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37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Word版含解析.docx,共(4)页,28.46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761425963c75f99523d05dd23cb1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规范练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牛耕
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可知牛耕的出现不会晚于战国时期,故选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从史料的历史
价值来说,不能单纯评价文献史料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不符时,出土的实物史料更有说服力,并不是强调我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排除D项。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
、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出土地点犁具范其他起土农具范陕西韩城—铲范6件,锄范6件山东莱芜铧冠范4件大铲范6件,锄范2件山东滕州犁范(数未详)锄范(数未详)河北满城—锄范8件A.已使用铁
器进行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冶铁业以制造农具为主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中的犁具和其他起土农具范的名称与数量,可知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南方农业发展落后
,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内容没有体现出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D项错误。3.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朝时
期()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
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4.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B.闭关
自守政策阻碍了外来技术的传入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
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工匠技术经验丰富,故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表明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与引进外来技术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
。5.“1820年到1860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促进英国原棉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B.英国城市
化进程加速C.机器的发明和使用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可知由于机器的大量使用,工厂对原棉数量的需求急剧增长,故选C项。6.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
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A.新型的工厂制度产生B.血腥圈地立法的推行C.农村经济的不断凋敝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答案:A解析:根
据题干材料“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可知指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这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7.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起义务
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社会矛盾的缓和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
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教育范围的扩大,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当时社会矛盾缓和的结论,排除C项;教育事业
的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斗争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8.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材料,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A.美苏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发
展B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C.美苏双方在科技上相互借鉴D.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答案:A解析: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都是在冷战期间,这说明美苏冷战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B项错误;美苏冷战期间,
双方科技不可能相互借鉴,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美苏军事上势均力敌,D项错误。9.从1991年到200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增长,200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4.2%;1999年互联网产业产值达到5070亿美元,超过其
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材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A.国家干预的加强B.混合经济的完善C.第三产业的兴起D.信息技术的推动答案:D解析: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故选D项;此时美国推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与题干材料强调的“互联网产业”不符,排除B项;“第三产业的兴起”不是主要原因,而是题干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
排除C项。10.下表内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它反映出()时间人数1800年前后世界上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约1000人1896年全世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总共5万多人,其中科学家只有2000人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
开发的人员已突破500万人A.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B.科研难度不断降低C.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走向联合D.各国重视科技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可知世界各国
重视科技发展,故选D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主旨为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未涉及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合作程度,排除C项。11.(2023福建漳州三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
增长方式得到优化。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
料“‘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设备的大量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会取代中低技能劳动者,影响和改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就业结构,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生产的智能化对劳动力的冲击,并非强调生产力的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改
变、产业要素成本的降低,排除B、C、D三项。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前期行业组织有各种名称,如会馆、公所、公会、公墅、书院、堂、宫、殿、庙、行、帮等。其中最为普遍的名称是会馆和公所。清末北京共有392所会
馆,其中占总数86%的是省、府(郡)、县(邑)行馆、试馆、同乡会馆,其余是私人合资同建、工商行会性质的会馆。不少地方乡族组织的办公处所也称为公所,江南凡办理地方公务(收租、团练、地方公益等)的机构均习惯称为公所。——摘编自赵云田《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材料二中古西欧,
手工业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建立了他们的组织,称为行会。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
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14世纪开始,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要求下,少数大作坊主开始冲破行会旧规定,采用新的操作技术,那些发财的富裕行东和大商人中,有的开始向资
本家转化。——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中古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业组织”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行会”的特点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行业组织”与中古西欧“行
会”的共同作用。参考答案:(1)特点: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中建立行会组织;官办与私办相结合;宗族性与公务性并存;凝聚力强。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理学思想的影响。(2)特点:具有民主色彩;行规严格;行会具有多元功能。原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对抗封建宗教势力的需要。(3)共同作用:维护了组织成员的利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能滋长、积蓄与传统生产方式和政府相对立的力量。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计算器的演变时间概况古代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
大改革是算盘17世纪17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计算工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英国牧师奥却德发明了圆柱形对数计算尺,这种计算尺不仅能做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些计算工
具不仅带动了计算机器的发展,也为现代计算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现代社会应用广泛的计算工具19世纪1801年,法国发明家约瑟夫·玛丽·雅卡尔发明了第一台用于存储和编程概念的提花织布机。这种织布机利用穿孔卡(类似于存储程序)来控制织布过程中经线的提升。1822年,
查尔斯·巴贝奇发明了一种差分引擎(也叫差分机),它不仅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简单数学运算,还可以解多项式方程。1834年,巴贝奇又发明了一种分析引擎,在某种程度上和现代计算机的概念类似。该机器有4个组成部分:一
个制造场(现在的算术/逻辑单元)、一个存储单元(存储器)、一个操作者(控制单元)和一个输出单元(输入/输出)。1884年,美国人口调查局职员霍列瑞斯设计并制造出具有编程能力的机器,该机器可以自动阅读、计数和排列存储在穿孔卡上的数据(该机器也称为制表机)20世纪中期1
946年,“埃尼阿克”诞生,其特点是采用电子器件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同以往的计算机相比,“埃尼阿克”的突出优点是高速度,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21世纪计算机的使用非常普遍,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摘编自朱扬清、罗平《计算机技术及创
新案例》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示例论题: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计算器的演变。阐述:古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计算工具简单,以算筹为主;17世纪以来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计算器不断进步,出
现对数计算尺,能够运行多种运算;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提高,出现了差分机;进入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电子计算机。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器更新换代,计算器也逐
渐向综合运算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快。