的是通过无性繁殖,如核移植等得到的小鼠,C错误;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

器官的发育,D正确。5.B胚胎体外培养需要无菌条件,需要进行必要的消毒灭菌操作,A正确;囊胚的内细胞团将发育成完整胚胎,滋养层细胞将发育成胎盘和胎膜,B错误;胚胎工程的大多数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胚胎分割等都是在体外进行的,C正确;试

管动物的早期胚胎来自体外受精得到的受精卵,克隆动物的早期胚胎来自核移植得到的重组细胞,可见两种早期胚胎的来源不同,D正确。6.D过程①是将小鼠的颗粒细胞经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的过程,其实质是定向诱导分化,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体外受精时卵母细胞X应培养到减数分裂Ⅱ期,B正确;过程③

体外受精的实质是雌雄原核融合,C正确;进行胚胎移植的时期一般是桑葚胚或囊胚,也可以是更早的时期,D错误。7.C过程①为早期胚胎培养,为防止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废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需要对培养液适时更换,A正确;胚胎在囊胚阶段开始分化,其中的滋养层细胞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内细胞团发育成完整的胚胎,

B正确;嵌合体幼鼠是由两种受精卵合并(但没有融合)发育而来的,故一个细胞中只有白鼠或黑鼠的基因,不会两种基因同时存在,C错误;囊胚中分离的胚胎干细胞是指囊胚中的内细胞团细胞,其经诱导能发育成各种组织,D正确。8.DA为供

体体细胞的细胞核,性染色体的组成可为XX或XY,A错误;过程①表示去除细胞核,该过程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至适当时期再进行,常采用显微操作去核,B错误;②过程是胚胎移植,胚胎移植时,受体对植入胚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因此不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C错误;胚胎发育

卵裂期胚胎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目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D正确。9.C只有同种雌性物种才能胚胎移植成功,经过同期发情,使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相同,为胚胎提供相同的生殖环境,A正确;外源促性

腺激素能促进优质母牛的卵巢产生更多卵细胞,B正确;冷冻保存优质公牛精液时,需克服降温过程中自由水结冰而造成的损伤,结合水和其他物质结合在一起,不会结冰,C错误;胚胎移植之前,可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如利用SRY-PCR法,用位于

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的一段碱基作引物,用胚胎细胞中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最后用SRY特异性探针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D正确。10.B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促性腺激素对雌性杜泊羊进行处理,A正确;从输卵管中冲取的卵细胞已发育成熟,可与

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B错误;将受精卵由受精溶液转入发育培养液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C正确;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为胚胎在受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D正确。11.DES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够

分化成为小鼠体内的任何一种组织细胞,A正确;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B正确;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的ES细胞能维持不分化的状态,C正确;早期胚胎培养到桑葚胚或囊胚期后方可移植到母鼠子宫内继续发育,D错误。12.D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

核的卵母细胞中,这一过程是人为操作进行的,不能说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A错误;在培养细胞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动物血清的作用是模拟内环境和补充未知的缺少的营养物质,激发成纤维细胞核的全能性的是卵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物质,B错误;过程③进行同步发情处理

,是为了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C错误;将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分裂Ⅱ中期后进行去核操作,此时细胞核退化,出现的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去核事实上是去除卵母细胞的纺锤体—染色体结构,D正确。13.B由于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高于胚胎细胞核

移植,A正确;过程②是培养动物细胞的过程,培养基中需要有血清;过程④是早期胚胎培养,不能使用血清,而且还需要加入分化抑制因子,B错误;供体细胞核植入受体卵母细胞后,通常用电刺激、钙离子载体、乙醇等使供体细胞和去核卵母细胞融合,C

正确;过程⑤是将早期胚胎移植入代孕母牛的子宫内,操作前需要对代孕母牛进行发情处理,D正确。14.B依据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培养条件的特定需要,受精卵在体外培养时,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需用不同成分的培养液,A正确;基因编辑处理的受精卵一般经体外培养至桑葚胚或囊胚阶段,进

行胚胎移植,可获得表达EGFP的小鼠,B错误;分离能表达EGFP的胚胎干细胞,通过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小鼠,C正确;由分析可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Y染色体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通过观察早期胚胎的荧光,能

表达EGFP的个体含有Y染色体,即为雄性小鼠胚胎,D正确。15.A内细胞团是已经分化的细胞组成,获得Mc的生物技术并未利用核移植技术,A错误;接受注射的囊胚发育为黑白相间的小鼠,说明Mc表皮中有两种基因型的细胞,B正确

;内细胞团能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注射的细胞来自黑色小鼠的内细胞团,会分化成Mc的多种组织,C正确;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将接受注射的囊胚均分为二,可发育成两只幼鼠,D正确。16.C精子获能是获得受精的能力,

不是获得能量,A错误;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后的早期胚胎培养所需营养物质与体内基本相同,例如需要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B错误;克隆牛技术涉及体细胞核移植、动

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过程,C正确;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D错误。17.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磷酸二酯键(2)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

提供足够的营养(3)体细胞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低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任选两点作答)发育的全能性(4)B培养该动物后提取细胞产物,加入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观察是否出现抗原—抗体结合的现象解析:(1)基因工程中切割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故在构建含有片段F的重

组质粒过程中,切割质粒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作用于其所识别序列中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不同的限制酶可以获得不同的末端,主要分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在无菌

、无毒等适宜环境中进行动物A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由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

能性相对容易,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故与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相比,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低。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

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4)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为确定M基因是否失活,则需要培养该动物,然后从该动物体内获得细胞产物,将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加入细胞产物中,若出现抗原—抗体结合的情况,则说明M基

因没有失活,若没有出现抗原—抗体结合的情况则说明M基因已失活。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低温冷冻保存(-196℃液氮中保存)精子不能直接与卵子受精,必须经获能处理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肝素、钙离子载体A23187

MⅡ期(2)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3)对非繁殖期受体母羊注射雌激素使其发情;取保存的囊胚,用分割针处理获得滋养层细胞,对其进行DNA分析和性别鉴定,获得状态良好的雄性囊胚;将筛选得到的胚胎移植入受体

母羊子宫内解析:(1)精液或胚胎的保存方法为低温冷冻保存,也可将精液或胚胎置于-196℃的液氮中保存。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获能后才可具备与卵子受精的能力,可将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中,用化学药物诱导精子获能。

动物排出的卵子成熟程度不同,但都需要到MⅡ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2)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一般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等。(3)为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公羊后代,可利用胚胎工程的方法进行操作:对非繁殖期受体母羊进行

发情处理,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和性别鉴定,检测其质量,将筛选得到的状态良好的雄性囊胚移植入受体母羊子宫内。2.答案:(1)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2)比利时兔已经受

精形成自己的受精卵,安哥拉兔的胚胎可与比利时兔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上的联系,在比利时兔体内安哥拉兔的遗传特性不受影响(3)不一定,若从输卵管中冲出卵细胞无需体外培养,若是从卵巢中获得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至减数分裂Ⅱ期稀释剂的种类和注射的次数(4)发育的全能性将内细

胞团均等分割解析:(1)胚胎工程是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在胚胎移植时要求受体是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2)由材料一可知,比利时兔已经受精形成自己的受精卵,安哥拉兔的胚胎可与比利时兔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上的联系,在比利时兔体内安哥拉兔的遗传特性不受影

响,因而比利时兔能产下两种兔。(3)若从输卵管中冲出卵细胞无需体外培养,若是从卵巢中获得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至减数分裂Ⅱ期,因此材料二中得到的众多卵细胞不一定需要体外培养。依据材料二信息“使用透明质酸作为稀释剂注射1或2次促

卵泡素的效果与用盐水为稀释剂多次注射促卵泡素的效果一致”,由此可知,超数排卵的数量与稀释剂的种类和注射的次数有关。(4)根据材料三信息“在2细胞蝾螈胚胎周围系上一缕胎发,直到细胞分离,随后,每个细胞发育成一个成年个体”可知,胚胎细胞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若在囊胚期进行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3.答案:(1)营养物质(2)(早期)胚胎(3)③④②⑤①(4)受精卵显微注射法(5)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卵母细胞的采集技术(任选两项)解析:(1)动物细

胞培养技术需要无菌、无毒环境、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等条件。(2)冲卵实质上是用特定装置,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早期胚胎冲洗出来。(3)受精的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子完成减数分裂Ⅱ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

、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③④②⑤①。(4)培育转基因动物时,应该选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5)试管羊的培育采用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克

隆羊的培育采用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因此在试管羊和克隆羊的培育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早期胚胎培养等。考点38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第一关小题自助

餐自选狂刷1.C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因此该酶可作用于①;DNA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因此该酶可作用于

④;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该酶可作用于②;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故作用于③。2.D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A正确;限制性内

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B正确;胰岛素具有生物活性,胰岛素原不具有生物活性,所以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C正确;载体上的抗性基因可用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但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D错误。3.答案:(1)DNA双链

复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2)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鉴别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并将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3)山羊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显微注射(4)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

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法对胰岛素原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解析:(1)PCR技术是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断地加以复制,使其数量呈指数方式增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2)构建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

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并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3)含有人胰岛素

基因的转基因山羊通过分泌乳汁来生产人胰岛素,为使目的基因正常表达,人胰岛素基因必须与山羊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得到乳汁中含有人胰岛素的转基因山羊。(4)酵母菌为真

核生物,含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因此选用酵母菌作为生产人胰岛素的转基因受体细胞,不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主要原因是在胰岛素原合成后,原核细胞无法对其进行加工、分类

、包装和运输。4.BT4DNA连接酶是从T4噬菌体中分离纯化出来的,A错误;限制酶可以切割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可以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故两者的催化都会导致磷酸二酯键数目的改变,B正确;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

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C错误;T4DNA连接酶既可以连接黏性末端,也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D错误。5.CSalⅠ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与XhoⅠ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A错误;普通质粒长度

都是5kb,用一种酶切割重组质粒得到的结果都是7kb,用两种酶切割结果显示为5kb和2kb两个片段,说明有1个目的基因插入重组质粒中,B错误;由于用一种酶切割后只有一个片段,用两种酶切割结果显示为两个片段,说明重组质粒上有1个限制酶SalⅠ和1个限制酶XhoⅠ的识别

序列,C正确;2种酶切后产生的2kb产物需要经过荧光标记,然后解链成为单链DNA分子才可以作为探针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D错误。6.C分析图解可知,该基因工程的标记基因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筛选1需要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报

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因此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B正确;为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在农杆菌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的启动子、终止子之间,C错误;为从个体水平上检测图中玉米植株A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可采

用的方法是用相应除草剂喷洒待测玉米植株,D正确。7.B切割质粒和切割目的基因均用BclⅠ和BglⅡ,由于两种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形成重组质粒时目的基因可能反向连接,形成的碱基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A正确;切割质粒用BclⅠ和BglⅡ,切割后

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切割后的质粒可能自我环化;切割目的基因用MboⅠ,切割后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切割后的目的基因可以自我环化,B错误;切割质粒用MboⅠ,产生黏性末端,切割目的基因用BclⅠ和BglⅡ,产生黏性末端,形成的重组质粒中原来的BclⅠ和BglⅡ的切割位点的序列发生改变,不能再被这两

种酶切割,但不影响MboⅠ的作用,C正确;切割质粒用MboⅠ,切割目的基因用MboⅠ,产生的均为黏性末端,切割后的质粒可自我环化,切割后的目的基因也可以自我环化,D正确。8.DRT-PCR是指以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并对cDNA进行PCR扩增的过程,所以RT—PCR过程需要的

酶有反转录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A正确;PCR扩增时,引物要与目的基因结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物也能与目的基因的mRNA结合,所以可以相关基因的mRNA的核苷酸序列为依据设计引物,B正确;RT-PCR的产物是DNA,检测RT-PCR的产物可根据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采用DNA分子杂交和荧光分子杂交技术,C正确;根据题意,Kp受体和GnRH基因在下丘脑中表达量会比较高,但GnRH受体基因应该是在垂体中的表达较高,因为垂体细胞才是GnRH的靶细胞,D错误。9.DPCR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和目的基因的两条

