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192.01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f52a940df33dcd8f771f7dd86f524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文化认同、文德教化的国家。中
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传统,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仁德思想,以仁德思想观念教化大众向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社会无限趋近,诗教礼仪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以德治国的传统。儒家追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理想追求中安身立命,成为一个什么样
的人不仅关乎个人、家庭,更与国家运行有着切实的关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追求的仁政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教化百姓,以礼形成一种规范,百姓就会在心悦诚服中有了羞耻心,文艺惩恶扬善、劝世讽喻功能的发挥重在以道德拯救世道人心
。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赓续中一直有着文化理想主义的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注重以文化人和文德教化。在中国艺术史上,文以载道的传统源远流长,而且始终是一种主流文艺观。即使进入现代,凸显文艺的政治向度与追求艺术审美的自律性也不矛盾,往往在政治与审美的张力结构中磨练着艺术的质地,
甚至内化为艺术经典的内核。唯此,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既需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文化创意创新和艺术想象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更需要自觉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文艺成为满足当代中国人美好生活的主流精神食粮,
以文艺强大的共情性引领社会风尚。一百多年来,中国新文艺的发展始终紧扣“新民、立人、新人”,为着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矢志不渝地书写、雕刻、描绘和放歌,在人性解放和思想启蒙中做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那面覆盖鲁迅灵柩的“
民族魂”大旗早已凝结于中国新文艺的基本品格,激励着艺术家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交织起来,以无数文艺精品的涌现为时代画像。百年来,文艺发展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在对艺术卓越性的追求中做到胸中有大义,把民族的生死存亡、人民的家
国情怀融注于笔端,把文艺价值的生成与审美意蕴的积淀与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相交融,以美的作品温润大众的心灵,使之生发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互激荡的共情能力,在以美抵达人心中展现出艺术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践履于文
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新时代新方位,需要在高扬文艺的人民性中强化文艺以美育人、教化人心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离不开新时代文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文艺的独特性在于悄无声息地成风化人、引领社会风尚,在随风潜入夜中形塑着人
的价值观。“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艺术家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美育人、使美成为人格健全的重要向度。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培根铸魂的人,必先铸己。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新时代文艺要胸怀“国之大者”,在当代文艺的经典化中蕴蓄阔大
的境界和高远的精神追求,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鼓起14亿人精神的风帆,托举中华民族英勇地屹立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潮头!(摘编自范玉刚《以美的作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中国艺术报》2022年2月11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教礼仪在以仁德思想观念教化大众的传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未曾中断。B.当代艺术家只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交织起来,就能创作出文艺精品。
C.艺术家要抓住文艺这种悄无声息地成风化人、引领社会风尚的特性,在随风潜入夜中形塑着人的价值观。D.新时代文艺目前的形势正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鼓起国人精神的风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孔子“为政以德……”的话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文德教化的观点。B.第二段在论述时先提出论点,具体论证时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C.文章具有思辨性,既肯定文艺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又指出其与当代主流价值观不全相符。D.文章把与当代文艺相关的问题置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来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文化认同、文德教化的国家,在中国艺术史上,文以载道是一种主流文艺观,它有助于以文艺强大的共情性引领社会风尚。B
