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定时检测(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45.787 KB
  • 2024-11-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定时检测(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定时检测(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定时检测(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定时检测(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45.7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a6b4bd042354f890755a9b889c358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南大学附中高2027届高一上定时检测(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年10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

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留存,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辣椒是以辛辣成为调味料的。人们长期习惯于称呼辛辣的刺激感为“辣味”,但是我们常说的辣味其实并非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所以可以将“辣味”视为一个词组,表达的意思是“进食辛辣食物带来的感官刺激”。因为辣是一种感官刺激,所以人类身体没有味蕾的部位仍然能感觉

到“辣”。人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种,人在摄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内啡肽可与脑内吗啡受体发生特异的结合反应而产生类似吗啡

作用的多种内生肽,内生肽有镇痛和产生快感的效果。良性自虐机制可以用于解释人为什么热衷于吃辣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罗津研究指出:当人们进行一些消极行为时,其身体和大脑会感受到威胁,但随后他们会发现并不存在危险,因此产生一种“驭体于灵”的快感。简言之就是通过身体不适来获得精神

愉悦,之后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愉快感。吃辣是一种社交行为。人类吃辣的行为与饮酒的行为有类似之处。学界对饮酒行为带来信任的解释是由于人类从血缘社会过渡到地缘社会时,遇见陌生人的几率大大提高,因此相互之间的交往要付出更高的“信任成本”,酒

在这个时期作为一种昂贵的产品,劝酒就变成了一种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换取同伴的信任的行为。吃辣的行为和信任关系产生的机制与喝酒类似,但是吃辣并不导致持续的伤害。共同吃辣的行为也就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这种共情造成了信任的产生。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在这层意义上,

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习武之人在比试以前往往向对方展示文身,表达的是“我在忍受痛觉上要比你更胜一筹”。俗话说,未学打架先学挨打,能够忍受痛苦显然要在比武的时候获得更大的优势。吃辣也是一种忍受痛觉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可以经过锻炼来培养的能力。(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有改动)材料二:曹雨《中国食辣史》的第三部分将辣椒放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语境下,主要谈论了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的变迁。他提出,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突出饮食现象,是伴随着中国饮食的商品化过程、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现象。辣椒和以辣椒作为主要调味料的菜肴属于江湖菜和庶

民菜,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比如,曹雨认为,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其实与当地社会贫困缺盐有关。辣椒在中国的第一次记载是在明朝人高濂的《遵生八箋》中,“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辣椒在中

国用于食用的最早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编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到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番椒”,“居民嗜酸辣,亦喜饮酒”(《清稗类钞》)。此外,

光绪《四川盐法志》卷十的一条记载也值得参见:“黔省地瘠民贫,夷多汉少,夷民食盐在可有可无之间,家道稍丰者向商贾买盐以资食用,其穷夷则概食山菜所酿辛酸之物,或曰辣子,或曰酸浆,竟不食盐。”人口的增殖使得农民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土地用

于种植高产的主食,加上山区获得食盐成本高昂而不便,此时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遂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1949年以前,这种饮食习惯仅限于社会中下层,即使在传统食辣区域的城市中,辣味菜肴也并不占优势。在传统的饮食文化阶级格局碎片化之后,辣

味得以打破阶级局限而发生流散。辣椒和甜味、酸味、咸味的对比中更可看到其独特性。首先,甜味作为一种在前工业化时代比较高价的调味品,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普遍的流行,也就是说,甜味并非中国传统平民饮食的味觉特征,即使在工业化时代甜味变得廉价而易于取得,中国人这种流传已久的味觉偏好仍然有强大的韧性维持下

去。因此在欧洲和北美零食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甜味,在中国并不盛行。而辣味和咸味或者酸味的搭配是中国人最为习惯的调味。在中国前工业化时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咸味和酸味,如各种炒豆子、豆干、花生、瓜子等物,都是咸味的,而辣味的添加

又能够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更促进了辣味零食的流行。而当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原是贫农食物的辣椒,被大量的来自农村的移民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中,反而成为了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辣椒原本的乡村食物的标签被逐渐地剥离,反而成为了工业化的城市中的标志性

的食物,随着食用辣椒的人群的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随着辣味元素席卷整个餐饮食品圈,连曾经饮食标榜鲜、淡、甜的广东、江浙等地也刮起了一股辣旋风,“无辣不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摘编自《认识一下辣椒写

