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16)页,1.60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8e19be2c28475a4b7f2c25ade31f8d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应正确的是()选项思想主张思想内涵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重
视以人为本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2.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一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
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特点?()A.包容性B.连续性C.凝聚性D.本土性3.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A.以人为本B.家国情怀C.天人合一D.自强不息4.小楚
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图1A.源远流长B.多元包容C.泾渭分明D.争霸称雄5.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
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
。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6.周人在不动摇“天
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个体意识的
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7.中国古代的寰宇图将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尤其是“九州”,绘制在地图中间,且不成比例放大,同时将“夷”不成比例缩小,置于地图图幅四周。与“华”有密切交往的朝鲜、交趾等通常被绘制得也较大、较为详细,而那些几乎只是有所听闻的“夷”,如欧洲、非洲诸国,则通
常被绘制得非常小、极为简略。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中国()A.地图的绘制技术较为先进B.儒家思想得到传播C.通过华夷观构建世界秩序D.对外文化交流繁盛8.公元前4世纪以来,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在汉字基础上创立本
国文字谚文;隋唐以后,儒学传入朝鲜成为官学;始建于14世纪的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它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材料说明()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传播B.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本质上的趋同C.外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动力D.中华文化回馈朝鲜文化的文化现象9.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
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B.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C.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D.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10.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査找了一张
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A.将阿拉伯数字标注在①B.将人首飞牛石雕标注在②C.将莎草纸制作标注在③D.将大小麦原产地标注在④11.古代某文明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其神话传说中多洪水故事,统治者重视法律,宣扬君权神授。该
文明是()A.西亚文明B.埃及文明C.希腊文明D.玛雅文明12.前苏格拉底时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探讨宇宙本体的自然哲学。苏格拉底开启了“心灵的转向”,通过认识人自身去探寻一种确定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即人的美德和善。这一变化反映了()A.希腊人追求科学真理B.美德成为社会主流思
潮C.哲学的地位不断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13.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纠纷案件。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案件时,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外邦人的
法例,而是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互相参照,通融权衡,以达成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罗马外事裁判官()A.判决案件的法律依据是自然法B.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C.处理纠纷灵活变通,追求实用D.往往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14.与欧亚大陆相隔绝的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
、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A.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都独立进行B.印第安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D.印第安文化深受欧亚大陆文化的影响15.
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B.《圣经》《古兰经》C.《古兰经》《荷马史诗》D.《荷马史诗》《圣经》16.(2021·辽宁师大附中、
丹东二中、抚顺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1)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A.推动文明区交融与扩展B.迁移持续时间短,但涉及范围大C.奠定了罗马帝国的版图D.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17.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
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
同祖先18.(2022·山东省青岛4月练习·14)下表为欧洲、非洲、美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其变化反映了()年份欧洲非洲美洲1650年18.318.32.41750年19.213.11.61850年22.78.15.11900
年24.97.49.0A.殖民活动影响世界人口分布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人口增长C.地理大发现是美洲人口增长的根源D.人口自然流动导致非洲占比的下降19.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
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20.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
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格局的影响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1.19
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
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A.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B.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C.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D.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22.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造成世界难民问题的主
要原因是()①战争或地区冲突②宗教或部族矛盾③自然灾害④经济恶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3.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
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24.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
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D
.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25.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
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B.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D.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26.在欧亚大陆,除了丝绸之路外,还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下图中
的商路⑤()A.8世纪以后,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B.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C.明初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到达了交通的顶峰D.唐朝中期以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27.元青花很多器物的造型和纹
饰蕴含跨文化要素,如图的瓷罐肩部有点刻古伊斯兰文标识,罐底一侧有伊斯兰文方章款,这反映了()A.外国对中国瓷器的钟爱B.元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中国制瓷技术达到顶峰D.海上丝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元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图”灌28.右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
土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它()A.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B.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C.说明拜占庭帝国已实行了金本位制度D.可作为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商贸往来的实物史料29.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③从15世纪开
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0.“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重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转向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食
物和纤维作物的种植。”这表明工业革命()A.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C.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D.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二、非选择题3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锌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