.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唯有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政治与审美的张力结构中磨练艺术质地。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需要新时代文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不能背离文艺以美育人、教化人心
的使命担当。D.被视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艺术家,要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表率作用,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使美成为人格健全的重要向度。【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此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未曾中断”
错误,强加因果,根据第一段“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传统,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仁德思想,以仁德思想观念教化大众向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社会无限趋近,诗教礼仪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以德治国的传统”可知,选项两句并无因果关系。B.“只要……就……”错误,根据第二段“那面覆盖鲁迅灵
柩的“民族魂”大旗早已凝结于中国新文艺的基本品格,激励着艺术家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交织起来,以无数文艺精品的涌现为时代画像”可知,牵着我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过于绝对。D.“新时代文艺目前的形势
正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错误,根据第三段“新时代文艺要……”可知,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又指出其与当代主流价值观不全相符”错误,于文无据,第二段
只说“使之生发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互激荡的共情能力”。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唯有……才能”错误,根据第一段“即使进入现代……唯此,……以文艺强大的共情性引领社会风尚”可知,选项条件关系颠倒,且“扎根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觉弘扬、传
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田块相连,农机敞开跑;沟渠相通,黄河水直接流到地里。”
山东省齐河县种粮大户范智亮种了450多亩小麦,“条件好了,咱有信心一茬茬种下去。”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农田既要守红线、保数量,更要提质量。今年全国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实施黑土地保护性
耕作8000万亩。“早稻新品种,抗病虫害、抗倒伏、产量高,今年我扩种390亩,备下780公斤种子。”江西省永丰县田园丰水稻种业专业合作社农民邓冬根说。永丰县引导农民选用优质品种,目前全县为40万亩水田耕地准备种子
1280吨。据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今年牟全国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总体充足,大豆油料种子能够满足扩种需求,主要粮棉作物种子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门适时监测供求动态,密切跟踪种子市场走势,加强种子质量抽查执法。“合作社流传、托管农田2500多亩,带动社员500多户。”河北省魏县前大
磨乡爱耕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西林介绍,合作社统一提供新技术、大农村,小麦亩产超600公斤,玉米亩产超700公斤。越来越多的“田保姆”涌现,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目前全国信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0多万家,家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各类农业社会化服
务组织超过95万个。(摘编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人民日报》2022年3月25日)材料二:【注】YoY(yearonyear)变化:表示同比变化。(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材料三:据美国《世界谷物》杂志报道,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所
有国家都发誓要把确保国内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但是近年来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报道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不到20%,却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玉米、大米和小麦。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产量创历
史新高。2021年中国粮食大丰收来之不易。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多地发生,对种植工作造成影响;其次,粮食生产面临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另外,部分地区出现极端灾害天气导致减产。但中国地大物博,一个地方减产不影响总体粮食产量持续
