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详解答案.docx,共(80)页,516.63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ffb4cb7a79abd1699d6c71e5ee74f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分层作业(一)地球的宇宙环境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丁中月球绕地球旋转,构成地月系;地球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与其他七颗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因此丙为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之中,因此乙为银河系;银河系
与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可观测宇宙,因此甲为可观测宇宙,故D正确。第2题,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起绕太阳公转,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A正确;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B错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自然天体,C错误;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D错误。答案:1.D2.A3~4.解析: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GJ357恒星距离地球约31光年,且地月系中没有恒星,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因此该恒星不可能位于地月系和太阳系,排除A、B;银河
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而GJ357恒星距离地球约31光年,因此该恒星应位于银河系中,C符合题意;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系离地球约254万光年,而GJ357恒星距离地球约31光年,因此该恒星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排除D
。第4题,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是有适合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的存在、有适宜的地表温度,由此推测,GJ357d行星若适合生物生存,也需要具备这些条件,A、B、C不符合题意;有独自的卫星环绕不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GJ35
7d行星若适合生物生存需要满足的条件不包括有独自的卫星环绕,D符合题意。答案:3.C4.D5~6.解析:第5题,图示为太阳系的一部分,甲为地球,丙为金星,丁为火星。第6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金星公转轨道两侧的行星是水星和地球,金星
属于类地行星。答案:5.B6.C7~8.解析:第7题,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之一是有液态水存在,而液态水的存在与地球上的温度适中有关。影响因素有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等。第8题,火星空气稀薄;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
,与地球接近;火星也有四季的变化,只不过四季的时间比地球上的四季要长;从八颗行星的位置看,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利于形成适宜的温度,利于生命存在。答案:7.B8.C9.解析:由图可知,以太阳为中心,A→H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为远日行星。答案:(1)水星天王星海王星(2)BD(3)A、B、C、DE、FG、H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
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天体的判断依据,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点火发射时、离开对流层时、返回东风着陆场时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中,所以不属于天体,A、B、D错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轨道正常运行时是天体,C正确。第1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宇航员们出舱执行任务时,需要克服真空环
境的强辐射、缺氧等问题,由于宇航员们出舱时穿着宇航服,佩戴氧气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因没有大气产生的失重问题,A正确。答案:10.C11.A12~13.解析:第12题,银河系的短半径约2.5万光年,太阳系半径远小于1光年,开普勒-90星系距离地球约25
45光年,不在太阳系;仍在银河系,不在河外星系;有行星围绕公转,属于恒星系;行星系是由行星与卫星组成。第13题,开普勒-90星系的体积、质量比太阳略大,开普勒-90i轨道距开普勒-90星比地球距太阳近,表面温度比地球高;温度高不适
宜生命存在,应没有地外生命物质存在;与太阳系轨道相距很远,无交织;开普勒-90星本身能发光、发热。答案:12.B13.A14~15.解析:第14题,天体存在生命物质,主要条件包括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其次还需要天体具备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近邻行星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能够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第15题,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能够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有液态水存在;体积和质量适中,产生适当的引力,形成稳定的大气层,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运动周期适中,有利于适宜温度的形成。答案:14.C15.B16.解析:第(1)题,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木星轨道之间。第(2)
题,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此图反映出来的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答案:(1)水星火星木星(2)西东标图略(逆时针方向)。(3)大小
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课时分层作业(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A级·学考达标练1~3.解析:第1题,水能是水体运动产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潮汐能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形成的,A错误。煤炭和石油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下来的太阳能,B正确。风能是大气运动产生的
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核能是放射性元素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能没有关系,C错误。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能无关,D错误。第2题,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雨季时间长,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不适宜建设太阳能发电站,A错误。东北地区纬度
较高,太阳辐射较弱,不适宜建设太阳能发电站,B错误。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弱,不适宜建设太阳能发电站,C错误。太阳能发电站宜建在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D正确。第3题,太阳黑子是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2030年之后太阳黑子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表明2030年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与太阳活动无关,A错误。太阳活动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与长波通信无关,B错误。绝大多数的地震来源于地球
内部,只有极少数的地震与太阳活动有关,C错误。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太阳活动产生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冲向两极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美丽的极光,若太阳活动很长时间不出现,磁暴和极光出现的频率会减少,D正确。答案:1.B2.D3.D4.解析:除了赤道附近有闭合等值线为65的高值区
之外,在南北美洲、澳大利亚、中国西北等地有闭合等值线数值为65的高值区,所以不是只有赤道地区数值最大,A错误;同纬度大陆内部降水要少于沿海地区,晴天多,太阳辐射量较沿海高,B正确;图中太阳辐射大体由低纬向高纬递减,C错误;闭合等值线a两
侧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45和55,并且a处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多,年太阳辐射较少,所以a的数值为45,D错误。答案:B5~6.解析:第5题,根据太阳结构示意图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
阳内部。太阳耀斑是色球层表面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因此耀斑发生的圈层是②。第6题,色球层温度高,发射出的可见光少,在光球层背景下,平时很难通过肉眼直接观测到色球层,A错误;太阳黑子和耀斑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
志,因此太阳黑子的多少不是太阳活动强弱的唯一标志,B错误;太阳内部主要由氢、氦等元素构成,在极高温、极高压作用下,核聚变反应剧烈,不是核裂变反应,C错误;读图可知,1959年太阳黑子数出现高峰,太阳活动剧烈,太阳
活动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受到地球磁场引导向高纬度地区上空运行,因此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较大,D正确。答案:5.B6.D7~8.解析:第7题,太阳活动发生时,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产生磁暴和极光现象。潮汐现象、台风、海啸与太阳活动无关。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
短波通信。第8题,极光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夜空可见,四个选项中加拿大纬度最高,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现象。答案:7.D8.A9.解析:根据图示分析,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C为日冕层。第(1)题,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黑子的形成原因是温度比周围低,看起来暗一些。第(2)题,B是色球层,太阳耀斑活
动发生在此层。第(3)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发生磁暴、极光现象并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第(4)题,加拿大是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国家,其北部在北极圈以内,太阳活动爆发时可欣赏
到极光现象。答案:(1)光球太阳黑子比周围温度低(2)色球太阳耀斑(3)黑子太阳耀斑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磁暴(4)加拿大。极光。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由图中数据可知,太阳年辐射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年辐射总量是13×109J/m2左右,极地是6×109J/m
2左右。第1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太阳辐射比海南岛强;两极地区纬度高,所以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因多云和雾,所以太阳辐射弱;而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太阳辐射强。答案:10
.A11.B12~13.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羲和号”太阳探测器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太阳探测卫星,并没有脱离地月系,A、B错误。其工作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C正确。“羲和号”太阳探测器不是距太阳最近天体,D错误。第1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中黑
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较薄,日冕层一直向星际空间延伸,A、C、D错误。日冕物质抛射大量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造成地球电网损坏,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B正确。答案:12.C13
.B14~15.解析:第14题,太阳黑子数较多的年份,树木年轮较宽,太阳黑子数较少的年份,树木年轮较窄,其呈正相关的关系。第15题,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相关,说明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生长。答案:14.A15.A16.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图示地区
为几内亚湾北部的非洲。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从图中可直接读出。影响因素可从纬度、天气、昼夜长短等进行分析。第(2)题,该地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可从该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第(3)题,城市降水多于郊区,阴雨天多,因此太阳辐射量少于郊区。答案:(1)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递
增。原因:南部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自南向北,气候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晴朗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2)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能
量多;临近欧洲,市场需求量大。(3)低城市的阴雨天比郊区多。课时分层作业(三)地球的历史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水平地层反映岩石形成的关系和地壳运动,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越在下层的年龄越老,即由下往上岩石的年龄由老到新,下面的地层形成的时间早,故选C。第2题,
地层能够反映地层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但不能反映各个地质时期时间的长短,故选D。答案:1.C2.D3~4.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第4题,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在中生代。答案
:3.D4.B5~6.解析:第5题,太古宙时期出现的是原核生物,元古宙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结合材料“‘淮南虫’为多细胞生物化石”可知,“淮南虫”生活的地质年代为元古宙,元古宙属于前寒武纪晚期,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
1亿年,D正确。距今5.41亿年~2.52亿年为古生代,A、B、C错误。第6题,“淮南虫”生活时期是元古宙,是重要的成矿时期,A正确。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在新生代,B错误。高大山系形成是在新生代,C错误。鱼类大量繁衍是在古生代,D错误。答案:5.D6.A7~8.解析:第7题,大象的食物量大,需要在气
温较高的森林茂密地区生存。根据材料,科研工作者在我国西北的和政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铲齿象化石,说明在铲齿象繁盛时期和政地区气温较高、河湖众多,因此与现在相比,当时气候较为温暖湿润,D正确。第8题,铲齿象属于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400万~1000万年,所属的年代
是新生代的新近纪(开始于距今2300万年,一直延续了2140万年),C正确。答案:7.D8.C9.答案:(1)遗体遗迹(2)简单复杂(3)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时间晚;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物种A比物种B高级。(4)有可能。有可
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的出现,仍有生存的竞争力。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O2和CO2含量不稳定,A错误;O2和CO2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B错误;CO2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
O2的含量一直上升,D正确。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叠层石的形成是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A正确。答案:10.D11.A12~13.解析
:第12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13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
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答案:12.B13.C14~15.解析:第14题,题意表明,辽宁北票发掘的“辽宁古果”化石,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4500万年,应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B正确;古生代距今5.41亿
年~2.52亿年,排除A;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排除C;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至距今5.41亿年,排除D。第15题,由上题可知,辽宁北票发掘的“辽宁古果”化石,生存年代为中生代,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表明当时只是被子植物起源阶段,不是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的时期,排除C;题意表
明,“辽宁古果”化石中果枝生存年代为中生代,是裸子植物高度繁盛的时代,D正确;海生藻类高度繁盛于早古生代,A错误;蕨类植物高度繁盛于晚古生代,B错误。答案:14.B15.D16.解析:第(1)题,命名时应突出生物化石这一关键主题。第(2)题,野外考察应有地质锤、指南针
、记录工具等,回答合理即可。第(3)题,应熟知地质年代表,知道一些典型化石出现的年代等。第(4)题,结合现在青藏高原的环境以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3)①沉积古生②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①
海洋陆地②抬升课时分层作业(四)地球的圈层结构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
于纵波。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C错误,D正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A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地核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
较大,B错误。答案:1.A2.D3.解析:能“吃掉”10吨果蔬易腐垃圾,并“吐出”有机肥的是微生物,属于生物圈。故选C。答案:C4~6.解析:第4题,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全部,示意
图中软流层的标注错误。第5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各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C。第6题,地球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下呈液态,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故选D。答案:4.B5.C6.D7~8.解析:第7
题,①圈层提供的有水、水蒸气、无机盐,是水圈,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②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③生物圈;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④岩石圈。第8题,图示各圈层上下没有明确的界线,
各圈层间交错分布、相互渗透,故B对,A错;③圈层提供氧气等气体,吸收二氧化碳,是生物圈,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没有单独占有空间,C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答案:7.A8.B9.答案:(1)下地幔外核(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厚上下颠簸(4)液
固(5)通过P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加快,通过Q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材料信息表明,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外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
软流层位于地下平均100~110千米以下,下地幔位于地下670千米以下,因此此次震源不可能发生在这些圈层,排除A、C、D;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岩石圈,B符合题意。第11题,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传播介质变化而变化,与地壳相比,地幔物质
更加致密,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向下传播速度增快。图中①、②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部分,④位于莫霍界面以上,③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属于地幔部分,因此四地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③,C符合题意。答案:10.B11.C12~13.解析:第12题,根
据图中海拔数据可知,①为大气圈的一部分,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第13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外核(④圈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圈层横波能穿过。答案:12.C13.B14~15.解析:第
14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F和软流层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15题,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大气圈是由气
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机勃勃;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答案:14.D15.A16.解析: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
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答案:(1)33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30~35千米。(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课时分层作业
(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8%,A错误;25km以上的高空大气中含量较多的是臭氧,B错误;由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大量的矿物燃料的地区及毁林严重的地区,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反之,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所以二氧化碳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C正确;氮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元素,D错误。故选C。第2题,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可以使农作物增产,A正确;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不
受到伤害,B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但不会使农作物增产,C错误;二氧化碳含量会影响地面温度,但降水不一定增加,D错误。故选A。答案:1.C2.A3~4.解析:第3题,0~12km属于对流层;自对流层顶部到55km高度间属于平流层,
自平流层顶部到3000km属于高层大气。读图分析可知,臭氧层主要分布在20~40km的高度,属于平流层。故选B。第4题,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如果臭氧的浓度降低,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故选C。答案:3.B4.C
5~6.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为高层大气,据图可知,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平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在高层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先递减后递增。所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上升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故选D。第6题,①层为对流层,对流层的厚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厚度越大,所以其厚度两极地区比赤道地区小,A错误;电离层不在对流层中,B错误;对流层对流运动旺盛,易发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C正
确;对流层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其厚度夏季正午最大,D错误。故选C。答案:5.D6.C7~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7月属于南极洲冬季,南极洲地区有极夜分布,南极航线多在1月南极洲夏季通航。根据“飞机在万米高空巡游”和“1月低层大气平
均气温随高度变化”可知,飞机所在大气层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于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A正确,D错误。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B错误。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C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1月地面至高度约8.5km处,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
层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A错误,B正确。从高度约8.5km处开始,1月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C、D错误。答案:7.A8.B9.解析:第(1)题,本题的关键是对天然屏
障的认识,这里是指阻隔宇宙空间的有害物质对人类伤害的屏障,来自宇宙空间对生命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太阳紫外线,能阻隔太阳紫外线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由此推断该层是平流层,原因是该层臭氧含量最多,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
害。而且,该层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第(2)题,如果人类活动导致其成分增加或减少,说明该大气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明显,大气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
、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与平流层和人类活动最接近,受其影响较大。答案:(1)平流此层臭氧含量最多,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高层大气(2)对流层平流层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大气
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第11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平流
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答案:10.D11.C12~13.解析:第12题,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D对。A、B、C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
。第13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故C项说法不正确。答案:12.D13.C14~15.解析:第14题,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正值,则表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正常分布),为负值则表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出现逆温)。图中18时至次日7时,气温
垂直递减率为负值,故出现了逆温现象,对流运动不会发生。第15题,发生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与图中等值线0的最大分布高度接近。答案:14.B15.C16.解析:第(1)题,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km,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地区较厚大约
17~18km,中纬地区大约10~12km,高纬地区较薄约8~9km。故甲位于对流层,乙位于平流层。根据此进行画图。第(2)题,甲位于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旺盛,对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较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答案:(1)画图如下:(2)对流降低对流复杂多变课时分层作业
(六)大气的受热过程A级·学考达标练1~3.解析:第1题,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①到④箭头变细,是由于大气削弱作用,导致能量不断减少。第2题,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依次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
辐射,A错。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对。③表示大气逆辐射,不影响太阳辐射,C、D错。第3题,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故③增强,④减弱,④的减弱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地面辐射②也会减弱,雾霾位于大气层,不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
答案:1.C2.B3.C4~5.解析:第4题,网纱在冬季可阻隔霜冻直接接触茶树的叶片,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冻害。第5题,点火生烟,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补偿损失的地面辐射,A正确
;熏烟不能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烟主要是颗粒物,B错误;熏烟没有增强地面辐射,只是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损失的地面辐射,C错误;大气逆辐射增强没有增加大气温度,D错误。故选A。答案:4.C5.A6~7.解析:生石灰和硫磺有杀菌、杀虫的作用。树木涂白后,白天反射阳光性能增强,树干吸热量减少
;夜晚因有涂白剂的覆盖,散热量减少,树干的昼夜温差减小,避免树干冻裂。答案:6.C7.B8~9.解析:第8题,“冬之日,夏之云”比喻某事物是人正合适的,正需要的。“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得夏季温度适宜。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D正确。第9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③表示大气逆辐射,C正确。答案:8.D9.C10.答案:(1)太阳地面大气逆(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3)地面辐射(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B级·选考高分练11~12.解析:第11题,夏季,湛江太阳辐射强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保护新栽的大树,故选D。第12题,图2中A是大气逆辐射。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就是因为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易出现霜冻,故选D项。答案:11.D12.D13~14.