作》,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辣时痛觉受体被激活,产生信号并被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心率上升等典型食辣症候。B.文身和食辣有相似的作用,人们文身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对痛苦的耐受力。C.甜味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普遍流行,有经

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味觉偏好等方面的原因。D.《中国食辣史》对于辣椒的研究是从文化、心理、历史、传播等多重视阈展开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把饮酒和食辣进行类比,强调两者都是通过对自我的伤害来获得

同伴信任的一种社交行为。B.材料一后半部分对辣的象征意义的阐释是建立在“辣是一种痛觉”基础之上的。C.材料二用历史的眼光和政治、经济的视角审视辣椒在中国饮食中阶级地位的变迁。D.材料二中引用大量证据,证明食辣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从而证明贫困缺盐导致了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辣是一种痛觉,所以手等没有味觉细胞的器官也能感受到辣的刺激,因此“辣味”的称谓是错误的。B.人热衷于乘坐过山车,或是跳楼机,或是看恐怖电影,都可以用良性自虐机制加以解释。C.吃辣可以通过锻炼来培

养,所以一些人在长期吃辣以后,对辣的忍耐能力也会有所增强。D.《遵生八箋》把辣椒称为“番椒”,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辣椒原产地并非中国。4.根据“良性自虐机制”的相关内容,从生理角度具体分析“人为什么热衷于吃辣椒”。5.从前人们因为贫

穷少盐而食辣,今天“无辣不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解释其原因。【答案】1.B2.D3.A4.①食辣时会产生痛觉;②让身体和大脑错误地感受到威胁,但又不会使人处于实际的危险当中;③大脑释放出内啡肽,内啡肽合成生成内生肽,让人

产生快感。5.①食辣能给人带来快感;②食辣帮助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人们能通过吃辣炫耀忍受痛苦的能力;③食品工业化、市场化后,辣味零食的推动;的④工业化时代普遍出现的平民阶层地位上升、经济改善的现象,推动了辣味的流行。【解析】【导语】这两

篇文章通过科学、社会、历史视角探讨了辣椒在人类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影响。材料一从心理学、感官体验和社会行为角度分析了食辣的感受及其象征意义,揭示了“良性自虐机制”以及社交中的信任、炫耀等效应。材料二则聚焦历史和经济视野,分析了辣椒在中国从底层饮食到普遍现象的地位变迁,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辣味

食物流行的推动作用。两文结合提供了辣椒文化的多维度理解。【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人们文身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对痛苦的耐受力”错误。选项属于简单归因错误。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去文身,原文材料一只是说起“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在这层意义上,

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说明吃辣的行为有“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作用,文身的行为也有此作用,但并没有说是唯一原因,选项“就是”表明是唯一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证明食辣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从而证

明贫困缺盐导致了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错误,逻辑关系倒置,原文是通过证明贫困缺盐导致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从而证明食辣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的能力。A.“因此‘辣味’的称谓是错误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虽然辛辣并不是味觉,但由于人们长期习惯于称呼辛辣的刺激感为“辣味”,属于语言的约定俗成,原文指出“所以可以将‘辣味’视为一个词组”,可见,“辣味”的称谓在作者看来只是名实不符,并不是错误。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良性自虐机制”的理论,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吃辣椒,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够带来一系列生理上的反应,最终导致一种愉悦的感觉。以下是具体的生理分析:根据“人在摄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

送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概括为,辣椒素激活痛觉受体:当人们食用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会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根据“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可以概括为,信号传递及身体反应:这些

受体激活后,会通过神经传递信号到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这一过程中,人体会经历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以及可能的出汗等反应,这些都是身体对辣椒素刺激作出的应激反应,但又不会使人处于实际的危险当中。根据“大脑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

愉悦感。内啡肽可与脑内吗啡受体发生特异的结合反应而产生类似吗啡作用的多种内生肽,内生肽有镇痛和产生快感的效果”可以概括为,内啡肽释放:紧接着,大脑会释放内啡肽作为应对机制的一部分。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化学物质,能够与大脑内的吗啡受体结合,产生镇痛效果和

快感。当内啡肽发挥作用时,人们会体验到一种类似于“如释重负”的愉快感,这是一种在经历了短暂的不适后得到的积极反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同时,大脑

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可知,辣椒素带来的痛觉刺激可以引发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产生愉悦感。这种良性自虐机制使得人们享受吃辣所带来的快感,进而发展成为一种饮食习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吃辣是一种社交行为。人类吃辣的行为与饮酒的行