增加。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关系重大。现在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很高,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水平较高。但中国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大豆、玉米等杂粮缺口较大,而稻谷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中国把自身的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好,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
中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有利于凝聚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方面的共识,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韧性,推动形
成长效合作机制,扩大全球农业合作,除了保障中国14亿人的饭碗,中国还积极承担大国义务,向全球低收入国家和粮食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帮助他们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缓解粮食危机。同时开展技术合作,派遣科技人员到发
展中国家,推广中国的杂交稻等农业技术和先进机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摘编自《中国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2月11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种粮大户范智亮认为,田地相连、沟
渠相通的现状为自己继续种好粮食提供信心。B.农作物的种子品质优良,农田产得出、更产得好,这样农民才会愿意多备种子、多种田。C.图表1显示,2021年YoY变化大于2020年,这是因为2021年粮食产量高于2020年。D.现在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粮食
安全仍面临一些问题,不容小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致力于农业生产的“田保姆”越来越多,如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将超过220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已超95万个。B.图表2显示,2011-2016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递增,但从20
17年起播种面积起伏较大,而2019年是近五年播种面积最少的一年。C.所有国家都发誓要把确保国内的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但根据美国《世界谷物》杂志的相关报道来看,目前只有中国实现了这一目标。D.受新冠疫情、农资价格上涨、极端天气影响,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仍达13657亿斤,创十年新高
,这与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召开密不可分。6.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对内、对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答案】4.C5.B6.对内:①守住农田红线,保证农田数量,提高农田质量。②保障农作物种子的充足供应,并加强种子质量抽查
执法。③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对外:①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②向低收入国家和粮食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③开展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这是因为2021年粮食产量高于2020年”错误,强加因果,YoY变化和粮食产量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如2014年粮食产量高于2013年,但YoY变化呈下降趋势。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将超过220万
家”错误,变已然为未然,材料一表述是“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0多万家”。C.“目前只有中国实现了这一目标”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表述是“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D.“这与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
召开密不可分”错误,夸大其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召开“有利于凝聚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方面的共识,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韧性,推动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扩大全球农业合作”,但它与我国粮食产量之间达不到密不可分的关系。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的能力。对内:结合“农田既要守红线、保数量,更要提质量”可概括出,守住农田红线,保证农田数量,提高农田质量;结合“据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今年牟全国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总体充足,大豆油料种子能够满足扩种需求,主要粮棉作物种子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门适时监测供求动态,密切跟踪种子市场走势,加强
种子质量抽查执法”可概括出,保障农作物种子的充足供应,并加强种子质量抽查执法;结合“越来越多的‘田保姆’涌现,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可概括出,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对外:结合“中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