解析:第13题,阴雨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结合图中天气符号可知,上海为阴雨天,昼夜温差最小,故选B。第14题,上海为阴雨天,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强,温度较高,A错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时,B错误;该日哈尔滨最高气温24℃,为夏季,C错误;西宁该日为晴天,且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故紫外线强度最大,D正确。答案:13.B14.D15.解析:第(1)题,由图知,B是云层的
反射作用,D是大气逆辐射。第(2)题,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比晴天时低。第(3)题,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所以气温较高。第(4)题,根据以上分析,多云时白天
气温比晴天低,夜晚气温比晴天高,所以昼夜温差比晴天小。答案:(1)反射大气逆(2)减弱低(3)吸收保温高(4)5课时分层作业(七)热力环流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城市热岛环流中,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A错。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B错。市区气流上升,
郊区气流下沉,市区降水多于郊区,C错。绿化带能够吸烟滞尘,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D对。第2题,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应减少城市硬化路面的面积,A错。应增加城市绿化面积,B错。应降低空调使用率,C错。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矿物燃料消耗,D对。答案:1.D2.D3~5.解
析:第3题,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可知,水库中心区一天中最低气温高于东西两侧,最高气温低于东西两侧,故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较差小,B项正确。第4题,一天中水库与周围地区的温度差异发生变化,热力环流的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白天库区气温比周围地区低,气压
高,风由库区吹向四周;晚上库区气温比周围高,气压低,风由四周吹向库区,C项正确。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5时近地面库区中心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高空为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弯曲,C项正确。答案:3.B4.C5.C6~8.解
析:第6题,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知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故温度为B>A。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A、B两地气压高于C、D两地;根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可知A>B、C>D,故四地气压为A>B>C>D。第7题,若图示为“城市热岛环流
侧视图”,在②处植树造林,可以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和增湿作用。第8题,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空气增温快,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上空气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冷空气沉入谷底,谷地暖空气被迫抬升。故山谷风中形成上升气流的是白天的山坡和夜晚的谷地。答案
:6.A7.C8.B9.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00m高空附近A地等压面下凹,B地等压面上凸,B地上空的气压高于A地上空的气压(或④点气压大于⑤点气压,①②③点的气压值相等,④点气压又大于③点气压,故④点
气压大于①②③点气压),这说明A地空气下沉,B地空气上升,从而可以判定A地冷却,B地受热,高空气流从④地流向⑤地,近地面气流从A地流向B地。答案:(1)B上升A下沉(2)④⑤(3)画图略。(逆时针方向)(4)BB处高空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对应近地面为低压,空气上升
,为城区。(5)白天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由示意图的风向标可判断①处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此时为白天;白天陆地比湖泊增温快,④处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②处湖泊气流下沉;③处比①处风力大。第11题,白天,湖陆风由湖泊吹向城市;夜晚,湖陆风由城市吹向湖泊,可减
小城市昼夜温差,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答案:10.D11.C12~13.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流向塔中心,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B正确。第13题,水的热容量较大,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相对较低,白天,室内水池使温度降低,气压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水池流向四周,B正确。答案:12.B13.B14.解析: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的
不同可知,陆地白天升温夜晚降温都快于海洋,因此陆地昼夜温差大于海洋。晴朗的天气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夜晚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综合判断多云的海洋为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答案:D15.解析: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再根据等压面“高压上凸,
低压下凹”的弯曲原则判断,此地近地面大气应由右流向左,高空中大气应由左流向右。答案:B16.解析:第(1)题,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应从温室效应原理分析。太阳辐射相对而言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棚内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同时向外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
辐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第(2)题,热力环流原理是近地面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高、低气压相反,同一水平高度从高压流向低压。据图可知,1通风口在上,2通风口在下。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
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第(3)题,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应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据
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但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答案:(1)太阳辐射
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透过玻璃穿透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2)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
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3)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课时分层作业(八)大气的水平运动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C、D图中气压梯度大于A、B图,且C图中P处等压线最密集,故P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C图。第2题,P地在北半球,北部为高压,故P地的风向为东北风。答案:1.C2.A3~4.解析:第
3题,图中a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c为风向;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b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第4题,水平气压梯度力a和摩擦力d是决定风速大小的力。答案:3.B4.A5~6.解析:第5题,根据地
转偏向力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可确定该地位于高空。第6题,上海的高空是低压,近地面为高压,天气晴朗。答案:5.B6.D7~8.解析:第7题,图中风向向左偏,则该气压场位于南半球;图中F2是使风力减小的地面摩
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图中的F1,因此图中等压线数值L1>L2;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D正确。第8题,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图中
的F1,A正确。答案:7.D8.A9.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流运动方向可知P为高压中心。第(2)题,从气流向右偏转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第(3)题,③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第(4)题,已知①处位于北半球,据影响风的三种力的关系画
出各力的方向。第(5)题,甲—乙沿线近地面M、O为低压中心,等压面向下凹,其高空为高压中心,等压面向上凸。答案:(1)P(2)北水平气流向右偏转(3)③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4)如下图:(5)D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
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右偏。根据图示等压线数值,①地风向为东北风,A对。第11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根据图中等压线可知,④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D对。答案:10.A11.D12~13.解析:
第12题,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所以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一直向左偏,选择C。第13题,等压线密集的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图中a、b、c、d四点中a点附近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小,选择A。答案:12.C13.A14~15.解析:第14题,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故F1为气压梯度力,①为风向,向左偏,F2与①垂直为地转偏向力,F3与①方向相反,为摩擦力。B项正确。第15题,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又因位于南半球,故可以判断②表
示的风向正确。答案:14.B15.B16.解析:第(1)题,风速变慢说明气压差在减小,所以a、b间等压面弯曲程度应比50年前变小了。第(2)题,图示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此时段陆地温度应高于海洋。第(3)题,据等
压面弯曲方向可判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第(4)题,据图示风向右偏可判断位于北半球,据影响风的三种力的关系画出各力的方向。答案:(1)变小(2)9~17时(3)如下图所示:(4)如下图所示:课时分层作业(九)水循环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d为蒸发(蒸腾),b为降水,c为地表径流,d→b反映陆地内循环。第2题,a环节是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夏季风可以把海洋上空的水汽带至陆地上空。答案:1.A2.C3~4.解析:第3题,在野外利用水循环原理,采用塑料薄膜获取淡水,用到了水循环环节中的蒸发
。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可能会扩大粪便尿液污染范围。故选B。答案:3.C4.B5~6.解析:第5题,在河道或沟渠边坡建造植草沟能增加坡度的粗糙度,减缓地表径流,故B正确。植被有截留坡面径流的作用
,增加坡面下渗量,C错误。并不能增加降水和水汽输送,A、D错误。第6题,此类公园增加,使城市河道或沟渠边坡植被增加,能缓解热岛效应,使河道或沟渠边坡生态景观变得美观,没有改变地表形态,还是河道沟渠,植被增加使气温日较差变小。答案:5.