单链结合,沿相反的方向合成子链,故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引物甲和引物丙,A正确;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BamHⅠ可能使目的基因被破坏,同时为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因此只能选BclⅠ和Hi

ndⅢ两种限制酶切割,B正确;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大肠杆菌细胞中,需要用Ca2+处理,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C正确;由于选择BclⅠ和HindⅢ这两种限制酶,破坏了氨苄青霉素基因,但没有破坏四环素基因。只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不可以直接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因为无论

目的基因有无导入表达载体,其导入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均有四环素抗性,D错误。10.D分析题图可知,使用限制酶BamHⅠ处理将乳酸脱氢酶基因插入质粒,将导致目的基因位于启动子和终止子以外的区域,不利于目的基因的表达,A错误;含有重组质粒的酵母

菌具有尿嘧啶合成酶基因,可以产生尿嘧啶,能在不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上存活,所以应该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上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酵母菌,B错误;酵母菌是真菌,LB培养基用于培养细菌,C错误;一定的发酵条件下,加入离子交换树脂可使乳酸及时脱离发酵液,D正确。11.DPCR过

程不需要DNA连接酶,A错误;一次加入30轮引物,此题为扩增X基因片段,故不会干扰正常过程,B错误;第⑤种DNA分子最早出现在第三轮复制后,有两个⑤,C错误;X基因第四次复制得到16个、五种DNA分子:①复制得①和③,②复制得②和④,2个

③复制得2个③和2个⑤,2个④复制得2个④和2个⑤,2个⑤复制得4个⑤,故经四轮复制可产生8个⑤片段DNA分子,D正确。12.A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上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可能是DNA片段或RNA片段,其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或核糖)交替排列构成

,A错误;核酸单链5′端均为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确;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两条链遵循反向平行的原则,DNA单链延伸的方向为5′→3′,所以引物与DNA母链3′端互补,C正确;引物作为子链的5′端片段,若DNA多起点复制,则子链有多个起始位点,可能需要多种引物,D正

确。13.D据图观察sgRNA的部分碱基序列与靶基因序列互补,A正确;限制性内切核酸酶Cas9可断裂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正确;通过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C正确;使用该项基因编辑技术来预防人的某些疾病时需要审批,D错误。14.A胰岛素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

不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A错误;人工长效胰岛素比人胰岛素的B链上多了两个精氨酸,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故多2个肽键,B正确;人工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作用相同,都是降血糖的作用,故靶细胞相同,C正确;人工长效胰岛素是对天然蛋白质的改造,需要通过基因工程生产,D正确。1

5.B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可以使酶的活性降低,可以防止DNA降解,A正确;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细胞膜、细胞器、一些较大杂质等的沉淀,B错误;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呈现蓝色,C正确;粗提取的DNA中可能含有蛋白质,D正确

。16.D在N0的α和β亚基之间加入一段连接肽,可获得热稳定的融合型腈水合酶(N1),则N1与N0氨基酸序列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蛋白质工程的作用对象是基因,即加入连接肽需要通

过改造基因实现,B正确;N1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C正确;酶具有高效性,检测N1的活性需先将其置于高温环境,再与底物充分混合,D错误。17.A木瓜蛋白酶可以水解DNA中的蛋白质类杂质,由于酶具有专一性,不能

水解DNA,过滤后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特定试剂后容易提取出DNA相对含量较高的白色丝状物,A正确;37~40℃的水浴箱中保温10~15分钟不能去除滤液中的杂质,应该放在60~75℃的水浴箱中保温10~15分钟,使蛋白质变性析出,B错误;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

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是析出DNA,C错误;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DNA析出,滤液中几乎不含DNA,D错误。18.答案:(1)调控pfaB基因的转录和翻译(2)pfaB基因不能复制,也不能表达XhoⅠ和SapⅠ在pfaB基因的外侧序列引入酶切

位点不会破坏pfaB基因本身的碱基序列,同时引入两种酶切位点可以使pfaB基因定向插入TP和Tt之间(3)在含zeocin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pfaB基因的表达量、裂殖壶菌的DHA合成量(4)如微生物繁殖速率快,且

易于生物工程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再如鱼类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从微生物中提取更加清洁低耗,减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再如采用生物工程可以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可按照人类需求生产……解析:(1)启动

子是位于基因首端的一段特殊的DNA序列,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驱动转录过程,核糖体是合成多肽链的场所,据此可知,TP和核糖体结合位点序列的作用分别是调控pfaB基因的转录和翻译。(2)若将pfaB基因直接导入裂殖

壶菌细胞内,一般情况下,裂殖壶菌的DHA合成量并不会增加,原因是pfaB基因不能复制,也不能表达。研究人员将pfaB基因插入了图中质粒的X区,则在对pfaB基因进行扩增时,需在A、B两端引入上述SapⅠ、XhoⅠ的识别序列,这样

可以保证扩增出的目的基因两端有相应的限制酶的识别位点,这样不仅在pfaB基因的外侧序列引入酶切位点不会破坏pfaB基因本身的碱基序列,而且引入两种酶切位点可以使pfaB基因定向插入TP和Tt之间。(3)筛选含pfaB基因的裂殖壶菌,需要在含zeocin培养基中培养所得

到细菌,通过观察细菌生长状况,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菌筛选出来,此后需要继续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产生的DHA的量,即这里筛选用于工业化发酵生产所需的裂殖壶菌的指标有在含zeocin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pfaB基因的表达量、裂殖壶菌的DHA合成量。(4)微生物

繁殖速率快,遗传物质少,且易于生物工程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再如鱼类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微生物提取更加清洁低耗,也能减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还可按照人类需求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生成人们所需的产品。上述优势都是

海洋渔业资源提取不具备的。19.答案:(1)调节害虫胰蛋白酶活性,从而使害虫不能正常消化食物,达到抗虫的目的(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T-DNA该方法不适用于单子叶植物(4)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mRNA—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杂交技

术(5)效果NaPI饲喂NaPI转基因的虫体质量较对照组差,且每株棉铃数较对照组少(6)定向改变由于害虫发生基因突变后,在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选择下,抗性基因频率逐渐增高,从而提升了其抗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能力,或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发生突变后不能编码出胰蛋白酶抑

制剂解析:(1)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虫机制是调节害虫胰蛋白酶活性,从而使害虫不能正常消化食物达到抗虫的目的。(2)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其不足之处是该方法不适用于单子叶植物。(4)目的基因是否整合的检测,在分子水平上可

通过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是否能转录出目的基因对应的mRNA、是否能合成目的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等;在个体水平可检测抗虫性、抗病性、活性等。即可利用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mRNA—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等。(5)抗虫鉴定:确认抗虫基因

在受体细胞中稳定表达后,还需进一步做抗虫的效果以鉴定其抗性程度。由图可知,NaPI转基因棉花的抗虫效果最佳,因为饲喂NaPI转基因的虫体质量较对照组差,且每株棉铃数较对照组少。(6)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

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由于害虫发生基因突变后,在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选择下,抗性基因频率逐渐增高,从而提升了其抗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能力,或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发生突变后不能编码出胰蛋白酶抑制剂20.答案:(1)胰蛋白酶、

胶原蛋白酶等动物血清(2)PCR技术、人工合成法终止子RNA聚合酶目的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所需要的蛋白质(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诱导iPS细胞的技术是将已经分化的细胞诱导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iPS),再诱导iPS分化为诱导原始生殖细胞(iPGCs)的技术,而细胞核移植技术

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内,使这个重组的细胞发育为胚胎,继而发育为动物个体的技术(5)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鸡胚组织剪碎后需用胰蛋白酶处理,以获得单细胞悬液。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需要在合成培养基

中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以满足细胞对某些细胞因子的需求。(2)OSNL为目的基因,体外获取目的基因可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或通过人工合成法来合成。基因表达载体中除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

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3)据图可知,由iPS细胞诱导形成iPGCs细胞经过了细胞分化,该过程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导致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

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诱导iPS细胞的技术是将已经分化的细胞诱导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iPS),再诱导iPS分化为诱导原始生殖细胞(iPGCs)的技术,而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内,使这个重组的细胞发育为胚胎,继而发育为

动物个体的技术。(5)由图可知,该实验流程中将OSNL基因导入鸡胚成纤维细胞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21.答案:(1)两种引物分别与两条模板链3′端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

5′端(2)在转录出的mRNA中,限制酶识别序列对应的最后两个碱基与P基因对应的第一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导致读码框改变,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在EcoRⅠ识别序列前后增加碱基,使其碱基数目加上FLAG的碱基数目为3的倍数(3)促进U

BC与FLAG­P的结合与UBC结合的关键序列(4)药物A促进UBC与FLAG­P的结合,从而促进蛋白P被蛋白酶识别并降解,达到治疗的目的解析:(1)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苷酸,因此设计扩增P基因的引物,需要两种引物分别与两条模板链3′端的碱基序列互补。DNA聚

合酶延伸时,是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为了不破坏目的基因,该限制酶识别序列应添加在引物的5′端。(2)融合基因转录出的mRNA序列正确,翻译出的融合蛋白中FLAG的氨基酸序列正确,但P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与P不同,说明P基因翻译时出错。由图可看出,在转录出

的mRNA中,限制酶识别序列对应的最后两个碱基与P基因对应的第一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导致读码框改变,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通过在EcoRⅠ识别序列前后增加碱基,使其碱基数目加上FLAG的碱基数目为3的倍数,这样就能保

证P基因转录出的mRNA上的读码框不改变,能够正常翻译。(3)①组仅添加UBC,处理后,用UBC抗体检测,不出现杂交带;②组添加UBC和FLAGP,出现杂交带;③组添加UBC、药物A和FLAG­P,杂交带更加明显,说明药物

A的作用是促进UBC与FLAG­P的结合。②④组或③⑤组的差异在于②③组使用FLAG­P,出现杂交带;④⑤组使用FLAG­P△,不出现杂交带,据此推测P△中缺失的特定序列是与UBC结合的关键序列。(4)根据(3)的分析推测,药物A促进UBC与F

LAG­P的结合,从而促进蛋白P被蛋白酶识别并降解,达到治疗的目的。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E1和E4保证n(L1­GFP融合基因)的完整性(2)Taq酶热稳定性高,而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碱基互补配对(3)

转录和翻译(4)蛋白酶缺陷型蛋白酶解析:(1)L1­GFP融合基因(n)将作为目的基因插入质粒P,在将n插入质粒P时,应使用图示中的E1和E4进行酶切,这是为了保证L1­GFP融合基因(或n)的完整性。(2)目前在PCR反应中使用Taq

酶而不使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主要原因是Taq酶热稳定性高,而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和相应的模板单链结合,利用PCR技术扩增基因n时,设计的引物之间不能碱基互补配对,以避免影响引物与相应单链的结

合。(3)将P1转入大肠杆菌后,若在该大肠杆菌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说明有荧光蛋白合成,则说明L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依次完成了转录和翻译过程。(4)真核生物基因(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会被降解,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

,选择的大肠杆菌体内应该没有降解蛋白质的酶,所以选择蛋白酶缺陷型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在蛋白质纯化的过程中应添加蛋白酶的抑制剂。2.答案:(1)逆转录cDNA一段已知的SSB基因(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2)2n+1-22n-2n(3)耐高温为DNA复制提供能量和原料

(4)模板DNA彻底变性不必(5)BamHⅠ和XhoⅠ(6)3kb没有启动子和内含子(7)感受态卡那霉素解析:(1)利用RNA通过①获得cDNA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从而获得SSB基因,这是通过构建cDNA文库获取目的基因的一种方法

。通过PCR技术扩增SSB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的SSB基因(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2)复制n代,得到2n个DNA分子,则单链DNA有2n+1个,再减去2条模板单链DNA,所以需要的引物数为2

n+1-2个;经过n轮PCR后,总共得到DNA分子数为2n个,其中含长链或中链的DNA分子数为2n个,只含短链的DNA分子(目的基因)数为2n-2n个。(3)PCR过程的延伸阶段(72℃)需要TaqDNA聚合酶,其具有耐

高温的特点,dGTP的全称为脱氧鸟苷三磷酸,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脱掉两个磷酸基团的产物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因此dGTP的功能是为DNA复制提供能量和原料。(4)PCR循环之前,通常要进行一次预变性,预变性的时间比较长,预变