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概括出,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结合“中国还积极承担大国义务,向全球低收入国家和粮食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可概括出,向低收入国家和粮食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结合“开展技术合作,派遣
科技人员到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的杂交稻等农业技术和先进机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可概括出,开展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败节草①(节选)李佩甫李金魁略显口吃的毛病,是上中学时才开始明朗化的。那是
因为一个叫作李红叶的女同学。在记忆里红叶首先是一种声音,童年里的声音。那声音是从三国的娘幺婶嘴里吐出来的,带有一股高粱米的气味。在夕阳的红烧里,高粱地像一蓬铺天盖地的火焰,火焰在风中“哗哗”响着,忽红忽绿,飞舞着一个橘红底镶金边的声音……尔后,在漫长的时光里,“红叶”逐渐地幻化成了一个符
号,一个淡化了的印象。印象的重叠是在县城中学里完成的。开学的第一天,李金魁坐在教室里的第五排第四个位置上,听到手拿花名册的老师高声喊道:“……李红叶。”只见坐在他前边位置上的一位穿橘红短袖衫的女同学应声站了起来:“到。”“到”字像珠儿一样打在了他记忆的神经上,那声音脆生生地敲开了岁月的闸门
,有一种东西像水一样漫出来了,于是记忆中童年里的“红叶”与坐在教室里的红叶重合了。红叶就坐在他的前边,李金魁不由得想看一看她的脸,可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乌黑的剪发和脖子上的一小块白,那一小块白上还长着一颗紫红的小痦子,那个小痦子
在她的衣领处时隐时现,他每一次勾动脖颈,那小痦子就醒目地跳了出来,倏尔就又不见了。后来,李金魁为此骂过自己,他说,你他妈的是来上学的,还是来看人家脖子的?你也不想想你是个啥东西?!看黑板!此后李金魁就不再看她的脖子。由于李红叶住校,一下课就走了,李金魁便始终都没能看到李红叶的正脸。有一段时间,李金
魁经常到学校附近的一家废品收购站去。他偶然发现那家废品店里有许多收来的旧作业本,那些写过的作业本是论斤卖的。上中学了,作业太多,不能再用那种烟盒纸当作业本了,于是这些很便宜的旧书纸就成了他的作业本。有一天,他刚从废品店里出来,迎面碰上了三国。那天,三国肩扛着一布袋红
薯叶,一下子撞在了李金魁的身上。李金魁说:“三国,你干啥呢?”三国见李金魁不记仇,就咧嘴笑了笑说:“我娘让我给我大伯送点红薯叶。我大伯爱吃红薯叶。”李全魁见他累出了一头汗,就说:“三国,我帮你拿点。”说着,他走上前去,从三国手上取下了那篮红薯。三国甩着手说
:“你知道我大伯是干啥的?”李金魁说:“不知道,你大伯干啥?”三国说:“我大伯是校长,我大伯是县一中的校长啊。”李金魁“噢”了一声,再没说什么。校长家就住在县一中的后边,是一个小院。来到小院门前时,李金魁站住了
,他对三国说:“三国,到地方了,你去吧。”三国说:“走吧,你帮我拿了这么远,一块去吧,也认识认识我大伯。”李金魁本也想去,看三国那语气,就把红薯篮往地上一放,说:“你自己去吧,我还有节课呢。”一个星期后,轮到
李金魁值日打扫卫生,他正在教室扫地时,突然发现门口一黑,有一个女同学匆匆走了进来,这位女同学在门口处站了一下,而后快步走到他跟前,突然说:“李金魁,你为什么不理我?咱们是老乡啊!”李金魁一怔,看见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秀气的椭圆脸姑娘,穿一身米黄的
格格衫,脸儿白白,两眼大大的,嘴角处汪着两个浅浅的酒窝……片刻之间,他脑袋里“轰”的一下,像有什么东西炸了个洞似的,积存了很久的东西重又漫了上来……他的心怦怦跳着,人却一下子被激住了!他干瞪着两只眼睛,就是说不出话来,那句话在喉咙里卡住了
很久很久,最后才勉强地、结结巴巴地说出来:“你、你、你……你就是、是红、红叶?”李红叶有点吃惊地笑着说:“是啊,我就是李红叶。怎么了?你不知道?一个教室坐这么久了?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李金魁心里积存的东西太多了,那旧有的印象也太深刻了,他仍然没有转过弯来:
“你、你、你……就是、是……红叶?”看他急得说不出话来,脸都憋红了,李红叶就转了话题说:“那天你不是跟三国一块到我家去了么?你为什么不进去呢?”“三国?…”“三国是我二叔家的孩子。”“噢,噢。也、也没什么事……”“没事就不能坐一坐了?我早就听同学们说
,有个人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原来是我的老乡啊!”李金魁脸红了……李红叶忙说:“好,好,你扫吧。我爸说,让你有工夫到家去玩。”说完,就快步走出去了。李红叶走后,李金魁仍然呆呆地立在那里,手里拿着那把笤帚,一直愣了很久很久……他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重复说:“她
就是红叶,原来她就是‘红叶’呀!”“红叶”由声音还原成了一个鲜活的人,这是他始料不及的。那童年里的印象在无限地扩大,织出了一个稠密的联系,在高粱地里飞出的两个字,竟然在现实中化成了校长的女儿,这是多么大的惊喜呀!这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从这天
起,他居然变得口吃起来,他总也说不好第一句话,越是激动越是说不出话来,一到说话的时候,他就不由得紧张,一张嘴就卡壳,非得过上一会儿,才会逐渐地缓过劲来。他为此非常沮丧,说话时就更加的注意,谁知越是注意越坏事,磕巴得就更厉害了。于是,从这天起,他又成了学生们的笑料。(有删改)【注】①败节草
是一种一碰即散的小草,它以“小处求生、败处求存”而受到作者的关注。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节选部分记述了李金魁口吃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语言平实质朴,首尾照应,结构紧凑。B.“红叶”最初是借三国的娘之口说
出的,那是婶娘对侄女的称谓,但李金魁误以为可能是高粱地里的红叶。的C.李红叶的热情开朗、善解人意与李金魁的木讷少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出现也加大了李金魁的心理压力。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等多种手法刻
画三国的形象,人物鲜活生动又真实接地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金魁变得口吃的原因。9.小说节选部分哪些情节表现了少年李金魁的败节草精神?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精神的?请简要概括。【答案】7.D8.①“红
叶”由童年时的“声音”变成了鲜活的人,这让他始料不及,一时转不过弯来,因此口吃;②李金魁对李红叶一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此刻人突然站在他前面,他有点措手不及,因此口吃;③得知李红叶竟然是校长的女儿,而且对自己如此友好,夸奖自己,他一时难以置信,因此口吃。9.