B6.A7~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地表径流,④为地下径流。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第8题,植被破坏对海水蒸发及水汽输送没有影响;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被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
流减少。答案:7.B8.C9.解析:第(1)题,人类跨流域调水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分析可知,“肥皂泡调水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肥皂泡”包裏的潮湿空气来源地是南海和孟加拉湾。第(3
)题,根据剖面图信息可知,图中“肥皂泡”的移动方向是自南向北。剖面图中①是喜马拉雅山,②是青藏高原,③是塔里木盆地,④是天山,故C正确。第(4)题,假设“肥皂泡调水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则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增多,地表、
地下径流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等。答案:(1)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降水(2)南海孟加拉湾(3)由南向北C(4)降水增多,地表、地下径流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等。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降水;乙为地表径流;丙为蒸发;丁为跨流
域调水。第11题,题干要求分析的是人为原因,据此分析即可。答案:10.B11.D12~13.解析:第12题,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表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
流量加大。第13题,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量减少,则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答案:12.D13.C14~15.解析:第14题,由图中“地下水抽取”“河湖引水”“水库调节”等环节可推知,图中丙为地表径流,丁为地下径流,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一般当地降水量应等于径流量与蒸
发量之和,因此图中降水的水量是通过蒸发途径损失的,则甲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应是蒸发。第1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通过乙环节损失地表径流中的80%水量,没有被人们利用,由此推断,乙应为流入海洋的地表径流,台湾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常受台风影响,降水强度大,洪水
量大,加上台湾岛面积不大,地形起伏大,河流短促,大部分径流很难被利用,使得地表径流中注入海洋的损失量比重大,B符合题意;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会使蒸发量大,属于图中通过甲环节的损失量,排除A;工业废水排放量,属于总用水量,不是地表径流通过乙环节的损失量,排除C;森林覆盖率高,可以调节径流,使
得地表径流通过洪水的损失量减小,因此不是台湾地区地表径流的损失量大的原因,排除D。答案:14.D15.B16.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15万年前,青海湖还与黄河水系相通,是一个外泄湖,湖水通过黄河流入海洋,所以其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属于海陆间循环。第(2)题,初期,青海湖与黄河水
系相通,湖水流入黄河,入湖河流带来的盐分被带出,所以当时为淡水湖。13万年前,青海湖由于地质、气候等诸多原因,变成了内流湖。河流带来盐分无法排出,不断积累;且随着地壳的抬升,阻挡了水汽的进入,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成为咸水湖。答案:(1)海陆间循环
。(2)(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或地质作用,)青海湖变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13万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湖水补给减少;该地光照强烈,风力强盛,蒸发旺盛。课时分层作业(十)海水的性质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海水水温的垂直变化表现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000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1000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第2题,由曲线③可知,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这主要是因为纬度越高,海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越少。答案:1.A2.A3~4.解析:第3题,影响盐度的因素有大气运动、太
阳辐射、海水运动、径流等。长江口附近的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也就是长江口附近的盐度比同纬度其他海区盐度低,主要原因是长江水的汇入稀释了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故长江口附近海区的盐度大小主要受长江径流量影响。第4题,长江流域径流丰富时,长江口海域海水盐度低,等盐度线进一步向外海凸
出(弯曲程度增大);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长江口海域盐度变大,等盐度线相对平直。所以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应该是在长江的枯水期,即在2月份左右。答案:3.D4.A5~6.解析:第5题,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高,密度大,因此海水密度亚丁
湾<红海,C正确。第6题,红海盐度高,密度大,浮力大,轮船吃水浅,舰船从亚丁湾驶入红海前后,轮船的吃水深度会减小,B正确。答案:5.C6.B7~8.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
至下急剧减小,海水密度会影响浮力,海水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B正确;盐度和温度对浮力影响较小,水下滑坡引起海啸是形成落差,不是浮力变化,A、C、D错误。故选B。第8题,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A错误;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加深
而逐渐增大,B错误;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突然变化犹如海水中隔了一层屏障,使上、下层海水之间的循环、对流受阻,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C正确;海水密度不同会产生密度流,D错误。故选C。答案:7.B8.C9.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
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蒸发量变化比较接近,都是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从图中看,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南北回归线附近海域,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少,盐度高。第(2)题,海水盐度的高低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赤道附近海域常年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降水
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相对南北两侧副热带海区较低;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少,盐度高。第(3)题,读图可知,南纬60°附近海水盐度约为34‰,与北纬60°附近(盐度约为32.5‰)相比相对较大,这是因为北纬60°附近海区被大陆包围,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起稀释作用,而南纬60°附近基本上全是海
洋。第(4)题,图示明显反映了蒸发量、降水量以及入海径流量对海水盐度的影响。答案:(1)蒸发量回归线(2)赤道附近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3)34南纬60°北纬60°附近海域有大陆淡水大量注入,南纬60°基本上全是海洋。(4)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量B级·
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渤海,A错误;根据8月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夏季长江口比周边略高(长江口处表层海水温度为27℃~28℃),B错误;冬季,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南北差异大,C正确;对比2月和8月我国近海海水温度
分布图可知,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北方地区更大,南方地区较小,D错误。第1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水温度是影响带鱼季节性洄游的主要因素。春季,随着渤海表层温度逐渐升高,北方带鱼向北游(加之渤海海水温度逐渐升高,浮游
生物量增大,渤海海域食物更为充足);秋季,渤海表层海水温度渐低,北方带鱼向黄海海域游动,所以北方带鱼春季北游,秋季南游,①正确,②错误;同理,南方带鱼冬春季节在东海海域南北洄游,春季南方带鱼北游(东海海域南部地区水温高,不适合南方带鱼的生长繁衍
),冬季南游(东海海域北部地区水温低,不适合南方带鱼的生长繁衍),③错误,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答案:10.C11.B12~13.解析:第12题,根据四海域的纬度和海域的轮廓判断,图中①为红海,②为黑海,③为波斯湾,④为波罗的海。四个海域都比较封闭,面积狭小,基本不受洋流影响。第13
题,①是红海,盐度最高,④是波罗的海,盐度最低。①海域盐度较③海域高;②海域较④海域纬度低,盐度较高;②海域北部有多条径流注入,盐度较南部低。答案:12.D13.B14~15.解析:第1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平均气温≤-4℃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图中甲、乙两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都在20
到40之间,但乙海域位于近海,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较长。而甲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且体积巨大,相比较不易结冰。第15题,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说明海冰厚度越大,结冰时间越长。葫芦岛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大于60,因此,是
四城市附近海域中海冰资源最丰富的。答案:14.B15.A16.解析:第(1)题,从等盐度线走向及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出,大致都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冬季盐度较低,夏季盐度较高。第(2)题,台湾海峡有较多的河水注入,盐度较低。第(3)题,主要从天气、海水盐度、地形等方面回答。答
案:(1)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冬季盐度较低,夏季盐度较高。(2)海水盐度较低。有大量河水注入,降低了盐度。(3)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水盐度较高;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晒盐。课时分层作业(十一)海水的运动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在夏威夷旅游的游客所拍摄的某项海上运动是借助于波浪(海浪)的能量实现的,A正确。第2题,潮汐主要是因月球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海浪(风浪)、洋流(主要是风海流)、风暴潮都与风有关,B正确
。答案:1.A2.B3~4.解析:第3题,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潮汐发生在海水的表层,A、B、C错误;钱塘江大潮跟钱塘江口似喇叭形
状有关。杭州湾“口大肚小”,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从而增加了潮水的水位,D正确。第4题,海洋的潮汐对于乘潮进港和乘潮出港的船舶靠泊和离泊作业影响很大,必须准确把握高潮
位的时间进行靠泊和离泊作业,快速接卸减少船舶吃水,一般情况,将会选择大潮时,靠泊作业,增加助航的力度,并结合上表判断,16时,高潮的水位较高,16时后潮高升高最有利于这艘船舶进港卸货。答案:3.D4.C5~6.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大致由南向北增
加和纬度变化规律可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且由水温较低的海域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域(自东南向西北流动),应该是寒流,故C正确。第6题,受该洋流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少,故排除A、D;由图中纬度可知,受该洋流影响的地区位于13°S~22°S,属于热带地区,故受该洋流影响的
地区气候应该是炎热干燥,故B正确,C错误。答案:5.C6.B7~8.解析:第7题,甲自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乙、丙均自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丁在南极大陆外围,为寒流,C正确。第8题,甲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错误。甲暖流由北美洲流向欧洲,增加了欧
洲至北美洲的航行时间,B错误。甲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形成北海渔场,C正确。洋流有利于不同纬度海区的热量交换,D错误。答案:7.C8.C9.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澳大利亚西侧的洋流是从高纬度海域流向低纬度海域,因此其西侧的洋流为寒流。第(2)题,读图可知,澳大
利亚东侧的洋流为暖流,那么t1和t2的走向大致是平行的,t1在t2的北部,且二者在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的地方统一向南凸出。第(3)题,澳大利亚东海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分布,因此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海水污染扩散的方向是向
南和向东扩散的。答案:(1)寒流洋流由纬度较高海域流向纬度较低海域。(2)绘图略(要求画对t1与t2的位置关系,画对经过洋流处等温线的弯曲)。(3)向东、向南扩散(由近岸向海洋扩散);洋流。B级·选考高分练10~1
1.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图示海域悬浮物浓度在河流入海口处最大,向外递减,故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入海河流较多。第11题,读图可知,并不是所有区域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都一致,A错误;洋流④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较低,B错误;洋流②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并没有明显增加
,C错误;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D正确。答案:10.C11.D12~13.解析:第12题,据材料可知,石沪靠潮差来捕鱼。因此,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可以利用潮间带海水周期性涨落捕鱼。第13题,沪房内侧的石墙较陡,沪房外侧的
石墙较缓,鱼进入沪房后难以逃脱;石墙高度应低于高潮位,高于低潮位,涨潮时,鱼群随潮水进入沪房,落潮时,石墙露出水面,鱼群被困沪房。答案:12.D13.A14~15.解析:第14题,由图可知,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地处热带,适合喜暖的鬣蜥生
存;南极企鹅受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影响,迁移至此,因受南部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科隆群岛适宜企鹅生存,D正确。由图可知,群岛面积不大,A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该岛地形是否复杂、气候类型是否多样,B、C错误。第15题
,由所学知识可知,洋流可以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洋流影响生物:如大型渔场的形成;洋流影响航运: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①②③正确。地形的
形成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④错误。故选A。答案:14.D15.A16.解析:第(1)题,可从天文、地形、海湾水位、风力等角度分析。第(2)题,与风力发电相比,潮汐能发电受天气的影响小,且占用土地少。第(3)题,结合钱塘江口
位置示意图和潮汐能发电站的原理图可知,建设潮汐能发电站需要水库蓄水,而钱塘江口口大肚小,缺乏建水库的条件;即使建坝,成本也高昂。答案:(1)每年中秋节前后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
大肚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水位被不断推高;夏秋季降水丰富,钱塘江入海径流量大,杭州湾水位高,从而抬高了潮位;夏秋季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2)潮汐能发电受天气的影响小,占用土地少。(3)钱塘江口口大肚小,不利于蓄水;坝体过长,成本高。课时分层作业(十二)喀斯特地貌和河
流地貌A级·学考达标练1~3.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处有石钟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图中“天窗”的形成过程为: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景观中的“天窗”落水洞。故选D。第
2题,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漏斗和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故选A。第3题,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地表破碎,土壤瘠薄,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④对。喀斯特地貌岩石裂
隙发育,多溶洞、地下暗河,地表水极易下渗为地下水,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该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对。故选C。答案:1.D2.A3.C4~5.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天坑是岩溶地质遗迹,属
于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侵蚀)而成的。故选C。第5题,该天坑群位于云贵高原,周边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平地少,聚落分散。故选A。答案:4.C5.A6~7.解析:第6题,甲处位于黄河入海口,河流挟带泥沙入海,受到海水顶托作用以及地势变缓,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沉
积,形成三角洲,D正确。第7题,该处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是黄河从中上游地区搬运而来的,甲处三角洲的面积增长速度减慢,说明黄河入海泥沙减少,C正确。答案:6.D7.C8.解析:(1)据图可知,地苏地下河流域内的天窗分
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由图可知,天窗均沿地下河分布。(2)结合题干“‘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机制之一”进行阐述。地表水沿着垂直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水平方向上岩石裂隙不断扩大,形成溶洞;加上溶蚀作用继续对岩石进行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最后
形成天窗。(3)当地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不易保存(多季节性地表河),导致灌溉水源缺乏;同时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坡度较大,加上位于季风区,降水多,土壤易受侵蚀,石漠化严重,不利于耕作;喀斯特地貌区山地多、平地少,可耕地少,耕地面积
不足。答案:(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2)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继续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3)地表崎岖(起伏不平);土壤易受侵蚀,可耕地少;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多季节性地表河),灌溉水源
缺乏。B级·选考高分练9~10.解析:第9题,细沙在书本前形成以中缝底端为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具有山前冲(洪)积扇的特征。第10题,冲积扇一般分布在内陆河流出山口地区。答案:9.D10.A11~12.解析:第11题,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而石灰岩一般形
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地区,因此云贵高原所在地最初为一片浅海地区,堆积形成较厚的石灰岩,如图①;后因地壳运动垂直抬升至较高处,形成高原地形,如图④;地势抬高后,流水侵蚀力提升,溶蚀作用加剧,地表出现石芽、漏斗,地下出现较小的溶洞,如图②;随着流水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剧,地下溶洞扩大,洞
内出现石笋、石钟乳,地表出现峰林,地表变得崎岖,如图③。因此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顺序正确的是①④②③,B正确。第12题,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地表起伏大,多漏斗,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容易渗漏,
使得地表水减少,C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后,对当地降水影响不明显,排除A;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后,流水侵蚀强烈,土层变薄,排除B;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后,对岩石性质没有影响,排除D。答案:11.B12.C13~14.解
析:第13题,读图,图中显示②处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均有河水流经,属于河床,B错误。图中①③两处地势较高,但在洪水期会被淹没,枯水期不会被淹没,说明两地是河漫滩,A、C错误。④地为河谷两侧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为河流阶地,D正确。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常在水面以下的
是河床,A错误。地形比较崎岖的是坡地,B错误。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较为肥沃,C错误、D正确。答案:13.D14.D15~16.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在四个阶段中②阶段的峰林不太明显,可知②位于该区域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阶段即②是最先形成的,
④图中的峰林相对于②来说较为典型,相对于①③来说又不太典型,可知④的形成是在②之后。读图可知,①出现了堆积物,而③阶段既有碎石堆,也有峡谷发育,故③是四个阶段中发育最成熟的,因此可知,③是最后形成的,故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
是②④①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第16题,水热条件好,地下喀斯特发育越典型,A错误。在喀斯特地貌区地下可溶性岩层的厚度越大,地下可溶性岩石被溶蚀的力度越大,即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强度越大,因
此可知,导致该地区地下喀斯特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的岩层可溶性比较弱,C正确。表层土壤浅薄以及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低和该区域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几乎没有关系,B、D错误。故选C。答案:15.B16.C17.解析:第(1)题,从坡度、流速变化,导致碎屑物质堆积描述洪积扇的形成过程。第(2
)题,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这与河流流速、挟带物成分等均有关。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除了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土层薄。答案:(1)坡度骤减(或水流分散);水流流速减缓,搬运能力降低。(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弱)。(任答两点)(3)沉积物(成土母质)以砾石为主,细碎物质较少;土壤发育条件差。课时分层作业(十三)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判断,该处天桥由砾石组成,而砾石来自于笔架山岛。形成机理如下图所示:海水
不断侵蚀笔架山,侵蚀形成碎屑物(砾石)被海水向海岸方向搬运,笔架山朝向海岸一侧,由于岛屿屏障,海流较弱,砾石在此处堆积,形成天桥,故答案选D。第2题,到笔架山游览需要经过天桥,应选择天桥露出水面的时间。根据表格推测有以
下两个时间段:8:23至13:35、20:47至次日凌晨01:59左右,但18:00景区关闭,故答案选B。答案:1.D2.B3~4.解析:第3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
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示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故选D。第4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坡面较缓,背风坡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
图可确定选C。答案:3.D4.C5~7.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①位于海边,为海蚀拱桥,属于海岸地貌,②地区有冰斗和角峰,是冰川侵蚀地貌,C正确。第6题,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②为冰山侵蚀地貌,因而主要外力作用都属于侵蚀作用,B正确。第7题,图中②为冰川侵蚀地貌,常见
于寒带地区或中低纬度的高原、高山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符合这一条件,D正确。答案:5.C6.B7.D8~9.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甲地貌受风力侵蚀而形成,位于内陆干旱地区,乙地貌受海水侵蚀而形成,主要位于沿海地区,所以两地貌的共同之处均是受外力侵蚀而形成,A正确。第9题,乙地
貌为海蚀拱桥,随着海浪的进一步侵蚀,中部拱形处断裂,海洋一侧形成海蚀柱,C正确。答案:8.A9.C10.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该地貌及周边海岸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可知,该地貌岩石为沉积岩。沉积岩的特点是具有典型的层
理构造,且该处的沉积岩含有化石。通过研究该处地貌岩石的特点,可以借此了解古地理环境、古生物状况、地层形成的年代以及环境变迁等,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第(2)题,该海蚀拱桥外貌形似“恐龙探海”,该处岩石主要受海浪侵蚀,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其两侧同时受到不同方向
的海浪侵蚀,从而在两侧形成海蚀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该地貌景观。答案:(1)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或者岩石呈层状);可能含有化石。意义:了解该地古地理环境(或环境变迁),古生物状况,确定地层形成年代。(2)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
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状似恐龙探海。B级·选考高分练11~12.解析:第11题,根据题意,兰阳溪孕育了兰阳平原,该处沙丘的沙主要来自兰阳溪,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在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下,
在海岸边沉积成沙丘,A、B错误;根据风频图可知,该处盛行偏东风,所以该处的沙丘,东坡较缓,西坡较陡,C错误,D正确。第12题,在该地营造沿海防护林,有效地削弱了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沙丘拓宽、增高速度变慢,沙丘两翼扩展速度变慢,A、B、D错误;沙丘受东风的影响
会降低,沙丘西移速度变缓,C正确。答案:11.D12.C13~14.解析:第13题,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岩石形成的。第14题,雅丹地貌中,隆起的风蚀土墩即垄脊,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导风向一致。据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风口位于乌尔禾魔鬼城的西北方向,可判断
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向。答案:13.B14.C15.答案:(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粒径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顺风方向,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2)如下图:关系:迎风坡缓,背风坡陡。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地貌的观察A级·学考达标练1~2.