性的目的是增加模板DNA彻底变性的概率。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时知道目的基因的两端的序列即可,不必知道目的基因的全部序列。(5)由图可知,目的基因插入cat基因的位置,而cat两端有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所以为与PET41a质粒连接,获得的目的基因A两

端要含有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6)由题可知,重组质粒长度-原质粒长度+被剪切的cat基因的长度=插入的目的基因的长度。原质粒长为8.1kb,重组质粒长为8.4kb,说明插入目的基因之后,多出了0.3kb。表中数据可知,用BamHⅠ和XhoⅠ酶切后的cat基因的长

度为2.7kb,所以计算可得SSB基因的长度为2.7kb+0.3kb=3kb。与人基因组文库中的SSB基因相比,通过①过程获得的SSB基因结构特点是没有启动子和内含子等。(7)目的基因导入到微生物体内时,为了增强

大肠杆菌捕获外源DNA的能力,常利用CaCl2处理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成为感受态细胞,所以②过程目的是将重组质粒转入处于感受态的大肠杆菌内。cat(氯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已被破坏,只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所以筛选时在培养基上添加卡那霉素,将菌种接种

于添加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收集菌落进行鉴定。3.答案:(1)反(逆)转录酶(2)特定核苷酸序列复性(3)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但已康复已感染新冠病毒,还未康复(或为患者)(4)蛋白S基因的获取→构建蛋白S基因表达载体

→导入受体细胞(微生物)→蛋白S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检测受体能否产生蛋白S)解析:(1)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cDNA需要反(逆)转录酶。(2)用PCR技术扩增新冠病毒RNA片段时,所需要的引物必须依据新冠病毒RNA中的特定核苷酸

序列来进行设计。PCR过程每次循环分为变性(90~95℃)、复性(55~60℃)和延伸(70~75℃)三个阶段,复性阶段温度最低。(3)同时进行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曾感染新冠病毒,但现在已康复;若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

性,说明已感染新冠病毒,还未康复,具有传染性。(4)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大量蛋白S的基本操作流程: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微生物)→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4.答案:(1)

引物(2)作为标记基因,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终止转录,使转录在需要的地方停下来(3)二氧化碳等气体用于大量合成丙酮,而不是用于重组梭菌的生长(4)废物的资源化不仅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消耗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解析:(1)利用PCR技术扩增目标酶基

因,首先需要根据目标酶基因两端的碱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引物与模板链结合后,Taq酶才能从引物的3′端延伸子链。(2)基因表达载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用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终止子可终止转录,使转录在需要的地方停下来。(3)重组梭菌大量表达上述酶蛋白时,在这些酶蛋白的

作用下,二氧化碳等气体大量用于合成丙酮,而不是用于重组梭菌的生长,所以会导致生长迟缓。(4)根据题意可知,这种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新技术,以高污染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一碳温室气体为原料,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体现了循环经济特点。从“碳中和”的角度看,该技术生

产丙酮的过程不仅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消耗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并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5.答案:(1)氨基酸序列多肽链mRNA密码子的简并性(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

合成DNA双链复制(3)种类提取的水蛭蛋白的酶解时间和处理的酶的种类不同,导致水蛭蛋白空间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4)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用酒精消毒,用注射器取同一种动物(如家兔)血液,立即将等量的血液加入1、2、3

号三支试管中,静置相同时间,统计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解析:(1)物质a是氨基酸序列多肽链,物质b是mRNA。在生产过程中,物质b可能不同,合成的蛋白质空间构象却相同,原因是密码子的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2)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

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和利用PCR技术扩增。PCR技术遵循的基本原理是DNA双链复制。(3)将提取的水蛭蛋白经甲、乙两种蛋白酶水解后,据图可知,水解产物中的肽含量随着酶解

时间的延长均上升,且差别不大;而水解产物中抗凝血活性有差异,经酶甲处理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抗凝血活性先上升后相对稳定,经酶乙处理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抗凝血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且酶甲处理后的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最终高于经酶乙处理后的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差异明显,据此推测两种处

理后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差异主要与肽的种类有关,导致其活性不同的原因是提取的水蛭蛋白的酶解时间和酶的种类不同,导致水蛭蛋白空间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4)若要比较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的抗凝血活性差异,实验

设计思路: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用酒精消毒,用注射器取同一种动物(如家兔)血液,立即将等量的血液加入1、2、3号三支试管中,静置相同时间,统计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单元清通关卷(十)生物技术与工程1.D自养

型细菌(如硝化细菌)可直接利用空气中的CO2作碳源,异养型细菌(如大肠杆菌)只能利用培养基中现成的有机碳源(如葡萄糖),A错误;常利用固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B错误;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阶段,芽孢形成于细菌生长的稳定期,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在含

有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繁殖,其他微生物则不能,故可用含高浓度NaCl的选择培养基来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D正确。2.A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而固氮细菌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合成,而霉菌属于真核生物,故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

%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对放线菌的生长无影响。3.C紫外线能破坏DNA的结构,故紫外线可用于实验室空气及实验台表面的消毒,A正确;无菌技术可以避免实验材料被感染,也可以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B正确;为防止DNA污染,PCR用水应为高压的双蒸水,加热煮沸的自来水也仍存在细菌等微

生物,C错误;使用后的培养基在丢弃前需要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D正确。4.D步骤①为巴氏消毒法,这种消毒法的特点是既能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又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步骤②采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步骤③中的牛肉膏蛋白胨都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A正确;实验中对

试管、培养皿的灭菌可采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这种方法适用的是能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B正确;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C正确;平板划线法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应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5.A步骤③是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

单个,从而获得单细胞菌落,A正确;制备培养基时,需要先调节pH,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错误;步骤③中含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是鉴别培养基,C错误;由于实验目的是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细菌,所以应该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而不应该加入牛肉膏和蛋白胨,D错误。6.D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

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载体不属于工具酶,A错误;可用同种限制酶切割DNA产生互补的黏性末端,也可用双酶切法切割DNA产生互补的黏性末端,B错误;若使用SmaⅠ切割质粒和外源基因DNA会导致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被破坏,C错误;使用Ec

oRⅠ同时处理质粒和外源DNA,可能会发生质粒与质粒的结合、目的基因与目的基因的结合即自身环化,D正确。7.B②过程共形成4个磷酸二酯键,A错误;①过程和②过程都需要限制酶切割和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质粒,B正确;因最终得到的是无Ch1L基因的蓝细菌,故操作成功的标志并

不是目的基因的表达,C错误;插入红霉素抗性基因后Ch1L基因被破坏,因此不可能是筛选含有Ch1L基因的受体细胞,D错误。8.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的原理,A错误;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利用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能够去细胞壁,B正确;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中,都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都利用了细胞增殖的原理,从而获得相应的细胞产物,D正确。9.B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A错

误;5只克隆猕猴细胞核基因型与核供体细胞一致,B正确;用于核移植的受体细胞通常选择处于减数分裂Ⅱ期的卵母细胞,C错误;动物细胞培养时,将其置于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培养以满足细胞代谢,D错误。10.C过程①是核移植技术,过程②是早期胚胎培养,A错误;细胞培养中需提供5%

CO2,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值,B错误;胚胎干细胞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性腺,具有发育的全能性,C正确;图中的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个体B,因此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A个体,会发生免疫排斥,D错误。11.C人细胞与小鼠细

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基因座位,B正确;此实验无法证明人细胞中11号染色体小于17号染色体,C错误;根据图表分析可判断,编码AHH的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编码PGK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正确。12.D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得到的个体是由同一

个受精卵分裂发育的,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但表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故表型不一定相同,A错误;体外受精属于有性生殖,而克隆属于无性生殖,B错误;核移植技术体现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错误;①②③生产过程均需进行

胚胎移植,代孕母畜必须与供体母畜同期发情,以确保生殖器官的生理环境相同,D正确。13.C获取外源基因通常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A错误;导入外源基因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且外源基因能进行复制并完成了表达,才说明完成了

转化过程,B错误;②采用体外受精技术,受精的标志是观察到两个极体,C正确;④过程是胚胎移植,移植的早期胚胎通常是桑葚胚或囊胚,D错误。14.C要把病人的胚胎干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离体培养和诱导分化形成胰岛细胞以治疗糖尿病,属于治疗性克隆;

生殖性克隆就是以产生新个体为目的克隆,即用生殖技术将一个克隆的胚胎植入一个女性子宫发育出婴儿的过程;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都属于无性生殖;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技术均需要应用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15.A因某种微生物合成的蛋白酶与人体消化液中的蛋白酶结构和功

能很相似,可见要想使蛋白酶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就要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此类问题一般是对蛋白质中的个别氨基酸进行替换。16.C酒精发酵阶段适宜温度为18~30℃,醋酸发酵阶段的适宜温度为30~35℃,A错误;醋酸发酵阶段产生醋酸,无气体产生,B错误;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

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正确;在醋酸发酵阶段接种醋酸菌可提高醋酸的酸度,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是醋酸,D错误。17.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要得到乙培养基中的分布均匀的菌

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A正确;使用紫外线照射进行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经①过程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可能都能在含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未突变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着β-胡

萝卜素含量的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C正确、D正确。18.B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根据图示中引物延伸的方向可以确定,Taq酶只能从引物

的3′端延伸子链,催化子链沿着5′→3′方向延伸,需dNTP作为原料,不需要反应体系中ATP供能,B错误;据题意可知,扩增1次,子代中有1个荧光分子,扩增2次,子代中有3个荧光分子,若扩增n次,则共有2n-1个荧光分子生成,C正确;荧光探针为DNA

序列,基因转录的产物是mRNA,若用上述技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则需要先形成cDNA再进行PCR扩增,因此用到逆转录酶,D正确。19.C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应明确而坚定,即坚决禁止生物武器,A正确;对转基

因植物的外源DNA要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或过敏的蛋白质,B正确;中国对于克隆人的态度是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禁止进行克隆人的实验,C错误;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D正

确。20.D细胞b是滋养层细胞,通过DNA分析可以鉴定动物性别,A正确;细胞a是内细胞团,细胞b是滋养层细胞,两者来源相同,细胞内核基因相同,但是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内细胞团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

织,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B正确;进行胚胎分割时,要尽可能地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C正确;为了获得更多的囊胚,可注射激素促进雌鼠产生更多生殖细胞,D错误。21.答案:(1)红(紫)气泡(2)减少增加(3)A(4)B

(5)醋酸菌有氧解析:(1)制作葡萄浆前,将成熟的葡萄用水清洗干净,再用红(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约5min。为了使酵母菌迅速发生作用,制作酵母悬液时,在干酵母中应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待酵母悬液中出现气泡即可。(2)装瓶后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即进行需氧呼吸,快速繁殖,消耗

发酵瓶内的氧气,瓶内溶解氧的含量减少。氧气耗尽后,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含量逐渐增多。(3)装置中有水弯管可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并减少杂菌污染,有利于发酵瓶内形成缺氧环境。(4)当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时,即表示发酵完毕。(5)制作果醋需用醋酸菌作为菌种,

该菌种在有氧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22.答案:(1)2/9(2)243谷氨酰胺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Ⅲ(4)能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

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1C)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解析:(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说明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C1对C为显性,突变型1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为1/3CC、2/

3C1C,子二代中3/5CC、2/5C1C,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2/9。(2)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突变位点前对应氨基酸数为726/3=242,则会导致第243位氨基酸由谷氨

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叶片变黄是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质,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推测,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突变型1由C突变为C1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C1能被限制酶切为两段,而C不被切割。突变

型1基因型为C1C,从突变型1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其结果为图中Ⅲ。(4)用突变型2(C2_)与突变型1(C1C)杂交。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

,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1C)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故C2是隐性突变。23.答案:(1)动物细胞培养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骨髓瘤细胞不能分泌抗体(2)VP2蛋白(或灭活的CPV)

诱导小鼠产生能分泌抗VP2蛋白抗体的B淋巴细胞(3)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不能百分之百成功融合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解析:(1)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骨髓瘤细胞不能分泌抗体,但

二者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抗体。(2)过程①是给实验小鼠注射VP2蛋白(或灭活的CPV),目的是诱导小鼠产生能分泌抗VP2蛋白抗体的B淋巴细胞。(3)过程②采用的技术是动物细胞融合,由于细胞随机融合,且不能百分之百成功融合,因