①体现败节草精神的情节有:屈辱地接受无端的指责;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平时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刻苦学习;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②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存之道,虽然卑微弱小,身处困境,但是绝不
放弃,敢以孱弱而坚韧的生存方式对抗强大的现实环境。【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外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文章描写三国没有外貌描写,“那天,三国肩扛着一布袋红薯叶,一下子撞在了李金魁的身上……三国见李金魁不
记仇,就咧嘴笑了笑说:‘我娘让我给我大伯送点红薯叶。我大伯爱吃红薯叶。’”,这些都是语言和动作描写,没有外貌描写;写三国与李金魁相遇的这段,主要是为下文李金魁得知李红叶是校长的女儿埋下伏笔,并不是推动情节发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情节的能力。
“在记忆里红叶首先是一种声音,童年里的声音”“李金魁心里积存的东西太多了,那旧有的印象也太深刻了,他仍然没有转过弯来:‘你、你、你……就是、是……红叶?’”“‘红叶’由声音还原成了一个鲜活的人,这是他始料不及的。那童年里的印象在无限地扩大,织出了一个稠密的联系,在高粱地里飞出的两个字,竟然在现实
中化成了校长的女儿,这是多么大的惊喜呀!这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红叶”由童年时的“声音”变成了鲜活的人,这让他始料不及,一时转不过弯来,因此口吃;“红叶就坐在他的前边,李金魁不由得想看一看她的脸,可他看不到”“由于李红叶住校,一下课就走了,李金魁便始终都没能看到李红叶的
正脸”“片刻之间,他脑袋里‘轰’的一下,像有什么东西炸了个洞似的,积存了很久的东西重又漫了上来……他的心怦怦跳着,人却一下子被激住了!他干瞪着两只眼睛,就是说不出话来,那句话在喉咙里卡住了很久很久,最后才勉强地、结结巴巴地说出来:‘你、你、你……你就是、是红、红叶?’”,李金
魁对李红叶一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此刻人突然站在他前面,他有点措手不及,因此口吃;那天你不是跟三国一块到我家去了么?你为什么不进去呢?”“没事就不能坐一坐了?我早就听同学们说,有个人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
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原来是我的老乡啊!”“李金魁脸红了……”,得知李红叶竟然是校长的女儿,而且对自己如此友好,夸奖自己,他一时难以置信,因此口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筛选概括相关情节的能力。少年李金魁身上的
败节草精神体现在:“李有一段时间,李金魁经常到学校附近一家废品收购站去。他偶然发现那家废品店里有许多收来的旧作业本,那些写过的作业本是论斤卖的。上中学了,作业太多,不能再用那种烟盒纸当作业本了,于是这些很便
宜的旧书纸就成了他的作业本”,他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我早就听同学们说,有个人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原来是我的老乡啊!”,平时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刻苦学习。对败节草
精神的理解:在小处求生,在败处求存,正是败节草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存之道。作为一名来自乡下的穷学生,李金魁虽然卑微弱小,身处困境,在别人眼里是棵草,最卑微的败节草,但他懂得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他能够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
业本来做作业本,可以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却刻苦学习,考第一名。面对困境他绝不放弃,他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他敢以孱弱而坚韧的生存方式来与强大的现实环境相对抗。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下面小题。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
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的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
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
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战国策
·燕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B.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C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D.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以报”的“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
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B.“诎指而事之”的“而”与《逍遥游》中“水浅而舟大也”的“而”的用法相同。C.“湣王出亡于外”的“亡”与《陈情表》中“今臣亡国贱俘”的“亡”意思不同。D.“齐城之不下者”的“之”与《滕王阁序》中“尽是他乡之客”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攻打燕国,燕昭王想要为国为父报仇,但也深知燕国实力薄弱,无力复仇,于是拜访郭隗,求计问策。B.郭隗认为国君的不同态度会招致不同的人。卑躬谦虚,勤奋好学,将招致有才能的人;态度粗暴,吼叫斥责则会招致奴隶、犯人。C.涓人不惜用五百金为君
王买回千里马的马首,他这样做是为显示君王对千里马的重视,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D.燕昭王在国力强盛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合谋讨伐齐国,获得大胜,燕军又单独追击齐军,掠夺了大量宝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的.(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答案】10.D11.B12.C13.(1)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2)(