解析:第1题,读景观图可知,该图属于站在该景观的高点,对其总体状况进行了解。第2题,由于该地处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交界处,因此其地貌是在数千万年的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下才显露出来的地貌类型,故B正确。答案:1.A2.B
3~4.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虚线所经过路线有山谷、山顶、鞍部,但没有山脊,故选A。第4题,①右侧的地形为山脊,阻挡了视线,无法看到甲村,故选A。答案:3.A4.A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图①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地;图②四周高中
间低,为盆地。第6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坡度小。答案:5.C6.A7~8.解析:第7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8题,图中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答案:7.B8.B9.解析:根据“贵阳”“沟谷、峰林、峰丛、天坑”等文字信息及地貌特征示意图可以推断
,该地区位于云贵高原。该地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在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发育而成,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人类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遵循规律,则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答案:(1)云贵高原石灰岩(2)喀斯特地貌流水侵
蚀(3)充分合理利用其在旅游、仓储、疗养、生物培育等方面的资源价值;注意避免地面塌陷、环境污染、破坏性开发等超越环境承载力的不良现象发生。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这段游记含义是“此处的山小而
峻峭,或孤峰耸立,或两三座山相连相接,如同串起来的珠子和并立生长的竹笋,座座山上岩石尖峭嶙峋,草木摇曳飘舞,在山间曲折地朝上走或往下行,如同置身在纷乱的云层和重叠的波浪中,令人茫然,辨不出方向”。由此可知,这段游记描述的是地貌形态和植被状况。第1
1题,游记中描述的景观是喀斯特地貌,故②符合,选B。①是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③是沙丘,④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答案:10.A11.B12~13.解析:第12题,由立体图可知,该地为山地地形,闭合曲线内中心等值线数值应比周围大,排除B、C项。
该山地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故南坡的等值线分布密集,北坡的等值线分布稀疏,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项。第13题,两个山顶的中间部位为鞍部,选择C项。答案:12.A13.C14~15.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两地高度分别为260m
和150m,两地高差约是110m。第15题,道路①的长度最大,沿直线应该线路最短,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道路②沿线的最大高度不及道路③,不可能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道路③最短,C错误。道路①②有一路段起伏状况和相对高度一致,可能重合,故D正确。答案:14.B1
5.D16.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等高线数值较高,海拔大于500米,且较密集,故地形类型以山地为主;等高线数值中部较高,南北较低,故该区域地势中部高、南北低。第(2)题,在①图中,左图剖面方向,两侧低,中间高,右图剖面方
向,两侧高,中间低,故M为鞍部;在②图中,左图剖面方向,地势降低,右图剖面方向,两侧高,中间低,故M为山谷。第(3)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可判断,A、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站在D处同学的视线,故站在D处的同学看不到A处的同学
;D、C之间是鞍部,地势较低,不会阻挡视线,故站在D处的同学能看到C处的同学。答案:(1)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中部高、南北低。(2)鞍部山谷(3)A处看不到,因为A、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C处能看到,因为D、C之间是鞍部(低谷),不会阻挡视线。课时
分层作业(十五)植被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第2题,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
布在最下层。②茶树是灌木,适宜在中层,避开强光照射。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答案:1.D2.A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1树木排列整齐,为人工林。第4题,读图可知,图2树
木稀少,主要植被为草原;图中有大量野生动物,故图示草原为天然草原。答案:3.A4.B5~6.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喜光程度越高,植被的空间分布就应该越高,故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丁→丙→乙,B正确。第6题,森林的“层”越多,说明植被丰富,生长环境较好,气温和降水有利于
植被的生长,故森林的“层”越多,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A正确。答案:5.B6.A7~8.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树木高大稠密,多板状根,板状根多形成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树木高大,板状根有强有力的支撑作
用,避免头重脚轻站不稳,不易被热带的暴风雨摧倒。由于热带雨林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长的雨季总是处于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况,土壤湿重,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它们很难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中,板状根利于树木呼吸。热带雨林为常绿阔叶林。第8题,叶片多呈蜡质属亚热带常绿硬
叶林的特征。秋季落叶,春季发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征。一年四季常绿为常绿林的特征,符合热带雨林的特征。耐寒耐旱,多针状叶为亚寒带针叶林的特征。答案:7.A8.C9.解析:第(1)题,根据图1草原上散生着乔木或灌木,可判断当地植被为热带草原,所属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
原气候;图2为低矮的草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所属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我国主要位于温带地区,内蒙古、新疆地区广泛分布着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第(3)题,根据图3中的仙人掌和图4中的骆驼,可确定两图主要植被是荒漠植被,回答该题应从荒漠地区降水稀少
,植物耐旱或有些短生命植物角度描述。答案:(1)图1为热带草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图2为温带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2)图示植被类型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
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西部和新疆地区。(3)以旱生灌木为主,植物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所观察到的景观依次为森林、草原、
荒漠,图中①为荒漠,②为草原,③为森林,故选B。第11题,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因而形成的自然植被自东向西呈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故选B。答案:10.B11.B12~13.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在100m2的范围内,就有10
种左右的树种,说明树种特别丰富,应属于热带雨林。第13题,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土壤侵蚀,肥力下降;轮荒是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耕作制度,热带雨林地区的土著居民存在迁移农业,两者有所区别;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答案:12.D13.A14~1
5.解析:第14题,台湾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丁为针叶林,生长在高山上。第15题,台湾中部为高大的台湾山脉,地势起伏大,不同海拔植被类型差异大,故选A。答案:14.D15.A16.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需准备水;沙
漠的昼夜温差较大,白天紫外线很强,阳光会灼伤皮肤,夜间温度低且风大,应多准备防晒和御风御寒衣服及物品;户外露宿装备:帐篷,睡袋、防潮垫;指南针、户外专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防止野外迷路。第(2)题,由于沙漠环境恶劣,地下水位低,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少,故植物一般有强大的根系,以增加
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而早春短命植物利用早春融化的雪水提供的土壤温度和一定的湿度生长发育,故根系浅。另外,早春短命植物植株矮小是为了减少蒸腾面积,以减少水分的消耗;早春环境供给的营养物质数量有限,植株矮小所需营养物质少;早春风沙较大,植株矮小不易造成损伤。第
(3)题,可结合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得,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的春季气温回升,积雪和冻土融化,水热配合较好;夏季降水少,蒸发强,土壤干燥,植物干枯。答案:(1)防晒装备;防寒装备;防迷
路装备。(2)植株矮小:早春环境供给的营养物质数量有限,植株矮小所需营养物质少;早春风沙较大,植株矮小不易造成损伤。根系浅:早春雨水或积雪融水、营养物质多在浅层土壤中,根系浅能及时吸收土壤中的养分。(3)春季气温回升,积雪和冻土融化,水热配合较好;夏季降水少,蒸发强,土壤干燥,植物干枯。课时分层作
业(十六)土壤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土壤中的腐殖质层主要是由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其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第2题,能够发育森林的地方,一般降水相对较多,土壤的发育相对较
好,因此森林土壤多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答案:1.C2.A3~4.解析:第3题,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即来源于生物,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提供土壤矿物质,A错误;气候、地形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B、D错误。第4题,森林土壤自上而下的
分层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结合图中信息可推测,40cm处有机质含量高,为腐殖质层,B正确;20cm处有机质含量较高,为有机层,A、C错误;母岩层为最下面一层,D错误。答案:3.C4.B5~6.解析:第5题,结合生物循环相关知
识、土壤的形成原理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矿物质;③表示腐殖质;④表示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第6题,东北地区气候较冷湿,土壤中腐殖质被分解少、保留多,土壤肥沃。答案:5.D6.C7~8.解析:第7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水分,
提高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8题,读图可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区农田冬季休耕,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该地区大气悬浮质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答案:7.A8.B9.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
料,置于农田中,故多是人工植被。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切断茎叶直接翻入土中,程序简单,节省运输环节,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
等。第(4)题,绿肥作物能够培肥土壤,轮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答案:(1)人工(2)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3)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等。(4)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B级·选考高分练10~
11.解析:第10题,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养分被淋失,导致有机质含量较低且南方地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第11题,黑土地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黄土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气候特征夏季湿热,冬季干冷;紫色土分布
在四川盆地,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红壤主导因素是湿热的气候条件。答案:10.D11.C12~13.解析:第1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选A项。第13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
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Ⅰ”为草原土壤,故
选D项。答案:12.A13.D14~15.解析:第14题,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第15题,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措施是增施有机肥,B项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A错误;掺施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C、D错误。答案:14.C15.B16.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有机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夏季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第(2)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把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进行分析解答。“碎秸秆”还田,主要是增加土壤有机质;“
碎秸秆均匀覆盖”主要是防止风蚀、水蚀,还可以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第(3)题,免耕法对土壤肥力的改善作用如下图所示: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
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有机质不断积累)。(2)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3
)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提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结构。课时分层作业(十七)气象灾害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
第1题,受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的影响,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第2题,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雨带迅速北移,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北涝南旱。答案:1.D2.B3~4.解析:第3题,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因长期无降水,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故该图
反映的自然灾害是干旱,C正确。第4题,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B正确。答案:3.C4.B5~6.解析:第5题,台风过境可能带来强风、暴雨,可能引发风暴潮。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会引起海啸。②④⑤对,①③错。第6题,大雾天气的形成需要微风及稳定的大气环境,台风
不可能带来大雾天气,①错;台风“烟花”带来的强风、暴雨、风暴潮等会造成养殖设施大面积毁坏,影响近海养殖业,②符合题意;台风所到之处会造成环境严重破坏,加剧水源水污染、垃圾污水污染、食物污染等,③符合题意;台风“烟花”强度大,强风会引发沿
海地区的风暴潮,④符合题意。答案:5.C6.B7~8.解析:第7题,寒潮由快行冷锋所致,可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特别是在秋季农作物成熟期及春季农作物生长期产生的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第8题,寒潮是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寒潮来临时,风大,有利于地球表面热量传递,温度降低幅度大,是天然“杀虫剂”,②③正确,
①④错误。答案:7.A8.C9.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洪水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此外珠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受到洪涝灾害。第(2)题,读图1可知,风暴潮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及江苏南部、上海市。第(
3)题,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旱灾多发区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第(4)题,我国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其原因是夏季风进退变化异常,常造成旱涝灾害。答案:(1)长江中下游黄淮海珠江四川
(2)广东福建浙江(3)华北华南西南江淮(4)东部季风夏季风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旱等效频度高主要是因为该地区降水稳定程度较差,易引发干旱。因此,干旱等效频度高低与当地降水总量、农业结构、经济水平关联度不大,故A、B、C错误。东南沿海与华北平原是我
国干旱等效频度最高的两个地区,均是降水季节性变化较大地区,易引发干旱,两个地区主要差异表现在发生季节不同,东南沿海旱情主要在夏季,华北地区旱情主要在春季,故D正确。第11题,西北地区干旱等效频度最低,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旱情危害少,
所以并不适合种植多汁牧草,故A错误。浙江干旱等效频度低,只能说明降水稳定程度好,而水田农业的发展需要雨热同期、降水丰沛等,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故B错误。云贵高原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发展的是水田农业,故C错误。华北地区干旱等效频度最高,说明降水稳定程度差,因
此需要建设农业灌溉设施,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稳定,故D正确。答案:10.D11.D12~13.解析:第12题,直接依据图示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13题,台风过境,一般会带来狂风暴雨,直接损毁不牢固的建筑物,故B项做法是不正确的。答
案:12.C13.B14~15.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与3~5月、10~12月、12月至次年2月相比,6~9月湖泊水位最高,且长江的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湖泊排洪不畅,因此6~9月是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
间,B正确。第15题,完善抗洪排涝系统,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A不符合题意;培育推广耐涝作物,可以减轻滨湖农业区涝灾的损失,B不符合题意;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影响不大,C符合题意;开展防灾减
灾教育,提高当地农民应对涝灾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D不符合题意。答案:14.B15.C16.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题干材料,
长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可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面积的变化和湖泊面积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防治措施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答案:(1)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夏季多暴雨;6
月份雨季来临时,干支流同时进入汛期,且汛期较长。(2)上游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进入中下游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泊淤积;中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下降。(3)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
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等。课时分层作业(十八)地质灾害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烈度最大的地点,震源是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一次
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较小的地震是没有破坏性的。第2题,地震往往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会形成堰塞湖。暴雨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的,与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答案:1.D2.C3~4.解析:第3题,图中灾害类型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从图中看没有特殊的洪流。第4题,滑坡的特点:多发生在山地地区;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答案:3.C4.D5~6.解析:第5题,由图