此获得的是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未融合的细胞、同种融合的细胞和杂种细胞。对获得的杂种细胞选择培养后,还需要再进行体外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并经过多次筛选才能获得目的细胞。24.答案:(1)促性腺激素(2)桑葚胚→囊胚(3)性别鉴定滋养层

女性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4)显微注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解析:(1)促性腺激素能促进超数排卵。(2)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需要依次经历的时期为卵裂→桑葚胚→囊胚。(3)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一

对夫妻,妻子是血友病患者(XbXb),而丈夫正常(XBY),则他们所生儿子均患病,女儿均正常,因此为了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进行胚胎移植前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目前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是SRY-PCR法,操作的基本程序是:从被

检测的囊胚中取出几个滋养层细胞,提取DNA进行扩增,用位于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即SRY基因)制成的探针进行检测,若未出现杂交链,说明不含Y染色体,则胚胎性别为女性。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也会用到DNA探针。

(4)方法一中③的获得用到了显微注射技术;方法二中获得④的方法是细胞融合,而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25.答案:(1)①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②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DNA分子杂交(2)①引物结合到

互补DNA链上引物②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启动子、终止子(3)正常基因体内基因治疗、体外基因治疗(4)根据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求,对蛋白质结构进行分子设计(5)生物、食品、环境解析:(1)①a过程是在限制酶的作用下完成的,该酶的作用特点是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②c过程表示逆转录,需要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要确定获得的基因是否是所需的目的基因,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该基因的碱基序列。(2)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导入羊的受精

卵,最终培育出能在乳腺细胞表达人α1-抗胰蛋白酶的转基因羊,从而更易获得这种酶,简要过程如图2所示。①获得目的基因后,常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将其大量扩增,其过程是高温变性后解链,低温复性后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上,然后中温延伸在Taq酶的作用下从引物进行互补链的合成。②载体

上绿色荧光蛋白(GEP)基因的作用是便于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基因表达载体d,除图中的标示部分外,还必须含有启动子、终止子。(3)人类遗传病一般很难用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进行治疗。目前基因治疗分为体内基因治疗、体外基因治疗两种方法。(4)在基因工程的基础

上发展起了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目标是根据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求,对蛋白质结构进行分子设计。(5)目前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人们存在争论主要从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生物、食品、环境安全问题三个方面。模块清通

关卷模块四生物技术与工程1.D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A正确;酒精生成过程只在第一阶段能合成ATP,故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葡萄糖中的化学能,B正确;踏浆发酵

即是碾碎葡萄,有利于酵母菌与葡萄汁液充分混合,充分发酵,C正确;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主要在于葡萄酒制成后,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故“十年味不败”,D错误

。2.D葡萄酿制果酒需要葡萄果皮上的野生酵母菌,A错误;冲洗葡萄时,果皮难免会有破损,果肉会被水中的微生物污染,增加发酵失败可能。因此取新鲜葡萄制作果酒、果醋时应先冲洗再去梗,B错误;制作果酒是利用酵母菌发酵,后期密闭处理、利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制作

果醋是利用醋酸菌发酵,醋酸菌是好氧菌,不需要密闭处理,C错误;图中①过程表示酒精发酵,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图中②过程表示醋酸菌利用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和水,不产生气体,D正确。3.A由

图中两个培养基中菌落的分布可知,上述菌株分离纯化过程中用到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A正确;对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培养后进行计数,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以采用显微镜计数法,B错误;血平板培养基上透明水解圈大的菌落分泌的蛋白酶的活性往往较高,C错误;实验中废弃培养

基因含有降解血污的微生物,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后再填埋,避免污染环境,D错误。4.B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操作者受到伤害,A错误;进行培养的微生物大多为需氧型,在培养过程中向培养基通

入无菌空气并搅拌,可以增加溶氧量并使菌体充分接触营养物质,以促进细菌生长繁殖,B正确;鉴别尿素分解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分解菌代谢会产生氨,使pH升高,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C错误;卫生纸类垃圾不可回收且富含纤维素,可采用卫生填埋的方法,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将其降解,可有效减

少对环境的污染,D错误。5.A若用同一只移液管配制一系列一定浓度梯度的稀释液,由于每次吸液后移液管中都有菌液残留,这种做法会导致统计的活菌数高于实际值,A符合题意;直接计数法计数酵母菌活菌数量时,可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能被染色的是死酵母菌,不能

被染色的是活酵母菌,不会导致统计结果高于实际值,B不符合题意;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通常计数的结果都会比实际值低,若酵母菌的培养时间不足,统计的活菌数会比实际值更低,C不符合题意;用倒平板接种酵母菌时,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约为28

℃,若培养基的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导致统计的活菌数低于实际值,D不符合题意。6.C选择培养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选择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A正确;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溶氧量,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和氧

气的充分接触和利用,B正确;鉴别培养基上涂布接种时,将0.1mL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涂布均匀,C错误;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所出现的有透明圈的菌落,可能是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或依赖刚果红而生存的真菌繁殖而成,D正确。7.A图

中的“马铃薯番茄”目前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嫁接技术获得成功,A错误;“马铃薯番茄”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成功,但没有获得人们预期的性状,这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及杂交细胞容易丢失染色体有关,B正确;细胞融合需要去除细胞壁,因此成功培养原生质体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础,C正确;植物

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新品种,D正确。8.A过程①应将叶片下表皮的一面朝下(能与溶液接触),置于含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溶液中去除细胞壁,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为避免原生质体吸水涨破,将叶片置于等渗或略高渗溶液中,A正确;原生质层是由细

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而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后的剩余部分,B错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化学法包括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灭活病毒是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C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获得的杂种植株不一定能够表

现亲本的优良性状,如番茄-马铃薯杂种植物,地上没有结番茄,地下也没有长马铃薯,D错误。9.D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①过程去除细胞壁可提高②过程中目的基因导入的成功率,A正确;由于①过程去除细胞壁,需提高培养基渗透压,避免原生质体吸水涨破,③过程已长出细胞壁

,可降低渗透压,B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可以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正确;原生质体无细胞壁而呈球形,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具有生

物活性,但不具有细胞壁,无法表现优良的性状,需要再生出细胞壁后才能进行分裂,因此③过程细胞分裂时会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与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的分裂方式不同,D错误。10.B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

术的优点之一是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A正确;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育脱毒苗是因为茎尖分生组织细胞中不含病毒,而不是因为其含有抗病毒基因,所以,此方法不一定能使植株具备抗病毒的能力,B错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扩大亲本

范围,充分利用遗传资源,C正确;愈伤组织具有分裂旺盛的优点,适于诱变育种的取材,能提高突变频率,D正确。11.A小鼠胚胎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原代神经元,细胞增殖能力强,不会造成生长缓慢,A符合题意;培养瓶瓶口密封会使培养液中缺氧,影响细胞有氧呼吸,造成供能不足,可

能使细胞生长缓慢,B不符合题意;血清经过高温处理后,其中活性成分变性,失去原有功能,细胞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可能使细胞生长缓慢,C不符合题意;小鼠内环境为弱碱性,所使用的培养基呈弱酸性,使细胞生存环境恶劣,可能造成细胞生长缓

慢,D不符合题意。12.D根据题意,双抗具有双特异性,即可同时与2种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根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从而使药物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B正确;双抗是由2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经过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形成的,故而筛选时需要使用制

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来进行抗原—抗体检测,从而筛选出具有双特异性的抗体,C正确;同时注射2种抗原会刺激B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浆细胞,进而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并不能产生双抗,D

错误。13.A根据电泳条带分析,假设患病基因用b表示,则夫妇基因型均为Bb,四个胎儿基因型分别依次是BB、bb、Bb、BB,应该终止妊娠的是2号胎儿,A错误;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属于遗传病,将正常血红蛋白的基因导入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可达到治疗目的

,B正确;据图可知,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则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为-UGCACAA-,C正确;男性基因型为Bb,若与正常女子Bb(正常人群中镰状细胞贫血基因携带者占1/10000)再婚,则生出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10000

×1/4×1/2=1/80000,D正确。14.C核移植、转基因或体外受精等技术获得的胚胎均需通过胚胎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A正确;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B正确;在精子触及卵细胞膜的瞬间,会产生阻止后来的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这个反应称作透明带反应

,C错误;体外受精之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采集的卵母细胞,都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D正确。15.D从良种公牛体内获得的精子在体外获能后才可以与培养到MⅡ期的卵母细胞结合受精,A错误;据图可

知,三种早期囊胚由不同受精卵发育而来,故a、b、c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B错误;d是经过胚胎分割形成的两个健康的胚胎,可直接移植给受体,该过程属于无性生殖,C错误;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

斥反应,不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D正确。16.D桑葚胚前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因为都含有相同的一套遗传物质,A正确;囊胚期不同部位的细胞数目不同,其致密化程度不同,B正确;胚胎分割后形成的胚胎是相同的,

属于无性繁殖或克隆的范畴,C正确;胚胎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可将其取出向受体移植,D错误。17.C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可知限制酶Ⅰ能够识别和切割限制酶Ⅱ切割后的黏性末

端;目的基因的右端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目的基因左端是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只有用限制酶Ⅰ才能同时将目的基因切割下来;质粒上有GeneⅠ和GeneⅡ两种标记基因,分别有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如果用限制

酶Ⅰ切割,则GeneⅠ和GeneⅡ都被破坏,造成重组质粒无标记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则破坏GeneⅡ,保留GeneⅠ,其黏性末端和切割目的基因所在DNA的黏性末端相同,可以连接形成重组DNA。18.C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SOD基因导入植物细胞,A错误;②、③分别

表示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均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完成,B错误;该育种方式利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从植物细胞培育成植物个体,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SOD时,只需要将外植体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D错误。19.B蛋白质工程技术是根据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

求,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会改变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A正确;基因工程获得的蛋白质都是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天然蛋白质),而蛋白质工程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获得的蛋白质,所以都是非天然的蛋白质,B错误;由于基因决定蛋白质,因此要对蛋白质的结

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还必须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完成,故蛋白质工程不直接改造蛋白质的原因是改造基因易于操作且改造后可遗传,C正确;蛋白质工程生产出来的蛋白质在天然蛋白质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品质更加优良,活性与天然蛋白质相似,而且稳定性更高,D正确。20.C为避免酶切后质粒

的自身环化,可同时使用EcoRⅠ和BamHⅠ切割质粒,A正确;转化方法是将质粒表达载体溶于缓冲液后与经Ca2+处理的大肠杆菌混合,B正确;用EcoRⅠ和BamHⅠ两种限制酶对质粒进行切割时,会破坏四环素抗性基因,但不会破坏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

,但不能在含有四环素培养基上生存,所以培养基A和培养基B分别含有青霉素、四环素,含目的基因X的菌落是4和6,C错误、D正确。21.答案:(1)不需要开盖放气;避免了因开盖引起的杂菌污染(2)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

供适量的氧气;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3)乙A中的氧气乙B中的酒精乙A中的酒精(4)兼性厌氧型异养解析:(1)试管中的X溶液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的瓶中气压相对稳定,与乙装置相比,用甲装置酿制葡萄酒的优点是不需要开盖放气;避免了因开盖引起的杂菌污染。(2)葡萄汁装入甲装置时,要留有

约1/3的空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3)分析题意可知,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乙A中的氧气、乙B中的酒精、乙A中的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4)从异化作用的类型看,酵

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从同化作用的类型看,酵母菌属于异养型生物。22.答案:(1)聚乙烯醇(或PVA)(2)通过选择培养增加PVA分解菌的数量(3)1.6×109稀释涂布平板法偏小(4)碘出现白色透明斑解析:(1)表格是筛选出能高效分解PVA的

细菌的培养基配方,即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应该以PVA为唯一碳源,因此表中X物质最可能为聚乙烯醇(或PVA)。(2)若图中污水取样是从聚乙烯醇(PVA)污染的水体中采集,通过图示过程分离出分解聚乙烯醇(PVA)的菌落,则进行