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
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此……也”为判断句式,中间不断开,排除AC;“国中之贤者”指国内的贤者(人),作“选”的宾语,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足以报”的“足”,能够。句意:不能够报仇。《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值得。句意:不值得向外人说。B.“诎指而事之”的“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逍遥游》中“水浅而舟大
也”的“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C.“湣王出亡于外”的“亡”,逃亡。句意:齐缗王逃到国外。《陈情表》中“今臣亡国贱俘”的“亡”,灭亡。句意: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D.“
齐城之不下者”的“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池。《滕王阁序》中“尽是他乡之客”的“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满座都是他乡的客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
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错误。文中为“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不能期年”,不满一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的(1)“冯”,凭借;“眄视”,目光斜视;“厮役之人”,驱使的奴仆。(2)“诚”,确实;“致士”,招致人才;“见事”,
被重用。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
,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
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
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
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
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你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花费五百金呢?’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就来了三匹。(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
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
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缗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
只剩下莒和即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熟食日示宗文宗武杜甫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松柏邙山②路,风花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注】①此诗于大历二年春作于夔州。熟
食日:即寒食日。宗文、宗武:诗人的儿子。②邙山:杜甫家祖坟在此。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写诗人因战乱远离家乡,到江汉这个地方谋生。B.颔联“几年”“万里”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表现诗人客居之久、远。C
.颈联虚实结合、由眼前的“邙山路”之景联想到家乡的“白帝城”。D.颈联写景,用“松柏”与“风花”对举,烘托了诗人年老的形象特征。15.尾联中诗人“泪纵横”的原因有哪此?请简要概括。【答案】14.C15.①因羁栖夔州思念
家乡而不得归落泪;②因战乱未能回家祭祀而愧疚落泪;③因时光飞逝、年华老去而落泪。【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由眼前的‘邙山路’之景联想到家乡的‘白帝城’”分析错误。应是
由眼前的“白帝城”之景联想到家乡的“邙山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的颔联“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是说诗人已经入川数年,远离故乡万里,逢此清明节日,思乡之情顿生。“几年”“万
里”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表现诗人客居之久、远,由此可知诗人因羁栖夔州思念家乡而不得归落泪。诗的颈联“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则是由眼前的白帝城想到故乡祖坟此时的情景,作者已经几年没有上坟祭祖,这让对家乡充满思念的诗人倍感愧疚。所以,诗人“泪纵横”中也有因战乱未能回家祭祀而愧疚
落泪。诗的尾联“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则是说眼见两个儿子由青年转变为壮年,而自己却慢慢变老,一种老之将至的情感袭上心头。所以,这表现了作者因时光飞逝、年华老去而落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说明了水浅就无法负载大船的道理。(3)《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天地万物假若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遨游于无穷,就可达到“恶乎待”的境界。【答案】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④.则其负
大舟也无力⑤.若夫乘天地之正⑥.而御六气之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誉、沮、负、乘、御、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明天的事,我们后天就知道了”“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
味”……近期,“废话文学”悄然流行于社交网络。说起“废话”,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由此可见,废话①,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