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6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对滑坡的发生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答案:5.B6.C7~8.解析:图中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
山体遭受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内的土壤可以提供植被生长条件,同时可以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
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7.C8.B9.答案:(1)与县城B和乡村C相比,城市A人口多,建筑面积大,经济发展水平高。(2)C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房屋抗震能力差。(3)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
总人数的比重由A→B→C逐渐增大。原因: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差。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西藏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第11题,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答案:10.C11.D12~13.解析:第12题,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
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第13题,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
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答案:12.C13.D14~15.解析:第1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林木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如果大肆采伐本区林木,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第15题,丁村位于陡崖下,该处最可能发生滑坡,因此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是丁村。答案:14.B15.D16.解析:第(1)题,该题绘制中需要注意四地的海拔以
及四地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需要理解埋藏深度是该沉积岩层距离地表的深度),另外需要注意该河谷是“沿断裂带发育”,因此在河谷两侧该沉积岩层并不连续。第(2)题,注意题干限定从“地形”和“地质”的角度回答。
从地形的角度来看,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山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流域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从地质的角度来看,根据材料可知,小江流域干流沿断裂发育,所以地质不稳定,岩石较为破碎,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所以导致
泥石流灾害多发。第(3)题,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一是泥沙石块多,二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而该系统能对水沙进行有效分离,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读图可知,人工阶梯—深潭系统使得原先平顺的河床出现了跳跃,人工阶梯降低了水流速度,一方面,减轻了流水对沟谷的侵蚀;另一方面,水速的
降低使得被搬运的部分沙石沉积,可以阻挡和沉积沙石,从而使流水和沙石产生分离,从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答案:(1)绘图如下:(2)小江流域地处山区,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3)该系统可降低水流速度,
减轻流水对沟谷的侵蚀;阻挡、沉积沙石,使水沙(石)分离,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课时分层作业(十九)防灾减灾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被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第2题,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生”,后救“人”。答案
:1.B2.C3~4.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中,应该是暴雨洪涝引发的。故选A。第4题,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是发生在山谷中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为了快速避开、远离泥石流路径,应向与等高线垂直的高处逃生,
即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故选C。答案:3.A4.C5~6.解析:第5题,“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水灾所需要的物资,故判断该基地附近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应为水灾。第6题,应急时间即从储备地到灾害发生地所需要的时间,故一般受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答案:5.D6.C7~8.解析:第7题,兴建水利枢纽
,加固堤防可以防治洪涝灾害,防护林工程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海防林工程可以防治海浪侵袭,这些都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第8题,防灾减灾,既需要社会参与,也需要公众参与。答案:7.D8.C9.解析:为了充分准
备救灾物资、提高灾害应急能力,我国设立的十大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别是: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郴州距离长沙较近,结合灾害类型,应从长沙调配取暖御寒类物品,如燃料燃具、防寒毡、棉衣被、
棉帐篷等。汶川离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成都最近。为了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我国设立国家级物资储备基地。答案:(1)哈尔滨天津长沙西安南宁(2)C燃料燃具、棉衣被、棉帐篷等。(3)G(4)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
,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点,说明此类自然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多人员伤亡。鼠害、旱灾都具有渐进性特点,寒潮灾害可能来得突然,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第11题,降低震后救灾活动强度的主要办法就是事先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灾后损失。产业结
构调整的大趋势往往是附加值高的产业所占比重升高,财富密度加大,同等强度地震经济损失会更大。人口外迁不符合实际要求。答案:10.B11.D12~13.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建设边坡主要是固定坡面表层,防止落石对道路的影响,C正确;滑坡是大量山体沿滑动面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边坡绿
化客土法对滑坡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地震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B错误;泥石流发生在河谷,D错误。第13题,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多暴雨,故在上方覆盖无纺布可以防止雨水冲刷,D正确;南方地区植
被覆盖率高,降水多,风沙少,A错误;覆盖无纺布不会减少土壤板结,B错误;覆盖无纺布对增加水分下渗影响不大,C错误。答案:12.C13.D14~15.解析:第14题,莲花山公园位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通达度好,莲花山地势相对较高,A、B、C错误。离危险品仓库近,安全性差是最可能的因素
。第15题,用区域人口密度除以应急避难场所,可得该区域1个应急避难场所对应的人口密度,所得人口密度越大,说明当地应急避难场所越稀缺,越需要增设应急避难场所。计算可得,福田区最需要增设。答案:14.D15.B16.解析:第(1)题,考查灾前准备的内容,在地震多发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第
(2)题,在地震发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就地躲藏还是跑。第(3)题,震后的自救,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若不能自救,要保存体力,寻找食物等。答案:(1)在地震多发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内容包括让每一个成员树立防震意识,清楚地震时逃生的路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2)如果是在平房或者一楼,应选择快速跑出室内,选择较为空旷的地带避震。其他情况应以就地躲避为主,可以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3)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可用毛巾、衣袖等
捂住口鼻,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如果只能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并想办法与外面的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在此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A级·学考达标练1~2.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发展分析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第2题,遥感技术可以在灾害消除后,对是否复发进行监测。答案:1.A2.D3~4.解析:第3题,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快速了解该堰塞湖水域面积,A正确。第4题,辽宁作物产量估算需要利用遥感技术,B正确。答案:
3.A4.B5~6.解析:第5题,蝗虫繁殖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干湿季分明,且旱灾多发。第6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因此可以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并提供线路导航。答案:5.B6.D7~8.解析:第7题,每隔9天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具有获取资料速度快
的优势。第8题,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资料,地理信息系统对资料进行处理整合,从而作出灾情评价,指导抗灾活动。答案:7.D8.C9.解析:第(1)题,选址过程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测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南
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需用遥感技术。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如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测量所在地的海拔及队员的位置;用遥
感技术探测资源等。答案:(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2)C(3)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遥感技术探测资源状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资源分布图。(任意两例即可)B级·选考高分练10~11.解析:第10题,该图
的绘制是建立在卫星影像基础上的,要获取卫星影像需要采用遥感技术,而森林火灾示意图等电子地图的绘制及其呈现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关,故C正确,A、B、D错误。第11题,读图可知,a、e两区开始燃烧的时间都是t3,A错;b区开始燃烧时间为t4,c区开始燃烧时间为t2,B错
;t4阶段a、b、c、e四区仍处于燃烧阶段,说明大火还未结束,C错;d区离燃烧区距离近,但始终没有起火,说明d区可能是水域(湖泊、水库等),D对。答案:10.C11.D12~13.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两种水体相比,在0.6
μm附近反射率差别最大,A项错误;清澈水体反射率变化幅度小,B项错误;相同波段混浊泥水反射率大,C项正确;混浊泥水反射率大,吸收太阳辐射量较小,D项错误。第13题,根据两种水体的反射率差异,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判断出水体的含沙量,统
计泥沙差量,A项正确。答案:12.C13.A14~15.解析:第14题,需要注意两幅图的图幅面积相同,但是由于比例尺不同,第二幅图的比例尺是第一幅比例尺的二分之一,因此代表的空间范围较大,所以当两幅地图进行叠加时,两幅地图的比例尺需要统一,如果右
图的比例尺扩大到与左图相同时,图示中各点之间的图上距离会增大到原来图上距离的二倍,A、C错误。结合图中河流的形状可知,B错误,D正确。第15题,该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其图层叠加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故选B。答案:14.D15.B16
.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地理数据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第(2)题,建火电站必须考虑当地居民点的分布、水系特点、当地土地利用和地形特点,这些都和火电站修建及运行相关,地块与建火电站关系不大;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煤炭运输(交通图
层)和风向风频及降水(气候图层)等。答案:(1)包括地理数据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2)居民点、地形、水系、土地利用。交通图层、气候图层等。章末过关检测(一)宇宙中的地球1
~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吴伟仁星”属于小行星,位于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故选B。第2题,“吴伟仁星”是小行星,引力小,其四周没有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较八颗行星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类似行星并环绕太阳运动
。故选A。答案:1.B2.A3~4.解析:第3题,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因恒星距离地球遥远,因此从地球上看银河系为一条形状不规则的银白色光带。故选C。第4题,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耀斑活动周期,B对
。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层的厚度、八颗行星位置与极光现象出现无关,A、C、D错。答案:3.C4.B5~7.解析:第5题,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图中日面图呈圆盘状,为光球层,D正确;日核是观测不到的,A
错误;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或借助特殊仪器才能观察到,且呈环状,B、C错误。第6题,建设光伏发电站最主要的条件是太阳辐射要强,新疆地处内陆,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强,B正确;新疆地处中纬度,A错误;新疆的海
拔并不高,C错误;光伏发电站与热量关系不大,D错误。第7题,太阳耀斑爆发的年份,当两极地区为极夜时,可以看到极光,我国东北不在极圈内,A错误;电离层受到扰动,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手机信号会减弱,B错
误;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正确;可以导致某些地方降水增多,并不是全球各地降水均增多,D错误。答案:5.D6.B7.C8~9.解析:第8题,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依次是光球
层、色球层、日冕层,A对;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B对;b层为色球层,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耀斑,c层为光球层,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黑子,C错;当光球层、色球层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使地球产生“磁暴”
现象,D对。故选C。第9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故选D。答案:8.C9.D10~11.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探头的钻孔最深处达12262m,该深度依然位于莫霍界面
以上的地壳上部,据此结合图示选C。第11题,结合上题,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位于地壳中,石英矿物在地壳中广泛分布,故有可能看到大量的石英矿物。高温的岩浆位于地幔中,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存在于地核中,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存在
于上地幔中。答案:10.C11.B12~14.解析: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年代从先到后的顺序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据此可判断C正确,A、B、D错误。第13题,观察大陆漂移示意图可知,①大陆
形成现今的非洲大陆。B正确,A、C、D错误。第14题,由地质年代从先到后的顺序可推断出,人类出现于新生代的第四纪。B正确,A、C、D错误。答案:12.C13.B14.B15~16.解析:第15题,根据莫霍界面等深线的分布情况可判
断,从西向东莫霍界面等深线数值越来越小,即由西向东莫霍界面的深度越来越浅,也就是地壳越来越薄,所以该区域地壳厚度为西厚东薄。故选C。第16题,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说明该地的莫霍界面较南北两侧高,即存在东西走向的高地,正好印证了34°N附近
有我国东西向山脉—秦岭。故选A。答案:15.C16.A17.解析: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答案:(1)4长(2)自转周期赤道面与公
转轨道面的夹角低(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以吸附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水。我们认为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
18.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a点数值为40。我国北方地区从东向西受气候和地势的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呈增多的趋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地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获得的太阳辐射较Q地
多。第(3)题,我国能源需求量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再加上太阳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广阔。答案:(1)40。我国北方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总体上东部少,西部多。(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3)我国能源需求量
大;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19.解析:第(1)题,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第(2)题,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
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方面获得气候变化依据。答案:(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2)史料
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20.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对三个圈层主要特征的描述,可以提取出反映三个圈层差异的地理信息,如密度、温度、体积、压力、物质组成等。第(2)题,提取信息概括即可。第(3)题,读图分
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第(4)题,材料实例反映了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联系,因此需要列举实例来体现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如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
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影响岩石圈的形态,说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联系;风力能引起海水的运动,说明大气圈和水圈的联系等。答案:(1)密度温度体积压力物质组成(任选两个即可)(2)温度:地壳的
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为1000℃;地幔的温度1000℃~4000℃;地核外核的温度4000℃~6000℃,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密度:地壳密度约2.67g/cm3;地幔密度约3.5~5.1g/cm3;地核密
度约9.98~12.5g/cm3。体积:地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地幔体积占地球的83%;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4)实例: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
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章末过关检测(二)地球上的大气1~2.解析:第1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
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选B
。答案:1.A2.B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二氧化碳因甲使气温升高,所以甲为地面辐射;乙属于大气组成中的微量成分,吸收丙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推测丙为紫外线,乙为臭氧;丁为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水汽含量大时,云层较厚,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地面温度较低;同时,空气中的水汽也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故选D。第4题,A为对流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纬度越低,对流层厚度越厚,对流层层顶越高;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高层大气密度稀薄,