的过程1为选择培养,其作用是增加PVA分解菌的数量。(3)要测定土壤稀释液中微生物的数目,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若将100mL含有PVA分解菌的土壤样品溶液稀释104倍后,取0.1mL稀释液均匀涂布在选择培养基表面,测得菌落数的平均值为160个,空白对照组平板上未出现菌落(

说明制备的平板合格,且实验操作可靠),则100mL原菌液中有PVA分解菌=160÷0.1×104×100=1.6×109个;这种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在涂布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或多个细菌聚集在一起只能产生一个菌落的情况,则会导致该

方法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一般会偏小的情况。(4)根据题意可知,“PVA与碘作用时能产生蓝绿色复合物,当PVA被分解时蓝绿色复合物消失,形成白色透明斑”,因此要鉴定分离出的细菌是否为PVA分解菌,培养PVA分

解菌的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碘与PVA作用形成蓝绿色复合物,用于鉴别PVA分解菌,随着PVA被降解,白色透明斑出现,因此,若菌落周围出现白色透明斑,则该菌为PVA分解菌。23.答案:(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显微注射体外培养胚胎移植(2)性别、年龄(3)

相同两种上皮细胞都是体细胞,且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4)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解析:(1)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W基因和载体,同时需要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常用显微注射法,从受精卵

到早期胚胎需要进行体外培养,将获得的早期胚胎通过胚胎移植移至代孕母体体内。(2)乳腺生物反应器和膀胱生物反应器都属于动物反应器。前者受动物性别(只能是雌性)和年龄(哺乳期)限制,后者不受动物性别和年龄限制。(3)题述两种上皮细胞都是体细胞,且来源于同一个受精

卵,所以其细胞核中染色体DNA所含遗传信息相同。(4)胚胎工程中所用到的技术主要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24.答案:(1)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双分子层中(2)蛋白质外壳和含N蛋白胞外段基因的核酸(3)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CO2培养

箱(4)克隆化抗原—抗体杂交细胞培养液(5)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解析:(1)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时,为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常选用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重组慢病毒质粒与辅助质粒导入病毒包装细胞需要依赖膜融合,故质粒被包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即磷脂双分子

层)。(2)由于目的基因为N蛋白胞外段基因,在包装细胞内组装出由蛋白质外壳和含有N蛋白胞外段基因的核酸组成的慢病毒,用慢病毒感染海拉细胞进而表达并分离、纯化N蛋白胞外段。(3)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取小鼠脾组织

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有95%空气和5%的CO2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培养。(4)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将其接种到96孔板,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每孔中的抗体,筛选既能产生N蛋白胞外段抗体

,又能大量增殖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经体外扩大培养,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单克隆抗体。(5)利用N蛋白胞外段抗体与药物结合,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实现特异性治疗。25.答案:(1)逆转录3′-CGGAGA-5′Taq酶(2)启动子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融合基因转录出mR

NA(3)不含有(4)其感染HCV后通过免疫反应已将HCV清除,但体内存在抗HCV抗体解析:(1)以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需要逆转录酶,拼接需要DNA连接酶;PCR过程中DNA合成的方向只能从5′

到3′,根据融合基因的序列,两种引物分别为5′-AACTAT-3′和3′-CGGAGA-5′,PCR过程中需要的酶为Taq酶。(2)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其中箭头所示为启动子,其作用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融合基因转录出mRN

A。(3)感受态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非感受态受体大肠杆菌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因此细胞内不含有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即不含有硫酸卡那霉素抗性基因。(4)某人体内HCV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但进行HCV核酸检测时结果呈阴性,

原因是其感染HCV后通过免疫反应已将HCV清除,但体内存在抗HCV的抗体。第二部分仿真模拟冲刺标准练仿真模拟冲刺标准练(一)1.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是人体血液中胆固醇

的浓度偏高时就会导致血黏度增加使血流速度变慢,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脑血栓、冠心病、脑中风等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A错误;米饭、馒头当中所含成分主要是淀粉,水解后会变为葡萄糖,所以糖尿病病人不能随意食用,B错误;患急性肠炎的

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消化液,包括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C正确;鸡蛋煮熟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链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D错误。2.D囊性纤维

化的发生是由于有的细胞中CFTR蛋白质结构异常,影响氯离子跨膜运输,A正确;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多数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生理功能不同的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可能不同

,B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因此与其膜上载体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能量、温度等因素都有关系,C正确;大分子物质如抗体、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过程都属于胞吐作用,而神经递质虽然也是采用胞吐的方式

进入组织间隙液,但递质主要为小分子,D错误。3.D爪蟾尾部消失与细胞衰老、凋亡有关,A错误;爪蟾尾部细胞内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的浓度与尾部长度呈负相关,B错误;爪蟾尾部消失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主要与基因表达有关,也受环境影响,C错误;与爪蟾尾部消失密切相关的溶酶体水解酶的化学

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D正确。4.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则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A错误;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分

子水平上的研究,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B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C正确;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导致现代人类和

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5.C第一个细胞周期中只进行了一次DNA复制,所以每条DNA均有一条单链含有EdU,因此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时,每条染色体均含有EdU,A正确;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时,每条染色体均含有EdU,此时每条DNA有一条单链含有EdU。经过第二个细

胞周期间期的复制,前期每条染色体上均含有两条DNA,其中一条DNA中两条单链均含有EdU,另一条DNA中有一条单链含有EdU,在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若两条单链都含有EdU的DNA所在染色单体均分到细胞的同一极,则子细胞中可能出现某个细胞中所有DNA单链都含有EdU,B正确;

假设原本细胞中含有的DNA数为X条,则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已经经过3次DNA复制,含有的DNA数为8X条,单体数为8X条,根据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可知,含有P链的染色单体数为2X,所以所有细胞中含P链的染色单体数占染色单体总数的2X÷8X=1/4,C错误;假设原本细胞中含有的DNA

数为X条,则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已经经过3次DNA复制,含有的DNA数为8X条,含有的单链总数为16X条,含有含P链的DNA单链数为2X条,含EdU的DNA单链数为14X,所有细胞中含EdU的DNA单链数占总链数的14X÷16X=7/8,D正确。6.B抗体是由

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

号,因此体液免疫中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B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不能攻击宿主细胞,C错误;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7.D激素是内分泌细胞或内分泌

腺产生的,A错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的pH发生明显的变化,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不一定健康,有可能患遗传病等其他疾病,C错误;组织水肿可能是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外

渗造成的,因此肺部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外渗可能造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D正确。8.B喷施杀虫剂防治害虫,杀虫剂杀灭害虫,增大种群死亡率,属于化学防治,A正确;信息素干扰成虫交尾,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

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并非调节种间关系,B错误;摘除苹果树上面的遮挡叶片可以降低卵和幼虫的存活率,幼年个体减少,卷蛾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C正确;喷施杀虫剂,减少害虫食用苹果,从而减少能量流向害虫,提高苹果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人对果树的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9

.D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要考虑各自的生态位差异及它们的种间关系,A正确;不同的区域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

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使该地发生次生演替,增加物种数目,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C正确;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体现该生态工程的原理为自生原理,D错误。10.D经赤霉素处理的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

粉酶,可直接用于糖化过程,A正确;破碎有利于淀粉酶的释放,从而使淀粉酶与淀粉充分接触,提升反应速率,B正确;蒸煮过程中高温使淀粉酶失活,可以终止淀粉酶的作用,同时杀死杂菌,C正确;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随着酒精含量

的增多,酵母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因此主发酵结束时,糖分未完全消耗,D错误。11.D分离并获得该突变株的培养过程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A错误;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筛选产β­苯乙醇的酵母菌突变株,培养基的主要能源物质应是碳源和氮源,B错误;

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接种工具如接种环等应采用灼烧灭菌,C错误;酵母菌培养时应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以使其大量繁殖,故培养阶段需保证培养液适宜的pH和充足的溶氧量,D正确。12.B采集来的卵母细胞要培养至成熟(减数分裂

Ⅱ中期),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才能进行体外受精,A错误;桑葚胚的细胞一般都具有全能性,囊胚的细胞逐渐分化,出现内细胞团和滋养层,B正确;由于经过同期发情等处理过程,不会发生免疫排斥,故胚胎移植前无需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免疫检查,C错误;将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

混合,经诱导后融合的细胞有杂交瘤细胞、骨­骨融合细胞,B­B融合细胞等,还需进一步选择,D错误。13.B内质网膜可以和细胞膜、核膜直接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A正确;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但其不能合成水解酶,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染色质螺旋形成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C正确;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含有N元素、染色质中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元素、核糖体中的RNA和蛋白质都含有N元素,D正确。14.A基因型为XMXMAA即X∶A=1,会激活性别相关基因M进而发育成为雌性,能产生雌配子XMA;基因型为XMOAA即X∶A=0.5发育为雄性,但Y染色体

决定雄蝇的可育性,因此,XMOAA为不可育雄蝇,无法通过杂交获得后代,A错误;基因型为XMXmAA产生雌配子XMA、XmA,基因型为XmYAA产生雄配子XmA、YA,后代基因型为(雌性)XMXmAA、(雄性)XMYAA、(雄性)XmXmAA、(雄性)XmYAA,雌雄

比例为1∶3,B正确;基因型为XMXmYAA产生雌配子XMXmA∶YA∶XMYA∶XmA∶XmYA∶XMA=1∶1∶1∶1∶1∶1,基因型为XmYAA产生雄配子XmA、YA,后代基因型为XMXmXmAA(致死)、

(雌性)XMXmYAA、(雄性)XmYAA、YYAA(致死)、(雌性)XMXmYAA、(雄性)XMYYAA、(雄性)XmXmAA、(雄性)XmYAA、(雄性)XmXmYAA、(雄性)XmYYAA、(雌性)XMXmA

A、(雄性)XMYAA,雌雄比例为3∶7,C正确;已知子代基因型为XMXMAAA的果蝇,形成该果蝇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XMA和XMAA,分析原因可能是亲本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而减数分裂Ⅱ正常分裂导致的,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Ⅰ正常,而减数分裂Ⅱ后期,含有A的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产生

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导致的,D正确。15.D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至背光侧进行了横向运输,A错误;图中表示的都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B错误;c点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大,则胚芽鞘背光侧弯曲程度最大时外源生长素处理浓度等于c,C错误;由于胚芽鞘

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则胚芽鞘去除尖端后,需要更多的外源激素才能达到相同的促进作用,所以再进行完全相同的处理,c点往右侧移动,D正确。16.D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植食性动物种群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A

正确;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物种丰富度一般越高,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B正确;生态位相似,说明其利用的资源相似,即使存在地理隔离也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C正确;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来躲

避敌害,一般不易被淘汰,D错误。17.答案:(1)A-P~P~P线粒体内膜(2)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细胞质基质(3)等于③⑤(4)CO2浓度、温度或矿质元素(无机盐)和水CO2+H2O――→光照叶绿体(CH2O)+O2解析:(1)图1中物质Ⅰ表示ATP,ATP的分子结构简

式为A-P~P~P;物质Ⅲ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生成的水,该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2)图1中能同时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初步分解生成丙酮酸和[H]。(3)图2中B点时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

速率等于释放速率,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即该植物葡萄糖的生成速率等于分解速率;若该植物处于图2中A点状态时,由于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图1气体转移途径只有③⑤。(4)图2中,当光照强度为C时,光照

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限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的外界因素可能是温度、CO2浓度、矿质元素(无机盐)和水等;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为CO2+H2O――→光照叶绿体(CH2O)+O2。18.答案:(1)1212或24(2)和大穗基因(A)位于

同一条染色体3/5(3)野生型∶雄性不育突变体=3∶1湿度小于55%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4)在湿度小于55%条件下,以突变体(hms1)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收获突变体(hms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生产中所用的杂交种;保存突变体(hms1)在湿度

大于75%条件下,使突变体自交,收获种子,获得突变体(hms1)以备来年使用解析:(1)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没有性染色体之分,因此水稻基因组计划应测其12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水稻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Ⅱ前期、

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为12条,水稻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由12条变成24条。(2)将大穗水稻与小穗水稻进行杂交,F1全为大穗,其基因型为Aa,研究人员将某抗病基因M导入F1中,获得了大