废话文学”火了之后,有网友在一些经典影视剧中,也找到了很多当年初看时并未察觉的废话。比如,日常关心一个人,你会②“你出门穿厚一点,就不会那么冷了”“你要是能把烟戒了,就不会咳嗽了”。而“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
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可以③、毫无戒备、彻底放松,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吭吭哧哧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人们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
篇。人长一张嘴,可能会吃进不该吃的东西,也可能会说出各种废话、错话,这是自然而正常的。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说、不能说,进而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交流的底气。因此,我们包容废话,就是要提倡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平和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
、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人们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在网络中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二者语
意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7.①.源远流长②.脱口而出③.侃侃而谈18.①原句中“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为人们在现实和网络中不同的表现给出了一种原因,与前文衔接更加紧密。②原句最后“哪
怕是废话连篇”是整个句子的重点,照应了材料的中心观点——包容废话,改句删掉这句话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和后文“并非
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废话文学”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所以可用成语“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二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说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关心一个人,就会随口说出一些表示关
心的废话,所以可用成语“脱口而出”,意思是“不假思索,随口说出”。第三空:根据后文“活跃于网络”“毫无戒备、彻底放松”可知,此处说的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会很从容淡定,所以可用成语“侃侃而谈”,意思是“人理直气壮、从容
不迫地说话”。【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原句“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交代出了人们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小心翼翼、吭吭哧哧,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而在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却可以侃侃而谈、毫无戒备、彻底
放松的原因,使内容表达的更加准确完整,与前文衔接更加紧密。从结构上:整个文段的中心是“我们包容废话,就是要提倡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平和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原句最后“哪怕是废话
连篇”是该句中点明题旨的关键语句,点明并照应了中心论点。改句删掉了这两句话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所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国德克萨斯
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新的酶变体FAST-PETase,能在几小时到几天内分解正常情况下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的塑料,真正拉开塑料循环经济的大幕,有望大大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最新研究负责
人哈尔·阿尔珀教授表示,他们研制出的新酶主要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种塑料①,包括饼干盒、汽水瓶、水果和沙拉包装,以及某些纤维和纺织品中,占全球垃圾总量的12%,数量可能高达数十亿吨。研
究人员指出,新的酶变体能够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将塑料分解成更小的部分(解聚合),然后用化学方法将其重新组装(再聚合)。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塑料可在24小时内被完全分解成单体。回收利用②,但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利用。除了将塑料
扔进垃圾填埋场外,③,但这种方法成本高、能耗高,且会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其他替代工业过程也非常耗能。而生物解决方案消耗的能量要少得多。研究人员表示,这种酶有望在清理垃圾填埋场等废物处理行业大显身手。为此,他们正在研究多种方法,将这些酶运到野外,以清理受污染的场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21.请把画波浪线的几
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它能在几小时到几天内分解正常情况下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的塑料,有望大大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真正拉开塑料循环经济的大幕。20.①.出现在大多数消
费品包装上②.是减少塑料垃圾的有效方法之一③.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燃烧21.研究人员指出新的酶变体能够完成一个用化学方法将被分解成更小部分(解聚合)的塑料重新组装(再聚合)的“循环过程”。【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能在几小时到几天内分解
