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ptx,共(44)页,4.68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3e6bd0bdc075e6748e219f5793a43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二章第1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内容索引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备考指导•通过对
典型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知识筛查]知识点1人类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2.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地区差异(1)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③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
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全球性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环境污染事件,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
人体健康城市环境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知识巩固]赤潮是海
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1~2题。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有()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
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我国沿海地区赤潮一般发生在()A.9月到11月B.12月到次年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答案:1.A2.D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看出,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
近岸海域较丰富。第2题,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为20~30℃,由此推断我国沿海地区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知识点2可持续发展[知识筛查]1.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内涵。在
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2)发展绿色经济。(3)提倡
可持续消费。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知识巩固]为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环保和经济政策。为了保护稀有物种,许多国家采取人工繁育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我国长江流域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为保护渔业资源,每年夏季实行“休渔”政策。据此完
成第1~2题。1.长江流域实行夏季“休渔”政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2.用人工繁育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法保护稀有物种是为了()A.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
衡B.发展经济,繁荣市场C.体现生物物种与人类的公平D.促进生物科技水平的提高答案:1.A2.A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2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休渔”的主要目
的是保证鱼类的产卵繁殖,实现持续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用人工繁育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法保护稀有物种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1环境
问题的成因和表现[整合构建]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原理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1)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2)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
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3)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
,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2.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环境问题表现成因典型案例自然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耕地
资源短缺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能源短缺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
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环境问题表现成因典型案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噪声等城市噪声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石
油泄漏事件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知识拓展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1)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干旱、洪涝灾害问题。(2)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最为严重;土壤盐碱化——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地区最为严重。(3)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灌溉农业区水资源紧张。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真题剖析](2020浙江卷,10~11)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
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
.秸秆的燃烧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解题思路:第(1)题,氧化亚氮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进而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所以具有增温效应,
B项正确。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第(2)题,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的,D项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的燃烧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尝
试解答:(1)B(2)D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训练突破]为了提倡低碳生活,某公司推出了一项公益行动:用户通过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来养大电子设备中的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就会在
某个实际地点种下实体树。据此完成第1~2题。1.该公益行动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全球变暖C.土地荒漠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2.该公益行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的实体树的主要功能是()A.净化空气B.涵养水源C.防风固沙D.保持水土答案:1.B2.C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
力形成点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用户通过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说明该公益行动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扩大森林面积,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这些实体树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能力形成点1能力
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可持续发展[整合构建]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①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持续发展
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②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外圈箭头表示)。③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
。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被充分认识。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
点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原则内容要求举例公平性原则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保证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危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持
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原则内容要求举例共同性原则各国积极参与,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解决全球性
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一个地球,一个家园”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及具体措施途径具体措施消除贫困教育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
业、易地搬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提倡可持续消费衣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食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住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行日常
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知识拓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经济形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同点提出背景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关注重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提
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定位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共同点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要求——都应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基本保障——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
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真题剖析]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能力形
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解题思路:A、C、D三项表示经济活动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均属于循环经济;只有B项是共享单车的经营模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尝试解答:B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训练突破](2023浙
江卷,1~2)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A.扩大水稻播种B.拓展生物通道C.保障游客安全D.增加雨水下渗2.下
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A.江南丘陵B.黄土高原C.河西走廊D.华北平原BA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1能力形成点2能力形成点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田埂相比,修建鱼道可以拓展鱼的活动空间,因此修建鱼道的主要生
态作用是拓展生物通道,B项正确。扩大水稻播种和保障游客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与田埂相比,修建鱼道后土地面积变化不大,不会增加雨水下渗。第2题,稻鱼生态系统适合我国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水稻主产区,江南丘陵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A项正确。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华北平原水资源不充足,为
小麦主产区。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答题建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思维模型1.厘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判断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分析其表现、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
、分布等。厘清类型,便容易与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3.分析后果与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
些影响,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温室效应的增强对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主要问题具体措施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调节功能自然资源枯竭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
等)和“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模型应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
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套用模型结合材料信息和图像信息
分析:规范解答(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萎缩,碎片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
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模型迁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北京市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怀柔区积极探索“鱼菜共生”农业模式。“鱼菜共生”是一种生态种植加养殖
的新型农业模式,它通过一系列的精巧设计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打造了一个低碳环保、产出高效的生态链。下图为“鱼菜共生”示意图。(1)分析怀柔区发展“鱼菜共生”农业模式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2)
分析“鱼菜共生”模式产品从怀柔到城区应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具体分析“鱼菜共生”农业模式的效益。答案:(1)科技水平较高;距城区近,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2)公路运输。从怀柔到城区距离近,公
路运输速度快,灵活性强。(3)生态:节省土地资源、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为居民提供绿色食品。解析:第(1)题,怀柔区靠近北京市区,科技水平较高;距城区近,
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北京市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有政策支持。第(2)题,从怀柔到城区距离较近,属于短途运输,公路运输最适合短途运输,且运输方式灵活。第(3)题,“鱼菜共生”农业模式属于生态农业、混合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效益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