天气稳定。故选A。答案:3.D4.A5~6.解析:第5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A正确。对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的总量的影响小;地膜减少了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B、C、D错误。第6题,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产品质量,C正确。树下覆盖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但夏季气温高,不是其主要作用,A错误。地膜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目的不是降低地温,B错误。覆盖地膜没有
起到增加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D错误。答案:5.A6.C7~8.解析:第7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另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融冰池里的水为液态”,说明融冰池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因此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少,读图可知,①为地面
反射。故选A。第8题,发生雾霾天时,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云层的反射作用加强,大气能见度变差,故B正确。答案:7.A8.B9~10.解析:第9题,注意审清题意,是“绿岛”对小气候的影响,而消除各种污染不是“绿岛”对小气候的影响;图中显示绿地中植物通过
蒸腾作用能增湿、散热,因此“绿岛”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绿岛”上空云量较多,因此不会增大气温日较差;大风经过绿地后变为微风,因此“绿岛”可以降低地表风速。第10题,由图文材料可知,“绿岛”的气温比裸地或建筑用地气温低,因此绿地气流下沉,裸地或建筑用地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绿地吹向裸地或建筑用
地。答案:9.B10.B11~12.解析:第11题,从图中等压面和等温面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该时段河谷等温面向高处凸,等压面向低处凹,说明该时段河谷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根据“山谷风”的热力环流原理,可以判断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第12
题,夜间河谷温度高,气流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夜雨较多。答案:11.B12.C13~14.解析:第13题,读图2可知,甲地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大,乙地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小,因此甲地的
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乙地的近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第14题,a的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北风。答案:13.B14.B15~16.解析:第15题,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若P地风向为②,则风由M地吹向P地,
P、M两地的气压P<M,A正确。第16题,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若气压P>M,则风由P地吹向M地,若在北半球,风向右偏,P地风向可能是①。若在南半球,风向左偏,P地的风向可能为④,C正确。答案:15.A16.C17.解析:第(1)题,城区气温高,
而郊区气温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热岛效应。第(2)题,由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及烟尘多,城区降水概率大于郊区。第(3)题,近地面,城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郊区相反。第(4)题,主要考虑当地城郊热力环流。第(5)题,题中描述说明该地出现了逆温现
象,会抑制空气对流运动。答案:(1)热岛由郊区吹向城区(2)大于城区空气对流旺盛;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3)略。(4)不能。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废气等污染物能流向市区。(5)逆温18.解析:第(1
)题,实验一是对有土层的玻璃箱和没有土层的玻璃箱进行温度比较,主要测试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D正确。该实验测试不出温室效应,A错误。从图中看,太阳光线没有差异,不是测试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B错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从实验中读不出来,C错
误。第(2)题,甲箱有土层,比没有土层的乙箱温度高。原因是有土层玻璃箱比没有土层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多。第(3)题,放入瓶中的温度计读数会大,原因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穿透玻
璃瓶,使玻璃瓶内气温升高。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辐射,导致瓶内气温高。第(4)题,华北地区春播时气温相对较低,覆盖地膜主要为了保温。原理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穿透地膜,使地膜内温度升高。地面辐
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膜可阻挡膜内热量向外辐射,起到保温作用。答案:(1)D(2)大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3)大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
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4)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透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透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19.解析:第(1)题,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
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因此图中形成中间抬升两侧下沉的热力环流。第(2)题,热力环流是由于近地面温度的差异形成垂直运动,而后形成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继而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从
高压区向低压区做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环流。第(3)题,纸屑点燃的地方,气温上升,气体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A、B、C、D四处,气压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是B>A>D>C。答案:(1)见下图(2)大气的垂直运动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3)B>A>D>C20.解析:(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对应②;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对应①;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对应④;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对应③。(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的地转偏向力向右
、风向右偏,因此图示为北半球。(3)结合图中方向可知,乙处为西南风,因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最可能位于近地面。(4)图中甲、乙两处相比,甲处等压线较乙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甲处风力较大。答案:(1)②①④③(2)北地转偏
向力向右(或风向右偏)(3)西南近地面(4)甲甲处等压线较乙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章末过关检测(三)地球上的水1~2.解析:第1题,坎儿井利用地下暗渠输水,直接影响水循环的地下径流环节。第2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开挖坎儿井
在地下输水,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分蒸发。答案:1.A2.D3~5.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同纬度水温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西部等温线较东部密集,因此西部温差大,东部温差小;从南向北,等温线分布疏密不均,因
此由南向北递减变化不均匀。第4题,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洋流。第5题,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提前,数量增多。答案:3.C4.C5.B6~7.解析:第6题,a海区位于亚马孙河口处,河流径流量大,盐度低。第7题,①处为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答案:6.D7.C8~10.解析:第8题,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故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第9题,该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西北岸,故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第10题,波浪能清洁、蕴储
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材料中提及当前波浪能发电处于试验阶段,故目前利用率低。答案:8.D9.B10.A11~13.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下
渗量明显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面蒸腾作用减弱,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12题,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不能缓解城市内涝,A错误。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表水的排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B正确。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
,C正确。提高透水砖路面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D正确。根据题意要求选择措施不可取的选项,故符合要求的应是A。第13题,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也会出现枯竭的
。因此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①不符合题意。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流水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②符合题意。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不符合题意。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④符合题意。综合分析,D正确。答案:11.B12.A13
.D14~16.解析:第14题,地中海的气候较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的密度和盐度较大,海平面低于大西洋的海平面,底层海水盐度也较大西洋大。故选C。第1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地中海地区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注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而毗邻的大
西洋比地中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由水面高的海区流向水面低的海区),深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故选B。第16题,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大西洋海水盐度较低,地中海与大西洋联系被阻断后,地中海海水不能得到大西洋海水的
稀释作用,地中海海水盐度升高;同时大西洋的海洋生物不能进入地中海,生物多样性将会减少。故选C。答案:14.C15.B16.C17.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水盐度最高的地区是位于南北纬30°附近,向赤道和两极递减。第(2)题,A
洋流是从赤道附近流向40°S附近,是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应该是暖流。影响应该是两方面,有利:加快净化速度;不利:扩大污染范围。第(3)题,从气候角度看,地中海海域晴天多,降水少;温度高,蒸发量大;且地中海沿岸降水少,河流较少,注入地中海的淡水较少;从图中看,地中海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
换较少。答案:(1)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2)暖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3)该海域晴天多,降水量小;温度高,蒸发量大;周围径流少,淡水注入较少;海域较封闭,与外海交换的少,所以盐度较高。18.解析:第(1)题,图中①箭头由植物向
上指,表示植物蒸腾;②箭头由云雨向下指,表示降水;④箭头由湖泊向上指,表示地表水蒸发;⑥箭头由海洋向上指,表示海水蒸发;⑦箭头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表示水汽输送;⑧箭头位于地表,由高处指向低处,表示地表径流;⑨箭头由湖泊指向地下,表示下渗;⑩箭头位于
地下,由高处指向低处,表示地下径流。第(2)题,九寨沟湖泊水位4月份达到年内最小值,5月份各湖泊水位明显升高的原因应从陆地水体相互补给的角度来分析;九寨沟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由图示可看出,从
5月开始降水量明显增加,5月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湖泊水位不断增加;1~4月降水量少,且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极少,导致补给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量小于湖泊的蒸发(③或④)和下渗(⑨)量,至4月这种损失累积至最大,湖泊水位达到
年内最小值。第(3)题,九寨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大量降水。答案:(1)①—植物蒸腾、②—大气降水、④—地表水蒸发、⑥—海水蒸发、⑦—水汽输送、⑧—地表径流、⑨—下渗、⑩—地下径流。(2)1~4月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极少,九寨沟区域降水较少,导致补给湖泊的地表
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量小于湖泊的蒸发(③或④)和水分下渗(⑨)量。至4月这种损失累积至最大,湖泊水位达到年内最小值。5月份,降水明显增加、气温回升致使冰雪融化,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补给量增加,水位明显升高。(3)6~10月份为夏秋
季,海洋蒸发(⑥)旺盛,大量水汽通过夏季风(⑦)输送到九寨沟流域,形成大量降水(②),通过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大量补给湖泊。19.解析:第(1)题,墨西哥湾暖流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
大纽芬兰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极海域,因此在图中应是自西南流向东北。成因: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同时洋流的流向还受到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和海水密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墨西哥湾暖流作为世界表层洋流系统中大西洋环流的一部分,同样是由海平面盛
行风风向和海水密度差异驱动形成。具体来说可以描述为:①信风所引起的赤道洋流在大西洋西侧的海湾内温暖海水大量积聚,使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的水位不断抬高外流;②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将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所致;③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海
水密度大、水面低,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的巨大水团的密度差引起该海域海水沿墨西哥湾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形成墨西哥湾暖流。第(2)题,潮汐能丰富的地区应是水量大、潮差大的地区。风助潮势,墨西哥湾风力较大,可以
抬高潮水水位;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将大量河水排入,对潮水起顶托作用,再次引起水位抬高;涨潮落潮规模大,潮差大。因此墨西哥湾潮汐能丰富。答案:(1)自西南流向东北。东北信风所引起的赤道洋流在大西洋西侧积聚,使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水位抬高;高纬度海域水位低,低
纬度海域水位高,引起海水自西南流向东北。(2)河口水域辽阔;风力较大;涨潮落潮规模大,潮差大。20.解析:第(1)题,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因此②海域易出现海雾。第(2)题,从盛行风、地形、洋流三方面考虑。第(3)题,图示海域有著名的北海道渔
场,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地区,阳光充足,且有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答案:(1)位于寒暖流交汇处(2)P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后,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又因P地受暖流的影响
,湿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3)位于温带的大陆架地区,阳光充足;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期中阶段检测1~2.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霍曼转移轨道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属于太阳系。因此B正确,A、C、D错误。第2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星
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大气稀薄,白天温度较高,气压低,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极低,昼夜温差巨大,不利于火星探测器进行探测任务,A正确。火星表面基本没有液态水,不可能形成多雾天气和降水天气,B、C错误。火星与地球相比,质量和体积小,大气压强较小
,D错误。答案:1.B2.A3~4.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一般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答案:3.B4.A5~6.解析:第5题,由图分析可知,①
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③圈层是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圈,即图中②圈层。故B项正确。第6题,植被属于生物圈,即图中③圈层,土壤位于岩石圈表层。故C项正确。答案:5.B6.C7~8.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亚洲褐云”由灰尘、
煤烟及其他有害悬浮颗粒组成,受其影响的地区不一定多雨。第8题,“亚洲褐云”是人们在南亚上空14千米处发现的一片3千米厚的褐色云层,而南亚纬度低,其对流层高度为17~18千米,故其出现在对流层。答案:7.A8.A9~10.解析:第9题,图示实验中四种不同的地面铺
装状况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第10题,为了美化环境并减轻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绿地。答案:9.A10.D11~12.解析:第11题,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水分蒸发出来,而又被塑料薄膜拦截,塑料
薄膜随坑自然凹陷,坑面与塑料薄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于凹陷部位降落到容器中。因此主要动力为太阳辐射和重力。第12题,由上题可知,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水分蒸发出来,水珠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到容器中,因此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大气降水,①③正确;该方法没有模拟出水汽输送和
地下径流环节,②④错误。答案:11.B12.C13~14.解析:第13题,辽东湾海域为我国纬度最高的海域,获得的光照少,海域气温低,易结冰;据图可知,有多条河流注入辽东湾,海水盐度降低,有利于结冰;图示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有利于海面结冰;图示海湾在冬
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海洋比热容大),不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第14题,海湾封冻会导致海水蒸发减弱,上空空气湿度减小,区域内降雪量减少;海湾封冻海面摩擦力较小,冰面风力显著增强;海水结冰会析出大量盐分,促使冰下海水盐度升高。答案:13.A14.D15~16.解析:第15题,钱塘江大
潮可以转化为潮汐能,A错误;“海上生明月”指中秋满月时节,月亮于日落时升起,月光正是皎洁之时主要是夜晚,此时不宜观潮,B错误;杭州湾为典型的喇叭口形,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杭州湾的地形有密切关系,C正确;大潮一
天中有两次起落,D错误。第16题,杭州湾口地处钱塘江入海口附近,该区域夏季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湾口地带受河流淡水的稀释作用更强,盐度最低。故选B。答案:15.C16.B17.解析:第(1)题,影响我国海南岛与漠河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或太
阳高度角。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主要原因。第(2)题,读图可知,年太阳总辐射量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第(3)题,据图可知,年太阳辐射总量拉萨多于重