为有类似之处”“共同吃辣的行为也就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这种共情造成了信任的产生”最后一段“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可知,吃辣具有社交功能,共同吃辣可以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它提供了一种共享痛苦的方式,这种共情有助于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中国前工

业化时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咸味和酸味,如各种炒豆子、豆干、花生、瓜子等物,都是咸味的,而辣味的添加又能够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更促进了辣味零食的流行”可知,食品工业化、市场化后,辣味零食的推动,使原本偏好清

淡口味的地区也开始接受并喜爱辣味,形成了饮食文化的融合趋势。根据材料二第五段“而当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原是贫农食物的辣椒,被大量的来自农村的移民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中,反而成为了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可知,工业化时代普遍出现的平民阶层地位上升、经济改善的现象,推动了辣味的流行。(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

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

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

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

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见,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

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

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

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

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

!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鸟儿的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

实而觉得恐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

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

?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

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

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

话里话外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表达了“处世需要机

变”的主题。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子路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本文所描绘的子路形象与此一致

。的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C.在对待叶公的态度上,孔子和子路不一样,他欣赏叶公,是出于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与同情。D.《论语·宪问》中,晨门曾

经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评价孔子,这句话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篇小说中孔子的形象。8.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9.“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怎么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6.C7.D8.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9.①孔子自况,表明自己为推行道,乐而忘忧、矢志不渝的品质。②孔子自勉,虽然处境艰难,日渐衰老,颠沛流离,仍然相信其道必然会

推行,要勇往直前。③教育弟子。即使情况如此艰难,也要奉道直行,以道为乐,奋斗不息。(扣合前文孔子希望弟子完成自己的志业的情节)【解析】【导语】顾随的小说《孔子的自白》通过师徒对话和故事新编,探讨儒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孔子面对人间冷遇和误解

时的心态。子路的执拗与孔子的豁达形成对比,突显出孔子的真实与高尚,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小说在叶公好龙的典故基础上,利用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对话描写,反讽了世人的表面功夫与内心懦弱,兼具画面感和哲思,折射出对信念坚守的尊重。【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表达了

‘处世需要机变’的主题”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也表达了‘处世需要机变’的主题”的说法,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

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了文章的创作意图。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本文所描绘的子路形象与此一致”错误,《论语》中确实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

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B.“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

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C.“他欣赏叶公”错误,根据原文“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鸟儿的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呢”可知

,孔子并不欣赏叶公,孔子只是能同情地理解叶公对真龙的恐惧。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小说中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

有改变。因此,要准确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就要回到第一次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的文本中,结合前后文有关孔子的心理描写及对孔子形象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概括整合。前文写到,孔子正在为此次出游没

取得预期成果而伤感,于是便有了“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的想法,并因此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

可见,孔子第一次在对面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就是因为之前的联想,所看见的“东西”的主要内容,也应当是关于未来的某些值得期待的情景。结合小说所要着力刻画的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我们可以理解到,孔子看见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

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为是孔子个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能看见”。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孔子南游于楚”的交代,将教育弟子的晚年生活场景准确表述为“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第二、三

次“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根据“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可知,此刻孔子想到自己的道如果不能由自己来实现,那么一定会由自己的徒弟们或者徒弟的徒弟们来实现时,他觉得眼前分外光明。这表明孔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相信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会在后世得到传承和

发扬,想到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这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是孔子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后依然保持乐观的重要原因,但弟子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当下的困境和艰辛,对于孔子心中的这种对未来的长远展望难以完全理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的这句话是孔子对子路描述自己生活态度

的一段话。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自己事业追求的执着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首先,“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表明孔子在学术研究或者传播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说明他对自己的理想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投入,甚至可以超

越生理上的需求。这是孔子的自况,表明自己为推行道,乐而忘忧、矢志不渝的品质。这种精神体现了儒家学说中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也反映了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专注与执着。其次,“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则显示了孔子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尽管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挑战,甚至遭遇了嘲笑和冷遇,但他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欢喜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则是孔子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自我评价。尽管身体上可能已经有了衰老的迹象,但孔

子的精神状态依旧年轻,充满了活力。孔子以此来表达自己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进取心,不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不受年龄限制。这是孔子的自勉,虽然处境艰难,日渐衰老,颠沛流离,仍然相信其道必然会推行,要勇往直前。结合全文来看,这句话是

孔子教育弟子的内容,即使情况如此艰难,也要奉道直行,以道为乐,奋斗不息。体现了孔子即使在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形象。这种精神状态不仅激励了他的弟子们,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学习的典范。二、

