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共(14)页,8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42ed82d561ac581a2f6164a84eec0c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九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重温经典《劝学》1.用原文句子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2)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
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
改变原来的状况。(5)“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6)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
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故不积跬步(2).无以至千里(3).骐骥一跃(4).不能十步(
5).驽马十驾(6).功在不舍(7).虽有槁暴(8).不复挺者(9).輮使之然也(10).故木受绳则直(11).金就砺则利(12).君子生非异也(13).善假于物也(14).假舟楫者(15).非能水也(16).而绝江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
名句的能力。本题注意易错字:如“跬”“至”“骐骥”“驽”“槁暴”“輮”“砺”“生”“善”“绝”。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
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2)中,“利”:形容词,锋利的;“强”:形容词,强健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
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数词活用作形容词,专一。【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
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
也可以“省略”。二、衔接教材巩固3.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2).门上桃符耀眼红(3).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4).碧波竞舟十里欢【解析】试题分析:对联的考查不是新题,基本属于
常识推理题。挂桃符是春节习俗,根据对仗结构“桃符”对“柳线”,进一步思考“绿”应该写“柳线”,由此推断“红”写“桃符”,确定“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根据对联平仄特点,最后一个字“绿”为仄声,在上
联,“红”平声,在下联,这样写出春节的对联。【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此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试卷的人文性、文化性,这包含对联、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备考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并结合语文知识综合应用。此题解答时,注意对仗、平仄等要求
即可得出答案。4.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语序已经打乱,请排出正确的语序。上联:白云山外大江东去千古英雄浪淘尽问青山楼外何处是汉阙唐宫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改后的上联:【答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
宫汉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给对联排序的能力。根据对联的一般常识以及所给的下联来给上联排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分析下联:四字(主谓短语)+七字(主谓短语)+五字(动宾短语)+四字(偏正短语)+七字(主谓短语)。由苏轼的“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迁移,可知先把“千古英雄浪淘尽”改为“浪淘尽千古英雄”,这样,“大江东去”后应接着“浪淘尽千古英雄”。下联中的“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那么上联相应的位置也应运用顶真手法,且对应句子中都有颜色词,所以,把“问青山楼外”改为“问
楼外青山”,把“白云山外”上改为“山外白云”,这样上联对应的位置就应是“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对应下联最后一句的“此间有舜日尧天”的“天”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句就是“何处是唐宫汉阙”的“阙”是仄起。5.用符号法划分下列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
宾语定语()状语【】补语<>)(1)方文山为周杰伦创作歌词。(2)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答案】(1)方文山【为周杰伦】创作歌词。(2)(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准确划分句子成分的能
力。(1)主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构成,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本句中,“方文山”是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状语表示动作的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等,“为
周杰伦”是谓语动词“创作”的“对象”,是状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状态或特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经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搭配然后用来充当谓语动词。“创作”是谓语。宾语,也称受词,是
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歌词”是谓语动词“创作”的接收者,是宾语。(2)定语是一个语法名词,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我的”用来表示“祖母”的领属关系,是定语。“祖母”是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曾经常常对我”是谓语动词“说”的状态和情况,是状
语;“说”是由主语“祖母”发出,是谓语;“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是谓语动词“说”的内容,是宾语。6.把下面一句不好理解的长句改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答案】(1)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2)(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3)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中长句变短句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找出句子主干句“地方法院推翻了一条禁令”
;再找出禁令的内容,即“严禁警方执行市长的指示”;然后再找出市长指示的内容,即“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最后将三个分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7.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
谐一致。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错过了;夏天,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错过了;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的春,错过了春风唤醒田蛙的春。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
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这才是绿色的生活、生动的世界。【答案】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解析】【详解】此题考查选用、变换、仿写句式的能
力。题干要求“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具体分析,应把文中划线句子的逻辑顺序按照四季顺序排列,结构上是排比句,在修辞上有对偶和排比,句式上是整句。另外,文段的主语是“人们”,所以应用“错过了……”的句式。最后