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
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百年。——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材料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
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材料三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
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
样复制的目标模式。——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近代裂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
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8分)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41850—2000年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时间1850~1945年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1846~1924年欧洲移出1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
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区
,早在1847年,多达7000名华工已经被运到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劳作。从1847年至1865年之间,每年到古巴的华工人数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达中南美洲的华人有15万人之多。19世纪60年代,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为六万余人,而在70年代,华人
移民的人数几乎又翻了一番。——摘编自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指出1945年前后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不同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主要原
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6分)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BBDBCA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
CCDABAB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DACCCDDB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而世界大部分地区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为这些地区提供工业品,而这些地区则为它们生产原料或初级产品,这体现的是国际分
工的不同与变化,所以是B。1.【答案】A【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体现了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故选A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
的根本在于个人,强调国、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民本,排除B项;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不是爱国思想,排除C项;“富贵不能淫…”强调人的品德,而不是贤能,排除D项。2.【答案】A【解析】题干中“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西域”“
胡旋女”等,可知唐朝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故选A项;连续性强调中华文化延绵不绝,传承至今,题干未提及唐诗吸收了前代诗文的精华等信息,排除B项;凝聚性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胡旋女来自国外,排除C项;本土性强调中华文化起源、发展与中华自身相关,而题干提
及唐朝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基础知识可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观点,着重描绘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内涵主要
为追求家国情怀,故选B项;“以人为本”指的是重视人的价值,材料仅涉及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明确对于人本身的态度,故“以人为本”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天人合一”是指将自然界与人视为一个整体,在尊重自然界的前提下,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材料仅涉及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明确自然界
与人之间的关联性,故“天人合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人的奋斗精神,材料仅涉及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明确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奋斗精神,故“自强不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
文化圈多达八个,彼此融合吸收,即多元包容,故选B项;源远流长指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与争霸称雄无关,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
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可知,充分发挥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价值,二者相互印证,以了解、研究上古历史,故选D项;“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说明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唯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甲骨文、青铜铭文如果是
考古发掘的,就属于考古材料,且材料强调研究上古历史需借助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强调研究上古历史的基本路径是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而不是传世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既要‘敬天’,又须‘保民’”可
知相比商朝时期的“神本”思想,西周时期更强调统治者对民事的关注,体现了当时从“神本”向“民本”思想的转变,故选B项;“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说明当时统治者再强调民本的同时,也强调对神权的遵从,说明当时的治国方略尚未理性成熟,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更多强调集体意识,只有西方的
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个体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说明当时在强调神权的同时,更突出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中国
古代在地图方面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把“夷”缩小,这说明古代王朝逐渐形成了华夷观念,旨在构建以中国中心的世界秩序,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地图的绘制技术并不先进,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华夷观念,并不能代表整个儒家思想的情况
,排除B项;“对外文化交流繁盛”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之间交流的情况,排除D项。8.【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了中国的汉字、儒学和皇宫建筑样式与结构对朝鲜的影响很大,说明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传播,故选A项;朝鲜在汉字、儒学和皇
宫建筑方面学习中国,并不意味着二者文化本质上的趋同,因为两国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所以本质是不同的,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朝鲜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外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动力的结论,排除C
项;朝鲜文化是在学习和模仿中国文化,据此可以得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大,但不能据此得出中华文化回馈朝鲜文化的结论,排除D项。9.【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从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故C正确;A错误,错在“已失去”;B错误,错
在“各阶级共识”;D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10.【答案】B【解析】人首飞牛石雕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它既是
王宫的守护神,又是国王权力的象征,亚述帝国位于西亚,②为西亚,故选B项;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①为古埃及,排除A项;莎草纸是古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③为古印度,排除C项;大小麦原产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④为
中国,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A项;古埃及创造了象形文字,但
它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排除B项;古希腊文明主要体现在民主政治方面,排除C项;玛雅文明主要分布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该地区地势平坦,洪灾较少,其神话故事与大多与洪水无关,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自然哲
学,苏格拉底时期,探讨人自身和人的美德和善,这说明人的重要性增加,是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表现,故选D项;重视对人自身美德和善的探讨,是对人的重视,并非科学真理,排除A项;仅是苏格拉底个人的主张,并非美德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排除B项;哲学探究的内容的变化,并非哲学地位的变化,排除
C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外邦人的法例,而是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以达成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可知,罗马外事裁判官采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审理案件,追求实用性,可以有
效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故选C项;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其内容是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排除B项;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与“依据‘公平’‘正义’的原