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富公①知青州,岁穰而河朔大饥,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饥死,疫疾随起,居人亦致病

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积。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有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

,一如官府。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作丛冢葬之。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诸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法.。(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材料二:晏②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

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晏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赈给少则

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粟,资之粜运,

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以为“二胜”。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③远矣!王荆公但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

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注]①富公:富弼,北宋名相。②晏:刘晏,唐朝名相。③桑、孔:汉代政治家桑弘羊、孔仅,善管理国家政财。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在A赐

与B当使之C耕耘D织纴E常岁F平敛之G荒则蠲H救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等到,和“比肩接踵”的“比”词义不同。B.法,范式,与“徇私枉法”的“法”词义不同。C.虽,即使,与“虽有槁暴”中的“虽”词义不同。D.因,依靠,与“因循守旧

”的“因”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弼认为将灾民聚集在州县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公家库存供应不足,很多灾民会饿死,由此引发的疫病又会导致其他居民染病身亡。B.富弼在赈灾时改变以往集中管理的方式,引导流民分散到

村落;灾后又安置流民返乡,将流民中的健壮者招募、充实到军队中。C.刘晏日常密切关注当地气候和收成情况,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贫困之前,就及时将救灾的措施呈报朝廷,可以称得上善于筹划。D.冯梦龙赞赏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的做法,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有距离,但是超过在理财

、养民方面表现不佳的王安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2)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14.在赈灾过程中,富弼

和刘晏分别发挥其善用人与善理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0.BEG11.C12.D13.(1)富弼就在要道上贴出告示,要求饥民分散到村落中,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自己去拿。(2)救助得少不足以养活灾民,救活人多就会

使国家的财政(财用)经费短缺,国家财政短缺,又必须征收重税。14.①富弼发动富民积极捐粮,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管理。②刘晏帮忙转卖或收购灾民的货物,再将粮食贱卖给灾民,确保灾民与官府都受益。【解析】【导语】苏辙的《龙川别志》中,富弼在严峻的饥荒中展现

出高效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分散灾民、利用自然资源、动员本地富民支援等多种手段,成功地减轻了饥荒的影响。冯梦龙的《智囊全集》则刻画了刘晏在经济治理方面的深刻见解,强调通过调整赋税、资源调配来预防和缓解灾害对民生的影响。这两篇文章均体现出治理者在面对灾害时的智慧和策略,值得现代社

会借鉴。【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于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头公平合理地缴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来济助。“不在”作谓语,“赐

与”作宾语,宾语后断句,故应在B处断开;“使”作谓语,“之”既作“使”的宾语,又作“耕耘织纴”的主语,这是兼语句,中间不可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常岁”作时间状语,“平敛”作谓语,“之”作宾语,句子结构齐全,单独成句,故应在G处断开。故句子应断于BE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比,等到;/挨着。句意:到麦子成熟的时候。/肩并着肩,脚尖紧挨着脚跟,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B.正确。法,范式;/法纪,法律。句意:从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为榜样。/迁就私情而违反法纪。C.错误。两

个“虽”词义相同,都是即使的意思。句意:即使以严刑峻法来威吓也无法禁止。/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D.正确。因,依靠;/依,顺着,沿袭。句意:依靠官府的力量。/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

有距离”错误。原文是“其去桑、孔远矣”,意思是刘晏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和孔仅好得太多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陂泽”,湖泊;“资”,帮助;“听”,听凭;“擅取”,自己去拿。(2)“活”,使

……活,养活;“阙”,同“缺”,短缺;“重敛”,征收重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其间强壮

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诺军”可概括出:富弼发动富民积极捐粮,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管理。(2)根据“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粟,资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

力农亦能自免阻饥”可概括出:刘晏帮忙转卖或收购灾民的货物,再将粮食贱卖给灾民,确保灾民与官府都受益。参考译文:材料一:富弼治理青州的时候,正值粮食成熟而河朔闹灾荒,老百姓纷纷向东逃荒。富弼认为:从来救济

饥荒,大多将流民集中在州县,人数太多,仓库供应不了,分发粥饭时,欺诈蒙骗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人们多饿死,瘟疫相继而起,这又导致当地居民也染上瘟疫死亡。这个时候,正是春暖时节,田野里有野菜,富弼就在要道上贴出告示,要求饥民分散到村落中,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