穗且抗病植株D,植株D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大穗抗病∶小穗不抗病=3∶1,说明,控制大穗、抗病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由于大穗、抗病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小穗、不抗病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在不考虑互换的情况下,只看A/a就能代表两对性状的杂交情况),F2的基因型为AA∶Aa∶aa=1

∶2∶1,让F2中的大穗抗病个体(1/3AA、2/3Aa)再自交1代,F3中大穗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3+2/3×3/4=5/6,F3中纯合的大穗抗病的比例为1/3+2/3×1/4=1/2,因此F3中大穗抗病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5/6=3/5。(3

)若雄性不育是某基因发生隐性突变所致,野生型ZH11为显性纯合,雄性不育突变体(hms1)为隐性纯合,F1为杂合子,F1自交,若F2的表型及分离比为野生型(ZH11)∶雄性不育突变体(hms1)=3∶1,由

图中信息可知,当湿度为55%时,突变体(hms1)的结实率接近为0,所以突变体在低湿度(湿度小于55%)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该现象说明了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4)根据以上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产生机理,设计实验培育水

稻杂交种:在湿度小于55%条件下,以突变体(hms1)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收获突变体(hms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生产中所用的杂交种;保存突变体(hms1)在湿度大于75%条件下,使突变体自交,收获种子,获得突变体(hms1)以备来年

使用。19.答案:(1)无氧呼吸产生并积累大量乳酸(2)甲状腺以热能形式散失(3)升高减少(4)避免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剧烈运动,运动前后都应充分休息;避免在高温炎热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可选择凉爽的早晨或傍晚,有利于身体散热;在运动过程中充分

补充水、无机盐及维生素等,保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态解析:(1)剧烈运动时,横纹肌细胞因缺氧而导致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积累而导致机体出现肌肉酸胀现象。(2)Y是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

解。糖类等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过度运动可引起肌肉高热,体温升高,使某些酶活力增加,导致横纹肌细胞溶解,坏死。(3)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进入内环境后,会增大内环境渗透压,引发[Z]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

吸收,使患者尿量减少。(4)运动时横纹肌细胞对能量的需求增加,细胞代谢加快,释放的热量增加,过度运动可引起肌肉高热,体温升高,使某些酶活力增加,导致横纹肌细胞溶解,坏死。因此为有效预防该病症发生,需避免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剧

烈运动,运动前后都应充分休息;避免在高温炎热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可选择凉爽的早晨或傍晚,有利于身体散热;在运动过程中充分补充水、无机盐及维生素等,保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态。20.答案:(1)消费者和分解者样方法(2)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物质循环营养结构(食物链和

食物网)(3)稻蟹共作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水稻和河蟹,增加经济收入,保护人体健康;使稻与河蟹之间进行废物充分利用,实现能量的多层次利用(4)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2、c2、d2解析:(1

)河蟹以稻田中的稻虱、杂草为食是消费者,以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等为食是分解者。河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河蟹种群密度。(2)构建稻蟹共作系统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河蟹能取食稻田害虫,河蟹的粪便还可为

水稻生长提供肥料,而水稻可为河蟹提供栖息场所,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常规稻作只种植水稻,而稻蟹共作是利用稻田养蟹,与常规稻作相比,稻蟹共作模式改变了稻田群落的物种组成,稻蟹共作模式中河蟹可取食稻田害虫,与常规稻作相比,稻蟹共作模式改变了稻田中食物网的结构。(3)河蟹的粪便可以

作为肥料利于水稻生长,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水稻和河蟹,增加经济收入,保护人体健康;使稻与河蟹之间进行废物充分利用,实现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故稻蟹共作系统能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4)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由图分析可知,c=b1+c1+d1+e1,c1=b2+c2+d2+e2,故c、c1、c2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河蟹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河蟹同化量-河蟹呼吸消耗=b2+c2+d2。21.答案:(1)A(2)启动子RN

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启动转录过程(3)BclⅠ和SmaⅠ防止酶切后的质粒自身环化,保证酶切后的质粒和OsMYB56按正确方向连接T4DNA连接酶(4)四环素含未重组Ti质粒的受体细胞也会正常生长解析:(1)题图所示

碱基序列磷酸基团端为5′端,羟基端为3′端,在进行PCR操作时,引物应分别与基因两条链的3′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根据图中两端序列,通常选择5′-CTTGGATGAT-3′(上面链的引物)和5′-TCTGTTGAAT-3′(下面链的引物)作为引

物对,A正确。(2)根据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组成分析,在每个目的基因的前面要有启动子,后面要有终止子。因此CaMV35S是启动子,其功能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位点,驱动转录的进行。(3)标记基因中含有限制酶BamHⅠ的识

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因此获取目的基因时不能用限制酶BamHⅠ进行切割;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载体切割后自身环化或反向连接,应该选用BclⅠ和SmaⅠ。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T4DNA连接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4)为了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应在添加四环素的选择培养基上

培养;含未重组Ti质粒的受体细胞也会正常生长,所以培养后获得的菌落不能判定是否含有重组质粒。仿真模拟冲刺标准练(二)1.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

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了细胞膜模型假说: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使用模型构建法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构建模型,构建的是物理模型,C正确;施莱登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运用了观察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D正确。2.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A错误;氨基酸和蛋白质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但有的氨基酸还含有S元素,包含这些氨基酸的蛋白质中也会有S元素,且某些元素不属于氨基酸但会

在蛋白质中出现(比如血红蛋白中的Fe元素存在于血红素基团,不属于某个氨基酸),B错误;瘦肉经煮熟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因而容易被蛋白酶消化,但肽键并未被破坏,C错误;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D正确。3

.B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堆叠,使膜面积增大,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提供了更多的附着点,有利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A正确;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以便和多个突触后膜发生联系,将兴奋传递给多个细胞,B错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含有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C正

确;线粒体可以为肾小管吸收葡萄糖提供能量,D正确。4.B单糖顺浓度进入薄壁细胞,且需要单糖转运载体,该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蔗糖的水解使筛管中蔗糖浓度降低,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转移,B正确;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运进筛管

,该过程不消耗能量,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C错误;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的特殊结构,D错误。5.BIAps可抑制细胞凋亡,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不同,可能与IAps的含量有关,A正确;基因表达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选择性,从而精确的调控细

胞的分化、衰老与凋亡,B错误;IAps可抑制细胞凋亡,去掉癌细胞中IAps的RING区域,可以有效促进癌细胞凋亡,C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D正确。6.B高秆与矮秆、抗病与易感病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的相对性状,因此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单独分析高秆与矮秆可知,高秆∶矮秆=3∶1,所以aa=1/4,即a=1/2,进而得出A=1-1/2=1/2。所以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可能都为50%,B错误;该野生种群中,A=1/2,a=1/2,则AA=

1/4,Aa=2/4,aa=1/4,高秆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1/4/(1/4+2/4)=1/3),单独分析抗病性可知,抗病∶易感病=8∶1,则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因此抗病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所以高秆

抗病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1/2)=1/6,C正确;所有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BB=4/8=1/2,Bb=4/8=1/2,则b的基因频率为1/2×1/2=1/4,故自由交配的后代中易感病植株的比例为1/4×1/4

=1/16,D正确。7.C新型冠状病毒以胞吞形式侵入宿主细胞,释放其遗传物质,A正确;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病毒有无脂质包膜与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关,B正确;包膜的成分是脂质,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因此脂肪酶不一定能分解包膜,C错误;特定配方的靶

向包膜漱口水,很可能使包膜的脂质成分被破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限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D正确。8.C树突状细胞表面的CD80分子与癌细胞膜上的PD­L1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A正确;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B正确;PD­L1与CD28分子在与树突

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上具有竞争性,因此促进PD­L1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会使CD80分子与CD28分子的相互识别减少,对树突状细胞向细胞毒性T细胞呈递抗原的过程产生影响,不利于人体清除自身癌细胞,C错误;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同时树突状细胞

在第三道防线中起到摄取呈递抗原的作用,D正确。9.B过火地区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A错误;过火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主要是植物之间竞争的结果,比如灌木比草本能占有更多的阳光和营养物质等,草本群落会向灌木群落演替,B正确;过

火后的森林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能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和过量砍伐的森林发生的演替均为次生演替,C错误;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D错误。10.C传统发酵技术利用的微生物有原核生物(如

乳酸菌),也有真核生物(如酵母菌),A错误;发酵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产物的过程,并非都是通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B错误;谷物、水果等原料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传统发酵技术一般利用的是原料中天然存在的微

生物,因此发酵前无需进行灭菌处理,C正确;发酵工程接种的优良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D错误。11.C利用胚胎工程技术,可以帮助濒危物种重新繁殖,A正确;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实现不同遗传背

景的驴的精卵结合,B正确;若要得到多个该驴个体,需将桑葚胚或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均等分割后进行移植培养,C错误;早期胚胎需移植到经同期发情处理的同种雌性动物子宫内发育成个体,以避免发生免疫排斥,D正确。12.D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作用是利用物理因素诱导发生基因突变,由于突变的低频性,被照射的三孢布拉霉

负菌只有少数能在含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A正确;橙红色的菌体为高产菌,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B正确;图乙中的菌落均匀分布于平板,说明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是经过

紫外线照射后的高产菌,其遗传物质都发生了改变,D错误。13.A溶菌酶能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或核酸等直接结合,可能含有较多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正确;酶催化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B错误;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蛋白质加工、转运和分泌中发挥作用,不参与蛋白质的

合成,合成在核糖体,C错误;酶易变性,同时长时间处于适宜温度条件下,酶分子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因此,酶一般在低温下保存,D错误。14.A由题图可知,胚胎细胞中DNA相对含量的峰值主要在200~400波动,20~24h大多数野生型胚胎细胞中的DNA相

对含量为200,表明此时这些细胞处于DNA复制间期而非分裂期,A错误;与20h相比,22h的突变型胚胎中更多细胞的DNA相对含量集中在200~400,说明这些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B正确;24h时,某些突变型胚胎细胞中的DNA相对含量为0,这些细胞中的DNA可能被相关的DNA酶降解,C正确

;综合A~C选项可推测基因M突变,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增殖,导致突变型胚胎不能正常发育,D正确。15.C实验中使用的BR是某化工厂生产的,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植物生长的调节物质,既不是植物细胞的结构物质,也不能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

供能量,B错误;BR可以延缓叶片衰老,结合题表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温度条件下喷BR溶液都能明显提高麦冬的净光合速率,推测BR可能通过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C正确;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喷BR溶液组麦冬的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喷蒸馏水组的,说明B

R能提高麦冬的净光合速率、减轻低温冻害对麦冬的影响,即一定浓度的BR能够提高麦冬的抗寒性,促进麦冬的生长,D错误。16.D植物的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几乎不含病毒,因此对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可以获得

脱毒植株,A正确;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需要用75%的酒精和5%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甲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B正确;A、C两个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都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和再分化形成根、芽,最终

发育成植株,C正确;方法一获得的无病毒苗应根据植株性状检测,不需要接种病毒;方法二获得的抗病毒草莓需要通过接种病毒检测,D错误。17.答案:(1)C5(五碳化合物)增大12h/12h(2)16h/8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大

于12h/12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Fe肥能增大净光合速率,且150μmol/L增大效果最好(3)不合适Fe是微量元素,植物对其需求量不大,合理施肥即可满足生长需求;大量施肥可造成土壤渗透压过高,导致植物失水而出现烧苗现象解析:(1)光合作用暗反应可发生

CO2的固定,CO2通过气孔进入细胞后,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结合形成C3。分析图甲,与对照组不加Fe肥比较可知,Fe肥可增大气孔导度,12h/12h光周期比16h/8h光周期作用更明显,增大效果更显著。(2)图乙

表示的是光周期和Fe肥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16h/8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大于12h/12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Fe肥能增大净光合速率,且150μmol/L增大效果最好。对于植物来说,光可以作为能源也可以作为信号,光作为一

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3)生产中应该合理施肥,大量施肥会导致土壤渗透压升高,植物不能吸水,甚至失水出现烧苗现象,且Fe是微量元素,植物对其需求量不大,合理施肥即可满足生长需求。18.答案:(1)b、c、e(2)交感神经—体

液(3)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4)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解析:(1)人体中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但升血糖的激素有多种,图中b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