正常情况下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的塑料”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在句首加上“它”;二是“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三是“真正拉开塑料循环经济的大幕,有望大大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不合逻辑,应是先提高利用率,然后才是拉开塑料循环经济的大幕。【2
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相对后面句子为总说,结合“包括饼干盒、汽水瓶、水果和沙拉包装,以及某些纤维和纺织品中”可知此处说这种塑料的应用范围,可填“出现在大多数消费品包装上”;②结合后文“但在全球范
围内,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利用”可知此处说回收利用可减少塑料垃圾,这本来是很好的方法,可填“是减少塑料垃圾的有效方法之一”;③此处是减少塑料垃圾的方法之一,结合“这种方法……会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可知是燃烧垃圾,对应“除了将塑料扔进
垃圾填埋场外”,应填“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燃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确定句子主干为“研究人员指出新的酶变体能够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后面内容阐释是怎样一个过程,故可让剩下的部分作“过程”的定语。分析“将
塑料分解成更小的部分(解聚合),然后用化学方法将其重新组装(再聚合)”,第二句的“其”指前一句中的塑料,所以可以把第一句改变句式后放到“其”的位置,即“用化学方法将被分解成更小部分(解聚合)的塑料重新组装(再聚合)”。最后把整合好的修饰成
分放到“一个”后组成一个长单句:研究人员指出新的酶变体能够完成一个用化学方法将被分解成更小部分(解聚合)的塑料重新组装(再聚合)的“循环过程”。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粗粝①能甘,必是
有为之士:纷华②不染,方称杰出之人。——清·王永彬《围炉夜话》【注】①粗粝:粗服劣食。②纷华:声色荣华。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王永彬《围炉夜话》中有一言深得我心:“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诚哉斯言,能甘于艰难亦不染纷华,这是古代君子之风范,亦应是我们现代人的风骨。人生最佳的状态之一便是粗粝能甘且纷华不染。“粗
粝能甘”之人有一种“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而“纷华不染”之士则有一身“不汲汲于富贵”的傲骨。如此,他们既不会被打倒,也不能被诱惑。是的,“粗粝能甘”者有一颗能坦然接受困境的心灵,这样的人有什么可以摧毁他?“纷华不染”者有一种淡泊坚守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又有什么
可以诱惑他?当我们徐徐展开中华历史的灿烂长卷,“粗粝能甘”之士和“纷华不染”之人便跃然眼前:刘禹锡曾委身于十几平米的斗室,布衣粗粮仍甘之不弃,且能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乐在其中;苏东坡身居“届堂之高”时几番上奏,而后远离京师为百姓做实事,京都的荣华富贵和高官的职权地位他可以抛之
脑后不着于心……他们正如《华严经》上所说,“犹如蓬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样的人当然是有为之士!是啊,粗粝能甘,纷华不染,是成为杰出之人的不二法门。“舍半生,给茫茫大漠。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无论敦煌的条件多么
“粗粝”,樊锦诗都“能甘”于此;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纷华”,樊锦诗都“不染”于外。她在敦煌扎下了根,一待就是五十多年。樊锦诗亦同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人何尝不是杰出之人?反观当下,有人在粗粝的强压下最终放弃原则,有人在纷华美酒的浸泡下变得酥软。幸而我们看到
,越来越多的学生像钟芳蓉一样不将“钱”途装于心,而是坚守梦想,不懈追求;越来越多像肖思远烈士一样的有志青年将物欲抛诸脑后,义无反顾地奔向边疆,将青春与热血洒在边界线上……是的,有为杰出之士之可贵,贵在吃得起苦受得起罪;而更可贵
的,是处在世间的浮华中,依然有一颗平常心,不困于心,不乱于情……稻盛和夫先生坦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心灵的修炼,使他在谢幕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粗粝能甘,我们直面人生困境,提升自我;纷华不染,我们昂首面对世界,纵是未来山高水长,我们亦能踏歌而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围炉夜话》,意思是能够把粗劣的食物吃得香甜的人,必然是意有作为的人;身居繁华而不被感染的人,才能算作杰出之士。言下之意是,能够经受物质考验,忍受艰苦朴
素生活的人,一定大有作为,才能算大豪杰、真名士。审题的重点在于“粗粝能甘”和“纷华不染”。注释中解释了“粗粝”“纷华”两个词的意思。“粗粝”和“纷华”虽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却殊途同归,都成为“有为之士”“杰出之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能甘”和
“不染”。因此,要把“能甘”和“不染”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要弄清楚“粗粝”和“纷华”两种情境是什么,且要紧贴时代。在物质条件普遍提升的当下,生活的“粗粝”既可以是真实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是主动选择“粗粝”来砥砺品行
;“纷华”既可以是生活中的各种“声色繁华”,也可以是内心的功利浮躁。写作时可以将“粗粝能甘”和“纷华不染”作为两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一个强调看淡物质享受,一个强调不受世俗繁华干扰。然后可以将二者合二为一,具备这两种品质的人更加可贵,一定能成为杰出之士、有为之
人。最后联系现实,反思当代青年需要怎样磨练才能抵达“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的境界,从而成为杰出青年,不负青春。立意:1.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2.初心不改,必成大功。3.痴迷真理胜过追求物质,才会大有作为。4.善于掌控自我,才能实现抱负。5.得常咬菜
根,即做百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