则”不符,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美洲文明虽然与亚欧大陆隔绝,但是依然按照亚欧大陆历史演进过程在推进,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故选C项;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在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的作用下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并非割裂分离而独立存在,排除A项;材料强调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历史上的
相似,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印第安文化跟欧亚文明一样有自己的国家与行政系统,强调的是其独立发展的一面,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史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而《圣经》是基督教经典,
对西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故选D项;《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不是西方文化的载体,排除A项;《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真主启示”的汇集,起源于西亚阿拉伯半岛,排除B项;《古兰经》是起
源于西亚的伊斯兰教经典,并未囊括在西方文化中,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古代印欧人的大迁徙实现了人口流动,从而推动了文明区的交融与扩展,故选A项;古印欧人大迁移持续时间非常长,排除B项;古印欧人迁徙是在罗马帝国形成之前,排除C项;迫使大月氏西迁的是匈奴的崛起,排
除D项。1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匈奴人刘渊“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说明随着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不断加强,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在题
干内容中没有述及“地区开发”的问题,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几个政权,如前赵、夏、代,但是没有述及政权之间的战争问题,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匈奴、鲜卑两个民族,不能扩大为“各民族”,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从表格数据中
可以看出,非洲人口比重明显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三角贸易,将大量非洲人口贩卖到美洲,因此非洲人口下降而美洲人口上升,故选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美洲殖民,
增加了美洲人口,但地理大发现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殖民活动导致非洲人口不断下降,并非自然流动,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在拉丁美洲地区内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
元共存,故选B项;世界文化不分优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化与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经济生活等因素有关,排除C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示
可知,1900—1910这一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时期,此时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1930—1940这一时期主要是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选B项;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二战后,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排除A项;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是二战后,冷战的时间是1945—1991,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39—1945,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据材料“‘德语’母语……丧失了功能”可知,德国犹太人在美国面临着语言文化交流问题,说明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故选C
项;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是指难民没有政治权利,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是指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是指以二战期间德国为代表的的法西斯政权实行的专制独裁统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或地区冲突是造成难民问题的主要原因,故①正确;宗教或部族矛盾也会导致难民问题,故②正确;自然灾害是造成难民问题的原因之一,故③正确;经济恶化也会导致难民问题,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加坡是
一个移民国家,逐渐形成多种族社会,可见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故选A项;新加坡虽是移民国家,文化多元,也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国家,与地理位置无关,排除C项;新加坡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从1819年新
加坡开埠起”不符,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
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故选C项。2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中国瓷器也推动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吸收,故选C项;“西学东渐”不合题意,应为“东学西传”,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了西欧与中国
间的贸易,未提及全球其他地区的贸易,排除B项;跨国公司涌现于20世纪,且题干提及的是商品贸易对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⑤是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初年,郑和于1405到1
433年之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排除A项;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而不是“春秋战国时
期”,排除B项;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而不是“完全取代”,排除D项。27.【答案】D【解析】据材料“瓷罐肩部有点刻古伊斯兰文标识,罐底一侧有伊斯兰
文方章款”可知,元朝瓷器制作受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反映了海上丝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项;据材料“瓷罐肩部有点刻古伊斯兰文标识,罐底一侧有伊斯兰文方章款”可知,元朝瓷器制作受伊斯兰文明的影响,体现外国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
响,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朝器物中的跨文化要素源于对伊斯兰文明的学习,体现的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政策,排除B项;清朝时期中国制瓷技术达到顶峰,排除C项。28.【答案】D【解析】据“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可知,它可作为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商贸往来的实
物史料,研究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商贸往来的历史,故选D项;材料强调与与东罗马帝国的商贸往来,与强调汉化的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金币可能是陆上丝绸之路所引进,不一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金本位制度即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于19世纪
中期开始盛行,排除C项。2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在欧洲形成了喝茶的习惯,③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故本题选B。30.【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
为工业国,而世界大部分地区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为这些地区提供工业品,而这些地区则为它们生产原料或初级产品,这体现的是国际分工的不同与变化,所以是B。【解析】略二、非选择题31.【答案】(20分)(1)特点:南北文化统一,文化统一依赖于
政治统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融入外来宗教思想,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每点两分,任答三点6分)(2)历史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强调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每点两分任答三点6分)(3)特点:
受到西方冲击而开始;全盘西化。(4分,每点2分)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2分,向西方学习1分,救亡图存1分)价值目标:科学与民主。(2分,科学1分、民主1分)32.【答案】(20分)(1)不同点:第一阶段:欧洲、
亚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3分)第二阶段:亚非拉地区移民大量迁往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3分)(2)特点:发端快,迅速形成移民潮;几百万华工大规模出洋;华工出洋的目的地范围广。(任意两点共4分)主要原因:鸦片
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2分)(3)影响:推动当地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导致文化交融,文化呈现多元特征。欧洲殖民者的移民导致拉美成为欧洲列强经济附庸;大批拉美移民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失和人才外流。(
任意三点共6分)【解析】(1)据材料一表格可知,第一阶段:欧洲、亚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第二阶段:亚非拉地区移民大量迁往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可知,发端快,迅速形成移民潮;几百万华工大规模
出洋;从材料二“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可知,华工出洋的目的地范围广。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据材料二“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据所学可知,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3)影响主要从迁入和迁出两个方面分析,迁入方面,据材料二“多达7000名华工已经被运到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劳作”可知,推动当地开
发,促进经济发展;据所学可知,导致文化交融,文化呈现多元特征,欧洲殖民者的移民导致拉美成为欧洲列强经济附庸;迁出方面,据所学可知,大批拉美移民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失和人才外流。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
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