浓度,c肾上腺素和e甲状腺激素也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具有协同作用。(2)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可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此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甲下丘脑可通过乙垂体对相应激素分泌

进行调节,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4)体温调节是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达到产热和散热平衡的

状态,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机体除了增加产热外,还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散热,如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等过程。19.答案:(1)血红素(2)寄生互利共生(3)生物防治鸭子取食害虫和杂草,可以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鸭粪便和菌糠作为有机肥,可以减少

化肥的使用;秸秆发酵制成栽培基料可以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4)循环解析:(1)因为Fe2+可以参与人体中血红素的合成,而血红素可参与氧气运输,因此食用庄红贡米(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等)可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2)稻飞虱可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说明二者为寄生关系,稻飞虱

体内的一种细菌沃尔巴克氏体能够通过合成维生素来补充稻飞虱食物中所缺少的维生素。而稻飞虱可为沃尔巴克氏体提供有机物,因此二者为互利共生的关系。(3)利用鸭子捕食稻飞虱来防治稻飞虱等虫害,属于生物防治。由于鸭子取食害虫和杂草,可以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鸭粪便和菌糠

作为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秸秆发酵制成栽培基料可以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因此上述模式能生产出无公害庄红贡米。(4)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鸭粪、菌糠等废弃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方向,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

原理。20.答案:(1)耐高温的DNA聚合酶Mg2+R基因两端的碱基(核苷酸)序列(R基因的已知序列)D和G(B和G)22(2)利于R基因在玉米中超量表达PstⅠ、EcoRⅠ(3)Ti质粒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脱分化特定激素(生长素和

细胞分裂素)(4)基因转化过程中强启动子可能丢失或断裂,未能真正转化成功;虽然转化成功,但是R基因保持沉默,不能有效表达解析:(1)利用PCR技术扩增R基因时,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液中才能进行,其中由于温度要求,需

要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和激活该酶所需的Mg2+。为了特异性扩增R基因序列,需根据R基因两端的碱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由于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目的基因要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因此应选取D和G(B和G)作为引物。R基因第一次复制得到两个两种,第二次复制得到四个四种,第

三次复制得到八个五种,这里含有最早获得的2个R基因,第四次复制得到16个五种,第5次循环后,可扩增得到目的基因2n-2n=22个。(2)图中强启动子的作用是利于目的基因即R基因在玉米中超量表达。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若为了避免R基因和质粒的自

身连接或反向连接,提高重组效率,应该选择的限制酶是PstⅠ、EcoRⅠ。(3)随着转化方法的突破,农杆菌侵染玉米这种单子叶植物也取得了成功。科研人员将新鲜的从玉米叶片上取下的圆形小片与农杆菌共培养,当农杆菌侵染玉米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

NA上。筛选这种转化细胞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接种到含有特定激素,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其形成胚状体,再生成植株。(4)对转基因再生玉米植株进行分子水平

检测时发现,有些植株虽有R基因,但几乎没有赖氨酸含量多的蛋白质,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基因转化过程中强启动子丢失或断裂,未能真正转化成功;虽然转化成功,但是R基因保持沉默,不能有效表达。21.答案:(1)非正常眼不能

(2)正、反交后代表型一致正、反交后代表型不一致(3)单尾鳍♂×双尾鳍♀解析:(1)纯合雌鱼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该鱼由正常眼突变成非正常眼,说明非正常眼是显性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用上述鱼(基因型为Aa或XAXa)与正常眼雄鱼(基因型为aa或XaY)杂交,无论控制该

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F1雌雄鱼中均有正常眼,也有非正常眼,故不能根据F1的表型确定控制眼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2)取纯合单尾鳍的雌雄鱼与纯合双尾鳍的雌雄鱼,进行正交和反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正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一致,说明该

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不一致,说明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若已证实控制尾鳍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单尾鳍对双尾鳍为显性(相关基因用B、b表示)。可以让单尾鳍雄鱼与双尾鳍雌鱼杂交,即XBY×XbXb,后代中单尾鳍(XBXb)均为雌性,双尾鳍(X

bY)均为雄性。仿真模拟冲刺标准练(三)1.B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原核生物和病毒都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原核生物有细胞膜,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正确;肺炎链球菌有自己

的核糖体,可合成蛋白质,C错误;肺炎链球菌有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肺炎链球菌有一定疗效,对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效果不明显,D错误。2.D由题可知,选择素是某些细胞之间识别与黏着的分子基础,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黏着,因此很有可能是一种糖蛋白,位于

白细胞的细胞膜外侧,A正确;白细胞迁移过程中细胞的变形与运动,会发生膜的移动,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识别与受体有关,体现了细胞膜之间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3.B

载体蛋白转运分子或离子的过程中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将离子或分子从一侧转运到另一侧,A正确;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B错误;借助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跨膜运

输的物质种类和运输速率,是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D正确。4.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过程中不产生CO2,A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产生丙酮酸,B正确;慢跑时,慢肌纤维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三

阶段产生的ATP最多,C正确;快肌纤维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慢肌纤维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产生的ATP少,D正确。5.A图示基因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可能是原核生物的基因或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不能是真核生物的核基因,A错

误;发夹结构是富含GC碱基且对称的区域,故存在碱基配对且G-C碱基对比例高,B正确;图中的核糖体以相同的mRNA为模板,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一般相同,C正确;图中的mRNA可以作为核糖体的模板,又存在发夹结

构能阻止RNA聚合酶的移动,调节转录过程,D正确。6.C分析题意可知:丈夫发型正常,其基因型为bb,妻子早秃,其基因型为BB,该夫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的基因型为Bb,且表现出早秃,故该孩子的性别为男性,A错误;男性只要有基因B就会

表现出早秃,女性只要有基因b就发型正常,丈夫发型正常,其基因型为bb,妻子早秃,其基因型为BB,B错误;丈夫发型正常,其基因型为bb,妻子早秃,其基因型为BB,该夫妻所生孩子的基因型为Bb,女性只要有基因b就发型正常,所以若该夫妻再生一个

女儿,该女儿表现出早秃的概率是0,C正确;伴性遗传指的是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而早秃性状的遗传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以不属于伴性遗传,D错误。7.CCO2是调节人体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在c~d段随着体液中CO2浓度增大,呼吸强度会增强,A正确;如果X是抗

利尿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机体对水分的重吸收相应增多,故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增强,B正确;如果X是血糖,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作用降血糖的结果,故胰岛素的浓度升高,C错误;如果X代表性激素

,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完成分级调节,维持机体稳态,D正确。8.C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接受光刺激并传递信号,进而启动细胞核内相关基因表达并引起相关的生理反应,A正确;接受红光刺激后无活性的Pr转变为有活性的Pfr,光敏色素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活性也发生改变,B正确;

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接受信号的物质,C错误;增加红光照射能提高Pfr/(Pfr+Pr)的比值,有利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有利于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D正确。9.A与使用煤炭相比,采用太阳能

能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错误;引入外来物种,一旦造成生态入侵,会导致本地物种种类减少,从而使群落结构变简单,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10.C图2为三个

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则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A、B、C,A正确;若图1中的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所以我们应该特别保护其幼年个体,B正确;在渔业生产中,如果不控制

网目大小,易造成资源枯竭式捕捞,C错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即图2中的丙所示类型,D正确。11.D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已有的编码蛋

白质的基因得到高表达凝血因子FⅧ的操作过程属于蛋白质工程,A正确;选择肝细胞特异性的启动子,可使FⅧ基因表达严格限于肝细胞,B正确;将编辑后的FⅧ基因插入到肝细胞核基因组并成功表达属于体内基因治疗,C正确;编

辑后的FⅧ基因表达的凝血因子与患者体内遗传凝血因子不同,所以可以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检测编辑后的FⅧ基因是否成功表达,D错误。12.C该实验的目的是选育高温堆肥环境中耐受高温且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则在堆放的

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腐化的肥堆中,高温阶段采集样品粉,放入灭菌袋中带回实验室,A正确;由于要选育的目的菌既耐受高温又能高效降解木质素,则制得一系列稀释倍数的稀释液后,应吸取适当稀释倍数的稀释液,涂布于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C错误。13.B谷氨酸在人体内可以由葡萄糖转变而来

,属于非必需氨基酸,A正确;谷氨酸转化为谷氨酰磷酸的过程消耗ATP,该过程是一个吸能反应,B错误;ATP水解产生磷酸基团,谷氨酸与这些磷酸基团结合的过程称为磷酸化,C正确;谷氨酰磷酸脱去磷酸基团形成谷氨酰胺的过程中,脱离的磷酸基团可以重新与ADP结合形成ATP,D正确。14.D小RNA

含量发生改变导致基因的表达调控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减数分裂DSB的形成,所以抑制细胞中RNA聚合酶的活性会影响减数分裂DSB的形成,A正确;减数分裂起始源于DSB的形成,研究DSB形成的机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认识正常减数分裂发生机制,B正确;减数分裂起始源于DS

B的形成,减数分裂能正常进行需要DNA正常复制和DSB正常形成,C正确;在水稻rdr6-mei突变体中,减数分裂DSB的形成明显减少,导致一部分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所以水稻rdr6-mei突变体中部分同源染色体行为异常可以在

减数分裂Ⅰ前期观察到,D错误。15.A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室,计数板上的0.1mm的含义是指每个计数室的深度为0.1mm,A错误;血细胞计数板在使用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

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B正确;图2中的c中细胞重叠,不能清晰分辨每个细胞,可能的原因为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所致,C正确;为统计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

16.B红色花瓣中的色素分布在细胞液中,细胞原生质层呈无色,A错误;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B正确;实验室制作果酒利用附着在材料表面的野生酵母菌,因此不能过度洗涤,C错误

;淀粉酶经高温处理后没有破坏肽键,因此无论淀粉酶是否失活,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17.答案:(1)浒苔为海洋植物,无盐条件会使其不能正常生长(或原本就生长在低盐环境里)降低(2)与液泡破裂后释放的有机酸(草酸)反应大于在实验所用的盐浓度范围内对浒苔叶绿素含

量无显著影响(3)黑暗Rd+Pn(4)增加对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对总光合速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解析:(1)浒苔为海洋植物,原本就生长在低盐环境里,无盐条件会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因此对照组

处理条件为低盐处理而不是无盐处理。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盐胁迫下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说明不同浓度的盐胁迫都显著降低了浒苔的生长速率。(2)叶绿素提取和含量测定实验过程中,通常需加入一定量的CaCO3,其作用是与液泡破裂后释放的有机酸(草酸)反应,起到保护

叶绿素的作用。植物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通常大于叶绿素b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可知,在实验所用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盐胁迫对浒苔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3)光照条件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能测出呼吸速率,因此要在黑暗条件下测定浒苔的耗氧速率,作为呼吸速率Rd。测定培养光强下浒苔的放氧速率,

记为净光合速率Pn,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总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向外界释放的氧气量,则浒苔的总光合速率(Pg)=Rd+Pn。(4)将对照组第3天与第0天相比,可知浒苔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着藻体的生长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可知,在实验所用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盐胁迫对呼吸

速率无显著影响,对总光合速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18.答案:(1)抗性∶非抗性=3∶1(2)筛选出表型为抗性的个体纯合比例提高(3)①发生了互换②c~g间,BC4F4所有抗性个体都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而非抗性个体都不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4)褐飞虱中少数

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能在抗性水稻上产卵繁殖(获得针对抗性水稻的抗性),经过抗性水稻筛选后,褐飞虱中突变基因的频率上升,导致具有抗性基因的水稻抗褐飞虱的能力减弱或丧失解析:(1)野生型水稻不具有褐飞虱抗性,P品系为褐飞虱抗性品系。若褐飞虱抗性由一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控制,假

设为A基因,已知P品系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全部为抗性,说明P品系的基因型为AA,野生型水稻的基因型为aa,F1的基因型为Aa。F1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性∶非抗性=3∶1。(2)P品系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为抗性,F1再与野生型杂交,后代中既有抗性也有非抗性,实验目的是进行基因定位

,所以应从后代中筛选出抗性个体,并进行多次回交,即过程Ⅰ中“▲”所进行的操作是筛选出表型为抗性的个体。过程Ⅱ通过连续自交,可使BC4F4中纯合比例提高,以进行基因定位分析。(3)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可导致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该DNA片段部分来自野生型,部