庆,原因应从地势、天气状况角度分析。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且云雾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第(4)题,利用太阳能热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海
水淡化、盐业生产、温室大棚、衣物晾晒等;利用太阳能发电:航天科技、太阳能汽车等。答案:(1)纬度因素或太阳高度角(2)东西青藏高原四川盆地(3)大于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18.解析:第(1)题,根据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
,甲地位于等压面下方,气压高于该等压面气压值,而乙地气压等于该等压面气压值,故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甲地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丁处形成低气压;乙地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丙处形成高气压,故在高空丙处气压高于丁处。
根据气压垂直递减规律,乙处气压高于丙处。综上分析,四地气压大小关系为甲>乙>丙>丁。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常形成阴雨天气。第(3)题,根据第(1)题分析即可绘出。第(4)题,该地为
北半球,甲地气压高于乙地,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风向为西南风。第(5)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夜晚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海洋气压低于陆地,故图中甲表示陆地。第(6)题,根据等压面的弯曲规律,高压向高空凸出,低压向低处弯曲,即可画出。答案:(1)甲>乙>丙>丁(2)乙阴雨(3)见下图。
(4)西南风(5)甲(6)见上图。19.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洋渔场主要形成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海区。读图可知,图中甲海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故能形成渔场。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
世界大洋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递减,故C、D两处盐度高于A、B两处的盐度。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低。图中C处为暖流,D处为寒流,故C处盐度高于
D处。B处为暖流,A处为寒流,故B处盐度高于A处。综上分析,图1中,A、B、C、D四处海水盐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B、A。第(3)题,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图中海水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②①③,故三个观测站由低纬向高纬排列顺序是②①③。第(4)题,由三个观测站的水
温垂直分布可得,海水温度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海水至1000米深度,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水深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水温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答案:(1)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2)C、D、B、A海
洋表层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A、B两个海区纬度高,盐度低;C、D两个海区位于副热带,盐度高;A海区受寒流影响,盐度最低;C海区受暖流影响,盐度最高。(3)②①③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
减。(4)海水温度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海水至1000米深度,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水深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水温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20.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海水结冰状况与温度、盐度和水深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从海域的封闭程度、河
流注入情况、风和寒流等方面分析其对海水温度、盐度的影响,从而分析海冰的形成及海冰流动的过程。第(2)题,海水结冰时间长,厚度大,浮冰会使某些海峡堵塞,这些会对海上航运、海上油气勘探和生产、海洋渔业等产生危害。第(3
)题,鄂霍次克海海冰资源的开发条件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条件主要从冰层厚度、海冰资源丰富程度、海冰分布等方面分析。不利条件主要从开发成本、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答案:(1)海域较封闭,与大洋的海水交换较少;沿岸河流注入的淡水降低了表层海水含盐量;受冬季西北风和南下寒流的影响,表层海水易冻
结成海冰;深层海水因降温幅度较小、盐度较高未冻结,海面易形成流冰;海冰在西北风和南下寒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南移动。(2)海冰易封锁港口,阻塞航道,影响海上航运;不利于油气勘探和生产,损坏海洋工程;危害海洋渔业生产。(3)有利条件:纬
度高,结冰厚度大;海域面积广,海冰资源量大;海冰分布靠近海岸,易开采。不利条件:气候寒冷,开发成本高;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量小。章末过关检测(四)地貌1~2.解析:第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以西南地区的云贵
高原最为典型。第2题,根据图中①地貌的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峰林。答案:1.B2.A3~4.解析:第3题,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
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第4题,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加快,减少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B正确,A错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
,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C错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加快,减少了河道淤积,D错误。答案:3.A4.B5~6.解析:第5题,在近岸海域,堆积与侵蚀同时存在,河流挟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
刷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1979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岸在淤积,即流水堆积作用强;1979~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短的趋
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第6题,从图中看,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作用强,故此时河流入海年径流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答案:5.D6.B7
~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峡谷,由流水侵蚀形成,②为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③为风蚀蘑菇地貌,由风力侵蚀形成,④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堆积形成,C正确,A、B、D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多位于河流中上游;②为三角洲,多位于河流入
海口;③为风蚀蘑菇地貌,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④为沙丘地貌,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D正确,A、B、C错误。答案:7.C8.D9~10.解析:第9题,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岱崮地貌顶部平坦开阔,顶部周围为陡崖,地形陡峭
,而下部的地形坡度较小,而且越往下坡度越缓,选C。第10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等高距为10m,陡崖顶部最高高度是610m,最低高度是600m,陡崖下部最低高度是550m,最高高度是560m,陡崖的相对高度是40~60m,选B。答案
:9.C10.B11~12.解析:读图可知,丹娘沙丘附近河道有江心沙洲,且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河床裸露,风力大,故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附近沙洲和河漫滩。河谷中冬季风风力强劲,沙洲和河漫滩的沙尘在冬季风的吹拂下,受到山壁阻挡,在山坡下堆积,形成沙丘。
答案:11.A12.C13~14.解析:第13题,由图示可知,淤泥质海岸和砂质海岸分布在海湾内;西海岸主要以淤泥质海岸为主,东海岸以砂质海岸为主;东部为迎风坡,风力强,海浪高,海浪侵蚀作用强;西部离大陆近,河流从大陆挟带大量颗粒较细物质在西海岸堆积形成淤泥质海岸。第14题,该岛面积较小,少河流和
湖泊储存淡水,可以利用海水淡化增加淡水来源;该岛面积较小,可以经过科学论证进行围海造陆;东南沿海地区,多大风,为了防止海浪对海岸的侵袭可以建生态防护林;该地降水多,土壤的淋失作用强,导致土壤贫瘠,但大力增施化肥会破坏自然生态环
境。答案:13.C14.D15~16.解析:第15题,图中阴影区域全部位于310m和320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阴影区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这两条等高线间距越来越大,则表明沿该方向坡度逐渐减小。第16题,凸面镜应设置在急转弯处,图中②西侧距离山脊较近,因此公
路会急转弯,视线会受到阻挡。答案:15.B16.B17.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位于河流上游,为峡谷地貌;乙在河流出山口,为山前冲积扇地貌;丙为冲积平原地貌;丁位于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①为峡谷地貌,②为冲积扇,③
为三角洲,④为冲积平原。所以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图2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①,乙—②,丙—④,丁—③。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②为冲积扇,③为三角洲;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是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
)①②④③(2)冲积扇三角洲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3)“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18.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岩是石灰岩,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紧靠云贵高原,地质史上地
壳强烈抬升;石灰岩出露地表,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使岩体坍塌,洼地形成。第(2)题,该地区位置偏远,远离经济发达地区
;宣传力度不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第(3)题,石灰岩广布,具有透水性,地表水容易渗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出现干旱。答案:(1)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紧靠云贵高原,地质史上地壳强烈抬
升;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使岩体坍塌,洼地形成。(2)位置偏远,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宣传力度不够;交通通信等基
础设施较落后。(3)石灰岩广布,地表水容易渗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出现干旱。19.解析:考查了流水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根据实
验判断实验所证明的自然现象。答案:(1)①沟谷加深②沟壑纵横,坡面破碎(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颗粒越大。从入口往下风向,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分布。(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20.解析:第(1)题,图中甲为风蚀蘑
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乙为黄土高原的沟壑,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第(2)题,从图中看,由③到①距盛行冬季风源地越来越远,风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可推测出,①为黏黄土带、②为典型黄土带、③为沙黄土带。第(3)题
,黄河中下游水利工程建设,大坝有拦水拦沙功能。丁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地貌,由于上游来沙量减小使得生长速度减慢。第(4)题,从图中看,AB一线沉积物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为冲积扇,结合图示可看出,从A到B一线沉积物厚度变薄,沉积颗粒
物从粗到细。原因是河流流出山口后,从A到B流速逐渐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答案:(1)风力侵蚀流水侵蚀(2)黏黄土带典型黄土带沙黄土带(3)减慢(4)分布特征:从A到B的沉积物厚度逐渐变薄;沉积颗粒物从粗到细;原因:河流流出山口后,从A
到B流速逐渐减慢;先沉积的物质多且颗粒粗大,后沉积的物质少且颗粒细小。章末过关检测(五)植被与土壤1~2.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武夷山山麓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故选
B。第2题,由图可知,从甲地到乙地,海拔高度逐渐升高。成土母质粒度大小影响的是土壤的质地而不是肥力,A错误;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高,B正确;随着海拔高度上升,热量条件减弱,植被类型逐渐减少,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C、D错误。
答案:1.B2.B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位于东北地区,不是雪域高原。丙地处海南,以砖红壤为主。丁是安徽黄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描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第4题,A描述的是热
带雨林,B描述的是温带草原,C描述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D描述的是针叶林。黄山迎客松属于针叶林。答案:3.A4.D5~6.解析:第5题,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一年四季叶子都在生长、脱落,在春天时新陈代谢的快,新叶长出的多,
落叶也多。白桦树是温带地区的树种,是落叶树,秋季落叶最多。第6题,樟树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树种,分布最为普遍的是武夷山脉山麓地带。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乞力马扎罗山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阿尔卑斯山分布在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
热带气候之间。答案:5.C6.A7~8.解析:第7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与推动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第8题,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②正确;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答案:7.D8.A9~10.解析:第9题,据土壤剖面判断,甲应该为腐殖质层,乙为淋溶层和淀积层,丙为母质层,丁为母岩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
层,因此甲有机质含量最高。故选A。第10题,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故选C。答案:9.A10.C11~12.解析:第11题,根据图1信息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少,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
表径流的下渗。因此,图1表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能力降低,选C项。第12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图2,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多;根据图1,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因此,本题选D项。答案:11.C12.D13~14.解析:第1
3题,根据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降水少,光照充足的坡向占比重小,说明不喜光;海拔超过1800~1900m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不耐寒;阳坡占比重小,说明不喜热、不耐旱。第14题,近
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森林对水分要求高,森林分布增加,说明降水增加;光照增强不是植被分布范围变化的主要因素;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减少。答案:13.B14.A15~16
.解析: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60cm土壤含水层变化不大,A项错误;各土层土壤含水率由大到小一般依次为15cm、5cm、30cm、60cm,D项正确;强降雨2小时后,即16时,5cm、15cm、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呈缓慢下降趋势,C项错误;降雨强
度越大,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越快,B项错误。第16题,根据所学知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保持水土主要以马尾松等纯林为主,地表无草灌覆盖,不仅林下水土流失依然存在,而且马尾松纯林会加剧土壤进一步酸化,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并没有显示降水强度比以前大,故B项
错误。水土保持的措施与管理并未放松,故C项错误。红壤土质黏重,并不疏松,红壤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答案:15.D16.A17.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横坐标代表年平均降水量,纵坐标代表年平均气温,故可判断森林分布的极
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平均气温-6℃,年平均降水量400mm。第(2)题,读图可知,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若年平均降水量从0~1500mm,地面植被依次是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第(3)题,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全球范围看,森林
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吸收CO2,释放O2,减轻温室效应)。答案:(1)-6400(2)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吸收CO2,释放O2,减轻温室效应)18.解
析:第(1)题,分析土壤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从土壤的酸碱性质、透气透水性能、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肥力高低等角度进行分析。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第(2)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
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年、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第(3)题,林火燃烧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冷湿环境;
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第(4)题,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浅)和苔藓地衣(无根),受伤害大;灌
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答案:(1)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2)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年、25年达到
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3)林火燃烧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
,改变冷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4)优势物种为灌木。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19.解析:第(1)题,一个发育成熟的土
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第(2)题,仅考虑地形条件,在地势陡峭的地形部位,外力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成土母质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易受外力沉积,成土母质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3)题,读图可
知,降水量曲线和植被生产力曲线与风化壳发育厚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第(4)题,B纬度相对于C纬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第(5)题,D处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典型植被
类型是热带荒漠,其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且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答案:(1)有机层淋溶层母质层(2)陡峭平坦(3)降水量植被生产力(4)B微生物分解(5)蒸腾根系20.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受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可知,影响丹霞梧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图1椭圆部位等高线密集,属于丹霞崖壁,地势陡峭,多丹霞崖壁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而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第(2)题,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
