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定时检测(一)历史试题 Word版.docx,共(7)页,485.15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4a7b6c1e73ddd684f967cac283acf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南大学附中高2027届高一上定时检测(一)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留存,以备评讲).一、选择题:本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目要求
的。1.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出现多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许多中原之外灿烂一时的古文化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由“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的现象说明了中华文明具
有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B.多元一体C.独树一帜D.领先世界2.中华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是()A.临潼姜寨遗址B.红山文化遗址C.襄汾陶寺遗址D.良渚文化遗址3.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如姬、姜、嬴、妫、姒等,大都从“女”,这反映出()A.母系氏族的遗制B.封建礼制尊重女性C.权贵阶层的出现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
铜器主要属于()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5.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
可知,这一时期()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6.某同学在研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这一课题时,查阅了《尚书》《礼记》等文献资料。为更进一步研究,该同学还可以利用的资料有()A.《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B.《捃古录金文》
C.仰韶文化出土的文物D.二里头遗址资料7.商人非常迷信,对上帝和祖先极度崇拜,祀盛大而频繁。与此相联系,商朝盛行占卜,大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占卜完毕,将经过概括地写成卜辞,刻在甲骨上备查,即成甲骨文。这一占卜现象体现了()A.商人的愚昧落后B.社会等级森严C.王权与神权结
合D.国家机构完善8.“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下列能够成为西周分封对象的是()A.国人B.功臣C.平民D.奴隶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
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A.郡县制影响深远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专制主义的强大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10.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
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物质生活充裕B.等级制度森严C.餐饮文化发达D.祭祀活动频繁11.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具有()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
宗法的礼制观念D.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12.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13.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内外服制度C.井田制D.宗法制14.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
建立诸侯国,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A.分封制旨在“以蕃屏周”B.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C.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D.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15.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对于士、庶民而言,
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反映出分封制()A.强化等级秩序B.凸显家国一体C.固化血缘关系D.隐含分裂因素16.据图可知,分封制()A.利用宗族纽带与族群笼络B.确保了周朝统治长治久安C.兼顾
政府威权与行政效能D.推动了中国疆域开始形成1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一可见,当时()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D.中
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18.春秋时期,晋昭侯(大宗)与曲沃桓叔(小宗)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桓叔取胜,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晋”。这一事件反映了()A.禅让制得以延续B.华夏认同观念加强C.宗法制遭
到破坏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9.春秋时期,庶民墓中多使用日用陶器随葬,到战国时,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这可以说明()A.权贵阶层的出现B.礼乐制度的松动C.变法运动的兴起D.国家统一的奠定2
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过往关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家国同构的理念2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有助于()春秋战国时
期国家间战争与民族属性之间的关系(战争次数)A.加速西周灭亡B.增强秦国实力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22.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的。A.社会大变革的时
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23.春秋战国时期,某派思想家强调“任物自然”,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这一思想流派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24.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25.战国时期,李斯上书秦王嬴政:“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
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材料主要反映李斯劝诫秦王()A.奖励耕战B.广纳贤才C.整顿吏治D.尊奉法家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
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A.天人合一B.天下为公C.为政以德D.革故鼎新27.下表所示为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扩张的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楚秦晋齐灭国数目42个约20个7个约30个A.分封制彻底崩溃B.
局部统一趋势出现C.官僚政治已形成D.楚国综合实力最强28.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多样而复杂的政治关系,这其中显然不能避免的就是列国纷争和诸侯群雄割据,而各种联盟、同盟、敌对、友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异常复杂。材料所述现
象的形成根源于()A.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B.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C.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D.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29.东周桓王在位时,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败北,桓王中箭负伤,狼狈撤走。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A.周王室权力衰微B.郑国成霸主C.中央集权削弱D.宗法观念消
亡30.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31.《吕氏
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A.铁犁牛耕的使用B.经济重心的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D.海外贸易的繁荣
32.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C.赋税
制度的优化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33.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养员、牛长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这一做法有利于()A.推动农业发展B.加强思想控制C.抑制土地兼
并D.确立中央集权34.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该工程()A.奠定了
秦国称霸的基础B.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C.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效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35.如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古籍中的一些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名句出处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篇第十二》为A.道家的出世追求B.墨家的博爱精神C.儒家人本情怀D.法家的功利精神36.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A.顺应了社会转
型的需要B.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C.遏制了诸侯之间的纷争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37.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A.国家的
治理方略B.国家统一的方式C.国家最高统治权D.单纯的学术问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6分。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
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
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三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
,任用商鞅开展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迁都咸阳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编自《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古代改革家》(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
括商鞅变法的制度创新。(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