民们自己去拿。让富裕的百姓按不同的等级拿出粮食,以便供给流民。百姓重视富弼的命令积极捐粮,粮食大量聚集。富弼派遣寄居青州的官吏到各聚集地主管流民事务,又询问精干的官吏,征募的民众中谁曾担任官吏或差役,都给这些人加倍的供给,让他们负责记录账

目、交纳钱粮和守护州城等差事。又借用百姓家的仓库来贮存粮食,与流民约定,粮食每三天支出一次,详尽记录粮食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完全和官府的正规流程一样。到麦子成熟的时候,按路途远近分发粮食,送流民回家;饿死的人没有几个,富弼将他们集中埋葬在一个大的坟墓。流民当中有身体

强壮可以当禁兵的,招募了几千人,上奏请求充实到各路军队。从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为榜样。(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材料二:刘晏认为君王爱护百姓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于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头公平合理地缴

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来济助。刘晏在各道分别设置知院官,每十天或一个月向朝廷详细报告各州县天气及收成情况。歉收如果有正当的理由,则会计官在催收赋税时,主动下令哪一类谷物可以免税,哪一些人可向官府借贷,能做到各地的百姓没有因为歉收而遭受贫困,各种救灾的措施已报请

朝廷并施行了。有人责怪刘晏不直接救济人民,只贱价出售粮食物品给百姓,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善于治病的医生,不会等病人病情危急才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会等到百姓必须仰赖救助才救助。救助得少不足以养活灾民,救活人多就会使国家的财政(财用)经费短缺,国家财政短缺,又必须征收重

税。另外,在救济时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官吏相互狼狈为奸,有办法的人得的多,真正贫苦需要救济的百姓反而得的很少,即使以严刑峻法来威吓也无法禁止——给国家和百姓造成双重的灾害。发生灾害的地区,所短缺的其实只是粮食而已,其他的产品往往还可维持正常的供应,若

能低价将这些产品卖出去,交换其他的货品,借助官府的力量转运到丰收的地方,或者由官府自用,这样国家的财用就不会匮乏;再由国家大量低价卖出囤积的谷物,分交运粮的单位,转运到各个缺粮的地区,使真正无力购买粮食的农民

能够免除饥荒——这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刘晏经常说,“人口增长了,赋税自然水涨船高。”所以他理财常常是养民为先,可谓是懂得根本的道理。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和孔仅好得太多了。王安石只知道理财,但实际上没有理财的方法;他也自认为重在养民,结果反而祸害了人民,所以比上不如刘晏,比下

也不及桑、孔。(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1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合乎)闻.道有先后(听见)而闻者彰.(清楚)余嘉.

其能行古道(赞许)B.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而绝.江河(穷尽)师不必贤.于弟子(超过)作《师说》以贻.之(赠送)C.声非加疾.也(快速)用心一.也(专一)士大夫之族.(类)则耻师焉,惑.矣(疑惑)D.

假.舆马者(借助)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闻”,知道,懂得。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代传下来的正道。B.“绝”,横渡。句意: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C.“疾”,劲疾。/“惑

”:糊涂。句意:声音没有变得洪亮。/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士大夫这一类的人。/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D.全部正确。句意:借助车马的人。/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郯子这些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故选C。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B.故木受绳则.直则.群聚而笑之C.顺风而.呼犹且从师而.问焉D.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蚯蚓没有锐利的

爪子和牙齿。/想要人没有疑难问题是很难的。B.相同。都是连词,就。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绳量过就会变直。/就成群聚集在一起嘲笑他。C.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句意:顺着风向呼喊。/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他询问。D.不同。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句意: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有的向老

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故选B。1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

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检验

,检查;“省”,省察;“知”,智慧,见识。的的(2)“百工”,各种工匠;“不齿”,看不起;“乃”,竟然。(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滞客郑獬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忽惊黑云

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截断雨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牛头刺地”形象地描写出牛用尽力气拉船的样子,令人联想到干旱的严重程度。B.“疑与绿树同生根”,不仅写出天旱无法行舟,且

流露出对旱情将持续很长的担忧。C.“忽惊黑云涌西北”的“惊”表现作者久滞后见乌云骤聚大雨倾盆时的欣喜之情。D.这首诗感事抒怀,在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中,暗含人物心理和情绪的起伏变化。19.“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一联可以视为全诗的点

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8.C19.通观全诗,大部分诗句是从滞客的视角描写久旱无雨的景象和滞留旅中的感受,结句写与田禾枯槁相比,自己因干旱滞留不值一提,流露对农家遭遇天灾的同情,体现出忧民之忧的情怀,卒章显志,提升了作品的格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欣喜之情”错误。应是因滞留旅中的焦虑之情。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意思是:久旱不雨,田禾枯槁,相比之下,诗人虽成滞客