,答案可整合为: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8.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歌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故乡的歌是一支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2).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
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这道题属于嵌入式仿写,①注意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要与原文保持致。②注意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
逻辑关系上要与上下文保持协调。③注意用语特点、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④注意修辞特点。本句的句式特点是:故乡的歌是……一+(量词)+……(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名词)+总在……(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名词)+……(动词)。句子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语意要表
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点睛】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仿用句式要求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写,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
辞手法及感情色彩。9.宾语前置是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部分的宾语。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微斯人,吾谁与归宋何罪之有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微斯人,吾谁与归宋何罪之有古之人不余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把握、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的是宾语前置
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微斯人,吾谁与归”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宋何罪之有”中“之”,宾
语前置的标志,“何罪”作“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为“宋有何罪”。“古之人不余欺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余”作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10.定语后置是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子中定语后置部分的定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尝贻余核舟一蚓无爪牙之
利【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尝贻余核舟一蚓无爪牙之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中“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高”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者”置于中心词
“核桃”之后,定语“修狭者”后置。“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蚓无爪牙之利”,是“中心语+之+形容词”这种定语后置的结构形式,定语“利”后置。11.状语后置是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子中状语后置部分的状语。苟全性
命于乱世青,取之于蓝咨臣以当世之事投之以骨【答案】苟全性命于乱世青,取之于蓝咨臣以当世之事投之以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别能力。本题具体考查状语后置句。首先考虑介词,最常见的状语后置的标志就是介词“于”“以”,一般表示地点和方式,比如,本题的“于乱世”“于蓝”“以当
世之事”“以骨”。12.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在句子中的意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之者谁()无丝竹之乱.耳()稍稍宾客..其父()猛浪若奔.()等死,
死.国可乎()温故.而知新()京中有善.口技者()与臣而将四.矣()【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命名(3).使动用法,使……乱(4).意动用法,把……当做宾客(5).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6).为动用法,为……死(7).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8).形容词用作动词,擅
长(9).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句意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名之者谁”句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名”,名词用
作动词,命名。“无丝竹之乱耳”句意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乱”,使动用法,使……乱。“稍稍宾客其父”句意为: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宾客”,意动用法,把……当做宾客。“猛浪若奔”句意为: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动词用作名词,飞
奔的马。“等死,死国可乎”句意为: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死”,为动用法,为……死。“温故而知新”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领悟。“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京中有善口技者”句意为: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与臣而将四矣”句意为:(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四”,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人。(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
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会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
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
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
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作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之举以及做出独剑漂游四方之行。在金庸的
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
》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
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
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
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
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
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
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B.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C.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D.《神雕侠侣》
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14.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B.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
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C.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一项是()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B.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