分来自P品系,即图中BC4F4的多个个体中出现了灰色片段。②由图可知,BC4F4所有抗性个体都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而非抗性个体都不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所以褐飞虱抗性基因最可能位于c~g间。19

.答案:(1)增加下丘脑神经—体液(2)阻断炎症发生(3)辅助性T细胞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4)正解析:(1)根据题图:在炎症状态下,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释放大量ATP等物质,然后ATP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引起轻微水肿,大量饮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

量增加,排出代谢废物,从而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有激素和下丘脑等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纳米抗体与P2X7受体结合,抑制靶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图中显示这样便无炎症发生,从而阻断炎症发生。(3)分泌细胞因子的淋巴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常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

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4)感染时,人体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帮助抵抗病毒等病原体,这些细胞因子会激活很多免疫细胞,而这些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20.答案:(1)乙、丙、丙、甲

(2)物理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种间关系(3)大于流向分解者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种群数量也就越少解析:(1)图1中乙可以利用大气中的CO2,所以乙是生产者,丙中碳的来源是乙,且还能流向甲,所以丙是消费者,则甲是分

解者,图2中A吸收光能,则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所以图2中的A、B、C、D生物分别属于图1中的乙、丙、丙、甲。(2)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故“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该

现象表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湿地中的鱼类在觅食过程中的游动引来了鸟类,鸟类捕食行为逼迫鱼类躲避捕食,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因此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流经图1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该系统中生

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带入的能量,所以流经图1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同化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因为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可利用

的能量就越少,种群数量也就越少,因此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体个数远远少于第二营养级。21.答案:(1)脱分化存在(2)梯度离心、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化学物质处理桑葚胚或囊胚(3)XX、XY或YY遗传物质相同,可以基

本排除由基因不同造成的个体差异解析:(1)卵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转化为孤雌胚胎干细胞相当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阶段,所以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时,可以采取显微操作、梯度离心、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化学物质处理等,通常重构胚需要在体外培养到桑葚胚或囊胚期

才能进行移植。(3)不考虑致死,孤雄小鼠的染色体来源于两只雄鼠产生的精子,所以其性染色体可能是XX、XY或YY,通过胚胎分割得到的同一批小鼠遗传物质相同,所以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排除由基因的差异造成的个体差异。仿真模拟冲刺标准练(四)1.C绵白糖、冰糖是蔗糖,蔗糖属于二糖,纤维素是多糖,二糖和多糖

都属于糖类,A正确;糖类和脂肪可以相互转化,人体长期摄糖过多,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等非糖物质,B正确;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在平时生活中,应适当摄入糖类物质,C错误;多数碳酸饮料含糖量较高,过量饮用会导致肥胖,故应减少饮用,D正确。2.D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五碳糖是核糖,A

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ACE2受体识别刺突蛋白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差别的根本原因是核酸的不同,C错误;病毒增殖过程中,合成病毒刺突蛋白所需原料、能量及合

成场所都是由宿主细胞(肺泡细胞)提供的,D正确。3.A根据题干信息:“避盐”,即通过某些方式排出,该过程受细胞呼吸影响,说明“海水稻86”细胞排出有毒盐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普通水稻的根细胞在盐碱地环境,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因渗透

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耐盐”,即将进入细胞内的盐离子集中储存于液泡等处,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得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避免渗透失水,C正确;对于成熟植物细胞来说,物质进出细胞,主要是指物质经过原生质层进出液泡,体现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D正

确。4.C四只烧杯中盛入pH分别为5、7、9、11和相同浓度的H2O2溶液,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pH,A正确;因变量为滤纸片从放入至浮出液面的时间,B正确;由图乙可知,pH=11时,滤纸片从放入至浮出液面的时间较长,说明此条件下酶的活性较低,C错误;滤纸大小和形状属于无关变量,该实验需确保各

组滤纸大小和形状相同,D正确。5.A驯化是对大豆进行定向选择,因此驯化使大豆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大豆相关性状的变化发生在大豆种群范围内,而协同进化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现代大豆性状更符合人类需求

是选择的结果,不符合人类需求的性状被淘汰,符合人类需求的性状被保留,并非获得性遗传,D错误。6.DATF7磷酸化的过程需要ATP水解提供磷酸基团,A错误;甲基化不会改变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因此不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由

“低蛋白饮食可使精原细胞中的ATF7出现磷酸化从而使其结构松散,ATF7结构改变又会导致组蛋白的甲基化程度降低”可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可维持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C错误;DNA甲基化不会影响碱基序列,转录过程中配对的方式依然是A与U配对,T与A配对,C与G配对,G与C配对,D正确。7.B据题

意可知,高龄产妇会加剧婴儿患有21三体综合征的风险,原因可能是随产妇年龄增加,卵子形成过程中部分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概率增加,A正确;21三体综合征患儿细胞中含有3条21号染色体,多余的1条21号染色体可能来自母亲,也可能来自父亲,B错误;2

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胎儿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进行初步筛查,C正确;孕早期细胞分裂旺盛,容易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导致胎儿发生基因突变,孕晚期胎儿已基本发育完全,受外界有害因素影响较小,D正确。8.DJA

可以促进不定根的形成,说明其能提高扦插繁殖的成功率,A正确;JA可以促进乙烯的生成,说明其可能通过诱导与乙烯生成有关的基因的表达,B正确;JA可以促进叶片脱落,脱落酸也能促进叶片衰老和脱落,可见JA与脱落酸等其他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控植

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JA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中,应该是由植物细胞产生的,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属于植物激素,激素都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性,D错误。9.DGLUT1的结构改变,影响葡萄糖的运输,可导致人体糖代谢发生障碍,A正确;胰岛素能促进细

胞摄取葡萄糖,可能通过影响GLUT1的含量调节人体细胞的血糖代谢,B正确;线粒体不能氧化分解葡萄糖,所以线粒体膜上不存在GLUT1,C正确;代谢旺盛的细胞,其膜上该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多,D错误。10.C把香蕉果肉放入研钵中,倒入研磨液进行充分研磨,A错误;在漏斗中垫上尼龙纱

布,将研磨液过滤入离心管中,B错误;经离心,取上清液倒入体积是上清液两倍的冷酒精的小烧杯中,C正确;在含有絮状物的试管中加入二苯胺,进行水浴加热显蓝色,D错误。11.D由题意可知,立体养殖和食性互补养殖,使鱼类与甲壳贝类、肉食性鱼类与植食性鱼类混养,可充分

利用群落的空间和资源,A正确;上菜下鱼的养殖模式中,其中“上菜”可以充分利用鱼塘水中的无机盐,鱼类也能以藻类为食,所以有利于控制鱼塘水体的富营养化,B正确;食性互补养殖模式提高了鱼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速度,促进了鱼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

;上菜下鱼立体养殖模式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12.D上述数据是普查结果,不是抽查的结果,A错误;根据题意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较2010年下降,说明性别比例失调有所缓解,B错误;根据0至14岁、15至59

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下降6.79%、上升5.44%,可见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C错误;根据上述数据可知,我国人口增长率在降低,人口总数可能在未来出现峰值,D正确。13.C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接种

时留下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自上次划线的末端,以便通过多次划线后,得到单个的菌落;划线结束后仍要灼烧接种环,以免菌种对环境造成污染,A正确;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B正确;在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C

错误;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计数,结果较真实值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有一个菌落,D正确。14.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通过细胞分化,可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A正确;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分化成成年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故

可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B正确;同一个体的神经细胞和干细胞均是由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遗传物质相同,C错误;干细胞包括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D正确。15.DDNA甲基化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使某

些基因不能表达,A正确;由题意可知,去甲基化酶清除DNA分子上的甲基化标记,而构建性甲基化酶使DNA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甲基化模式,故若没有维持甲基化酶,DNA经多轮复制后,DNA将会出现被动去甲基化,B正确;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具有的微

小差异可能是由于DNA甲基化导致的,C正确;DNA甲基化是指DNA中的某些碱基被添加甲基基团,此种变化不影响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故DNA甲基化不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错误。16.A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

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就会减少,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有利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A错误;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B正确;血钠下降时,神经和肌肉受到刺激后由细胞外流入细

胞内的Na+会减少,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C正确;血钠过低,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可导致组织液减少,血容量减少,D正确。17.答案:(1)研磨叶片时没有加入碳酸钙、叶片研磨不充分(2)NADPH和ATP上部叶片总光合色素含量高,转化光能更多;气孔导度大,能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减小(3

)由于光照时光反应生成的ATP和NADPH多于暗反应的消耗,光反应停止时,暗反应还能进行,故间歇照射比连续照射的效率要高解析:(1)选取刚采摘的新鲜叶片(去除叶脉、叶梗)进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对于滤液细线的处理操作规范,且所用滤纸干燥,最终实验结果色素带颜色较浅,其原因可能是研磨叶片

时没有加入碳酸钙、叶片研磨不充分。(2)光反应中,光能被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NADPH和ATP中;据表中数据可知,上部叶片总光合色素含量高,转化光能更多;气孔导度大,能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故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大于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上部叶片单叶片面积小于下部叶片,

上部单叶片质量大于下部叶片,故其呼吸速率小于下部叶片呼吸速率。若将上部叶片进行遮光50%处理(其他环境条件与未遮光时相同),遮光后净光合速率为0.20μmol·m-2·s-1,与未遮光时相比,由于光照强度降低,光

反应强度也降低,水在光下的裂解速率减小。(3)由于光照时光反应生成的ATP和NADPH多于暗反应的消耗,光反应停止时,暗反应还能进行,故间歇照射比连续照射的效率要高。18.答案:(1)体温调节中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体液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2)冷觉感受器大脑皮层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解析:(1)据图可知,人体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调定点上调至38.5℃左右。同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增多,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进而使产热增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因此正常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相对恒定

的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2)由于病毒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至40℃左右,低于调定点的温度刺激温度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冷觉,病人会出现如图AB段“寒冷”、“打寒战”等症

状。如果在高烧下人体出现脱水现象,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尿量减少。(3)退烧时,机体通过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来增加散热,从而导致体温下降。19.答案:(1)对母本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分离(2)让心形叶植株自交(3)杂合子DD或d

dDDdd不能(4)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解析:(1)福禄桐是两性花植物,杂交过程和豌豆类似,其基本步骤为:对母本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判断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方法有自交和杂交,由于福禄桐是两

性花植物,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可以让心形叶植株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若不出现,则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3)①若实验一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亲本心形叶植株为杂合子;若未出现性状分离,由于未知显隐性,所以亲本心形叶植株的基因型为DD或dd;②实验二:让心形叶植株和扇形叶植株杂交,若

实验二的后代全表现为心形叶,则心形为显性性状,亲本心形叶植株的基因型为DD;若后代全部表现为扇形叶,则扇形叶为显性性状,那么亲本心形叶植株的基因型为dd;若后代中既有心形叶植株又有扇形叶植株,不论哪个性状

是显性,结果都相同,所以不能判断出亲本心形叶和扇形叶的显隐性。(4)控制芦花和非芦花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一只发生性反转的芦花母鸡(性染色体组成不变)(基因型为ZBW)与一只正常的非芦花母鸡(基因型为ZbW)交配,WW不能存活,后代的基因

型有ZBZb、ZBW、ZbW,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是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20.答案:(1)生产者二、三、四(2)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3)水平(4)①②(5)甲生长、发育及繁殖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

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

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等被生产者重新利用。(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等,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因此①迁入率和②种群密度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特征,而③互利共生和④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5)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是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

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乙同化的能量还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21.答案:(1)反转录(或逆转录)(2)乳腺蛋白基因抗原—抗体杂交技术(3)促性腺激素减数分裂Ⅱ中(4)显微注射法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解析:(1)由mRNA得到DNA的过程称为

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在反转录酶(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进行。(2)在过程①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为实现抗凝血酶Ⅲ基因能在转基因绵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应让该基因和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结合在一起。鉴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属于翻译水

平的检测,采用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3)超数排卵一般要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以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并将其培养至减数分裂Ⅱ中期进行去核。(4)通常采用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哺乳动物早

期胚胎形成后,移植后的胚胎在受体子宫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