,但也不足道了。延时既久,从五月到六月没有滴雨,致成大旱。忽地云集西北,这是大雨将临的征兆,大家都在惊喜中翘首长天,伫候雨降。然而,“风号万窍”,呼啸声紧,从四面八方狂吼起来了,卷得“黑云”似“秋涛”奔涌,出现了“截断雨脚不到地”的

局面。盼雨雨不至,让人十分焦急。而“半夜霹雳空杀人”,只闻雷响,不见雨点,都给风吹散了,使人陷入了失望之中。唯其是在希望后的失望,才越发显得绝望的悲痛。顷刻间,云消星布,老农面对着这个景象,“衔冤”似的“叹息”不已,可谓哀怨之甚。诗人随着“欲雨”到“断雨”

心潮起落,是因为他对农家遭遇天灾的同情,故诗人感叹“我为滞客何足言”,体现出忧民之忧的情怀,卒章显志,提升了作品的格局。(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一个人的后天努力尤为重要,哪怕是资质平庸,只要不停努力也能成功,正如《劝学》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说》一文不仅论证严密,而且语言简洁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驽马十驾④.功在不舍⑤.位卑则足羞⑥.官盛则近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

携、峥嵘、驽、功、卑、谀。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

,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对高中学生而言,①,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

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②。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21.在上

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答案】

21.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②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22.①体育不能被忽视。②不能把体育活动单一化。③引导体育运动不只靠兴趣。【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文“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参

考上文“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体育至关重要”等可知,强调的是“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故确定答案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第二空,结合上文“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再联系转折连词“但是”可知,此空的意思是也不能仅

凭兴趣,故确定答案为“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以及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一段大意是强调体育的重要性。用被动句式表达为“体育不能被忽视(看轻)”。第二段大意是说体育活动不能太单一,要丰富多彩。用“把”字句表达为“不能把体育活动单一化

”或者“要把体育活动类型丰富起来”。第三段大意是说引导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只靠兴趣,要注意从多角度加以引导。用否定句表述为“引导体育运动不只靠兴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界上有各种声音,有的理性,有的感性;有的宏大,有的细小;有的有力,有的无力;

有的真诚,有的虚伪……我们要敢于倾听声音,也要善于倾听声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

】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声音”,有理性、感性之分,有宏大、细小之别;有有力、无力之分,也有真诚、虚伪之别……我们要学会倾听声音,善于分

辨体味世间丰富的声音,我们可以感性地倾听自然之声,风雨雷电,溪吟鸟鸣,花草树木都可入耳;可以理性地倾听社会之声,亲朋好友、师长同学的嘱托,闹市喧杂、深山清籁都可入文;历史的声音,有激昂的,低沉的,爆裂的,欢快的,痛苦的,忧伤的,

千姿百态;人生的声音需要细品,倾听一种声音的回忆,寄托一份情感,记录一段路程,感悟人生的真、善、美。由此,考生可以从这些声音的多样性出发,去探讨我们为什么要敢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每一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和思考。只有敢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这些声音的真实性出发,去探讨我们如何去辨别和对待这些声音。因为声音有真诚和虚伪之分,我们在倾听时要学会去伪存真,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心去感受这些声音,去体会声音背后的情感和

故事;可以从这些声音的冲突性出发,去探讨如何在倾听不同声音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行文构思时,以议论文为例,首先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阐述为什么我们要敢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以及如何去倾听和对待这些声音。展现出自己对倾听不同声音的理解,

体现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学会有甄别地倾听,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的背后的关于人生情感、生命哲思、理性的认识才是要表达的重点。以记叙文为例,可以

写牵动我心的声音。开篇首先叙述想念家乡,更想念家乡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小河的潺潺流水声,接着写回到家乡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亲切而动听,不由地联想,从平凡的河流声中听出喧闹的尘世无法比拟的纯洁与清澈。最后叙写现代社会听惯了街头的吆喝声,

电视机里各种广告的声音,以及各种流行音乐的声音,又有几人愿意跋山涉水,品味这样原始而自然的声音,愿跳动的心灵都能有一个自己的避风港,强调独爱家乡河流的水声,指引乡外的游子走向灵魂的归隐处。立意:1.倾听心灵的声音,理解希望与美好。2.倾听世界的声音,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3.倾听历史深处的声音

,震撼心灵的收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