变化。C.“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导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D.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答案】13.C14.B15.
D【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而不是“几乎所有作品”。B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的表述错误。“交响乐”的指向
是文化思想层面,而不是“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D项,曲解文意。“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
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
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的说法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
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故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
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
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不符合作者原意,
也不符合金庸作品的特征。原文是说,“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这并不等于“虚无与消极”。B项,“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
化”的表述不正确,不是完全地“否定”,而是“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C项,以偏概全且强加因果。“导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的说法属于牵强附会。原文的表述是:上世纪5
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故选D。(四)作文(60分)16.请以“深深地感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例文:深深地
感谢我不美,甚至有些丑。黝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粗短的眉毛,宽大的下颌……于是,我尽量躲在人群之后,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上课时不抬头,放学后不结伴。我想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让别人注意不到我。为什么我没有别人那样娇美的脸庞、白皙的皮肤?为什么我没有精致的五官、纤细的身姿?太令人沮丧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外貌而生发的自卑越来越重,重得令我愈发抬不起头。进入高中后,我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从不和同学在周末聚会,学校的任何汇演我一定向老师请假,我越来越抗拒站在镜子前。母亲自然是察觉了。有一次,母亲似乎毫无所谓地对我说:“你呀,运气不好,遗传了我和你爸外貌上的缺点,不过
没啥,等你考上大学了,妈带你去‘微整’。”说着,还调皮地朝我挤了挤眼。我一下子来了精神:“真的吗?可以吗?”母亲不可思议地看着我:“为什么不可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变得好看了,人也能更自信。现在你还太小,等高中毕业吧——不过,
前提是得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才行哟。”巨大的惊喜吞没了我,我就像溺水的人突然之间抓住了一块还挺结实的浮木:“说话算话!”我开始拼命学习了——为了获得变美的机会,为了剜去心中这块撕不掉的伤疤,为了能风风光光地站在所有人的面前!在此之前,嗯,丑就丑吧,无非不过
再丑三年,拼了!三年后,我以全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重点大学录取了。鲜花和掌声潮水价涌来,赞誉和羡慕总是跟在身后,老师的惊喜激动,同学的崇拜佩服,一切都让我觉得不枉此生。假期里走过母校大门,看到挂着自己巨幅照片和介绍的宣传栏,看到宣传栏前挤得满满的学弟学妹和他
们的家长,我看着广告栏上笑得没心没肺、眉飞色舞的自己的脸,看到自己眼里闪烁的胜利光芒,第一次冒出一个“诡异”的念头——咦,原来我也不是很丑嘛。这时,我听到一位家长叹息着说:“唉,别人家的女儿真厉害,又美丽又聪明!”另一位家长连连点头:“是的是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呀
!”几位学妹纷纷向身边的同学骄傲地嚷:“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花姐姐!特别厉害!”还有一位穿着新生校服的女孩跟同伴说:“这位姐姐就是我的偶像!”我呆呆地站着,忽然就明白了。我不禁笑了起来。妈妈,我深深地感谢你。我深深地感谢你,在我懵懂幼稚的青春岁月里,不曾欺骗过我、麻痹
过我;你从不曾违心地安慰我“一点儿不难看”“你很美”,你也不曾以任何过激的语言、嫌弃的眼神伤害过我青涩脆弱的心;你不会笨拙而无效地告诉那时的我“好看与否不重要”……因为你知道那些都不是彼时的我所需要的,那些都打不
开我的心结。我深深地感谢你,你为我织了一个“三年后就可以变美”的梦,你给了我目标,给了我奋斗的勇气,你转移了我的注意力,你赐予彼时的我最渴望得到的礼物。而三年中我付出的努力、洒下的汗水,一点点磨去了我对外貌的在意,甚至让我忽视了我究竟为何而如此拼命——我沉浸在学习的世界,探索着无穷无尽的
知识;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拔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美究竟为何物。我深深地感谢你,妈妈,是你让我站到了青春的巅峰,是你让我品尝到成功的狂喜,是你让我能正视我本真的面孔,是你教会我,唯有知识,才是最好的“整形”。妈妈,我深深地感谢你,你用你的智慧和爱,为我扫除了成长路上最大的阴霾,让
我如此亮丽、自信、灿烂、平和,看懂真美,识透大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应用的能力。审题: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根据题目“深深地感谢”,可见只能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题目的指向性很强,重点是要突出“感谢”,而这种“感谢”不能
是浅淡的,而是要“深深地”,这就决定了在文章中,要突出帮助自己的某人某事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性、在成长的过程里起到的重要作用。“感谢”的对象可以是父母、师长、同学、朋友,或是偶尔遇到的陌生人;“感谢”的原因可以是教会自己懂得某种知识、获得某种经验、受到某种教训、悟到某
种哲理。写作的过程中,要将这件事写清楚,要点明“深深地感谢”的原因。最后,还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充分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方法。立意:(1)在逆境中,感谢父母的陪伴和关怀。(2)遇到困难时,感谢老师的重视和支持。(3)生活中,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4)感谢阅读。(5
)感谢对手。素材:(1)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他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
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床,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2)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
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
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3)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
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4)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
;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谢的三条理由。(5)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
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
,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结构层次:文章开篇记叙了自己不美的外貌以及因此而来带的自卑,然后写了母亲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承诺我“只要考上重点大学就能有变美的机会”,接下来记叙了自己因母亲的承诺而拼命
学习,最终考上大学;在数不清的赞誉前,我领悟到了母亲当时作出这个承诺所包含的深意和智慧,紧扣住“深深地谢谢”母亲当时的心意和改变我的方式进行抒情;最后再次点题,并升华主题“看懂真美,识透大爱”,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