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丹霞梧桐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崖壁上风力大,丹霞梧桐根系特别发达,可以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根系特别发达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崖壁干旱、贫瘠的环境。第(3)题,保护丹霞梧桐要进一步深入调查
和验证,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后建立丹霞梧桐重点保护地带,减少人类破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游客和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禁止砍伐。答案:(1)地势陡峭,多丹霞崖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或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
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或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2)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最大限度
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崖壁干旱、贫瘠的环境。(3)进一步深入调查和验证,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建立丹霞梧桐重点保护地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游客和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章末过关检测(六)自然灾害1~3.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西北、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都有干旱
发生,相对冰雹、洪涝和台风而言,干旱在我国的分布是最广泛的。第2题,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春季雨带移到该地,多阴雨天气,会出现低温的状况。若冷空气势力强大,会对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产生影响。农事活动较早,属于人类活动。我国的梅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第
3题,图中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答案:1.A2.A3.B4~6.解析:第4题,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故C正确,A、B、D错误。第5题,在防灾减灾中,了
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灾前准备内容,故A正确,B、C、D错误。第6题,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的空旷地带,便于灾害来临时汇聚群众,保证群众的安全,故D正确,A、B、C错误。答案:4.C5.A6.D7~8.解析:第7题,读材料可知,某校组织学生去浙
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浙江省地处沿海,可能有台风;某山区可能有滑坡、泥石流;夏季有洪水,但没有寒潮,故需防范的自然灾害有①②⑥⑦。第8题,根据题干可知,浙江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山区容易发生洪水,图
中①地离河边太近易发生洪灾;②地位于山谷谷口,容易发育成河流,是暂时性洪流必经之地,有危险;④地位于陡崖下方,可能有落石或崩塌,有危险;③地地势平坦,距河远,即使发生山洪,也不会造成威胁。答案:7.A8.C9~10.解
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大浪,B、D错误。沿海地区不容易发生洪水灾害,C错误。结合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处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易引发海啸灾害,A正确。第10题,东南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发生于海底的地震会引起海底地形急剧
升降等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引发海啸,D正确。答案:9.A10.D11~12.解析:第11题,地形、地质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没有变化。降水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日本为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读图可知,崩塌百分率高的月份为降水多的月份。气温与崩塌关系不大。第1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崩塌主要与降水有关,8月日本受高气压的影响,降水少。答案:11.C12.D13~14.解析:第13题,图中a、b、d三处植被覆盖率较高,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而c处大量砾石伴随流水形
成泥石流现象。第14题,土壤含水量越高、坡度越陡、风化程度越高,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越大。答案:13.C14.A15~16.解析:第15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处理信息结果的作用,遥感技术具有提供影像的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提供定位信息的功能。由题干可知,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的处理结果,说明甲是地理
信息系统,A项对,D项错;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说明乙为遥感技术,B、C项错。故选A项。第1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遥感技术不能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①错;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获取水灾淹没区域的动态信息,②对;全球卫
星导航系统利用其定位功能,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③对;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是遥感技术的功能,④错。故选B项。答案:15.A16.B17.解析:第(1)题,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雨雪、剧烈降温等
恶劣天气。第(2)题,据图可知,受此次寒潮影响,总体而言,南方降温幅度较北方大。第(3)题,寒潮灾害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不利影响: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农作物减产;有利影响:减少病虫害、缓解土
壤旱情等。第(4)题,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寒潮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农作物品种、发展大棚种植等。答案:(1)大风雨雪剧烈降温(2)大(3)剧烈降温使农作
物遭受冻害农作物减产减少病虫害缓解土壤旱情(4)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农作物品种、发展大棚种植。(任答2点即可)18.解析:第(1)题,洪涝灾害出现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与气候两个方面分析。第(2
)题,防洪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堤防工程、分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库等。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沿海多台风,多暴雨;上游支流多、汇水量大;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入海口处海水的顶托作用。(2)河道整治、修建防洪堤、修建水库、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设施
等。19.解析:第(1)题,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加坡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地势低平加之海潮顶托作用导致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是新加坡城镇化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大,下渗减少,汇流快,地表径流量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
,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改建后的河道笔直且为混凝土建筑,对流水的阻碍小,水流速度快;拓宽了河道,加大了泄洪量,泄洪能力提高,可以有效防御洪涝灾害。第(3)题,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其积极作用可从水质、水
生生态系统以及河流修复后衍生的其他作用等角度分析回答。首先,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增强,河流水质得到净化;其次,河流修复后,营造了美丽的滨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答案
:(1)降雨丰富,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海潮顶托。(2)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3
)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造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20.解析:第(1)题,基于图示信息,分析P区域冷冻害频次高的主要原因。从纬度位置看(宏观),P区域纬度较低(
亚热带的南部),靠近北回归线,热量充足,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农作物,且主要为亚热带品种,抗冷冻害的能力弱;从地形位置看(微观),P区域位于三条山脉形成的“U”形地形分布格局之中,寒潮南下时,冷空气在此堆积,气温低。第(2)题,简述冷冻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
要对“农业生产”这一关键词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影响农业生产的有农田基础设施、农作物、土壤等多个方面,冷冻害形成的积雪等会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冷冻害形成的低温会冻死、冻伤农作物而导致农业减产。第(3)题,预防农业生产冷冻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从灾前监测、预防等方面考虑,
因此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及时得到预警信息;进而提前采取搭建温室大棚等措施预防寒潮。答案:(1)纬度较低(亚热带的南部),靠近北回归线,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农作物;主要为亚热带品种,抗寒能力弱。P区域位于三条山脉形成的“U”形地形分布格局中,寒
潮南下时,冷空气在此堆积,气温低。(2)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农作物受冷冻害导致农业减产等。(3)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注意收听天气预报中的天气预警;提前搭建温室大棚,预防寒潮等。期末综合检测1~2.解析:第1题,极光不会对“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发
射和运行产生干扰,A错误;定轨以后位于地球高层大气不是位于地球平流层,B错误;运行的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辐射能,C正确;发射起飞,离开地球后成为人造天体,D错误。第2题,太阳活动强烈时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会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的无线电通信,
导致信号衰减甚至中断,C正确;航天器并不是依靠地球磁场导航,磁暴对航天器导航不会产生影响,A错误;黑子和耀斑爆发可能会带来降水异常,但不一定会影响航天器发射的区域,B错误;太阳风暴不会影响发射场的风速,D错误。答案:1.C2.C3~4.解析:第3题,与A地相比,新疆大部分
地区依然“留恋”夏日,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故A正确。②太阳辐射增强,故B错;③地面辐射增强,故C错;④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故D错。第4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云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步
入秋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势高,大气较东部地区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较早步入秋天,故D正确。答案:3.A4.D5~6.解析:第5题,潮汐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合称潮汐。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农
历初一、十五涨大潮。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农历初八、二十三左右,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
力最小,为小潮。题目中1月20日为农历初八为小潮,对应月相可知,此时月球位于丙处。故选C。第6题,赶海即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A正确。潮汐发电是指把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的势能转化为电能,一般一天之内海水有两次涨落,所以一天可以发4次电。为避免船舶搁浅
,在涨潮水位高时进出更安全。利用潮汐给晒盐池蓄水应在涨潮时。答案:5.C6.A7~8.解析:第7题,从材料中“橘子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之中,绵延5km,是湘江下游众多河流冲积沙洲之一”可知,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B项正确,A、
C、D项错误。第8题,由上题可知,橘子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而三角洲也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峡谷位于河流上游区域,由流水侵蚀形成;雅丹地貌是由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是由海水的侵蚀作
用形成的,A、C、D项错误,B项正确。答案:7.B8.B9~10.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
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五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
,抗旱能力最强,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答案:9.C10.D11~12.解析:第11题,植被越茂盛,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量就越大,反之越小。则上述三类植被类型的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林木草原、灌木草原、沙生植被,
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第12题,沙漠化地区风沙大,缺水,所以适合种的植物生物学特征是植株低矮,叶片总面积小,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答案:11.D12.D13~14.解析:第13题,根据桩林坝安
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误;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误;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
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第14题,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
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答案:13.D14.D15~16.解析:第15题,依据图中滑坡、泥石流和洪涝多发区的分布可以看出,图例甲和乙应该分别表示平原和山地比较合理。第16题,遥感技术主要
用于地理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定位和导航服务,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和模拟现实等,数字地球技术不能对各种灾害进行立体显示,根据以上只有C符合要求。答案:15.D16.C17.解析:本题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角度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注
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从海拔来看: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从天气和日照时间来看:青藏高原晴
天多,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丰富。第(2)题,根据我国PAR空间分布图进行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P曲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基本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的影响;而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呈南北走向,
沿河谷延伸,应受地形地势的影响。第(3)题,图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形为盆地地形,地形闭塞,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散失,造成空气中水汽含量多,云层厚,进而造成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受夏季风的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
弱,太阳能资源贫乏。答案:(1)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丰富。(2)东部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大致呈东西走向;西南地区
受地形地势影响,大致呈南北走向。(3)甲地地处四川盆地,地形相对闭塞,水汽不易散失,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雨天多,云雾量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光照时间短,太阳能资源贫乏。18.解析:第(1)题,因为山前冲积扇和河流沿岸水资源
丰富,所以绿洲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第(2)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但是周边山地降水较多,有森林和草地分布。第(3)题,夏季夜间,荒漠放热快,温度迅速降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绿洲附近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在两者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气流由荒漠流向绿洲,气流干燥,温度较低。答案:(1)分布不均匀(分布面积较小/西多东少);沿河流分布;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前冲积扇)。(2)本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山地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
壤水分较多。(3)填图:如下图。性质:湿度低,温度低。19.解析:第(1)题,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如蒸发需要热量,来自太阳辐射;水汽输送依靠风力,其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降水主要是受地球吸引
的重力能,所以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最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水汽输送;⑤表示地表径流;⑦表示下渗;⑧表示地下径流。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③为蒸发,②是降水,①是水汽输送,④是降水,⑤是地表径流,⑥是植物蒸腾,⑦是下渗,⑧是地下径流。而我国夏季的东南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
与图中的①环节有关;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是改变地表径流,所以与⑤环节最密切。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③为海洋水分蒸发,②是在海洋蒸发的水分降落到海洋,二者形成海上内循环;环节③为蒸发,其蒸发的水汽最终形成降水,
包括①和②,所以环节①与环节③水量较大的是③;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的河水经过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形成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降落在该地,所以其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对陆地淡水更新最多的是海陆间循环。答案:(1)太阳辐射能(2)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
流(3)①⑤(4)海上内循环③陆地内海陆间20.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台风气流运动特点是近地面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在台风眼壁附近环绕台风眼壁螺旋上升;当上升气流达到一定高度时(或高空),气流开始向四周散开
;云墙顶部气流向台风眼汇聚并沿台风眼下沉。第(2)题,台风除了带来强风,还会带来暴雨(或特大暴雨)、风暴潮、巨浪、洪涝。第(3)题,主要从预防预报、灾后重建、工程和生物设施建设、防止次生灾害等角度进行
分析。答案:(1)辐合上升下沉(2)强风暴雨(或特大暴雨)风暴潮巨浪洪涝(任答3点即可)(3)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完善灾后应急系统;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完善城市的排涝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次生地质灾害;加
固港口设施,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